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认知心理规律与创造性

认知心理规律与创造性

发布时间:2021-07-16 16:39:45

㈠ 心理学 皮亚杰把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皮亚杰吧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各阶段特点如下:

1、感知运算阶段(感觉-动作期,Sensorimotor Stage,0-2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儿童借助这种图式可以协调感知输入和动作反应,从而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通过这一阶段,儿童从一个仅仅具有反射行为的个体逐渐发展成为对其日常生活环境有初步了解的问题解决者。

2、前运算阶段(前运算思维期,Preoperational Stage,2-7岁)

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可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

3、具体运算阶段(具体运算思维期,Concrete Operations Stage,7-11岁)

在本阶段内,儿童的认知结构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具体运算思维的特点:具有守恒性、脱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皮亚杰认为,该时期的心理操作着眼于抽象概念,属于运算性(逻辑性)的,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

4、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算思维期,Formal Operational Stage,从11岁开始一直发展)

这个时期,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其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摆脱现实的影响,关注假设的命题,可以对假言命题作出逻辑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反映。同时儿童可以进行假设一演绎推理。

(1)认知心理规律与创造性扩展阅读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1、图式

图式是皮亚杰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个体能对刺激作出反应,在于其具有应付这种刺激的思维或行为图式。图式使个体能对客体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使信息秩序化和条理化,从而达到对信息的理解。个体的认识水平完全取决于认知图式。

图式具有概括性的特点,可应用于不同的刺激情境。初生儿仅具有几个简单的遗传图式,如吮吸,当嘴唇触到任何物体都会产生吮吸、反射。学习能产生迁移,是因为在前一学习中形成了某种图式。然后应用到下一学习情境中去。

皮亚杰认为,人的认识发展,不仅表现在知识的增长上,更表现在认知结构的完善和发展上。图式的发展水平是人的认识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既是认识发展的产物,又是认识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2、同化

同化指有机体把环境成分整合到自己原有机构中去的过程。皮亚杰借用同化来说明个体把新鲜刺激纳入原有图式中的心理过程,就整个有机体来说,有三种水平的同化:生理水平上,是物质的同化;动作水平上,是行为的同化;智慧水平上,是思想的同化。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形成的结构中。因此,同化过程受到个人已有图式的限制。个人拥有的图式越多,同化的事物的范围也就越广泛;反之,同化范围也就相对狭窄。

3、顺应

顺应指个体调节自己的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的过程。当个体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同化的新刺激时,便要对原有的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这样将迫使个体改变现有的认知图式,形成某些适合新经验的新图式,引起认知结构的不断发展变化。

图式的发展和丰富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机制来实现的。皮亚杰认为,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做顺应。同化是量变的过程,而顺应是质变的过程。

在认知结构的发展中,同化与顺应既相互对立,又彼此联系,相互依存。就人的认识成长来说,如果只有同化没有顺应,认识就谈不上发展。如果不存在同化也就没有顺应可言,认识永远是外物同化于内部图式。内部图式顺应于外物这两个对立统一过程的产物。

4、平衡

平衡是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识的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儿童认知最初处于较低水平的平衡状态中。

当面临新异刺激时,产生了不平衡。通过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即通过同化或顺应,使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恢复平衡状态。认识的发展就是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

平衡从三方面调节着个体的认知过程:一是调节同化与顺应两种技能之间的关系,使两者保持平衡;二是调节个体认知结构中执行不同功能的子系统;三是在个体知识的分化与整合中保持平衡。

参考资料

网络-让·皮亚杰

网络-认知发展理论

㈡ 急需一份根据《心理学原理》理论(认知心理活动的规律)的案例分析报告

学科教学中的心理认知规律探析

杨延涛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有多个途径,课堂教学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渠道。它要求科任教师积极参与心理教育研究,结合学科特点努力摸索学科心理认知的共性规律和挖掘学生心理认知上的个别化差异,在实现群体能力提升、心理健康发展的同时,个体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认知的心理潜能,现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几点体会。

一、感知阶段对学生审美注意的激发

感知阶段, 是学生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必要的认知准备的起始阶段,教师应把握好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开启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给学生的学习提供学科认知的心理驱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注意力。

人的认知心理有个经济性原则:凡是熟悉的、认识了的事物,人们就不再注意它了,否则, 人的心理就要弄得精疲力尽,穷于应付。只有那些新鲜的、 尚未认识到的事物才能引起人的兴趣。那么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怎样适应人的好奇的天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呢?

其一,要使开讲艺术达到陌生化, 也就是要将学生所熟悉的材料转化为陌生的对象,使学生感到新鲜,并快速聚合他们的审美注意。 如教读《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常规教学的思路多半循着“字词释疑—文句翻译—特点总结—练习处理”进行教学设计,这样的模式, 对学生来说引不起多大的惊奇感和新鲜感,审美注意也就不会多麽强烈。我在教读此文时,先在黑板上画出了“秦晋围郑形势图”,让大家从地理历史的角度分析秦晋郑三国利益纷争的缘由,同学们很有兴趣,纷纷结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大家在讨论和分析中,注意力和求知欲都自觉地转入了对文本语言的研读和探究。这时,我稍加点拨和引导,同学们很快就把握住了文意。变浓厚的兴趣为主动求学的动力,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审美注意,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其二,唤起学生的尝试欲。人天生有模仿和尝试的欲望。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创造让学生尝试的学科情景,让他们在模仿、尝试实践的过程中体会人物的语言内涵和性格特点。在《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研读中,烛之武和郑伯、秦伯之间各有一段语言对话,这两处对话表现出的人物心情和机智权变不一样,人物语气也各有特点。于是,就让同学们诵读模仿人物在当时情景下说话的语气,进而感知人物的性格特点。结果,大家都通过自己的模仿揣摩和诵读感知鲜明地把握了人物形象,同学们心理层面的求知欲得到了尽可能的激发。

二、理解阶段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情感反应

学生认知心理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包括两个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方面:一是学生对于作品内容的情感体验能力, 一是学生对作品内容有所评价的情感反应。情感体验能力, 保证学生与阅读内容实现交流与共鸣;情感反应,则体现了学生对阅读对象的主体评价。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材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供了丰富的形象因素:雨中泰山的瑰丽景致,长江三峡的雄奇风光,一见钟情、心心相映的林黛玉、贾宝玉, 忠于爱情、反对封建礼教的刘兰芝, 这些形象无不渗透着作者的情感与意愿,呈现出生命的美和活力,当他们成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对象时, 就绝不只是纯粹认知的静止物象,而成了人们心灵颤动的一种传递物。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归还人类最美好的东西──感情, 让教学充满爱,让教育对象在爱河中游弋,用情感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培养学生敏锐的情感体验能力, 引导学生在强烈的感情氛围中展开想象与联想的翅膀,深入体验文章中渗透着的情感跃动。

我在教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时,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 (展示一幅陶渊明衣袂飘飘,怡然超脱的回乡图)同学们, 有的人向往繁华的都市生活,而有的人却倾心于淳美的田园风光。你们看,青山翠林,杏花点点,安然静谧的村落,花叶掩映的房屋,还有淳厚古朴的乡情, 无忧无虑的农家小园,这就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向往的田园生活,今天就让我们随从作者一起来感受这美好的田园风光,进而体会作者哪份悠然闲适的心情吧!随着教学情境的展现诱导,同学们的认知与情感做到了相互渗透,学科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力得到了提升。

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注重学生的情感需要, 这样既能产生课堂吸引力,也为课后学习储蓄了驱动力。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 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源泉。”因此,在认知过程的理解阶段, 要充分唤起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情感体验,要求教师对教学信息加工时, 强调信息的情感度,针对学生的情感需要发出刺激信息,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培养符合学生心理认知规律的审美情感。

三、应用阶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1908─1970)认为, 人经常要去实现自己的全部潜能或需要,“能力要求被运用, 只有发挥出来才会停止吵嚷。”他的观点的含义是,个人在不排斥他人, 不侵犯他人的原则下渴望充分发挥自己,充实自己, 达到自我实现──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完整的个性。而创造能力的发挥,便是自我实现者潜能的最高表现。教学活动是一项全新的创造活动, 现代教学论特别重视的正是学生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水平上进行的创造性活动, 或进行具有创造性活动的倾向,对这种活动与倾向,教师应善于加以正确引导, 创设一个利于创造性活动的心理环境,实现多种心理特征的良好组合。

语文是一门创造性极强的学科,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这一特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在对对课文《荷塘月色》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利用了这篇散文的文质兼美从心理认知层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①引导学生诵读感知景物美──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语境中想象体验景物的特点并揣摩体会语言使用的美妙。

②让学生结合课文语言表述联想和想象“荷塘之景”“月色之景”,要求学生迅速抓住画面特点和内容,创造性地复绘画面。

③给出相近情景,进行创新运用。让学生根据“考后,月光下,小河边”的情景要求再现一幅画面,做到情景交融。

如此的阅读和感受,充满着丰富的感性认知、联想、想象和创造的活力。因此, 学生思维活跃,情趣盎然。

总之,课堂教学环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交互式过程, 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其认知心理是一个动态的、立体的流程, 忽视学生的学科心理认知规律,忽视学生的情感需求个性,是不能够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实现素质能力提升的。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这固然与其专业知识是否深厚有关, 而更重要的是与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十分注意研究学生的动机、兴趣、注意、想象、 思维、情感、意志、能力等心理品质密切相关。因此, 对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心理认知规律的分析探究和定位实践,是实现学科素质能力教育和在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㈢ 心理学创造性学习的三个规律有哪些

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是教育心理学部分问题解决与创造性这一章节中的内容,是福建教师招聘考试中的常考考点,主要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考查形式是给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你匹配相关的类型,进行反选。
人们倾向于用发散思维的特征来代表创造性的主要特征。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与发散思维相对,聚合思维是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研究者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三个: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1.流畅性
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该特征代表心智灵活,思路通达。思维的速度是因人而异的,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面对同一个难题,一个思维流畅的人,总能周密思考,滔滔不绝,头头是道,口若悬河,并能迅速推理和当机立断;凡是遇事惶感,优柔寡断,张口结舌,期期艾艾的人,都是缺乏思维流畅性的表现。我们常用“思潮如涌”来形容才思敏捷的科学家的思维风格和特色,又用“一气呵成”来描述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工作状态和时效,还用“对答如流”来形容一个人的思维敏捷程度。这三个成语都很好的说明和解释了思维的流畅性,单位时间内反映出来的数量比较多。对同一问题所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即表示他的流畅性越高。
2.变通性
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随机应变。与此相对立的思维功能的“固着性”,明知客观情况已经变化,仍要固执已见,“一条道走到黑”,明知某种办法行不通,还要反复地加以尝试,撞了南墙不回头。一个具有思维变通能力的人,在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呆板,不僵化,能审时度势,机智灵活,摆脱老框框,能“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能随机纠正错误,不重蹈覆辙,常会出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出人意外的效果。对同一问题所想出不同类型答案越多者,变通性越高。
3.独创性
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心,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前辈的意见,具有新奇性,其思维路径、实践方式和思维成果能标新立异、离凡脱俗、独树一帜,能冲破已有的结构框架和专家权威传统观念的束缚,刻意求新,另辟蹊径。创造思维的独特性同我国古代兵法中所强调的“出奇制胜”的原则不谋而合。“牛”本来是用来耕地的,古代齐国的田单却大摆“火牛阵”,于是大破燕军于即墨城下;“船”本来是用以渡人载货的,诸葛亮却在船上扎满草人乘雾徉攻,终于一举借得十万支利箭,为大获全胜奠定了物质基础,所以思维的独创性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对同一问题所提意见愈新奇独特者,其独创性越高。
创造性的三个特征各有自己的强调点,流畅性侧重的是数量比较多,但是仅仅在某个区域以内;变通性侧重类型比较多;独创性强调的是想别人所不想,比较的新奇。

㈣ "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是冯特建立心理学实验室之后才为人们所意识到对吗

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是冯特建立心理学实验室之后才为人们所意识到对。


  1. 实验心理学:是最早发展起来的心理学分支,它借助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科学心理发展初期的那些传统课题。如感觉,知觉,学习,动机和情绪等。
    认知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如记忆、推理、信息加工、语言、问题解决、决策和创造性活动。用科学的创造方法探讨内部心理活动的规律。

2.人格心理学:研究个人独特的心理特征和个体行为的稳定性特征,同时也探讨人格形成的心理因素和对人格特征进行测量、评估和培养。
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际间的行为和社会力量对行为的控制和影响。

3.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学的发生,发展规律。一般以人的整个生活历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人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不同的心理特点,但广义的讲,它也包括动物心理学。

㈤ 怎样才算是创造性的学习呢请浅谈几点,谢谢。

所谓创造性学习就是打破教条式的授课方式 让学生自我发现 把动手能力和思考结回合在一起 而老师只答是在旁边去激发他的创意激发他的灵感 真理是要靠自己去探索才能印象深刻 所谓学习 没有习如何谈学 ...

学习,一般是指经验的获得及行为变化的过程。人类的学习是获取经验、知识、文化的手段,知识的继承和文化的传承要依靠学习;而学习的重要内容乃是人类文化创造的结果。学习活动能否增加创造性的意义,学习过程能否增加除旧布新的成分,学习者能否有创造性的动机,学习者能否通过学习获得创造性的人格,进而加快发展为创造性人才等等,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个崭新的课题。

㈥ 心理学研究的任务是什么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

1、描述心理事实。描述心理事实,是对心理现象进行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它的主要任务是从科学心理学的角度对各种心理现象进行科学界定,以建立和发展心理学中有关心理现象的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概念体系。

2、揭示心理规律。科学的心理学不能只限于描述心理事实,而应从对现象的描述过渡到对现象的说明,即要求揭示这些现象所遵循的规律,这是对心理现象进行科学研究的更深入的一步,也是最主要的一步。

3、预测和控制。对心理现象的描述和对心理规律的揭示,都属认识范畴,我们不仅要认识世界,还要改造世界(包括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因此,在认识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运用这些认识成果于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之中。

这就需要将心理规律运用到实践中,这部分内容也就成为心理学研究任务的又一必要的组成部分。这方面任务归结起来就是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如何了解、预测和调控人的心理。

(6)认知心理规律与创造性扩展阅读:

心理学研究是指研究人类自我思维、行为方式认知,研究人类怎样感知外界信息和怎样进行信息内化处理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的研究。

中国幸福学认为,人有三种本性,即求生的本性,懒惰的本性和不满足的本性。心理学研究的本质就是有关人的本性对人的行为影响的研究。

类别:

1 实验心理学:是最早发展起来的心理学分支,它借助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科学心理发展初期的那些传统课题。如感觉,知觉,学习,动机和情绪等。

2 认知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如记忆,推理,信息加工、语言、问题解决、决策和创造性活动。用科学的创造方法探讨内部心理活动的规律。

3 人格心理学:研究个人独特的心理特征和个体行为的稳定性特征,同时也探讨人格形成的心理因素和对人格特征进行测量、评估和培养。

4 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学的发生,发展规律。一般以人的整个生活历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人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不同的心理特点,但广义的讲,它也包括动物心理学。

5 学校心理学:通常在中小学工作,对在学校中学习困难、适应困难或有某种问题行为的学生进行振动和辅导,并协助家长和教师解决学校有关的问题。

㈦ 心理学的几个问题..

◆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最早起源于哲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形成一门独立的研究学科。是人类自我思维、行为方式认知和剖析,研究人类怎样感知外界信息和怎样进行信息内化处理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的科学。(注:一直以来心理学界都很难对“心理学”下一个准确的该概念,这是本人在心理学多年的研究中综合前辈的解释得的认识,如有不当之请各位斧正)

◆ 心理学研究学科的分类

实验心理学:是最早发展起来的心理学分支,它借助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科学心理发展初期的那些传统课题。如感觉,知觉,学习,动机和情绪等。

认知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如记忆、推理、信息加工、语言、问题解决、决策和创造性活动。用科学的创造方法探讨内部心理活动的规律。

人格心理学:研究个人独特的心理特征和个体行为的稳定性特征,同时也探讨人格形成的心理因素和对人格特征进行测量、评估和培养。

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际间的行为和社会力量对行为的控制和影响。

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学的发生,发展规律。一般以人的整个生活历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人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不同的心理特点,但广义的讲,它也包括动物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只要研究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规律,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改进师资培训和学业考试,并推动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创造力等。

8.学校心理学:通常在中小学工作,对在学校中学习困难、适应困难或有某种问题行为的学生进行振动和辅导,并协助家长和教师解决学校有关的问题。

观察法: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和记录,然后对所做记录进行分析,发现心理活动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分为,自然实验法(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法。

1B
2A
3BCDE

阅读全文

与认知心理规律与创造性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
申发明5G 浏览:815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记录 浏览:94
版权贸易十一讲 浏览:370
综治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总结 浏览:903
知识产权局专业面试 浏览:75
马鞍山市是哪个省的 浏览:447
马鞍山市保安 浏览:253
股权转让样本 浏览:716
工程管理保证书 浏览:198
社区矛盾纠纷排查汇报 浏览:352
新疆公共就业服务网登陆 浏览:316
侵权著作权案件审理指南上海 浏览:145
马鞍山陆建双 浏览: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