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苯胺发明者

苯胺发明者

发布时间:2021-07-16 16:34:07

A. 什么食物里含有苯胺

苯胺是染料工业中最重要的中间体之一,也是生产农药的重要原料,食物里应该很少会有苯胺吧

B. 意外的发现历史上有没有“研究,发明什么未果,却意外

液,然后在封口的烧瓶中加热生成的固体. 他没有得到黄金,却分离出磷元素,磷因其发光而得名.
•1856 年,威廉•亨利•帕金 (William Henry Perkin) 使用苯胺(在煤焦油中发现的一种化合物)进行试验.他的目标是合成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奎宁.试验期间,他从苯胺中得到了一种黑色的沉淀物,并将其溶解在乙醇中. 结果得到了一种紫色的液体,他发现此液体是一种十分有效而且稳定的丝绸染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使用了一种十分阴毒的武器-芥子气,它是一种毒气,可引起皮肤、粘膜、眼睛及肺部发炎,这常常会导致死亡.医生在检查受害者时发现他们血液中的白细胞数目下降.在这一发现基础上开始的研究导致了氮芥研究的发展,氮芥是一种与芥子气几乎一样的化疗药物. 它现在仍被用来治疗某些类型的淋巴瘤.
•1938 年,德国化学家奥托•汉恩 (Otto Hahn) 偶然间发现了核裂变.他试图通过用中子轰击较轻的原子来创建重原子.他希望中子会被吸收到靶原子的原子核中,使原子核变大.与希望相反,他发现自己得到了几种比铀轻很多的钡的同位素.中子非但没有被吸收,反而使原子核产生了分裂. 正象在下一页将会了解到的那样,不经意间,汉恩 (Hahn) 也在发现富勒分子的故事中扮演一个角色.

C. 氢氦……等化学元素都是谁最先发现的

1603年,在炼金实践中,用重晶石(硫酸钡)制成白昼吸光、黑夜发光的无机发光材料,首次观察到磷光现象(意大利卡斯卡里奥罗)。
十七世纪上半期,认为消化过程是纯化学过程,呼吸和燃烧是类似的现象,辨认出动脉血与静脉血的差别(德国 西尔维斯)。
十七世纪中叶,把盐定义为酸和盐基结合的产物(意大利塔切纽斯)。
1637年,明朝《天工开物》总结了中国十七世纪以前的工农业生产技术(中国 宋应星)。
1660年,提出在一定温度下气体体积与压力成反比的定律(英国 波义耳)。
1661年,发表《怀疑的化学家》,批判点金术的“元素”观,提出元素定义,“把化学确立为科学”,并将当时的定性试验归纳为一个系统,开始了化学分析(英国 波义耳)。
1669年,发现化学元素磷(德国 布兰德)。
1669年,发现各种石英晶体都具有相同的晶面夹角(丹麦 斯悌诺)。
1669年,提出可燃物至少含有两种成分,一部分留下,为坚实要素,一部分放出,为可燃要素,这是燃素说的萌芽(德国 柏策)。
1670年,开始用水槽法收集和研究气体,并把燃烧、呼吸和空气中的成分联系起来(英国 迈约)。
1670年左右,首次提出区分植物化学与矿物化学,即后来的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法国 莱墨瑞)。
十七世纪下半期,认识了矾是复盐(德国 肯刻尔)。
公元1700 ~ 公元1800年
1703年,将燃素说发展为系统学说,认为燃素存在于一切可燃物中,燃烧时燃素逸出,燃烧、还原、置换等化学反应是燃素作用的表现(德国 斯塔尔)。
1718—1721年,对化学亲和力作了早期研究,并作了许多“亲和力表”(法国 乔弗洛伊)。
1724年,提出接近近代的化学亲和力的概念(荷兰 波伊哈佛)。
1735年,发现化学元素钴(瑞典 布兰特)。
1741年,发现化学元素铂(英国 武德)。
1742—1748年,首次论证化学变化中的物质质量的守恒。认识到金属燃烧后的增重,与空气中某种成分有关(俄国 罗蒙诺索夫)。
1746年,采用铅室法制硫酸,开始了硫酸的工业生产(英国 罗巴克)。
1747年,开始在化学中应用显微镜,从甜菜中首次分得糖,并开始从焰色法区别钾和钠等元素(德国 马格拉弗)。
1748年,首次观察到溶液中的渗透压现象(法国 诺莱特)。
1753年,发现化学元素铋(英国 乔弗理)。
1754年,发现化学元素镍(瑞典 克隆斯塔特)。
1754年,通过对白苦土(碳酸镁)、苦土粉(氧化镁)、易卜生盐(硫酸镁)、柔碱(碳酸钾)、硫酸酒石酸盐(硫酸钾)之间的化学变化,阐明了燃素论争论焦点之一,二氧化碳(即窒索)在其中的关系,它对后来推翻燃素论提供了实验根据(英国 约•布莱克)。
1760年,提出单色光通过均匀物质时的吸收定律,后来发展为比色分析(德国 兰伯特)。
1766年,发现化学元素氢,通过氢、氧的火花放电而得水,通过氧、氮的火花放电而得硝酸(英国 卡文迪许)。
1770年,改进化学分析的方法,特别是吹管分析和湿法分析(瑞典 柏格曼)。
1770年左右,制成含砷杀虫剂、颜料“席勒绿”,并从复杂有机物中提得多种重要有机酸(瑞典 席勒)。
1771年,发现化学元素氟(瑞典 席勒)。
1772年,发现化学元素氮(英国 丹•卢瑟福)。
分别于1772年和1774年,发现化学元素锰(瑞典 席勒,甘)。
1774年,再次提出盐的定义,认为盐是酸碱结合的产物,并进而区分酸式、碱式和中性盐(法国 鲁埃尔)。
1774年,发现化学元素氧与氯(瑞典 席勒)。
1774年,发现化学元素氧,对二氧化硫、氯化氢、氨等多种气体进行研究,并注意到它们对动物的生理作用(英国 普利斯特里)。
1777年,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指出物质只能在含氧的空气中进行燃烧,燃烧物重量的增加与空气中失去的氧相等,从而推翻了全部的燃素说,并正式确立质量守恒原理(法国 拉瓦锡)。
1781年,发现化学元素钼(瑞典 埃尔米)。
1782年,发现化学元素碲(奥地利 赖欣斯坦)。
1782—1787年,开始根据化学组成编定化学名词,并开始用初步的化学方程式来说明化学反应的过程和它们的量的关系(法国 拉瓦锡等)。
1783年,用碳还原法最先得到金属钨(西班牙 德尔休埃尔兄弟)。
1783年,通过分解和合成定量证明水的成分只含氢和氧,对有机化合物开始了定量的元素分析(法国 拉瓦锡)。
1783年,《关于燃素的回顾》一书出版,概括了作者关于燃烧的氧化学说(法国 拉瓦锡)。
1774—1784年,提出同种晶体的各种外形系由同一种原始单位堆砌而成,解释了晶体的对称性、解理等现象,开始了古典结晶化学的研究(法国 豪伊)。
1785年,发现气体的压力或体积随温度变化的膨胀定律 (法国 雅•查理)。
1785年,用氯制造漂白粉投入生产,氯进入工业应用(法国 伯叟莱)。
1788年,发明石炭法制碱,碱、硫酸、漂白粉等的生产成为化学工业的开端(法国 路布兰)。
1789年,发现化学元素锌、锆和铀的氧化物(德国 克拉普罗兹)。
1789年,《化学的元素》出版,对元素进行分类,分为气、酸、金、土四大类,并将“热”和“光”列在无机界二十三种元素之中(法国 拉瓦锡)。
1790年左右,提出有机基团论,认为基团由一群元素结合在一起,作用象单个元素,它可以单独存在(法国 拉瓦锡)。
1791年,发现化学元素钛(英国 格累高尔)。
1791年,提出酸碱中和定律,制定大量中和当量表(德国 约•李希特)。
1792年,发表最早的金属电势次序表(意大利 伏打)。
1794年,发现化学元素钇(芬兰 加多林)。
1797年,用氯化亚锡还原法发现化学元素铬(法国 福克林)。
1798年,发现化学元素铍(法国 福克林)。
1799年,实现氨、二氧化硫等气体的液化(法国 福克林)。
1799年,通过铁和水蒸汽、酸,碱等反应的研究,提出化学反应与反应物的亲和力、参与反应物的量以及它们的溶解性与挥发性有关,开始有了化学平衡与可逆反应的概念;但也因而得出化合物组成不定的错误看法(法国 伯叟莱)。
1800年左右,提出电池电位起因的化学假说(德国 李特)。
1800年,发明第一个化学电源——伏打电堆,是以后伽伐尼电池的原型,并提出电池电位起因于接触的物理假说(意大利 伏打)。
1800年左右,首次电解水为元素氢和氧。发现电解盐时,一极析出酸,一极析出碱。也实现了酸、碱的电解(英国 威•尼科尔逊)。
公元1801年 ~ 1899年
1801年
发现化学元素铌(英国 哈契脱)。
进行大量能够组成电池的物质对的研究,把化学亲和力归之为电力,指明如何从实验确认元素(英国 戴维)。
1802年
发现化学元素钽(瑞典 爱克伯格)。
发现在O摄氏度时,许多气体的膨胀系数是1/273(法国 盖•吕萨克)。
1803年
发现化学元素铈(德国 克拉普罗兹,瑞典 希辛格、柏齐力阿斯)。
发现化学元素钯和铑(英国 武拉斯顿)。
提出气体在溶液中溶解度与气压成正比的气体溶解定律(英国 威•亨利)。
1804年
发现化学元素铱和锇(英国 坦能脱)。
1805年
提出盐类在水溶液中分成带正负电荷的两部分,通电时正负部分相间排列,连续发生分解和结合,直至两电极,用以解释导电的现象,这是电离学说的萌芽(德国 格罗杜斯)。
1806年
发现化合物分子的定组成定律,指出一个化合物的组成不因制备方法不同而改变(法国 普鲁斯脱)。
首次引入有机化学一词,以区别于无机界的矿物化学,认为有机物只能在生物细胞中受一种“生活力”作用才能产生,人工不能合成(瑞典 柏齐力阿斯)。
1807年
发现化学元素钾和钠(英国 戴维)。
发现倍比定律,即二个元素化合成为多种化合物时,与定量甲素化合的乙元素,其重量成简单整数比,并用氢作为比较标准(英国 道尔顿)。
提出原子论(英国 道尔顿)。
发现混合气体中,各气体的分压定律(英国 道尔顿)。
1808年
发现化学元素钙、锶、钡、镁(英国 戴维等)。
发现化学元素硼(英国 戴维,法国 盖•吕萨克、泰那尔德)。
1808—1810年,通过磷和氯的作用,确证氯是一个纯元素,盐酸中不含氧,推翻了拉瓦锡凡酸必含氧的学说,代之以酸中必含氢(英国 戴维)。
1808—1827年,《化学哲学的新系统》陆续出版,本书总结了作者的原子论(英国 道尔顿)。
发现气体化合时,各气体的体积成简比的定律,并由之认为元素气体在相等体积中的重量应正比于它的原子量,这成为气体密度法测原子量的根据(法国 盖•吕萨克,德国 洪保德)。
1809年
首次获得高温氢氧喷焰,用于熔融铂等难熔物质(美国 哈尔)。
1810年
1810—1818年,通过对二千余种化合物的分析,测定了四十余种元素的化学结合量,以氧作标准,不少从结合量求得的元素原子量与近代几乎一致(瑞典 柏齐力阿斯)。
1811年
发现化学元素碘(法国 库尔特瓦)。
提出分子说,分子由原子组成,指出同体积气体在同温同压下含有同数之分子,又称阿伏伽德罗假说(意大利 阿伏伽德罗)。
1812年
提出元素和化合物的“二元论的电化基团”学说,认为所有元素象磁铁一样,含正负两电极,但正负电量与强度不等,元素按正负电量的不同而相吸化合,从而抵消了部分电性,未抵消部分还可以化合成更复杂的化合物,对相同元素,电性相同,不能化合,因此反对分子说(瑞典 柏齐力阿斯)。
发明不需用火引发的碰炸化合物,被用于军事(美国 古塞里)。
1815年
提出一切元素皆由氢原子构成的假说,又称普劳特假说(英国 普劳特)。
首次发现酒石酸、樟脑、糖等溶液具有旋光现象(法国 比奥)。
从石脑油中首次分得苯,开始了对苯系物质的研究(英国 法拉第)。
1817年
发现化学元素镉(德国 斯特罗迈厄)。
发现化学元素锂(瑞典 阿尔费特逊)。
发现光化学中引起反应的光一定要被物体吸收。这是光化学研究的开端(德国 格罗杜斯)。
分离出叶绿素(法国 佩莱梯)。
创制矿工用安全灯(英国 戴维)。
1818年
发现化学元素硒(瑞典 柏齐力阿斯)。
1819年
发现同晶型现象,即不同物质形成明显相同结晶的现象;以及多晶型现象,即同样物质能够形成不同结晶的现象,说明矿物晶体的类质同像和同质类像(德国 米修里)。
1820年
分离对人体有强烈生理作用的番木鳖碱、金鸡纳碱、奎宁、马钱子碱等重要生物碱,被用于医药(法国 佩莱梯)。
1822年
1822—1823年,德国的维勒和李比希分别制得化学组成相同而性质不同的异氰酸银及雷酸银,与定组成定律有矛盾,后瑞典的柏齐力阿斯解释为由于同分异构现象所引起。 木炭作为脱色吸附剂引用于精制甜菜糖,开始了吸附剂的研究和应用,后在战争中用作防毒吸附剂(法国 佩恩)。
1823年
最先制得化学元素硅(瑞典 柏齐力阿斯)。
制成硝基纤维素,即为棉花火药,这是第一个无烟无残渣的火药(瑞士 布拉康纳特)。
首次提出正确的油脂皂化理论(法国 柴弗洛尔)。
提出理想气体的绝热压缩与绝热膨胀的状态方程(法国 泊松)。
1824年
提出容量滴定的分析方法(法国 盖,吕萨克)。
1825年
提出用铜作船底,通过加入锌片以防止船底腐蚀的方法,这是金属电化防腐的萌芽,但因加速了船底对海洋生物的吸着而未获应用(英国 戴维)。
1826年
发现化学元素溴(法国 巴拉)。
1827年
首次提炼出纯铝(德国 维勒)。
1828年
发现化学元素钍(瑞典 柏齐力阿斯)。
从无机物制得重要有机物——尿素,和已能制草酸等事实打破了无机物和有机物之间的绝对界线,动摇了有机物的“生命力”学说(德国 维勒)。
1829年
提出化学元素的三元素组分类法,认为同组内的三元素不但性质相似,而且原子量有规律性的关系(德国 多培赖纳)。
将淀粉转化为葡萄糖(法国 盖•吕萨克)。
1830年
发现化学元素钒,并发现铁中含钒、铀、铬等元素后,可改善铁的性质,开始了合金钢的研究(瑞典 塞夫斯脱隆)。
1831年
首先应用接触法制造硫酸(英国 配•菲利普斯)。
1833年
提电化当量定律,为电化学及电解、电镀工业奠定理论基础,开始应用阳极、阴极、电解质、离子等名词,认识到离子是溶解物质的一部分,是电流的负担者,揭示了物质的电的本质。并把化学亲和力归之为电力(英国 法拉第)。
提出固体表面吸附是加速化学反应的原因,这是催化作用研究的萌芽(英国 法拉第)。
首次分得可以转化淀粉为糖的有机体中的催化剂,后人称之为(淀粉糖化)酶(法国 佩恩)。
1834年
从所有木材中都分得具有淀粉组成的物质,称为纤维素(法国 佩恩)。
1835年
提出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和催化剂概念,证实催化现象在化学反应中是非常普遍的(瑞典 柏齐力阿斯)。
精确测定了许多元素的原子量,指出普劳特的原子量应是单纯整数的假说是不对的(比利时 斯塔斯)。
1836年
改善铜锌电池,这是第一个可供实用的电流源,克服了伏打电池电流迅速下降的缺点(英国 丹尼尔)。
1837年
提出有机结构的核心学说,认为有机分子在取代和加成反应中有一个基本的核心(法国 劳伦脱)。
分析植物的灰分中含钾、磷酸盐等,认为这些成分来自土壤,从而确定恢复土壤肥力的施肥化学原理(德国 李比希)。
1839年
采用整数指数标记晶格的各组原子平面,即为米勒指数(英国 沃•米勒)。
发现生橡胶的硫化反应,为橡胶工业奠定技术基础<美国 古德伊尔)。
发现化学元素镧(瑞典 莫桑得尔)。
提出有机结构的余基学说,余基指分子在反应时保持不变的部分(法国 热拉尔)。
发现光照稀酸液中金属极板之一,能改变电池电动势(法国 埃•贝克勒尔)。
1840年
提出有机结构的类型学说。认为化合物的化学类型决定物质的性质,类型说中包含有分子中原子有一定相对位置的初步结构观念,并从而认为二元说用于有机化合物完全失败(法国 杜马)。
提出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恒定定律,不论反应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生成热总和不变(俄国 盖斯)。
在电解时,发现臭氧(瑞士籍德国人 桑拜恩)。
1841年
提得纯铀(德国 佩利戈特)。
开始使用锌—碳电池(德国 本生)。
1842年
从苯制得苯胺,后即用作染料(俄国 齐宁)。
1843年
辨明原子,分子和化学当量之间的区别,并提出它们的定义(法国 劳伦脱)。
发现化学元素铒和铽(瑞典 莫桑得尔)。
认识到含碳长链同系物因链长变化而引起物理性质渐变的规律(德国 柯普)。
1844年
发现化学元素钌(俄国 克劳斯)。
1846年
从化学当量与气体密度的测定,证实氧、氮、氢分子必定由两个原子组成(法国 劳伦特等)。
1847年
发明烈性炸药硝化甘油(意大利 索勃莱洛)。
1848年
提出晶体结构的十四种空间点阵的理论(法国 布雷维斯)。
1848—1855年,首次将外消旋的酒石酸分离为左旋和右旋两种,开始用机械的、生物学的、化学的三种方法来分离葡萄酸中的两种异性体。初步认识到物质的旋光性是由分子形状的不对称性引起的(法国 巴斯德)。
1848—1849年,发现脂肪伯胺、仲胺、叔胺,其性质类似于氨,并从而证明氨的最简化学式。(法国 沃尔茨,德国 奥•霍夫曼)。
1849年
制得第一个金属有机化合物(锌乙基化合物),是后来提出原子价概念的实验基础之一(英国 弗兰克兰特)。
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shtml/20060323/372229/

D. 什么是战争魔鬼弗里茨

打开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手册,你会发现一战中1916年和1917年未颁奖,而一战后的首届——1918年的奖由德国化学家弗里茨·哈伯获得。一战硝烟刚散,诺贝尔化学奖评委会就立即把奖授予这位合成氨的发明者,足见这一发明的重要。

氨是一种基础化工原料,它的合成不但可大量产出氮肥,使粮食或其他农作物大量增产,还在其他行业大有用途。为此,哈伯理应名垂青史。然而不幸的是,他也首创了大规模的化学战,使成千上万的人痛苦地死去或终身残废,由于他对人类文明的严重摧残,弗里茨·哈里几乎作为战争魔鬼被同盟国审判。

哈伯于1868年12月9日出生于德国的边境城市布雷斯劳一个富商的家中。中学毕业后,在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预科攻读有机化学。大学毕业后,由于所发表的论文有独到的见解,使德国化学界为之轰动,于是德国皇家科学院破格授予他化学博士学位,当时他年仅23岁。1894年起,他在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任教。

在合成氨发明以前,农作物所需氮肥主要来自人畜粪便、花生饼、豆饼等。随着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各国越来越希望能用空气中的氮气来大规模廉价生产氮化物。为此,许多国家的科学家进行过不懈的探索和研究。然而,从18世纪中叶开始的这一努力,历经一个半世纪之后,到20世纪初,仍未如愿以偿。

哈伯对合成氨的大规模试验始于1904年。1906年,哈伯在600℃的高温、2000个大气压下,用锇作催化剂,成功地以电解水生成的氢与大气中的氮为原料,得到了氨浓度为6%~8%的产率,并在1909年进行了报道。这是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工艺方案的转折点。1909年哈伯又用原料气循环使用的方法,成功地解决了氨、氮混合气转化率不高的问题。

哈伯的科研成果极大地震动了欧洲化学界,独具慧眼的德国巴登苯胺纯碱公司(BASF)捷足先登,抢先付给哈伯2 500美元预订费,并答应购买以后的全部科研成果。1909年,哈伯上述改进后的生产流程工艺专利被BASF购买,并声明,不管生产工艺如何改进,合成氨的售价如何下降,BASF每出售一吨氨,哈伯将分享10马克,永不改变。其后,该公司的卡尔·波施(Carl Bosch)等研究人员对催化剂、设备耐用性、合成塔进气口加热装置、出气口冷却用换热器等进行了改进,经过了多次(其中催化剂就做过2万多次试验)失败后,终于在1914年建成一座日产30吨合成氨的工厂。从此,合成氨进入大规模工业生产阶段。

氨的人工合成打开了人类化学史上的重要篇章。它的意义不仅仅是使大气中的氮变成生产氮肥的、永不枯竭的廉价来源,从而使农业生产依赖“大自然”的程度大大减弱;而且极大地推动了相关科技的发展,例如高压、超高压技术,高温、超高温技术,催化理论、实践,煤化工、石油化工技术等。从这点上说,哈伯开创了化学的新时代。

和当时所有的新发明一样,合成氨也被考虑如何用于战争和军事。早在1911年哈伯因发明合成氨而名声大震之时,德皇威廉二世就看中了他的才华,考虑如何利用他为自己的政权服务。

1914年7月28日,奥匈政府对塞尔维亚宣战,一战爆发,哈伯也很快地变成了一个狂热的民族主义者。他利用合成氨技术生产化肥,从而解决了德国的饥荒问题;将氨氧化,生产军需品硝酸和黄色炸药,解决了德军的军火问题。正如战后一些军事专家指出的那样:如果德国没有哈伯,战争早就结束了,因为他为德国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和军火。

1914年9月,德军与英法联军在法国和比利时接壤处附近比利时境内的伊普尔镇地区对峙。因双方都没有足够的重武器攻破对方的工事,于是双方相持达数月之久。这种不利于德军的相持,迫使德军寻找打破僵局的方法。哈伯用钢瓶施放氯气的方法成了德军统帅的最佳选择。这次化学战打开联军七公里多的突破口,使联军1.5万人中毒,其中5 000人死亡,500人被俘。在飞机上目睹这一惨剧的哈伯高兴得大喊大叫。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德国人都支持进行化学战的。哈伯的妻子克拉拉·哈伯就是其中一位。她出于人道主义和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憎恨,曾多次恳求哈伯停止研究化学武器,但他都不予理睬。1915年5月,他继续在华沙西侧60多公里的博利矛夫附近,对防护装备很差的俄军连续发动了三次毒气袭击,致使2 500名俄军伤亡。面对惨无人道的化学战,哈伯的爱妻愤而自杀,但哈伯对此仍不醒悟。1915年12月9日,哈伯指挥的德军对伊普尔地区的英军进行了首次光化学战,造成英军1 000余人中毒;1917年7月12日,他又指导德军在该地对英军进行首次芥子气攻击,10天内使英军1.4万人中毒。整个一战期间,德军几乎每次主要的化学战都与哈伯的研制、指导、指挥有关,于是人们将他称为“化学战之父”。

一战中,约有130万人受到化学战的伤害,其中有9万人死亡,幸存者中约有60%的人因伤残不得不离开军队。所以,哈伯及其进行的化学战,受到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强烈谴责。在这种谴责下,哈伯终于认识到他所犯下的罪行,内心十分痛苦。1917年,他毅然辞去了他在化学兵工厂的所有职务。1918年11月11日,战争也因德国投降而告终。

1919年,瑞典科学院考虑到哈伯发明的合成氨,已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显示出巨大的作用,经慎重研究,正式决定给哈伯颁发1918年度惟一的诺贝尔化学奖。但消息一传出,立即在全世界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一些科学家指责这一决定玷污了科学界,哈伯不但不应荣获这个科学界的最高奖赏,而且应该对他进行战争罪审判,送他下地狱。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他虽然一度被帝国主义利用,但科学总是受制于政治的,科学史上的许多发明,都既可用来造福人类,也可用于毁灭人类文明;哈伯发明合成氨,可以将功抵过。

凭心而论,化学战也是打击敌方的一种方法,在这个意义上,它和细菌战、原子弹、枪炮等的作用相同。然而,人们却把枪炮等划作一类,对用枪炮杀人予以支持或不持异议;把化学战、细菌战、原子弹等划作另一类,反对将它们用于战争,有的还以条约形式予以禁用。那么,这两类武器的差别在哪里呢?原来,前一类武器基本上只机械杀伤作战人员或毁灭作战设备,不再或很小造成其他危害。而后一类武器不但杀毁参战人员、设备,而且还严重伤害未直接参战的平民及其财产;会造成被害人员的后遗症,有的还会将危害遗传给下一代;会造成严重的、有的是持久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疾病流行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化学天才进行化学战的哈伯,在人们的一片声讨下,成为战争魔鬼,也就不足为奇,其悲剧也就在所难免了。

1933年,希特勒登上了德国总理的宝座,纳粹分子开始在全国大肆迫害、屠杀犹太人。哈伯也被称为“狱太人哈伯”而遭到驱逐。对此,他十分气愤,同时也预感到一场厄运即将来临。于是他移居瑞士以避劫难,后又受英国剑桥大学之邀,前去讲学。1934年初,他又应邀出任设在巴勒斯坦的、由反希特勒的著名犹太科学家组成的西夫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然而不幸的是,他在赴任途中因心脏病突发,于1934年1月29日辞世。

哈伯这位化学天才与战争魔鬼被人们声讨的悲剧是他自己造成的,化学战中死去的冤魂和活着的受害者永远也不会饶恕他。而在颠沛流离和孤独中客死他乡的悲剧却不是他的过错,这是千百万受希特勒纳粹主义迫害的犹太人或其他种族的命运的缩影。

E. 化学元素是谁发现的

1603年,在炼金实践中,用重晶石(硫酸钡)制成白昼吸光、黑夜发光的无机发光材料,首次观察到磷光现象(意大利卡斯卡里奥罗)。
十七世纪上半期,认为消化过程是纯化学过程,呼吸和燃烧是类似的现象,辨认出动脉血与静脉血的差别(德国 西尔维斯)。
十七世纪中叶,把盐定义为酸和盐基结合的产物(意大利塔切纽斯)。
1637年,明朝《天工开物》总结了中国十七世纪以前的工农业生产技术(中国 宋应星)。
1660年,提出在一定温度下气体体积与压力成反比的定律(英国 波义耳)。
1661年,发表《怀疑的化学家》,批判点金术的“元素”观,提出元素定义,“把化学确立为科学”,并将当时的定性试验归纳为一个系统,开始了化学分析(英国 波义耳)。
1669年,发现化学元素磷(德国 布兰德)。
1669年,发现各种石英晶体都具有相同的晶面夹角(丹麦 斯悌诺)。
1669年,提出可燃物至少含有两种成分,一部分留下,为坚实要素,一部分放出,为可燃要素,这是燃素说的萌芽(德国 柏策)。
1670年,开始用水槽法收集和研究气体,并把燃烧、呼吸和空气中的成分联系起来(英国 迈约)。
1670年左右,首次提出区分植物化学与矿物化学,即后来的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法国 莱墨瑞)。
十七世纪下半期,认识了矾是复盐(德国 肯刻尔)。
公元1700 ~ 公元1800年
1703年,将燃素说发展为系统学说,认为燃素存在于一切可燃物中,燃烧时燃素逸出,燃烧、还原、置换等化学反应是燃素作用的表现(德国 斯塔尔)。
1718—1721年,对化学亲和力作了早期研究,并作了许多“亲和力表”(法国 乔弗洛伊)。
1724年,提出接近近代的化学亲和力的概念(荷兰 波伊哈佛)。
1735年,发现化学元素钴(瑞典 布兰特)。
1741年,发现化学元素铂(英国 武德)。
1742—1748年,首次论证化学变化中的物质质量的守恒。认识到金属燃烧后的增重,与空气中某种成分有关(俄国 罗蒙诺索夫)。
1746年,采用铅室法制硫酸,开始了硫酸的工业生产(英国 罗巴克)。
1747年,开始在化学中应用显微镜,从甜菜中首次分得糖,并开始从焰色法区别钾和钠等元素(德国 马格拉弗)。
1748年,首次观察到溶液中的渗透压现象(法国 诺莱特)。
1753年,发现化学元素铋(英国 乔弗理)。
1754年,发现化学元素镍(瑞典 克隆斯塔特)。
1754年,通过对白苦土(碳酸镁)、苦土粉(氧化镁)、易卜生盐(硫酸镁)、柔碱(碳酸钾)、硫酸酒石酸盐(硫酸钾)之间的化学变化,阐明了燃素论争论焦点之一,二氧化碳(即窒索)在其中的关系,它对后来推翻燃素论提供了实验根据(英国 约•布莱克)。
1760年,提出单色光通过均匀物质时的吸收定律,后来发展为比色分析(德国 兰伯特)。
1766年,发现化学元素氢,通过氢、氧的火花放电而得水,通过氧、氮的火花放电而得硝酸(英国 卡文迪许)。
1770年,改进化学分析的方法,特别是吹管分析和湿法分析(瑞典 柏格曼)。
1770年左右,制成含砷杀虫剂、颜料“席勒绿”,并从复杂有机物中提得多种重要有机酸(瑞典 席勒)。
1771年,发现化学元素氟(瑞典 席勒)。
1772年,发现化学元素氮(英国 丹•卢瑟福)。
分别于1772年和1774年,发现化学元素锰(瑞典 席勒,甘)。
1774年,再次提出盐的定义,认为盐是酸碱结合的产物,并进而区分酸式、碱式和中性盐(法国 鲁埃尔)。
1774年,发现化学元素氧与氯(瑞典 席勒)。
1774年,发现化学元素氧,对二氧化硫、氯化氢、氨等多种气体进行研究,并注意到它们对动物的生理作用(英国 普利斯特里)。
1777年,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指出物质只能在含氧的空气中进行燃烧,燃烧物重量的增加与空气中失去的氧相等,从而推翻了全部的燃素说,并正式确立质量守恒原理(法国 拉瓦锡)。
1781年,发现化学元素钼(瑞典 埃尔米)。
1782年,发现化学元素碲(奥地利 赖欣斯坦)。
1782—1787年,开始根据化学组成编定化学名词,并开始用初步的化学方程式来说明化学反应的过程和它们的量的关系(法国 拉瓦锡等)。
1783年,用碳还原法最先得到金属钨(西班牙 德尔休埃尔兄弟)。
1783年,通过分解和合成定量证明水的成分只含氢和氧,对有机化合物开始了定量的元素分析(法国 拉瓦锡)。
1783年,《关于燃素的回顾》一书出版,概括了作者关于燃烧的氧化学说(法国 拉瓦锡)。
1774—1784年,提出同种晶体的各种外形系由同一种原始单位堆砌而成,解释了晶体的对称性、解理等现象,开始了古典结晶化学的研究(法国 豪伊)。
1785年,发现气体的压力或体积随温度变化的膨胀定律 (法国 雅•查理)。
1785年,用氯制造漂白粉投入生产,氯进入工业应用(法国 伯叟莱)。
1788年,发明石炭法制碱,碱、硫酸、漂白粉等的生产成为化学工业的开端(法国 路布兰)。
1789年,发现化学元素锌、锆和铀的氧化物(德国 克拉普罗兹)。
1789年,《化学的元素》出版,对元素进行分类,分为气、酸、金、土四大类,并将“热”和“光”列在无机界二十三种元素之中(法国 拉瓦锡)。
1790年左右,提出有机基团论,认为基团由一群元素结合在一起,作用象单个元素,它可以单独存在(法国 拉瓦锡)。
1791年,发现化学元素钛(英国 格累高尔)。
1791年,提出酸碱中和定律,制定大量中和当量表(德国 约•李希特)。
1792年,发表最早的金属电势次序表(意大利 伏打)。
1794年,发现化学元素钇(芬兰 加多林)。
1797年,用氯化亚锡还原法发现化学元素铬(法国 福克林)。
1798年,发现化学元素铍(法国 福克林)。
1799年,实现氨、二氧化硫等气体的液化(法国 福克林)。
1799年,通过铁和水蒸汽、酸,碱等反应的研究,提出化学反应与反应物的亲和力、参与反应物的量以及它们的溶解性与挥发性有关,开始有了化学平衡与可逆反应的概念;但也因而得出化合物组成不定的错误看法(法国 伯叟莱)。
1800年左右,提出电池电位起因的化学假说(德国 李特)。
1800年,发明第一个化学电源——伏打电堆,是以后伽伐尼电池的原型,并提出电池电位起因于接触的物理假说(意大利 伏打)。
1800年左右,首次电解水为元素氢和氧。发现电解盐时,一极析出酸,一极析出碱。也实现了酸、碱的电解(英国 威•尼科尔逊)。
公元1801年 ~ 1899年
1801年
发现化学元素铌(英国 哈契脱)。
进行大量能够组成电池的物质对的研究,把化学亲和力归之为电力,指明如何从实验确认元素(英国 戴维)。
1802年
发现化学元素钽(瑞典 爱克伯格)。
发现在O摄氏度时,许多气体的膨胀系数是1/273(法国 盖•吕萨克)。
1803年
发现化学元素铈(德国 克拉普罗兹,瑞典 希辛格、柏齐力阿斯)。
发现化学元素钯和铑(英国 武拉斯顿)。
提出气体在溶液中溶解度与气压成正比的气体溶解定律(英国 威•亨利)。
1804年
发现化学元素铱和锇(英国 坦能脱)。
1805年
提出盐类在水溶液中分成带正负电荷的两部分,通电时正负部分相间排列,连续发生分解和结合,直至两电极,用以解释导电的现象,这是电离学说的萌芽(德国 格罗杜斯)。
1806年
发现化合物分子的定组成定律,指出一个化合物的组成不因制备方法不同而改变(法国 普鲁斯脱)。
首次引入有机化学一词,以区别于无机界的矿物化学,认为有机物只能在生物细胞中受一种“生活力”作用才能产生,人工不能合成(瑞典 柏齐力阿斯)。
1807年
发现化学元素钾和钠(英国 戴维)。
发现倍比定律,即二个元素化合成为多种化合物时,与定量甲素化合的乙元素,其重量成简单整数比,并用氢作为比较标准(英国 道尔顿)。
提出原子论(英国 道尔顿)。
发现混合气体中,各气体的分压定律(英国 道尔顿)。
1808年
发现化学元素钙、锶、钡、镁(英国 戴维等)。
发现化学元素硼(英国 戴维,法国 盖•吕萨克、泰那尔德)。
1808—1810年,通过磷和氯的作用,确证氯是一个纯元素,盐酸中不含氧,推翻了拉瓦锡凡酸必含氧的学说,代之以酸中必含氢(英国 戴维)。
1808—1827年,《化学哲学的新系统》陆续出版,本书总结了作者的原子论(英国 道尔顿)。
发现气体化合时,各气体的体积成简比的定律,并由之认为元素气体在相等体积中的重量应正比于它的原子量,这成为气体密度法测原子量的根据(法国 盖•吕萨克,德国 洪保德)。
1809年
首次获得高温氢氧喷焰,用于熔融铂等难熔物质(美国 哈尔)。
1810年
1810—1818年,通过对二千余种化合物的分析,测定了四十余种元素的化学结合量,以氧作标准,不少从结合量求得的元素原子量与近代几乎一致(瑞典 柏齐力阿斯)。
1811年
发现化学元素碘(法国 库尔特瓦)。
提出分子说,分子由原子组成,指出同体积气体在同温同压下含有同数之分子,又称阿伏伽德罗假说(意大利 阿伏伽德罗)。
1812年
提出元素和化合物的“二元论的电化基团”学说,认为所有元素象磁铁一样,含正负两电极,但正负电量与强度不等,元素按正负电量的不同而相吸化合,从而抵消了部分电性,未抵消部分还可以化合成更复杂的化合物,对相同元素,电性相同,不能化合,因此反对分子说(瑞典 柏齐力阿斯)。
发明不需用火引发的碰炸化合物,被用于军事(美国 古塞里)。
1815年
提出一切元素皆由氢原子构成的假说,又称普劳特假说(英国 普劳特)。
首次发现酒石酸、樟脑、糖等溶液具有旋光现象(法国 比奥)。
从石脑油中首次分得苯,开始了对苯系物质的研究(英国 法拉第)。
1817年
发现化学元素镉(德国 斯特罗迈厄)。
发现化学元素锂(瑞典 阿尔费特逊)。
发现光化学中引起反应的光一定要被物体吸收。这是光化学研究的开端(德国 格罗杜斯)。
分离出叶绿素(法国 佩莱梯)。
创制矿工用安全灯(英国 戴维)。
1818年
发现化学元素硒(瑞典 柏齐力阿斯)。
1819年
发现同晶型现象,即不同物质形成明显相同结晶的现象;以及多晶型现象,即同样物质能够形成不同结晶的现象,说明矿物晶体的类质同像和同质类像(德国 米修里)。
1820年
分离对人体有强烈生理作用的番木鳖碱、金鸡纳碱、奎宁、马钱子碱等重要生物碱,被用于医药(法国 佩莱梯)。
1822年
1822—1823年,德国的维勒和李比希分别制得化学组成相同而性质不同的异氰酸银及雷酸银,与定组成定律有矛盾,后瑞典的柏齐力阿斯解释为由于同分异构现象所引起。 木炭作为脱色吸附剂引用于精制甜菜糖,开始了吸附剂的研究和应用,后在战争中用作防毒吸附剂(法国 佩恩)。
1823年
最先制得化学元素硅(瑞典 柏齐力阿斯)。
制成硝基纤维素,即为棉花火药,这是第一个无烟无残渣的火药(瑞士 布拉康纳特)。
首次提出正确的油脂皂化理论(法国 柴弗洛尔)。
提出理想气体的绝热压缩与绝热膨胀的状态方程(法国 泊松)。
1824年
提出容量滴定的分析方法(法国 盖,吕萨克)。
1825年
提出用铜作船底,通过加入锌片以防止船底腐蚀的方法,这是金属电化防腐的萌芽,但因加速了船底对海洋生物的吸着而未获应用(英国 戴维)。
1826年
发现化学元素溴(法国 巴拉)。
1827年
首次提炼出纯铝(德国 维勒)。
1828年
发现化学元素钍(瑞典 柏齐力阿斯)。
从无机物制得重要有机物——尿素,和已能制草酸等事实打破了无机物和有机物之间的绝对界线,动摇了有机物的“生命力”学说(德国 维勒)。
1829年
提出化学元素的三元素组分类法,认为同组内的三元素不但性质相似,而且原子量有规律性的关系(德国 多培赖纳)。
将淀粉转化为葡萄糖(法国 盖•吕萨克)。
1830年
发现化学元素钒,并发现铁中含钒、铀、铬等元素后,可改善铁的性质,开始了合金钢的研究(瑞典 塞夫斯脱隆)。
1831年
首先应用接触法制造硫酸(英国 配•菲利普斯)。
1833年
提电化当量定律,为电化学及电解、电镀工业奠定理论基础,开始应用阳极、阴极、电解质、离子等名词,认识到离子是溶解物质的一部分,是电流的负担者,揭示了物质的电的本质。并把化学亲和力归之为电力(英国 法拉第)。
提出固体表面吸附是加速化学反应的原因,这是催化作用研究的萌芽(英国 法拉第)。
首次分得可以转化淀粉为糖的有机体中的催化剂,后人称之为(淀粉糖化)酶(法国 佩恩)。
1834年
从所有木材中都分得具有淀粉组成的物质,称为纤维素(法国 佩恩)。
1835年
提出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和催化剂概念,证实催化现象在化学反应中是非常普遍的(瑞典 柏齐力阿斯)。
精确测定了许多元素的原子量,指出普劳特的原子量应是单纯整数的假说是不对的(比利时 斯塔斯)。
1836年
改善铜锌电池,这是第一个可供实用的电流源,克服了伏打电池电流迅速下降的缺点(英国 丹尼尔)。
1837年
提出有机结构的核心学说,认为有机分子在取代和加成反应中有一个基本的核心(法国 劳伦脱)。
分析植物的灰分中含钾、磷酸盐等,认为这些成分来自土壤,从而确定恢复土壤肥力的施肥化学原理(德国 李比希)。
1839年
采用整数指数标记晶格的各组原子平面,即为米勒指数(英国 沃•米勒)。
发现生橡胶的硫化反应,为橡胶工业奠定技术基础<美国 古德伊尔)。
发现化学元素镧(瑞典 莫桑得尔)。
提出有机结构的余基学说,余基指分子在反应时保持不变的部分(法国 热拉尔)。
发现光照稀酸液中金属极板之一,能改变电池电动势(法国 埃•贝克勒尔)。
1840年
提出有机结构的类型学说。认为化合物的化学类型决定物质的性质,类型说中包含有分子中原子有一定相对位置的初步结构观念,并从而认为二元说用于有机化合物完全失败(法国 杜马)。
提出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恒定定律,不论反应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生成热总和不变(俄国 盖斯)。
在电解时,发现臭氧(瑞士籍德国人 桑拜恩)。
1841年
提得纯铀(德国 佩利戈特)。
开始使用锌—碳电池(德国 本生)。
1842年
从苯制得苯胺,后即用作染料(俄国 齐宁)。
1843年
辨明原子,分子和化学当量之间的区别,并提出它们的定义(法国 劳伦脱)。
发现化学元素铒和铽(瑞典 莫桑得尔)。
认识到含碳长链同系物因链长变化而引起物理性质渐变的规律(德国 柯普)。
1844年
发现化学元素钌(俄国 克劳斯)。
1846年
从化学当量与气体密度的测定,证实氧、氮、氢分子必定由两个原子组成(法国 劳伦特等)。
1847年
发明烈性炸药硝化甘油(意大利 索勃莱洛)。
1848年
提出晶体结构的十四种空间点阵的理论(法国 布雷维斯)。
1848—1855年,首次将外消旋的酒石酸分离为左旋和右旋两种,开始用机械的、生物学的、化学的三种方法来分离葡萄酸中的两种异性体。初步认识到物质的旋光性是由分子形状的不对称性引起的(法国 巴斯德)。
1848—1849年,发现脂肪伯胺、仲胺、叔胺,其性质类似于氨,并从而证明氨的最简化学式。(法国 沃尔茨,德国 奥•霍夫曼)。
1849年
制得第一个金属有机化合物(锌乙基化合物),是后来提出原子价概念的实验基础之一(英国 弗兰克兰特)。

F. 发明人类第一种人工合成染料的是谁

许多抄大型的化工公司今天还要感谢帕金的发明,教它们开始制造人工合成染料。帕金当时想用煤沥青中的苯胺衍生物制成奎宁。他试用了许多方法,在反应锅中搅拌黑色的液体,奎宁没有试制出来,锅中却突然出现了鲜艳的紫色。 帕金就此制成的第一种人工合成颜料‘‘苯胺紫’’

G. 柏琴的发明是怎样获得成功的

变通性,是指思路开阔,善于随机应变,从而为思维开拓新的思路,寻找到新的方法,引导创造走向成功。变通性是发散性思维中较为常见的特点,只要留心的话,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可以找到很多;在科学发明中,靠变通性使创造获得成功的实例也是不胜枚举的。19世纪中叶,欧洲疟疾十分流行,天然奎宁不够用,于是在英国任教的德国著名化学家霍夫曼便提出能否用化学方法合成奎宁。霍夫曼18岁的学生柏琴按照老师的意图,积极进行这方面的实验,但由于当时只知道奎宁的化学组成,还不知道其结构,所以一次次都失败了。有一次,柏琴用苯胺和重铬酸钾作用,虽没有成功,但却偶然发现起反应后的粘液呈现紫红的鲜艳颜色。小伙子灵机一动:虽然奎宁没有搞成功,可现在纺织工业缺染料,眼前这东西用作染料不是很好吗?他进一步加工,制成了“苯胺紫”,一做染色试验,效果很好。于是,柏琴立即申请了专利,办起了有史以来第一个合成染料厂。

H. 冰毒最早是由哪个国家发明的

冰毒最早是由日本发明的。

冰毒成分复杂,来源众多,各国各地区,甚至不同时期都有各自的名称。如在此系列毒品出现的早期,曾根据它的直接兴奋作用和主要成分称它为兴奋剂或苯胺类兴奋剂,日本人将其称之为“觉醒剂”。民国时期中国按其音译称之为安非他明(也有译为安非它明或安非他命)。

随着该系列药物纯度的提高和该药品确实在少量使用时具有短暂的兴奋、抗疲劳作用,港台地区称其为“大力丸”,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也曾短时间使用这个称呼。冰毒成品出现后,毒贩们根据其外观称其为“Ice”,直译为“冰”,外界则通称为冰毒。

(8)苯胺发明者扩展阅读:

早期制备一般用麻黄素还原法,现今多采用全化学合成法,制备工艺较为简单,有“厨房毒品”之称。

作为正式毒品的冰毒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90年代进入中国。被认为是新型毒品的代表,现今对其成瘾机制等的认知相对缺乏,治疗手段也极为有限。但其危害程度并不亚于传统毒品,联合国禁毒署的统计数字表明冰毒类毒品吸食者人数已经列世界第二位。

I. 谁知道巴斯夫公司的发展历史

巴斯夫集团是世界第三位、德国第二位的以化工为主体的大型跨国化学公司,在1996年美国《幸福》杂志评选"出的世界最大的500家公司中排名第82位。巴斯夫集团的业务遍及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39个国家设有140多个生产厂,生产8000余种产品。其主要业务分布包括:
·保健和营养品
·染料和涂料
·石油和天然气
·化学品
·塑料和纤维
·其它业务
巴斯夫集团是上市公司,其股票在欧洲78个大城市挂牌上市。集团总部设在德国路德维希港。
一、发展简史
巴斯夫集团130多年的发展史可分为六个阶段。
1.染料时期(1865~1901年)
这一时期,巴斯夫集团的前身----巴登苯胺碱厂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在其研究部门的不懈努力下,不断推出新的染料,使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染料生产企业。1865年4月27日,由恩格霍恩(F. Engelhom )建立了"巴登苯胺碱厂",当时只有职工30人。恩格霍恩为一家煤气厂厂主,他从1961年就开始从煤焦油生产苯胺和品红。1870年,巴登苯胺碱厂从煤焦油生产葱酮染料,接着生产了亚甲基蓝,坚牢红、金胺、靛蓝,阴丹士林蓝等染料,并在德、法、美、俄等国建立了染料生产和销售机构。1888年,开发出了接触法硫酸生产工艺,开始生产高浓度硫酸。1900年,巴登苯胺碱厂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化工厂之一、拥有职工6207人,其中有148名化学家、75名工程师、305名销售人员。
2.化肥时期(1901~1923年)
这一时期,巴斯夫集团(巴登苯胺碱厂)开发出了HaberBosch合成氨工艺,并成功地合成了尿素,揭开了其历史发展新的一幕。
1907年,巴登苯胺碱厂与拜耳、阿克发公司合资收购了奥古斯特C维多利亚煤矿(Auguste Victoria CoaI Mine),以确保原料的供应。
1908年,巴登苯胺碱厂开发了用氢和氮高压合成氨工艺(Haber--Bosch工艺)。1910年,发明了合成氨的高效铁催化剂。1913年在Oppau建成了第一套合成氨装置,开始工业化生产合成氨。并于1914年成立了Limburgethof农业研究站,为农业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该厂开始生产炸药、毒气等军用品。
1921年,位于Oppau的合成氨厂发生爆炸,合成氨装置受到严重破坏。
1922年巴登苯胺碱厂开发出合成尿素。1923年开发出合成甲醇。并于1924年开发出褐煤沸腾床气化技术----温格勒法。
3.新的高压合成技术发展阶段(1923~1943年)
这一时期,在Haber--Bosch工艺的基础上发展高压合成技术成为巴斯夫集团业务活动的重点。另外,随着汽车工业的兴起,巴斯夫集团亦开始着重发展与之相关的燃料、合成橡胶、表面涂料、染料原材料及车用试剂等工业。
1925年,巴登苯胺碱厂与拜耳。赫斯特等五个公司合并为法本工业联合公司(I.G.Farben)。
1927年,巴斯夫集团生产出第一批汽油。
1929年,法本公司开始工业化生产苯乙烯, 1930年开始工业化生产聚苯乙烯、聚丙烯睛、聚丙烯酸酯, 1931年开发了聚异丁烯、聚氯乙烯)
1935年,法本公司生产了世界上第一盘录音磁带。
1937年,法本公司开发出聚乙烯。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本公司建设了由乙炔和甲醛生产丁钠橡胶的大型装置,生产军需品。 4.主产装置的破坏和重建时期(1943~1953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巴斯夫集团工厂的33%被完全毁坏, 61%被严重破坏。战后,巴斯夫集团着手进行工厂的重建工作/
1948年该厂发生了一起重大爆炸事故,刚恢复的工厂又被炸毁。
1950年,开发出流化床生产硫酸工艺。
1951年,开发出可发性聚苯乙烯。
1952年,法本公司解体,已登苯胺公司作为法本公司的三个继承者之一,重新注册。
5.石油化工时期的开始(1953~1965年)
巴登苯胺公司继承了战前所沿袭下来的注重研究开发的优良传统,继续在新兴起的塑料工业的工艺开发中保持领先地位。石油代替煤成为石油化工的原料,标志着石油化工时期的开始。
973年,巴登苯胺公司正式启用巴斯夫(BASF)名称。
1975年,巴斯夫在安特卫普生产MDI。
1977年,巴斯夫由丙烯生产丙烯酸的9万吨/年装置投产。
80年代,巴斯夫副集将业务拓展的重点集中在南亚和远东,最初投资重点为韩国,进入90年代以来,巴斯夫集团将中国作为其业务发展的中心。
1980年,与韩国晓星公司合资建厂生产聚苯乙烯和可发性聚苯乙烯。
1981年,巴斯夫集团在路德维希港建成一座45万吨/年的蒸汽裂解装置,以确保其乙烯和石化原料供应。
1982年,巴斯夫集团收购了丹麦的一家维生素厂。1984年,与匈牙利合资建厂生产聚氨酯。
1985年,巴斯夫集团收购了美国的一家涂料厂和复合材料厂,并收购了孟山都公司在英国希尔桑德斯的合成纤维中间体生产厂。
1986年,巴斯夫集团对其在美国的机构进行改组,合并为已斯夭公司(BASF Corporation )。
1988年,巴斯夫集团收购加拿大宝兰山公司的聚合物分散体业务。在韩国与晓星公司合资建MDI生产厂。
1989年,巴斯夫集团用自己的技术生产甲基丙烯酸甲酯,并收购了美国和西班牙的两个有机玻璃厂,关闭了曼海姆炼厂。
1991年,巴斯夫出售了奥古斯特·维多利亚煤矿。
90年代以来了以来,巴斯夫集团在中国上海. 南京.沈阳和金陵等地建立了众多的生产合资或独资的生产装置。1996年,开始在南京的综合石化装置的建设,这是其在中国投资最大的项目。
二、组织机构
巴斯夫集团由核心公司BASF公司和ABSF公司直接或间接控股50%%以上的遍布世界各地的约350家子公司组成。
巴斯夫集团实行监事会监督指导下的管理委员会负责领导体制。集团管理委员会设执行委员会负责日常经营业务管理,并领导各部门经理的工作。目前,集团管理委员会下设20个经营部门,12个地区管理部门,11个公司部和6个职能部门分管各种业务,实行矩阵式的组织管理体制。
三、经营状况
1.规模
1996年巴斯夫集团销售额达314.6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5%;净利润达18.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9%;股东权益汇报率14.8%;比上年增长0.5个百分点;资本支出24.27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3%,资产总值从1995年的271.226亿美元增加到282.052亿美元;资产负债率为53.13%,比上年减少4.22百分点。
表1和表2分别给出了巴斯夫集团1995和1996两年销售额分部门和分地区的分布情况。
由于巴斯夫集团的多元化经营,尽管1996年因市场疲软,化学品、塑料与纤维及其惭业务领域的收益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保健和营养品、染料和涂料、石油和天然气三个领域的收益增幅较大,故其总的经营状况仍属良好。 巴斯夫集团的业务遍及世界各地,欧洲为其最主要的市场,约占销售额的63%和净利润的75%。南美继亚太地区之后成为巴斯夫集团第二个销售额增长最快的地区, 1996年该地区的销售额比1995年增加了15%,作为业务拓展重点的亚大地区的增长率亦达到11.7%。
2.业务分布
巴斯夫集团经营的业务范围很广,可分为六个门类,主要业务有:
·保健和营养品:制药,精细化工,化肥,植物保护产品
·涂料和染料:各种染料,颜料,涂料,加工助剂,分散体,油漆及印刷系统
·化学品:基础化学品(乙烯,丙烯,乙炔,合成气,氨,甲醇,硫酸,氯,烧碱等),工业化学品,中间体
·塑料和纤维:聚烯烃,工程塑料,苯乙烯泡沫塑料,聚氨酯,纤维中间体,合成纤维
·石油和天然气:原油和天然气勘探、生产及销售,石油炼制,成品油销售
·其它业务
表3给出了近两年巴斯夫集团分部门的销售额、资产总值、净利润及资产回报率简况。
从表3可以看出,1996年巴斯夫集团各部门中除塑料和纤维部门外,其它各部门销售额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从净利润来看,保健和营养品、染料和涂料、石油与天然气三个部门比1995年有所增,其它业务继续亏损,而化学品、塑料和纤维两个部门的盈利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1996年,巴斯夫集团核心业务的五个部门的资产回报率均较高(不包括其它业务),但包括其它业务在内的平均资产回报率却基本与1995年持平。从资产分布来看,除化学品有所下降外,另外四个核心业务领域资产总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它业务部门亦有所增加。
巴斯夫集团在世界范围内有140多个生产厂,在39个国家设有生产基地,主要的生产基地有德国的路德维希港(Ludwigshafen )、韦瑟灵(wesseling ),比利时的安特卫普(Antwern),西班牙的塔拉贡那(Taragona),英国的希尔桑德斯(seal sands),美国的弗里波特(Freeport )和盖斯玛(Geismar),巴西的Guaratingneta。
巴斯夫集团染料生产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目前染料和颜料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1位,石油化工作为其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经营领域,在世界上居十分重要的地位。巴斯夫集团是欧洲第5大乙烯生产厂家,居世界第14位。1993年4月在比利时安特卫普建成60万吨/年裂解装置, 25万吨/年环氧乙烷和16万吨/年丙烯酸酯装置。1994年3月巴斯夫集团购买了ICI公司两套各15万吨/年聚丙烯装置,成为欧洲第2、世界第5大聚丙烯生产厂家。
巴斯夫集团还是世界最大的丙烯酸生产企业,在欧洲和北美有生产能力60万吨/年,比居第2位的罗姆哈斯公司多1倍。巴斯夫集团在世界聚苯乙烯生产中也占重要地位,能力居世界第2位。巴斯夫集团其它主要石化产品1996年的生产能力见表4。
3.经营简况
巴斯夫集团近几年继续继承注重研究与开发的良好传统,逐步出售其非核心和不盈利的业务,并通过新、扩建生产装置和收购相关生产厂,大力加强和拓展核心业务。巴斯夫集团在稳定国内和欧洲市场的基础上,重点拓展北美、亚洲(尤其是中国)市场,同时加强南美市场的经营。巴斯夫集团经营状况良好,销售额、资产总值、净利润等指标均呈稳定增长的势头,而资产负债率却逐年下降。表5、6分别给出了巴斯夫集团近两年的资产负债状况和财务损益简况,表7给出了其近6年的主要经营指标。
四、经营战略
巴斯夫集团之所以取得良好的经营业绩,是其面对世界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经营战略,使自己始终保持技术和市场上的优势所致。近几年,巴斯夫集团大规模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强化管理,所采取的战略措施有:
1.在稳固国内和欧洲市场的基础上,大力拓展北美和东亚市场,同时兼顾南美和非洲市场
加强德国路德维希港、施瓦策蓬柏及比利时安特卫普三大生产基地的生产装置的新建、扩建,以巩固欧洲市场。
在北美地区,对美国得克萨斯州、路易斯安那洲刃、伊利诺斯州、阿拉巴马州等地的生产企业进行扩能;新建墨西哥阿尔塔米拉的苯乙烯与丁二烯的分离厂及M苯乙烯共聚物和聚苯乙在东亚地区,巴斯夫集团在中国的上海、南京、吉林、沈阳等地已经或计划成立九家合资企业;在韩国蔚山,巴斯夭韩国公司的聚四氢吠喃生产企业和BASE公司的ADS生产企业正在施工。
巴斯夫集团其主要市场或重点拓展市场的地区或国家设立分公司,直接指导当地业务的发展。1996年,巴斯夫集团成立了总部设在丹麦的保健和营养品公司以及总部设在北京的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
2.巩固核心业务,放弃非核心业务,优化产业结构,逐步实现从经营多元化到注重核心业务的战略转移巴斯夫集团通过收购进一步加强核心业务。如收购日本北陆制药公司并成为该公司的主要股东、收购法国的GNR医药公司和荷兰的Sudco公司,以拓展其医药领域的业务;收购了山道士公司的除草剂业务,增加了所保护的农作物的种类,拓展了植物保护领域的业务范围;通过获得M. Dohinen公司49%的股权,并收购英国伦敦Zeneca公司的织物染料业务,拓展其染料和颜料业务。出售非核心业务。 1996年,巴斯夫公司将其在世界范围内的磁记录产品业务出售给韩国高丽公司,并关闭其在印度尼西亚的相关业务;撤出其在Comparex信息系统公司的40%的股权并出售给南非一家公司;将油田化工业务出售给贝克特殊化学品公司。1997年初,将气体生产用催化剂业务买给了ICI。巴斯夫集团还与萨斯喀彻温公司达成了出售钾和钾盐公司51%的股权给后者的协议。
3.与竞争对手合资或建立联盟,以产主技术优势和主产装置的互补,增强竞争优势巴斯夫集团与美国Lynx公司合资成立了总部位于海德堡的公司进行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研究。巴斯夫集团还计划将其聚乙烯业务与壳牌公司联合,成立一个合资公司,负责巴斯夫和壳牌各占50%股权的莱茵烯烃公司和购进的蒙特尔聚烯烃公司的欧洲聚乙烯业务。与壳牌公司的联合将产生合资企业一BAsELL,该公司将在荷兰蒙尔代克新建厂生产环氧丙烷和聚丙烯。将欧洲的不饱和烯烃业务与荷兰的DSM公司合资。巴斯夫集团还计划与赫斯特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共同经营二者的聚丙烯业务。
4.注重科研开发,保持技术上的领先地位
巴斯夫集团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己有100多年的历史。科研是已斯大集团的优良传统,亦是其不断发展的基础。巴斯夫集团每年都要投入20亿马克左右进行研究与开发, 1996年更是达到创记录的22.86亿马克,比上年增加9.5%。巴斯夫集团从事科研与开发的人员达10091人,其中具有本科学历的达2393人。1996年申请专利1107件,使其专利累计达到了约75000件。
5.加快同一区域内企业一体化进程,实现全业间在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基础设施建设。后勤管理、废物处理及分配等方面的协作,以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
由于巴斯夫集团在比利时安特卫普生产基地的50家生产企业在能源供应上实行了一体化,该地区已不再用昂贵的油气燃料产生工业用蒸汽。在美国盖斯马和弗里波特的企业亦强调实行联合。
五、资金实力、投资动向及建设项目
1.资金实力及投资动向
巴斯夫集团资金实力雄厚,近几年的资本支出稳定增长。巴斯夫集团对固定资产的资本支出状况如表8所示。表9和10分别给出了巴斯夫集团1992--1996年间的支出部门分布状况和1996年资本支出的地区分布简况。
巴斯夫集团对固定资产的投资虽然没有象1989~1993年间那样维持在40亿马克左右,但从1994年以来一直呈稳定增长的势头, 1997年亦计划投资38亿马克以上。
从巴斯夫集团资本支出的部门分布来看,保健和营养品领域一直呈增加的趋势,且近几年有加速发展的迹象。巴斯夫集团对化学品、塑料和纤维两个领域的资本支出在经过4年的下降后, 1996年又重新增加投资。染料和涂料领域作为巴斯夫集团的传统核心业务,发展一直较为平稳,这一点在巴斯夫集团对该领域的资本支出上亦可看出。巴斯夫集团对石油和天然气领域的资本支出波动较大。巴斯夫集团对其它业务领域的资本支出近三年稳定增长,但明显比1993年前减少。总的来看,巴斯夫集团的资本支出是围绕其发展战略进行投入的,染料和涂料,化学品、塑料和纤维三个领域作为其传统的优势领域得到了稳定发展,保健和营养品作为巴斯夫集团新兴的核心领域发展形势良好,石油和天然气领域作为原料来源,近三年亦得到了稳定发展。
从巴斯夫集团资本支出的地域分布来看,欧洲市场是其稳固的重点,其中对德国国内的资本支出占将近一半。北美市场是巴斯夫集团拓展的重点。巴斯夫集团对亚太、非洲及南美的资本支出所占比例最小,而其在亚大地区的投资重点是中国,其次是韩国。
2. 1996~1997年度在建项目
巴斯夫集团在1996年用于固定资产的投资为36.39亿马克,比上年增加了20.3%。其中2.97亿马克用于收购除草剂业务, 17.50亿马克用于德国国内生产装置的建设。已经完成或正在施工的生产设施有:
路德维希港:异佛尔酮二胺、烷基氨基丙胺、旋光活性中间体和特种乙烯单体的能力扩建,在一家合成氨生产厂中生产甲醇,从氧化三苯瞬再生三苯磷。
Schwarzheide :苯乙烯共聚物的合成装置,丁二烯和对苯二甲酸的生产
安特卫普:乙醇胺,硝基苯的生产装置建设,蒸汽裂解炉和苯乙烯能力的扩建美国北卡莱罗纳州Enka:Basifil牌纤维的生产装置建设
墨西哥阿尔塔米拉:丁二烯和苯乙烯分散体生产装置的建设
中国上海:上海巴斯夫染料化工有限公司的织物染料、助剂和颜料生产装置的建设 其它扩建项目有:
路德维希港:扩建蒸汽裂解炉以生产丁二醇、新戊醇和碳的氯氧化物衍生物
韦瑟灵:对莱茵烯烃公司的聚乙烯、聚丙烯及裂解炉进行扩建
安特卫普:甲醛生产装置的建设
美国得克萨斯州弗里波特:新的合成气生产装置建设,碳基--C4产品、酚化物、超级酞胺、己内酞胺扩建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盖斯玛:特种氨化物、丁内酯和N--甲基吡咯烷酮的扩建
美国伊利诺伊州乔利埃特:高抗冲聚丙烯能力的扩建
美国阿拉巴马州莫比尔Ultraform公司:聚缩醛生产能力增加一倍
墨西哥阿尔塔米拉:苯乙烯共聚物和聚苯乙烯的生产装置建设
韩国蔚山:巴斯夫韩国公司的聚四氢吠喃和晓星一BASF公司的ABS树脂生产装置
中国:与吉林化学工业公司的丁辛醇生产装置和与上海的中国世佳集团公司的尼龙地毯纤维厂的建设
六、科研情况及石化领先技术
巴斯夫集团非常重视研究开发(R&D),每年都投资约20亿马克,1996 年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22.86亿马克。另外,巴斯夫集团还拿出2. 7亿马克用于新实验室、中试装置和设备的建设。巴斯夫集团1995、1996两年在研究与开发方面的投资及分布参见表11。1996年,在巴斯夫集团各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有10091人,其中2393拥有大学学历。1996年巴斯夫集团新增1107件专利,到年末在全世界共拥有75000项专利。
巴斯夫集团研究工作的特点是,除路德维希港总部的中央研究部门拥有强大的实力外,还在全球各地设立多个地方发展部门,在当地进行研究工作。设于路德维希港的中央研究设施有4个历史悠久的实验室,研究范围分别为:化学品、塑料、医药品及植物保护产品,以及染料及助剂和特种化学品等。此外,又设多个工程发展部门,为整体的研究工作提供支援。世界各地的研究部门则分属各营业部门及附属公司所管辖,主要从事与生产及市场推广有关的研究工作。
巴斯夫集团在石油化工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的工艺技术有:
1. N--甲基毗咯烷酮抽提法制丁二烯技术
此技术最早于1968年实现工业化生产。到目前为止,世界上采用此项技术制丁二烯的装置己达28套,遍及德、英、美、日、法、意、中、印、韩、巴西、罗马尼亚、沙特阿拉伯、伊朗、奥地利等10多个国家,总生产能力达252.2万吨/年,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丁二烯抽提技术。
2. Novolen气相洁聚丙烯生产技术
此技术1977年实现工业化,世界上采用此技术生产聚丙烯的装置能力已达170万吨/年,是仅次于海蒙特公司环管法的第二种应用最广的聚丙烯生产技术。
3. MDEA法脱酸性气体技术
此技术最早于1971年实现工业化生产。到目前为止,世界上采用此技术的脱酸性气体装置已有63套,已建的5套,在设计的14套,共82套,遍及德、美、加、荷、英、法、俄、日、韩、马来西亚等27个国家。
4.改良雷帕法制1,4--丁二醇工艺技术
以甲醛、乙炔为原料制1,4--丁二醇的雷帕法由巴斯夫公司最早实现工业化生产, 1975年巴斯夫公司又将其改进为改良雷帕法(即雷帕常压法)。此法采用悬浮床流程,催化剂与产物在反应器内实行分离,是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1,4.丁二醇生产工艺之一。
5.固定床氧化法制邻苯二甲酸酚工艺技术
此法1976年开始工业化,以邻二甲苯为原料,采用高效的钒一钛系表面涂层环状催化剂和列管式固定床反应器,是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邻苯二甲酸酥生产工艺之一。目前世界上采用此法的装置能力已占世界总生产能力的32%。
6.甲酸甲酯法制甲酸工艺技术
此技术于80年代初实现工业化,巴斯夫公司用此法建立了10万吨/年的甲酸生产装置。此法先以CO和甲醇为原料反应生成甲酸甲酯,生成的甲酸甲酯再在萃取剂存在下水解制得甲酸。
7.发泡聚丙烯主产技术
这是巴斯夫公司开发的新工艺,产品可用于汽车及保温材料等。
8.可发性聚苯乙烯主产技术
巴斯夫公司早在1952年就取得了可发性聚苯乙烯生产技术的专利权。目前该集团在四大洲11个基地上生产可发性聚苯乙烯,并形成了商品名为styropor的由30多种不同品种组成的可发·性聚苯乙烯系列产品,其产量居欧洲第一位。
9.备种加氢精制和加氢处理催化剂制备技术
巴斯夫在长期的石油化工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烯烃和芳烃加氢、加氢脱硫、加氢脱氮、加氢脱金属、润滑油和蜡加氢精制为特点的各种加氢精制和加氢处理催化剂系列产品并拥有其制备技术,这些催化剂可用于各种原料的精制和处理,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中。
10.水溶性油漆主产技术
巴斯夫已采用其开发的此项技术于1993年在德国施瓦策蓬琅建成万吨级生产装置,其产品污染小,可用作汽车抛光漆。
11.甲苯二异氰酸酯(TD1)和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MDL)主产技术。
七、对华关系
巴斯夫集团与中国的业务往来历史悠久,关系极为密切。远在1886年,巴登苯胺碱厂已向中国出口品红。1982年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于香港成立,分设4个市场推广部门及一个功能部门。4个市场推广部门分别是:
·染料、颜料及特种化学品部
·化工部
·农业及精细化学品部
·塑料部
1986年,巴斯夫集团在中国的联络工作合并入新成立的北京及上海代表处。1990年巴斯夫集团在广州增设一间代表处,以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业务发展。目前,巴斯夫集团已与中国达成5项合资及12项技术转让协议。
巴斯夫集团在中国的第一个合资项目是上海高桥一巴斯夫乳胶公司。该公司成立于1988年,为巴斯夫集团与上海高桥石化公司合资经营,双方各占一半股权。合资公司年产6000吨丁苯乳胶。由于市场对乳胶的需求旺盛,该公司又增设一座2万吨/年的厂房,目前已经投产。
1989年4月,巴斯夫集团与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金陵石化公司签订一项合资协议,这是巴斯夫集团在中国的第二项合资计划,合资公司名为金陵巴斯夫树脂公司、双方参股各半。1993年,高桥石化公司与巴斯夫集团又对半合资成立了上海高桥·巴斯夫分散体公司,厂房建于浦东。1994年,上海巴斯夫染料化工有限公司成立,巴斯夫集团占75%的股份,主要生产颜料和纺织染料。1994年巴斯夫集团与扬于石化公司合资成立的扬子·巴斯夫聚苯乙烯系列产品有限公 司,生产乙苯、苯乙烯及聚苯乙烯。另外,该公司将计划建厂生产可发性聚苯乙烯。1995年巴斯夫集团与东北制药总厂成立了东药一巴斯夫(沈阳)维生素有限公司,巴斯夫集团占70%的股份。1995年,巴斯夫集团还与吉林化学工业公司合资建立了巴斯夫一吉化新戊醇有限公司,年产新戊醇1.5万吨,巴斯夫集团占60%股份。同年,巴斯夫集团的Lacke和法本( Fartien )公司与上海涂料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巴斯夫上海涂料有限公司,生产各种涂料,巴斯夫集团占60%股份。巴斯夫集团的北美分公司--巴斯夫公司还拥有上海地毯背材有限公司5%的股份。1996年12月,巴斯夫集团与中国世佳集团公司签定了以尼龙-6生产地毯纤维的协议。为此,双方合资成立了巴斯夫华源尼龙有限公司,位于上海青浦县,巴斯夫集团持有70%的股份。能力为7000吨/年的装置将于1998年年底投产,并计划扩能至1.9万吨/年。巴斯夫集团在中国最大的投资是将与扬子石化公司合资建立一套以60万吨/年石脑油裂解乙烯装置为主的综合石化厂,包括芳烃、丁二烯抽提装置,合成气设施,气体分离装置和一个发电厂。总投资超过60亿马克,预计2003年投产。另外,巴斯夫集团计划与上海高桥石化公司以及上海华艺集团公司合资在上海槽泾工业园区建立一个MDI/TDI生产厂,计划2001年投产。 到目前为止,巴斯夫集团是中国化学工业最大的国外投资者,投资总额超过了10亿马克。

阅读全文

与苯胺发明者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
申发明5G 浏览:815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记录 浏览:94
版权贸易十一讲 浏览:370
综治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总结 浏览:903
知识产权局专业面试 浏览:75
马鞍山市是哪个省的 浏览:447
马鞍山市保安 浏览:253
股权转让样本 浏览:716
工程管理保证书 浏览:198
社区矛盾纠纷排查汇报 浏览:352
新疆公共就业服务网登陆 浏览:316
侵权著作权案件审理指南上海 浏览:145
马鞍山陆建双 浏览: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