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古代发明房子

古代发明房子

发布时间:2021-07-16 15:50:25

A. 古希腊发明房屋的神

古希腊没有发明房屋的神。中国发明房屋的神是有巢氏。

有巢氏,简称“有巢”,号“大巢内氏”。容五氏之一,是昊英氏之后的又一位远古时代部落首领,居住在古黄河下游一带,有巢氏生活在距今约5500~53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史传有巢氏是人类原始巢居的发明者、巢居文明的开拓者。由于年代久远,没有文字记录有巢氏是何方人氏。

有巢氏的传说在先秦古籍即有记载。《庄子·盗跖》曰:“且吾闻之,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韩非子·五蠹》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著名历史学家吕振羽在 《中国历史讲稿》中指出:“到了有巢氏,我们的祖先才开始和动物区别开来……从此就开始了人类历史”。

B. 古代怎么盖房子

在没发明砖块“砌”之前,主要方法是“筑”。基本工序是:
先用树木搭起一个房屋的架子,再顺着应该有墙的地方,使用两块夹板,里面装粘土,用木棒夯实,这种方法叫做“筑”(建筑一词的来源)。每一夹板可以筑一尺左右高的墙体,一层层往上筑。屋顶用茅草覆盖。
后来,人们发现埋进土中的木柱容易腐烂,就在有柱子的地方垫上石墩,叫做“础”(基础一词的来源),与地面隔开。再后来,发明了砌块(砖),墙体砌而不再筑。但砖的成本较高,一般的院墙仍然筑。
最早的砖是土坯,没有烧制,容易被雨淋坏,后来人们发明用砖窑烧制,出现了青砖;再后来,砖窑技术提高,出现了红砖;再后来,水泥、玻璃等建筑材料被发明发现,才开始有近现代建筑。

C. 是谁发明了房屋的建造

到了新石器时代,已经有了简单的人工土穴或窝棚了。那么,是谁发明了房屋的建造,远古人类总是将原始艺术的创始人归结于神,《易经》将其归结为“圣人”,而其他的文献则将建筑的发明归结为“有巢氏”。

D. 古人为房中“方便”发明的“春凳”,究竟有何用

我们在看古装电视剧的时候,可以看到那些古人的床前都有一个榻榻米,古人将它称为春凳,听这个名字就是凳子的一种。

就是在我爷爷他们那一辈家里面都还有春凳,那个时候的床全部都是像古代的那种,虽然没有雕刻的那么精美,但是跟现在的床不一样,没有那么简便。那么古人为什么要在床前放一张这样的凳子呢,放春凳的作用是什么?

但是又想躺一躺的话,躺在春凳上是在方便不过的。这样也不用脱鞋子,脱衣服想起来就起来了。古代人民也是很会享受生活的,因为有所需求,所以他们就发明了这些东西。

E. 远古时代的有巢氏发明了哪种房子

北方的远来古人类为了生存躲自进山洞,而生活在南方的人类为了隔绝地面湿气和躲避野兽,也想到了一个好方法——搬到树上。相传,远古时代有一个聪明人,他看到了小鸟筑巢的过程,从中受到启发,开始在树上建造房屋。后来人们纷纷效仿他,并把这位巢居文明的开拓者称为“有巢氏”。巢居代表人类发展的一个阶段,从利用天然山洞居住发展到建造房屋的雏形,是人类进步的标志。

F. 嗯熊中国古代神话中发明房屋的神是谁

有巢氏复
【生活年代】:制距今约20万——5万年前。
【出生地】:苍梧(今湖南九嶷山以南)。
【立都】:石楼山(今山西吕梁市兴县东北)。
【年号】:巢皇。
【简介】:中国古代神话中发明巢居的英雄。也称“大巢氏”。其初,人民穴居野处,受野兽侵害,有巢氏教民构木为巢,以避野兽,从此人民才由穴居到巢居。《庄子.盗跖》:“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项峻始学篇》:“上古穴处,有圣人教之巢居,号大巢氏。”晋张华《博物志.杂说上》:“昔有巢氏有臣而贵,任之专国主断,已而夺之。臣怒而生变,有巢以亡。”
【原始巢居的发明】:有巢氏神话传说中人物,汉族人民想象中的始祖,原始巢居的发明者。相传远古昊英之世,人少而禽兽众,为防御野兽侵害,有巢氏教人构木为巢,白天采摘橡栗,夜晚栖宿树上。《庄子》载:"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即有巢氏时代。因居巢得名与有巢氏发明巢居有关,而被视为巢湖人。它与同时出现的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一样,虽均出自后人虚拟,但也表明了汉族先民坚持生存斗争的光荣历史进程。

G. 中国古代神话中发明火的是遂人氏,发明织衣和建房子的分别是谁

建造房子:有巢氏
第一个教授人们养蚕织衣的:黄帝的正妃嫘祖
相传有一个春天,一位少女在桑园养蚕时,碰到黄帝。黄帝看到在她的身上穿着一件金色彩衣,闪着轻柔、温和的黄光,地面上堆着一堆蚕茧。黄帝就问少女身上穿的是什么,少女就说了植桑养蚕、抽丝织绸的道理。黄帝听后,想起人们还在过着夏披树叶、冬穿兽皮,一年四季衣不蔽体的生活,感觉到这是一项大的发明,能让人民穿衣御寒。他就与这位少女结为夫妻,让她向百官和百姓传授育桑养蚕的技术。这位少女就是黄帝的正妃嫘祖,当时黄帝也已到了三十而立之年。

H. 楼房是谁发明的啊

世界上第一幢楼房我国商朝时期的摘星楼.纣王造的.
世界上第一座摩天大楼
从现代内摩天大楼的使用功能容、建筑、结构和设备各方面的技术角度出发来综合衡量,研究摩天大楼历史的一些专家认为,1910年至1913年在纽约建造的伍尔沃思大厦(WoolworthBuilding)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上第一座摩天大楼。它的高度为241米,在1930年前它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楼。它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沉箱技术将基础落于基岩上的大楼,并在钢框架结构中发展了抗风支撑体系;它采用了高速的直达电梯和区间电梯相结合的系统;大厦每隔五层设置一个水箱,其供水系统远比当时一般的建筑复杂。除了这些技术的因素,从功能而言,它既是伍尔沃思公司的办公楼,又设有商场、健康俱乐部、美容中心和餐厅,它为本世纪大量出现的摩天大楼提供了一种模式。

I. 古代的房子怎样建造的

古人在没有钢筋和混凝土的情况下,用糯米、石灰浆、泥土、木头等材料通过榫卯等工艺技术造房子。

中国的古建筑在建筑史上是辉煌的一笔。古人取材于身边的物品,将土 、木完美融合,使建筑有了自己的灵魂。

1.远至旧石器时代,人们还未掌握建筑的技艺,最有效的建造一个安身立命之所就是寻找一处山洞。

2.至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地取材,逐步搭建起自己的房屋。

3.南方地区为去湿气、避蚊虫采用的是干阑式建筑,而北方多是穴居式建筑。

4.古人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在建房子这件事他们为了可以把房子建的更加得牢固,然后想尽了办法,所以后来在即使没有钢筋和混凝土的情况下,他们还是找到了其它的办法来使建筑物更加的坚固。

首先第一种方法就是用石灰砂浆,在很早的时候,古人就已经知道石灰砂浆是可以用来巩固建筑物的,石灰砂浆其实这就是石灰和砂土,还有水的拌合物,而且这种东西的制作技术和成本都是非常的低的。

虽然它可以用来巩固建筑物,但是他还有有一个很大的弱点,就是他的强度并不是很好,很难建造那些非常高大的建筑物,而且这种东西是不可以在潮湿的环境中使用的,水就是他们最大的天敌。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用糯米砂浆建造,糯米砂浆就是糯米和石灰浆的一种混合物,而它的制作方法就是把煮糊的糯米倒入在石灰水中,然后两者在结合之后就会产生非常强大的粘合性。

而且它比第一种方法要好上很多,用它砌成的城墙会非常的牢固,就像我们现在看到的长城就是用这种方法建造的,有了这种方法,即使在没有钢筋水泥的古代,房子依旧可以建造的非常的牢固,不用担心它会倒塌。

另外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用夯土建造的方法,它也是古代人经常使用的一种建筑材料,而它又是怎么做成的呢?其实他就是有红泥,还有粗砂,石灰块在混合之后然后再见过重力的打压之后形成的一种坚固的材料。

在考古学家的证明下,我们会发在你早在很早之前,就已经有夯土这个材料了,虽然在当时并没有砖,但是他们就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找到了一种很坚固的材料来修建建筑,然后她们就用石头和其他土材料混合之后发明了另外一种新型的材料,然后夯土就出来了。

中国的木建筑构架一般包括柱、梁、枋、垫板、衍檀、斗拱、椽子、望板等基本构件。这些构件相互独立,需要用一定的方式连结起来才能组成房屋。

中国家具把各个部件连接起来的“榫卯”做法,是家具造型的主要结构方式。各种榫卯做法不同,应用范围不同,但它们在每件家具上都具有形体构造的“关节”作用。

若榫卯使用得当,两块木结构之间就能严密扣合,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它是古代木匠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工匠手艺的高低,通过榫卯的结构就能清楚的反映出来。

J. 中国古代什么时候开始有石头房子

作为建筑,这里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就是那块躺在两根立石上的横石。在前面的讲述中,我们看到从洞到穴到棚,人类一直都是在模仿大自然。但是这三块石头搭出来的结构在自然界中毫无先例可言。这个两竖一横的结构可以说是整个人类建筑的象征,就像文字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一样。越看到后面大家越能深刻地理解我为什么这么说。
在加工、利用石头这一点上,我们在后面会发现其它文明是很难和欧洲文明相比的。如果说砖是两河流域建筑的象征的话,欧洲建筑的象征就是石头。某种程度上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建筑遗迹欧洲最多,中亚次之,中国最少的缘故。石头最难破坏,砖次之,而我们的著名古建筑大多是木结构,保存起来最为困难。不算地下挖掘得到的文物,我们现存最古的建筑是汉代的(砖结构),现存最古的木结构建筑是晚唐的。
按照前面讲到的过程,我们毫不惊讶地得知,在欧洲最初出现的石头住房外形非常像树枝棚。建筑的方法是将石头一圈圈围起来,石圈越往上直径越小,最后合拢。像树枝棚需要骨架一样,他们在石圈内部建造了石墙来起到支撑的作用(见下图)。另一个毫不奇怪的现象是:这种结构在中亚和我们这里是没有的。建筑艺术的分流至此开始。
这是位于英国苏格兰刘易斯镇的史前石屋,上部已损毁

建筑的大门已经打开。人类对于空间的观念将从此改观。不过在接着讲述西方建筑之前,我们必须先看看对西方建筑影响巨大的两个地方。
二、古代埃及和西亚
埃及对于古代地中海文明的人们来说始终是个过于神秘的国度,以致于很多原本荒诞不经的传说一旦和埃及挂上钩,在他们心中仿佛就是可以接受的了。现代人恐怕有此感觉的也不少。而神秘埃及的象征,当然是金字塔。
关于金字塔的可笑说法中最出名的大概是外星人建造说了。可惜UFO学者们不知道,在埃及,金字塔的那些更古老的雏形也比较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整个演变过程可以说是比较清楚的,没有什么突变。
最初的法老陵墓叫Mastaba(原意是"凳子"),就是一个大平台,是对法老的平台形住房的模仿。后来他们在平台上再加上几层以显示伟大,一直加上去就成了金字塔(如下图,建于2778 BC的Zoser金字塔)。
从Dahshur的金字塔我们可以想见当时一定发生了什么事,工程必须很快结束,所以上部收拢的速度明显比下部原定的要快。对照历史,原来这是第三王朝崩溃的时候(2723 BC)。而第四王朝就是建造大金字塔的时代。
埃及的地形是狭长的山谷中的冲积平原,其建筑从一开始就是砖石混用的。到现在为止对石头的加工也远远难于制作砖。所以在古王国时期,不论是法老或者平民的住宅都是用砖的,能保存到现在的极少。他们也知道这个,所以像上面提到的几座法老陵墓这样重要的建筑就用石头了。到了建造大金字塔的年代,法老的野心导致工程量实在太大,要把几百万块巨石加工得严丝合缝再堆积起来,这也是后人怀疑它们不是人造的原因之一。现在已有学者找到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就是这些巨石不是天然的,而是用碎石,石灰岩,贝壳等人工合成的混凝土。这样就能就地取材、控制形状、现场加工,工程量是当时的力量完全可以达到的。金字塔表面最后被铺上一层白色花岗岩(现有少量残余,右图中可见),给人以整体都是花岗岩的感觉。
真正让人感到惊讶的不光是金字塔,还有方尖碑(obelisk)。这些方尖碑有特定的形制:截面是正方形,上细下粗,顶上是金字塔形尖端,高度和宽度的比约为10。所有的方尖碑都是用整块花GANG岩雕成的,有的高达50余米,也就是20层楼高。作为法老的记功柱,它们表面刻满了象形文字。西方的强国每次征服埃及时就会拉一块方尖碑回国作为炫耀,比如罗马人和拿破仑。说到纪念物,还不能不提美国的华盛顿纪念碑,很明显是在模仿方尖碑。
后世西方建筑中,追随金字塔和方尖碑脚步的极少(最有名的是贝聿铭在卢浮宫前的天才设计),所以在建筑史上它们的地位只是奇观而已。真正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是埃及的神庙。
以日神贺鲁斯神庙(平面图见右)为例,神庙正面一般是高大的塔门(pylon)――巨大的梯形石墙中夹着矩形门洞,石墙上有巨型浮雕。塔门后面是露天的内院,由两侧的柱廊组成。内院后面是大厅。
大厅的面积一般很大,但由于大跨度的石屋顶需要支撑,大厅里密集地排列着一排排的石柱,所以也叫柱厅(hypostyle hall)。上面的平面图中密密麻麻的点就是这些柱子。构成屋顶的石料有多长,柱子的间距就只能有那么大。著名的阿蒙神庙的柱厅(遗迹见右图)面积为103×52米,竟用了134根巨柱。一方面可以想见当时只凭天窗和火把照明的大厅中这一排排柱子造成的诡秘气氛,另一方面看来对于大跨度屋顶的支撑问题埃及人没有什么办法,只能多加柱子。大厅后面是一进一进的密室,屋顶越到后面越矮,给人以越来越神秘的感觉。整个建筑是严格的中轴对称的。
埃及人这样频繁地使用柱子的结果就是他们有了一套完整的关于柱子型制的理论。比如柱高和柱径的比,柱径和柱间距离的比等等就是他们首先尝试确定下来的。这对后世希腊神庙的柱式有不小的启示。要知道一直到现代建筑兴起之前,希腊柱式(经罗马人总结)一直是被神化的对象,是每个建筑师的圣经,对柱式掌握的好坏直接决定其设计的成功与否。另外值得我们记住的是最常用的3种柱子的外形的象征意义:莲花象征尼罗河上游的上埃及(右图中第1排第3个),纸草象征下埃及(第1排第1、2个)。赋予柱子某种象征意义的做法对后世建筑师也有不小的启发。
后期有一些埃及神庙的布局与前面提到的类似,不过是在一座山中凿出来的。也就是从山的侧面挖进去,内院、大厅和密室全部是在山的内部。很明显这样可以减少柱子的数量而保证厅的大小。建阿斯旺大坝时被搬迁的Abu Simbel阿蒙神庙就是一例。
关于埃及建筑最后需要提一下的是所谓"国王谷"与"王后谷",本世纪最惊人的考古发现之一――吐坦卡蒙墓就是在这里被发现的。自大金字塔时代后,历代法老逐渐放弃了那样铺张的陵墓,而是采取了在山谷中挖山成陵的办法。其中最壮观的就位于这两个谷中。这里的建筑的总体样式仍然是柱廊加山内部的密室。
关于古代西亚的建筑,大家首先想到的大概就是"空中花园"了。其实在古代更有名的是所谓"巴别塔"。《圣经》里说这塔原本要一直造到天上,上帝让人类语言不通才得以破坏这计划。这两项建筑的遗址现在都没有找到,但是可以肯定它们其实都源自同一种西亚特有的古老的建筑式样――庙塔(ziggurat)。后人考证那"巴别塔"其实是犹太人被掳到巴比伦时见到宏伟的庙塔之后的一种惊叹和夸张。
庙塔从外观上看很像最初的阶梯形金字塔,四方的平台,上面是数层渐次缩小的平台,层数从3到6层不等,最顶上的一层上建有神庙或宫殿(右图是在建在乌尔的一座庙塔的复原图,年代约2250 BC)。这样我们就能明白"空中花园"的灌溉问题其实是通过分级抽水解决的。与原始金字塔不同,平台是用土坯堆积起来的,土坯墙外贴着装饰用的砖。隔一段距离,土坯墙就像长城的关隘一样突出来一道,这也许是在模仿当时的城墙。庙塔一般都建有可以从正面或侧面拾级而上的长长的坡道。
前面已经提到了西亚建筑的特色就是对砖的应用,对此我们以著名的公元前8世纪的亚述王萨尔贡(此人因其铁腕统治被希腊人编进了神话中)的宫殿为例。整个宫墙上贴满了彩色的琉璃面砖。萨尔贡宫中著名的五条腿的人首翼牛也是在琉璃面砖上雕出来的。
说到拱,可以说这是人类在前面提到的两竖一横的支撑结构(学名是梁柱结构)基础上的重大进展。大跨度空间的问题靠梁柱结构来解决只能导致如埃及"柱厅"那样的结果,浪费且不可能有宽阔的内部空间。拱的发明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这里先把拱介绍一下。
拱,顾名思义就是弯曲。它对于建筑学的重要性我只需提一下arch和architecture大家就明白了。总地来说拱可以分成两种:叠涩拱和真拱。所谓叠涩拱其实就是渐次接近的两排砖的系列(如右图的上半部)。把它按其对称轴旋转得到的三维结构就叫叠涩穹庐。前面提到的欧洲最早出现的石头房屋其实就是一个叠涩穹庐的结构。很明显叠涩拱能支撑起的重量主要是由那悬空的两排砖决定的。砖的强度(坚硬程度)和砖粘合的程度越强,拱能承受重量越大,这两排砖的系列也可以往下排得越远,这样就能在叠涩拱的下方给出一个更大的空旷的空间了。
而真拱则要复杂得多,大家可以参考右边的图(图中标出的是拱心石)。请注意真拱的形状不像叠涩拱那样是一段拐了弯的直线,而是一段弧线。构成真拱的砖的粘合线不像叠涩拱那样是平行线,而是放射线。更重要的是组成真拱的砖不是方形的,而是一段圆环。正因为这样,组成真拱的砖甚至用不着粘合,因为拱上面的重量自动地把这些砖紧紧地压在一起了。凭直觉我们就知道,拱能把它上面的重量按弧形一步步传递到在下面支撑的两面墙上。但这仅仅是直觉,用现代的力学人们可以很容易地知道拱受到的重量不仅在往下压墙,还在往两边推开墙。古人当然没有力学,他们只有直觉。而种种现在看起来荒谬的直觉理论统治了一代代西方建筑师大约2000年。别以为他们不知道理论有问题。对拱的计算可难倒了包括伽利略这样的大师呢!如何正确地计算拱是促使力学前进的动力之一。
回到主题。由于砖的粘合在叠涩拱中很重要,在真拱中却可以忽略,所以很明显真拱能支撑出来的空间比叠涩拱更开阔,因为真拱能承受的重量更大。要知道拱至少要能支撑住它自身的重量,而跨度越大的拱,重量当然越重。
从萨尔贡宫看,亚述人确实发明了叠涩拱,但他们只是用砖砌出了真拱的样子,而使用的砖还是四方的。可见他们还没有完全理解重量传递。真拱的真正发明还要等到希腊人来完成。更可惜的是后来他们自己好象也忘记了拱。到公元前5世纪,和希腊大打了一仗的波斯王大流士和薛西斯父子建造的宫殿就完全是在模仿埃及神庙了——有门楼、柱厅,但没有拱,而且布局依旧杂乱。
西亚建筑中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巴比伦城。这是亚述和波斯之间的王朝――新巴比伦王国(公元前7-6世纪)的首都,曾经令希罗多德叹为观止的地方。考古者已经恢复了那著名的令历史之父折服的伊斯塔尔门(右图)。虽然它明显有模仿埃及的门楼的痕迹,但上面用琉璃砖拼出的神兽图案依然代表着这方面他们的不朽成就。对比上图就能发现后来的波斯人已经不会用拱搭门了,他们的门都是矩形的,和埃及的一样。
三、希腊-罗马时期
就像秦朝的统一大帝国给中国历史展开了一个新篇章一样,希腊人给西方建筑也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好象只要谈到西方文化的某一方面,回溯到希腊人总是避免不了的,这实在是因为他们的创造力太旺盛了。
虽然希腊本土离西亚更近一些,它们的远古建筑得益于埃及的地方也不少。从细致的英国人伊文思爵士和好运气的德国人谢里曼分别发现的米诺斯和迈锡尼遗址可以看出,早期希腊建筑的房间都不大,宫殿中的庭院很像埃及神庙的内院,是由柱廊围起来的。他们没有用砖的习惯,而是大量地使用当地盛产的石头,但布局仍类似于西亚的建筑,大小房间的分布混乱是明显的。米诺斯"迷宫"的比喻就源自其宫殿内部没有明确的房间排列的主线和层次感。著名的迈锡尼"狮子门"(下图)从雕刻上看是杰作,但从建筑上看,只是一个普通的叠涩拱而已,后世的人只会惊叹它的艺术性,却不觉得在建筑上有什么特别。

阅读全文

与古代发明房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
申发明5G 浏览:815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记录 浏览:94
版权贸易十一讲 浏览:370
综治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总结 浏览:903
知识产权局专业面试 浏览:75
马鞍山市是哪个省的 浏览:447
马鞍山市保安 浏览:253
股权转让样本 浏览:716
工程管理保证书 浏览:198
社区矛盾纠纷排查汇报 浏览:352
新疆公共就业服务网登陆 浏览:316
侵权著作权案件审理指南上海 浏览:145
马鞍山陆建双 浏览: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