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血清发明

血清发明

发布时间:2021-07-13 02:13:28

① 血清疗法是什么时候发明

血清疗法的发明在20世纪初期曾引起过巨大的轰动。由于应用白喉和破伤风杆菌的抗毒血清能抵抗白喉和破伤风杆菌毒素,血清疗法被认为是治疗细菌感染的有效方法。这项方法的发明人,德国医学家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荣获了1901年首次颁发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诺贝尔奖委员会的颁奖词高度评价了他“在血清疗法方面的工作,特别是应用于白喉方面。”并认为“他以这一项工作开辟了医学科学领域中的一条新路,从而给医生们一种和疾病与死亡作斗争的胜利武器。”

1901年,由于贝林在抗毒素血清治疗,特别是运用血清治疗法防治白喉和破伤风等疾病方面的功绩,他获得了第一次设立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当时传染病是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一种疾病,而且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血清疗法给当时对传染病的治疗带来了极大的鼓舞,在化学疗法和抗生素出现之前,医生们曾经在相当长时期内指望用血清疗法治疗其他传染病。这也成为冯·贝林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原因。虽然冯·贝林当时的资历和声望都比科赫与艾利希低,但他获得诺贝尔奖却比他的老师(科赫是在1905年因研究结核杆菌而获得诺贝尔奖的)和同事(艾利希是在1908年因免疫学方面的成就而获得诺贝尔奖的)都早。

贝林以及北里柴三郎的血清治疗为征服传染性疾病提供了一种重要依据。但是,生产白喉抗毒素的方法最初是很不理想的。直到艾利希设计出了测量血清中抗毒素含量的定量方法,并且解决了大量生产白喉抗毒素的技术问题后,血清治疗才成了对付疾病的普遍有效手段。

② 人造血是如何发明的

从根本上解除了血缘危机

——1978年人造血液的发明1978年,日本医生内藤良一向世界宣告:他制成了真正的人造血液。这一成功轰动了医学界。人造血液的制造成功,使人类找到了人血的代用品,从根本上解除了血源危机,是医学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显微镜发明之前,人类对血液的探索是盲目的,很难有重大突破。古代人认为血液是生命和灵魂所在,血液一旦从血管流出,灵魂就跟着血液离开了人体。公元前2500年,古希腊人用血来治疗精神病,用角斗士的血当药物。打仗时,驱赶一大群绵羊跟在部队后面,战士如果受伤,就把他泡在盛满羊血的浴盆里,或给他喝大量羊血。

17世纪,斯旺默丹用显微镜首次发现了血细胞;1900年,奥地利33岁的生物学家兰斯坦纳发现,人体血液存在着三种组合,即A、B、O三种血型。血型的发现,奠定了血液分类学基础,并揭开了过去输血屡屡失败的原因。原来,不同型的血液,其红细胞表面,带有不同糖分子组成的抗原,而每种血液的血清中,又带有抗他种血型的抗体。不同型血液中的同型抗原和抗体相遇,就会使本来悬浮在血浆中的红细胞粘聚到一起,使血液失去功能,从而危及生命。

说来也巧,人造血液制造找到突破口,竟然和第一颗原子弹的制造有某种联系。1966年的一天,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医学博士克拉克,在研究曾用于制造第一颗原子弹的氟氢化合物时,一只该死的老鼠突然掉进溶液里。十分奇怪的是,过了老半天,克拉克把它从溶液里捞起来时,它居然没被淹死,抖掉身上的溶液,一溜烟跑掉了。

克拉克又用一只大白鼠重复了类似的过程,并得到大致相同的结果。这一现象引起了克拉克的重视,他经过仔细研究发现,氟氢化合物溶液的含氧量很高,比水多10倍,相当于血液的两倍多。于是,他立即联想到,可以用这种溶液来制造人造血液。这一意外发现,立即轰动了全世界。

克拉克的发现,使科学家茅塞顿开,纷纷投入以氟碳化合物为主的人造血液的研究。

1968年,这个领域的研究园地绽开了第一朵鲜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盖耶,做了第一个使哺乳动物在完全失血的状态下存活的实验。他在制得一种全氟碳乳溶液后,抽去老鼠身上血液的90%,并用这种乳液取而代之。然后,把老鼠放进一密封的玻璃罩里,并向罩内加进氧气。10分钟后,老鼠便苏醒过来,而且活了8个小时之久。

这一实验,证实了用氟碳化合物制造人造血液的可行性,也使科学家看到了人造血液研制的成功曙光。

可是,这一花朵没开多久就凋谢了。用来试验氟碳化合物的大白鼠,大多数只能活几个星期,最长的也只活了几个月。究其原因,是氟碳化合物的颗粒太大,注进动物机体之后排不出来。它在肝脏、胰脏里沉积,会使动物发生慢性中毒。

美国人没想到,日本人在制造人造血液的领域里会捷足先登。日本医生内藤良一受美国人实验的启发,采用全氟萘烷和全氟三丙胺的混合物作原料,再经表面活性剂乳化,制得一种牛奶似的白色悬浮液。它的颗粒极细,直径不超过1/10微米,而且状态稳定,可从尿道、汗腺中排出,也可以经肺泡呼出。以它代替血液,注射进老鼠、家兔、狗和猴子的体内,4星期内就可基本排净,8星期几乎没有任何残留。内藤良一往自己体内注射了50毫升,证明它不溶血,不凝血,完全可以和人体血液和平共处,互相配合。4星期后检查身体时,发现它已失效和基本被排出体外。

中国上海有机研究所与第三军医大学合作,经过5年辛勤研究,比日本晚一年,即1979年,研制成功了和日本一样的人造血液。

人造血液的临床应用,开始于1979年4月。那时候,日本福岛医科大学的本多宪儿教授,给一名前列腺手术后胃部大出血的患者输入了100毫升人造血液,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从此,人造血液便在医疗中获得广泛应用。它被用来抢救大量失血者,代替人血充填人工心肺机、保存移植脏器,急救一氧化碳中毒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等。

人造血液不仅可以代替人血,而且使用起来有很多优点。其一,节省输血准备时间,有利于及时抢救病人。因为不管什么血型的人体,都可以用人造血液输换,它不会引起任何排斥、变态反应。其二,它可形成固体,方便运输。其三,它易于保存,不像人血那么娇贵。人的鲜血,即使放在4℃~6℃的冰箱里保存,最多也只能保存两周。人造血液则不需要低温,贮藏数年仍然可用。其四,它是现代工业产品,无毒无菌,可使受血者免除感染之忧。

不过平心而论,人造血液并非十全十美。它虽具有运送空气的功能,却远不如人血“能干”,不能像人血那样还能输送营养物质,有免疫、凝血等功能。人造血液输入人体后,寿命只有60小时左右。它严格说来只能叫做人造红细胞,只能作为人血的临时代用品。

今天,医学界仍用奥地利生物学家兰斯坦纳的方法,按红细胞划分血型,现已发现了21个血型系统。1983年,对改变血型的探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日本群马大学教授古川研,非常巧妙地用酶把A型血红细胞表面的糖分子卸下来,A型血于是摇身一变,变成了O型血;然后,他又同样巧妙地用酶把B型血红细胞表面的糖分子,装在O型血红细胞表面,使O型血变成B型血。几乎与此同时,美国纽约血库的科学家们,也用类似的方法,使B型血变成了O型血。

改变血型方法的发明,意义不同寻常,其中之一就是:它打破了输血时对血型的限制。它是血液研究园地绽开的又一朵鲜花。

③ 血清能够治疗蛇毒的原理是什么,这种原理由谁最先发现的

血清能够治疗蛇毒的原理是抗原抗体反应,由科学家们发明。

抗体(血清)识别并特异性结合抗原(蛇毒),执行该功能的结构是抗体的V区,其中CDR部位在识别和结合特异性抗原中起决定性作用。抗体有单体、二聚体和五聚体,因此结合抗原表位的数日也不相同。

抗体的V区与抗原结合后,借助于c区的作用,在体外可发生各种抗原抗体结合反应,有利于抗原或抗体的检测和功能的判断;在体内可中和毒素、阻断病原体入侵、清除病原微生物;B细胞膜表面的IgM和IgD构成B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能辅助B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分子。

(3)血清发明扩展阅读

1、抗毒血清的制作:

抗毒血清:对于某种毒素抵抗或可以使毒性减弱、消失的血清。 制作时是将蛇毒、病原菌产的毒等小量多次地注射到兔子、马血管内,每日慢慢加大注射量,一定时间后,因该动物体内产生抗体,经检测,达到一定效价后,就可以抽血。血液分离血清后再经提纯,就成了抗毒血清。

2、抗毒血清的的作用:

抗毒血清在临床上的使用比较广泛。在抗毒血清未被发明之前,许多人因为毒蛇、蝎子、毒蜘蛛(黑寡妇)等动物所叮咬而丧生,于是科学家发明了抗毒血清,从而挽救了大量人的生命,为人与自然的共存做出了贡献。

④ 美国队长的血清是谁发明的

你好

是亚伯拉罕·厄斯金博士发明的,就是推荐史蒂夫成为实验者,让他能够参军的博士,史蒂夫刚注射完成功后他就被九头蛇的杀手枪杀了

厄斯金纳博士 Dr. Abraham Erskine

德国生化学家。发明超级士兵配方。后来目睹纳粹进行人体试验,觉得良心不安,遂在美国军方的安排下逃亡美国。

在40年代的《美国队长》第一期漫画中,博士的名字叫做莱因斯坦(Reinstein),这个名字的来源很明显是模仿爱因斯坦。多年以后,漫画才把设定改成博士原名厄斯金纳,莱因斯坦是他向美国投诚后所用的化名。

⑤ 美国真的发明出蜘蛛侠血清了吗

以目前的科技进展速度,说不定以后1.-20年后会出现蜘蛛侠,金钢狼等超级英雄,当然没电影那么夸张而已。

⑥ 血清疗法的作用是什么

血清疗法的发明在20世纪初期曾引起过巨大的轰动。由于应用白喉和破伤风杆菌的抗毒血清能抵抗白喉和破伤风杆菌毒素,血清疗法被认为是治疗细菌感染的有效方法。这项方法的发明人,德国医学家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荣获了1901年首次颁发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诺贝尔奖委员会的颁奖词高度评价了他“在血清疗法方面的工作,特别是应用于白喉方面。”并认为“他以这一项工作开辟了医学科学领域中的一条新路,从而给医生们一种和疾病与死亡作斗争的胜利武器。”

冯·贝林本来是一名军医,他在从事医疗工作的同时参加了一些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例如在1883~1889年曾发现碘仿虽不能杀死细菌,但能中和细菌所释放的毒素。军方发现他有研究才能,于是让他改作科学研究工作。1889年,他来到德国著名的微生物学家科赫的研究所从事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研究,这也使他有机会和当时一些杰出的同行接触,如由于提出“侧链说”和发明"606"而誉满全球的医学家艾利希、1883年确定白喉杆菌是白喉的病原体,并对白喉杆菌的细菌学做了大量工作的吕弗莱、1888~1890年证明引起白喉发病的是白喉杆菌的毒素而不是杆菌本身的鲁克斯和耶辛等。

应当指出的是,贝林的许多工作是和日本微生物学家北里柴三郎(1852~1931)年一起完成的。在科赫研究所,贝林结识了北里柴三郎。这位日本学者精通中国古代医学。他和贝林共同探讨,结为好友。他们设想,病菌能产生毒素,毒害人和动物,那么就一定会有一种能攻毒的抗毒素。这种思路据说是受到中国古代的“以毒攻毒”原理的启发。另一方面,李斯特在当时因为解决了消毒问题而使外科手术得以顺利进行,贝林受到李斯特这一重大成就的启示,试图找到一种体内,“消毒剂”以便将侵人体内的细菌毒素无害化。与此同时,伯利格和佛朗格尔的成果对他也起到了深刻的影响,他们从白喉杆菌培养物中制备出一种“毒素性白蛋白”物质,以适当量给豚鼠注射,可保护其不受白喉的感染。为检验这一假想,他们采用给动物注射破伤风杆菌来寻找体内是否能产生抗毒物质的实验。在经过了300多次试验后,他们最终发现,把曾经感染过破伤风杆菌而依然存活的动物的血清,注射给刚感染破伤风杆菌的动物,可以预防破伤风病症的发作。这一事实成功地指出,耐受过破伤风的动物血清中有着对抗破伤风毒素的抗毒素,它能中和毒素,使之失效,这在医学上被称为“抗毒素的被动免疫”。为此,贝林成为免疫学血清治疗法的创始人。

1880年,贝林继续用以毒攻毒的原理去消除白喉杆菌毒素。白喉杆菌为染色不匀的革兰氏阳性杆菌,侵入人体咽部黏膜后,在表层组织繁殖形成菌落。繁殖过程中所产生的外毒素对细胞有强烈的毒性作用,使咽部组织产生炎症、坏死与渗出。渗出物质及坏死上皮细胞及细菌凝结成本病所特有的灰白色假膜,假膜范围越大,毒素吸收越多,病情越重。毒素人血产生全身中毒性病变(如心肌炎)、周围神经髓鞘变性、肾脏间质性病变和肝脏脂肪变性等。贝林将白喉杆菌注射到豚鼠身上,使它们患白喉病,然后注射不同毒性的药物进行治疗。结果,大量豚鼠死亡,仅有两只豚鼠活了下来。紧接着,他注射比前一次剂量更大的白喉杆菌,没有发现豚鼠不正常反应。他又把从白喉杆菌中分离出来的剧毒白喉毒素注射到这两只豚鼠身上,结果还是没有发现任何异常现象。

从这些实验结果中不难发现,在这两只耐受白喉杆菌的豚鼠体内,确实产生了一种能中和毒素的抗毒素,从而使它们的心脏不再受白喉毒素的麻痹。为了证明这种白喉抗毒素存在于耐受白喉杆菌的动物血清里,贝林又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他选出一只耐受白喉杆菌的豚鼠和一只未耐受白喉杆菌的豚鼠,从它们身上抽取一定数量的血,并分别分离出血清。将这些血清混合白喉毒素后分别注射到另两只正常的豚鼠上,出现的结果是一只存活,另一只死亡。

为了从动物身上取得更多含有白喉抗毒素的血清,贝林在许多动物身上进行了反复试验,最后在羊身上找到了大量含抗毒素的血清。

尽管破伤风抗毒素血清不能挽救患破伤风的病人,但是,动物的白喉抗毒素血清能不能用来治疗白喉呢?贝林并未放弃这种想法。他和北里柴三郎进行了试验,得出了肯定的结论。在他们的论文发表后仅一年多的时间,柏林的盖斯林在1891年圣诞节之夜就用白喉抗毒素血清,第一次救活了病孩。据柏林的一家医院的报告,病死率从48%降到13%,以后又有继续下降。由于白喉是当时造成儿童死亡的主要疾病,因此,“血清治疗”这项独特的成就,轰动了全世界。为此,贝林与一位法国医生分获法国医学院的奖金,贝林和北里柴三郎的研究也作出了理论上的贡献。他们为免疫动物血清中这种物质创造了“抗毒素”的名称,即把它注射给正常动物时,就能使该动物获得免疫力。以后,根据他们的建议,某类抗体这一更普通的概念出现了。

1901年,由于贝林在抗毒素血清治疗,特别是运用血清治疗法防治白喉和破伤风等疾病方面的功绩,他获得了第一次设立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当时传染病是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一种疾病,而且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血清疗法给当时对传染病的治疗带来了极大的鼓舞,在化学疗法和抗生素出现之前,医生们曾经在相当长时期内指望用血清疗法治疗其他传染病。这也成为冯·贝林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原因。虽然冯·贝林当时的资历和声望都比科赫与艾利希低,但他获得诺贝尔奖却比他的老师(科赫是在1905年因研究结核杆菌而获得诺贝尔奖的)和同事(艾利希是在1908年因免疫学方面的成就而获得诺贝尔奖的)都早。

贝林以及北里柴三郎的血清治疗为征服传染性疾病提供了一种重要依据。但是,生产白喉抗毒素的方法最初是很不理想的。直到艾利希设计出了测量血清中抗毒素含量的定量方法,并且解决了大量生产白喉抗毒素的技术问题后,血清治疗才成了对付疾病的普遍有效手段。

⑦ 揭开抗血清之迷讲了什么伟大的创造

1854年3月15日,在西普鲁士的亨斯道夫诞生了一个婴儿,这就是后来蜚声世界的“抗毒素免疫学”的创始人贝林。

年轻时的贝林在家乡学医,后来去柏林深造,他当过军医,在德军的医学院里当过讲师。

一天,贝林意外地收到一封邀请信。令他惊喜的是,这封邀请信是当时世界闻名的细菌学家科赫,科赫邀请他到柏林的科赫研究所工作。

科赫研究所在世界闻名,曾先后发现了许多传染病的病原菌。当贝林去的时候,已经发现了白喉杆菌和破伤风杆菌等。他们还发现,这些病原菌会产生毒素,使感染的人或动物发生种种病症,甚至死亡。许多学者都在设法找到一种能对抗白喉毒素和破伤风毒素的办法,贝林也深深地被这一课题所吸引。他想,李斯特发明了消毒法使外科手术后不易感染,那么,能不能找到一种体内消毒剂,在人的身体内对抗细菌毒素呢?

一天,他与日本学友北里柴三郎谈了自己的想法,北里柴三郎说:“中国古医书上有‘以毒攻毒’的记载,我们不妨一试。”

一句话提醒了贝林,他说:“以毒攻毒,有道理,病原菌能产生毒素,我们也一定能找到一种可以攻毒的抗毒素。”于是,贝林便开始了他的试验和研究。

最初,贝林把白喉杆菌注射到豚鼠体内,使豚鼠患上白喉,然后给这些豚鼠分别注射各种毒性的药物进行治疗。他希望能找到一种以毒攻毒的药物,来对抗白喉杆菌,但是不久,这些豚鼠都死去了。

接着试验,又一批豚鼠死去了。

终于有一次,有2只豚鼠活了下来,贝林见了欢欣鼓舞,继续对这2只豚鼠进行试验。他又加大了白喉杆菌注射的剂量,令人惊奇的是,这2只豚鼠安然无恙。他立刻明白,这2只豚鼠的体内已经产生了抗体,可以终生对抗白喉免疫了。

于是,贝林从2只豚鼠体内抽取出一定数量的血液,这2只豚鼠,1只体内有了抗体,1只没有抗体。然后把血清分离出来,分别装入2只玻璃管中。贝林又往2只玻璃管中装入同样多的白喉杆菌,把这2管血清分别注射到另外2个豚鼠体内,结果正如贝林所料,2个豚鼠中1只活着,1只死了。

实验证实了,抗白喉毒素的物质存在于血清当中。贝林称这种血清为“白喉抗毒素血清”。

接着,贝林又在兔子、狗、羊身上进行了试验,进一步证明了抗血清的功效。

1891年12月的一天,在勃里格医院里,进行了首例人体白喉抗血清试验治疗,结果大获成功。从此宣布了抗血清的诞生。当时,柏林的一家医院报告,由于用了白喉抗毒素血清,使白喉的死亡率由48%下降为13%。

不久,贝林和日本朋友北里柴三郎又研制成了破伤风抗毒素血清。“抗毒素免疫”便成了一种新的概念被人们接受。

1901年,为了表彰贝林对抗血清素的研究,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向他颁发了诺贝尔奖金。

1913年,贝林又将白喉毒素抗血清混合剂用于儿童,产生了自动免疫力,使儿童终生不得白喉,这一方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⑧ 美国队长注射的血清是世界唯一的吗

不是,巴基(俗称冬兵)也被注射了,他俩是战友,而且在《美国队长3》中也交代了另外的5个“冬兵”,只不过在冷冻过程中被泽莫给干掉了,他们也被注射了

⑨ 血清什么时候发明的

我国是1971年以后才有了自己的抗蛇毒血清,在1972年正式使用,由原中国动物回学会两栖爬行动物学分会答副会长、原浙江省动物学会蛇类分会会长、原浙江医科大学生物学教授黄美华发明的。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到了1971年左右,抗蛇毒血清才大批量进入临床。据江苏无锡市崇武区人民卫生院的统计,该院1959-1971年,共收治蝮蛇咬伤患者1803例,死亡率4%。自1972年使用抗蝮蛇血清后,在1972-1973年收治的160例蝮蛇咬伤病人中,仅死亡1例,死亡率0.62%,由此可见抗蛇毒血清的功劳。

⑩ 血清是那个国家发明的

破伤风抗毒素血清是那个国家发明的

阅读全文

与血清发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
申发明5G 浏览:815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记录 浏览:94
版权贸易十一讲 浏览:370
综治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总结 浏览:903
知识产权局专业面试 浏览:75
马鞍山市是哪个省的 浏览:447
马鞍山市保安 浏览: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