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创造力高的个体具有什么样的个性特征
创造性人格也称创造性个性,是指与个体创造性活动有关的个性倾向性( 需要回、动机、兴趣、信念、答理想) 、自我意识和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性格、能力等) 的总和。从人格结构的角度看,创造性人格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一) 个性倾向具有创新性
1.有崇高的创新志向与求新欲望。表现为总是渴望创造出新生事物,有强烈的成就需要、发展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不甘心或不满足于默默无闻。
2.广泛的兴趣爱好和浓郁的好奇心。表现为对任何事物都好奇好问,爱追根究底,对自己特长的领域更是兴趣盎然,情有独钟,时常达到痴迷的程度。
3.有科学的世界观和崇高的创造动机与价值取向。表现为实事求是,追求真理,能够为集体、为国家、为社会、为人类而创造,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之豪情,又具有安贫乐道、宁静致远之境界。
(二)自我意识具有复杂性
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能够立足现实自我,借鉴过去自我,掌握他人心中自我,创造未来自我。具有较高的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水平。在自我评价方面,往往出现偏高或给人造成“狂气”的印象,但不会大起大落。
❷ 美国心理学教授阿玛比尔提出了创造力三结构理论包括哪些
一、创造力的定义
自古以来,
创造力始终是有关人类精神现象的探讨中一个最热门的话题
之一。到目前为止关于创造力还没有较为统一的定义,但是现在被大家
较普遍接受的定义是:创造力即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
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精神或物质产品的能
力或特征。
二、创造力的本质
关于创造力的本质,有史以来有许多不同的看法。现代心理学领域中,
对创造力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四种看法:
精神分析党派的心理学家们认为,创造过程是自我控制被放松的状态
下,前意识(介于意与潜意识之间的精神活动)中的观念自由组合、自
发释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回归于幻想,并把幻想与问题解决
结合起来,新观念通过自由表达就产生了。在这派心理学家中,弗洛伊
德强调无意识在创造力中的作用;
荣格将创造性的艺术看成是个体在不
受意识控制的情况下,对集体无意识的改造。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是与自我实现相联系的人格特征。
马斯洛
认为,自我实现的创造力来源于人格,表现于日常生活之中,是人生来
就具备的潜能,在后天一定的环境中得到开发。这派心理学家认为,提
高个体创造力的途径主要是诱导个体产生更多的创造性自我知觉,
或改
善环境,使环境有利于个体创造力的表达。
认知派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是人的头脑对情景的一种完美经验的组织
以及完善、
灵活的认知结构。
格式塔心理学家把创造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
1
)准备(收集信息);
(
2
)孕育(让观念在头脑中自由联结);
(
3
)
明朗(以顿悟方式产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4
)验证(检验解决的正
确性、有效性);吉尔福特强调创造力是一种心理能力,来源于具有流
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三个重要特征的发散思维。斯腾伯格提出创造力
的三维模型理论,认为创造力由智力维度、
智力方式维度、人格维度
构成。
一些研究大脑半球功能特化的心理学家强调大脑右半球是创造力的物
质基础,创造过程依赖于通过胼胝体实现的大脑两半球机能联合。一些
专家认为,传统教育教学活动过分强调了辐合思维,重左脑、轻右脑。
他们建议:以通过延迟判断(不急于评判学生作业的对与错)、创造和
谐人际关系、刺激潜伏期(引发思索),并通过生物反馈、默想以及放
松等技术,帮助学生增强右脑功能。
从上述有关创造力本质的不同理论中,
我们可以看出存在于其中的一些
共同点:
(
1
)
教学应创设有利于消除创造性思维障碍的各种条件;
(
2
)
让学生了解自己观念的价值所在;(
3
)延迟判断;(
4
)训练思维的灵
活性;(
5
)不断激发创造性行为。
三、创造力的结构
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创造力研究之后,
人们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创造力
绝非一种单一能力,而是能力与其他方面的复合。人们逐渐放弃了那种
“单维创造论”,渐渐地构建起了创造力系统观,使得创造力研究向
“多维取向”和“聚合模型”发展。
这样的模型主要有吉尔福特创造力
结构理论,艾曼贝尔的创造力成分理论,斯腾伯格的创造力三维模型和
创造力投资理论,以及西克森特火哈伊的创造力系统模型。
❸ 创造力和包容力是怎样体现的
创造力通常是作用在自己身上的,
而包容力
通常是我们作用在别人身上的,
我们只要有创造力了,
在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上面
才会有更多的创新的机会,
而包容力
帮助我们包容别人的创意。
❹ 高创造力的人通常有哪些人格特征
创造来性人格也称创造性个性,是源指与个体创造性活动有关的个性倾向性( 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 、自我意识和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性格、能力等) 的总和。从人格结构的角度看,创造性人格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一) 个性倾向具有创新性
1.有崇高的创新志向与求新欲望。表现为总是渴望创造出新生事物,有强烈的成就需要、发展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不甘心或不满足于默默无闻。
2.广泛的兴趣爱好和浓郁的好奇心。表现为对任何事物都好奇好问,爱追根究底,对自己特长的领域更是兴趣盎然,情有独钟,时常达到痴迷的程度。
3.有科学的世界观和崇高的创造动机与价值取向。表现为实事求是,追求真理,能够为集体、为国家、为社会、为人类而创造,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之豪情,又具有安贫乐道、宁静致远之境界。
(二)自我意识具有复杂性
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能够立足现实自我,借鉴过去自我,掌握他人心中自我,创造未来自我。具有较高的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水平。在自我评价方面,往往出现偏高或给人造成“狂气”的印象,但不会大起大落。
❺ 富有创造力的发明的事例。也就是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的事例,要详细,
了像伽利略、牛顿的例子就要要
❻ 创造力表现有几种特征
一是变通性,意思是说具有较强创造能力的人,其思维活跃,灵活多变,专举一反三,闻一知属十,触类旁通,不易受定势的影响;
二是独特性,对问题有独特、新颖的见解,遇事常有思想、新观念、树立新形象和拿出新点子、新办法;
三是流畅性,知识经验丰富,思路开阔而流畅,方法灵活,智力活动阻滞少,反应迅速。创造力的本质特征是创新,然而它并不神秘莫测。创造力与创造思维一样,人皆有之,并非少数天才人物所特有,它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能力。
❼ 谁最早提出"创造力是无意识"的观点
199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Kevin Ash-ton教授首次提出物联网的概念。
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立了“内自动识别中心容(Auto-ID)”,提出“万物皆可通过网络互联”,阐明了物联网的基本含义。早期的物联网是依托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物流网络,。
❽ 当代组织(Organizing)的演变趋势有哪些
一、传统的组织结构将会受到创新的影响
当今商业界激烈的竞争迫使组织重审视其组织结构及运行机制的传统理论。现行的组织决策规则是为增进传统组织的稳定性而制定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活动的瞬息万变,建立在等级体制和官僚体制基础上的解决问题的传统规则和组织的运行机制正在暴露出其越益明显的局限性,并受到来自市场方面的严重挑战。
传统的组织结构通过强调理性思维和决策的作用,解决了组织环境和员工人际关系的不确定性。例如为了避免重复设置,组织内部的各个角色都根据其特定功能和权限被严格地加以规定,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率和工作效率,也有利于评价个人的实际工作表现。传统组织中,等级体制的建立是为了让每一个员工明确并做到对上司应尽的责任,而每个上司也能更好地意识到组织的运作状况,熟知怎样最大限度地利用员工的能力以实现组织的最高目标。这种组织的运行方式最早起源于亚当·施密斯提出的劳动分工的概念。劳动分工把具体的工作任务分配到每个员工身上,由于每个工人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到一件工作的某一个方面,时间就不会浪费在工作任务的转变过程中了。许多年以后,韦伯对早期施密斯的组织概念进行了补充,进一步强化了组织中的官僚体制,因而奠定了传统组织理论的基础。
在韦伯的概念系统里,官僚制度下的官员为了终生保持其职位,领到固定的薪水,期望拿到养老金,他就必须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韦伯认为最优化的组织就是在高度制约的、严格规定的等级环境里,每一个员工都要知道自己的职责并且要完成明确分配、清楚规定的工作任务。根据施密斯和韦伯的观点,组织结构的运行必须严格遵从法律和规章制度。施密斯和韦伯提出的组织环境虽然强化了组织中已经确立的思维模式,但却抑制了潜在创造性观念的产生,因为在组织环境中,个人更关注自己的“任务”和“等级”,而不是新观念的产生和问题的解决。当代的市场发展的实际(kanter,1988)证明,组织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经常性的、开放式的交流对于创新性产品的开发是至关重要的,传统的组织结构不但会引起保守的思想而且会妨碍有效地解决问题和交流信息。
统组织结构对创新的消极影响的一个后果,就是由于上级对下级所从事的专业领域内的工作并不熟悉,由下级提出的新颖性观念因此可能会遭到否定。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西蒙 (simon)就注意到,尽管重视任务的专业化和权力的等级制度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以统一命令为基础的权力机构与员工的专业化工作的基本原则并不一致。因为每个官员的知识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之中。如果上级缺乏下级任务范围内的专业知识,那么他们就有可能否决有价值的观念。所以,有潜在价值的观念就有可能失去证明其价值的机会,从而个人的创新潜力在组织的管理层就被预先扼杀了。贾克斯(jaques,1990)概括了人们对传统组织中等级制度的三个不满:一是官僚阶层的过度繁殖;二是上司强加给下属的毫无意义的评价;三是官僚主义者的贪婪和麻木。
传统组织的另一个特点是容易形成官僚主义的思维模式。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默顿(merton,1957)在一项经典性研究中把这种官僚主义思维模式称之为官僚主义人格(bureaucratic per sonality)。在具有官僚主义倾向的个人看来,诸如创新这样的概念必然威胁着组织的稳定性,而正是组织的稳定性保障着他们在组织中的既得利益和前途。默顿的研究发现,如果组织长期任用具有官僚主义倾向的个人就会引起对官僚主义的认可,这样就更加抬高了官僚们在组织中的地位和资历。具有官僚主义倾向的人在组织中长期留用还会使人们过度地受到规则的制约,从而产生反创新的思维模式。盲目遵循熟知的规章制度导致了组织目标的转移,规则成为目的或最终的价值,而不是实现更高的组织目标的方法和手段。所以,在这样的组织中,具有官僚主义倾向的个人经常阻挠创新的产生和发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传统组织运作机制以及决策机制的不合理性和对当代社会变化的不适应性。而且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在现代商业社会里,快速变化的组织活动要求组织中的个人能够接受模糊不清的事物而不是永远小心谨慎地做出结论。因此,组织在处理复杂的综合信息时,个人创新潜力的发挥也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二、当代组织走向多元化管理发展,糅合人文、心理以及社会学。
早期的创新研究主要是从纯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强调独立的个人以及个人的内部特质和能力,称为创新研究的“个人取向”;最近的研究才转向对个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强调,称为“系统取向”。在对组织创新的研究过程中,同时采用系统取向和个人取向两种观点。下面我们将沿着当代创新研究的历史轨迹回顾创新研究的主要理论模型及其对理解组织创新问题的意义。
1、创新的个人模型
早期个人取向的创新研究重点集中在单个创造者身上,包括他的性格、特点、能力、经验以及思维过程及其对创新成就的影响。基尔福特(guilford,1950)在1950年的演说词里指出:“创新能力是指最能代表创造性人物特征的各种力。创造性才能决定个人是否有能力在显著水平上显示出创新行为”。按照上述理解,创新的本质在于个人独特特质的自然展现,通过研究个人的创新过程能够对创新的本质获得充分的理解。因此,创新研究的焦点就集中在对个人创新思维过程的机制的描述以及对那些具有创新特质的个体的识别方面。为此基尔福特 (1956)编制了发散思维测验作为识别创新潜能的工具。后来托兰斯(torrance,1988)也编制了创造力测验,认为该测验的成绩可以预测数年之后创造力的实际表现。
客观地说,个人取向的研究确实能够提供信息来判断什么类型的性格及其他个体特征与执行实验任务时表现出的创造力密切相关。据此,结论自然是组织的创新需要通过雇用具备一定智力水平以及其他人格特征的个人即具有创新潜力的个人来推动。但是事实上,这样的结论是不成立的。因为首先,组织中的个人必须要在团体取向的组织文化中才能发挥作用,因此,个人在组织文化环境中可能不会像在实验室一样表现出创新性。个人“能够”(can)创新和“愿意”(will)创新是两回事。其次,这样的结论是以实验数据为依据的,虽然有证据证明实验条件下的创新表现和组织环境中的创新表现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更多的研究 (gruber,1988)证明由心理测量得到的结果对理解组织创新的贡献是有限的。个人取向的研究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忽略了创新过程中个人和组织环境的互动过程,而正是这种互动关系制约着创新潜力的发挥。
2、创新的系统模型
为了弥补个人取向研究的不足,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者开始以系统取向的观点来指导创新问题的研究。在系统取向的研究中,创新仍然被看成“个人的现象”,但是他们同时主张创新过程发生在特定的组织环境中,而不是发生在真空里。显而易见,系统取向的观点对于理解组织的创新是有帮助的,因为从本质上讲,组织就是系统。
从系统取向出发完成的创新研究最为典型的要数米哈利·克西齐特米哈利(crikszentmihalyi,1999)提出的创新过程的系统模型。这一模型建立在三个基本假设的基础上:第一,个人的创新过程发生在环境当中。因此,创新潜能的发挥程度取决于个人所处的环境的特征;第二,环境可以被分解为两个突出的方面:一是文化或符号,称为领域(domain)。它表征的是个人面对前人和他人所创造的一切成果的综合,代表的是传统的观念、理论、技术、工艺等等;二是社会方面,称为力场(field)。它表征的是个人面对的现实社会特征,代表的是个人所处的现实时空特征;第三,创新只有在个人、文化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的交叉点上才能发生。根据上述假设,克西齐特米哈利认为首先是文化的特定领域中的现成规则经过信息传播传送给个人;其次,个人针对领域存在的问题并在领域的范围之内提出自己的创新性成果;第四,个人的创新性成果经过力场的评价被选择到领域之中,并导致领域的进步。创新发生在领域、个人与力场的相互作用的交汇点上,忽略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创新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系统理论家认为,只有当社会、个人、解决问题这些因素恰当地结合起来时,才会导致创新。在19世纪80年代,人们普遍认为人的能力受限于天生的能力,与员工能力有关的理论建立在个人天生能力的基础之上。但到了20世纪30年代,人们认为员工缺乏创造力是因为雇主的压制,这个观点是把原因归结为外在因素的一种看法。同样地,随着认识的发展,最新的观点认为创新不但是个体本身固有的特性,而且是通过个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逐渐培养出来的特性(steinberg %26 willams,1996)。
❾ 如何培养创造力
培养创造力的方式:
1,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创造性想象,以及培养善于进行变革和发现新问题或新关系的能力;
2,重视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3,培养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
对于人来说,创造力不仅是天赋和才能,而且还是一种责任。创造力不是“deus ex machina”(解决一个困难的出乎意外的方法),也不能呼之即来,由创造力富有成果的表现看来,创造力是教育、培养和实践的结果。阅题在于洞察创造活动的全过程,为促进创造力创造先决条件。
影响创造力的因素:
1,知识,包括吸收知识的能力、记忆知识的能力和理解知识的能力。吸收知识、巩固知识、掌握专业技术、实际操作技术、积累实践经验、扩大知识面、运用知识分析问题,是创造力的基础。
2,智力,智能是智力和多种能力的综合,既包括敏锐、独特的洞察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高效持久的记忆力和灵活自如的操作力,还包括掌握和运用创造原理、技巧和方法的能力等。这是构成创造力的重要部分。
3,人格,包括意志、情操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在一个人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素质。优良素质对创造极为重要,是构成创造力的又一重要部分。
创造力-网络
❿ 创造力的培养既有什么和什么的硬件部分,又有
创造力的培养既有实践技能和知识的硬件部分,又有想象力、直觉能力组成的软件部分,从本质上讲,创造力是想象力与实践技能的统一。
来源:【美】查佩尔·希尔, 刘鸣镝译《早期儿童教育——创造性学习活动》。
家长在开发孩子创造力的时候,一方面要鼓励孩子动脑畅想,以发展创造想象力;另一方面还要为孩子提供动手活动的机会,以发展孩子的创造行为。
(10)创造力的早期取向扩展阅读:
创造力的培养方式:
①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创造性想象,以及培养善于进行变革和发现新问题或新关系的能力;
②重视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③培养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
对于人来说,创造力不仅是天赋和才能,而且还是一种责任。创造力不是“deus ex machina”(解决一个困难的出乎意外的方法),也不能呼之即来,由创造力富有成果的表现看来,创造力是教育、培养和实践的结果。问题在于洞察创造活动的全过程,为促进创造力创造先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