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谁是第一个造桥的
桥的产生与发展
在人为桥梁之前,自然界由于地壳运动或其他自然现象的影响 ,形成了不少天然的桥梁形式。如浙江天台山横跨瀑布上的石梁桥,江西贵溪因自然侵蚀而成的石拱桥(仙人桥)以及小河边因自然倒下的树干而形成的 “独木桥”,或两岸藤萝纠结在一起而构成的天生“悬索桥”等等。人类从这些天然桥中得到启示,便在生存过程中,不断仿效自然。开始时大概是利用一根木料在小河上,或氏族聚居群周围的壕沟上搭起一些独木桥(桥之所以始称“梁”,也许便是因这种横梁而过的原故),或在窄而浅的溪流中,用石块垫起一个接一个略出水面的石蹬,构成一种简陋的“跳墩子”石梁桥(后园林中多仿此原始桥式,称“汀步桥”、“踏步桥”)。这些“独木桥”“跳墩子桥”便是人类建筑的最原始的桥梁,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由低级演进为高级,才逐渐产生各种各样的跨空桥梁。
我国的桥梁,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西周、春秋为主,包括此前的历史时代,这是古桥的创始时期。此时的桥梁除原始的独木桥和汀步桥外,主要有梁桥和浮桥两种形式。当时由于生产力水平落后,多数只能建在地势平坦,河身不宽、水流平缓的地段,桥梁也只能是写木梁式小桥,技术问题较易解决。而在水面较宽、水流较急的河道上,则多采用浮桥。
第二阶段以秦、汉为主,包括战国和三国,是古代桥梁的创建发展时期。秦汉是我国建筑史上一个璀璨夺目的发展阶段,这时不仅发明了人造建筑材料的砖,而且还创造了以砖石结构体系为主题的拱券结构,从而为后来拱桥的出现创造了先决条件。战国时铁器的出现,也促进了建筑方面对石料的多方面利用,从而使桥梁在原木构梁桥的基础上,增添了石柱、石梁、石桥面等新构件。不仅如此,它的重大意义,还在于由此而使石拱桥应运而生。石拱桥的创建,在中国古代建桥史上无论是实用方面,还是经济、美观方面都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石梁石拱桥的大发展,不仅减少了维修费用、延长了桥的使用时间,还提高了结构理论和施工技术的科学水平。因此,秦汉建筑石料的使用和拱券技术的出现,实际上是桥梁建筑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故从一些文献和考古资料来看,约莫在东汉时,梁桥、浮桥、索桥和拱桥这四大基本桥型已全部形成。
第三阶段是以唐宋为主的,包括两晋、南北朝和隋、五代时期,这是古代桥梁发展的鼎盛时期。隋唐国力较之秦汉更为强盛,唐宋两代又取得了较长时间的安定统一,工商业、运输交通业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等十分发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东晋以后,由于大量汉人贵族官宦南迁,经济中心自黄河流域移往长江流域,使东南水网地区的经济得到大发展,经济和技术的大发展,又反过来刺激桥梁的大发展。因此,这时创造出许多举世瞩目的桥梁,如隋代石匠李春首创的敞肩式石拱桥--赵州桥,北宋废卒发明的叠梁式木拱桥--虹桥,背诵创建的用筏形基础、植蛎固墩的泉州万安桥,南宋的石梁桥与开合式浮桥相结合的广东潮州的湘子桥等。这些桥在世界桥梁史上都享有盛誉,尤其是赵州桥,类似的桥在世界别的国家中,晚了七个世纪方才出现。纵观中国桥梁史,几乎所有的重大发明和成就,以及能争世界第一的桥梁,都是此时创建的。
第四阶段为元、明、清三朝,这是桥梁发展的饱和期,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创造和技术突破。这时的主要成就是对一些古桥进行了修缮和改造,并留下了许多修建桥梁的施工说明文献,为后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资料。此外,也建造完成了一些像明代江西南城的万年桥、贵州的盘江桥等艰巨工程。同时,在川滇地区兴建了不少索桥,索桥建造技术也有所提高。 到清末,即1881年,随着我国第一条铁路的通车,迎来了我国桥梁史上的又一次技术大革命。
② 谁发明的桥梁
在人为桥梁之前,自然界由于地壳运动或其他自然现象的影响 ,形成了不少天然的桥梁形式。如浙江天台山横跨瀑布上的石梁桥,江西贵溪因自然侵蚀而成的石拱桥(仙人桥)以及小河边因自然倒下的树干而形成的 “独木桥”,或两岸藤萝纠结在一起而构成的天生“悬索桥”等等。人类从这些天然桥中得到启示,便在生存过程中,不断仿效自然。开始时大概是利用一根木料在小河上,或氏族聚居群周围的壕沟上搭起一些独木桥(桥之所以始称“梁”,也许便是因这种横梁而过的原故),或在窄而浅的溪流中,用石块垫起一个接一个略出水面的石蹬,构成一种简陋的“跳墩子”石梁桥(后园林中多仿此原始桥式,称“汀步桥”、“踏步桥”)。这些“独木桥”“跳墩子桥”便是人类建筑的最原始的桥梁,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由低级演进为高级,才逐渐产生各种各样的跨空桥梁。
我国的桥梁,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西周、春秋为主,包括此前的历史时代,这是古桥的创始时期。此时的桥梁除原始的独木桥和汀步桥外,主要有梁桥和浮桥两种形式。当时由于生产力水平落后,多数只能建在地势平坦,河身不宽、水流平缓的地段,桥梁也只能是写木梁式小桥,技术问题较易解决。而在水面较宽、水流较急的河道上,则多采用浮桥。
第二阶段以秦、汉为主,包括战国和三国,是古代桥梁的创建发展时期。秦汉是我国建筑史上一个璀璨夺目的发展阶段,这时不仅发明了人造建筑材料的砖,而且还创造了以砖石结构体系为主题的拱券结构,从而为后来拱桥的出现创造了先决条件。战国时铁器的出现,也促进了建筑方面对石料的多方面利用,从而使桥梁在原木构梁桥的基础上,增添了石柱、石梁、石桥面等新构件。不仅如此,它的重大意义,还在于由此而使石拱桥应运而生。石拱桥的创建,在中国古代建桥史上无论是实用方面,还是经济、美观方面都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石梁石拱桥的大发展,不仅减少了维修费用、延长了桥的使用时间,还提高了结构理论和施工技术的科学水平。因此,秦汉建筑石料的使用和拱券技术的出现,实际上是桥梁建筑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故从一些文献和考古资料来看,约莫在东汉时,梁桥、浮桥、索桥和拱桥这四大基本桥型已全部形成。
第三阶段是以唐宋为主的,包括两晋、南北朝和隋、五代时期,这是古代桥梁发展的鼎盛时期。隋唐国力较之秦汉更为强盛,唐宋两代又取得了较长时间的安定统一,工商业、运输交通业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等十分发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东晋以后,由于大量汉人贵族官宦南迁,经济中心自黄河流域移往长江流域,使东南水网地区的经济得到大发展,经济和技术的大发展,又反过来刺激桥梁的大发展。因此,这时创造出许多举世瞩目的桥梁,如隋代石匠李春首创的敞肩式石拱桥--赵州桥,北宋废卒发明的叠梁式木拱桥--虹桥,背诵创建的用筏形基础、植蛎固墩的泉州万安桥,南宋的石梁桥与开合式浮桥相结合的广东潮州的湘子桥等。这些桥在世界桥梁史上都享有盛誉,尤其是赵州桥,类似的桥在世界别的国家中,晚了七个世纪方才出现。纵观中国桥梁史,几乎所有的重大发明和成就,以及能争世界第一的桥梁,都是此时创建的。
第四阶段为元、明、清三朝,这是桥梁发展的饱和期,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创造和技术突破。这时的主要成就是对一些古桥进行了修缮和改造,并留下了许多修建桥梁的施工说明文献,为后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资料。此外,也建造完成了一些像明代江西南城的万年桥、贵州的盘江桥等艰巨工程。同时,在川滇地区兴建了不少索桥,索桥建造技术也有所提高。 到清末,即1881年,随着我国第一条铁路的通车,迎来了我国桥梁史上的又一次技术大革命。
③ 桥的发展史
我国的桥梁,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以西周、春秋为主,包括此前的历史时代,这是古代桥梁的创始时期。此时的桥梁除原始的独木桥和汀步桥外,主要有梁桥和浮桥两种形式。
当时由于生产力水平落后,多数只能建在地势平坦,河身不宽、水流平缓的地段,桥梁也只能是写木梁式小桥,技术问题较易解决。而在水面较宽、水流较急的河道上,则多采用浮桥。
第二阶段以秦、汉为主,包括战国和三国,是古代桥梁的创建发展时期。秦汉是我国建筑史上一个璀璨夺目的发展阶段,这时不仅发明了人造建筑材料的砖,而且还创造了以砖石结构体系为主题的拱券结构,从而为后来拱桥的出现创造了先决条件。
战国时铁器的出现,也促进了建筑方面对石料的多方面利用,从而使桥梁在原木构梁桥的基础上,增添了石柱、石梁、石桥面等新构件。不仅如此,它的重大意义,还在于由此而使石拱桥应运而生。
石拱桥的创建,在中国古代建桥史上无论是实用方面,还是经济、美观方面都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石梁石拱桥的大发展,不仅减少了维修费用、延长了桥的使用时间,还提高了结构理论和施工技术的科学水平。
因此,秦汉建筑石料的使用和拱券技术的出现,实际上是桥梁建筑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故从一些文献和考古资料来看,约莫在东汉时,梁桥、浮桥、索桥和拱桥这四大基本桥型已全部形成。
第三阶段是以唐宋为主,两晋、南北朝和隋、五代为辅的时期,这是古代桥梁发展的鼎盛时期。隋唐国力较之秦汉更为强盛,唐宋两代又取得了较长时间的安定统一,工商业、运输交通业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等十分发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东晋以后,由于大量汉人贵族官宦南迁,经济中心自黄河流域移往长江流域,使东南水网地区的经济得到大发展,经济和技术的大发展,又反过来刺激桥梁的大发展。
因此,这时创造出许多举世瞩目的桥梁,如隋代石匠李春首创的敞肩式石拱桥--赵州桥,北宋废卒发明的叠梁式木拱桥--虹桥,北宋创建的用筏形基础、植蛎固墩的泉州万安桥,南宋的石梁桥与开合式浮桥相结合的广东潮州的湘子桥等。
这些桥在世界桥梁史上都享有盛誉,尤其是赵州桥,类似的桥在世界别的国家中,晚了七个世纪方才出现。纵观中国桥梁史,几乎所有的重大发明和成就,以及能争世界第一的桥梁,都是此时创建的。
第四阶段为元、明、清三朝,这是桥梁发展的饱和期,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创造和技术突破。这时的主要成就是对一些古桥进行了修缮和改造,并留下了许多修建桥梁的施工说明文献,为后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资料。
此外,也建造完成了一些像明代江西南城的万年桥、贵州的盘江桥等艰巨工程。同时,在川滇地区兴建了不少索桥,索桥建造技术也有所提高。 到清末,即1881年,随着我国第一条铁路的通车,迎来了我国桥梁史上的又一次技术大革命。
(3)建桥发明人扩展阅读:
历史发展
桥梁是道路的组成部分。从工程技术的角度来看,桥梁发展可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时期。
人类在原始时代,跨越水道和峡谷,是利用自然倒下来的树木,自然形成的石梁或石拱,溪涧突出的石块,谷岸生长的藤萝等。人类有目的地伐木为桥或堆石、架石为桥始于何时,已难以考证。古巴比伦王国在公元前1800年(公元前19世纪)就建造了多跨的木桥。
据史料记载,中国在周代(公元前11世纪~前256年)已建有梁桥和木浮桥,如公元前1134年左右,西周在渭水架有浮桥。,桥长达183米。古罗马在公元前621年建造了跨越台伯河的木桥,在公元前 481年架起了跨越赫勒斯旁海峡的浮船桥。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在公元前 4世纪时建起挑出石拱桥(拱腹为台阶式)。
古代桥梁在17世纪以前,一般是用木、石材料建造的,并按建桥材料把桥分为石桥和木桥。
石桥的主要形式是石拱桥。据考证,中国在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就出现石拱桥,如出土的东汉画像砖,刻有拱桥图形。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建于公元605~617年,净跨径为37米,首创在主拱圈上加小腹拱的空腹式(敞肩式)拱。中国古代石拱桥拱圈和墩一般都比较薄,比较轻巧,如建于公元816~819年的宝带桥,全长317米,薄墩扁拱,结构精巧。
罗马时代,欧洲建造拱桥较多,早在公元前200~公元200年间就在罗马台伯河建造了8座石拱桥,其中建于公元前62年的法布里西奥石拱桥,桥有2孔,各孔跨径为24.4米。
公元98年西班牙建造了阿尔桥,高达52米。此外,出现了许多石拱水道桥,如现存于法国的加尔德引水桥,建于公元前1世纪,桥分为3层,最下层为7孔,跨径为16~24米。罗马时代拱桥多为半圆拱,跨径小于25米,墩很宽,约为拱跨的三分之一。
罗马帝国灭亡后数百年,欧洲桥梁建筑进展不大。11世纪以后,尖拱技术由中东和埃及传到欧洲,欧洲开始出现尖拱桥,如法国在公元1178~1188年建成的阿维尼翁桥,为20孔跨径达34米尖拱桥。英国在公元1176~1209年建成的泰晤士河桥为19孔跨径约 7米尖拱桥。
西班牙在13世纪建了不少拱桥,如托莱多的圣玛丁桥。拱桥除圆拱、割圆拱外,还有椭圆拱和坦拱。公元1542~1632年法国建造的皮埃尔桥为七孔不等跨椭圆拱,最大跨径约32米。当时椭圆拱曾盛行一时。
1567~1569在佛罗伦萨的圣特里尼塔建了三跨坦拱桥,其矢高同跨度比为1∶7。11~17世纪建造的桥,有的在桥面两侧设商店,如意大利威尼斯的里亚尔托桥。
石梁桥是石桥的又一形式。中国陕西省西安附近的灞桥原为石梁桥,建于汉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公元11~12世纪南宋泉州地区先后建造了几十座较大型石梁桥,其中有洛阳桥、安平桥。安平桥(五里桥)原长2500米,362孔,现长2070米,332孔。英国达特穆尔现存的石板桥,有的已有2000多年。
木桥早期木桥多为梁桥,如秦代在渭水上建的渭桥,即为多跨梁式桥。木梁桥跨径不大,伸臂木桥可以加大跨径。中国 3世纪在甘肃安西与新疆吐鲁番交界处建有伸臂木桥,“长一百五十步”。公元405~418年在甘肃临夏附近河宽达40丈处建悬臂木桥,桥高达50丈。
八字撑木桥和拱式撑架木桥亦可以加大跨径。16世纪意大利的巴萨诺桥为八字撑木桥。
木拱桥出现较早,公元104年在匈牙利多瑙河建成的特拉杨木拱桥,共有21孔,每孔跨径为36米。中国在河南开封修建的虹桥,净跨约为20米,亦为木拱桥,建于公元1032年。日本在岩国锦川河修建的锦带桥为五孔木拱桥,建于公元300年左右,是中国僧戴曼公独立禅师帮助修建的。
中国西南地区有用竹篾缆造的竹索桥。著名的竹索桥是四川灌县珠浦桥,桥为8孔,最大跨径约60米,总长330余米,建于宋代以前。
古代桥梁基础,在罗马时代开始采用围堰法施工,即打木板桩成围堰,抽水后在其中修筑桥梁基础和桥墩。1209年建成的英国泰晤士河拱桥,其基础就是用围堰法修筑,但是,那时只能用人工打桩和抽水,基础较浅。中国11世纪初,著名的洛阳桥在桥址江中先遍抛石块,其上养殖牡蛎二三年后胶固而成筏形基础,是一个创举。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桥梁
④ 古代造桥发明人
李春,隋代造桥匠师。现今河北邢台临城人士。隋开皇十五年至大业初(内595~605)建造赵州桥(安济桥容)。唐中书令张嘉贞著《安济桥铭》中记有:“赵州蛟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但赵州桥存世1500多年,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一。
⑤ 关于古代建桥历史的资料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中,桥梁占有重要的一页。中国是一个有5000年文字记载历史的伟大国家,长江、黄河和珠江流域孕育了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化。中国古代桥梁的辉煌成就曾在世界桥梁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世人所公认。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造就了现代科学技术,19世纪又发明了现代炼钢法和作为人造石料的混凝土,使欧美各国相继进入现代桥梁工程的新时期。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帝国主义列强为掠夺中国的资源在中国修筑铁路、开挖矿山、设立租界,也引入了现代桥梁技术。1937年建成的钱塘江大桥是第一座由中国工程师主持设计和监造的现代钢桥。新中国成立后,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修建了武汉长江大桥,并引进了当时的先进桥梁技术。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迎来了桥梁建设的黄金时期。在学习发达国家创新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建设造就了中国桥梁的崛起和20世纪90年代的腾飞,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进步和业绩。可以说,中国桥梁已走上了复兴的道路,正在从桥梁大国向桥梁强国迈进,有希望在21世纪的自主创新努力中重现辉煌。
中国古代桥梁的辉煌和衰落
四大发明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而在古代桥梁方面,中国的祖先也有许多创造性成就为世界所公认。英国科技史学者李约瑟博士在他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和《中华科学文明史》中对中国古代的梁桥、浮桥、拱桥和索桥等桥型的发展都作了详细的评述和考证。
石梁桥
我国历史上最早记载的梁桥为钜桥。该桥建于商代(前16~前11世纪),“周武王伐纣,克商都朝歌,发钜桥头积粟以账济贫民。”古代的石梁桥一般跨度都在10米以下,最大的石梁长达23.7米。迄今仍保留的中国古代石梁桥当推始建于宋绍兴八年(1138年)的福建泉州安平桥,该桥共362孔,全长5里(2223米);以及建造更早的泉州洛阳桥,该桥始建于宋皇五年(1053年),全长1097米,有47个桥孔。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1275年所著游记中对此都有记述。
浮桥
《诗经》载“亲迎于渭,造舟为梁。”.公元前12世纪(前1135年)周文王迎亲,在渭河上修建了浮桥。以后,春秋战国以至秦汉,因战争的需要曾多次在黄河、渭河、洛河上架设浮桥,并采用铁链代替竹索为舟船间的连系。
据西方的历史记载,最早的浮桥始于公元前5世纪的“波斯浮桥”。公元前493年,波斯王大流士进军希腊,为横渡伊斯坦布尔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用360艘战船顺流排列,7天7夜间有200万人通行过桥。
石拱桥
在天然形成的拱形石洞的启发下,公元前6000年的两河流域先民就开始用砖坯砌成拱圈。应该说,四大文明古国都先后掌握了用砖块和石块修筑拱门和拱桥的技术。可以推测,中国在商朝也已学会了建造拱桥。古代的拱桥最初都是半圆拱,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人建造了许多著名的输水拱桥,世称“罗马石拱桥”,至今尚存30余座,并开始突破半圆拱的惯例而建造了小于半圆的圆弧拱。
中国隋朝的杰出工匠李春于公元610年修建的河北赵州安济桥是一座独具匠心的杰作,该桥主跨37.4米,矢高7.1米,拱肩两侧砌有二个小拱(称为腹拱)形成空腹的拱桥,不但减轻了自重,而且有利于排洪。这种中国首创的“敞肩圆弧拱”直到14世纪才出现在欧洲,这可能和13世纪《马可·波罗游记》中所传递的中国古代桥梁信息有关。
马可·波罗所著的《马可·波罗行记》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描写:“河上有一美丽的大桥,各处桥梁之美鲜有及之者……建置甚佳,老实说,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他所说的就是位于北京西南郊的卢沟桥。卢沟桥始建于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章宗明昌三年(1192年)建成。全长212.2米,加上两端引桥总长266.5米,为11孔不等跨圆弧拱桥。在桥拱上采用的是框式纵连式的砌拱法使整个拱券成为一个紧密的整体。桥面两侧有青石栏板279块,望柱281根,柱上共雕刻有489个大小、神态各异的石狮。卢沟桥的建成,方便了金中都与南方的交通。它工程宏伟、结构科学、技艺高超、造型优美,代表着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
伸臂式木梁桥
用木梁像斗拱那样多层叠置外挑,或加上斜撑以增加悬挑的能力直至在跨中合拢形成跨度可达30余米的拱形桥梁是中国古代工匠的独创,在西部的川、藏地区和东南的浙闽地区至今仍可见到。最著名的当推宋代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中的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的虹桥。该桥桥跨约18.5米,桥宽9.6米,拱矢约4.2米,当时称“贯木”架桥法。在元朝时,这种桥型曾被蒙古军队带至欧洲,架设了一座跨越多瑙河的桥梁。
索桥
用天然的植物纤维(如藤、麻和竹条)制成索桥是中外亚热带地区的古代先民的自然创造。中国约在3000年前已开始建造索桥。《汉书·西域传》中已有“以绳索相引而渡”的记载,可见西域的藏、彝等少数民族对中国首创的索桥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川灌县都江堰的珠浦桥是现存中国古代竹索桥的杰出代表。中国是最早发明冶铁技术的国家,至迟在隋唐时代(6世纪)就有了铁索桥。1665年徐霞客的《铁索桥记》详细描述了贵州境内一座长约122米的铁索桥;法国传教士于1667年出版了一本《中国奇迹览胜》,书中也介绍了中国铁索桥。英国李约瑟博士指出,这两本书直接启发了西方建造铁索桥的尝试。
四川泸定县的大渡河铁索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是中国铁索桥的代表。该桥跨长约100米,桥宽2.8米,采用13根粗如碗口的铁链作为承重索,上铺木板桥面,是由川入藏的重要通道。
21世纪中国桥梁的展望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和世界发达国家一起面临着更加宏伟的跨海大桥工程建设,以求实现全球四大洲陆路交通网的梦想。中国正在建设的上海连接洋山港的东海大桥、杭州湾通道工程和舟山联岛工程以及规划中的跨越渤海海峡、胶州湾、珠江口的伶仃洋、琼州海峡和
台湾海峡的工程对于中国桥梁工程师是一个挑战。面对超大跨度的桥梁、超深水基础和海上的复杂自然条件和恶劣环境,我们必须通过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以提高竞争力。
中国桥梁界要承认差距,不甘落后,坚持自主设计和建设的方针,通过实践取得经验和进步,克服缺点和不足,从而以一大批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质量优秀的美丽桥梁来赢得国际同行的尊敬,重现中国古代桥梁的辉煌。
⑥ 钢丝造桥是哪个发明的
钢筋造桥是钢厂照明的。钢厂才能照钢筋。
⑦ 茅以升发明了什么桥
钱塘江大桥。来
钱塘江大桥的设计、源建造主持者是当代桥梁专家茅以升博士。为了完成建桥重任,茅以升毅然辞去北洋大学教席,只身来到杭州。由他主持制订的建桥方案不但切实可行,而且比美国桥梁专家华德尔提出的方案减少投资约二百万元,终于被当局采纳。
1934年11月11日,钱塘江大桥开工兴建。39岁的茅以升受命担任钱塘江大桥的总设计师、总工程师。当时,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的铁蹄已经践踏了我国东北地区,并对华北乃至整个中国虎视眈眈,妄图亡我中华。茅以升尽管不是政治家,但他热爱祖国,对时局的忧患使他保持了清醒的头脑。钱塘江大桥的建成不但极大地方便了钱塘江南北的交通,而且与六和塔一起构成了西湖风景名胜区南线宏伟壮丽的景观。
⑧ 桥的起源
造字本义:古人用原木高架在在沟壑或溪流上通道。古人称凿壁架木的悬空仄道为“栈”,称凌空跨沟的横木为“桥”,称作为水上过道的木制建筑为“梁”。
“桥”原本是一种高大的树(参见乔木),因为够高大,砍下来就够长放在河面,可以连着两边岸,即独木桥,启闭式桥梁给大船通过的空间。
人类在原始时代,跨越水道和峡谷,是利用自然倒下来的树木,自然形成的石梁或石拱,溪涧突出的石块,谷岸生长的藤萝等。人类有目的地伐木为桥或堆石、架石为桥始于何时,已难以考证。古巴比伦王国在公元前1800年(公元前19世纪)就建造了多跨的木桥。
据史料记载,中国在周代(公元前11世纪~前256年)已建有梁桥和木浮桥,如公元前1134年左右,西周在渭水架有浮桥。,桥长达183米。
古罗马在公元前621年建造了跨越台伯河的木桥,在公元前 481年架起了跨越赫勒斯旁海峡的浮船桥。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在公元前 4世纪时建起挑出石拱桥(拱腹为台阶式)。古代桥梁在17世纪以前,一般是用木、石材料建造的,并按建桥材料把桥分为石桥和木桥。
(8)建桥发明人扩展阅读:
桥的种类:
1、按材质分:木质桥 石桥 砖桥 混凝土桥 钢筋混凝土桥
2、按外观分:梁桥 拱桥 斜拉桥 悬索桥 高架桥 组合体系桥
3、按用途分:铁路桥、公路桥、管道桥、多用桥 (立交桥属于公路桥)
4、按跨越对象分:跨越河流的跨河桥 跨越山谷的跨谷桥 跨越铁路或公路的跨线桥(又称立交桥) 跨越城区、工业区或农作物区的高架桥(又称栈桥)
5、按桥身能否活动分:固定桥、开启桥、浮桥
6、按桥梁总长度或跨度可分:特大桥、桥、中桥、小桥。
参考资料:网络-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