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配伍用药发明

配伍用药发明

发布时间:2021-07-12 22:24:08

❶ 药物配伍的药理性配伍变化有哪些,举例说明。

药物配伍的药理变化:
1、加强治疗效果。如麻黄汤中加入桂枝,增强辛温发汗的作用;
2、治疗次要或者兼证。如麻黄汤中既用麻黄,桂枝辛温发汗,有加入杏仁以降气平喘;
3、制约某种药物,以减轻其毒性或者峻烈之性。如小青龙汤中加入生姜,可以制约有毒之半夏;
4、引经药。如血府逐瘀汤中的桔梗和川牛膝,可以导引上下,,以达病所;
5,调和药。如十枣汤中的大枣,多数药方中的甘草。

❷ 火药的发明和中国炼丹术中药物的配伍原则的关系是怎样的

火药的发明与中国炼丹术中药物的配伍原则是相关的,后者遵循阴阳学说的,而硫磺被视为纯阳火石之精气,雄黄被称为日之魂,是极阳之物,硝石被认为“乃取北方坎水之气,积阴而用”。既然它们各是典型的阳药与阴药,那么它们同时被送入丹鼎的机遇就非常多了。在隋唐之际,硝石与三黄合炼,或者说炼丹药物配伍中它们同时出现的情况便经常会发生,那么爆燃的化学反应也就会不时展现在丹师们的眼前。

❸ 中药是不是中国发明的

是,是,是,是,是,是,是,是。

❹ 请问一下,中医把各种药物配合起来叫做配伍,把多少味药配成功以后是叫什么有哪位高手帮忙回答一下撒。

把各种药物配伍后..就是所谓的中药处方

❺ 为什么说中药需配伍使用

与西药相比,中药的配伍使用是中医理论中的在大特色,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里就记载了中药的配伍、服用等基本原则。

配伍的概念

根据病情的不同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中药配合在一起使用,叫做配伍。在远古时期,治疗疾病一般都是采用单味药物的形式,后来由于药物品种日趋增多、对药性特点不断明确、对疾病的认识逐渐深化以及疾病的复杂等原因,中药也就由简到繁出现了多种药物配合应用的方法,并逐步积累了配伍用药的规律。这样既照顾到了复杂病情,又增进了疗效,同时也减少了单味药物的毒副作用。因此,中药常常配伍使用。

配伍的原因

病情需要

人们所患的各种疾病都是由多种病邪及病因所致,而且患病以后的表现也各不相同,常常是许多病症综合在一起,如感冒时除了有怕冷、发烧外,还有头痛、嗓子痛、流鼻涕等症状;患肺结核时除了有咳嗽胸痛、体虚外,还有低热、夜间出汗、颧红、痰中带血等症状。中医注重“整体观”,辨证论治,综合诊治,因此,在治疗疾病时,不仅要治疗主要症状,也要照顾到次要症状;不仅要治标,还需要治本,所以需要将不同的药物配合在一起使用,起到良好疗效。

例如熟地黄和六味地黄丸:熟地黄是治疗肾阴亏虚的首选药物;,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茱萸、淮山、泽泻、丹皮和茯苓六味药材组成,主要用于治疗由于肾阴亏虚、虚火上炎所引起的肾虚病症。肾虚病人往往服用六味地黄丸,因为单用一种熟地黄是不可能达到全面治愈疾病目的的,而六味地黄丸能起到更好的治疗作用。

药物特点

每种中药都有各自的性味和归经,它们的药效、作用也不相一致。有的药物能补气,有的药物能泻下,有的药物能理气,有的药物能解表,还有的药物能消食等。即使是同一类药物,它们作用的脏腑归经也是不相同的。如有些能补肝,有些能补肾,有些则肝肾同补。又如黄芩、黄连、黄柏同是清热泻火药,但黄芩味苦性寒清上焦之火,黄连味苦性寒偏于清中焦火,而黄柏味苦性寒却偏于清下焦火。因此.药物需配伍使用。

配伍的意义

不同的药物配合使用,相互之间会产生一定的作用,有的可以增进原有的疗效,有的可以相互抵消或削弱原有的功效,有的可以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也有的合用可以产生毒副作用。临床上,药物配伍使用的目的是增进疗效或者降低毒副作用,配伍使用产生毒副作用的药物临床多作为配伍禁忌,不宜使用。

增进疗效

如麻黄常常配伍桂枝,能增强发汗解表、祛风散寒的作用;知母配伍贝母,可以增强养阴润肺、化痰止咳的功效;附子、干姜配合应用,以增强温阳散寒、回阳救逆的功效;陈皮配半夏以加强燥湿化痰、理气和胃的功效;全蝎、蜈蚣同用能明显增强平肝息风、止痉定惊的作用。这类同类药物配伍应用的例证,历代文献有不少记载,它构成了复方用药的配伍核心,是中药配伍应用的主要形式之一。

另外,还有药物配伍使用是以一种药物为主药,另一种药物为辅药的形式,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如黄芪配茯苓治脾虚水肿,黄芪为健脾益气、利尿消肿的主药,茯苓淡渗利湿,可增强黄芪益气利尿的作用;枸杞子配菊花治目暗昏花,枸杞子为补肾益精、养肝明目的主药,菊花清肝泻火,兼能益阴明目,可以增强枸杞子的补虚明目的作用。这类功效不同的药物配伍,一主一辅,相辅相成。辅药能提高主药的疗效。

降低毒副作用两种药物配伍使用,以达到消除其中一味药物的毒副作用的效果。如半夏配伍生姜使用,半夏生用有一定的毒性,可使人咽痛音哑,而生姜可以抑制半夏的毒性作用,用生姜炮制后成姜半夏,半夏的毒性作用就大大降低了;甘遂配伍大枣使用,大枣可抑制甘遂峻下逐水、耗伤正气的毒副作用;熟地配伍砂仁使用,砂仁可以减轻熟地滋腻碍胃、影响消化的副作用;常山配伍陈皮使用,陈皮可以缓和常山治疗疟疾而引起恶心呕吐的胃肠反应。这类药物配伍多用于具有较强毒副作用的药物,以保证安全用药,也可用于有毒中药的炮制及中毒解救。

中药的毒性和副作用

在很多人眼里,中药意味着纯天然药物,无毒副作用,以至于不少病人都习惯选择服用中药。难道中药真的没有毒副作用吗?

中药到底有没有毒副作用

“龙胆泻肝丸”可能导致慢性肾脏损害的消息,双黄连针制剂引起不良反应事件,鱼腥草或新鱼腥草素钠的注射剂引起患者过敏性休克、全身过敏和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等等,一度闹得沸沸扬扬,让“中药很安全、绿色、没副作用”的传统观念再次受到冲击。

其实,“中药没有毒副作用”是由于不了解中医中药而导致的错误观念。早在两千多年前,《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了药物的毒性,并依据毒性将药物分为上、中、下品。现代研究也证明了中药具有毒副作用,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资料,中药的不良反应比西药更多,有的不良反应还非常严重,鱼腥草注射剂事件以及其他几种中成药事件,就是严重不良反应的缘故。

❻ 中药是谁发明的

中药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不断认识,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知识。由于太古时期文学未兴,这些知识只能依靠师承口授,后来有了文字,便逐渐记录下来,出现了医药书籍。这些书籍起到了总结前人经验并便于流传和推广的作用。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有着巨大的贡献。由于药物中草类占大多数,所以记载药物的书籍便称为“本草”。据考证,秦汉之际,本草流行已较多,但可惜这些本草都已亡佚,无可查考。现知的最早本草著作称为《神衣本草经》,著者不详,根据其中记载的地名,可能是东汉医家修订前人著作而成。 《神农本草经》全书共三卷,收载药物包括动、植、矿三类,共365种,每药项下载有性味、功能与主治,另有序例简要地记述了用药的基本理论,如有毒无毒、四气五味、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剂型,可说是汉以前中国药物知识的总结,并为以后的药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南北朝,梁代陶弘景(公元452~536年)将《神农本草经》整理补充,著成《本草经集注》一书,其中增加了汉魏以下名医所用药物365种,称为《名医别录》。每药之下不但对原有的性味、功能与主治有所补充,并增加了产地、采集时间和加工方法等,大大丰富了《神农本草经》的内容。 到了唐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对外交通日益频繁,外国药物陆续输入,药物品种日见增加。为了适应形势需要,政府指派李勣等人主持增修陶氏所注本草经,称为“唐本草”后又命苏敬等重加修正,增药114种,于显庆四年(公元659年)颁行,称为《新修本草》或《唐新本草》,此书由当时的政府修订和颁行,所以可算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这部本草载药844种,并附有药物图谱,开创了中国本草著作图文对照的先例,不但对中国药物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而且不久即流传国外,对世界医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上所述是中国古代药物知识的三次总结,以后每隔一定时期,由于药物知识的不断丰富,便有新的总结出现。如宋代的《开宝本草》、《嘉祐补注本草》,都是总结性的。到了北宋后期,蜀医唐慎微编成了《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他将《嘉祐补注本草》与《图经本草》合并,增药500多种,井收集了医家和民间的许多单方验方,补充了经史文献中得来的大量药物资料,使得此书内容更为充实,体例亦较完备,曾由政府派人修订三次,加上了“大观”、“政和”、“绍兴”的年号,作为官书刊行。 明代的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公元1518~1593年),在《证类本草》的基础上)进行彻底的修订,“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编成了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本草著——《本草纲目》,于李时珍死后三年(1596年)在金陵(今南京)首次刊行。此书载药1892种,附方11000多个。李时珍在这部书中全面整理和总结了十六世纪以前中国人民的药物知识,并作了很大发展。他改绘药图,订正错误,并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为十六纲,六十类,每药之下,分释名、集解、修治、主治、发明、附方及有关药物等项,体例详明,用字严谨,是中国本草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也是中国科学史中极其辉煌的成就。李时珍长期亲自上山采药,远穷僻壤,遍询土俗,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对药物进行实地考查和整理研究,并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力辟迂儒之谬论,痛斥方士之邪说,纠正了古代本草中不少药物品种和药效方面的错误,才使《本草纲目》一书达到前代一切本草远未达到的水平,这部书在十六世纪初就流传中外,曾经多次刻印并被译成多种文字,不但对世界医学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也是研究动植矿物的重要典籍。清代乾隆年间赵学敏编成《本草纲目拾遗》一书,对《本草纲目》作了一些正误和补充,增药716种。由汉到清,本草著作不下百余种,各有所长,但可称为总结性的,只有上述几书。其余如地方性的《滇南本草》(明。兰茂)、专记外来药物的《海药本草》(唐。李殉)。记载食物疗法的《食疗本草》(唐。孟铣)、记载救荒植物的《救荒本草》(明。朱橚)、侧重药物鉴别的《本草衍义》(宋。寇宗黄)、侧重药物炮炙的《炮炙论》(南北朝刘宋。雷敩)以及便于学习诵读、翻检查阅或临症参考的中小型本草多种。清代道光年间,吴其浚的两部专论植物的著作:《植物名实图考》和《植物名实图专长编》问世,前者记载植物1714种,后者描述了植物838种。对于每种植物的形色性味、用途和产地叙述颇详,并附有精确插图,尤其着重植物的药用价值与同名异物的考证,所以虽非药物专著,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中国古代人民关于药物的知识还收栽在许多医学和方剂学的著作中。例如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唐。孙思邈的《干金备急方》和《千金翼方》、宋。陈师文等所编的《太平惠民和济局方》、明。朱橚等的《普济方》等等,不胜枚举。 这些书籍中收载的药物和方剂,很多至今还被广泛地应用着,具有很好的疗效。很多中草药的疗效不但经受住了长期医疗实践的检验,而且也已被现代科学研究所证实。有些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和分子结构等也已经全部或部分地研究清楚。例如麻黄平喘的有效成分麻黄碱、常山治疟的有效成分常山碱、延胡索止痛的主要成分四氢掌叶防己碱(延胡索乙素)、黄连和黄柏止痢的主要成分小蘖碱(黄连素)、黄芩抗菌的主要成分黄芩素、大黄泻下的有效成分番泻甙等等。为了保证药物的疗效,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于药物的栽培、采收、加工、炮制、贮藏保管等方面,也都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大量事实证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长期实践所积累起来的医药遗产是极为丰富、极为宝贵的。我们应当珍视这个祖国医药学的伟大宝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❼ 什么叫配伍用药

同一动物同时或短期内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称为配伍用药或合并用药。目的是增强疗效,减少不良反应,为了治疗不同的症状或合并症。配伍用药后,药物作用增强者为协同作用;配伍用药后,药物作用减弱者为颉颃作用。

❽ 药物配伍什么意思

药物配伍(Compatibility)在药剂制造或临床用药过程中,将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混合在一起称为配伍。在配伍时,若发生不利于质量或治疗的变化则称配伍禁忌。药物配伍恰当可以改善药剂性能,增强疗效,如选择适当的附加剂以使药剂稳定,口服亚铁盐时加用维生素C可以增加吸收等。但是配伍禁忌也常发生。配伍禁忌分为物理性、化学性和药理性三类。物理性配伍禁忌是指药物配伍时发生了物理性状变化,如某些药物研合时可形成低共熔混合物,破坏外观性状,造成使用困难。化学性配伍禁忌是指配伍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发生沉淀、氧化还原、变色反应,使药物分解失效。药理学配伍禁忌是指配伍后发生的药效变化,增加毒性等。 药品配伍禁忌是指:当应用一种药物疗效不佳时,就需要选择其他的药物进行合理的配伍。但并不是所有的药品配伍都是合理的,有些药品配伍使药物的治疗作用减弱,导致治疗失败;有些药品配伍使副作用或毒性增强,引起严重不良反应;还有些药品配伍使治疗作用过度增强,超出了机体所能耐受的能力,也可引起不良反应,乃至危害病人等。这些配伍均属配伍禁忌。

❾ 中药配伍是指什么

(1)十九畏:
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2)十八反: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萎、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此后的《本草纲目》及《药鉴》等书所记,略有出入,但不如十八反、十九畏歌那样普遍认可和传播习诵。
《神农本草经·序例》指出“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尔,勿合用也”。自宋代以后,将“相畏”关系也列为配伍禁忌,与“相恶”混淆不清。因此,“十九畏”的概念,与“配伍”一节中所谈的“七情”之一的“相畏”,涵义并不相同。
“十九畏”和“十八反”诸药,有一部分同实际应用有些出入,历代医家也有所论及,引古方为据,证明某些药物仍然可以合用。如感应丸中的巴豆与牵牛同用;甘遂半夏汤以甘草同甘遂并列;散肿溃坚汤、海藻玉壶汤等均合用甘草和海藻;十香返魂丹是将丁香、郁金同用;大活络丹乌头与犀角同用等等。现代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做得不多,有些实验研究初步表明,如甘草、甘遂两种药合用时,毒性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甘草的用量比例,甘草的剂量若相等或大于甘遂,毒性较大;又如贝母和半夏分别与乌头配伍,未见明显的增强毒性。而细辛配伍藜芦,则可导致实验动物中毒死亡。由于对“十九畏”和“十八反”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作较深入的实验和观察,并研究其机理,因此,目前应采取慎重态度。一般说来,对于其中一些药物,若无充分根据和应用经验,仍须避免盲目配合应用。

阅读全文

与配伍用药发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
申发明5G 浏览:815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记录 浏览:94
版权贸易十一讲 浏览:370
综治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总结 浏览:903
知识产权局专业面试 浏览:75
马鞍山市是哪个省的 浏览:447
马鞍山市保安 浏览: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