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样鼓励学生的创造力英文作文
《HOW TO DEVELOP THE CREATIVITY IN STUDENTS》
Teachers can do a number of things to make sure students have the chance to show their creativeness. One example would be when students are given a research assignment, teachers could encourage students to either write a paper, do a presentation, perform an experiment, or use technology to present information. This gives all students the chance to complete the assignment in their own creative style. Not only can teachers give options on assignments, they can ask students how they would like to accomplish the task. Giving students this kind of choice empowers them and hopefully motivates them to do their best.
2. 规范好创造性 作文800
一天晚上,我陪孩子练习造句,用的词是“活泼”。 孩子说:“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很活泼。”我说:“对,再造一句。” 孩子想了想,说:“小鱼游过去了,水很活泼。”我说:“对。等等,不对!” 孩子不懂我要说什么。我的本意是赞赏她说的句子的,并以为这是非常好的句子。这句“水很活泼”,真是非常非常活泼,要是再进一步,就是写诗了。孩子的语言本来都是很生动的,大人七教八教,规范自然是规范了,但也枯萎了。我对孩子说::“你造的这个句子是一个很好的句子。但是,考试的时候不要这样造。因为跟后边参考答案不符。”
第二天放学一进家门,孩子就高兴地说:“妈妈,我造的句子得到了老师的表扬,说我的造句有创意。”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角度提示:
(1)要保护、鼓励儿童的创造力;(2)应试的种种束缚对儿童创意力的伤害;(3)创造与规范的关系;(4)创造与规范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矛盾;(5)如何培养儿童的思维品质,促进其创造力的形成;(6)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要立足长远,解放思想,抓住良机,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发展;(7)教育的本质,应该是非功利性的;(8)新课改理念有利于培养儿童想象力、创造力等等。
3. 为什么学生被鼓励去发展创造力作文
写作思路:表明学生被鼓励去发展创造力的理由。
鼓励学生投入于创造发明活动中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青少年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文明的真正财富,将越来越表现为人的创造力。
1、面对知识激增,需要新一代学会学习;
2、迎接科技革命,需要新一代革新创造;
3、为了振兴中华,需要新一代开拓前进。
二、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是未来社会生产的特点所决定的。
三、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对于我国具有更重大的意义
我国要到2050年左右赶上或超过世界发达国家,成为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宏伟的计划需要这一事业的继承者,必须具有创新精神。
四、智力潜能,需要教育者去系统地开发。提升学生创造发明能力的方法:
1、保护好奇心和激发求知欲望,父母一定要耐心倾听和正确回答孩子的提问,并鼓励孩子多提问。孩子的提问以及好奇心都是求知欲望的表现,家长一定要正确耐心的对待。
2、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比如做手工、绘画等,尽量让孩子天马行空地去尝试,发散他的思维和创造力。如果长久的坚持下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就会慢慢形成。
3、让学生多接触一些启智游戏,比如桌游、乐高等,能激起孩子的游戏欲望,且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玩法和规则。这些启智游戏不但能培养孩子的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力、创造力,还能激发孩子好奇心与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如何保护和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孩子看见饭桌上红红的辣椒,吵着要尝一尝;看见地上颜色好看的石头,拿起来尝了一尝;妈妈买回来一只满身是刺的菠萝,孩子从没见过这个东西,一下子吸引住了,伸手想去摸一摸遇到这些情况,作为家长的你,是怎样应对的呢?根据我的观察,大部分的家长都会作出这样的回应:辣椒很辣,小孩子不能吃!然后赶忙把辣椒挪开了;地上的石头这么脏,怎么可以拿来咬,傻瓜!快点把它丢掉!然后一把抢过石头扔得远远的;菠萝会刺伤你的小手,等妈妈削好了再给你吃。然后飞快地把菠萝拿进厨房这样的反应,你可能以为可以保护孩子,但是,你也许没有意识到,什么都想试一试,就是孩子的探索、创新精神的萌芽,是非常可贵的,如果这种行为得不到鼓励,反而被压制,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认为这样的行为爸爸妈妈不喜欢,是不好的,于是变成什么都不想试,什么都不敢试了。 儿童天生就有探索精神,什么都想试一试,而且不会顾虑会不会失败。桌上放着一只红红的塑料苹果,孩子一定会拿起来咬一咬,这才发现这只苹果是假的,于是学会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地上有积木,有的孩子会拿起来咬一咬,扔一扔,然后孩子才会明白,积木不好吃,但是摔不破孩子通过这些探索、尝试活动去认识周围的世界,这种探索精神,使孩子勇于去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勇于创新和创造。 中国人很聪明,可是,近百年来,我们的科技发展水平滞后了,我们的创新能力不如欧洲、美国、日本等,我们的创新产品明显少于这些国家,这个事实使我们感到心痛。其实孩子一生下来,无论是在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天生就有好奇心和探索心,关键是父母的教育态度、方法、学校教育所鼓励的东西以及整个社会的风气,如果孩子的探索创新是被鼓励的,而且还想用各种办法来发展、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这种天赋就能得到发展;如果孩子的探索行为不被鼓励,反而受到压制,孩子天赋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就会被扼杀。我们的家长、老师、社会制度究竟是鼓励还是压制孩子的创造力?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孩子的成长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大问题了。 在美国的小学课堂里,正在上一节课《蚯蚓》。老师拿来一盆蚯蚓,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研究蚯蚓,请同学们自己上来,每人拿一条蚯蚓。 同学们都用一张纸,想把蚯蚓带回去,但是,不听话的蚯蚓纷纷从孩子们的手中逃脱,有的爬到墙角,有的溜到椅子下面。于是课室里来了个全场大搜捕。 过了一会,同学们终于把蚯蚓都抓了回来,老师请他们研究一下蚯蚓,然后说出自己研究的结果。 个孩子站起来说:它没有腿,可是会爬。 老师说:对! 另一个孩子说:那不是爬,是蠕动。 老师说:对,你说得更准确。 又有同学说:老师,我发现蚯蚓是由许多环组成的。 老师说:好,你观察得很仔细。又有一个说:老师,我把蚯蚓放到嘴里尝了尝,发现它是咸的。 老师高兴地说:你很勇敢,亲自尝了尝,我不如你。 又有一个同学大声说:老师,我把蚯蚓栓在绳子上,然后吞了下去,再把它拉了出来,发现它还是活的,说明它的生命力非常强。 这时老师非常惊奇而又严肃地说:你真了不起!你这么小小的年纪,就有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我真为你感到骄傲! 孩子的独创精神是多么的可贵!老师对他的赞赏,又将对他是多么大的支持! 其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机会可以鼓励孩子的创新精神。下面是我的一些具体的建议,供家长参考: 第 一、我们要对孩子让我自己来我要试一试的行为予以鼓励和帮助。比如,孩子第一次想试着爬到攀爬架的最高处,你很担心他的安全,你可以说:你真勇敢,记住一定要抓紧哦!孩子要试辣椒,就让他试,如果他被辣得哇哇叫,你可以说:辣一下不要紧,喝点冰水会好一点。孩子捡起石头来咬,我们可以问问他:好吃吗?孩子摸了摸菠萝,大声喊:好痛啁!你可以鼓励他:你真能干,发现了菠萝会刺手。 第 二、我们要在孩子失败了的时候给予支持。比如孩子试着自己煎鸡蛋(当然,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你必须陪在身边),结果,大半只鸡蛋掉到锅子的外面去了,这时你可以鼓励他说:不错,第一次煎鸡蛋就能把小半只鸡蛋弄进锅里了。孩子试着自己折飞机,可是飞机怎么也飞不起来,我们可以建议说:把头弄得尖一点试试看。切忌在孩子失败的时候讽刺、挖苦孩子,那会把孩子的探索热情熄灭掉。也不要在孩子失败的时候可怜他,那会使他丧失克服困难的勇气。 第四、我们可以想些办法来和孩子一起创造。下面是一些利用家里的资源来进行的小创造,你可以试试看: (1)报纸做球。把用过的报纸卷成球状,用彩色纸包一包,变成一个个漂亮的纸球,和孩子一起玩踢球、丢球入篮比赛、扔远比赛等等。 (2)信封做手环。把用过的信封剪成一个个的环,然后在上面涂上喜欢的颜色,或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装饰好了之后把它套在自己的手腕上,变成一个个漂亮的手环。 (3)纸盒做拉车。用过的鞋盒、牙膏盒等纸盒,在前面打一个洞,然后穿上一条绳子,做成一部拉车。可以在车上放娃娃、货物等,在盒子下面装上轮子则更好。 (4)巧用毛巾做游戏。用毛巾蒙住眼睛,爸爸或妈妈拉着孩子的手,走到家庭用品前,让孩子摸一摸,然后说出这件物品的名称;或者拉他走到另一间屋子,问他:现在站在哪里?也可以用毛巾遮住好吃好玩的东西,请他伸手进去摸一摸,把花生摸出来,把球摸出来等等。 这些游戏虽然简单,但作用不小,孩子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长大,他的思维会更活跃,脑筋更灵活,创意更多,快乐更多,自信也更多。
5. 以“创造力'为话题的作文500字左右 求速度
创造力就是创造者在创造动机和创造意识的支配下,运用一切已知信
息,通过创造思维和创造方法产生出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的能力。其
中包括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新产品和新工艺等。创造力主要由创造性
思维与创造性想象所组成。它是人类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的花朵,智慧的结
晶,是人的一种最高级、最宝贵的能力。
创造力是人类普遍的一种心理能力,创造力在儿童时期就以各种形式表
现出来,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天才人物的最大特征就是创造力。有的人小时候表现得聪明过人,在校
学习成绩优异,考入了名牌大学,而进入社会后却无所成就;有些人在小时
候表现并不特殊,在校学习成绩一般,有的还较差,而走入社会后却成了稀
世之才。这里除了其他原因之外,其中一个主要的因素,是具有较强的创造
能力。康德讲过:“天才是创造,它不是根据某种规则可以学到的那种技巧
和本领。因此,独创性必然是天才的基本特征。”
创造力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如果人类没有智慧之中最美丽的花朵—
—创造力,那么人类社会就永远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没有创造力,就不会
有火车、汽车、电脑、电灯、电视机……现代人的基本特征是,不人云亦云,不囿于成见,不因袭传统,不迷信
权威,乐于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和新的行为方式,能适应各种改革和变化。一
句话,就是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著名的社会学家英克尔在中国讲学时说道:“我
特别注意到了这样一个残酷而又带有国际性的问题:许多急切寻求实现现代
化的国家,虽然采用了国外卓有成效的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仿效过最完善的
经济管理制度和方法,而结果却收效甚微,甚至失败,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
力。我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在于那些国家中执行管理
制度的人和运用最先进科学技术的人还不是‘现代人’,他们还没有实现由
传统的人到‘现代人’的转变。”
智力发展的最后阶段应当是创造力。智力包括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和创
造能力。智力水平的高低,除了用认识能力衡量外,应当用实践能力和创造
能力加以衡量。
创造力是人类“智力物化”的力量源泉
创造力是人才的主要特征,是衡量人才的基本标准。人类社会的一切物
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人类“智力的物化”。创造力主要表现在劳动成果上。
比如科学家完成一项新发现,发明家搞成一项新技术,工程技术人员搞成一
条新的生产线等等,这些物质财富当然是创造性的劳动成果。
艺术上的构思,一部好的作品、一部优秀影片、一首歌曲、一幅画,都
是创造性的精神财富。
6. 提倡保护儿童的作文
儿童权益伴我成长
现在,大家都在说儿童权益。但是,儿童权益到底是什么呢?告诉你,儿童权益就是儿童的权利与利益。那么儿童权益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呢?现在,请你看看我的感受吧!
对于儿童权益,我深有体会。在我们家,我的爸爸妈妈非常尊重我。但要是我有哪些地方做的不对,他们还是会批评我的。记得从我上一年级开始,我就开始学习写毛笔字了。那时,我对毛笔字可谓是“深痛恶绝”,非常不想写。但是,妈妈却为了让我的字写的更好非逼我去学毛笔字。就算这样,我还是不情愿。故意把字写的歪歪扭扭得,来气妈妈,让她让我放弃写毛笔字。妈妈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把我拉到一边说:“晨晨,妈妈知道你不想写。但是,让你写字是为你好,为了你将来能写一手漂亮的字呀!再说了,你已经开始写了,难道你想半途而废吗?”可我却强词夺理说:“明明是你叫我写的吗!”妈妈回答说:“在我叫你写的时候,你不是没有拒绝吗?怎么了?现在想退缩了?”我想:妈妈这样确实是为我好呀!就算她让我写我不想写的毛笔字,但是我也应该理解她,因为她是在为我的未来着想呀!想到这里,我终于明白了妈妈的心意。便端端正正地写起了毛笔字。而妈妈也欣慰地笑了。从这件事里,我也感受到了儿童权益的存在。因为儿童权益,使妈妈对待我像对待一个有主见的大人,而不是一个什么事都要她操心的小孩子。让我感觉到我们俩是平等的。
爸爸妈妈给我的尊重是权益的体现,他们让我独立,锻炼我的各方面能力也是给我权益的一种方式。在今年过年以后,我的爸爸妈妈在征求了我的意见以后,为我报了一个作文班,可是上课地点远在南京。爸爸妈妈为了锻炼我的能力,让我一个人去南京上课。要知道,在此之前,我可是从未一个人去过南京的。因此,爸爸妈妈让我一个人去南京,对我即是一种挑战,也是对我能力的信任。去南京路上,我内心新奇、紧张,兴奋!坐公交车、转地铁、找学校,我一刻也不敢松懈。生怕自己坐车坐过了头。到了南京,妈妈打电话来询问:“儿子!怎么样?现在在哪?”我说:“在南京啦!你放心吧!”在挂电话时,我听见了妈妈深深地舒了一口气。真是“儿行十里母担忧”啊!我想:妈妈这么担心我,默默的关心着我,我以后一定好好报答妈妈给予我的爱!而且,爸爸妈妈让我独立,锻炼我的意志和能力。使我受益了许多,这不也一种爱吗?
感谢爸爸妈妈给予我生命!感谢祖国给我们全国儿童权益保障!感谢社会有平台让我们飞翔!我一定让自己的翅膀更坚实,飞的更高更远
儿童权益无时无刻地在我身旁,和爸爸妈妈一起保护着我,儿童权益伴我成长!
7. 关于创造力的作文
创造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基本特性和标志之一。培养、开发创造力的重要意义和最终目的在于使人类创造力的发展从自发走向自觉,从而尽可能挖掘出人类的创造潜力,造福人类。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科技人才创造力的培养与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大批出类拔萃、思维敏捷、勇于创造的人,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问题。1999年6月13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而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中国培养和造就21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有鉴于此,必须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该《决定》中,除对学校教育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竞争意识、合作精神”等核心技能与素质要求之外,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在这种大背景下,本文就创造的性质与创造力的培养问题作了简要讨论。
二、创造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整合
(一)创造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结晶
智力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认知方面的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它与创造力的关系,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如有的发现创造力与智力不相关,有的则发现有高相关;有的发现创造力高者智力未必高,或智力高者创造力未必高;有的发现智力低则创造力必低;还有的发现创造力与智力的相关高低随着测量性质的变化而变化。这些结果表明,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智力高的人虽然可能比智力低的人更有创造性,但高的智力并不是创造力的充分必要条件。虽然创造力高的人一般也有高的智力水平,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并非如此[1],很多智力水平高的人也没有不同寻常的创造力。高的智力水平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创造力,但却并不能保证总是如此[2]。
非智力因素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的角度说,凡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甚至于道德品质都是非智力因素;从狭义的角度看,常常只把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五个心理因素包括在非智力因素之内。如果说智力因素是保证人们有效地进行认知活动的稳固的心理特点的综合,那么非智力因素则是保证人们成功地进行种种活动的心理条件的总和。许多研究表明,创造力与某些非智力因素是高相关的。创造力高的人常常具有一定的个性特征,如独立性强、自信、常常被复杂性所吸引、富有责任感、感情丰富、有决心、勤奋、富于想象、依赖性孝幽默、爱自行学习、愿意尝试困难工作、好冒险、有强烈的好奇心、能自我观察、有高度的独特反应、兴趣广泛、爱好沉思、不盲从,等等[3~6];而胆怯、过分的自我批评、懒惰、从众、狭隘、刻板、骄傲等许多消极个性因素则不利于创造力的发展。显然,取得卓越成就所要求的不仅是较高的智力,更重要的是非智力因素。
个体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总是紧密联系、互相制约的。它们都以人的创造实践为基础,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智力因素可以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例如观察力发展中敏锐性的提高,思维力发展中探索性的培养,想象力发展中独特性与灵活性的增强等等。反之,非智力因素也可以促进智力活动过程,它可以强化创造意识,激发创造热情,排除种种干扰,稳定情绪,从而为智力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动力,为智力因素的发展创造条件。事实上,一切具有高度创造力的杰出人才,他们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高水平的和谐发展。因素可以说,创造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结晶。
(二)创造是显意识和潜意识的交融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所意识到的仅仅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位于心理表层的一个很小的部分,即显意识,而人的大部分精神活动则存在于心理的深层,往往意识不到,属于潜意识范畴。显意识是主体能够清楚地意识到的、有目的、能控制的意识;潜意识则是主体自身意识不到并不能加以控制的意识,它包括各种各样的先天的本能和后天的长期积累起来的储存在头脑中的知识经验。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是显意识和潜意识高度统一的产物。在人类整个创造活动中,总是有目的在支配着,创造的机遇总是光临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因此,整个创造过程都由意识控制着。但是,在创造过程中,创造者长期的学习、经验的积累、环境的影响以及对创造的强烈追求和思考,虽然没有形成直接的可以明确显示出来的结果,可它确实也会在心理深处潜意识地累积起来,积淀为创造的某种基矗可以说,在创造活动还在进行而无明确结果时,在创造的苦思冥想尚未获得某种启示而豁然顿悟之前,确实存在着一种“潜意识”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当创造成果出现时,这种潜意识状态就过渡到显意识了。可见创造是显意识与潜意识的交融过程。
潜意识是人类重要的信息库,人的绝大部分信息,就以这种形式深藏在潜意识的汪洋大海里。人们可以在潜意识水平上处理并理解所见到的现象,潜意识能阻碍来自客观的大多数刺激,而让少数经过选择的刺激信息进入潜意识思维过程。在显意识思维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