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大漆发明人

大漆发明人

发布时间:2021-07-12 20:23:16

Ⅰ 漆器的制作步骤

1、制胎。漆器工艺的胎身常用木胎和脱胎两种形式。制作木胎漆器要精选纹理细不变形的优质木材制作榫卯无缝式木胎;而脱胎则是以泥土、石膏等塑成胎坯,以大漆为粘合剂,用苎麻布或者丝绸布在胚胎上逐层裱,待 阴干后脱去原胎留下漆布雏形,再经过上灰底、打磨等多道工序制成坚实轻盈的胎体。

2、采漆

剔犀工艺使用两种以上天然大漆(天然大漆它是指从漆树上刻下来的漆液,也叫生漆、国漆)在一定的胎体上有规律、有层次的交替髹涂累积到一定厚度(一般需要髹漆百余道,历时四个月之久)。

大漆采自漆树,每年三伏天,漆农用河蚌壳破开树皮,在树木上划开如柳叶刀的刀口,树体就会渗出乳白色液体,顺着柳叶口缓缓流入竹筒,然后让有经验的工匠制成大漆。

3、髹漆

每一件漆器剔犀工艺品都是用黑红两种颜色的大漆髹漆,至少要有5个红色层和5个黑色层组成,每个色层要经过数十遍上漆来覆盖下方色层,而且每遍上漆厚度要一致,每一遍上漆都要在恒温恒湿的地窨中用24小时氧化,历经百余天,历经百遍涂漆,才能达到剔犀漆器工艺品需要的厚度,这就是传统手工艺的功力和艰辛所在。

4、描绘

纹饰为描绘剔犀工艺的外在美丽纹饰,再用刀加以剔刻,因刀口断面清晰,层层漆纹大都以回旋生动,流转自如的云纹回钩组成。

5、剔刻

剔刻为漆器剔犀工艺重要步骤之一,通过掀、挠等工艺步骤,使其红黑相间的纹饰呈现在我们眼前。

6、推光

推光为漆器剔犀工艺的最后一个步骤,用老旧房子上的灰砖粉末细细打磨漆器剔犀工艺品的每一个角落,用适当的力度,上百次的打磨,才能抛光出灿烂的漆器剔犀工艺品。



(1)大漆发明人扩展阅读

漆器在收藏时应注意避免阳光曝晒、烟熏,收藏室的湿度和温度不宜急剧变化,避免忽干忽湿,最好把漆器放在温度和湿度比较恒定的房中。

许多制作精美的古代漆器,即使长期埋藏在潮湿的地下或干燥的沙漠中,也能保持光艳如新,但出土后会因环境湿度变化大而出现变形、变色等现象。这是因为空气过于干燥,漆器容易发生断裂,湿度过大,则易出现变形和脱漆。

收藏时不要把漆器放得离地太近,也不要把其放在铺设海绵的地上,因为地上湿气大,海绵的吸水力又比较强,久置于地易使器物发霉脱漆。

在移动漆器时应轻拿轻放,不要与坚硬、锐利的物体碰撞或摩擦,避免剧烈的震动。因为有的漆器在地下埋藏千年,胎质易变得疏松,稍不注意,就会损坏。同时,盐、碱等物质对漆器有一定损害,要远离这些东西。

漆器的收藏还应注意防尘。如果有灰尘积淀,可用鸡毛帚和柔软的毛刷轻轻清理,或用棉纱布擦拭。如果器物表面沾上污垢,可用洗涤剂清洗或用棉纱布蘸上少许食用油轻轻擦拭。

Ⅱ 什么油能跟生漆一起熬

土漆里加桐油起什么作用
土漆里加桐油
1起到增透的作用全部刷土漆不加油,完全将材质纹理掩盖,加油后,可透底部木纹
2加油有利于改色不加油,底色透不出,反正一片黑对需要喜庆的家具有妨碍加油后,底色改变可以透出来如要漆成红色家具,即在打磨后的家具上加上红色,再在其上加罩油漆,体现的是老红色,很喜庆,不加油就没有这种的效果
3能增强表面漆膜光感效果不加油漆膜灰黑沉闷,是一丫光效应,加油后漆膜油亮光泽,是光洁明快效应
4节损成本全土漆,成本高加油后,刷得开,成本低对于不具特殊用途的家具,是一项理智选择
擦生漆要加熟桐油吗
您好,
生漆加桐油实际上是没有必要的,技术过硬的师傅就没有见用过
我是做家具的,也经常使用到生漆
生漆的使用知识可以去生漆吧看下,里面有很多关于生漆使用的贴子,
另外吧主的漆不错,值得依赖
大漆加桐油怎么作面漆干的快又亮
大漆用桐油稀释,两者的干燥时间都比较长,这个我的建议还是自然干燥,毕竟用这种方法的目的就是想永久耐用...
请问桐油大漆 和生漆在用途上有什么区别吗
表面相似,是不一样
生漆的调制及使用方法
1、操作工艺顺序:施工准备→白坯处理→白木上色油(抄底油)→嵌批腻子、打磨→复补腻子、打磨→上色油(...
老漆和桐油有什么区别
老漆;又名天然漆、生漆、土漆、国漆。中国特产,故泛称中国漆。为一种天然树脂涂料,是割开漆树树皮,从韧...
大漆与桐油有什么区别在哪能买到
大漆;又名天然漆、生漆、土漆、国漆。中国特产,故泛称中国漆。为一种天然树脂涂料,是割开漆树树皮,从...
市场上买的熟桐油能兑进生漆中用吗
当然可以,就是最后的效果不太好,太稀了。
硬化剂上面擦生漆要加桐油吗
可以,一般都是刷完生漆后使用硬化剂,只要不是在面漆后使用就可以。在树脂、塑料、胶粘剂和涂料工业中...
硬化剂表面上生漆要加桐油吗
可以,一般都是刷完生漆后使用硬化剂,只要不是在面漆后使用就可以。在树脂、塑料、胶粘剂和涂料工业中...

Ⅲ 古代油漆

中国人最迟在公元前13世纪已经发明使用了漆。1976年在河南省安阳市发掘出的“妇好”墓(葬于公元13世纪),她的上过漆的棺木就是证明。李约瑟说:“漆可能是人类所认识的最古老的工业塑料。”在古代中国,油漆业的组织和管理很有章法,有私人的油漆作坊,也有国家的制作中心。巴黎东方艺术博物馆存有一只油漆的木酒杯,杯上雕刻的铭文除说明该杯制作于公元四年外,还刻有参加制作的七名工匠和制作中心的五位官员的名字。这个木酒杯表现了中国人两千年前就有对制造工艺的看法;另一方面,这个杯子还表明当时的生产很可能已使用现代的工业生产的流水线那样的工艺流程。早在公元前二世纪,中国人已发现了漆的重要化学性质,发现了通过漆的蒸发过程使其变质的方法,发现了通过在漆中放几只螃蟹壳,漆就会保持液状,不会变干。公元前120年的《淮南子》一书和公元12世纪的李氏都提到螃蟹壳能使漆保持液态的特殊功能。现代科学家化验证实,甲壳体组织内确有抑制某些酶的活动的化学成份,其中一种酶就是漆变硬的酶。漆可以通过化学作用保持长久的液态,这使中国的这项生物化学工艺具有不衰的工业雏形模式。

Ⅳ 漆器是什么材料的

用生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一般称为"漆器".生漆是从漆树割取的天然液汁,主要由漆酚、漆酶、树胶质及水分构成.用它作涂料,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在中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历经商周直至明清,中国的漆器工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中国的炝金、描金等工艺品,对日本等地都有深远影响。漆器是中国古代在化学工艺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
生漆也称中国漆、大漆、天然漆。
生漆是漆树(Rhus
vernicitera)分泌的粘稠状液体,涂在物体表面能形成具有装饰和保护作用的固体漆膜。
是中国的特产。我国种植漆树、采集和利用中国漆的悠久的历史。采集漆树汁经过除去部分水分并滤去杂质得生漆(raw
urushi;raw
Chinese
lacqure)。生漆经加温处理成熟漆。加颜料得到彩色漆。还用于制推光漆。生漆或熟漆可与熟桐油调制成广漆。也可制成各种改性漆酚漆。
生漆是一种“油中水球”型乳液。主要含漆酚、漆酶、树胶质和水分。常温下藉助于漆酶的作用氧化聚合成膜。要求在温湿环境(一般以20-30℃和80%-90%相对湿度)为最适宜。生漆漆膜坚硬、富有光泽、耐水耐潮、耐化学介质和土壤腐蚀。但漆膜色深、性脆、不耐日光照射、不耐碱。生漆干燥前对人体皮肤有刺激性,能引起发痒和肿疮,谓之漆疮或漆咬。生漆及其加工改性品,
传统的用途是漆刷竹木建筑物、日用家具等,现在主要用于制造工艺美术品(漆器、漆画)和仿古家具。工业上也曾用防腐蚀漆,如化学试验室的工作台板等,但用量不多。
宋代刷漆一般只简单的将木面打磨光滑,而后刷上一层漆,保持光亮。这种漆现代国际上称之为“宋漆”,或“中国漆”。这种漆光亮如镜,刷在木器上,可以保持漆面一千年仍明亮如镜——现代很多出土的宋代漆盘证明了这点。
但现代,这种漆的配方已经在中国失传,日本人抢先以“中国漆”地名字注册了国际专利,这种漆是现代社会最华贵,最高档的油漆,它无毒无副作用,用这种漆刷出来的家具。

Ⅳ 漆画的详细制作步骤

1、总体控制

总体控制技法的实施效果、控制工艺到位程度,主要为漆层纹理高度及形态;总体控制技法所产生的的色彩基调、造型是总体控制的本质。

2、底层绘制

底板处理:整洁是底板处理的根本。

镶嵌类技法:镶嵌类技法一般在绘制的开始阶段即底层绘制阶段的实施。

磨显类技法:主要由预埋、罩髹、研磨三个环节组成。这是体现漆画技法特性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

莳绘漆粉类技法:以干漆粉莳绘为主的技法也在底层阶段开始实施。

3、中层绘制

中层绘制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总体效果的把握、漆层厚度、肌理的凹凸、金银工艺的实施是中层工艺的重点。

色漆髹涂:镶嵌类、预埋类、莳绘类;金银类:细银法、粗银法、箔银法、泥银法、飘银法、晕银法。

4、上层绘制

此步奏为漆画工艺的最后层次,决定画面的基本色调,他有髹涂法、罩明法、多层法。在中层与上层的不同阶段可根据需要进行局部或全部的初磨。

传统意义上的漆画,还需要打磨推光,单纯用大漆绘制还需要进行楷清工序。某些只做局部打磨或局部推光。

5、成绘制程序

传统意义上的漆画,是需要打磨推光,单纯用大漆绘制还需要进行楷清工序。某些只做局部打磨或局部推光。



(5)大漆发明人扩展阅读

漆画以天然大漆为主要材料的绘画,除漆之外,还有金、银、铅、锡以及蛋壳、贝壳、石片、木片等。入漆颜料除银朱之外,还有石黄、钛白、钛青蓝、钛青绿等。漆画的技法丰富多彩。依据其技法不同,漆画又可分成刻漆、堆漆、 雕漆、嵌漆、彩绘、磨漆等不同品种。

漆画有绘画和工艺的双重性。漆画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沉淀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制作的精品,它集传统艺术与现代工艺品的优点于一体,即在充分借鉴传统漆画技法的基础上,溶入福州脱胎漆器的制作手法,将“画”与“磨”有机结合起来,使创作出来的具有色调明朗、深沉、立体感强、表面平滑光亮等特点。

Ⅵ 打火机的发明历史

最早的打火机被称为火绒手枪,是在火绒盒和打火铁盒的基础上经过重大改进而制成的。在十七世纪中期人们在第一把军用手枪的启发中发明了第一把火绒手枪打火机。由于它们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批用于取火是机械装置,史学家和收藏家据此认定是最早期的打火机。火绒手枪打火机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代社会,明显的证据就是至今仍有人生产外形仿手枪的打火机。在十八世纪这个发明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这就是第一代打火机。也是打火机的起源。

1823年德国化学家备贝莱纳在实验室发现:氢气遇到铂棉会起火。这一发现引发了他试制打火机的念头。德贝莱纳用一只小玻璃筒盛上适量的稀硫酸,筒内装一内管,内管中装入锌片,玻璃筒装一顶盖,顶盖上有喷嘴、铂棉和开关,内管中锌片与硫酸接触生成氢气。一定量的氢气产生的压力将内管中的硫酸排入玻璃筒内,打开开关时,内管的氢气冲到铂棉上起火;内管与玻璃筒内的压力重新平衡,硫酸再次进入内管,与锌片反应又产生氢气。如此世界上第一只打火机便告诞生。但它有体积大不便携带,玻璃壳易碎,硫酸溢出有危险等缺点,没能普及作用。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一些烟草商店门口出现了一张很奇怪的招贴画,一位士兵嘴里叼着卷烟,一手握着来福枪,另一只手里却捏着一个会冒火的小玩意儿。不知底细的人以为英军又推出了什么新式武器,其实,那不过是今天早已为大家所熟知的打火机。

据悉,打火机是一位名叫阿尔弗雷德·丹希尔的伦敦青年发明的。那时,他得知前线士兵想抽烟却常常因为火柴受潮而无法点火。于是,他决心研制一种便于携带而不会受潮的打火机,后来他在一位化学家的帮助下发明了一种由金属壳体和顶盖结构组成的打火机。这种打火机在经过改进以后到1924年才投入大批量生产,大多数前线的烟民们还没有来得及用上它,一战就已经结束。

1920年法国出现了灯芯式打火机,灯芯是用硝石粉浸过的,容易被火花点燃,后来,改成将灯芯浸在苯中的苯打火机,这种打火机有时漏燃料,而且要经常更换灯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气体燃料打火机,逐渐取代了苯灯芯打火机。将从天然气中提取的丁烷气压缩到打火机中,使用时,丁烷气体从打火机的顶端喷嘴中喷出,由打火装置点燃,火焰的大小可通过调节喷气量来控制,丁烷气体用尽后,可从打火机底部的活门装填。

打火机的点火系统也经长期改进,日益完善,老式的打火系统是由火石和火石轮组成,火石是铁和铈做成的合金。1906年奥地利化学家发现这种合金材料具有产生火花的性质,将火厂装入打火机,靠机盖上的铁轮锉的磨击,使火石产生火花。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弹药专家使用压电效应引爆炸弹。在炸弹的前端装上像酒石酸钾钠和一些陶瓷类的晶体,受到强力冲击时,会在瞬间产生高压电荷,引爆炸药。战后,日本成功的将压电效应就用在打火机上,在三四万分之一秒内产生6000─8000伏高压,使产生的火花点燃丁烷,省去了干电池或火石。

另一类打火机是以干电池为动力点火,一种是使用9─12伏层状锰电池,打开开关时,盒内的微型变压器将电压升到9000伏,产生火花,点燃燃料。还有一种打火机内装水银电池和集成电路,产生高压火花,这类打火机只要定期更换电池和补充燃料即可。亦称“点火器”。据记载,约自公元前45000年起,古人不是通过木材的摩擦、旋捻或钻孔,便是通过燧石相互撞击点火;后来还运用气动原理点火--点火泵或气动点火器。

在中世纪法国人迪蒙埃是指了一种质量有所改善的气动点火器。从14或15世纪到19世纪初,撞击式点火器非常流行。17世纪末出现了一种带有火绒和硫磺火柴的“图林根点火器”。此外还有所谓“导火索点火器”。

从13世纪起就当作点火器用的那种凸透镜,是在18世纪末普及的。1823年,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发明了以其姓氏命名的打火机。德贝莱纳原为药剂师,1810年任耶纳大学化学和药物学教授。生前对染色法提出过不少改良措施,研究过铂、镍、二氧化锰等的催化作用,并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制造出德贝莱纳点火器。1812年,法国人贝托莱在各种化学实验中发现可燃气体,后人根据贝托莱的发明制成了浸没式打火机。

1900年后试制了一些袖珍式打火机,如滚轮式打火机,摩擦式打火机等。为减少烟而作的努力,终于使如今风行的那种气体打火机于1950年问世,如今又出现了很流行的感应打火机、指纹打火机等。

Ⅶ 打火机是谁发明的呢

据记载,约自公元前10000年起,古人不是通过木材的摩擦、旋捻或钻孔,便是通过燧石相互撞击点火;后来还运用气动原理点火——点火泵或气动点火器在中世纪法国人迪蒙埃是指了一种质量有所改善的气动点火器。从14或15世纪到19世纪初,撞击式点火器非常流行。17世纪末出现了一种带有火绒和硫磺火柴的“图林根点火器”。此外还有所谓“导火索点火器”。
从13世纪起就当作点火器用的那种凸透镜,是在18世纪末普及的。1823年,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发明了以其姓氏命名的打火机。德贝莱纳原为药剂师,1810年任耶纳大学化学和药物学教授。生前对染色法提出过不少改良措施,研究过铂、镍、二氧化锰等的催化作用,并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制造出德贝莱纳点火器。1812年,法国人贝托莱在各种化学实验中发现可燃气体,后人根据贝托莱的发明制成了浸没式打火机。
1823年德国化学家备贝莱纳在实验室发现:氢气遇到铂棉会起火。这一发现引发了他试制打火机的念头。德贝莱纳用一只小玻璃筒盛上适量的稀硫酸,筒内装一内管,内管中装入锌片,玻璃筒装一顶盖,顶盖上有喷嘴、铂棉和开关,内管中锌片与硫酸接触生成氢气。一定量的氢气产生的压力将内管中的硫酸排入玻璃筒内,打开开关时,内管的氢气冲到铂棉上起火;内管与玻璃筒内的压力重新平衡,硫酸再次进入内管,与锌片反应又产生氢气。如此世界上第一只打火机便告诞生。但它有体积大不便携带,玻璃壳易碎,硫酸溢出有危险等缺点,并没能普及作用。
1920年法国出现了灯芯式打火机,灯芯是用硝石粉浸过的,容易被火花点燃,后来,改成将灯芯浸在苯中的苯打火机,这种打火机有时漏燃料,而且要经常更换灯芯。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弹药专家使用压电效应引爆炸弹。在炸弹的前端装上像酒石酸钾钠和一些陶瓷类的晶体,受到强力冲击时,会在瞬间产生高压电荷,引爆炸药。战后,日本成功的将压电效应就用在打火机上,在三四万分之一秒内产生6000─8000伏高压,使产生的火花点燃丁烷,省去了干电池或火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气体燃料打火机,逐渐取代了苯灯芯打火机。将从天然气中提取的丁烷气压缩到打火机中,使用时,丁烷气体从打火机的顶端喷嘴中喷出,由打火装置点燃,火焰的大小可通过调节喷气量来控制,丁烷气体用尽后,可从打火机底部的活门装填。
1900年后试制了一些袖珍式打火机,如滚轮式打火机,摩擦式打火机等。为减少烟而作的努力,终于使如今风行的那种气体打火机于1950年问世,如今又出现了很流行的感应打火机、指纹打火机等。使用最为普遍的是电子打火机,轻巧方便而且非常的实用。现今打火机产业发展的比较好的地区是浙江省和邵东县。浙江省的产品主要针对中高档,而邵东县的产品主要针对中档,不过已经向高档产品进军了。 许多人都把美国视作打火机的诞生之地,实际上,这种会冒火的小玩意儿却是起源于英国。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一些烟草商店门口出现了一张很奇怪的招贴画,一位士兵嘴里叼着卷烟,一手握着来福枪,另一只手里却捏着一个会冒火的小玩意儿。不知底细的人以为英军又推出了什么新式武器,其实,那不过是今天早已为大家所熟知的打火机。
据悉,打火机是一位名叫阿尔弗雷德·丹希尔的伦敦青年发明的。那时,他得知前线士兵想抽烟却常常因为火柴受潮而无法点火。于是,他决心研制一种便于携带而不会受潮的打火机,后来他在一位化学家的帮助下发明了一种由金属壳体和顶盖结构组成的打火机。这种打火机在经过改进以后到1924年才投入大批量生产,大多数前线的烟民们还没有来得及用上它,一战就已经结束。
世界打火机的制造中心已经转移到中国,中国具有明显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每年国内生产打火机在150亿只以上,其中超过65亿只出口。已经形成包括原材料供应、零部件制造、产品组装在内的比较完整的塑料打火机产业群,最重要的生产基地是宁波(主要生产塑料电子打火机)、广东(以生产塑料砂轮打火机为主)和温州(以生产金属打火机为主)。但行业竞争激烈,市场化程度很高,国内生产打火机的厂商在千家以上,产能过亿只的厂商也有约30家。全球打火机的主要企业包括法国上市公司BIC、瑞典上市公司SWEDISH MATCH、日本TOKAI、西班牙FLAMAGAS,公司销售额排名大约在世界第四位,TOKAI、中国的打火机制造商已占据了全球打火机95%以上的市场份额。
中国已成为电子打火机的主要生产国、输出国,电子打火机的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0%。 20世纪50年代时,除了少数几个品牌的打火机以外,汽油打火机普遍避免不了漏油的问题。出入高尚场合怎能忍受汽油的污染?另外,如果使用普通汽油,那味道被认为会破坏烟草的味道。这时,石化工业已经能够大量提炼纯净的甲烷(天然气的主要成分)。由于纯净的甲烷燃烧后的产物只有水和二氧化碳,所以烟草鉴赏者们对此大加推崇。
1952年,都彭推出了全新的气体打火机,结构更精密、燃气更纯净。机身主要是黄铜镀金或镀银,还大量使用了中国大漆(名虽为中国大漆,实际上是中国漆料、日本手工加工),再刻上精致的图案和纹饰,做工十分考究。 1977年,都彭进入有声时代。都彭推出了别具一格的Ligne2打火机:在掀开机盖的时候,打火机会发出“叮”的一声,清脆悦耳,成为都彭的标志性声响。那声音是安装在机盖内的一个金属块发出的,而且更加神奇的是,人们可以象调钢琴那样调整那声音的频率。一经推出,就被全球上流人士认定为尊贵的化身。这种标志性的声音,保留在后来的每款都彭打火机上。
追求尊贵、不惜工本
终生离不开奶酪和红酒的法国人富于幻想。1941年1月6日,西蒙·蒂索·都彭(S.T.Dupont)的两个儿子Lucien和Andre为他们的铝质打火机取得了专利。那天他跟朋友分享香槟的时候,谁也没有想到,60年后,人们还会纪念那个时刻。
在都彭打火机诞生60周年之际推出的Solitaire打火机,钻石60,在Solitaire2系打火机上镶嵌了60颗美钻,寓意都彭打火机璀璨60年。钻石60布局简洁,白金机身象一面面镜子,映衬着美钻的华贵光彩。只有最顶级的产品才会如此不惜工本。就像8.0升,W型16汽缸发动机,功率骇人(1000马力)的在布加迪威龙跑车,有“声”有色。 古代用很粗糙的土制纸卷成紧密的纸卷,用火点燃后再把它吹灭,这时候虽然没有火苗但能看到红色的亮点在隐隐的燃烧,就象灰烬中的余火 ,能保持很长时间不灭。需要点火时只要一吹就能使它复燃,不过吹是很有技巧的,需要突然、短促、有力送气量要大,才能点着火。
书上有说这东西用于夜行夜袭,演示的人告诉我说是用于以前抽水烟用的。可能是一个军用一个民用吧。 那是磷以及一些易氧物质,气温高的情况下,用嘴吹,或者快速甩,它就会与氧充分接触而起剧烈反应而燃烧。道理还是很简单的。
不神秘真正的火折是一中极容易被点燃的草纸,乡下从前多是用来点烟什么做火引的。 火折(摺)子 火镰子、火石、火折子是一套,火折子是易于携带之简便照明和取火用具。火折子制作方法是以白(红)薯蔓浸水中泡浓,取出捶扁,再泡加棉花、芦苇缨子再捶,晒干,加硝、硫磺、松香,樟脑等,折成长扁筒或拧为绳,晚间燃之似无火放在竹筒里,用时取出一晃即燃。
火柴是由谁发明呢!根据记载最早的火柴是由我国在公元577年发明的,当时是南北朝时期,战事四起,北齐腹背受敌进迫,物资短缺,由其是缺少火种,烧饭都成问题,当时一班宫女神奇地发明了火柴,不过我国古代的火柴都只不过是一种引火的材料。其后在马可波罗时期传入欧洲,后来欧洲人就在这个基础上发明一度被人称为“洋火”的现代火柴。“洋火”能借着摩擦生火。
而发明这种火柴的人是英国的沃克,他在1826年利用树胶和水制成了膏状的硫化锑和氯化钾,涂在火柴梗上并夹在砂纸上拉动便产生火。
可是早期生产的火柴有两个非常致命的缺点:(1)黄磷是非常稀少及遇热容易自燃,非常危险,(2)黄磷是有毒的,造火柴的工人一不小心就会中毒身亡。
在1852年经过瑞典人距塔斯脱伦姆的改进,发明了安全火柴。以磷和硫化合物为发火物,必须在涂上红磷的匣子上摩擦才能生火,安全程度提高。 既然火柴在南北时期才发明,那么前人是怎样生火呢?原来古人是利用两根木枝互相摩擦而生火,继后使用打火石及铁片,但生火需时比较长,需要一、两分钟。
火柴的出现令人们的生活变得更方便,到了近代,打火机与及电子打火器已逐渐取代传统火柴的地位,但火柴还有其独特的一面是无可取替的,就是它所产生的火焰颜色是最美的。
火柴的出现为我们人类的生活带来方便外,更为世界的文明进步作出贡献,相信有很多人都读过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女孩》,这篇脍炙人口的童话写于1848年,当时摩擦火柴发明只不过是十几年的功夫,但他在1835年也写过一篇童话《打火匣》,关于一块神奇火石,19世纪新旧两种取火方法的交替之中,安徒生这两篇的童话正是那个过渡时代的缩影。或者有些人觉得火柴是不起眼的东西,但你有否想过若果没有火柴,我们的生活可能还会象钻木取火那样不方便呢。 所以真正靠摩擦的火柴要比打火机发明得晚!

Ⅷ 有谁知道生漆脱胎工艺的详细情况啊,正好要用。

生漆脱胎,在古代称为干漆夹苎,是一种塑像工艺。相传最早是由东晋雕塑家戴逵所发明。完整的技艺流程有48道全手工工序组成,是为各种制品外表装饰和保护的一种独特技术。生漆脱胎佛像的最大特点是:光亮美丽、不怕水浸、不变形、不褪色、坚固、耐温、耐酸碱腐蚀、质轻。生漆脱胎用材以天然生漆、麻布、金、银、颜料等为主要材料,经设计、塑坯、脱胎、打底,施以各种脱胎漆艺的装饰工艺后,经罩光、推光、揩漆等历经四十八道工序,做成光亮绚丽的“生漆脱胎佛像”。
目前市面上的专门做生漆脱胎佛像已经不多了,宏拓还行。

阅读全文

与大漆发明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
申发明5G 浏览:815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记录 浏览:94
版权贸易十一讲 浏览:370
综治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总结 浏览:903
知识产权局专业面试 浏览:75
马鞍山市是哪个省的 浏览:447
马鞍山市保安 浏览: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