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好的故事》全文把自然景物写得( )、( ), 创造了饱含作者( )和( ) 的诗的意境
《好的故事》全文把自然景物写得(优美 )、( 壮观), 创造了饱含作者( 美的情感)和( 美的理想) 的诗的意境。
Ⅱ 意境的文学体现
文学意境的特征,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情景交融。这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比如毛泽东的词《沁园春 长沙》,就是运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创造意境的典范。词的上阕记今游重在写景,景中有情;下阕记往事重在抒情,情中见景。
Ⅲ 名词解释(文学概论):意境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特点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凡能感动欣赏者(读者或观众)的艺术,总是在反映对象“境” 的同时,相应表现作者的“意”,即作者能借形象表现心境,寓心境于形象之中。
广义而言,包括作者和欣赏者两方面。前者由作者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评价水平决定,有真与假、有与无、大与小、深与浅之别,后者因欣赏者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评价不同而有大小和深浅之分。
意境特征
1、意境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
意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 “如在眼前 ”的较实的因素,称为 “实境 ”;一部分是 “见于言外 ”的较虚的部分,称为 “虚境”。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和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统帅地位。
但是,虚境不能凭空产生,它必须以实境为载体,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绘上。总之,虚境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这就虚实相生 “的意境的结构原理。
2、意境的本质特征是 “生命律动 ”,即展示生命本身的美。
在我们民族的审美心理结构中,是把宇宙境界与艺术意境视为浑然一体的同构关系。由于宇宙本身就是一种生命形式,诗人对宇宙境界的体验就是一种生命律动的体验,而意境恰恰就是这种生命律动的表现。
Ⅳ 文学意境的审美特征
文学意境的特征,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情景交融。这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比如毛泽东的词《沁园春 长沙》,就是运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创造意境的典范。词的上阕记今游重在写景,景中有情;下阕记往事重在抒情,情中见景。
2、虚实相生。这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如《陌上桑》,诗人通过对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失常反应(实)的描写来烘托罗敷的美貌无比(虚)。
又如《琵琶行》,诗人三次写到江中的月亮,但描写月亮的目的却是为了烘托人物的感情。景是实,而通过景物烘托出来的情则是虚。这与中国绘画中的渲染烘托有异曲同工之妙。
3、韵味无穷。这是意境的审美特征。如李商隐的《锦瑟》一诗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译文:那些美好的事和年代,只能留在回忆之中了。而在当时那些人看来那些事都只是平常罢了,却并不知珍惜。
境外有境,虽有而又飘渺难寻的。这样的意境如雾里看花,更能让人回味,引发人的无限审美想象空间。
(4)故事中的创造意境与抒情扩展阅读
结构特征
意境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意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 “如在眼前 ”的较实的因素,称为 “实境 ”。
一部分是 “见于言外 ”的较虚的部分,称为 “虚境”。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和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统帅地位。
但是,虚境不能凭空产生,它必须以实境为载体,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绘上。总之,虚境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这就虚实相生 “的意境的结构原理。
意境的本质特征是 “生命律动 ”,即展示生命本身的美。在我们民族的审美心理结构中,是把宇宙境界与艺术意境视为浑然一体的同构关系。由于宇宙本身就是一种生命形式,诗人对宇宙境界的体验就是一种生命律动的体验,而意境恰恰就是这种生命律动的表现。
人心虽小,但可以装得下整个宇宙。诗人之心,本身就是宇宙的创化,他可以映射宇宙的诗心、宇宙的灵气。因此我们说,艺术意境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现象,一种人类心灵的生命律动。文学意境作为一种人类心灵的生命律动,有三个特点:
(1)表真挚之情;
(2)状飞动之趣;
(3)传万物之灵趣。
Ⅳ 谁在研究《诗经》,能不能结合作品说明《诗经》抒情诗是如何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的
我们举《诗经·秦风·蒹葭》为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唏。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是秦国的民歌,东周时的秦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大部及甘肃东部。这是一首爱情诗,写在恋爱中一个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十分真实、曲折、动人。“蒹葭”是荻苇、芦苇的合称,皆水边所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暗衬出主人公身当此时此景的心情。苍苍:茂盛的样子,下文“凄凄”(借为“萋萋”)、“采采”义同。一说“苍苍”指青色,亦通。“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就是作者抒情的对象。朱熹《诗集传》:“伊人,犹彼人也。”在此处指主人公朝思暮想的意中人。眼前本来是秋景寂寂,秋水漫漫,什么也没有,可由于牵肠挂肚的思念,他似乎遥遥望见意中人就在水的那一边,于是想去追寻她,以期欢聚。“遡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洄:逆着河流向上走。主人公沿着河岸向上游走,去寻求意中人的踪迹,但道路上障碍很多,很难走,且又迂曲遥远。“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游”指顺流而下。那就从水路游着去寻找她吗,但不论主人公怎么游,总到不了她的身边,她仿佛就永远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即。这几句写的是主人公的幻觉,眼前总是浮动着一个迷离的人影,似真不真,似假不假,不管是陆行,还是水游,总无法接近她,仿佛在绕着圆心转圈子。因而他兀自在水边徘徊往复,神魂不安。这显然勾勒的是一幅朦胧的意境,描写的是一种痴迷的心情,使整个诗篇蒙上了一片迷惘与感伤的情调。下面两章只换少许字词,反复咏唱。
这首诗三章都用秋水岸边凄清的秋景起兴,“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二章“白露未唏”,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一片水乡清秋的景色,既明写了主人公此时所见的客观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感受,与诗人困于愁思苦想之中的凄惋心境是相一致的。换过来说,诗人的凄惋的心境,也正是借这样一幅秋凉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象具体的表现。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交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的一个扑朔迷、情景交融的意境。另外,《蒹葭》一诗,又是把实情实景与想象幻想结合在一志,用虚实互相生发的手法,借助意象的模糊性和朦胧性,来加强抒情写物的感染力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他第一次的幻觉,明明看见对岸有个人影,可是怎么走也走不到她的身边。“宛在水中央”,这是他第二次的幻觉,忽然觉得所爱的人又出现在前面流水环绕小岛上,可是怎么游也游不到她的身边。那个倩影,一会儿“在水一方”,一会儿“在水中央”;一会儿在岸边,一会儿在高地。真是如同在幻景中,在梦境中,但主人公却坚信这是真实的,不惜一切努力和艰辛去追寻她。这正生动深刻地写出了一个痴情者的心理,写出了他对所爱者的强烈感情。而这种意象的模糊和迷茫,又使全诗具有一种朦胧的美感,生发出韵味无穷的艺术感染力。
Ⅵ 怎样创造文章的意境
一 意境 意,情思也,境,形象也.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正如王昌龄先生所说,诗歌有三境,物镜,情境,意境,其中最高的要求就是意境.在文学作品中,意境得以生成,似乎不太容易的,但是,在中国的诗歌中,却不乏这样韵味不穷的作品.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在姚鼐笔下的散文,也是异曲同工之妙: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 散文亦有诗歌的诗意,亦有意境的美丽,同样回味不尽,口角噙香.只是,散文的意境创设是否与诗歌一样呢? 从语言上说,散文字句朴实,如"素描".从文化上说,散文的思想的倾诉, 是智慧的结晶河和情感的宣泄.它的意境生成,离不开文字的表诉和情感的表露. 二 美的文字和意境生成 曾经有人说过,如果徐志摩在翻译日本的"再见",译成"杀羊那拉",而不是如今大家耳熟能详的"沙扬娜拉",也许这首小诗的韵味将大失.同样在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有几个字用得很巧妙.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其中,泻字尽流水之形态,翼然尽山亭之奇险.两者又是补充"蔚然而深秀之山"的秀美,这就描绘了美丽的环滁之山,让人忍不住也走进了,太守的与民同乐之中.当然,当然这个泻字在<<红楼梦>>中有引,宝玉认为此一"泻"字过于俗气,便用了一个"泌",于是便有了泌芳匣. 但是大观园里的水是不能和天然的山水相比,此一泻字,更显其真. 当然,不同的文字就将表达不同的感情,这是文字与情感的关系,情感与意境生成也是有干系的,但是,文字本身的作用太让人忽略了 三 情感的表达与意境的生成 以情制胜的文章,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一为忠,二为孝,以情感人.成功的散文也善于吸取,文字的选取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感情,而感情的自然流露对意境的生成是有影响的. "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 这是选自归有光<<项脊轩记>>的文字,思亲思妻之家,作者在表达的时候并没有说自己如何思念,既没有苏轼"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也没有陆游的"错错错,莫莫莫",是写妻子所植之树,死后几年了,树已经亭亭如盖,而人呢?我们可以看到做人每次对树相望时,他心中对妻子的回念,对妻子的追悼,和一切已逝的心痛和失落.这是什么意境,是"执手相看泪眼,却无语凝咽"的无语之痛,是"下笔无言处,惟有泪千行"的伤心痛彻,更是象闻一多先生写给女儿的诗___<<也许>>,这是源源细流般隐着的深痛.这偏是情感的制胜,归有光把一个小小 的 项脊轩化做了他们家族的兴衰,化做了"月光如水照缁衣"的深深反思,化做对亲人的怀念,化做,化做了"月光如水照缁衣"的深深反思和追念.这是他的心灵之园,凝聚了他的深情.当我们走进这个一个轩子里,是否能看到一个老人静静执书,偶尔眺望一下园子的树木,吟上"喟然伤心肝".便是这样的情感的 表露,让我们看到了另一个项脊轩. 情感的流露,是意境生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两者兼容,情景合一 文字的美是为了更好的表达感情,感情的表达也需要的文字的选取,而这些在某时候,可以更好的完成意境的创设.这在文学的 创作中是互补的,象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是美好的词句和淡淡的伤感,把我们带进了雨的世界里. 其实,还有另一种说法,在意境的生成时,我们更加喜欢用"神来之笔",也许,真正让人回味的美的东西,冥冥中有种注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