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史以来攻击力最强的马其顿方阵是如何被罗马人破掉的
马其顿方阵是马其顿王国创建的一种强大的旷野战术。这种战术最大的特点,是攻击强劲,防守严密,无坚不摧,无人可破。马其顿王国也依靠这套马其顿方阵,征服希腊,攻陷巴比伦,横扫欧亚,成为历史上疆域广阔的大帝国之一。
(马其顿方阵)
前面说了,中国奴隶制时代最正规的战争,是两支军队用战车排成方阵,往中间冲杀,依照力量来硬拼。
但是,后来很多战术逐渐摆脱了这样一种形式。比如长勺之战中,曹刿就不按套路出牌,等敌人三次击鼓,军队注意力松懈,力量减弱以后,再发动冲击。以此打败齐军。再比如晋楚之战,晋国也是利用“避退三舍”,把楚国诱进他们的埋伏圈,给予了楚国极大的杀伤。到了后来,孙武、吴起、孙膑这样的谋略家出现后,奴隶制时代的那种方阵形式,就全部给瓦解了。
罗马人之所以能够打败马其顿王国的强大无比的马其顿方阵,靠的也是灵活与谋略。
马其顿方阵虽然强大无比,无坚不摧。但是这种方阵也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它必须在平整的地方上打仗,而且阵型必须保持齐整不乱。如果遇到的地方不是那么平整,或者对方先采用冲乱其阵型的方式。那么,他们6.3米长的长矛,就起不到什么作用了?
实际上,罗马人正是采用这种方式,破了马其顿方阵的。他们首先是把马其顿军队引到不平的地方去,接着从侧翼往马其顿方阵里面钻洞。马其顿的步兵方阵前方和后方都坚不可摧,但是侧翼却是他们的盲区。罗马人的短剑和盾牌,正好可以从侧翼打进去,搅乱马其顿方阵的阵型,然后再实行各个击破。
毕竟这个阵型是由人组成的,并非是铁板一块。当它不是铁板一块的时候,它笨拙不灵活就显露出来了。而马其顿王国灭亡后,这种方阵就再也没有人使用过了。
❷ 亚历山大毁掉了无敌的马其顿方阵,他这么做是为何
马其顿王国指的时间是从公元前800年到前146年间统治,最后被罗马所占领,这标志着了马其顿王国的最终灭亡。就像中国古代辉煌的秦朝一样,马其顿王国曾经也在当时领导人亚历山大的带领下达到过顶峰,征服其他三大洲,所向披靡、战无不胜。但是这就有一个问题,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么繁盛的国家走向了灭亡?
这么厉害的方阵在当时会有解决的方式吗?当然肯定有。马其顿产生的时间大概在公元前三百年,而那时在中国遥远的东方早已经有了一本著作《孙子兵法》,里面不仅包括了各种武器还有作战方式。而且按照时间来时《孙子兵法》也比这个方阵出现的时间要早,怎么会克服不了这个小小的方阵?你觉得这个方阵怎么样?如果和《孙子兵法》碰上,你觉得谁会获胜?
❸ 真实的马其顿方阵究竟有多厉害
马其顿方阵适应了马期顿作为一个新兴的奴隶制国家的结构,大量的农民和极少量的贵族,因此,主要由贵族公民组成的重甲兵不是马其顿的所长,另外重甲方阵在战埸和山地丘陵地区机动能力的低下,也不能满足马其顿征服需要。新组建的马其顿方阵核心是由约一百人组成的长矛阵,在阵中完全取消了重甲兵,第一线士兵的盾也大为缩小(斯巴达人的巨盾甚至可以遮盖整个身体),大致只有三至四平方英尺,缩小的盾使士兵可以站得更紧密;同时,后方的矛渐次加长,最终所有的长矛手都可以对方阵前的敌人进行攻击,最长的达到十米之长。
相比重步兵方阵,马其顿方阵的防守能力略为逊色,但攻击则凌厉得多,战败的雅典人这样描述,攻到马其顿人面前的每个士兵都必须同时对付至少十个以上的长矛头。不难理解,为何雅典人会在马其顿人的攻击下迅速溃败,漫过底比斯人的阵地,仍然不能摆脱马其顿方阵的追击-- 披着重甲的士兵在战埸上移动的速度还比不上成阵的马其顿人。
如果以为马其顿方阵只是长矛,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在军队中列入方阵中的长矛手只有三分一到四分一,其余全部是弓箭手,剑手,投石手,投枪手,这些士兵通常是非公民的平民,盟国的士兵,待释放的奴隶。在作战中,他们以箭、石、投枪攻击敌人,减少方阵冲锋的压力,当敌人被方阵冲散压倒后,他们就跟上去杀伤散乱的敌人。这种战法与中国古代的车战十分相似,先以战车冲散敌人,再与徒卒杀伤敌人。实际上春秋时晋国魏舒的毁车成行一役的作战方式与马其顿方阵就很相似,不同的是魏舒以弃车的甲兵剑盾阵代替了长矛阵而已。
依靠马其顿方阵的战斗能力,腓力统一了希腊,亚历山大灭亡了波 斯建立了亚历山大帝国。但是马其顿方阵的弱点就象他的优点一样特出,最大的弱点就是它的战斗力集中在前方,侧面只能依靠互相的保护,一旦对方突破侧翼,矛阵中的长矛兵别说抵抗,连逃生的机会也没有。罗马人在与高卢人的作战中首先尝到这个滋味,当高卢的剑盾兵攻破了罗马人的侧翼后,三万罗马人和同盟军毫无反抗能力地就在阵位上被杀死。这埸惨败令罗马人意识到,长矛阵如果被突破就很难抵抗剑兵的进攻,对马其顿方阵的革命性改进,导致了罗马小步兵方阵战术的产术,也就是罗马军团。
❹ 马其顿方阵究竟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只有亚历山大才能使用
每当在历史圈提到马其顿方阵,就有很多人出来大骂,说这是西方的伪史。是文艺复兴时期西方人为了向世界宣扬他们的伟大,才编制出来的一套谎言。甚至还有人说,这是什么共济会搞出来的玩意,目的是向全世界洗脑。到底有没有共济会,我真的很好奇。我们抛开各种猜测,仅以现有的史料来进行分析马其顿方阵。很多人都把马其顿方阵理解错了,认为它仅仅只是步兵玩的东西。其实马其顿方阵是一个多种兵种组合起来的混合战队。它的厉害之处到底在哪里呢?
其实马其顿方阵的最厉害之处还在于团队协作水平。前面有枪兵挡住对方的攻击,把对方死死咬住,然后亚历山大指挥重骑兵从侧翼或后方对敌人进行猛烈的突击。这种以奇制胜,灵活掌握战场变动性,抓住战场每一个微小的变化,才是别人复制不了的。不是马其顿方阵不厉害,而是亚历山大和拿破仑一样,都是一个军事奇才。
就凭枪兵那些长矛,那么远的距离,能穿透敌人的盔甲吗?而且那玩意儿攻坚能力也很一般啊。不要告诉我冷兵器时代打仗不穿盔甲。另外马其顿方阵里的弓兵,也是相当牛的。其实马其顿方阵很象二战时德军的钢甲战队。步兵保持强大的队形,骑兵和弓箭手随时可以出击。他们像一个大车轮一样,向敌方残酷地碾压过去。
❺ 马其顿王国 创始人
亚历山大的父亲腓力一世建立的,著名的马其顿方阵正是由他所完善。
亚历山大依靠这基础,发展出了横跨欧亚非的马其顿帝国。
❻ 为什么有史以来最强的马其顿方阵,最后会被罗马人给破掉
马其顿方阵是马其顿王国创建的一种强大的旷野战术。这种战术最大的特点,是攻击强劲,防守严密,无坚不摧,无人可破。马其顿王国也依靠这套马其顿方阵,征服希腊,攻陷巴比伦,横扫欧亚,成为历史上疆域广阔的大帝国之一。
(马其顿方阵)
前面说了,中国奴隶制时代最正规的战争,是两支军队用战车排成方阵,往中间冲杀,依照力量来硬拼。
但是,后来很多战术逐渐摆脱了这样一种形式。比如长勺之战中,曹刿就不按套路出牌,等敌人三次击鼓,军队注意力松懈,力量减弱以后,再发动冲击。以此打败齐军。再比如晋楚之战,晋国也是利用“避退三舍”,把楚国诱进他们的埋伏圈,给予了楚国极大的杀伤。到了后来,孙武、吴起、孙膑这样的谋略家出现后,奴隶制时代的那种方阵形式,就全部给瓦解了。
罗马人之所以能够打败马其顿王国的强大无比的马其顿方阵,靠的也是灵活与谋略。
马其顿方阵虽然强大无比,无坚不摧。但是这种方阵也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它必须在平整的地方上打仗,而且阵型必须保持齐整不乱。如果遇到的地方不是那么平整,或者对方先采用冲乱其阵型的方式。那么,他们6.3米长的长矛,就起不到什么作用了?
实际上,罗马人正是采用这种方式,破了马其顿方阵的。他们首先是把马其顿军队引到不平的地方去,接着从侧翼往马其顿方阵里面钻洞。马其顿的步兵方阵前方和后方都坚不可摧,但是侧翼却是他们的盲区。罗马人的短剑和盾牌,正好可以从侧翼打进去,搅乱马其顿方阵的阵型,然后再实行各个击破。
毕竟这个阵型是由人组成的,并非是铁板一块。当它不是铁板一块的时候,它笨拙不灵活就显露出来了。而马其顿王国灭亡后,这种方阵就再也没有人使用过了。
❼ 马其顿方阵的方阵简介
自公元前333年的伊萨斯之战和公元前332年的高伽米拉会战以来,马其顿方阵的威名传遍了古代地中海区域,马其顿的敌人提起马其顿方阵就会感到颤栗,因为亚历山大大帝使得方阵变成了一种传奇:他是不可战胜的。马其顿方阵,是一种早期步兵作战时的战术。在荷马时代以前,步兵打起仗来像一窝蜂似地杂乱无章,所以,具有严格阵法的马其顿方阵能轻易地打败数量上占优势但较混乱的敌人,这在当时可以说是战术上的创新。古代战争同现代战争一样,战术也是很重要的因素。马拉松之战希腊人之所以大胜波斯人,主要就是在战术上占了上风。
古希腊世界中的早期战斗模式主要是由贵族出身的战士们之间进行的单兵格斗战。随着盔甲护具逐步从皮革制过渡到青铜制,士兵们的防护力得到了增强,但动作却变得愈加迟钝。特别是古希腊军队广泛装备的青铜圆盾沉重无比,必须以数道皮带绑缚在左臂上才能支撑得住,使用时甚为不便且只能防护身体的左侧面。
为了克服上述缺点,在军队的主力转为由非职业军人出身的有产市民构成后,为了互相掩护缺乏防护的身体右侧并有效地进行战斗,方阵战术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左右应运而生。
公元前418年,斯巴达人在曼丁怪亚战场上为了使唤方阵步伐整齐,还专门建立了笛子队,步兵们踏着笛子的节奏而缓慢地前进。
公元前4世纪,方阵战术在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和他的继承者亚历山大的时代发展到了顶峰,基本队形变为手持6米长枪的16人纵队、并有骑兵和排成松散队形的轻步兵掩护配合。各兵种有机结合成原始的多兵种混成部队,在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
在亚历山大死后,马其顿方阵仍旧作为最强的步兵战斗队形君临于战场之上,但亚历山大创造出来的诸多战术却没能得到继续发展,反而停滞不前。步兵装备变得更为沉重、机动能力进一步退化;而本该掩护方阵侧翼的骑兵部队却反而被削弱了。后来,马其顿王国和他们的方阵败给了罗马人和他们的无敌军团。
❽ 马其顿方阵是怎么破的
马其顿方阵看上去就像是人肉坦克一般,令人心惊胆寒。然而,尽管它称雄一时,但终究还是存在着诸多弊端,在敌人了解了这一阵型后,很快就找到了破解的方法,打破了马其顿方阵坚不可摧的神话。
其实,在军事史上,并没有哪一种方阵能够占尽一切优势。马其顿方阵是在希腊方阵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在其诞生之初,确实如同人肉坦克一般,在欧洲战场上所向披靡。可是,一旦敌人熟悉了这一阵型,它的优势也就不再具备了,势必要退出历史舞台。
❾ 罗马全战之马其顿方阵
自BC333年的伊萨斯之战和BC332年的高伽米拉会战以来,马其顿方阵的威名传遍了古代地中海世界,马其顿的敌人提起方阵之名就会两股颤栗,因为亚历山大大帝使得方阵变成了一种传奇:他是不可战胜的。马其顿方阵,是一种早期步兵作战时的战术。在荷马时代以前,步兵打起仗来象一窝蜂似地杂乱无章,所以,具有严格阵法的马其顿方阵能轻易地打败数量上占优势但较混乱的敌人,这在当时可以说是战术上的创新。古代战争同现代战争一样,战术也是很重要的因素。马拉松之战希腊人之所以大胜波斯人,主要是在战术上占了上风。
方阵中的重装步兵左手持直径约1米的圆盾、右手持长约2米的长枪、肩并肩地排成密集而整齐的队形,如同巨大的刺猬一般向前挺进。一般的方阵一般由8名士兵排成1纵队,然后根据总人数的多少向左右两侧延伸。假设总兵力为1万时,方阵的正面就将由1200余名士兵构成,其长度大约为1公里。
方阵中士兵们手中的盾牌在保护自身左侧的同时也掩护了相邻战友身体的右侧,一旦最前排的士兵倒下后,原先位于第二排的士兵将迅速填上他留下的缺口。整个方阵战术的精髓就在于全部士兵同心协力、齐头并进,临阵脱逃者会受到最为严厉的惩罚。
但是,马其顿方阵也有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只要设法不让它有个统一的战场,并且只攻其两翼或背面,而不攻其正面,就能置它于死地。如公元前371年,底比斯的战略家伊巴密农达在琉克特拉采用集中了纵深达16层的部队,从方阵的右侧打进去,结果就破了斯巴达的方阵。可是,底比斯的胜利在公元前338年又被马其顿的新方阵所掩盖。
【历史沿革】
古希腊世界中的早期战斗模式主要是由贵族出身的战士们之间进行的单兵格斗战。随着盔甲护具逐步从皮革制过渡到青铜制,士兵们的防护力得到了增强,但动作却变得愈加迟钝。特别是古希腊军队广泛装备的青铜圆盾沉重无比,必须以数道皮带绑缚在左臂上才能支撑得住,使用时甚为不便且只能防护身体的左侧面。
为了克服上述缺点,在军队的主力转为由非职业军人出身的有产市民构成后,为了互相掩护缺乏防护的身体右侧并有效地进行战斗,方阵战术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左右应运而生。
公元前418年,斯巴达人在曼丁怪亚战场上为了使唤方阵步伐整齐,还专门建立了笛子队,步兵们踏着笛子的节奏而缓慢地前进。
公元前4世纪,方阵战术在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和他的继承者亚历山大的时代发展到了顶峰,基本队形变为手持6米长枪的16人纵队、并有骑兵和排成松散队形的轻步兵掩护配合。各兵种有机结合成原始的多兵种混成部队,在亚历山大王的东征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
在亚历山大死后,马其顿方阵仍旧作为最强的步兵战斗队形君临于战场之上,但亚历山大王创造出来的诸多战术却没能得到继续发展,反而停滞不前。步兵装备变得更为沉重、机动能力进一步退化;而本该掩护方阵侧翼的骑兵部队却反而被削弱了。后来,马其顿王国和他们的方阵败给了罗马人和他们的无敌军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