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时光的格言
在所有的批评中,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是时间。
——别林斯基
时间是伟大的导师。
——伯 克
时间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土壤。时间给空想者痛苦,给创造者幸福。
——麦金西
时间就是能力等等发展的地盘。
——马克思
忘掉今天的人将被明天忘掉。
——歌 德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
——莎士比亚
辛勤的蜜蜂永没有时间的悲哀。
——布莱克
没有方法能使时钏为我敲已过去了的钟点。
——拜 伦
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是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时。
——赫胥黎
任何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的节约。
——马克思
人的全部本领无非是耐心和时间的混合物。
——巴尔扎克
时间是一个伟大的作者,它会给每个人写出完美的结局来。
——卓别麟
2. 知识价值论论文
人区别于其他动物,恐怕就在人类社会有知识。在心理学的角度上而言。没有知识,人的心理和动物的心理就很难说有什么区别。知识产生于心理活动还是心理活动产生了知识。那就非要弄清楚什么是知识。
知,从本义上理解。是“口之矢“。下面这段摘自网络。
“古代人称箭为“矢”。箭头叫“镞”或“镝”。各种弓弩都使用矢,可以说,矢与弓是同时代的产物。最早的矢很简单,用一根树棍或竹竿,截成一定长度的箭杆,在一端削尖就是箭。而矢的真正起源应是原始社会石器时代,人们把石片、骨或贝壳磨制成尖利的形状,安装在矢杆一端,这就制成了有石镞、骨镞或贝镞的矢了,比起单用木棍竹竿削的箭可算进了一大步。为了较准确地命中目标,必须把握住箭在飞行中的方向,于是人们在箭杆的尾部装上羽毛,使箭的形制趋于完善。“
上面这段说明了口的用途不只有吃饭、喝水等补充营养的功能。更重要的功能是言语的功能。言语的作用体现在制敌或猎取食物上。而要发挥这种功能,就必须目标要准确。所以,人要提高自己的智,(古义“智”通“知”)离不开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人对语言的应用,是对自己所掌握规律的应用。在教学上,就应该鼓励学生多应用(当然目标要明确,不能毫无目标的应用)。学生应用的意义就在于将书本上的规律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的心理建构上。
识(识),从本义上讲,就是言、音、戈。戈是种古代兵器。主要用在钩啄敌人。这种武器和其他武器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可以活捉敌人而不伤害敌人的身体。和我们现在用来钩树上的果子的工具多么相似。而通过钩啄,物体脱离原来的联系,变成自己的东西。这时的戈就指言的钩啄。通过钩啄,言脱离原来的联系,变成自己的东西。而物体经过物理振动、共鸣以后产生的结果都称为"音"。在识这个字中,音处在核心地位。言要经过振动、共鸣才能产生结果。这个结果就是“识”。
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解释:言,通过振动、共鸣起作用。而所起的作用通过钩、啄然后变成自己的东西。这种解释不好在于言变成了音。钩啄的对象变成了音。那还不如直接去掉言字。
“识”字从构造上可以看出,起源于言,最后通过一系列的心理操作或活动,变成的自己的东西。他可以做动词,也可以作名词。作动词,作为心理活动。作名词,作为心理活动的结果。而“知”字,同样,也可以作为心理活动的动词,作为名词,可以作为心理活动的结果。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知识”,这个词,作为名词讲。作为心理活动的结果。而这种心理活动的结果或意义就在于我们掌握了知识,就能有所得。而这种所得能够使物质(我们的口)变成力量或能力(正确的言语能够起到改变对象或征服对象的利器—矢)。同时,能够使他人的言语变成自己的精神力量(识)。这也就是知识的价值和意义。
掌握知识,就要掌握知识的心理活动规律。教授知识,贵在教授学生心理活动的方法。而方法就在于应用。知识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应用。总之,特殊的心理活动产生知识。而知识(一种心理活动)使人类的心理活动更加有价值。
摘抄来的,希望对你会有帮助
3. 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
“知识究竟能否创造价值”,中外经济学界专家学者对此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观点,主要有知识价值论、智能价值论、科学技术价值论、信息价值论等。这些理论从不同侧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究竟谁创造价值”的问题给出了各自的答案。
1992 年,美国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第一次提出“知识价值论”,引起学术界的轰动。特别是,随着经合组织提出“知识经济”概念之后“, 知识究竟能否创造价值”的问题在中外经济学界引起广泛讨论,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新的理论。
根据“知识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的关系“, 知识价值论”可分两类:一是“取代说”,二是“发展说”。
(一)“取代说”是指由于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劳动价值论已经过时,必须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
西方,以奈斯比特、里夫金为代表。奈氏认为:“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诞生于工业经济的初期,必将被新的‘知识价值论’所取代。知识是一种不同于马克思所认为的劳动” 。里夫金认为:“文明从一开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围绕着劳动的概念而构成的。现在人类在其历史上第一次系统地将人类劳动从生产过程中完全抹去。智能机器正在无数的工作岗位上代替人的劳动,迫使成百万的蓝领和白领工人加入失业者的行列。
中国,以张直为代表。认为: (1) 知识本身,作为劳动产品包含着价值,并能将自身转化为现实价值;知识的使用能够在生产中创造新价值,创造大于生产或购买它所花费的价值。(2)在传统经济中劳动创造财富(即价值) ;在知识经济中,不是(直接) 劳动,而是科学技术(即知识) 创造财富(即价值) 。“在知识经济中,人的直接劳动已脱离生产过程,不再是创造价值的主要源泉,这时,再用劳动价值论说明价值创造问题,显然是不合实际的,于是知识价值论便应运
而生” 。
(二)“发展说”是指在承认劳动价值论的同时,又认为知识(科学技术) 也创造价值。或者认为“, 知识价值论”是劳动价值论在经济时代的发展和突破。
美国柯里等人认为: (1) 在所有历史时期,从最基本意义上说,劳动是人类的创造,由知识起中介作用,并与物质世界有关。这一点没有发生变化。显然改变了的只是知识和信息的数量、质量和密度,是知识发展和变化的速度,是体现在即使是最普通产品的设计、生产和销售中的知识分量。(2) 知识是一种过程,“这种过程是与作为过程的资本的其他各种类型‘并驾齐驱’的,并且或许甚至能改变后者”。(3)“知识= 价值”。体现在一件知识商品中的价值主要是其信息的或思想的内容。(4) 马克思选择劳动作为价值的基础既不是错误的,也不是任意的,甚至没有历史局限性的。但我们没有理由不能确定(并强调) 知识是价值的另一决定因素。也就是说,决定商品价值的有两个因素:一是劳动,二是知识,即知识本身的使用价值 。中国沈建新等认为: (1) 知识价值论是劳动价值论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和突破。(2) 科学的知识价值论能够被确立起来的关键在于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劳动:一类是创造性劳动,另一类是重复性劳动。只有创造性劳动才能创造价值,重复性劳动不创造价值,只能转移价值。(3) 知识是人把握客观现实和识别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动过程,也就是人的创造性劳动过程。一般来说,创新程度越大,知识含量也就越高,所创造的价值也就越多。(4) 知识价值论是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走向有机结合的另一条极有希望的途径。
桁林认为: (1) 作为一个劳动的分工体系来说,知识生产、智力创造也就越来越独立于生产
环节,脑力劳作作为知识上一种复杂劳动就越来越成为价值的主体。它集中体现在知识产品生产上:一方面改善了劳动力的素质,提高了劳动力的价值,另一方面也相应提高了劳动质量和效率。(2) 知识创造价值越来越独立化、市场化,知识本身已越来越成为衡量价值大小的尺度。
4. 特别是能把平时学习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课堂教学策略要求教师根据具体情境,运用一定的教学理论去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谋略,它介乎于理论和方法之间,既包含用以指导课堂教学的教学理论,又包含能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带有规律性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求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开展双向的互动;二是要求实施有效的教学,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中不是单纯的传授者,而是一个有谋略的决策者。我校在进行《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培养》实验研究时,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模式进行教学,设计了一系列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指导策略。这些策略有:情境创设策略、目标陈述策略、有效提供信息策略、多感官参与策略、小组合作学习策略、个人独立学习策略、学习内容生活化策略、学习方法指导策略、反馈调节策略、自我监控策略、成功展示策略、良好的师生关系策略、多媒体教学策略、分层教学策略、评价激励策略。经过四年的实验,这些策略成为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支持性条件,教师也成了这些策略的自觉实施者。本文仅就其中四种教学策略的实施进行阐述。一、学习内容生活化策略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教学一定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教师为了促进学生的理解,就要在课前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在课上尽量以他们生活中已经历的事件作为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比较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概念、定理等。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载体,但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应该根据学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数学应用题中的事理是学习的难点,而事实上这种困难主要是由于题目距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使他们理解起来有困难。学习人教版第八册教材中“三步计算应用题”一课时,教师将教材进行了改造,让学生去解决生活中购物及填写销货单的问题。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商品的单价,假设自己手中有55元钱,用这55元钱买两种商品,使买的商品数量最多,再填写购物销货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体验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调动了所有的生活经验来解决这个要学习的新问题。教师对学生销货单的分析,其实就是对学情的了解,也为后续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教学时首先布置课前预习作业。如果你手中有55元钱,按自己的喜欢选择两种,你会选择什么?在钱数允许的情况下,使买的数量最多,怎么买?请试填写在购物销货票上。学生的票据交上后,教师进行整理,分出填写正确、不正确、不会填三种,上课时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教学。1展示两张填写正确的销票,让学生讲一讲自己怎样填的。2展示一张填写错误的销货票。(略)(1)谈一谈对这张销货票的看法。(2)如果帮助他重填一张,你想改动哪个数据,为什么?(有学生说改动钢笔的数量,也有学生说改变钢笔的单价,买另一种价钱的钢笔。)(3)引导学生编一道求钢笔数量的应用题,并板书在黑板上,××同学有55元钱,买了2本书,每本2.5元,剩下的钱买钢笔,每支10元,可以买多少支?(4)在小组内讨论分析这道应用题的解法。主要展示线段图、实物图,教师引导学生将条件和问题摘录下来,展示如下。(略)自己试解答,请学生当老师讲解,并总结解答这类应用题应注意的问题:找准对应的单价和数量,列综合算式时注意括号的使用。接下来的巩固、迁移阶段,引导填错的同学自己修改,帮助不会的同学重新填写,其他同学再尝试购买三种商品并填写发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但掌握了新知,还充分体会到了数学有用,数学好玩,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利用学生的销货单教学过程,不但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使教学尊重差异,面向全体,提高了课堂效率。现行的小学英语教材十分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话题的选择充分考虑小学生的需求,如学校、家庭、饮食、动物、颜色、数字等。教师在教授语言的同时要充分注重提高学生对周边社会及生活环境的认识,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做到语言的学以致用。比如在学习人教版新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Welcometoourschool”时,教师把本校各处的设施一一拍下来并输入了电脑,然后利用这些学生天天能见到的画面来进行新知的学习。教师放映画面,鼓励学生大胆地运用英语表达。Thisisourschool----ExperimentalPrimarySchool.Welcometoourschool.Thisisourheadmaster,Mr.Chen.(画面出现的是实验小学校长陈向党)Thisisourclassroom,weoftenhavelessonsinit.Andthisisourlibrary,.Look,thisisourlanguagelab,.…随着屏幕上变换的学校各个不同的专业教室和学生们在其中活动的画面(artclub,dancingroom,musicroom,sciencelab,playground,etc),学生都非常积极地进行了语言表达。将语言的学习放到实际生活情境中确实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精神也都高度集中,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他们已经学会了大部分的新知。学以致用是外语语言学习很实际的一个目标。美国外语学习标准流传着关于“五个C”的说法,就是将外语教学规律总结为五个以C开头的单词,其中一个是communication(交流),讲的不仅是口语的交流,还有笔端的交流。在学习新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学习两封e-mail”之后,教师给学生留了这样一个作业: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每人给你的同学或朋友发一个电子邮件。这样的作业令学生个个都跃跃欲试,为了能给同学和朋友发一封有意义的e-mail,不用教师的再三叮嘱,学生自己便都能刻意地模仿课文中的写法,很用心地去完成。从此以后,孩子们有了用英语写信、发邮件的习惯。学习内容生活化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与价值。当他们意识到自己能用英语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时,那种成就感就会激励他们自主学习。二、情境创设策略情境创设策略要求教师在一堂课开始,要采取各种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马上进入学习的状态,激发起学习的欲望。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其创造性,采用以情激趣、问题激趣、悬念激趣、信心激趣(如师生角色对换、让学生当小老师,以增强其信心)、魅力激趣(教师通过与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学生信其道而乐其学)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英语学习需要的语境来支持交流。优质高效的课堂交际活动,能赋予抽象的语言以生命,学生学起来会更亲切、更自然、更有兴趣。因此,创设宽松、和谐、真实且有意义的英语语境,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通过大量的感知、体验、模仿等语言实践活动,形成初步的语感,培养其语言的交流能力。在英语教学中,情境的创设一般在新课导入和应用拓展这两个环节中。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语言材料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交际情景。比如购物、打电话、开生日party、交友、旅游、野餐、问路等等。例如在人教版新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第七课(本课主要学习怎样介绍新朋友及询问所在班级情况)的教学中,教师在新课导入环节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Teacher:Goodmorning,class.Students:Goodmorning,Sindy.(教师领过来一个小女孩向大家介绍)Teacher:Hi,class.Thisismynewfriend,Sue.Sue:Nicetomeetyou.(于是学生很自然地和Sue打招呼并交流一些有关的话题)Students:Nicetomeetyou,too.Howoldareyou?Whatclassareyouin?etc.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很自然地跟随教师进入新课的学习,又因为有新朋友的加入,都能学得兴趣盎然。如果说新课的导入环节如一篇好文章的开篇一样重要,那么应用拓展这个环节就是画龙点睛之笔。比如,在人教版新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第三十六课授新、操练之后,教师在教室的一角布置了一个“实验小学失物认领处”。细心的教师把近期学生们因为粗心大意而丢掉的东西都收集了起来,放到了失物认领处,然后由学生毛遂自荐担任认领员,那些丢失东西的同学上来认领。在这个教师精心设计的情境中,不仅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使用新学语言交流的环境,复习巩固了本单元的重点句型“Isthisyour…?”,而且通过语言交流,教育了那些平时粗心的孩子,使他们改掉了丢三拉四的毛病。教师创设的真实、自然的语境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乐学、愿学、渴望学的语言环境。三、学习方法指导策略学习方法指导策略是指教师对学生预习的方法、记忆的方法、复习的方法、课堂笔记的方法、考试的方法、作文的方法以及具体的学科问题解决方法等有意识地加以具体的指导,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由学会到会学。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一个人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形成了学习能力,他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要。学生也只有在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之后,才能有效地学习,从而不断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的能力。“教是为了不教”。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不断总结学习的方法,以求得主动发展。例如《柯里亚的木匣》一课的教学,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真实、具体”的写作特点。首先指导学习第一部分埋木匣。1.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想,你从每个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2.重点指导学习第2自然段的课文内容,通过原句与“柯里亚把放着自己东西的木匣埋好了”两个句子作比较,体会出五岁的柯里亚做事心细的特点。3.总结出“真实、具体”这一写作特点。只有这样写,才能看出孩子的性格特点,因而真实、具体。接着学习柯里亚挖木匣这一部分,引导学生运用刚才的方法自学,同样找出这段描写“真实、具体”的地方。就这样,学生不断总结自己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从而逐步形成主动学习的技能和习惯。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验证学生对学法的理解和运用,教师应注意选择适当的时机让学生参与讲解。有的课文几个自然段或结构段非常相似,可以先导读一个自然段,总结出学习方法,然后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指派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小老师,试着讲解后边的自然段,学生的表现欲得到了满足。同时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有效地提高了课堂参与度。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三册《美丽的公鸡》一课第二、三、四自然段,分别写了公鸡去和啄木鸟、蜜蜂、青蛙比美,结果人家都有事要做,谁也不和它比美。三个自然段结构、句式都相似,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可以先指导学生共同学习第二自然段,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出本段的学法,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安排一段自学的时间,随后请能力较强的学生试讲后边的内容。教师只是在学生交流、试讲的过程中进行必要的点拨。这样,学生兴趣盎然,不仅学会了知识,更提高了能力,掌握了学法,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四、分层教学策略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并不完全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教学目标上,要分层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实施分层教学。各科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多层次的实际,以面向中等生为基点。在教学设计时,增加对学有余力学生的提高要求及对有待提高的学生的补差要求,既有“面向全体”的“合”的环节,又有兼顾优差生的“分”的环节。如《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总复习》一课,是五年级最后一学期的内容,旨在帮助学生连点成线,组线成网,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牢固掌握有关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课前做了一次调查,发现全班同学有80%的同学熟练掌握了所有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如果根据有问题同学的学情设计教案,必然会阻碍另外80%同学的进一步发展,并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为此教师设计了分层次的教学活动。首先共同复习周长面积的含义。然后分层活动,根据学情将学生分为两组,为第一组同学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让他们在几何画板中用学过的平面图形设计图案,并计算出这些图案的面积和周长。第二组同学则在老师的指导下动手操作,思考记忆理解周长与面积公式。最后的巩固迁移中共同活动,让第二组同学介绍自己的体会,选择第一组同学担任老师,为其他同学出题,最后一起听老师讲狄多公主用牛皮圈地的数学故事,完成老师的分层作业。在这样的活动中真正落实使不同的学生都得到发展这一教育理念。自主学习教学策略使教师的教学具有了很强的操作性,同时由于教师的灵活应用,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5. 如何将所学的有效教学策略理论知识应用到教学实践中的
课堂教学策略要求教师根据具体情境,运用一定的教学理论去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谋略,它介乎于理论和方法之间,既包含用以指导课堂教学的教学理论,又包含能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带有规律性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求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开展双向的互动;二是要求实施有效的教学,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中不是单纯的传授者,而是一个有谋略的决策者。我校在进行《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培养》实验研究时,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模式进行教学,设计了一系列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指导策略。这些策略有:情境创设策略、目标陈述策略、有效提供信息策略、多感官参与策略、小组合作学习策略、个人独立学习策略、学习内容生活化策略、学习方法指导策略、反馈调节策略、自我监控策略、成功展示策略、良好的师生关系策略、多媒体教学策略、分层教学策略、评价激励策略。经过四年的实验,这些策略成为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支持性条件,教师也成了这些策略的自觉实施者。本文仅就其中四种教学策略的实施进行阐述。
一、学习内容生活化策略
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教学一定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教师为了促进学生的理解,就要在课前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在课上尽量以他们生活中已经历的事件作为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比较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概念、定理等。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载体,但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应该根据学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数学应用题中的事理是学习的难点,而事实上这种困难主要是由于题目距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使他们理解起来有困难。学习人教版第八册教材中“三步计算应用题”一课时,教师将教材进行了改造,让学生去解决生活中购物及填写销货单的问题。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商品的单价,假设自己手中有55元钱,用这55元钱买两种商品,使买的商品数量最多,再填写购物销货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体验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调动了所有的生活经验来解决这个要学习的新问题。教师对学生销货单的分析,其实就是对学情的了解,也为后续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教学时首先布置课前预习作业。
如果你手中有55元钱,按自己的喜欢选择两种,你会选择什么?在钱数允许的情况下,使买的数量最多,怎么买?请试填写在购物销货票上。
学生的票据交上后,教师进行整理,分出填写正确、不正确、不会填三种,上课时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展开教学。
1展示两张填写正确的销票,让学生讲一讲自己怎样填的。
2展示一张填写错误的销货票。(略)
(1)谈一谈对这张销货票的看法。
(2)如果帮助他重填一张,你想改动哪个数据,为什么?(有学生说改动钢笔的数量,也有学生说改变钢笔的单价,买另一种价钱的钢笔。)
(3)引导学生编一道求钢笔数量的应用题,并板书在黑板上,××同学有55元钱,买了2本书,每本2.5元,剩下的钱买钢笔,每支10元,可以买多少支?
(4)在小组内讨论分析这道应用题的解法。主要展示线段图、实物图,教师引导学生将条件和问题摘录下来,展示如下。(略)
自己试解答,请学生当老师讲解,并总结解答这类应用题应注意的问题:找准对应的单价和数量,列综合算式时注意括号的使用。
接下来的巩固、迁移阶段,引导填错的同学自己修改,帮助不会的同学重新填写,其他同学再尝试购买三种商品并填写发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但掌握了新知,还充分体会到了数学有用,数学好玩,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利用学生的销货单展开教学过程,不但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使教学尊重差异,面向全体,提高了课堂效率。
现行的小学英语教材十分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话题的选择充分考虑小学生的需求,如学校、家庭、饮食、动物、颜色、数字等。教师在教授语言的同时要充分注重提高学生对周边社会及生活环境的认识,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做到语言的学以致用。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新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Welcome to our school”时,教师把本校各处的设施一一拍下来并输入了电脑,然后利用这些学生天天能见到的画面来进行新知的学习。教师放映画面,鼓励学生大胆地运用英语表达。
This is our school----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Welcome to our school.This is our head master,Mr.Chen.(画面出现的是实验小学校长陈向党)This is our classroom,we often have lessons in it.And this is our library,we usually borrow books from the library.Look,this is our language lab,we often do listening and speaking here.…随着屏幕上变换的学校各个不同的专业教室和学生们在其中活动的画面(art club,dancing room,music room,science lab,playground,etc),学生都非常积极地进行了语言表达。将语言的学习放到实际生活情境中确实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精神也都高度集中,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他们已经学会了大部分的新知。
学以致用是外语语言学习很实际的一个目标。美国外语学习标准流传着关于“五个C”的说法,就是将外语教学规律总结为五个以C开头的单词,其中一个是communication(交流),讲的不仅是口语的交流,还有笔端的交流。在学习新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学习两封e-mail”之后,教师给学生留了这样一个作业: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每人给你的同学或朋友发一个电子邮件。这样的作业令学生个个都跃跃欲试,为了能给同学和朋友发一封有意义的e-mail,不用教师的再三叮嘱,学生自己便都能刻意地模仿课文中的写法,很用心地去完成。从此以后,孩子们有了用英语写信、发邮件的习惯。
学习内容生活化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与价值。当他们意识到自己能用英语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时,那种成就感就会激励他们自主学习。
二、情境创设策略
情境创设策略要求教师在一堂课开始,要采取各种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马上进入学习的状态,激发起学习的欲望。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其创造性,采用以情激趣、问题激趣、悬念激趣、信心激趣(如师生角色对换、让学生当小老师,以增强其信心)、魅力激趣(教师通过与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学生信其道而乐其学)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英语学习需要更多的语境来支持交流。优质高效的课堂交际活动,能赋予抽象的语言以生命,学生学起来会更亲切、更自然、更有兴趣。因此,创设宽松、和谐、真实且有意义的英语语境,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通过大量的感知、体验、模仿等语言实践活动,形成初步的语感,培养其语言的交流能力。在英语教学中,情境的创设一般在新课导入和应用拓展这两个环节中。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语言材料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交际情景。比如购物、打电话、开生日party、交友、旅游、野餐、问路等等。
例如在人教版新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第七课(本课主要学习怎样介绍新朋友及询问所在班级情况)的教学中,教师在新课导入环节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
Teacher:Good morning,class.
Students:Good morning,Sindy.
(教师领过来一个小女孩向大家介绍)
Teacher:Hi,class.This is my new friend,Sue.
Sue:Nice to meet you.
(于是学生很自然地和Sue打招呼并交流一些有关的话题)
Students:Nice to meet you,too.
How old are you?
What class are you in?etc.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很自然地跟随教师进入新课的学习,又因为有新朋友的加入,都能学得兴趣盎然。
如果说新课的导入环节如一篇好文章的开篇一样重要,那么应用拓展这个环节就是画龙点睛之笔。比如,在人教版新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第三十六课授新、操练之后,教师在教室的一角布置了一个“实验小学失物认领处”。细心的教师把近期学生们因为粗心大意而丢掉的东西都收集了起来,放到了失物认领处,然后由学生毛遂自荐担任认领员,那些丢失东西的同学上来认领。在这个教师精心设计的情境中,不仅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使用新学语言交流的环境,复习巩固了本单元的重点句型“Is this your…?”,而且通过语言交流,教育了那些平时粗心的孩子,使他们改掉了丢三拉四的毛病。
教师创设的真实、自然的语境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乐学、愿学、渴望学的语言环境。
三、学习方法指导策略
学习方法指导策略是指教师对学生预习的方法、记忆的方法、复习的方法、课堂笔记的方法、考试的方法、作文的方法以及具体的学科问题解决方法等有意识地加以具体的指导,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由学会到会学。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一个人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形成了学习能力,他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要。学生也只有在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之后,才能有效地学习,从而不断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的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不断总结学习的方法,以求得主动发展。例如《柯里亚的木匣》一课的教学,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真实、具体”的写作特点。首先指导学习第一部分埋木匣。1.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想,你从每个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2.重点指导学习第2自然段的课文内容,通过原句与“柯里亚把放着自己东西的木匣埋好了”两个句子作比较,体会出五岁的柯里亚做事心细的特点。3.总结出“真实、具体”这一写作特点。只有这样写,才能看出孩子的性格特点,因而真实、具体。接着学习柯里亚挖木匣这一部分,引导学生运用刚才的方法自学,同样找出这段描写“真实、具体”的地方。就这样,学生不断总结自己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从而逐步形成主动学习的技能和习惯。
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验证学生对学法的理解和运用,教师应注意选择适当的时机让学生参与讲解。
有的课文几个自然段或结构段非常相似,可以先导读一个自然段,总结出学习方法,然后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指派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小老师,试着讲解后边的自然段,学生的表现欲得到了满足。同时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有效地提高了课堂参与度。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三册《美丽的公鸡》一课第二、三、四自然段,分别写了公鸡去和啄木鸟、蜜蜂、青蛙比美,结果人家都有事要做,谁也不和它比美。三个自然段结构、句式都相似,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可以先指导学生共同学习第二自然段,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出本段的学法,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安排一段自学的时间,随后请能力较强的学生试讲后边的内容。教师只是在学生交流、试讲的过程中进行必要的点拨。这样,学生兴趣盎然,不仅学会了知识,更提高了能力,掌握了学法,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四、分层教学策略
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并不完全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在教学目标上,要分层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实施分层教学。各科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多层次的实际,以面向中等生为基点。在教学设计时,增加对学有余力学生的提高要求及对有待提高的学生的补差要求,既有“面向全体”的“合”的环节,又有兼顾优差生的“分”的环节。如《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总复习》一课,是五年级最后一学期的内容,旨在帮助学生连点成线,组线成网,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牢固掌握有关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课前做了一次调查,发现全班同学有80%的同学熟练掌握了所有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如果根据有问题同学的学情设计教案,必然会阻碍另外80%同学的进一步发展,并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为此教师设计了分层次的教学活动。
首先共同复习周长面积的含义。然后分层活动,根据学情将学生分为两组,为第一组同学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让他们在几何画板中用学过的平面图形设计图案,并计算出这些图案的面积和周长。第二组同学则在老师的指导下动手操作,思考记忆理解周长与面积公式。最后的巩固迁移中共同活动,让第二组同学介绍自己的体会,选择第一组同学担任老师,为其他同学出题,最后一起听老师讲狄多公主用牛皮圈地的数学故事,完成老师的分层作业。在这样的活动中真正落实使不同的学生都得到发展这一教育理念。
自主学习教学策略使教师的教学具有了很强的操作性,同时由于教师的灵活应用,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6. 失踪的大西洲
历史上,有关大西洲的传说层出不穷,仅管有人指出大西洲的传说是一个幻想,但是传说没有消失衰止,相信者企盼,大西洲的文明会像米诺斯文明那样重见天日。有关大西洲(亚特兰蒂斯)传说的记载最早见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著作《对话录》,有关大西洲的故事见于《提玛友斯》和《柯里西亚斯》两个章节内,约写于公元前350年。 《提玛友斯》据说是公元前421年,苏格拉底和三个门生在雅典的谈话记录。在讨论中柯里西亚斯给其他人讲述了一个传说,这个传说由雅典著名诗人、政治家兼立法者素隆告诉柯里西亚斯的祖父的。 故事是这样的:“素隆有一次到埃及旅行,在迈以斯遇到一个祭司,祭司告诉他,根据埃及史书记载,大约公元前9600年,雅典军队与一支来自大西洋深处的军队展开大战,这支军队狂妄至极,准备进攻整个欧洲,进而侵略亚洲。入侵者来自一个名叫大西洲的海岛,位于海力克斯之柱(直布罗陀海峡)之外,面积比北非和小亚细亚的总和还大,是个强大帝国的权力中心。那帝国不仅包括附近大西洋岛屿,还包括大陆上不少地方。不过希腊人是众多部族的领袖,士气很高。军事技术很先进,邻近部族纷纷投降后,只好单独抵抗……粉碎了敌人的入侵计划,使那些尚未屈服的人免于奴役,还解放了海峡以内其他已被征服的城邦。 到了后来,大西洲发生了强烈的地震和严重的水灾,一昼夜之间,所有好战的人都遭活埋,陆地沉入海洋之中,陆地下沉后,在海上留下一片淤泥形成的沙洲,因此那部分海域不能通航。”柏拉图在《提玛友斯》中有关大西洲的记载就止于这里。 但在后来一节未完的对话《柯里西亚斯》中,柯里西亚斯再次谈到大西洲,这次说得非常详细具体。 大西洲沿岸多山,中央则为一片开阔肥沃的大平原,“虽然有大量的外来收益,从帝国的每一角落源源送来,但是各种主要生活必需品都是本岛本身自给自足的。 岛上矿产丰富,不论是固体的或易熔的都有,包括一种如今已不复见的稀有金属,名叫山铜,这种金属的价值只逊于黄金,比任何别的金属部贵重得多,当时岛上各处都有开采山铜的矿场。 茂密的森林出产大量木材,供木匠和建筑工人使用。岛上还有许多野兽和家畜,连象也不计其数。广阔青葱的草原,足以供养这种体积庞大、食欲特强的动物。生活在沼泽、湖泊、江河、山脉和平原上的其他动物,也有丰富的食物。 此外,大地又长出如今仍然可以在 世上找到的各式各样的芬芳香料,以及各种植物的根、茎、花 蜜、浆果等可供食用。至于栽种出来的,林林种种的果实晾晒干后也可供食用……森林出产的既可以吃又可以用来制造饮料 和提炼食油。还有给他们带来欢愉和快乐,但难以久存的水果则供人作餐后食用的甜品,让他享酒菜的人吃后消除饱腻的感觉。 这个乐土般的海岛,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下,美景纷呈,充盈富足,上下各等人都享受到大地的恩赐,而国王更利用岛上 丰富的资源,建造及美化神殿、王宫、港口、船厂和整片国土。”大西洲在柏拉图的笔下简直是个人间天堂。大西洲的王宫和神殿坐落在岛的中央,神庙供奉着守护神波塞冬。王宫富丽堂皇,镶满黄金、白银、象牙和神秘珍奇的山铜,这种山铜能像火焰那样闪闪生光。 主岛被一条宽六百英尺的运河环绕,外圈是一环宽一千二百英尺的陆地,陆地外围是一条宽一千二百英尺的运河,然后又是一环宽二千八百英尺的陆地,外有宽一千八百英尺的环形运河,这条运河可以轻易地容纳大船航行,这些环形的运河和陆地把整个岛屿划分成五个同心圆似的行政区,另一条运河则可以从中心贯穿各区,直通海洋。 柯里西亚斯还详细叙述了大西洲的行政结构;那支由一千二百艘船只组成的商船队;该地的一些典礼和许多壮丽的建筑物等。柏拉图借柯里西亚斯之后推崇大西洲的道德,大西洲人 “只着重道德,藐视一切事物,视眼前的繁华如过眼云烟。但是日久生奢华,大西洲人为风俗魔障压倒,。以至人欲横流的时候,大西洲人变得腐败无行,不能再保存其齐天洪福,他们明显地日趋堕落,天赋的美德原是他们最珍贵的财富,也逐渐地丧失了……他们利欲熏心,只知争权夺利”。大西洲成为罪恶的渊薮。 最后,宙斯神决定惩罚大西洲人,以遏制他们世俗的欲望,恢复虔诚之心。因此,他“召集全体神祗来到自己的神殿内;神殿坐落在宇宙的中心,俯临整个大干世界。诸神齐集于神殿后,宙斯说——”。柏拉图的记载到此中断。 故事非常生动,记述得非常详细,但却没有事实作依据,该怎样解释?是不是柏拉图编造出来的?是不是柯里西亚斯、索萨或萨以斯的祭司编造的神话?柏拉图在世时的历史和神话,为什么都没有直接提及大西洲呢?这个无论是否举足轻重的雅典之邦,有可能在公元前九千六百年存在吗?埃及的记载可能追溯到耶稣诞生时的前一万年吗?柏拉图最著名的门生亚里士多德,在提及大西洲时,为什么只说过一句话,极其简单:“创造它的人也是毁灭它的人。” 几百年过去了,悄无声息的有关大西洲的问题又引起人们的注意,讨论大西洲存在与否。地理学家兼历史学家斯特雷波就对大西洲的故事持怀疑的态度。但有的学者却相信大西洲曾经存在过。随后的岁月中,关于大西洲的种种揣测此起彼伏,在罗马帝国衰亡后动荡不安的千年中,层出不穷。此后的六百年中,没有人提出新的重要证据或看法。 15世纪时,欧洲历史进入新的阶段,在欧洲人中掀起探险的浪潮,人们热衷于寻找财富,发现未知的领域。传说中失落的大西洲再次掀起一股探险的热潮。于是有人认为大西洲并未陷入万顷波涛之中,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就是大西洲。另一些人则沿袭前人的说法,以西印度群岛、亚速尔群岛、加那利群岛和大西洋中其他岛屿为湮灭帝国的残余。 其后四百年,研究大西洲的人越来越多,各派学者引经据典,如圣经、古典文字作品、古代神话、业余考古学者肤浅的见解等,确定出大西洲的位置,有人认为它在大西洋,也有人提出在瑞典、北海、地中海,甚至撒哈拉等地。 现在,严肃的学者对于有关大西洲的种种虚妄的臆测,都会置之不理,但是有一个人的想法,却引起大家的关注。此人是康那利,他不是专业的科学家、探险家或历史学家,而是个政客,曾担任明尼苏达州副州长,后来当选为国会议员。他是个知识分子,对于探索新知识不遗余力,被誉为美国国会中的饱学之土。康那利不遗余力地、一丝不苟地研读柏拉图的著作, 1882年写成《大西洲:洪水时期前的世界》问世,不久此书畅销世界。这部书至今仍在流传,现代有关大西洲的推断,多半以此书为范本。 康那利从考古学、海洋学、语言学、历史学、神话学、人种学、动物学、植物学等各知识领域中收集着似没有关联的零碎资料,加以整理,融会贯通,建立了一个精辟独到的复杂推论。他的见解相当有证明力,不仅从各方面证明了柏拉图的描 述属实,还增加了许多新算有趣的细节。 按照康那利的研究见解,他推想大西洲的帝国中心位于直布罗陀海峡以西一个四面环水的大洲,连绵不断的一连串小岛和小脊犹如桥梁,把大西洲分东半球和美洲大陆联接起来。帝国的殖民地向西伸展到秘鲁和密西西比河谷,东至地中海,包括埃及,北至爱尔兰。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可能还与印度和中国有所接触。 康那利说,帝国由三大种族组成,文化最发达的是骨骼小、皮肤呈红棕色的人,有点像现今中美洲的印第安人、柏柏尔人或埃及人。第二种是圣经人物挪亚之子闪的后裔,可能是黄种人或乌拉阿尔泰语族人。第三种人个子最高,白皮肤、类似今天的希腊人、斯堪的那维亚人或凯尔特人。三个种族共同生活在一起,互相争权夺利,互相影响,互相创造,创造出先进的青铜文化。 有人会问康那利提出的依据是什么?他的设想大半是以如 今人类学家所谓的“传播论”为依据。传播论的理论认为,如果有类似的文化在相距很远的地方崛起,它们当初是不可能独立发展的,而是本来有过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康那利发现墨西哥、埃及和中东各种形式的金字塔和庙宇有相似的特色,就认为这些建筑式作必定是受同一文化影响发展而成的。同样,康那利发现分别在瑞士和非洲出土的铜器时代农具相似,或美洲印第安人和中国人的文字有相仿的地方时,也用传播论作解释。但是,人类社会初期相互独立的文化不可能越过三千英里的大洋,从欧洲传至南、北美洲。于是,康那利提出两个大胆假设:一是大西洲必定是位于大西洋中央,成为沟通两岸桥梁;二是大西洲不仅是文化桥梁,而且是铜器文化的发祥地。 康那利指出,大西洲是所有神话世界的所在地,包括圣经里的伊甸园,古希腊诗人荷马笔下的天堂,斯堪的那维亚神话中的仙宫。至于希腊、斯堪的那维亚、腓尼基和印度等地的古代神祗,实际上是按照大西洲历代帝后的形象重新塑造而成,专家们对于康那利的宏论产生微词,指出其神话观点是错误的七十多年以后,研究大西洲的学者坎普说:“一般读者见康那利学识丰富,所以会在敬佩中轻易接受他的推论。其实只要仔细阅读他的推论,就可以知道里面的内容是多么不真实,以偏概全,毫无价值可言。”许多现代人类学家也拒绝接受康那利那包罗万象的“传播论”,还提供证据指出,各种文明的进化,不管那些地方的人是否曾经接触,往往有相似的地方。 另外,即使大西洲曾经存在过,毁灭的原因是什么呢?康那利把大西洲的毁灭归因于同时发生的火山爆发、地震和洪水泛滥。但是现代物理学家指出,这一类灾变毁灭不了大洲,更不可能在四十八小时内把一片大陆毁于无形。一些现代作家想出,其他灾变来支持大西洲被毁的说法,例如维立考夫斯基在其著作《星球相撞》中,提出大西洲的毁灭可能与一场遍及全球的灾难有关,当时有一颗巨大的彗星,飞近地球造成浩劫。 德国物理学家穆克也作出一个类似的推理,他多方搜集证据来证明,大西洲是由火星和木星轨道间的一颗大行星撞击而毁灭的。但这些假设都无法证实。 大西洲的遗址到底在哪儿呢?根据传说,它在大西洋中部西部和地中海。 据柏拉图说,直布罗陀海峡对面的大西洋中部是大西洲的所在地。因此,大多数大西洲学专家认为,可以在那里找到失落的大洲。康那利和其他后来的许多学者一样,认为亚速尔群岛一定是这片湮灭大陆唯一尚未没入大海的部分,可能正是环绕王城的山脉顶峰。但是,考古学家们已详细勘探过亚速尔群岛,海洋学家又在毗邻的海床勘察,都没有任何证据证明那里曾经有一个王国或大岛。 地质学家对于大西洋里存在着沉没的大陆不抱幻想。按照地质学说,南北美洲与欧洲、亚洲、非洲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在过去的一亿八千万年至二亿年间,由于天体引力潮,以及从地壳一条巨大裂缝中涌出的熔融物质推动下大板块分裂开来。熔岩从炽热的地心,穿过分隔东西半球的海底裂缝向上涌出,冷却之后变成岩石,在两边堆积,不断被新涌上的熔融物质推挤,于是岩石逐渐向东、西伸展,形成海底平原。在冷却熔岩不断增长所产生的推力与天体引潮力的分扯之下,最初相连的大陆分裂成两块,距离越来越远。如果依据此种理论,那么大西洋根本就没有沉没的陆地。 那么,柏拉图叙述的大西洲存在过吗?它究竟在什么地方呢?有人认为大西洲是柏拉图杜撰出来的国度,根本就不存在。这使人们想起了古希腊神话中特洛伊木马的故事。此前,世人都认为那是神话,然而19世纪一位德国人的努力,使神话变成现实,发现了失落了的文明。 大西洲是否也是失落的文明?这仍然是一个神秘的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