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发明攻城器械

发明攻城器械

发布时间:2021-07-12 14:39:59

1. 古代创造的攻城器械都有哪些

城池自从出现,一直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口密集,地位显要,是历代战争的必争之地。在我国古代,不论大小城市,几乎都建有坚实的城墙,城外还挖有宽而深的城壕。城战是古代战争最主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武器的进步,城防设施的不断完善,发明创造了许多攻守城器械。而攻城和守城器械的应用,无不是显示出智谋和武力的硬战。

在我国古代,城池是封闭式的堡垒,不仅有牢固厚实高大的城墙和严密的城门,而且城墙每隔一定距离还修筑墩、台楼等设施,城墙外又设城壕、护城河及各种障碍器材。可以说层层设防,森严壁垒。

围绕着攻城与守城,各种攻守器械在实战中被广泛应用。在我国古代,攻城器械包括攀登工具、挖掘工具,以及破坏城墙和城门的工具。汉代以来主要发明创造的攻城器械有:飞桥、云梯、巢车、轒讟车、临冲吕公车等。

飞桥是保障攻城部队通过城外护城河的一种器材,又叫“壕桥”。这种飞桥制作简单,用两根长圆木,上面钉上木板,为搬运方便,下面安上两个木轮。

如果壕沟较宽,还可将两个飞桥用转轴连接起来,做成折叠式飞桥。搬运时将一节折放在后面的桥床上,使用时将前节放下,搭在河沟对岸,就是一座简易的壕桥。

云梯是一种攀登城墙的工具。一般由车轮、梯身、钩三部分组成。梯身可以上下仰俯,靠人力扛抬倚架到城墙壁上。梯顶端有钩,用来钩援城缘。梯身下装有车轮,可以移动。

相传云梯是春秋时期的巧匠鲁班发明的,其实早在夏商周时就有了,当时取名叫“钩援”。春秋时的鲁班只是加以改进罢了。

传说在战国初年的时候,楚国的国君楚惠王想重新恢复楚国的霸权。他扩大军队,要去攻打宋国。楚惠王重用了一个当时最有本领的工匠。他是鲁国人,名叫公输般,也就是后来人们称的鲁班。

输般被楚惠王请了去,当了楚国的大夫。他替楚王设计了一种攻城的工具,比楼车还要高,看起来简直是高得可以碰到云端似的,所以叫做云梯。

楚惠王一面叫公输般赶紧制造云梯,一面准备向宋国进攻。楚国制造云梯的消息一传扬出去,列国诸侯都有点担心。特别是宋国,听到楚国要来进攻,更加觉得大祸临头。

楚国想进攻宋国的事,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反对。反对最厉害的是墨子。墨子,名翟,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反对铺张浪费,主张节约。他要他的门徒穿短衣草鞋,参加劳动,以吃苦为高尚的事。如果不刻苦,就是算违背他的主张。

墨子还反对那种为了争城夺地而使百姓遭到灾难的混战。当他听到楚国要利用云梯去侵略宋国时,就急急忙忙地亲自跑到楚国去,跑得脚底起了泡,出了血,他就把自己的衣服撕下一块裹着脚走。

墨子就这样奔走了十天十夜,他到了楚国的都城郢都。他先去见公输般,劝他不要帮助楚惠王攻打宋国。

公输般说:“不行呀,我已经答应楚王了。”

墨子就要求公输般带他去见楚惠王,公输般答应了。在楚惠王面前,墨子很诚恳地说:“楚国土地很大,方圆五千里,地大物博;宋国土地不过五百里,土地并不好,物产也不丰富。大王为什么有了华贵的车马,还要去偷人家的破车呢?为什么要扔了自己绣花绸袍,去偷人家一件旧短褂子呢?”

楚惠王虽然觉得墨子说得有道理,但是不肯放弃攻找宋国的打算。公输般也认为用云梯攻城很有把握。

墨子便直截了当地说:“你能攻,我能守,你也占不了便宜。”

墨子就解下身上系着的皮带,在地上围着当作城墙,再拿几块小木板当作攻城的工具,叫公输般来演习一下,比一比本领。

公输般采用一种方法攻城,墨子就用一种方法守城。一个用云梯攻城,一个就用火箭烧云梯;一个用撞车撞城门,一个就用滚木擂石砸撞车;一个用地道,一个用烟熏。

公输般用了九套攻法,把攻城的方法都使完了,可是墨子还有好些守城的高招没有使出来。

公输般呆住了,但是心里还不服,说:“我想出了办法来对付你,不过现在不说。”

墨子微微一笑说:“我知道你想怎样来对付我,不过我也不说。”

楚惠王听两人说话像打哑谜一样,弄得莫名其妙,问墨子说:“你们究竟在说什么?”

墨子说:“公输般的意思很清楚,不过是想把我杀掉,以为杀了我,宋国就没有人帮助他们守城了。其实他打错了主意。我来到楚国之前,早已派了禽滑釐等三百个徒弟守住宋城,他们每一个人都学会了我的守城办法。即使把我杀了,楚国也是占不到便宜的。”

楚惠王听了墨子一番话,又亲自看到墨子守城的本领,知道要打胜宋国没有希望,只好说:“先生的话说得对,我决定不进攻宋国了。”

这说明,云梯的运用,无论是攻防,都处在魔高一尺、道高一仗的彼此制衡的发展变化中。到了唐代,云梯比战国时期就有了很大改进。

此时的云梯,底架以木为床,下置六轮,梯身以一定角度固定装置于底盘上,并在主梯之外增设一具可以活动的“副梯”,顶端装有一对辘轳。登城时,云梯可以沿城墙壁自由地上下移动,不再需要人抬肩扛。

到了宋代,云梯的结构又有了更大改进。据北宋曾公亮的《武经总要》记载,宋代云梯的主梯也分为两段,并采用了折叠式结构,中间以转轴连接。这种形制有点像当时通行的折叠式飞桥。同时,副梯也出现了多种形式,使登城接敌行动更加简便迅速。

为了保障推梯人的安全,宋代云梯吸取了唐代云梯的改进经验,将云梯底部设计为四面有屏蔽的车型,用生牛皮加固外面,人员在棚内推车接近敌城墙时,可有效地抵御敌矢石的伤害。

巢车是一种专供观察敌情用的瞭望车。车底部装有轮子可以推动,车上用坚木竖起两根长柱,柱子顶端设一辘轳轴,用绳索系一小板屋于辘轳上。

板屋高3米,四面开有12个瞭望孔,外面蒙有生牛皮,以防敌人矢石破坏。屋内可容纳两人,通过辘轳车升高数丈,攻城时可观察城内敌兵情况。

宋代出现了一种将望楼固定在高竿上的“望楼车”。这种车以坚木为竿,高近一米,顶端置板层,内容纳一入执白旗瞭望敌人动静,用简单的旗语同下面的将士通报敌情。

在使用中,将旗卷起表示无敌人,开旗则敌人来;旗杆平伸则敌人近,旗杆垂直则敌到;敌人退却将旗杆慢慢举起,敌人已退走又将旗卷起。

望楼车,车底有轮可来回推动;竖杆上有脚踏橛,可供哨兵上下攀登;竖杆旁用粗绳索斜拉固定;望楼本身下装转轴,可四面旋转观察。

这种望楼车比巢车高大,观察视野开阔。后来随着观察器材的不断改进,置有固定的瞭望塔,观察敌情。

轒讟车也是一种古代攻城战的重要的工具,用以掩蔽攻城人员掘城墙、挖地道时免遭敌人矢石、纵火、木檑伤害。

轒讟车是一种攻城作业车,车下有四轮,车上设一屋顶形木架,蒙有生牛皮,外涂泥浆,人员在其掩蔽下作业,也可用它运土填沟等。

攻城作业车种类很多,还有一种平顶木牛车,但车顶是平的,石块落下容易破坏车棚,因此在南北朝时,改为等边三角形车顶,改名“尖头木驴车”。这种车可以更有效地避免敌人石矢的破坏。

为了掩护攻城人员运土和输送器材,宋代出现了一种组合式攻城作业车,叫“头车”。这种车搭挂战棚,前面还有挡箭用的屏风牌,是将战车、战棚等组合在一起的攻城作业系列车。

头车长宽各7尺,高七八尺,车顶用两层皮笆中间夹一尺多厚的干草掩盖,以防敌人炮石破坏。车顶朝廷有一方孔,供车内人员上下,车顶前面有一天窗,窗前设一屏风牌,以供观察和射箭之用;车两则悬挂皮牌,外面涂上泥浆,防止敌人纵火焚烧。

“战棚”接在“头车”后面,其形制与头车略同。在战棚后方敌人矢石所不能及的地方,设一机关,用大绳和战棚相连,以绞动头车和战棚。在头车前面,有时设一屏风牌,上面开有箭窗,挡牌两侧有侧板和掩手,外蒙生牛皮。

使用头车攻城时,将屏风牌、头车和战棚连在一起,推至城脚下,然后去掉屏风牌,使头车和城墙密接,人员在头车掩护下挖掘地道。战棚在头车和找车之间,用绞车绞动使其往返运土。

这种将战车、战棚等组合一体的攻城作业车,是宋代军事工程师的一大创举。

临冲吕公车是古代一种巨型攻城战车,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战车。车身高数丈,长数十丈,车内分上下5层,每层有梯子可供上下,车中可载几百名武士,配有机弩毒矢、枪戟刀矛等兵器和破坏城墙设施的器械。

进攻时,众人将车推到城脚,车顶可与城墙齐,兵士们通过天桥冲到城上与敌人拼杀,车下面用撞木等工具破坏城墙。

这种庞然大物似的兵车在战斗中并不常见,它形体笨重,受地形限制,很难发挥威力,但它的突然出现,往往对守城兵士有一种巨大的威慑力,从而乱其阵脚。

除以上所述的攻城器械以外,还有其他一些用来破坏城墙、城门的器械,如搭车、钩撞车、火车、鹅鹘车等。在古代攻城战役中,大多是各种攻城器械并用,各显其能。

2. 古代有哪些攻城器械

攻城器械是用来越过城墙和城堡的其他防卫者,让攻击部队的优越兵力,可以在最小的伤亡情况下攻击防卫者。

许多装备是设计来撞击或破坏城墙。除了简单的云梯之外,中古时代最常被使用的攻城装备,包括抛石机、投石机、攻城塔、冲撞车和大盾牌。
一旦城墙遭到破坏或攻城塔已经就位,自愿上阵的士兵就会发动突击。这种部队以「凄凉的期待」而闻名,因为他们都已经做好伤亡的打算。但是,在这种部队中能成功生存下来的人,都会在晋升、头衔和战利品上得到最高的奖励。
巨型抛石机又称配重抛石机,是大型的投石器,由沈重的砝码(通常是大袋子的石块)来增强它的威力。投石机的长投掷臂一端会装上大石并藉大量的砝码向下拉张。当投掷臂被松开,投掷臂便会因重力骤失向上弹升,使大石以很高的弧形弹道猛力地投射出去。由这种武器所投掷出去的投射物,会急速下坠,最理想的情况就是用来粉碎箭塔的顶端、防守装备和平台。除非投射物能够刚好击中城墙的顶端,否则很难光靠巨型投石机破坏垂直的城墙。如果在装配巨型投石机时没有弓箭掩护,可能会在守城士兵突围后被发现并遭毁。巨型投石机最适合用于粉碎木制的屋顶,并且可以把燃烧的碎石与用来纵火的投射物一齐发射出去。
投石机又称扭力投石机,和巨型投石机不尽相同,其威力是由缠绕的绳索或皮条所发挥出来的。它以齿轮绞着绳子制造拉力,在松开后,旋动的绳子就会把投掷臂抛掷出去。当投掷臂碰上笨重的遏制横贡时,设置在投掷臂末端篮子里面的投射物,就会被抛掷出去。遏制横贡能够被调整以改变投射物的弹道。相对于巨型投石机,投石机的弹道比较平伏,而且能产生同样的威力。投石机的密集射击,能够对城墙产生很大的破坏力。另外,投射物和崩落的城墙碎片有助于填平壕沟,它们所制造出来的碎石堆亦提供攻城者攀爬入城。
攻城者会移动攻城塔以贴近城墙,并且将一道梯板从塔顶放下到城墙的顶端,好让塔里的士兵从梯板冲出与防卫者作肉搏战。每一座攻城塔都会很巨大,由湿润的兽皮保护以免受到火焰烧毁。由于重量庞大而使得移动缓慢,因此会架设在有滑轮的木桩上,以推拉的方式向前移动,使它靠近城墙的底部。推拉时前方地面须预作准备,通常会在土泥的地上铺设厚木板做为路面,以便移动。当攻城塔靠近城堡时,弓兵会从塔顶的战斗区内向城堡内发射弓箭;只要它一贴紧城墙时,塔内的士兵就会从塔内的梯阶踏上城墙。来自攻城塔内的突击永远不会让防卫者感到惊奇,因为在攻城塔移动迫近时,会有很多时间作御敌的准备。防卫者会走到城墙最受威胁的部份,或阻止梯板放下。当攻城塔接近时,防卫者会企图抓住并设法推开。到了突击的最后一刻,攻城工程师会向城墙上可攻击的部份开火,以分散防卫者对突击所作的准备。如果第一队的攻城者从塔上被打倒的话,还会有源源不绝的士兵从梯板的后面涌出,以完成攻占城堡的任务。 冲撞车有一个巨大的木桩,桩上会有一个铁头,在遮盖物的内部前后摆动,往城墙或城门撞上去。在撞上城墙之后,木桩会摆动回来并再往城墙继续冲撞。这种撞击力可以破开由厚木板制造的城门或石墙,打开一个可作攻击的缺口。冲撞车的上方会覆盖着湿润的兽皮以防止火焰烧毁。事实上,操作冲撞的器具是非常危险的任务,因为防卫者可以从上方掷下大石、烧开的水、或燃烧的油脂到冲撞车上,以试图予以破坏或杀死操作中的士兵。即使城门或吊桥被撞毁,后面可能还会有几道闸门和门房需要冲锋陷阵。公元1111年到1112年之间的冬天,发生在蒂尔的一场攻城战中,居防卫位置的阿拉伯人就发明了一种具有创意的守城工具去对抗冲撞车。他们抛下附有挂钩的绳缆钩住冲撞车,并把它从城墙拉开。反覆几次之后,冲撞车就被弄毁了。
攻城一方的弓兵与弩兵在地面上,以大型的木制盾牌作为掩护,这种盾牌被称为大盾。在大盾上方有一道狭小的发射口,让士兵可以从后面向防卫者射击。英国国王狮心理查一世就是在观看这些大盾时,被弩弓射中肩膀,造成致命的伤害

3. 三国时期攻城主要使用什么器械

三国时期攻城主要使用云梯。
云梯在古代属于战争器械,用于攀越城墙攻城的用具。古代的云梯,有的种类其下带有轮子,可以推动行驶,故也被称为“云梯车”,配备有防盾,绞车,抓钩等器具,有的带有用滑轮升降设备。 云梯的发明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鲁国能工巧匠公输盘(鲁班),其时楚惠王为了达到称雄目的,命令公输盘制造了历史上的第一架云梯。现代指攀援登高工具的一种,主要做消防和抢险等用途。

4. 诸葛亮发明的攻城兵器中,可以载运折叠后的大梯子的车子叫什么

中国古代战争中用以攀登城墙的攻城器械。《淮南子·兵略训》许慎注说:“云梯可依云而立,所以瞰敌之城中。”故登高侦察敌情,是云梯的另一功用。一般认为,云梯的发明者是春秋时期的鲁国巧匠公输般。战国时期的云梯,从战国水陆攻战纹铜鉴所示图案判断 ,系由3部分构成:底部装有车轮,可以移动;梯身可上下仰俯,靠人力扛抬,倚架于城墙壁上;梯顶端装有钩状物,用以钩援城缘,并可保护梯首免遭守军的推拒和破坏。唐朝的云梯比战国时期有很大改进:梯身(主梯)以一定角度固定装置在底盘上;在主梯之外,又增设一具活动的上城梯(副梯),其顶端装有一对辘轳,登城时可以沿着城墙壁面上下滑动,谓之飞云梯;云梯的底部则“以大木为床,下置六轮”。由于主梯采用了固定式装置,简化了架梯程序,缩短了架梯时间,而活动的上城梯的设计,则大大降低了云梯在接敌前的高度。攻城时只需将主梯停靠城下,然后再在主梯上架设上城梯,便可“枕城而上”,从而减少了敌前架梯的危险和艰难,同时又保证云梯在登城前不过早与城缘接近,免遭守军破坏。宋朝的云梯结构有了更大的改进,采用了中间以转轴联接的折叠式结构,并在梯底部增添了防护设施。此外,上城梯(副梯)也出现了多种形式,有飞梯、竹飞梯、蹑头飞梯等。这些改进,使登城接敌运动简便迅速。明朝以后,这种笨重的巨大云梯,因无法抵御火器的攻击,遂逐渐废弃。
相传云梯是春秋时的巧匠鲁班所发明,其实早在夏商周时就有了,当时取名叫“钩援”。春秋时;鲁班加以改进。战国时云梯由车轮、梯身、钩三部分组成。梯身可以上下仰俯,靠人力扛抬倚架到城墙壁上;梯顶端有钩,用来钩援城缘;梯身下装有车轮,可以移动。唐代的云梯比战国时期有了很大改进:云梯底架以木为床,下置六轮,梯身以一定角度固定装置于底盘上,并在主梯之外增设了一具可以活动的“副梯”,顶端装有一对辘轳,登城时,云梯可以沿城墙壁自由地上下移动,不再需人抬肩扛。同时,由于主梯采用了固定式装置,简化了架梯程序,缩短了架梯时间,军队在攻城时,只需将主梯停靠城下,然后再在主梯上架副梯,便可以“枕城而上”,从而减少了敌前架梯的危险和艰难。另外,由于云梯在登城前不过早地与城缘接触,还可以避免守军的破坏。到了宋代,云梯的结构又有了更大改进。据《武经总要》所记,宋代云梯的主梯也分为两段,并采用了折叠式结构,中间以转轴连接。这种形制有点像当时通行的折叠式飞桥。同时,副梯也出现了多种形式,使登城接敌行动更加简便迅速。为保障推梯人的安全,宋代云梯吸取了唐末云梯的改进经验,将云梯底部设计为四面有屏蔽的车型,用生牛皮加固外面,人员在棚内推车接近敌城墙时,可有效地抵御敌矢石的伤害。古代攻城用的梯子种类很多,云梯算是巨大笨重、结构较为复杂的一种。
攻城在古代有多种方法,但多是以迅速登城为决胜前提,架梯必须果敢、迅速、乘虚入城。所以常用的有各种轻便简单的飞梯。汉代时,汉军攻打郅支城,该城外设一道木城墙,内设土城墙,防守相当严密。攻城兵士先用弓弩仰射,击退城上守兵,用火烧毁木城,持弩弓,操长戟冲入木城,然后迅速接近土城,四面架梯,缘梯登城,很快捣破了内城。这种攻城方式便是强攻,尽量缩短双方对峙时间,一鼓作气,迅速攻破城防,所以必须使用轻便飞梯,飞梯结构简单,重量轻,多是木制竹制。宋代飞梯长二三丈,首端装有双轮,便于蚁附登城。另外还有“避檑木飞梯”、“蹑头飞梯”、“竹飞梯”,形制略有差异,但都轻便实用。

5. 古代攻城器械有哪几种

古代攻城器械种类繁多,从它们的功能来说,大致可分为遮挡、接通、攀登、侦察、瞭望、抵近摧毁和远距离攻击等六类。

遮挡式攻城器械具有防护功能。这些器械上有顶,底有轮,两侧有板壁,外蒙生牛皮,可以减少或避免攻城士兵受到城上各种兵器的伤害,主要有车贲辒车等。

接通式器械的作用是架于城外壕沟两岸,使士兵顺利通过。攀登式器械主要指各种云梯,供士兵登城作战用。

侦察瞭望器械有望楼和巢车,它们以大木制成框架式底座,下安4~8轮,便于机动。

抵近摧毁式器械,有挖掘、钻凿、撞击等多种类型,撞车便是撞击型攻城器械。

远距离攻击器械有抛石机、巨型机发弩与火攻器材等。

6. 古代都有什么攻城器械呢

古代军队攻打城池专用的机械化器具,能有效对城池防御体系进行直接破坏或协助攻击,常见的攻城器具有:冲车、云梯、渡濠器具、投石车等,它的出现,是技术的进步也是战争的需要。
1、冲车:也叫「临冲」或「对楼」,是一种被装甲起来的攻城塔,即以冲撞的力量破坏城墙或城门的攻城主要兵器,属于中国古代攻城器械。
临冲吕公车,是一种安有八个车轮、高五层的攻城塔。最下层是推动车前进的士兵,其它四层装载攻城的战斗士兵。车高约12米、宽6米、长8米。
冲车利用自身的高度,从车中直接向城内射击,也可用来接近城墙,破坏女墙(垛墙),直接攻打城墙上的守敌。车中除了装备有各种长兵器,还常常装载强弩、石炮等重武器。
2、云梯:是一种攀登城墙的工具。相传云梯是春秋时的巧匠鲁班发明的,其实早在夏商周时就有了,当时取名叫“钩援”。春秋时;鲁班加以改进。战国时云梯由车轮、梯身、钩三部分组成。梯身可以上下仰俯,靠人力扛抬倚架到城墙壁上;梯顶端有钩,用来钩援城缘;梯身下装有车轮,可以移动。唐代的云梯比战国时期有了很大改进:云梯底架以木为床,下置六轮,梯身以一定角度固定装置于底盘上,并在主梯之外增设了一具可以活动的“副梯”,顶端装有一对辘轳,登城时,云梯可以沿城墙壁自由地上下移动,不再需人抬肩扛。同时,由于主梯采用了固定式装置,简化了架梯程序,缩短了架梯时间,军队在攻城时,只需将主梯停靠城下,然后再在主梯上架副梯,便可以“枕城而上”,从而减少了敌前架梯的危险和艰难。另外,由于云梯在登城前不过早地与城缘接触,还可以避免守军的破坏。到了宋代,云梯的结构又有了更大改进。据《武经总要》所记,宋代云梯的主梯也分为两段,并采用了折叠式结构,中间以转轴连接。这种形制有点像当时通行的折叠式飞桥。同时,副梯也出现了多种形式,使登城接敌行动更加简便迅速。为保障推梯人的安全,宋代云梯吸取了唐末云梯的改进经验,将云梯底部设计为四面有屏蔽的车型,用生牛皮加固外面,人员在棚内推车接近敌城墙时,可有效地抵御敌矢石的伤害。古代攻城用的梯子种类很多,云梯算是巨大笨重、结构较为复杂的一种。三国时,孙权手下大将甘宁,率兵攻打曹操的皖城,攻城的时候,原打算派兵士运土筑土山,竖云梯,架飞桥,接近敌城墙,但大将吕蒙认为此法费时费力,不如乘军队士气正锐,用弓弩石炮强攻,可速战速胜。果然,最后以强攻取胜。
攻城在古代有多种方法,但多是以迅速登城为决胜前提,架梯必须果敢、迅速、乘虚入城。所以常用的有各种轻便简单的飞梯。汉代时,汉军攻打郅支城,该城外设一道木城墙,内设土城墙,防守相当严密。攻城兵士先用弓弩仰射,击退城上守兵,用火烧毁木城,持弩弓,操长戟冲入木城,然后迅速接近土城,四面架梯,缘梯登城,很快捣破了内城。这种攻城方式便是强攻,尽量缩短双方对峙时间,一鼓作气,迅速攻破城防,所以必须使用轻便飞梯,飞梯结构简单,重量轻,多是木制竹制。宋代飞梯长二三丈,首端装有双轮,便于蚁附登城。另外还有“避檑木飞梯”、“蹑头飞梯”、“竹飞梯”,形制略有差异,但都轻便实用。
3、渡濠器具:宋代濠桥的长短以濠为准,桥下前面有两个大轮,后面是两个小轮,推进入濠,轮陷则桥平可渡。如果濠阔,则用折迭桥,就是把两个濠桥接起来,中间有转轴,用法也相同。
4、投石车:相传并不是刘晔发明的,而是袁曹在官渡相持的时候,袁绍军使用了大型攻城器械高橹,然后刘晔献计用投石车破高橹。三国演义里其实没有提是刘晔发明的。后来经过马钧改进,进一步完善。
投石车在春秋时期已开始使用,隋唐以后成为攻守城的重要兵器。是古代战车的一种。上装机枢,弹发石块。因声如雷震,故名霹雳车。《三国志·魏志·袁绍传》:“太祖(曹操)乃为发石车,击(袁)绍楼,皆破。绍众号曰霹雳车。”亦称“抛车”。指在车上用粗竹将石块抛击出去;作为攻坚的手段。其实投石车就是中国象棋黑方的炮。
投石车是利用杠杆原理抛射石弹的大型人力远射兵器,它的出现,是技术的进步也是战争的需要。春秋时期已开始使用,隋唐以后成为攻守城的重要兵器。最初的投石车结构很简单,一根巨大的杠杆,长端是用皮套或是木筐装载的石块,短端系上几十根绳索,当命令下达时,数十人同时拉动绳索,利用杠杆原理将石块抛出,这就是古代的战争之神了(斯大林说炮兵是战争之神)。中国战争史上投石车首次大规模使用,应当是李信(飞将军李广的远祖)攻楚,楚军秘密准备了大批投石车,当秦军渡河时突然同时发射,无数尖利的石块乌云般砸向秦军,二十万秦军全面溃败,李信自己也兵败自杀。后来战国四名将之一的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才攻下了楚国,可见当时投石车的威力,中国的投石车在宋代到达高峰。

7. 古代有什么攻城器械

《三国演义》开篇即讲到“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虽然被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否定掉,却是中国古代、近代乃至世界古近代发展的一句总概括。中国能确认的文明直溯四千年前的大夏王朝(其实之前还有黄帝等的传说),之后成汤建商,周武王伐纣,再到春秋乱世,中国人从证明开始之初,便 没有停止过战争,说时代的需要也好,说维护自身权益为在乱世争得一席之地也好,说为一统天下实现霸业也好(秦王嬴政就是这样的),攻城的手段在不断地提高,攻城的器械也在不断地改进》
攻城战是所有战争中平均死伤最多的一种,作为守方,拥有坚强的城郭对战争的胜利有很大的帮助。我国夏朝就有了。而世界上最宏伟的城墙是我国的长城,公元前214年,嬴政下令将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予以修缮,连贯为一,西起临洮,北傍阴山,东到辽东,总长6700千米,俗称万里长城。
兵法记载,攻城有“临(临山筑攻)、钩(钩梯爬城)、梯(云梯)、堙(填塞城沟)、水(水攻)、穴(挖地道)、突(穿突暗门)、蛾傅(密集爬城)、轩车(用高耸的轩车攻城)、轒辒车、空洞(隧道攻城)、冲共十二种。
而攻城器械则多不胜数,以下列举几种常见的:



《吴越春秋》中有载“弩生于弓,弓生于弹。”弹就是弹弓,是更古老的抛射工具,发射石丸等弹丸,所以原始弓也十分简单。从《易经》 “弦木为弧,剡木为矢”的记载可看出最处形态的弓无非是将一根木竹弯成弧形,销尖木竹既为箭。可以说简陋到极至,其射程与杀伤力更是不敢恭维,但毕竟使人类摆脱了身体机能的限制成功运用一种机械力。
商周时期,弓箭的发展趋于成熟,作战的箭矢已主要是青铜镞,弓的样式也基本具备了后世弓的形制。到春秋战国,弓的制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艺。
西汉以后,穿透力更强的铁镞逐步代替了铜镞,弓的制作也愈加精美,但形制,质量没有根本性的变化。火器发明后,因其射速慢,天气影响大,轻便的弓箭还有相当的生命力。以明代戚继光的军队装备为例,步军中弓手占十分之一,马军中仍占二分之一强。至于满清更是以骑射作为夺取天下的利器,直到鸦片战争之后,弓箭才走出了中国军队的序列。
在长达数千载的装备史上,弓箭赢得了无上的荣光,春秋战国时位列兵器之首,“射”技也是公卿大夫必备的“六艺”之一,齐桓晋文称霸,周天子赐予彤弓彤矢以示其代天伐罪之权。如百步穿杨的养由基,辕门射戟之吕奉先具是一段佳话。即便是羽扇伦巾的周公谨也用十日造箭之法来谋害诸葛亮。

飞钩

飞钩,檑义夜和狼牙拍,顾名思义飞钩是将一铁钩栓于绳索之上,是很多梁上君子的最爱。实际上飞钩用于攻城的历史几乎和飞钩本身的历史一样长。《墨子?备梯》,《武经总要》,《练兵实纪》,《兵器图说》都有记载,而令人更惊讶的是飞钩的寿命之长,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二破武汉之时正是陈玉成亲率敢死队用飞钩夜间偷袭得手。即便到了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我人民军队也多次利用飞钩建立功勋。飞钩用于攻城多为人知晓,事实上,飞钩在防守上的功绩也是勿需多让。一旦攻方以云梯冲城,如果你有足够的冷静,足够的准确,足够的力量,足够的敏捷便可用飞钩将云梯拉倒或拉垮,将梯上之人尽皆摔死。当然,在飞箭如雨的战场,你还要有足够的命大才能完成如此高难度的动作。
飞钩用于夜袭给防守者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古时的大城尤其是京师,都是占地广大,人口众多。北京俗称“四九城”指四十里的城墙九个门;唐代的长安人口百万。如果敌方“悄悄的进村,放枪的不要”,想在这样的大城只靠人力夜夜备袭显然是不现实的,如是,恐怕敌方尚未来袭自己已经心力憔悴。《三国演义》中曹刘争汉中,曹操临河下寨,刘军不得进,后诸葛亮正是用疲兵之法逼退曹军。这时狼牙拍和檑义夜该大显身手了,狼牙拍以铁钩,铁钉置于木版或绳网上,夜间悬于城上,若敌以飞钩夜袭便被钩住扎伤不得攀缘。檑义夜是狼牙拍的近亲,只是其将钩钉置于圆木之上,除了可防夜袭,还可当檑石滚木投下。



车,古来城关或是高墙深池,或是居于险要,所以攻守战具皆为庞然大物。若想灵活应用,仅凭人力则实在是有些费力不讨好,即便是体力比人高那么一点点的牛马,面对数十吨的重物也不免有望洋兴叹之感,所以古人大多将战具装上战车(如巢车,霹雳车等)。可想而知若没有车的发明,攻城战将乏味的多。
中国的传说中,发明车辆的桂冠属于夏朝的奚仲。夏商之时,就有大规模战车决战的描写。但是面临着缺乏实物证据的难题。如果传说属实的话,中国使用车辆就不应迟于公元前23世纪。1972年,在河南安阳出土了一座商代车马坑。里面车厢,车轴,车辕皆制作精良,证明当时车辆技术已经发展的极为完善了。

抛石机

抛石机(又称炮),相传炮发明于周代,叫“抛车”。抛石机利用杠杆原理,将石头抛射出去。由抛杆,抛架和机索三部分构成。抛杆设一横轴,顶端连有一副皮兜绳;机索由数十上百根绳索组成。每根绳索需要1——2人拉拽。
东汉时期,炮已成为备受重视的攻城战具。公元200年,曹操袁绍战于管渡,曹军使用一种自行炮——霹雳车攻破袁军壁楼,大获全胜。唐宋以后,炮的使用更为普遍。宋代的陈规在《城守录》中感慨的写到“攻守利器,皆莫如炮。攻者得炮之术,则城无不拔;守者得炮之术,则可以制敌。”
在中国炮的使用史上,蒙古人处于突出重要地位,对中国炮的使用产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公元13——14世纪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建立了空前而且很可能绝后的庞大帝国。虽然蒙古无敌的铁骑是这个神话的根本,但蒙古强大的炮兵却赋予了蒙古军队摧毁一切防御的巨大破坏力,是蒙古从草原之王走向世界霸主的重要标志。 蒙古的炮称为“回回炮”,它是一件“驳来品”进口货,是当年蒙古西征时从波斯人手中学来的,也算中国早期知识引进的成功范例。“回回炮”上出现了类似射击计算表的刻度,极大的提高了射击的精度。古籍上曾经记载“回回炮”在攻襄阳时发挥的巨大作用:“中人立毙,中地下陷三四尺”,也正是“回回炮”一阵齐射将襄阳的城墙击毁,历时三年的襄阳大战终于在“回回炮”的怒吼声中尘埃落定。

在中华5000年的辉煌史上饱受战争的累累剑痕,《战国策。秦策》有云:“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逐鹿而擒蚩尤,尧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其间或有吊民伐罪的凛然正气,或有抗暴抑强壮志豪情,更有争夺权力的荼毒生灵。战国时燕将骑劫攻即墨不克乃尽掘齐人祖坟;秦之王贲伐魏以水灌大梁,一代名城毁于一旦;蒙古西征,兵锋所至有反抗者尽皆屠城。难怪兵圣孙子称其为“此攻之灾也”,但攻守双方所用战具则成为了古人智慧的集中代表。

8. 中国古代攻城战争中常用的四种器械是什么

古代军队攻打城池专用的机械化器具,能有效对城池防御体系进行直接破坏或协助攻击,常见的攻城器具有:冲车、云梯、渡濠器具、投石车等等,它的出现,是古代技术的进步也是战争的需要。

投石车是利用杠杆原理抛射石弹的大型人力远射兵器,它的出现,是技术的进步也是战争的需要。春秋时期已开始使用,隋唐以后成为攻守城的重要兵器。最初的投石车结构很简单,一根巨大的杠杆,长端是用皮套或是木筐装载的石块,短端系上几十根绳索,当命令下达时,数十人同时拉动绳索,利用杠杆原理将石块抛出,这就是古代的战争之神了(斯大林说炮兵是战争之神)。

中国战争史上投石车首次大规模使用,应当是李信(飞将军李广的远祖)攻楚,楚军秘密准备了大批投石车,当秦军渡河时突然同时发射,无数尖利的石块乌云般砸向秦军,二十万秦军全面溃败,李信自己也兵败自杀。后来战国四名将之一的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才攻下了楚国,可见当时投石车的威力,中国的投石车在宋代到达高峰。

9. 中国古代有哪些攻城器械

兵法记载,攻城有“临(临山筑攻)、钩(钩梯爬城)、梯(云梯)、堙(填塞城沟)、水(水攻)、穴(挖地道)、突(穿突暗门)、蛾傅(密集爬城)、轩车(用高耸的轩车攻城)、轒辒车、空洞(隧道攻城)、冲共十二种。
而攻城器械则多不胜数,以下列举几种常见的:



《吴越春秋》中有载“弩生于弓,弓生于弹。”弹就是弹弓,是更古老的抛射工具,发射石丸等弹丸,所以原始弓也十分简单。从《易经》 “弦木为弧,剡木为矢”的记载可看出最处形态的弓无非是将一根木竹弯成弧形,销尖木竹既为箭。可以说简陋到极至,其射程与杀伤力更是不敢恭维,但毕竟使人类摆脱了身体机能的限制成功运用一种机械力。
商周时期,弓箭的发展趋于成熟,作战的箭矢已主要是青铜镞,弓的样式也基本具备了后世弓的形制。到春秋战国,弓的制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艺。
西汉以后,穿透力更强的铁镞逐步代替了铜镞,弓的制作也愈加精美,但形制,质量没有根本性的变化。火器发明后,因其射速慢,天气影响大,轻便的弓箭还有相当的生命力。以明代戚继光的军队装备为例,步军中弓手占十分之一,马军中仍占二分之一强。至于满清更是以骑射作为夺取天下的利器,直到鸦片战争之后,弓箭才走出了中国军队的序列。
在长达数千载的装备史上,弓箭赢得了无上的荣光,春秋战国时位列兵器之首,“射”技也是公卿大夫必备的“六艺”之一,齐桓晋文称霸,周天子赐予彤弓彤矢以示其代天伐罪之权。如百步穿杨的养由基,辕门射戟之吕奉先具是一段佳话。即便是羽扇伦巾的周公谨也用十日造箭之法来谋害诸葛亮。

飞钩

飞钩,檑义夜和狼牙拍,顾名思义飞钩是将一铁钩栓于绳索之上,是很多梁上君子的最爱。实际上飞钩用于攻城的历史几乎和飞钩本身的历史一样长。《墨子?备梯》,《武经总要》,《练兵实纪》,《兵器图说》都有记载,而令人更惊讶的是飞钩的寿命之长,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二破武汉之时正是陈玉成亲率敢死队用飞钩夜间偷袭得手。即便到了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我人民军队也多次利用飞钩建立功勋。飞钩用于攻城多为人知晓,事实上,飞钩在防守上的功绩也是勿需多让。一旦攻方以云梯冲城,如果你有足够的冷静,足够的准确,足够的力量,足够的敏捷便可用飞钩将云梯拉倒或拉垮,将梯上之人尽皆摔死。当然,在飞箭如雨的战场,你还要有足够的命大才能完成如此高难度的动作。
飞钩用于夜袭给防守者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古时的大城尤其是京师,都是占地广大,人口众多。北京俗称“四九城”指四十里的城墙九个门;唐代的长安人口百万。如果敌方“悄悄的进村,放枪的不要”,想在这样的大城只靠人力夜夜备袭显然是不现实的,如是,恐怕敌方尚未来袭自己已经心力憔悴。《三国演义》中曹刘争汉中,曹操临河下寨,刘军不得进,后诸葛亮正是用疲兵之法逼退曹军。这时狼牙拍和檑义夜该大显身手了,狼牙拍以铁钩,铁钉置于木版或绳网上,夜间悬于城上,若敌以飞钩夜袭便被钩住扎伤不得攀缘。檑义夜是狼牙拍的近亲,只是其将钩钉置于圆木之上,除了可防夜袭,还可当檑石滚木投下。



车,古来城关或是高墙深池,或是居于险要,所以攻守战具皆为庞然大物。若想灵活应用,仅凭人力则实在是有些费力不讨好,即便是体力比人高那么一点点的牛马,面对数十吨的重物也不免有望洋兴叹之感,所以古人大多将战具装上战车(如巢车,霹雳车等)。可想而知若没有车的发明,攻城战将乏味的多。
中国的传说中,发明车辆的桂冠属于夏朝的奚仲。夏商之时,就有大规模战车决战的描写。但是面临着缺乏实物证据的难题。如果传说属实的话,中国使用车辆就不应迟于公元前23世纪。1972年,在河南安阳出土了一座商代车马坑。里面车厢,车轴,车辕皆制作精良,证明当时车辆技术已经发展的极为完善了。

抛石机

抛石机(又称炮),相传炮发明于周代,叫“抛车”。抛石机利用杠杆原理,将石头抛射出去。由抛杆,抛架和机索三部分构成。抛杆设一横轴,顶端连有一副皮兜绳;机索由数十上百根绳索组成。每根绳索需要1——2人拉拽。
东汉时期,炮已成为备受重视的攻城战具。公元200年,曹操袁绍战于管渡,曹军使用一种自行炮——霹雳车攻破袁军壁楼,大获全胜。唐宋以后,炮的使用更为普遍。宋代的陈规在《城守录》中感慨的写到“攻守利器,皆莫如炮。攻者得炮之术,则城无不拔;守者得炮之术,则可以制敌。”
在中国炮的使用史上,蒙古人处于突出重要地位,对中国炮的使用产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公元13——14世纪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建立了空前而且很可能绝后的庞大帝国。虽然蒙古无敌的铁骑是这个神话的根本,但蒙古强大的炮兵却赋予了蒙古军队摧毁一切防御的巨大破坏力,是蒙古从草原之王走向世界霸主的重要标志。 蒙古的炮称为“回回炮”,它是一件“驳来品”进口货,是当年蒙古西征时从波斯人手中学来的,也算中国早期知识引进的成功范例。“回回炮”上出现了类似射击计算表的刻度,极大的提高了射击的精度。古籍上曾经记载“回回炮”在攻襄阳时发挥的巨大作用:“中人立毙,中地下陷三四尺”,也正是“回回炮”一阵齐射将襄阳的城墙击毁,历时三年的襄阳大战终于在“回回炮”的怒吼声中尘埃落定。

在中华5000年的辉煌史上饱受战争的累累剑痕,《战国策。秦策》有云:“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逐鹿而擒蚩尤,尧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其间或有吊民伐罪的凛然正气,或有抗暴抑强壮志豪情,更有争夺权力的荼毒生灵。战国时燕将骑劫攻即墨不克乃尽掘齐人祖坟;秦之王贲伐魏以水灌大梁,一代名城毁于一旦;蒙古西征,兵锋所至有反抗者尽皆屠城。难怪兵圣孙子称其为“此攻之灾也”,但攻守双方所用战具则成为了古人智慧的集中代表。

10. 鲁班制造了什么攻城器械

鲁班制造了云梯攻城器械。木工专家鲁班一生发明的工具很多,最典型的就是好多人都有使用的锯子。他对于军队里面使用的兵器虽然不是很熟悉,但要研究起来也不难。

于是他很快制就为楚惠王造出一架能够折叠的梯子。攻城战斗开始时,士兵可以用它来爬上对方的城墙。因为它展开以后非常高,在地上看就像能插到云彩里一样,所以鲁班给它取了个名字叫“云梯”。

身份背景:

鲁班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参加生产劳动,经过言传身教逐渐经验丰富,掌握了手工的很多经验,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渐优化了木工师傅们用的手工工具。

现代已经看不到的手拉钻、划线用的墨斗,后来都成了鲁班发明的。工具可以迅速提高人的工作效率,劳动效率的增加,可以丰富物质的生产,促进经济的繁荣!

阅读全文

与发明攻城器械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
申发明5G 浏览:815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记录 浏览:94
版权贸易十一讲 浏览:370
综治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总结 浏览:903
知识产权局专业面试 浏览:75
马鞍山市是哪个省的 浏览:447
马鞍山市保安 浏览: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