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食品添加剂的发明

食品添加剂的发明

发布时间:2021-07-12 12:41:58

A. 食品添加剂最新发展和展望

你让理工科学校的朋友帮你找找看,但是那些书比较专业,有各种添加剂的学名,化学组成以及用途。很多我看不懂。你的论文题目是《食品添加剂最新发展和展望》吗?我建议你可以对比一下中外食品添加剂的由来和使用,或者描述一下食品添加剂对中国传统食品的影响和推动。毕竟我们有很多老祖宗留下来的食品小吃都不用添加剂的。但添加剂确实能让味道美好许多。还有一个方面是添加剂的安全问题,很多添加剂是化学原料,吃多了肯定对身体不好。有一些添加剂是从食物中提炼出来的,比如从果皮和花朵中提炼色素,我看《食品的真相》这本书里面写道,女生喜欢吃的膳食纤维是用一种黄色的虫磨成粉末做成的,这种虫原本好像是长在仙人掌里面的,时间太久远了,不知我是否记错了。

你要找论文有以下几个途径:1。到大学图书馆去下PDF论文,好一点的综合性大学都是可以下载到很多论文的。我不是川大的学生,但以前写论文的时候跑到那边去查了许多。2。你可以在网上买食品添加剂方面的书,比如卓越亚马逊。我以前在上面查过,这方面的书还不少。3。有一种报纸叫《食品安全报》我们学校图书馆就有。你可以看看这个报纸。4。淘宝上有专业论文助手,你不用叫他们帮你写,但可以花四五十买一篇作参考。不过我觉得这样很不划算。而且他们发给你的有可能是你已经知道的,一般遇到这种情况的话可以叫他换一篇。

今天是我第一次在网上回答问题,我只有六分,看在我写了这么多的份上,麻烦你把十分给我吧。我也一直关注食品添加剂,我们可以交流一下。

B. 我需要一些关于食品添加剂的案例

深一点看看三聚氰胺牛奶事件
对于三聚氰胺牛奶事件,不能再头痛医头,就事论事了。它是某些人的所谓改革理论、政策的必然结果,除了追究实践这些理论、政策的直接责任人外,更要清算导致这个结果的总路线、总政策、总思想。

一、 三聚氰胺牛奶事件不是孤立的。为什么要在牛奶中加三聚氰胺,为了虚增牛奶中的蛋白质指标,为了赚钱。为什么要给猪饲料添加素肉精,为了不正常增加素肉比例,为了赚钱。为什么要给劣质腊肉染苏丹红,为什么西红柿红得悦目但又硬又酸,为什么红椒红的好看但又无味又易腐,为什么市场上找不到自然成熟的美味香蕉,为什么有人给猪、牛残酷灌水。为什么不法商贩干欺骗消费者感官,损害消费者健康的事,比比皆是。贪官层出不穷,矿难迁延不断,有毒食品屡禁不止,这些现象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都是一根藤上的蚂蚱,不是个别现象,更不是互相孤立的现象。为什么毛泽东时代没有这种现象,而现在这么流行,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二、 市场经济的毒瘤。在马克思主义中,商品经济、市场经济都是资本主义经济范畴。斯大林、毛泽东时期只承认限制了资产阶级权利的商品范畴,所以,当时少有假冒伪劣现象。改革开放中的走资派取消了斯大林、毛泽东时期对资产阶级权利的限制,极力复活资本主义商品制度和市场经济,牛鬼蛇神当然纷纷出笼,假冒伪劣当然泛滥成灾。在资产阶级民主法制比较健全的国度,生产有毒食品也是罕见的,因为这种不法、不德行为,也会危害资产阶级的利益,资产阶级法制也必须严格管制。这种现象是市场经济,且是落后市场经济的毒瘤,与社会主义不相容,它只应存在于落后的、法制不健全的资本主义国家中。

三、 私有制是惟利是图的经济基础,个人物质利益原则是有毒食品泛滥的思想上的总根源。毒奶、毒酒,一切有毒、有害食品的产生,都是为了赚钱,为了个人物质利益,都是个人物质利益挂帅的结果。私有制的生产目的是为私的,它是上述现象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领导人染上了资本主义经营思想,是产生上述行为的思想根源。靠个人物质利益原则调动所谓积极性,正是资本主义的经营思想。走资派和他们的御用文人,因为他们固有的私有观念和形而上学,听不进,也听不懂毛泽东早在上世纪60年代对修正主义物质刺激和中国走资派利润挂帅理论的批判。他们认为经济、科技都要靠个人物质利益的刺激才能搞起来。事实如此吗?在经济上、科技上作出重大贡献的恰恰不是关心个人物质利益的人们。钱学森、袁隆平的积极性和贡献是个人物质利益刺激出来的吗?遵循个人物质利益原则,钱学森就不会从美国回到中国,就不会要求削减他的工资,就不会主动让位和大力培养青年人。中国的两弹一星都不是个人物质利益刺激出来的,恰恰是政治挂帅、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和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结合的产物。个人物质利益原则的确产生了不少成果——素肉精饲料的发明,苏丹红腊肉的面世,三聚氰胺牛奶的诞生,激素水果、蔬菜的创造等等这些成果,无不浸透了个人物质利益原则泡制者的心血,无不是个人物质利益原则合乎逻辑的产物。还有假文凭、假成果、假职称、为有毒食品开路的假奖、假证,无不是这个原则的产物。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决定一切。这个调动一切自私积极性、危害无穷的思想总根源,必须批透批臭。

C. 食品添加剂目前的发展现状是什么

随着我国人口增长,对食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对食品种类和口味的需求越来越多。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食品添加剂作为食品中的重要成分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产量与销售收入同步提高。但是我国因添加剂超标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家出台各项政策,促使行业产品向天然化、健康化方向发展。

产量与销售收入同步稳定增长,产量增速略高

在食品生产中,食品添加剂是难以避开的一环,其可以改善食品质量和色、香、味,满足防腐和加工工业等多方面需要,在国民经济统计中包含在食品及饲料添加剂(统计代码1495)中。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发展以及人口数量的稳定增长,在消费升级的的驱动下,居民对食品的需求总量逐步扩大,对不同种类食品的需求也相应增加,这带动了我国食品添加剂行业的发展。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食品及饲料添加剂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2-2017年,我国食品添加剂行业的产量与销售收入稳步提高。2013,行业实现产量944万吨,销售收入968亿元。截至2017年末,我国食品添加剂产量为1304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256亿元,相较于2013年分别累计增长38.15%和29.75%,产量增速高于销售收入增速。

随着消费升级,消费者对消费品质的追求更高,对食品安全和食品质量更加注重,食品添加剂必须满足消费者的要求,利用天然原料进行生产和开发更多有助于身体保健的食品添加剂产品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以上数据及分析均来自于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食品及饲料添加剂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D. 食品添加剂的起源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殪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论语》留下了古人对食物保鲜的最早观点。如果那时有防腐剂,孔夫子就不用担忧了。 和孔子的那个年代相比,今天中国食品的生产、加工、经销、售卖和消费的方式已经彻底改变。食品从田间到餐桌之间的链条被拉得越来越长,食品添加剂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了食品中去。与此同时,对食品最基本的要求:安全,也受到了挑战。

从油条、豆腐开始,中国应用添加剂的历史已经很久了。早在东汉时期,就使用盐卤作凝固剂制作豆腐。从南宋开始,一矾二碱三盐的油条配方就有了记载,是老百姓早餐桌上物美价廉的食品。国人吃了上千年的油条、豆腐,历史上尚未出现一例长期吃这种食品产生的中毒事件。

亚硝酸盐大概在800 年前的南宋用于腊肉生产。公元6世纪,农业科学家贾思勰还在《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天然色素用于食品的方法。 泡菜的历史有几千年了。加工过程中先民不自觉使用了食品添加剂,过去的食盐、海盐等全都是粗制天然盐,正是泡菜口感变脆的因素。

世界范围内,公元前1500年,埃及用食用色素为糖果着色,公元前4世纪,人们开始为葡萄酒人工着色。最早使用的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是1856年英国人W.H.Perkins 从煤焦油中制取的染料色素苯胺紫。

到目前位置,全世界食品添加剂品种达到25000种,其中80%为香料。直接食用的有3000-40000种,常见的有600到1000种。

从数量上看,越发达国家食品添加剂的品种越多。美国食品用化学品法典中列有1967种,日本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约有1100种,欧盟允许使用的有1000到1500种。

这个名单也在调整中。溴酸钾作为面团调节剂在发达国家已有8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很多国家的研究报告显示,过量使用溴酸钾会损害人的中枢神经,血液及肾脏并可能致癌。中国在2005年7月1日下达了“禁止使用溴酸钾”的命令。

食品添加剂市场在中国规范发展的历史并不长。北方霞光食品添加剂公司的副总经理彭冲回忆说:“大概1996年才开始,都是化工店和小门市形式的,这边卖化肥,那边就卖食品添加剂,都用麻袋装。这造成一种错觉,大家认为添加剂跟农药是一样性质的。”

1996年,国家出台了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添加剂开始大量应用于食品加工了。10年后,2007年国家颁布了更严格的食品添加剂国标,从过去禁止放什么添加剂,具体到每种产品允许放什么。

1992年,北方霞光食品添加剂公司张利胜从大连工业大学的食品工程系毕业,那时候中国还没有专门的食品添加剂工厂,于是他就到一家食品加工厂当上了技术员,研究饮料、肉类、果酱、罐头,经常是春夏两季加工水果,冬天加工肉类。

在那家厂干了8年后,张利胜又去了另外一家食品加工厂,专门研究肉制品的生产配方。“当年刚接触食品添加剂,真是有点恐慌,觉得添加剂有点像毒药。”而现在,他认为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工业的灵魂。

这个观点,与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不谋而合。“大规模的现代食品工业,就是建立在食品添加剂的基础上的。因为消费者对食物的外观品质、口感品质、方便性、保存时间等方面提出了苛刻的要求,所以要想按照家庭方式来生产,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真的不加入食品添加剂,只怕大部分食品都会难看、难吃、难以保存,或者价格高昂,消费者是无法接受的。”

范志红不认为食品添加剂是魔鬼。“实际上,国家许可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整体安全性是比较高的,在正常用量下不会引起不良反应。对于加工食品来说,如果没有这些食品添加剂,就很难想象食品能有足够的时间运输和出售,也很难想象消费者能够吃到放心的食品。”

中国食品供应的工业化进程基本可以认为是大约20年前开始,20年时间还不足以让中国建立完全可靠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西方工业化国家普遍用了一百多年。工业化程度越高,对食品加工的要求就越高,加到食品里的非食用物质也越多。这其中有合法无害的添加剂,也有非法有毒的添加物。随着食品工业化日益加深,中国人也一天比一天更多地把生化技术制造出来的东西吃了下去。

旅美食品工程博士云无心(网名)介绍了一段美国食品安全发展早期的历史。1906年有位以社会小说和揭露丑闻闻名的作家Upton Sinclair出了一本书,叫做《The Jungle》,描写了一个肉加工厂的恐怖情形。肮脏、杂乱,就跟我们的社会中时不时爆出的“黑心作坊”一样。这本书产生了巨大的反响,经常让人吃不下饭。当时美国农业部化学局的主管,一位叫哈维·威利的化学家,组织一些勇敢的志愿者进行了“神农尝百草”的实验——他们大量服用甲醛(防腐剂)、硼酸(膨松剂)以及其他一些当时人们往食品里加的东西,最后导致生病。《The Jungle》和哈维的实验,促进美国国会通过了《纯净食品与药品法案》,由哈维领导的农业部化学局对食品药品的生产销售进行管理。这个部门就是FDA的前身。美国的食品安全体系由此逐渐建立。

在中国食品工业化早期,食品安全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食物从田间到餐桌的链条并不长。用范志红的话来说,就是那时候有东西吃就不错了,食品安全意识无从谈起。

但范志红说,其实那时候的食品安全事故并不少。上世纪80年代在上海因食用毛蚶引起甲肝大暴发,涉及30万人。那时,往辣椒粉里掺红砖粉之类的行为是非常普遍的。因为没有食品安全意识,也没有相关法律规定,那时掺什么都毫无顾忌。

据卫生部资料,1982年,中国食品卫生合格率是61.5%,1994年上升到82.3%,2001年提高到88.6%。正是从2001年开始,食品安全事件进入公众视野,频度和影响也越来越大。

作为业内人士,张利胜对媒体关于食品添加剂的妖魔化报道,一直耿耿于怀。他说:“大家重视食品安全是好事。但是三聚氰胺、苏丹红,根本不是食品添加剂,而是非法填充物,说白了,放这些东西就是投毒,但是大家把这些都归因为食品添加剂惹的祸。”

我国当前约有2亿多的农户在以小作坊等分散的方式生产初级农产品,包括我们所吃的粮食、蔬菜、水果、鸡鸭鱼肉等,由于他们的生产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农民缺乏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和法律意识,因此出现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是难以避免的。

梳理中国近年来的食品安全事件,可以发现,从饲料肥料、种养、屠宰、生产加工、运输、销售,食物供应的整个链条,日益工业化。每个环节都有安全漏洞。各种名目的非食用物质在每个环节上都有可能被加入到食品中,甚至完全是用化学材料“制造”出来的食品也越来越多地占领了市场。

2001年3月至9月,广东中洋饲料有限公司因购买“瘦肉精”生产猪用混合饲料,导致河源600多名市民中毒,成为震惊一时的大案。该公司原经理林清源被判有期徒刑4年。

2004年,阜阳发生劣质奶粉事件,12名婴儿因食用这种没有营养价值的“空心奶粉”而死亡,229名婴儿因此营养不良。劣质奶粉是用淀粉、蔗糖替代乳粉,奶香精调香调味而成。

2004年5月,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节目,揭露龙口粉丝掺假。一些粉丝生产商为降低成本,掺入粟米淀粉,为了增白,使用有致癌作用的碳酸氢铵化肥、氨水进行增白。龙口粉丝这一历史名牌也被非法添加物攻陷。 而苏丹红事件则突显了食品供应全球化安全的可怕之处。

2005年2月,英国食品标准局在官方网站上公布了一份通告:亨氏、联合利华等30家企业的产品中可能含有具有致癌性的工业染色剂苏丹红一号。随后,一场声势浩大的查禁“苏丹红一号”的行动席卷全球。最后,广州市增城区田洋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辣椒红一号的食品添加剂被认定为这次全球性食品安全事件的源头。

就在英国警告之后,2005年2月23日,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出紧急通知,要求清查在国内销售的食品(特别是进口食品),防止含有苏丹红一号的食品被销售及食用。当年3月29日,中国紧急制定了食品中苏丹红染料检测方法的国家标准,开始正式实施。

“目前,已经有17种非法添加物被列入黑名单。”张利胜介绍。

在中国食品行业,目前使用的技术标准99.8%由国外制定的。国外一般按产品定标准,标准与产品一一对应;中国则是按类别划分,如各种蔬菜只有一个标准—蔬菜类。因此同样,一个农药残留物,国外有2000多项标准,中国只有100多项。

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说,国外技术标准的修改周期一般是3到5年,而中国技术标准更新速度较慢。如牛奶,1986年制定了国家生鲜牛奶收购标准GB6914-86。该标准规定牛奶中的微生物指标,国家一级奶应小于50万个/毫升、二级奶100万个/毫升、四级奶则达到400万个/毫升。而美国、加拿大规定,如牛奶中微生物超过5万个/毫升,就要从严处罚。

监管标准缺位外,法律成了食品安全的保障稻草。从198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食品卫生法(试行)》,我国第一部食品卫生专门法律诞生至今,我国现已颁布的涉及食品监管的法律法规数量多达十几部,但是多头管理和监管失控,使得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

备受关注的《食品安全法》,2月28日正式出台。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建仙认为,《食品安全法》虽然规定食品安全问题由卫生行政部门牵头,但卫生行政部门是否就要因此承担所有食品安全方面的责任还有待考量。

近年来, 虽然更多的食品安全事件曝光于公众视野,但很多专家并不对中国食品安全的未来感到悲观。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陈君石因为长期为食品企业辩护,成为网友攻击的对象。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应该说我国食品安全状况总体来讲是好的,而且一年比一年好。它具体的标志就是我们国家总的食品合格率在15年以前大概只有50%到60%,而现在已经达到了90%左右。”

但我们有别的选择吗?在超市里,我们试图去寻找没有添加任何成分的食品,可惜很难找到。即使是蔬菜和水果,这些天然非加工食品,也笼罩在农药、抗生素、激素等阴影之下。一个数据表明,人类的食物97%都含有添加剂,有2000多种添加剂正充斥我们的生活。2007年全国的添加剂总产量高达524万吨,从中获得销售收入529亿元。

范志红的学生曾经在北京海淀区的超市对136种肉制品做过一次调查,结果发现,72%含有发色亚硝酸盐(增色),46%含有防腐剂,41%含有植物蛋白。调查还发现,肉制品中大多添加了增味剂,也就是增鲜剂。

方舟子说,不要把非法的添加物和合法的添加剂混淆,在加工食品中使用食品添加剂是难以避免的,在多数情况下是必要的。他说:“我们需要关注的,不是该不该使用添加剂的问题,而是添加剂的使用量是否恰当,添加剂名单是否能即时更新。既不要一概排斥食品添加剂,也要反对滥用食品添加剂,同时要尽量使用更安全的添加剂。”

日本“食品添加剂之神”安部司曾计算:一个人每天摄取的添加剂大约10克,一年约4000克,与人均每天食盐的摄入量大体相当。光吃一个三明治,就可能同时吃进去乳化剂、酵母粉、调味料、pH调整剂、磷酸盐、香料等20多种添加剂。每一种添加剂尽管都经过了国家质检部门的检验,但复合摄取的结果究竟如何,却是未知和模糊的。

范志红觉得,添加剂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添加其他一些非食用的物质。

明矾油条、滑石粉面条、漂白粉馒头、大头婴儿毒奶粉、地沟食用油、黑色素酱油、毒粉丝、甲醛啤酒、注水猪肉、蓝耳猪肉、炭疽病牛肉、禽流感鸡鸭、工业食盐、吊白块味精、孔雀绿鱼肉、高浓度残留蔬菜瓜果、外加苏丹红咸蛋、抛光陈米、硫磺银耳、三聚氰胺奶粉、福尔马林鸡爪,这些化学物质从未被批准添加到食品中,不属于食品添加剂,却成为食品的主角。

在范志红看来,在这个消费决定生产的时代,消费者的选择决定了生产者的行为。要想真正避免摄入大量食品添加剂和危险食品,唯一的方法就是自己购买新鲜天然的食品原料,花费一些时间,按照传统的方式,亲自动手制作健康的家庭食品。

E. 食品添加剂究竟是添味还是添堵

食品添加剂是一直以来公众关注的一个焦点,很多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依然感到非常恐惧。对于食品添加剂,我们要认识到有几个基本观点:第一,食品添加剂在法律法规标准允许范围内使用是安全可靠的,也是很有必要的;第二,凡超范围、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就是滥用食品添加剂,这属于违法行为,应该依法予以打击;第三,三聚氰氨、苏丹红、吊白块这些都是违法添加物,不是食品添加剂,不能让它们抹黑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也不应该继续替它们背黑锅。
食品添加剂是中国在古代一个非常重要的发明,它的发明提高了全球人民的生活水平。比如说豆类、面头、火腿、油条、松花蛋,这些都是我们古代中国劳动人民伟大的发明,它对世界闻名的贡献应该说不亚于四大发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食品,包括油盐酱醋,如果没有食品添加剂,这些食品的品质和质量就要大打折扣,它们的保质期和安全性也得不到保障。所以说没有食品添加剂,不仅没有现代食品工艺,也不可能有现在食品安全。
但是,现在食品添加剂被妖魔化了,一些人甚至谈“添”色变,主要原因就是错把非法添加物当成了食品添加剂。
所以,食品添加剂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已经成了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F. 国家明文禁止添加的食品添加剂有哪些

1、吊白块(禁用)

工业化学名称:次硫酸氢钠甲醛或甲醛合次硫酸氢钠,俗称“吊白块”,又称“雕白块”,主要成份为:次硫酸钠甲醛,白色块状或结晶性粉粒,是一种工业用漂白剂。有强还原性,在工业上用作漂白剂。

吊白块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分解产生甲醛,能使蛋白质凝固,使蛋白质失去活性。食用掺有吊白块的食品会损坏人体的皮肤黏膜、肾脏、肝脏及中枢神经系统,严重的会导致癌症和畸形病变。

食用吊白块后会引起人体过敏、刺激肠道、食物中毒等疾患,严重者影响视力并可能致癌,甚至有生命危险。由于吊白块对食品的漂白、防腐效果明显,价格低廉,因此被不法商家在食品加工中长期使用。

国家禁止在食品加工中添加吊白块,不法商贩主要将其用于米面制品中面条、米粉、面食、米粉、粉丝、粉条、豆腐皮、腐竹、红糖、冰糖、荷粉、面粉、竹笋、银耳、牛百叶、血豆腐、海产品等食品中增白、增色、保鲜、增加口感、防腐,使食品外观颜色亮丽,延长食品保质时间和增加韧性,使食品久煮不糊,吃起来爽口。

2、工业用甲醛(禁用)

俗称:福尔马林,是一种工业漂白剂。甲醛为无色气体,易溶于水、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通常35%至40%的甲醛溶液称之为“福尔马林”,具有防腐作用,用来浸泡病理切片及人体和动物标本。

国家禁止在食品加工中添加和使用甲醛,不法商贩主要将其用于海参、鱿鱼等干水产品、水产品、水发海产品、及粉丝、腐竹、面条、啤酒、卤泡、腌泡食品、血制品等食品中强杀菌、防腐、增白、泡白漂白、凝固、定型、改善外观和质地。

3、硼砂(禁用)

工业化学名称:硼醋钠,毒性较高,是一种毒化工原料。国家禁止在食品加工中添加和使用硼砂,不法商贩将其用于面条、饺子皮、粽子、糕点、凉粉、凉皮、肉丸等肉制品、腐竹等食品中增筋、强筋、增弹、酥松、鲜嫩、改善口感。

(6)食品添加剂的发明扩展阅读:

有调查显示,80%的人认为食品安全问题是食品添加剂造成的,食品添加剂在中国可谓恶名昭著。食品添加剂是人类的伟大发明,人类使用食品添加剂历史悠久,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食品工业发展的今天。

如果没有食品添加剂,“舌尖上的美味”将失色不少。孙宝国以此作了举例说明:六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酿酒用酵母中的转化酶,就是食品添加剂,是一种食用酶制剂;两千多年前,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卤水点豆腐,卤水主要成分氯化镁是一种食品凝固剂,是一种食品添加剂。

始于唐盛于宋的火腿制作技术使用亚硝酸盐作为防腐剂和护色剂,如果不用亚硝酸盐,火腿将出现肉毒杆菌繁殖,食用后对人体会产生极大的危害。

南宋时期绍兴临安人发明了油条,所使用的明矾是食品膨化剂;红曲作为食品着色剂,在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应用历史,现代研究发现其有保健作用。

G. 食品添加剂是谁创造发明出来的又是谁包装上市销售的谁负责管控它的添加剂量

科研部门发明,企业制造、包装,商业销售,现在归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控制监管。

H. 食品添加剂有什么用途

食品添加剂是中国在古代一个非常重要的发明,它的发明提高了全球人民的生活水平。比如说豆类、面头、火腿、油条、松花蛋,这些都是我们古代中国劳动人民伟大的发明,它对世界闻名的贡献应该说不亚于四大发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食品,包括油盐酱醋,如果没有食品添加剂,这些食品的品质和质量就要大打折扣,它们的保质期和安全性也得不到保障。所以说没有食品添加剂,不仅没有现代食品工艺,也不可能有现在食品安全。

I. 真不知道,是那个山炮,发明了食品添加剂,害的现在连饭都不敢吃

现在这些食物添加剂害的我食盐都没得吃了,哪里能买到没有添加剂食盐快要死人了。谁能帮帮我,对于添加剂大多数人能承受但还是有少数人不能吃的,我就其中之一,为什么厂家不能生产一批真正的不含添加剂的食盐呢?有的包装写的不含添加剂,可是买回来一吃肚子就不舒服,真是被这个食盐害的我走投无路了。在买不到我就要选择放弃生命了,已经多少天不吃盐了。人也快要死了。有谁能帮我……

J. 食品添加剂的发展前景

简要概述,2006年1-12月,中国全部食品及饲料添加剂制造企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53,067,162千元,比上一年同期增长36.68%;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50,220,753千元,比上一年同期增长38.01%;实现累计盈利总额3,095,125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5.43%。截至2006年12月底,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单位数579家。2007年1-5月,中国全部食品及饲料添加剂制造企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26,468,011千元,比上一年同期增长34.79%;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25,413,141千元,比上一年同期增长33.57%;实现累计盈利总额1,666,633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2.25%。截至2007年5月底,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单位数623家。中国食品及饲料添加剂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产品品种少、数量少,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缺少创新、仿制为主,标准缺点形成监管漏洞和误区、添加剂安全问题严重等;解决以上问题政府应制定行业标准,建立食品添加剂安全标识与追溯制度;企业应注意添加剂的安全问题,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行业向规模化方向发展,实现规模效益,积极进行技术的改革和产品创新等。常用类型,常用食品添加剂。中国商品分类中的食品添加剂种类共有35类,包括增味剂、消泡剂、膨松剂、着色剂、防腐剂等,含添加剂的食品达万种以上。其中,《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和卫生部公告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分为23类,共2400多种,制定了国家或行业质量标准的有364种。主要有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胶基糖果中基础剂物质、着色剂、护色剂、乳化剂、酶制剂、增味剂、面粉处理剂、被膜剂、水分保持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稳定剂和凝固剂、甜味剂、增稠剂、食品用香料、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其他等23类。防腐剂——常用的有苯甲酸钠、山梨酸钾、二氧化硫、乳酸等。用于果酱、蜜饯等的食品加工中。抗氧化剂——与防腐剂类似,可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常用的有维C、异维C等。着色剂——常用的合成色素有胭脂红、苋菜红、柠檬黄、靛蓝等。它可改变食品的外观,使其增强食欲。增稠剂和稳定剂——可以改善或稳定冷饮食品的物理性状,使食品外观润滑细腻。他们使冰淇淋等冷冻食品长期保持柔软、疏松的组织结构。膨松剂——部分糖果和巧克力中添加膨松剂,可促使糖体产生二氧化碳,从而起到膨松的作用。常用的膨松剂有碳酸氢钠、碳酸氢铵、复合膨松剂等。甜味剂——常用的人工合成的甜味剂有糖精钠、甜蜜素等。目的是增加甜味感。酸味剂——部分饮料、糖果等常采用酸味剂来调节和改善香味成效。常用柠檬酸、酒石酸、苹果酸、乳酸等。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是面粉增白剂的主要成分。中国食品在面粉中允许添加很大剂量为0.06g/kg。增白剂超标,会破坏面粉的营养,水解后产生的苯甲酸会对肝脏造成损害,过氧化苯甲酰在欧盟等发达国家已被禁止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我国在2011年5月也禁止了过氧化苯甲酰作为增白剂。香料——香料有合成的,也有天然的,香型很多。消费者常吃的各种口味巧克力,生产过程中广泛使用各种香料,使其具有各种独特的风味。

阅读全文

与食品添加剂的发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
申发明5G 浏览:815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记录 浏览:94
版权贸易十一讲 浏览:370
综治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总结 浏览:903
知识产权局专业面试 浏览:75
马鞍山市是哪个省的 浏览:447
马鞍山市保安 浏览: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