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火药谁发明的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古代炼丹家制药时,逐渐发现硫黄(S)、 焰硝(KN□)和木炭(C)的混合物有燃烧和爆炸能力。唐末天□年间(904~906),在战争中开始出现火药箭,还出现“发机飞火”的记载,即用抛石机投掷火药包,作燃烧性兵器。宋朝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设广备攻城作,其中有生产火药的部门。《武经总要》一书记载了火药的三种配方,生产火药已达相当规模。尽管生产技术严格保密,仍传入辽朝,故从日本大量进口硫黄的同时,又严禁硫黄和焰硝向辽出口。宋神宗赵顼时,边防军中已大量配备火药弓箭、火药火炮箭等兵器。辽道宗时,也已在南京析津府(今北京)“日阅火炮”。南宋时,水军也配备了霹雳炮、火炮、火箭等兵器,在建康府(今江苏南京)、江陵府(今湖北江陵)等城市都设有火药兵器制造业。早期火药兵器威力有限,不可能取代冷兵器。但自南宋中期以后,火药兵器在兵器中的比重显著增大(见彩图火箭(模型)将火药筒缚在箭支的前部,利用火药燃烧时产生的后推力带动箭支前进,宋代军队配备的火药武器之一)。金朝火药制造技术来源于辽,金军攻宋之初,已使用火炮。此后,在宋、金、元之间的战争中,火药的使用愈益频繁。金末抗击蒙古军时,曾使用震天雷、飞火枪等火器。宋代出现了类似近代炮弹的铁火炮,却仍用抛石机投射;又发明了突火枪,以巨竹为筒,发射“子窠”,类似于后世枪炮,却尚未使用金属发射管。这是辽、宋、 金代火药兵器进步的极限,却已决定了后世火药兵器的发展方向。总之,辽、宋、金代可算是人类使用火药的奠基时期。到元、明又发现了铜铁铸造的管状火器——铳和炮。 火枪 南宋时候,火药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了,火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为了防御金兵的侵扰,南宋的军事家们就不断想法改进武器。南宋初,宋高宗绍兴二年(公元一一三二年),有一个叫陈规的军事学家,发明了一种管形火 器——火枪,这在火器史上是一大进步。 这种火枪是用长竹杆做的,竹管里装满火药。打仗的时候,由两个人拿着,点着了火,发射出去,用它烧敌人。 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管形火器。把火药装在竹管里做成火枪,在火药的应用上是个了不起的进步。用抛石机发射火药,不容易准确地打中目标;有了管形火器,人们就可以比较准确地发射和适当地操 纵火药的起爆了。 火枪发明以后,经过不断的改进,到了南宋未年,又有人发明了突火枪。突火枪是用粗毛竹筒做成的,竹筒里放有火药,还放一种叫“子窠”的东西。用火把火药点着以后,起初发出火焰,接着“子窠”就射出去,并且发出象炮一样的声音。 这种“子窠”,究竟是什么东西呢?它很可能就是一种最早的子弹,可惜古书上没有说明。 火枪的作用只在烧人,突火枪却能发出子窠打人,比火枪又前进了一步。 火枪和突火枪,都是用竹管做的原始的管形火器,威力不大,但它们是近代枪炮的老祖宗。近代的枪炮,就是从它们慢慢发展来的。 震天雷炮和神火飞鸦 最早的飞弹。 明朝时候,由于火药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原始的两级火箭。 根据茅元仪《武备志》一书的记载,当时有一种名叫“火龙出水”的火箭。用一根五尺长的大竹筒,做成一条龙,龙身上前后各扎两枝大火箭,火龙出水,这就是原始的两级火箭。这是第一级火箭,用来推动龙身飞行。在龙腹里,也装几支火箭,这是第二级火箭。使用的时候,先发射第一级火箭,飞到两三里远,引火线又烧着了装在龙腹里的第二级火箭,它们就从龙口中直飞出去,焚烧敌人。 明朝时候,技术水平最高的火箭,发射出去还能再飞回来。这种火箭叫“飞空砂筒”。根据《武备志》记载,这种火箭是把装上炸药和细砂的小筒子,连在竹杆的一端;同时,再用两个“起火”一类的东西,一正一反地绑在竹杆上。点燃正向绑着的“起火”,整个筒子就会飞走,运行到敌人的上空时,引火线点着炸药,小筒子就下落爆炸;同时,反向绑着的“起火”也被点着,使竹杆飞回原来的地方。这种“飞空砂筒”,不但是一种两级火箭,而且还能飞出去又飞回来,真是巧妙极了。 十四世纪末,我国还有人幻想利用火箭的力量来飞行。这件事写在外国人赫伯特·瑟姆的书中。他写道,十四世纪末年,有一个中国官吏,曾经在一把椅子后面,装上四十六支大火箭,人坐在椅子上,两手拿着两个大风筝。然后叫人用火把这些火箭点着,他想借着火箭推进的力量,再加上风筝上升的力量,使自己飞向前方,结果没有成功。这位官吏的幻想虽然没有实现,但是十分可贵,它和现在喷气式飞机的原理,是非常相近的。
㈡ 火药是谁发明的
火药的发明者
史书记载的最早火药发现者和创始人: 葛洪 孙思邈
民间传说最早的火药发现和应用人: 郝昭 马均 左慈
后朝经过不断的研究和发明火药理论才成型,总之火药的发明者概念很模糊
火药由我国古代著名的炼丹家葛洪发明,他和孙思邈曾在洛阳长期逗留过,他们生活在隋代和唐代早期,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他博涉经史百家学术,通达道经佛典,总结了唐以前的临床攻理论,收集方药、针炙等内容,编著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书,在医学上有较大贡献,被后世尊为"药王"。他不仅是伟大的医药学家,而且是著名的炼丹家,自号"孙真人"。他是总结以前炼丹家经验基础上收集河洛地区和关中地区炼丹家的配方,最后提出硫磺伏火法这种较为管用的配方。他老人家有一天不晓得抓了些什么硫、硝、炭的东西就爆炸了,所以我们今天才有了火药。火药是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丹过程中发明的。人类最早使用的火药是黑火药,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在一千多年前发明的。它的发明,闻名于世,被称为我国古代科技的四大发明之一,在化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总之,火药的发明与传播,和孙思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火药是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丹过程中发明的。但是,在探讨这一历史时,由于引述文献时出现张冠李戴的失误,以致长期以来不仅将唐代孙思邈误奉为火药的发明人,而且武断在唐代以前不会有火药及火药武器,从而使这一重大发明的历史研究徘徊不前。火药的最主要成分是作为氧化剂的硝石。成书于秦汉之际的《神农本草经》中已把硝石列为上品药,即在此之前已经具备了发明火药的物质基础。秦汉之际也是炼丹术开始盛行之时,方士们为了炼制仙丹妙药,把各类药物彼此配合烧炼。五金、八石(各种矿物药)、三黄(硫磺、雄黄、雌黄)、汞和硝石都是炼丹的常用药物。其中汞与三黄合炼而得丹砂是炼丹家们的得意之作。但若用硝石与三黄共炼必将燃烧爆炸,导致火药的发明。
虽然早期的炼丹家们必曾作过这种尝试,但在现存的寥寥无几的早期丹书中却找不到有关记载。后汉魏伯阳研究了大量汉代火法炼丹的记录,把有关的经验归纳总结在《参同契》中。他用阴阳-雌雄、龙虎-龟蛇等隐语来论述化合的原理,并且排列出三大类情况:一是雌雄配偶,顺利化合,二是"二女同室",永不化合;三是"若药物非种,名类不同,分剂参差,失其纪纲",那就会"飞龟舞蛇,愈见乖张",这是指发生了难以控制的激烈反应。显然,火药的发明不会迟于东汉时期,否则魏伯阳是不可能归纳出这一大类爆炸反应的。《参同契》中强调指出,即使是"八公捣炼,淮南执火"也没法避免"飞龟舞蛇"的发生。八公是西汉淮南王召致的八位方士,现传下来的有八公(三十六水法)。在这部西汉时期的丹书中有五十八个丹方,其中有三十三个配方中用硝石,而其中又有六个是硝石与三黄共炼。但这部是水法炼丹,不用火烧炼。是否由于硝石火炼后发生危险而又设计的水法呢?能否认为淮南王时期就已掌握了火药的秘密呢?这也有所传闻。南北朝时,萧绮在录《拾遗记》时引述《淮南子》云:"含雷吐火之术,出于万毕之家"(今本《淮南子》中此文已佚)。萧绮还论述了"方毳羽于洪炉,炎烟火于冰水"是"书籍之所未详"。这说明在淮南王时期,已有将火药用于幻术的传闻。可能在已失传的《淮南万毕术》中会有更详细的记述。炼丹家们发明了火药,最初是用于戏术或恶作剧,后来才逐渐转用于军事。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陈仓:魏明帝遣将军太原郝昭筑。陈仓城成,诸葛亮围之……亮以数万人攻昭千余人,以云梯冲车地道逼射昭,昭以火射连石拒之,亮不利而还。"这场战争发生在公元223年,郦道元是经过实地考察而编写的《水经注》,"火射连石"当是根据陈仓当地居民所传颂而记载的。鱼豢在《魏略》中也有记述:"亮……起云梯冲车等以临城,昭于是以火箭逆射云梯,梯然,梯上人皆烧死。"二者记载虽有不同,但都说明了当时郝昭试用了新式的火器。"火射连石"可能是魏明帝宫中的巧匠马钧所设计制造的。史书记载,马钧曾复制了指南车,发明了灌溉翻车,还曾改造了诸葛亮的连弩,设计制造了离心发石车等等,确实是一位高超的兵器设计师。曹氏父子曾招致大批方士,包括炼丹家左慈等,马钧从炼丹家处得到火药的秘方而用来设计制造"火射连石"是可能的。高承在《事物纪原》中说:"魏马钧制爆仗,隋炀帝益以火药为杂戏。"这并不是无稽的传闻。过去,一直认为《九国志》记载唐哀帝初年(公元904年)郑燔攻豫章时用"飞机发火",是火器应用的最早记录。这比郝昭用的"火射连石"晚了近700年,不过这时已从防御性武器发展为进攻性武器了。
㈢ 火药是谁发明的
火药是我国化学史上伟大发明之一。在《诸家神品丹法》卷五里,载有唐初医药家兼炼丹家孙思邈的《丹经内伏硫黄法》,从这一记载看出,当时已经掌握了硝石、硫黄、木炭混合点火会发生剧烈反应的特点,因而采取措施控制反应速率,防止爆炸。中唐以后的一种炼丹书《真元妙道要略》里曾有火药燃烧造成事故的记载:“有以硫黄、雄黄合消石并蜜烧之,焰起,烧手面及烬屋舍者。”这说明我国在约1200年前已发明了硝酸钾、硫黄和炭(蜜的主要成分是糖,加热后即分解生成炭)混合剂的火药。
㈣ 什么时候发明了火药(最早)
火药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炼丹术,后在隋朝被真正发明,在唐朝被用于军事。
火药的最初使用并非在军事上,而是在宋代诸军马戏的杂技演出,以及木偶戏中的烟火杂技 ——药发傀儡。宋代演出“抱锣”、“硬鬼”、“哑艺剧”等杂技节目,都运用刚刚兴起的火药制品“爆仗”和“吐火”等,以制造神秘气氛。宋人同时也以火药表演幻术,如喷出烟火云雾以遁人、变物等,以收神奇迷离之效。
唐代炼丹家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首创了硫磺伏火法,用硫磺、硝石,研成粉末,再加皂角子(含炭素)。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又创状火矶法,用硝石、硫磺及马兜铃(含炭素)一起烧炼。这两种配方,都是把三种药料混合起来,已经初步具备火药所含的成分。
火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是在适当的外界能量作用下,自身能进行迅速而有规律的燃烧,同时生成大量高温燃气的物质。在军事上主要用作枪弹、炮弹的发射药和火箭、导弹的推进剂及其他驱动装置的能源,是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成就。火药是以其杀伤力和震慑力,带给人类消停战事、安全防卫的作用,成为了人类文明重要发明之一。
黑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黑火药是在适当的外界能量作用下,自身能进行迅速而有规律的燃烧,同时生成大量高温燃气的物质。
在军事上主要用作枪弹、炮弹的发射药和火箭的推进剂及其他驱动装置的能源,是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火药最初主要用于医药,这从其命名的"药"字即可见一斑,后来火药传至欧洲才用于军事。
中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黑色火药在晚唐(9世纪末)时候正式出现。火药是由古代炼丹家发明的,从战国至汉初,帝王贵族们沉醉於神仙长生不老的幻想,驱使一些方士道士炼「仙丹」,在炼制过程中逐渐发明了火药的配方。
一个由30多位文物界、勘探界专家组成的“中国古代火药原料科学考察探险队”日前结束在四川绵阳江油市老君山的考察。专家们宣布,他们发现了迄今为止我国规模最大的火药原料——硝的开采提炼基地,而这一发现将有助于揭开中国火药发明的千古之谜。
据史书记载,我国古代的炼丹家在长期的炼制丹药过程中,发现硝、硫磺和木炭的混合物能够燃烧爆炸,由此诞生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公元808年,唐朝炼丹家清虚子撰写了《太上圣祖金丹秘诀》,其中的“伏火矾法”是世界上关于火药的最早文字记载,中国学术界由此认为火药的发明不迟于
11月底,由四川省川西北地质工程勘察院、北京华城九洲文化研究所、四川省绵阳市文物局等单位组成的“中国古代火药原料科学考察探险队”,对老君山进行了为期5天的实地考察。发现老君山地区有朝阳洞、天雨洞、高官洞等十几个人工开凿的山洞,其洞深在数百米至近十公里不等。
考察队在朝阳洞等山洞中,发现了排列有序的用来生产的硝池,以及堆积如山的下脚料、废弃物和生活用的灶台等。其中烟子洞宽约60米,高达50米,在长约1公里的山洞内,人为形成了4处数百平方米的工作面,每个工作 面均有几个硝池和大大小小的灶台,洞内还散落着大量破碎的明朝以前的瓷器。
专家们通过对老君山周边环境及文化的考察,发现重华镇物产有限,交通不便,却汇集了江西、广东、福建、湖北、湖南、陕西、浙江等省的会馆,有的会馆至今保存完好。专家们一致认为,极有可能是经营硝的各省客商云集在这里,并建起了各省的会馆。在这些会馆的旁边,至今还有一条名为“火炮街”的古街,当地居民说这条街古代是经营火药原料和爆竹的。
专家们还认为,四川是中国本土教道教的发祥地,两汉前后道教炼丹盛行,火药又是道教的发明,而老君山的深山密林中至今有宋代修建的4座道教教观,这其中一定有必然的联系。而作为火药基本原料的硝、木炭、硫磺,在当地也都一应俱全,具备了火药生产的基本条件。
徐向东称,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在看了探险队的文字考察报告和照片后,认为“这是一个重大发现,能找到火药发明的物证的话,太令人振奋了”。国家文物局文研所所长荣大为同样认为“这是重大发现,意义深远,一定要做好保护工作”。如果经过进一步考察论证,老君山就是中国火药的发明地,
并且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火药原料开采地,那将是中国和全世界考古界的最为重大的发现之一。
在经过一段探索后,火 药开始被实际应用。火药的最初使用并非在军事上,而是在宋代诸军马戏的杂技演出,以及木偶戏中的烟火杂技 ——「药发傀儡」宋代演出「抱锣」、「硬鬼」、「哑艺剧」等杂技节目,都运用刚刚兴起的火药制品「爆仗」和「吐火」等,以制造神秘气氛。
宋人同时也以火药表演幻术,如喷出烟火云雾以遁人、变物等,以收神奇迷离之效!火药被引入医学,成为药物,用于治疗疮癣,以及杀虫、 辟湿气瘟疫。
大约在10世纪初的唐代末年,火药开始在战 争中使用。火药被引入军事,成为具有具大威力的新型武器,并引起了战略 、战术、军事科技的重大变革。初期的火药武器,爆炸性能不佳,主要是用来纵火。随着工艺的改 进,火药的爆炸性能加强,新型的火器亦不断出现。抗战中,中共军队还使用过黑火药武器打仗
宋时,火药在军事上更得到了广泛使用,北宋为了抵抗辽 西夏和金的野蛮进攻,很重视火药和火药武器的试验和生产,1000年(宋真宗咸平三年)和1002年(咸平五年),神卫水军队长唐福和冀州团练使石普,曾先后分别在皇宫里作了火箭,火球等新式火药武器,受到真宗的嘉奖。
从此,火药成为宋军必备装备,后来北宋政府在首都汴梁建立了火药作坊,是专门制造火药和火器的官营手工业作坊(也就是“广备攻城作”)其“日出弩火药箭七千支 ,弓火药箭一万支 ,蒺藜炮(内装有带刺铁片的火药包)三千支 皮火炮二万支”。
1044年,曾公亮著有《武经总要》, 里面记录了 三种火药配方及多种火药武器 并配有插图 这是世上最早的热兵器制作工艺流程记载至南宋时 ,火药武器技术愈发先进, 陈规守德安(湖北安陆)曾经使用火枪冲锋。
至南宋中晚期又出现了突火枪 技术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发明了有深远影响的管形火器 竹筒改为铁管或铜管 则子窠用铁块等物质制成(类似子弹) 然后火药利用爆破的张力把推子窠出去 ,这是后来步枪和子弹的雏形. 当然有枪必然有炮, 爆破原理是一样的 ,宋灭南唐 ,夺金陵时就使用了火炮 ,也使用中国象棋中有了炮这一棋子(参见) 这使得宋成为史上最早使用"热兵器"的国家。
㈤ 火药谁发明的
火药是中国人发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那么火药是谁发明的呢?
中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隋代时,诞生了硝石、硫磺和木炭三元体系火药。黑色火药在唐代(9世纪末)时候正式出现。火药是由古代炼丹家发明的,从战国至汉初,帝王贵族们沉醉做神仙并长生不老的幻想,驱使一些方士与道士炼"仙丹",在炼制过程中逐渐发明了火药的配方。
唐代炼丹家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首创了硫磺伏火法,用硫磺、硝石,研成粉末,再加皂角子(含炭素)。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又创状火矶法,用硝石、硫磺及马兜铃(含炭素)一起烧炼。这两种配方,都是把三种药料混合起来,已经初步具备火药所含的成分。
火药的最初使用并非在军事上,而是在宋代诸军马戏的杂技演出,以及木偶戏中的烟火杂技 ——药发傀儡。宋代演出“抱锣”、“硬鬼”、“哑艺剧”等杂技节目,都运用刚刚兴起的火药制品“爆仗”和“吐火”等,以制造神秘气氛。宋人同时也以火药表演幻术,如喷出烟火云雾以遁人、变物等,以收神奇迷离之效。
火药是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丹过程中发明的。我国古代著名的炼丹家葛洪等,都曾在洛阳长期逗留过,还有伟大的医药学家孙思邈生活在隋代和唐代早期,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而且他博涉经史百家学术,通达道经佛典,总结了唐以前的临床攻理论,收集方药、针炙等内容,编著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书,在医学上有较大贡献,被后世尊为"药王"。他不仅是伟大的医药学家,而且是著名的炼丹家,自号"孙真人"。他是总结以前炼丹家经验基础上收集河洛地区和关中地区炼丹家的配方,最后提出硫磺伏火法这种较为管用的配方。总之,火药的发明与传播,和孙思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383阅读
搜索
火药为什么是颗粒状的
下火药分上中下火吗
白火药是谁发明的
㈥ 火药是谁发明的
唐高宗,唐代炼丹家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首创了硫磺伏火法,用硫磺、硝石,研成粉末,再加皂角子(含炭素)。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又创状火矶法,用硝石、硫磺及马兜铃(含炭素)一起烧炼。这两种配方,都是把三种药料混合起来,已经初步具备火药所含的成分。
火药的最初使用并非在军事上,而是在宋代诸军马戏的杂技演出,以及木偶戏中的烟火杂技 ——药发傀儡。中国发明了火药首先运用于制造烟火,不久后就将其运用与军事,并发明了世界第一根火箭。大炮和火枪在宋代中国火药的军事运用已经相当成熟,使得中国的科技遥遥领先于世界。
(6)火药谁发明扩展阅读
火药由硫磺、硝石、木炭混合而成。很早以前,我们的先人对这个三种物质就有了一定认识。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在烧制陶器时就认识了木炭,把它当做燃料。
商周时期,人们在冶金中广泛使用木炭。木炭灰分比木柴少,强度高,是比木柴更好的燃料。硫磺天然存在,很早人们就开采它。在生活和生产中经常接触到硫磺,如温泉会释放出硫磺的气味,冶炼金属时,逸出的二氧化硫刺鼻难闻,这些都会给人留下印象。
古人掌握最早的硝,可能是墙角和屋根下的土硝,硝石的化学性质很活泼能与很多物质发生反应,它的颜色和其他一些盐类区别不大,在使用中容易搞错,在实践中人们掌握了一些识别硝石的方法
㈦ 炸药是谁发明的
炸药源于我国,具体发明者已无证可考,现代意义上的炸药是瑞典化学奖诺贝尔发明的。具体发展历程如下:
1、至迟在唐代,我国已发明火药(黑色炸药),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炸药。
2、宋代,黑色炸药已被用于战争,它需要明火点燃,爆炸效力也不大。
3、1831年,英国人比克福德发明了安全导火索,为炸药的应用创造了方便。威力较大的黄色炸药源于瑞典,由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和实业家诺贝尔发明。
4、1846年,意大利人索布雷罗合成硝化甘油,这是一种爆炸力很强的液体炸药,但使用极不安全。
5、1859年后,诺贝尔父子对硝化甘油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用“温热法”降服了硝化甘油,于1862年建厂生产。一次,他偶然发现,硝化甘油可被干燥的硅藻土所吸附;这种混合物可安全运输。
6、1865年,诺贝尔发明雷汞雷管,与安全导火索合用,成为硝化甘油炸药等高级炸药的可靠引爆手段。经过不懈地努力,他终于研制成功运输安全,性能可靠的黄色炸药,硅藻土炸药。随后,又研制成功一种威力更大的同一类型的炸药爆炸胶。
7、约10年后,诺贝尔又研制出最早的硝化甘油无烟火药弹道炸药。此后,各国的科学家们对更高级的炸药的研制从未间断,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7)火药谁发明扩展阅读
诺贝尔关于炸药的科研成就如下:
1863年10月,诺贝尔获得炸药发爆剂的发明专利权。这项发明人们称之为“诺贝尔引燃器”。
1864年,取得硝化甘油炸药发明的专利权。
1865年,他多次实验,反复钻研,研制成了固体韧性燃料,并先后在瑞典、英国和美国取得炸药的专利。
1866年,制造出能吸收比本身多三倍的硝化甘油,并且像粘土一样软硬适中的“矽藻土炸药”,这一产品成为以后诺贝尔国际性工业集团的基石。
1867年,发明安全雷管引爆装置。
1888年,发明了用来制造军用炮弹、手雷和弹药的无烟炸药,亦称诺贝尔爆破炸药。
1896年,取得开有细孔的玻璃制压榨喷嘴的专利,发明对纺织工业也造成相当大的影响。
除了炸药,诺贝尔对于使用硝化甘油的导火线、无声枪炮、金属的硬化处理、焊接、熔接,以及子弹的安定、使用瓦斯的海底装备极其安全性、救助海难用火箭等,都获有理论与实际的成就;他在人造橡胶、人造皮革及以硝化纤维素为基础制造真漆或染料、人造宝石等方面的实验研究都有创造。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炸药、
网络—诺贝尔
㈧ 谁发明了火药,是哪个朝代的人
火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在历史的长河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顾名思义,可由火花、火焰等引起剧烈燃烧的药剂。据《范子叶然》的记载,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于民间民生应用,范子计然说“硝石出陇道”。
火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是在适当的外界能量作用下,自身能进行迅速而有规律的燃烧,同时生成大量高温燃气的物质。在军事上主要用作枪弹、炮弹的发射药和火箭、导弹的推进剂及其他驱动装置的能源,是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成就。火药是以其杀伤力和震慑力,带给人类消停战事、安全防卫的作用,成为了人类文明重要发明之一。
火药到底哪个发明的
有研究指出火药始见于秦朝(公元前221~206年),但是因为文献不足以及当时只是因为炼丹时偶尔做出的副产品/失败作,并没有制式纪录制作方法。其中一种相传最初火药纪录原因,则为炼丹术文献中的记载,警告千万不可混和一些指定物品,不然就会引起爆炸。可是现在可追寻的文献中,亦可看出当时的混合物混有多种不能燃烧的材料,甚至有混进人类精液。亦有推测火药始用于方便点火。
一般认为11世纪宋朝时,中国开始把其使用为战争工具,以火箭和投石机搭载的炸弹形式出现。最早可追寻的纪录为1259年,竹枝被使用来发射瓦土弹头。此类火箭大都只是惊吓作用,并不实际构成巨大威胁。倒是初期火药有不少有毒混合物,例如汞和砷,因此可以被视为一种化学武器。
火药是谁发明的
火药是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丹过程中发明的。我国古代着名的炼丹家葛洪等,都曾在洛阳长期逗留过,还有伟大的医药学家孙思邈生活在隋代和唐代早期,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而且他博涉经史百家学术,通达道经佛典,总结了唐以前的临床攻理论,收集方药、针炙等内容,编着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书,在医学上有较大贡献,被后世尊为"药王"。
他不仅是伟大的医药学家,而且是着名的炼丹家,自号"孙真人"。他是总结以前炼丹家经验基础上收集河洛地区和关中地区炼丹家的配方,最后提出硫磺伏火法这种较为管用的配方。总之,火药的发明与传播,和孙思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综上所述,火药源于春秋,兴于唐宋,由孙思邈炼丹而来。
㈨ 火药是谁发明的
火药据传由晋朝葛洪发明的。严格的说不能叫发明,应该叫发现,是炼丹的术士或道士偶然发现的。具体谁是最早的发现者,已不可考。也许第一位配出火药的,当时就羽化升仙了。
唐朝初年,有一位叫孙思邈的医药学家,他特别喜欢炼丹。有一次,他把硫磺和硝石的粉末放在锅里,再加上点着火的皂角子……
从炉子里忽地一下蹿出了火苗!孙思邈的胡子烧着了!
孙思邈顾不上疼痛,马上把这个配方记了下来,后来收入了《丹经》这本书里。这是至今为止最早的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火药配方。
㈩ 火药是谁发明的
火药是“药王”孙思邈发明的,唐代医药学家、道士,孙思邈从小就聪明过人,长大以后对道家老庄学说十分感兴趣。孙思邈一直很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后来唐朝建立以后,他受朝廷的邀请与当地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为百姓们带来了许多的帮助。
(10)火药谁发明扩展阅读:
孙思邈是一位很低调的人,当年见国事多端,便选择隐居陕西终南山中。在隐居期间,他开始研究医学,不断积累走访,及时做记录,后来他开始研究火药。
孙思邈在之前炼丹家的经验基础上,自己又收集了各地炼丹家的配方,最后决定用硫磺伏火法作为火药的配方,经过孙思邈多次实验,火药终于研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