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繁体字是谁发明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著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古老的民族,有著她过去光辉灿烂的一页,而她过去的辉煌又主要是靠汉字——确切地说,应该是繁体字——流传下来的,繁体字与历史文化传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可分离。这种牢不可破的结合又赋予繁体字某种特殊的意义,使它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代名词,象征著五千年的古国文明,象征着国家的统一,象征着民族的团结,象征著悠久灿烂的文化。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统之一。其中,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失传,只有汉字至今还在使用。而且汉字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 同时,汉字又是美学的对象,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相继创造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多种字体,发展了书法艺术、篆刻艺术、解字游戏,促进了国画艺术,使人们获得很大的美学享受和精神享受,因此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高大的美学形象,形成了其他文字无法比拟的审美心理。
简繁互补是中国文字的演变规律。今天我们知道的字古老的汉字是甲骨文,它的笔画最简单。可是到了商周的金文很多字被繁化了,小篆比金文简化,而之后的隶书又有繁化的趋势,后来的唐楷繁简相宜最后稳定下来。
Ⅱ 简体字是谁发明的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近代著名教育家、出版家,中华书局创办人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成为公开提倡简体字的第一人。
钱玄同1922年和1935年。两年发表,但1936年2月便被收回了。
1956年通过,再于1964年和1986年,这2年更新改进后,沿用至今。
简化字是官方公布的简体字,通常指《第一批简体字表》、《当用汉字表》、《简化字总表》的字,有时也包括《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一简字和二简字主要源于古字、俗字、异体字、草书楷化字、解放字,二简字还有一些后解放字(1949-1966始见的简体字,比如藏的二简字“䒙”)
(2)异体字的发明扩展阅读:
早期的汉字是由图画文字发展起来的象形文字,因此描绘物体的精细程度各不相同,在甲骨文中,一些字就同时存在简繁之分。由于汉字是由偏旁、声旁与记号所组成,偏旁选取的角度因人而异,声旁又不同于拼音文字中的字母,所以,一字多形的现象在汉字的历史上比比皆是。
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行书和草书又是隶书的简化,简体字正是楷书的简化。颜元孙的《干禄字书》(唐朝)、刘复和李家瑞的《宋元以来俗字谱》(1930年)、钱玄同的《简体字谱》(1935年)等对此作了较为系统的整理。
推行简体字的原因和背景:
民国时期居高不下的文盲率:一个国家如果几亿人口大部分都是文盲,时间久了必然会人心思变,这就是在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期汉字拉丁化很有市场的原因。而简化字通过迅速的推广和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彻底的挽救了汉字,避免了它的灭亡。
汉字不能用于输入电子设备,对当时的科学发展毫无用处,以至于当时的大部分文人都认为恐怕汉字拉丁化才是汉字发展的唯一道路,即使是今天,还是要通过各种输入程序来输入汉字。
Ⅲ 那些繁体字是谁发明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著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古老的民族,有著她过去光辉灿烂的一页,而她过去的辉煌又主要是靠汉字——确切地说,应该是繁体字——流传下来的,繁体字与历史文化传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可分离。这种牢不可破的结合又赋予繁体字某种特殊的意义,使它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代名词,象征著五千年的古国文明,象征着国家的统一,象征着民族的团结,象征著悠久灿烂的文化。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统之一。其中,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失传,只有汉字至今还在使用。而且汉字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 同时,汉字又是美学的对象,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相继创造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多种字体,发展了书法艺术、篆刻艺术、解字游戏,促进了国画艺术,使人们获得很大的美学享受和精神享受,因此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高大的美学形象,形成了其他文字无法比拟的审美心理。
简繁互补是中国文字的演变规律。今天我们知道的字古老的汉字是甲骨文,它的笔画最简单。可是到了商周的金文很多字被繁化了,小篆比金文简化,而之后的隶书又有繁化的趋势,后来的唐楷繁简相宜最后稳定下来。
希望对你有帮助,谢谢采纳
Ⅳ 异体字是怎样产生的举例说明.
异体字可不是通假字……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字现象,异体字自汉字发生之日起便已存在。古人虽然早已注意到了这种现象,并进行过多次整理,但真正予以明确定义、从理论上进行探讨并作深入整理,还是新中国建国以后的事。
新中国自五十年代初开始整理异体字,至今已经有40多年历史了。这些年来,异体字整理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随着《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的公布、实施,现行印刷出版物上的异体字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另一方面,我们的整理工作也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作为建国以来异体字整理主要成果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不仅整理范围有限,字表本身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汉语大字典》卷末所附《异体字表》,整理范围较《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有所扩大,是迄今为止对于汉字楷书异体字最为全面的一次整理,但表中的问题则更多。
建国以来的异体字整理之所以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主要是因为这些年来的整理工作一直存在着重实用、轻理论的倾向,有关异体字的理论研究相当薄弱。实际上,长期以来大家对汉字异体现象的认识并不一致,直到今天异体字也没有统一的、被普遍认可的定义,而异体字与其他文字现象之间的分野也还有待于进一步地廓清。
本文在总结、分析前人学说的基础上,试图对汉字异体现象的本质、异体字定义以及异体字与其他文字现象之间的分野作全面论述。
一、前人对汉字异体现象的指称与表述
我们今天所说的异体字,古人并不称之为异体字,而是用或体、重文或其他一些术语来指称。据日本人北山博邦的《别字浅说》统计,古籍上异体字的别称有“别字”“别体”“别体字”“异文”“字体之异”“讹体”“讹字”“谬体”“缪体”“俗字”“俗体”等十一种。
除了使用上述术语外,古人有时还通过某些特定的表述方式来说明两字之间的异体字关系:古注中一般使用“古作某”“今作某”“亦作某”“通用某”“或作某”“同某”“与某同”“本作某”“又作某”“某书作某”“俗作某”“本又作某”“本或作某”等表述方式;字书除了使用上述表述方式外,有时出于分析、说解字形的需要,也使用“或从某”“篆作某”“古文某”“古文作某”“古文从某”“某或从某省”等表述方式②。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表述方式并非专用于说解异体字,有时也用于说解通假字、同源字、古今字、俗字、异文等其他文字现象。甚至在同一本书里,使用上述同一表述方式时,有时是指异体字,而有时则是指其他文字现象。这一方面是因为古人注经、编字书时并没有统一的术语和表述方式,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古人对汉字异体现象的认识并不是十分清楚,不能从本质上分清它与其他文字现象之间的区别。
“异体”一词最早出自何处,目前尚无准确的材料可以说明。《汉书·艺文志》:“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当孔氏壁中古文异体。”这里所说的“异体”是指籀文与古文书体不同,是与字形有关的“异体”一词较早的出处。但这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异体字的“异体”还是有区别的。现在可以确定的是,清人曾明确地使用“异体”一词来概括汉字异体现象:
《说文·肉部》:“脃,小耎易断也。从肉,绝省声。”“膬,耎易破也。从肉毳声。”段玉裁注:“脃、膬盖本一字异体,《篇》、《韵》皆云‘脃同膬’。”
但正式使用“异体字”这一术语指称汉字异体现象,还是建国以后汉字整理、简化时事。建国后的异体字整理工作,是与汉字简化工作结合进行的,开始于1953年。1954年拟订出来的《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中包含了《拟废除的400个异体字表草案》;1955年《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正式公布,“异体字”遂成为人们普遍接受和使用的术语③。
二、各家异体字定义及其分析
五十年代以来的各类论文、专著、教材中,关于异体字定义的表述不下百种,其中很多大同小异,但也有不少反映的是认识上的差异。概括起来,这些定义可以分成以下几大类(各类定义后括号内为主此说者。有些先生的观点前后有所不
同,我们也分别在相应的定义后注出):
①异体字是一个字的不同写法。(《辞海》及蒋善国、胡裕树、赵振铎等)○4
②异体字是指与正体字相对应的字。(《中国大网络全书》、《现代汉语词典》及苏培成等)○5
③异体字是书体不同的字,是指今体字与古体字说的。(蒋善国、李道明、刘志基等)○6
④异体字是音义相同字形不同的字。(周祖谟、胡裕树、刘又辛、蒋善国、赵振铎、曾荣汾、苏培成等)○7
⑤异体字是音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换的字。(王力、郭锡良、王宁等)○8
⑥异体字记录语言中同一个词,是功能相同而形体不同的字。(李荣、刘又辛等)○9
此外,还有些人认为异体字可以分为音义完全相同的和音义部分相同的两种,并称音义完全相同的异体字为“真正的异体字”(吕叔湘)、“狭义异体字”(裘锡圭),称音义部分相同的异体字为“部分异体字”。
上述定义,哪一种更为科学、更接近于事实呢?以下我们逐一辨析。
异体字是一个字的不同写法。这种说法可能是从清人那里得到了启发。王筠:“《说文》之有或体也,亦谓一字殊形而已。”(《说文解例》卷五“或体”)段玉裁也有“一字异体”的说法(见前文所引)。今天的一些学者据此进一步推阐,认为异体字是“同一个字的不同写法”,认为汉字异体现象的本质是“一字多形”。
但实际上清人的“一字异体”“一字殊形”并不能理解为“同一个字的不同写法”。古代汉语中的词以单音节居多,一个字常常就对应着一个词,因而长期以来人们对字和词区分得并不是很清楚,古人所说的“字”,有时往往指的是“词”。段玉裁的“一字异体”和王筠的“一字殊形”中的“字”正应该理解为“词”,是指同一个词有不同的书写形式、有不同的字形记录。
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看,所谓“同一个字”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从历时角度。看,同一个字是指形体上有历史传承关系、记词功能相同的字符;从共时平面看,同一个字则是指形体结构和记词功能都完全相同的字符。我们讨论异体字,一般都是立足于共时平面,在同一种书体、同一构形系统中讨论。在同一共时平面上的“同一个字”,字符的形体结构是完全相同的,不应该有什么“不同写法”;而在同一共时平面上的异体字,实际上是一组不同的字,它们在形体上必然有所不同。因而,称异体字是“一个字的不同写法”是不合适的。同时,这种说法还有可能导致人们将同一个字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不同书体的字形误当作异体字(参看下文对定义ƒ的分析)。
‚异体字是指与正体字相对应的字。这种提法应该是源自《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从每组异体字中选出一个作为流通使用的字形,称规范字(也称选用字),其余的字则用括号括上,放在规范字之后,称被淘汰的异体字(也称停用字)。作为术语,“被淘汰的异体字”毕竟太长,为了称说方便,习惯上常省略“被淘汰的”的几个字,径称“异体字”。
我们认为,为了便于区分或是为了称说方便,将一组异体字中的某一个称为主体字(如《汉语大字典·异体字表》)或正体字、选用字、规范字(如《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而将其余的字称为异体字,这并无不可;但根据这个来为异体字做界定,认为汉字异体字仅是指“停用字”“被淘汰的异体字”,则大谬不然。我们知道,异体字是个字组、字群概念,是双向的、互为异体关系:“停用字”“被淘汰的异体字”是相应的“选用字”“规范字”的异体字,而“选用字”“规范字”也是相应的“停用字”“被淘汰的异体字”的异体字。但按照这一定义,异体字仅是指停用的、被淘汰的那一部分异体字,而“选用字”“规范字”则并非“停用字”“被淘汰的异体字”的异体字,这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
ƒ异体字是书体不同的字,是指今体字与古体字说的。这一定义显然是将“不同书体的字”与“异体字”这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现象混为一谈了。汉字的甲、金、篆、隶、楷等不同书体是汉字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产物,它们在构形系统、书写样式等方面都着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体现了汉字形体发展演变的规律和过程,是汉字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某个具体的字而言,它的甲、金、篆、隶、楷不同书体的字形也必然会有所不同,但这些不同书体的字形之间,在形体上存在着明确的历史传承关系,一般称之为“历时的同一个字”。而异体字则是一个字组、字群概念,反映的是同一共时平面上不同的字之间的关系。许多单字,在其发展演变的每一个历史阶段,在甲、金、篆、隶、楷每一个平面上,都有自己的异体字,即在甲骨文阶段它有若干甲骨文异体字,在金文阶段它又有若干金文异体字,在小篆、隶书、楷书阶段亦然。但甲、金、篆、隶、楷各书体分别处在不同的共时平面上,它们之间只有书体的不同,不能构成异体字关系,更不能据此来为异体字下定义。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观点,与“异体字”这一术语本身所存在的缺陷有关。早在五十年代,丁西林先生就曾经指出,“异体字”这一名称很容易使人误以为是字体、书体方面的不同,因而建议使用“异形字”⑩。今天看来,丁西林先生确实是有先见之明。当然,“异体字”这一术语今天已被普遍接受,如果再改名称,可能又会造成新的混乱,带来更多的不便。因此,我们并不主张为“异体字”易名,而是希望通过对异体字进行科学界定,严格限定它的外延,以此来解决术语本身存在的不足。
„异体字是音义相同字形不同的字;…异体字是音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换的字。异体字的音、义应该相同,在这一点上各家的看法并无不同,只是有些人认为异体字的音义应该“完全相同”,有些人则认为可以是完全相同,也可以是部分相同。定义;只提“音义相同字形不同”,对于各家看法的分歧所在——音、义是否应该完全相同——没有明确表态,未免过于含糊了。相对来说,定义…在表述上要更严密一些,它不但要求音义完全相同,而且强调异体字应该“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换”,试图通过严格定义将异体字与其他文字现象区分开来。但对于如何才能看作是音义完全相同、怎么确定它们是否可以互相替换,未作进一步的说明。如何才能看作是音义完全相同、怎么确定它们是否可以互相替换呢?如果从严要求,就应该从字用入手,收集并比较每一文献用例,以此来考察它们之间的音义是否完全相同、是否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换。要完全做到这一点显然是有难度的,而且我们将会发现,这种严格意义上的异体字实际上非常少,我们平时所说的、需要花大力气整理的“异体字”显然不止这些。
另外,定义…所强调的“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换”,也是不符合异体字的事实的。因为有许多异体字之所以产生,正是由于时间、地域或用字团体不同而致,一定时期或某些地区、特定文体、特定行业用字,往往是不能用它的某些异体字来替代的。比如说俗字,有许多本来就是正字的简省写法,当然与正字的音义完全一样,应该视为异体字,但它绝对不能用于朝廷的策试、制诰,不能在某些正式、严肃的文体中替换相应的正字。
尽管定义…在表述上比定义„更为严密,但它的立足点和界定标准与定义„是一样的:它们都是从音义出发、立足于音义来定义的。实际上,音义相同只是汉字异体现象的表面特征而已,也就是说定义„、定义…都未能抓住汉字异体现象的本质。汉字楷书平面上历史积淀的情况十分复杂,造意、实义,使用义、储存义有时并不一致,如果一味地纠缠具体音义,有可能会将一些本属异体关系的字排除在异体字之外或将一些本非异体关系的字处理为异体字。
○5异体字记录语言中同一个词,是功能相同而形体不同的字。这一定义认为异体字的本质特征是它们都记录了语言中的同一个词,也就是功能相同,而音、义相同只是其表面特征,只是功能相同的表现而已。应该说,这抓住了异体字的本质特征,在观念上比定义前进了一步。
但这个定义的局限也很明显。它强调“记录语言中的同一个词”(它所说的“功能相同”似乎也只是指它们都记录了语言中的同一个词,而并不是指这个字的全部功能),这对于只记录了一个词的字来说,自然不会有什么问题,但现存的楷书字形中,一字多词现象大量存在,很多字都记录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如果一组字,它们各自所记录的若干个词中只有某一个是相同的,它们是异体字吗?从这个定义中显然得不到明确的答案。也就是说,这个定义还是不能有效地将异体字与非异体字区分开来。
三、异体字的定义及其分类
我们认为,汉字异体现象的本质是一组不同的字记录了语言中相同的语词,而且除共同记录的语词外,它们原则上不再记录其他词,因而从文字应用的角度来看基本上是一种赘余——这也是它与其他文字现象的根本区别所在。根据这一本质特征,我们为异体字界定如下:异体字是记录语言中相同的语词、在使用中功能没有差别的一组字。
我们强调“记录语言中相同的语词”而不是定义⑥的“同一个词”,强调“功能没有差别”而不是定义⑥的“动能相同”,既可以涵盖一字多词的字,又可以将功能部分相同的字排除出去。
这里我们强调异体字所记录的词、强调它的功能,是想揭示汉字异体现象的本质,而并不是说音义不重要。实际上,在具体判定两个字的功能是否有差别、是否记录了相同的语词时,主要还是要从音义入手进行考察。但只有当我们弄清了汉字异体现象的本质,我们才有可能正确地根据音、义来判定两字之间是否属于异体字关系,才不至于沉溺于音义本身而失其指归,也才能使我们可以有效地把异体字与正俗字、分化字、古今字、通假字等其他文字现象区分开来。
根据这一定义,当然不会再有什么音义部分相同的异体字——“部分异体字”。实际上,“部分异体字”说法的出现与《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所存在的问题直接相关。建国以后所进行的汉字整理工作主要是立足于实用,理论准备很不充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名为“异体字整理表”,实际上却收入了很多非异体关系的字——当时差不多把需要整理的字都放进去了。高更生先生通过对表中的“部分异体字”进行分析,发现它们之间的音义关系有包孕(包孕异体字)、交叉(交叉异体字)、同音异义(同音异义字)和异音异义(异音异义字)等四类○11。很显然,“异音异义字”“同音异义字”决不是异体字,这一点,即使是主张异体字定义从宽的人,也不会有什么异议的。但由于该表名为《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又是建国以来异体字整理成果的主要体现者和国家标准,所以后来许多人还是根据这个字表来分析异体字、总结异体字的定义,于是就出现了两种异体字——音义完全相同的异体字和音义部分相同的异体字。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异体字问题时,就不能因为《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收录了一些音义部分相同的“异体字”,而认为异体字有音义完全相同的和部分相同的两种,更不能因此而影响我们对异体字的界定。
具体的说,汉字异体字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
其一是为语言中同一语词而造、在使用中功能没有分化的一组字,如泪—— 泪、覩——睹、徧——遍等。在异体字中,这类字数量最多。
其二是造意不同,但在实际使用中用法相同、功能重合的一组字,如散—— 、罪——辠、颿——帆等。这里,散、罪、颿等字的本义都没有文献用例,可能是字书的编者根据字形的造意推出来的——这也是这类异体字与一般假借字的根本区别所在。
其三是同一古文字形体由于传承演变、隶定楷化的方式不同,而在楷书平面上出现了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形体,这些楷书字形之间构成了异体字关系。如宜——宐、宿——
Ⅳ 异体字的事例
所谓「异体字」,是指在一个正字标准下,文献上与此正字同音义而形体有异的字。历来对它的称呼很多,除异体字外,还有俗字、讹字、杂体、别体等,其中最能具体表现其文字特性的,应该就是「异体字」了。文献上充斥了这些字形,反映了中国文字形体孳乳流变的自由与旁歧的现象。这些现象往往会造成学术资讯传承的障碍。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叙》说:「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也就是说:文字是用来记录前人的智慧与经验而将它传承下来,如果文字阅读造成了障碍,前人的智慧与经验,后人就无法顺利吸收。
教育部从民国六十年代初,就开始整理标准字体,前后公布有常用字、次常用字、罕用字三个正字表,也初步整理了《异体字表》。正字表所收的字都具有独立音义,《异体字表》的收字就是对应这些正字的另外写法。这四个字表所收的字,也正是现行国家标准中文标准交换码纳编(CNS11643)的依据。民国八十四年台湾师范大学陈新雄教授赴韩参加由韩国、日本、中国大陆和我国组成的亚洲汉字协会所召开的年会,与会代表基於目前对亚洲各国所用的汉字字形颇见参差,决议作一统整。陈教授返国后,即向本会提出建议。经由本会召集相关学者专家研议后,基於下列几点理由,决定推动异体字字典编辑专案:
一、 为维护传统正字的地位,有必要将亚洲汉字以正字为纲领作一统整。
二、 为日后扩编中文电脑内码,有必要作大规模整理,以为扩编之基础。
三、 为修订原异体字整理的初步成果,有必要正讹与增订
Ⅵ 繁体字是哪个朝代发明的
繁体字是在汉字简化时诞生的 (过去的字相对现在来说是繁体)假设2011年后汉字又简化了 那么2010年的字相对就成了繁体字了 如此而已
中国字从甲骨文时代开始就是一脉相承的,从字形到写法都是一点一点变化的。从甲骨文到金文到篆体到隶书到楷书、行书、草书等字体,其实都是字体的变化。繁体字其实是相对于简体字而言的,大陆地区在建立新中国后对汉字进行了一系列简化,形成简体字。在普通人眼中,繁体字和简体字的概念只有在隶书、楷体、行书、魏书等能被普通现代人识别的书写形式中才有意义,很少有人会把篆体和繁体字联系起来……如果要是这样说的话,那就只能说从隶书之后汉字被称为繁体字是最能被人接受的,而隶书最早产生于秦朝,也就是说繁体字是最早产生于秦朝
Ⅶ 汉字是如何发明的
中国最早的汉字是仓颉发明的。仓颉,原姓侯冈,名颉,俗称仓颉先师 ,又史皇氏。《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左史官,见鸟兽的足迹受启发,分类别异,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为“造字圣人”
据《河图玉版》、《禅通记》记载,仓颉曾经自立为帝,号仓帝,是上古时期的一部落首领。仓颉在位期间曾经于洛汭之水拜受洛书。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除极个别汉字外(如瓩、兛、兣、呎、嗧等),都是一个汉字一个音节。
需要注意的是,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等国在历史上都深受汉文化的影响,甚至其语文都存在借用汉语言文字的现象。
现代汉字是指楷化后的汉字正楷字形,包括繁体字和简体字。现代汉字即从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至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演变而来。汉字为汉民族先民发明创制并作改进,是维系汉族各方言区不可或缺的纽带。
现存最早可识的汉字是约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后的金文 ,西周时演变成籀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和隶书,至汉魏隶书盛行,到了汉末隶书楷化为正楷。楷书盛行于魏晋南北朝,至今通行。
汉字是迄今为止持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者,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的官方文字。
在古代,汉字还充当东亚地区唯一的国际交流文字,20世纪前仍是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琉球等国家的官方书面规范文字,东亚诸国都在一定程度上自行创制汉字。在非汉语体系中,日本人自行简化汉字并制定了日本新字体;而历史上曾使用过汉字的越南、朝鲜、蒙古等国,现今已废弃汉字。
Ⅷ 简化字是几年前发明
简体字是汉字演变的逻辑结果。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其总趋势就是从繁到简。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草书、行书又是隶书的简化,而简体字正是楷书的简化。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而简体字已见于南北朝(4-6世纪)的碑刻,到隋唐时代简化字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为“俗体字”。我们今天使用的许多简化字,在这时候就已经开始出现,例如“营”、“寿”、“尽”、“敌”、“继”、“烛”、“壮”、“齐”、“渊”、“娄”、“顾”
、“献”、“变”、“灯”、“坟”、“驴”,等等。唐代颜元孙著《干禄字书》和王仁〔日句〕著《刊谬补缺切韵》,都收了极多的俗体字。宋代以后,随着印刷
术的发明,简体字由碑刻和手写转到雕版印刷的书籍上,从而扩大了简体字的流行范围,数量大大增多。根据《宋元以来俗字谱》,宋元明清12种民间刻本中所用
的简体字多达6240个,合为繁体字共1604个,平均每个繁体字有3.9个不同的简化字,与今天使用的简体字完全相同的有“实”、“宝”、“听”、“万”、“礼”、“旧”、“与”、“庄”、“梦”、“虽”、“医”、“阳”、“凤”、“声”、“义”、“乱”、“台”、“党”、“归”、“办”、“辞”、“断
”、“罗”、“会”、“怜”、“怀”等等共达330多个。
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
1922年,陆费逵又发表论文《整理汉字的意见》,建议采用已在民间流行的简体字,并把其他笔画多的字也简化。
1922年,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上提出《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得到陆基、黎锦熙、杨树达的联署。这是历史上有关简体字的第一个具体方案,主张把过去只在民间流行的简体字作为正体字应用于一切正规的书面语。它提出的八种简化汉字的方法,实际上也就是现行简体字的产生依据,影响深远。
1928年,胡怀琛出版《简易字说》,收简体字300多个。
1930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刘复、李家瑞合编的《宋元以来俗字表》,反映了一千年来简体字的发展情况。
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出版国语筹备委员会编订的《国音常用字汇》,收入不少简体字,并指出:“现在应该把它(简体字)推行,使书写处于约易。”
1934年,中国图书馆服务社出版杜定友的《简字标准字表》,收简体字353个。徐则敏在《论语半月刊》发表《550俗字表》。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提出《搜集固有而较适用的简体字案》。
1935年,钱玄同主持编成《简体字谱》草稿,收简体字2400多个。同年8月,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采用这份草稿的一部分,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收字324个,虽然在第二年的2月又通令收回,但毕竟是历史上由政府公布的第一个简体字表。也就是在这一年,上海文化界组织“手头字推行会”,发起推行“手头字(即简体字)”运动。
1936年10月,容庚的《简体字典》出版,收字达4445,基本上本自草书。同年11月,陈光尧出版《常用简字表》,收字3150个,约一半本自草书,一半来自俗体字。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体研究会发表《简体字表》第一表,收字1700个。
抗日战争爆发,简体字运动才被迫停顿,而主要在共产党统治区继续发展。共产党夺取政权后,立即着手继续推行简化汉字。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编制《常用简体字登记表》。
1951年,在上表的基础上,根据“述而不作”的原则,拟出《第一批简体字表》,收字555个。
1952年2月5日,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
1954年底,文改委在《第一批简体字表》的基础上,拟出《汉字简化方案〔草案〕》,收字798个,简化偏旁56个,并废除400个异体字。
1955年2月2日,《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发表,把其中的261个字分3批在全国50多种报刊上试用。同年7月13日,国务院成立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同年10月,举行全国文字改革会议,讨论通过《汉字简化方案〔修正草案〕》,收字减少为515个,简化偏旁减少为54个。
1956年1月28日,《汉字简化方案》经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审订,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31日在《人民日报》正式公布,在全国推行。以后这个方案根据使用情况而略有改变,1964年5月,文改委出版了《简化字总表》,共分三表:第一表是352个不作偏旁用的简化字,第二表是132个可作偏旁用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第三表是经过偏旁类推而成的1754个简化字;共2238字(因“签”、“须”两字重见,实际为2236字),这就是今天中国大陆的用字标准。
而在其他使用汉字的国家,同样也在简化汉字。
新加坡:1969年公布第一批简体字502个,除了67字(称为“异体简化字”),均与中国公布的简化字相同。1974年,又公布《简体字总表》,收简体字2248个,包括了中国公布的所有简化字,以及10个中国尚未简化的,如“要”、“窗”。1976年5月,颁布《简体字总表》修订本,删除这10个简化字和异体简体字,从而与中国的《简化字总表》完全一致。
马来西亚:1972年成立“马来西亚简化汉字委员会”,1981年出版《简化汉字总表》,与中国的《简化字总表》完全一致。
Ⅸ 繁体字的来源还是谁发明的呢
其实在解放前我国的文字都是繁体字,汉字相传是黄帝的文官仓颉发明的。繁体字一直延用了五千多年,到了新中国成立后改用简体字,因为蒋介石政权去了台湾,并采用中华民国年号,对于汉字并没有采取其他改革措施,因此台湾人至今运用文字一直都是繁体。
一位叫做“司空白”的网友在天涯“闲闲书话”上的文章《是否应该恢复繁体字及传统文化?》引来了50多位网友近300个回帖,争论十分激烈。很多网友赞同恢复繁体字的建议,持反对意见的人同样态度鲜明。网友们还纷纷传阅一篇名为《关于恢复使用繁体字的一点思考》的文章,该文署名“罗宁”,在2000年即已写成并在网上流传。这篇文章对简化字的问题做了较为系统的辨析思考,每次涉及繁体字问题,都会有网友转载其文章。 针对网上讨论中一些较为集中的问题,记者采访了北大语言学教授、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长苏培成、著名古文字学家曾宪通、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等人。 1“一对多”的简化字造成混乱?
在争论的问题中,最集中指责简化字的一点就是“一简对多繁”的简化方式。即将几个意义不同,读音相近的繁体字合并为一个字。反对者指出,这造成了人们在学习理解字义时的混乱。 司空白举了很多实例来说明他的意见。比如,皇后之后和前“后”的“后”现在都写为“后”,造成的一个问题是:“很多小朋友一直存有一个疑问,站在皇帝背后的人,就是皇后?为什么皇后要躲藏皇帝呢?”另外,“升斗米粮之‘斗’和战斗之‘斗’本来也是完全不同的意思。二王关在门里,当然是斗了!多么形象!”
网友们举出大量这样“一对多”的简化字,罗宁在《关于恢复使用繁体字的一点思考》中更系统地列举了馀(余)、云(云)、后(后)、里(裏)、松(松)、谷(谷)、斗(斗)、几(几)、徵(征)、曲(曲)、丰(丰)、表(表)、冲(冲)、叶(叶)、种(种)、尽(尽)、发(发)、历(历)、锺(钟)等,认为它们的合并造成了阅读上的歧义。司空白说,“我小时候一直很奇怪,为什么十二生肖要把牛叫做‘丑’,可它并不丑啊,后来读了一些专门的文献才知道,原来我们常用的‘丑’字是专指子丑寅卯的丑,长相难看之‘丑’有专用字‘丑’”。
许多学者也指出这种简化方式的确造成了理解困难,并破坏了汉字的传统字理和结构,很多搞古典文学研究的人对此感触颇深。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宁稼雨说,他在开会时遇到台湾学者,对方往往不知道该如何称呼他的姓,因为“宁”对应两个繁体字,既可能是读二声的“宁”,也可能是读四声的“甯”。而一旦要在电脑上将一篇文章由简体转成繁体,那简直是一场灾难。电脑无法识别一个简体字应该转成哪个繁体,最后出来的结果必然是一片狼藉。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表示,这种同音合并的做法是以拼音文字的规则来对待汉字,现在很多搞了多年古典文学研究的人,都很难将每个简体字分别对应的多个繁体字分辨清楚。对于普通人而言,这种一对多的简化方式造成了一个后果:就是现代人对汉语字义的辨别很笼统,模糊、粗糙而不讲究,不能区分文字的精确意义。骆玉明认为,因此可以说“现在中国人写的文章都是粗糙的,不能精细、精美地欣赏汉字,不能准确地表达和使用汉字”。 回应 苏培成(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长): 只用简体字完全没有问题
Ⅹ 异体字是怎么发展的
异体字就是跟规定的正体字同音、同义,写法不同而能够被正体字所取代的字,异体字的存在是汉字中较为普遍的现象。
由来:由于汉字特有的造字原则和结构体制,创造它和使用它的人口众多并且分布的地面十分广阔,加之汉字已有四千年以上的发展历史,因此,它所产生的异体字类型多、数量大,是理所当然的。
影响:异体字的使用、流行,给语言文字的学习和应用都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因此,整理异体字是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