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谁发明大排

谁发明大排

发布时间:2021-07-12 06:49:25

⑴ 一个家族里有10个女孩,按年龄从小到大排,后面的每一个人的年龄都比其前面一个

从小到大排,也就是第一个1岁,第二个按照2岁算,第三个3岁,…第十个十岁。也就是说后面的每一个人的年龄都比其前面一个大。

⑵ 古代后宫是从皇后最大开始排的吧,谁可以把古代后宫女人位置从大排到小的列表给我

不同的朝代是不一样的,你要的是哪个朝代的。
致地说,夏殷以前,中国后妃制度比较简略,文字记述也很模糊,大率将天子的配偶统称为妃。如皇帝有四妃;帝喾有四妃。正嫡叫元妃,其他的称为次妃。
周代天子开始立后,正嫡便叫王后。
《周礼》规定:天子立一后,三夫人(正一品),九嫔(正二品),二十七世妇(正三品至五品),八十一御妻(正六品至八品)。共121人
五者相参,以定尊卑。与外朝六宫、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相对应。六宫即前一宫,后五宫。后五宫指后一宫;三夫人一宫;九嫔一宫;二十七世妇一宫;八十一御妻一宫。后正位宫闱,体同天王;夫人坐论妇礼;九嫔掌教四德;世妇主知丧祭宾客;女御序王燕寝。
秦王赢政兼并六国,统一天下,自称为皇帝,其正嫡便叫皇后。
汉帝国后妃制度继承秦制,并明确规定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母亲称皇太后,中国后妃制度的母后称号就此确定,历代相沿。
嫔御制度汉代时确立,汉代后宫制历汉初四帝,以后汉武帝、汉元帝的订立、增益。嫔御名号分为十四等:昭仪、婕妤、 娥、容华、美人、八子、充依、七子、良人、长使、少使、五官、顺常、无涓,无涓这一等还包括共和、娱灵、保材、良使、夜者。
西汉初年帝王的正配叫皇后,其余嫔御名号有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
武帝时又加婕妤、 娥、容华、充依。
元帝时加昭仪,又有五官、顺常、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等。
东汉的后宫人数没有什么减少,但鉴于西汉外戚权重,改革后宫,嫔御名号只设四等。东汉光武帝并省前制,皇后之外,只立贵人、美人、彩女。后又加宫人、凡嫔妃四等。(后宫只立皇后、贵人。贵人金印紫绶依旧,但奉禄不过是数十斛粟。又设美人、宫人、采女三等,但却没有爵秩,只是赏赐充给而已。)
曹魏时出于文学的浪漫和对雅号的喜好,嫔妃分成12等:贵嫔、夫人、淑妃、淑媛、昭仪、昭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美人、良人。
魏太祖建国,皇后之下分后妃五等:夫人、昭仪、婕妤、容华、美人。
文帝增五等: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
明帝增淑妃、昭华、修仪三等。除顺成。
太和时,明帝诏复夫人之制,位在淑妃之上,夫人以下爵凡12等;贵嫔,夫人位次皇后,爵无所视;淑妃位同相国,爵比诸侯王;淑媛位同御史大夫,爵比县令;昭仪比县侯;昭华比乡侯;修容比亭侯;修仪比关内侯;婕妤视中二千石;容华视真二千石;美人视比二千石;良人视千石。
晋设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九嫔: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另有美人、才人、中才人。
北朝承魏晋制度,略有增损。“道武追尊祖妣,皆从帝谥为皇后。始立中宫。余皆或称夫人,多少无限,然皆有品次。太武稍增左右昭仪及贵人、淑房等。后庭渐多矣。又魏故事,将立皇后,必令乎铸金人,以成者为吉,又则不得古也。”
北魏孝文帝改定内宫:
左右昭仪视大司马,三夫人视三公,三嫔视三卿,六嫔视六卿,世妇视中大夫,御女视元士。后来又置女职,以典内事:
内司视尚书令、仆;作司、太监、女侍中三宫视二品;监、女尚书、美人、女史、女贤人、女书史、书女、小书女五宫视三品;中才人、供人、中使、女生才人、恭使宫人视四品;表衣、女酒、女飨、女食、奚官女奴视五品。
南朝宋在晋制上有增有删,至宋明帝时规定:以贵嫔、贵妃、贵姬为三夫人;以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为九嫔;以婕妤、容华、充华、承微、列荣为五职;另设散役包括美人、才人、良人。
南朝齐高帝建元元年,有司奏置贵嫔、夫人、贵人为三夫人;修华、修仪、修容、淑妃、淑媛、淑仪、婕妤、容华、充华为九嫔;美人、中才人、才人为散职。三年,太子宫置内职,良绨比开国侯;保林比五等侯;才人比驸马都尉。
南朝梁、陈以贵妃、贵嫔、贵姬为三夫人;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为九嫔;婕妤、容华、充华、承微、列荣为五职;美人、才人、良人为三职。
北周宣帝自称为天元皇帝,皇太后便被尊为天元皇太后,又设正阳宫皇后、天皇太后、天皇后、天右皇后、天左皇后,后宫制度至此全乱了。
二年二月,改制诏为天制,敕为天敕。颂令:
尊天元皇后为天无皇太后,天皇太后李氏为天元圣皇太后,天元皇后杨氏为天元大皇后,天皇后朱氏为天大皇后,天右皇后元氏为天右大皇后,天左皇后陈氏为天左大皇后,正阳宫皇后称皇后。
隋文帝杨坚得天下后,鉴于前朝的积弊,一一加以革新。后宫中也一改旧制,只设皇后正位宫闱。开皇二年,吩咐依照《周礼》著内官程式,省减后宫人数,规定嫔3人,掌教四德,视正三品;世妇9人,负责宾客祭祀,视正五品;女御38人,主管女工丝台,视正七品。
隋炀帝时,后妃、嫔没有专职,“唯端容丽饰,陪从燕游而已。”炀帝醉心此事,自制嘉名,以贵妃、淑妃、德妃为三夫人,吕第一;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为九嫔,品第二;婕妤12人,品第三。美人、才人15人,品第四。为二十七世妇;宝林24人,品第五。御女24人,品第六。采女37人,品第七。为御妻。总计120人。另有承衣刀人等,“皆趋侍左右,并无员数,视六品以下。”
唐代皇后以下,设四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二十六世妇:婕妤、美人、才人各9人;八十一御妻:宝林、御女、采女各26人。
唐开元时期,以皇后以下设四夫人不合旧制,“乃置惠、丽、华三妃,六仪,四美人,七才人,而尚宫、尚仪、尚服各二。”
两宋嫔御的名号没有准则,比较纷纭杂乱。大致地说,初入宫时,女子的名号有:侍御、红霞帔。再进一步,封君,封夫人。南宋改君为夫人。君和夫人在人数和郡名上没有一定。夫人以后,再进便是才人、美人、婕妤,然后进为昭仪、昭容、修媛、修仪、修容、充媛、婉容、婉仪、顺容、贵仪等。再进为妃一级:贵妃、贤妃、德妃、淑妃、宸妃。宋后宫的显著特色是无定位,由初级开始,随宠遇增长,不断晋级。
辽代皇后之下,有元妃、德妃、文妃、惠妃,各妃这间没有什么等级差别。元代除了皇后和各妃这两个称谓,后宫中再没有别的名号。金代则复杂和完善一些。
金是女真人建立的王朝。金代明确规定,选后不取自庶族。金创国之初,后宫嫔妃没有名号。到金熙宗时,始有贵妃、贤妃、德妃之称。海陵王执政时,后宫寝多,宠妃有十二位:元妃、姝妃、惠妃、贵妃、贤妃、宸妃、丽妃、淑妃、德妃、昭妃、温妃、柔妃。金世宗天定年间,后宫简少。金章宗明昌时期,后宫规制大备。
金代后宫仿照汉制立了一套嫔御制度,明文确定:
皇后下设贵妃、贤妃、德妃三妃,正一品,同汉三夫人;
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正二品,同汉九嫔;
婕妤9人,正三品;美人9人,正四品;才人9人,正五品;同汉二十七世妇;
宝林27人,正六品;御女27人,正七品;采女27人,正八品,同汉八十一御妻。
另有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都不得是后宫内官。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朝代,元后宫除了正皇后以外,不有所谓的第二皇后、第三皇后,只要皇上高兴,设多少皇后都行。
明代的后宫宫女很多。宫女被皇帝御幸以后,便获得妃的名号,进入了皇帝嫔妃的行列。但明代后宫除了皇后的称谓,只有妃这一级,没有嫔。妃有贵妃、淑妃、宁妃、贤妃、恭妃、宸妃、康妃、庄妃、裕妃,贵妃在妃这一级中地位最高。
清代宫廷的后妃制度是在清入关以后坐镇北京的第二位皇帝康熙皇帝玄烨确定的:
尊皇帝的祖母为太皇太后;母亲为皇太后;太皇太后、皇太后住慈宁宫,太妃、太嫔随住;
皇后坐镇中宫,主持后宫事务;
皇后下设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分住东西六宫;
嫔以下设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随皇贵妃分住东西六宫。
清后宫制度规定,皇帝大婚之前,选八位比皇帝大的宫女,供皇帝进御,即献身皇帝。八位宫女都有名分,授以宫中四个女官的职衔:司账、司寝、司仪、司门。

:)希望可以帮到你

⑶ 西游记后传孙悟空最后成为万沸之祖与如来谁大排第几

这些情节都是人为的东扯西拉,的故事!,,不可以视为,佛法,讨论!

⑷ 围棋是谁发明

中国元素——围棋的起源
来源: 德远的日志

说在大约五千年前的尧帝时期,尧有个儿子叫丹朱,传说这个家伙出世时全身红彤彤的,红皮肤、红脸蛋、红鼻子、红耳朵,连眉毛也是红的,头上的胎毛也是红的,尧帝高兴得不得了,也吃惊得不得了,想都不想就给起了个名字叫丹朱,意思是红上加红。今天看来这个名字不错,红太阳、红灯笼、红红火火的日子,多美呀!不过就是有点女孩味。 果然,那丹朱从小就喜欢和小女孩一起玩耍,而且胆子还出奇的大,整天东跑西颠,喜欢在山野咆哮的大水中嬉戏,喜欢看爆发的火山,望着火山口的红火焰大呼小叫。

由于尧帝很忙,整天要忙着整治洪水、围猎捕食等的“国家大事”心思也不可能全放在儿子的身上,那知丹朱长成青年之后,越玩越邪乎,他和他的“狐朋狗友”想出点子,砍下桑木造了一艘船,仗着自己的老爸是帝王,让别人当纤夫,拉着他们在山间林莽逍遥,还说是“陆地行舟”。纤夫们拉着千年枯滕做的纤绳,踩着崎岖不平的山路,在烈日下拼命拉纤,肩膀上流出了血,脚底下也是血肉模糊,深深感到了命运的不公! 尧帝知道这件事后非常悲痛,好歹是公平社会,哪能让儿子胡来,自己的一世英明不能被儿子糟踏,其实尧帝还想把帝位传给丹朱呢,于是思量着用一个什么办法把儿子给拴住,看看尧帝是想出什么办法拴住丹朱的吧。

尧帝思量很久,一天和族人一起围捕犀牛的时候突然想出了一个办法,这个办法是:用桑树劈成一个方正的盘子,上面画成横竖交叉的线条,就象围猎时分开一个一个猎物,然后把犀牛角和象牙砸成块片,象牙块和犀牛块双方轮流在交叉点上走,好象人与兽的较量。这就是最早出现的围棋模型。想出了这个办法,尧帝大喜,这样让丹朱在格子上就能体验冒验的乐趣,不用东跑西颠冒生命危险玩乐了,还可以知道围棋的方法,真是一举多得! 那丹朱玩起这个游戏果然十分喜爱,从此不再到处“鬼混”,整天和伙伴一起玩犀象游戏。

又过了几年,尧帝年老体衰要退休了,找来丹朱商量要把帝王位传给了,让他谈谈自己的想法。谁知丹朱马上推卸,他说:“我的性格不适合当帝王。我喜欢在大自然中畅游,吸引大自然的精髓,搞点发明创造。”我们选帝王不能搞世袭制,应该让最能干的人当帝王。我认识了一个叫舜的朋友,他不但犀象游戏玩得好,而且还注重实践,每次围猎都很多,我向您推荐这个人。”

尧帝经过考察,发现舜不仅围猎有办法,耕种、治水也很有一套,加之丹朱又不想当帝王,于是就把帝位传给了舜。 后人把尧、舜当帝王的时期称为尧舜时代,据晋朝人张华《博物志》记载,围棋的起源就是在这个时期。

中国古代四大艺术:「琴、棋、书、画」之「棋」,指的就是围棋。有人认为围棋棋子没有如象棋之等级之分,当起于原始社会时期。

《梨轩曼衍》云:「围棋初非人间之事:始出于巴邛之橘,周穆王之墓;继出于石室,又见于商山,乃仙家养性乐道之具。」将围棋捧了上天。围棋既是仙家发明,那又为何会降临人间呢?

话说上古仁君帝尧,娶妻散宜氏,生下儿子丹朱。丹朱虽然是圣人之子,但却自小性情乖戾,长大后又嗜好游玩,不务正业。尧帝为丹朱担心不已,遂往觅仙人蒲伊问教子之良方。至汾水之滨,见二人对坐苍桧下,划沙为道,以黑白小石子行列如阵图。右一人戴箬笠,左一人披蒲衣,坦腹露臂,毛长数寸,两目更方,帝知即是蒲伊。尧帝上前施礼,请教全丹朱之术。蒲伊曰:「特易矣!丹朱善争而愚,当投其所好,以闲其情。前翠桧下沙道石子,是谓弈枰,废兴存亡,于此可见。」

帝问其理,蒲伊曰:「夫万物之数,从一而起,局之路三百六十有一。且一者,生数之主,据其极而运四方也。三百六十,像周天之数,分四隅以象四时,各九十路以象其日,外周七十二路以象其候,亦名围棋,为具攻围征之用。其子白黑相半,以法阴阳。局之道谓之枰,道之间谓之罫。局方而静,棋圆而动,以法天地,自立此戏,世无解者。棋虽小数,实与兵合,千变万化,弈无同局。苟非精虑深思,不能求其胜负之由也。子归以教丹朱,彼必专心致志,何暇争夺天下哉?」

帝独自一个回来,召集群臣齐集桧下,看所聚石子,众人不解其义。尧帝用心端思详察,越旦,尽得其妙。命左右敛石于囊,画棋局于简,收拾回程。回到家里之后,尧帝为了引起丹朱的兴趣,用文桑木来做棋局,用犀角和象牙来做棋子。做成之后,光彩夺目,不同凡响。帝尧一向俭朴,但为了教育好丹朱,竟不惜豪华奢侈一回,足见其苦心。丹朱果然被此名贵之棋局所吸引,由尧处学了围棋,据说从此果真有了长进。据此,我们之所以能够享受围棋带来的乐趣,可要多谢丹朱了。

也有人说是舜作围棋以教愚子商均。按照这种说法,制造围棋,是为了开发智能,纯洁性情的。唐朝人皮日休在其《原弈》一文中则以为围棋始于战国,是纵横家们的创造。他的根据是,围棋「有害诈争伪之道」!可谓极穿凿附会之能事了。

在甘肃水昌县鸳鸯池出土的原始社会末期的陶罐,不少绘有黑色、红色甚至彩色的条纹图案,线条均匀。纵横交错,格子齐整,形状很像现在的围棋盘,但纵横线条只有十至十二道,而不像现在是十九道。考古学家称之为棋盘纹图案。

起初发明围棋的时候,用的是多少道的棋枰呢?

《孙子算经》上有句话:「今有棋局方十九道,问用棋几何?答日:三百六十一。术曰:置十九道,自相乘之,即得。」近人论证《孙子算经》可能是东汉时的作品,那就是说,东汉时围棋盘已是纵横十九道了。东汉人马融、蔡洪在《围棋赋》中,有「棋鵻」、「五岳」的名称,间接支持了这种推断。

但三国时魏国邯郸淳的《艺经》里写着,「棋局纵横各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

此外还有一个唐代的说法:马鞍山位于柳江南岸的市中心,高达海拔270米,是柳州八景之一。相传古代八仙中铁拐李和吕洞宾两位仙人曾在马鞍山上下棋,至今山上留有一尺多长的仙人足迹和「棋盘石」、「仙人洞」等。柳宗元游览此山后。在《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文中说:「始登者得石坪于上,黑肌而赤脉,十有八道,可弈。」有人据此认为唐代流行十八道的围棋。然按文理,「可弈」的棋盘大概不等于常规的棋盘。

胡应麟《笔丛》说:「今围棋十九行,三百六十一路,子亦如之,宋世同此。然汉制十七道,唐局或十八道,不可不知也。」是比较保守的估计。

反而考古文物方面的证据比较多:

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村古鞋群中,有一部份为初唐当地豪族张氏的墓葬,保存了不少初唐文物,其中有一幅仕女图,描绘了十一个妇女形象,其中有两个对弈的贵妇,用的也是十七道的棋盘。

1971年湖南省湘阴县一座唐代古墓的随葬品里有围棋盘一件,大小呈正方形,纵横各十五道。

1977年4月5日,在内蒙敖汉旗丰收公社白塔子大队发掘的一座辽代古墓里,挖出围棋方桌,高十厘米,边长四十厘米,桌上画有长宽各三十厘米的围棋盘。棋盘纵横各十三道,布有黑子七十一枚,白子七十三枚,共一百四十四枚。另有黑子八枚,白子三枚空放着。

这些只是众多考古新发现中的几件古物,但足以说明几点:首先,围棋在原始社会时,已具雏形。纵横交错的棋盘图形已经基本形成。其次,从出土棋盘的十、十三、十五、十七直至今天通用的十九道线的发展过程看,围棋不可能是某一个人某一天里突然创造出的奇迹,而是经过了由简单到复杂,棋子由少到多,着法由单一到多样的发展变化过程。

棋局的大小关联到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局棋:《孙策诏吕范弈棋局面》的真伪问题。这一棋局见于来人李逸民编的《忘忧清乐集》,是在纵横十九道的棋盘上展开的。从清人钱大昕开始,就有人质疑其真实性,百余年来争论不休。我们认为,棋盘的变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这种变化要被所有的棋手认可,不可能在一时一处完成。新形式总是由局部到全面,逐渐推广完善的,而老形式也不可能一夜间在地球上完全消失。大胆一点,我们可以这么设想,纵横十九道围棋盘,最早出现于东汉,完成于隋唐。

棋子方面,考古学家从安徽亳县元宝坑一号东汉墓中找到石质围棋子117粒,11.5 毫米见方,厚三毫米,颜色有粉绿和墨绿两种,可见汉魏时期的围棋子仍是方形的。大约到了唐宋时期,棋子才从方形变为圆形。由唐代以后,圆形的玉石棋子屡有出土,如江苏丹阳出土的黑白棋子83枚;淮安宋代杨公佐墓出土黑白棋子50枚等。

中国围棋子中以「云子」最出名。云子的祖先是「永子」,永子原产于云南永昌郡(今保山市)。关于永子,有这样的民间故事:相传九百多年前,吕洞宾来到永昌郡,在龙泉池畔的塔盘山下见到一个孝敬母亲的穷苦农民,为了周济这个农民,吕洞宾就教他用当地盛产的玛瑙和琥珀锻造围棋子出售,使母子摆脱了困境,永子传播于世。

据记载, 永子之生产始于唐、宋,盛于明、清,为达官显贵,文人雅士所厚爱,也是进献皇帝的贡品,有「永昌之棋甲天下」之美称。民国初年,永子制法失传,1974 年,经对永子的化学成分反复测试、研究,并加以改进,试制成功「云南围棋子」。云子质地细腻玉润,坚而不脆,沉而不滑,柔而不透,圆而不椭,正面微凸,底面扁平,弧线自然,造型别致。白、黑子各有特点:白子洁白似玉,润而发光,色如嫩牙、晶莹可爱;黑子乌黑透碧,照光而看呈墨绿色,且周边有一种神奇的碧绿光环,但着盘则呈黑色。由于色泽柔和,适于弈者作长时期的观看与思考。云子看上去很象天然玉石琢磨而成,重扣不碎,着盘声铿,手感舒适,由于导温性低,有冬暖夏凉之感。

1993年第三期《体育文史》杂志发表了杨晓国的《论陵川棋子山与围棋起源》。文中根据陵川棋子山是我国唯一有天然棋石(棋子的古称)的地方、周武王曾访殷末三贤之一的箕子于「箕子山」(即今棋子山)及围棋包含的一些哲理可能诞生于该地附近为理由,推测围棋起源于殷末周初的山西陵川县附近地区,也可聊备一说。

战争的需要可能也促进了围棋的发展。两汉时己有人把围棋当作兵法,《隋书?经籍志》还有棋谱收入兵书。

据说围棋盘面效洛书,361个交叉点、8个方位星、周边72个交叉点与360周天、8卦、72候相应。棋子扁圆形,上突下平,分黑白两色,象征阴阳。如此说,可真有哲学意味。吴清源则认为围棋可能像征天空里星晨的分布,由古代天文家的工具发展而成。

与中国哲学、特别是《易经》有关的《河图》和《洛书》也是黑白圆点的布局,和围棋也可能有点渊源:

现代人用「弈」字指围棋、象棋、军棋等等一切棋类。 其实,最早的时候,「弈」是专指围棋的。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 「弈,围棋也。从丌、亦声。」丌的古文字为两人举手握棋对局的像形。西汉末杨雄在《方言》中说:「围棋谓之弈,自关而东,齐鲁之间皆谓之弈。」可见,西汉年间,弈已成了围棋的别称。仍然称弈的,只有北方部分地区。

弈秋是见于记载的第一位棋手,生活在战国初期,由于棋术高明,当时就有很多年青人想拜他为师。他有两个学生:一个诚心学艺,十分专心;另一个大概只贪图弈秋的名气,虽拜在门下,并不下功夫,弈秋讲棋时,他心不在焉,探头探脑地朝窗外看,想着鸿鹄什么时候才能飞来。飞来了好张弓搭箭射两下试试。两个学生同在学棋,同拜一个师,前者学有所成,后者未能领悟棋艺。这小故事说明了专心致志是下好围棋的先决条件。

春秋战国之时,诸子百家各执己见,到处游说,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已经十分风行的围棋开始在诸子的言论中出现,或褒,或贬,或以围棋为例,或直接论述围棋。其中有不少有价值的论点,这对围棋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士大夫阶层最初是瞧不起围棋的。孔夫子在《论语》里把围棋看做无聊消遣的东西。此观点影响深远,以后有人攻击围棋时,常说些类似的话。

孟子师承孔子,曾说:「下围棋的人嗜好饮酒,不顾父母养育之恩,不尽孝敬之义。」他把下围棋而不理父母算作五不孝之一,但我们应该注意到「不理父母」才是重心。《孟子》里还有这么一段话:「学习围棋如果不专心于自己立足的一方并致力于攻克对方,就不能领会围棋的精髓。」这里,孟子不仅承认围棋是门深奥的艺术,必须专心致志才能学会。

以后,围棋的地位逐渐提高。《关尹子》里指出:「射箭,驾车,操琴,学棋,没有一件事是能够轻而易举学会的。」显然,围棋这时已提高到与射箭,驾车、操琴同样的地位了。

梁萧绎(508-554) 《金楼子.杂志篇》又有记载:「梁有富人虞事,财资无量,登高楼,临大路,陈酒博弈其上。楼下侠客相随而行,楼上博弈者争采而笑。会飞鸢堕腐鼠,正中侠客,侠客闻楼上笑,谓虞氏以鼠投己,夜聚攻灭虞氏。」博弈博出个祸来,虞氏恐怕是第一人了。按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从此魏亦称梁,至前225年为秦攻灭。虞氏事件当发生于此段时间之内。

秦代时间很短,未见关于围棋的记载。唐代道士瞿柏庭 (755-773) 曾声称于艺药园中得一秦人棋子,光润如玉,但因其「状若小龟」,非博非弈,不知是否真有其事。

汉代宫中盛行围棋。每年的八月初四这一天,戚姬总要陪高祖刘邦下围棋。据说在这天下棋,赢家可以终年有福,输家可能遭疾病之灾。要免除灾难,只能取一缕发丝,面朝北斗星,乞求它赐予长命百岁。这样的风俗可真有情趣。

话说这戚姬身材修长,气质高贵,在定陶与刘邦相遇,自此两人情投意合,成了一对誓同生死的烽火鸳鸯。戚姬的儿子叫如意,言谈举止都有刘邦的风范,刘邦对他十分钟爱,加上戚姬的枕边进言,刘邦元配吕后儿子刘盈的怯懦不讨刘邦喜欢,刘邦大有废掉刘盈,另立刘如意来继承自己衣钵的可能。这件事的态势在不断发展,吕后整天胆颤心惊,眼看戚姬先是夺走丈夫的爱,如今又要攫取太子的位置,一个是情仇,一个是政敌,她必须反击,但也必须小心翼翼。

汉代定鼎以来,千方百计想要罗致德高望重的「商山四皓」,来为治理国家出谋划策,但「商山四皓」听说刘邦不太重视儒生,言语之间又喜欢不干不净地骂人,所以始终不肯应合。

所谓「商山四皓」就是商山之中的四位隐士,名叫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这四位饱学之士先后为避秦乱而结茅山林。商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林壑幽美,云蒸霞蔚,地势险峻,是一个隐居的好地方。据说商山四皓喜欢下围棋,《四皓弈棋图》是常见的画题。

为了巩固儿子的太子地位,吕后求计于张良。四皓本来就是张良的道友,经过张良的穿针引线,刘邦都没有请动的「商山四皓」被太子刘盈和吕后的诚心感动,答应出山,作太子的宾客。经过这四位长者的教导及潜移默化,刘盈的修养和见识大有长进。

一天,宫中大排筵席,四位须发皆白的长者,肃立在太子刘盈身后,等到汉高祖得知他们就是「商山四皓」时,便知道太子已不可废。他知道连自己都请不动的「商山四皓」都已成为太子的宾客,看来太子羽翼已成,当刘邦回到后宫把这一消息告诉戚姬时,戚姬立即泪流满面,戚姬为排谴心中的悲痛和不安,悲歌一曲,希望能在今后的生活中得到保证,刘邦无言以对,也只能用一曲悲歌诉说无奈。

这次吕后在张良的帮助下,取得意外的胜利,连雄才大略的刘邦也一筹莫展。

明代陶安有一绝咏此事云:

安刘事毕返林丘,当局机心老未休。松下樵夫应暗笑,先输一着与留侯。

汉景帝刘启少年时当太子的时候,曾因六博争道,以博局相掷击,误杀了吴王濞的太子,种下了未来「七国之乱」的祸根。《后汉书.孔融传》说,孔融五十六岁时被曹操处死,当时,女儿年七岁,儿子年九岁,因为幼弱而得以保全。而孔融被拘执时,据说两个孩子正在弈棋。由此可见,博弈一类的智力游戏可能是当时上层社会儿童游艺生活的内容之一。

考古工作者1997年在汉景帝阳陵南阙门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一件陶质汉代围棋棋局残件。

汉阳陵是中国西汉王朝第四代皇帝汉景帝与其皇后的合葬陵园。南阙门遗址位于帝陵南部 120 米。出土的围棋盘外观略有残损:长 28.5 厘米至 5.7 厘米,宽 19.7 厘米至 17 厘米,厚 3.6 厘米。

从陶制棋盘质地来看,棋局是用当时的一块铺地砖加工制成的,而局面纵横之线刻划简略、粗陋,因此棋局虽出自皇家陵园,但显然不属于皇家之物,很可能是守陵人信手制成,以供闲暇之时娱乐所用。由此推断,在西汉时期,围棋已不仅流行于士大夫阶层,而且也被中下层平民所接受。

专家从遗址出土的同时期的铺地方砖得知,这种方砖一般长宽约 33 厘米左右,结合棋局上残余的刻线数目推算,汉阳陵陶质棋局局面应有纵横线各 17 条,说明围棋在西汉时期已经具备了现代围棋的雏形。

这件围棋棋局,虽然不是皇家贵族用物,但是因为出土于汉景帝陵园,也很自然地会使人联想到汉景帝刘启少时与吴太子争博的故事。

西汉时人称杜陵人杜夫子为「天下第一名手。」有人讥笑他在下棋上乱花功夫浪费时间,谁知道他却回答说:「我精通了围棋之道,可以弥补孔夫子之不足。」一个封建士大夫,竟敢说这样的话,看来还是位有胆气的汉子。

西汉时,以棋扬名的还有刘去和陈逐。传说,陈遂因陪汉宣帝下棋,讨得天子欢心,后来还得了太原太守的官职。

从总体上看,西汉时期的围棋活动似不广泛。因为到了东汉初年,班固在《弈旨》一书中还说:「博行于世而弈独绝」。六博流行,却不见围棋。

试看汉代画像石,描写六博的多不胜数,但描写弈棋的,却似乎没有(据李松福《围棋史话》说,山东曲阜孔庙有一幅描写孔子说话「不有博弈者乎?」的汉画像砖,待找。不过以下曲阜窑瓦头村此幅也有点近似,虽然下面的「棋局」可能是箸枰,但作为箸枰,又好象大了一些),可见此艺传至汉朝,已近灭绝。

乐府风人诗有句:「围棋烧败絮,着子故衣然。」借围棋为着子(思念你)、败絮为故衣、烧为然(燃)(即仍旧),可算是此时期硕果仅存的有关文献了。

大致到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围棋活动才又兴盛起来。

⑸ 围棋是谁发明的

围棋的发明人是尧。

围棋在我国已有4000多年的记载历史,围棋在古代被称为“弈”,下围棋也称为“对弈”,现在的博弈也是出自这里的说法。据先秦典籍《世本》记载,“尧造围棋,丹朱善之。”(尧创造了围棋,丹朱很擅长下围棋)。


(5)谁发明大排扩展阅读:

一、基本下法:

1、对局双方各执一色棋子,黑先白后,交替下子,每次只能下一子。

2、棋子下在棋盘上的交叉点上。

3、棋子落子后,不得向其他位置移动。

4、轮流下子是双方的权利,但允许任何一方放弃下子权而使用虚着。

二、棋子的气:一个棋子在棋盘上,与它直线紧邻的空点是这个棋子的“气”。棋子直线紧邻的点上,如果有同色棋子存在,则它们便相互连接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它们的气也应一并计算。棋子直线紧邻的点上,如果有异色棋子存在,这口气就不复存在。如所有的气均为对方所占据,便呈无气状态。无气状态的棋子不能在棋盘上存在,也就是——提子。

三、提子:把无气之子提出盘外的手段叫“提子”。提子有二种:一种是下子后,对方棋子无气,应立即提取。另一种是下子后,双方棋子都呈无气状态,应立即提取对方无气之子。拔掉对手一颗棋子之后,就是禁着点(也叫禁入点)。

棋盘上的任何一子,如某方下子后,该子立即呈无气状态,同时又不能提取对方的棋子,这个点,叫做“禁着点”,禁止被提方下子。

⑹ 厨余垃圾处理器十 大排 名

MARBOO迈锐博垃圾处理器
价格段位:2000-5500元
BECBAS贝克巴斯垃圾处理器
价格段位:1500-6000元
YEDEEO意狄讴垃圾处理器
价格段位:2000-3500元
第五:FIPOSN法派斯垃圾处理器
价格段位:1500-2000元

⑺ 红烧大排怎么做的

红烧大排人人会烧,只是方法各有不同,今天献给各位的是我独家研制出来的秘籍

1.大排烧的嫩不嫩不是靠拍了多少面粉,或者放了多少嫩肉粉,而主要是大排本身在猪身上哪个部位。
简单的说,选择大排的时候不能选择太精的,怎么看呢,基本上大排不是太红,有点红白相间的味道,整体应该是粉红色的,以上是超市试用。

2.大排洗干净沥干水分,注意一定不能拎起来淌水那种,急着吃的话可以用餐巾纸吸干。锅里放上2两油,这个大概是4块大排的量,油温到5成左右,转中火,放蒜末、姜末、花椒,出香味后放入大排每个面煎2分钟,可以经常翻动。

3.在一小碗里放上2/5黄酒,1/5酱油,2勺白糖,1颗茴香,搅拌,迅速倒入锅中盖好盖子,1分钟后翻动大排,顺便尝一下咸淡(尝完要吐出来,还没熟呢),及时调整口味,如汤汁较少千万别放水,放黄酒,如颜色不红,或不够咸可加少量酱油。

4.继续翻动大排的过程中,观察汤汁收的情况,基本上等汤汁浓稠了,撒上葱花可以起锅。
要点:肉一定要夹精夹肥,一定要用大蒜爆锅,煎的时间要充分,调料要一起加,可以防止油烟太盛,也可防止调料倒太多

~~~~~~~~~~~~~~~~~~~~~~~~~~~~~~~~~~~~~~~~~~~~~~~~~吃一顿美味的排骨是许多人,尤其是懒人的愿望。解馋过瘾、味道甜咸、异香扑鼻、很大块的大排更是排骨中的美味,快来尝尝吧。

⑻ 垂髫,总角,束发,加冠,而立,豆蔻,花甲,不惑,中寿,知命,耄耋(从小到大排)

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是六十岁。
古稀是七十岁。
中寿八十
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阅读全文

与谁发明大排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
申发明5G 浏览:815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记录 浏览:94
版权贸易十一讲 浏览:370
综治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总结 浏览:903
知识产权局专业面试 浏览:75
马鞍山市是哪个省的 浏览:447
马鞍山市保安 浏览: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