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听朋友说,古筝有那种只学几首曲子的,不知道收费是怎样的
收费要看你是几级的了。
像我现在九级担任一节课150,双人100
八级单人一节100,双人一节80
前两级。。。。我忘了。。。
少年宫收费会便宜些,但是是批量生产,不太注意个体。
琴行和私人会贵些,但注重个体。
一首曲子难一点的大概2个月
简单的半个月。
不过我是两周上一次,一周一次就可能更短了。
要看你也没有恒心呐
『贰』 古筝什么时候出现的
古筝又名汉筝、秦筝、瑶筝、鸾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乐器,属于弹拨乐器。它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它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强的表现力,因此它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古筝是一件伴随中国悠久文化,在这肥沃的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古老民族乐器。结构由面板、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
筝的形制为长方形木质音箱,弦架“筝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动,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最早以38弦筝为最多(分瑟·筝),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二十五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二十一弦;通常古筝的型号前用S21,S代表S形岳山,是王巽之与缪金林共同发明,163代表古筝长度是163厘米左右,21代表古筝弦数21根。
中文名
古筝
外文名
Chinese Zither(英)、La Cetra(意)
别名
汉筝、秦筝、瑶筝、鸾筝
应用学科
音乐学、音乐表演等
乐器分类
十六弦琴、十八弦琴、二十一弦琴
起源时间
战国时期
经典曲目
渔舟唱晚、出水莲、高山流水
代表人物
曹东扶、张汉斋、苏文贤、曹正
筝的形制为
长方形木质音箱
弦架
“筝柱”“筝码”(雁柱)
163代表
古筝长度是163厘米左右
21代表
古筝弦数21根。
音色
清脆悦耳
『叁』 谁知道古筝的起源
早在西元前四世纪的战国时代,筝就已流行於秦、齐、越等国,其中以秦国最盛行,故有『真秦之声』、『秦筝』等称。古筝真正的起源,就如同它的命名一样,具有许多种版本,会有这样的原因,我想是来自於它沿革历史悠久,加上每个朝代对其加注的版本考究各不相同,因此才会有以下四种学说: 说法一:筝渊源於瑟 在史料中,可看到多处皆有因争瑟一分为二而成筝的记载,於上述对於『筝』命名的部份,已提及不少,在此不再详述。不过我个人倒认为,两人争瑟,把它一分为二,那也应该会使乐器残破吧?怎麼可能在“撕裂”后成为另一种乐器,关於这一点我自己是有点无法解释的。 说法二:筝筑同源说 筝筑同源的说法,在史料上也有不少记录,根据东汉 应劭 风俗通的记载,『筝,谨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及同时代 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也叙述到『筝,鼓弦筑身乐也』。因此有许多学者推断,筝的来源与筑相当类似,都是竹制,都是五弦或少於五弦的简单乐器,之后筝不断演进,演变成十二弦木制筝,简单的说,筝与筑皆是由简单的竹制乐器所演进而生的,因此才有此一说。 注:何谓筑?筑乃是一种便於携带流行於古代游牧民族用竹所制的简单乐器,战国时代流行於燕、赵、齐等靠北方的国家。 北宋 陈暘 乐书 『筑之为器,大抵类争,其颈细,其肩圆。竹鼓之,为琴......品声按柱,左手捩之,右手以竹击之,随声应律焉』 说法三:筝是由秦国名将蒙恬所造或改革而成的 史料中的记载如下: 1. 汉 应劭 风俗通 『仅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 2. 隋朝的音韵学家陆法言在切韵中说『筝,秦蒙恬所造』 3. 隋书 乐志『筝,十三弦,所谓秦筝,蒙恬所作者也』 4. 唐 段案节 乐府杂录 『筝者,蒙恬所造也』 虽然此一说法有许多文献证明,但仍有许都研究学者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推断,以下分项述之: 1. 在孔子弟子所撰写的礼记、乐记中就已有古筝记载。这代表著在春秋时代,古筝早已流行,但此时蒙恬尚未出生,又如何造筝呢? 2. 在西元前237年,在宰相李斯的谏逐客书中,曾叙述到『夫击瓮叩缶,弹筝博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其中也有筝乐的记载,李斯和蒙恬虽是同时代人,但此文和蒙恬造筝之说时,相差了十六年,这是另一项否定蒙恬造筝之说的论点。 3. 其三,若蒙恬造筝为事实,怎会于史记 蒙恬列传中,完全无提及有关造筝一事,令人可疑;另外在晋 傅玄 筝赋序及旧唐书音乐志中皆有反驳蒙恬造筝的记载。 筝赋序:『........岂亡国之臣所能开思运巧哉,或以为蒙恬所造,非也』 旧唐书音乐志:『筝本秦声也,相传云蒙恬所造,非也』 此派学者认为蒙恬造筝说已不攻自破,不足采信;至於对蒙恬改造筝的说法倒是认为有可能的。在清朝 朱骏声 说文通训中提到:『古筝五弦,施於竹如筑,秦蒙恬已为十二弦,变形如瑟,易竹以木,唐以后加十三弦』,这一段文字便证明了蒙恬改造筝的说辞。 说法四:筝为汉代京房所造 承上述旧唐书音乐志提到:『筝本秦声也,相传云蒙恬所造,非也』其后述是『筝与瑟同而弦少。案京房造五音准如瑟,十三弦,此乃筝也』,但实际上,『案京房造五音准如瑟』之意,是京房设计了一个状如瑟的五音准,换句现代话应该是说京房制造了一个有五音准的调音器,而不是古筝。这算是一个会意上的差错,而非是真实的。 那麼倒底事实的真象为何?这些古人的说辞,你自己又相信谁?或许只有两千多年前的古人才知道吧!也或许没有人真正知道!因为若要追溯每个乐器或音乐的确实的背景、历史,那麼我认为真正的创造者,应该是在当时的人民,因为筝乐早已在每个人的心中慢慢萌芽、茁壮而诞生。
『肆』 我的世界神剑创造者的背景音乐叫什么名字啊 就是古筝弹的那首
黑暗中的你
歌曲名称:黑暗中的你(电视剧《还珠格格之人儿何处归》插曲)
歌手名版称:刘娱权嘉
歌曲作词:琼瑶
歌曲作曲:卢文韬
那天我掉进黑暗深渊
举目四望看不到一点光线
黑夜无穷无尽又无边
我看不到日出
看不到你深情的眼
我的世界在那一刻化为飞烟
我的心在绝望中碎成千千万万片
我不再能爱 不再能笑
甚至感觉不到你的心痛心碎和辛酸
那天你为我寻找光线
轻言细语诉说着情意绵绵
无论我多么愤怒推拒
你紧握我的手带我到我们的湖边
你让我接触属于我们的誓言
把我破碎的心仔仔细细地拾起
你拼拼凑凑 一片一片
一边拼凑一边流泪一边低唤又低唤
在那一瞬间我看到了光线
我看到了你深情的眼
黑暗不再黑暗
你是我心里最明亮的光源
我又能爱我又能笑
我的心再度完整如前
因为你照亮了我的——天上人间
『伍』 请问电影赤壁中周诸的古筝对峙是什么曲子,说一下名字
原创的
创造者的话:
“中央电视台400平米的录音室里只有我和古琴还有几支话筒。我和唐建平通过讨论,旋律选用了《广陵散》和《流水》的一些旋律并辅以加花变奏。很自然,现出来的旋律一定是《广陵散》,但绝不是原版的,我把主旋律演绎得有点柔美中见刚毅,这是我对周瑜的感觉,之后带出来潇洒的流水“滚、拂”是诸葛亮。而我的脑海里也仿佛浮现出三国时期惨烈的大战的场面。大约弹奏了10分钟后,我走出录音棚,大家相视而笑,顿时觉得看见了希望。之后我们开始分人物来弹,先是周瑜得了小马后愉快的心情,然后用琴声约诸葛同奏,周瑜知道诸葛此行的目的,于是用琴声表示我愿意与你为盟。然后是诸葛用琴声表达来意,并奏出此战有周瑜必胜的决心。”
http://q.sohu.com/forum/14/topic/2955111
这个是地址
『陆』 古筝的发源地是哪
西元前四世纪的战国时代,筝就已流行於秦、齐、越等国,其中以秦国最盛行,故有『真秦之声』、『秦筝』等称。古筝真正的起源,就如同它的命名一样,具有许多种版本,会有这样的原因,我想是来自於它沿革历史悠久,加上每个朝代对其加注的版本考究各不相同,因此才会有以下四种学说: 说法一:筝渊源於瑟 在史料中,可看到多处皆有因争瑟一分为二而成筝的记载,於上述对於『筝』命名的部份,已提及不少,在此不再详述。不过我个人倒认为,两人争瑟,把它一分为二,那也应该会使乐器残破吧?怎麼可能在“撕裂”后成为另一种乐器,关於这一点我自己是有点无法解释的。 说法二:筝筑同源说 筝筑同源的说法,在史料上也有不少记录,根据东汉 应劭 风俗通的记载,『筝,谨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及同时代 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也叙述到『筝,鼓弦筑身乐也』。因此有许多学者推断,筝的来源与筑相当类似,都是竹制,都是五弦或少於五弦的简单乐器,之后筝不断演进,演变成十二弦木制筝,简单的说,筝与筑皆是由简单的竹制乐器所演进而生的,因此才有此一说。 注:何谓筑?筑乃是一种便於携带流行於古代游牧民族用竹所制的简单乐器,战国时代流行於燕、赵、齐等靠北方的国家。 北宋 陈暘 乐书 『筑之为器,大抵类争,其颈细,其肩圆。竹鼓之,为琴......品声按柱,左手捩之,右手以竹击之,随声应律焉』 说法三:筝是由秦国名将蒙恬所造或改革而成的 史料中的记载如下: 1. 汉 应劭 风俗通 『仅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 2. 隋朝的音韵学家陆法言在切韵中说『筝,秦蒙恬所造』 3. 隋书 乐志『筝,十三弦,所谓秦筝,蒙恬所作者也』 4. 唐 段案节 乐府杂录 『筝者,蒙恬所造也』 虽然此一说法有许多文献证明,但仍有许都研究学者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推断,以下分项述之: 1. 在孔子弟子所撰写的礼记、乐记中就已有古筝记载。这代表著在春秋时代,古筝早已流行,但此时蒙恬尚未出生,又如何造筝呢? 2. 在西元前237年,在宰相李斯的谏逐客书中,曾叙述到『夫击瓮叩缶,弹筝博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其中也有筝乐的记载,李斯和蒙恬虽是同时代人,但此文和蒙恬造筝之说时,相差了十六年,这是另一项否定蒙恬造筝之说的论点。 3. 其三,若蒙恬造筝为事实,怎会于史记 蒙恬列传中,完全无提及有关造筝一事,令人可疑;另外在晋 傅玄 筝赋序及旧唐书音乐志中皆有反驳蒙恬造筝的记载。 筝赋序:『........岂亡国之臣所能开思运巧哉,或以为蒙恬所造,非也』 旧唐书音乐志:『筝本秦声也,相传云蒙恬所造,非也』 此派学者认为蒙恬造筝说已不攻自破,不足采信;至於对蒙恬改造筝的说法倒是认为有可能的。在清朝 朱骏声 说文通训中提到:『古筝五弦,施於竹如筑,秦蒙恬已为十二弦,变形如瑟,易竹以木,唐以后加十三弦』,这一段文字便证明了蒙恬改造筝的说辞。 说法四:筝为汉代京房所造 承上述旧唐书音乐志提到:『筝本秦声也,相传云蒙恬所造,非也』其后述是『筝与瑟同而弦少。案京房造五音准如瑟,十三弦,此乃筝也』,但实际上,『案京房造五音准如瑟』之意,是京房设计了一个状如瑟的五音准,换句现代话应该是说京房制造了一个有五音准的调音器,而不是古筝。这算是一个会意上的差错,而非是真实的。 那麼倒底事实的真象为何?这些古人的说辞,你自己又相信谁?或许只有两千多年前的古人才知道吧!也或许没有人真正知道!因为若要追溯每个乐器或音乐的确实的背景、历史,那麼我认为真正的创造者,应该是在当时的人民,因为筝乐早已在每个人的心中慢慢萌芽、茁壮而诞生。
『柒』 古筝起源于什么时候
早在公元前四世纪的战国时代,筝就已流行于秦、齐、越等国,其中以秦国最盛行,故有“真秦之声”、“秦筝”等称。古筝真正的起源,就如同它的命名一样,具有许多种版本,会有这样的原因,我想是来自于它沿革历史悠久,加上每个朝代对其加注的版本考究各不相同,因此才会有以下四种学说:说法一:筝渊源于瑟在史料中,可看到多处皆有因争瑟一分为二而成筝的记载,于上述对于“筝”命名的部份,已提及不少,在此不再详述。
说法二:筝筑同源说筝筑同源的说法,在史料上也有不少记录,根据东汉应劭风俗通的记载,“筝,谨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及同时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也叙述到“筝,鼓弦筑身乐也”。因此有许多学者推断,筝的来源与筑相当类似,都是竹制,都是五弦或少于五弦的简单乐器,之后筝不断演进,演变成十二弦木制筝,简单的说,筝与筑皆是由简单的竹制乐器所演进而生的,因此才有此一说。注:何谓“筑”?筑乃是一种便于携带流行于古代游牧民族用竹所制的简单乐器,战国时代流行于燕、赵、齐等靠北方的国家。北宋陈旸乐书“筑之为器,大抵类争,其颈细,其肩圆。竹鼓之,为琴……品声按柱,左手捩之,右手以竹击之,随声应律焉”。
说法三:筝是由秦国名将蒙恬所造或改革而成的史料中的记载如下:1.汉应劭风俗通“仅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
2.隋朝的音韵学家陆法言在切韵中说“筝,秦蒙恬所造”。
3.隋书乐志“筝,十三弦,所谓秦筝,蒙恬所作者也”。
4.唐段案节乐府杂录“筝者,蒙恬所造也”,虽然此一说法有许多文献证明,但仍有许都研究学者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推断,以下分项述之:(1)在孔子弟子所撰写的礼记、乐记中就已有古筝记载。这代表着在春秋时代,古筝早已流行,但此时蒙恬尚未出生,又怎么造筝呢?
(2)在公元前237年,在宰相李斯的谏逐客书中,曾叙述到“夫击瓮叩缶,弹筝博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其中也有筝乐的记载,李斯和蒙恬虽是同时代人,但此文和蒙恬造筝之说时,相差了十六年,这是另一项否定蒙恬造筝之说的论点。
(3)其三,若蒙恬造筝为事实,怎会于史记蒙恬列传中,完全无提及有关造筝一事,令人可疑;另外在晋傅玄筝赋序及旧唐书音乐志中皆有反驳蒙恬造筝的记载。筝赋序:“……岂亡国之臣所能开思运巧哉,或以为蒙恬所造,非也”。旧唐书音乐志:“筝本秦声也,相传云蒙恬所造,非也”。此派学者认为蒙恬造筝说已不攻自破,不足采信;至于对蒙恬改造筝的说法倒是认为有可能的。在清朝朱骏声说文通训中提到:“古筝五弦,施于竹如筑,秦蒙恬已为十二弦,变形如瑟,易竹以木,唐以后加十三弦”,这一段文字便证明了蒙恬改造筝的说辞。
说法四:筝为汉代京房所造承上述旧唐书音乐志提到:“筝本秦声也,相传云蒙恬所造,非也”,其后述是“筝与瑟同而弦少。案京房造五音准如瑟,十三弦,此乃筝也”,但实际上,“案京房造五音准如瑟”之意,是京房设计了一个状如瑟的五音准,换句现代话应该是说京房制造了一个有五音准的调音器,而不是古筝。这算是一个会意上的差错,而非是真实的。那么倒底事实的真象为何?这些古人的说辞,你自己又相信谁?或许只有两千多年前的古人才知道吧!也或许没有人真正知道!因为若要追溯每个乐器或音乐的确实的背景、历史,那么真正的创造者,应该是在当时的人民,因为筝乐早已在每个人的心中慢慢萌芽、茁壮而诞生。
『捌』 古筝和古琴谁的历史更久远,各有怎样的发展史
古琴和古筝,也许有人将它们分不开,以为两者都属于同一件乐器,只不过叫法不同而已。不过,这并不足为怪,两者毕竟长的看起来都是有一块长长的木板,上面都是弦,而且也都是可以放在桌子上弹奏的。显然,要知道这两者哪个历史更久远的问题,就首先得分清古琴与古筝的异同之处。
古筝
如上各版本关于古筝的传说都可以证明“分瑟为筝”,也就是说筝是由瑟演化而来。
关于筝的历史溯源,以“秦筝”历史为参考,战国时期盛行于“秦”地,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自秦、汉以来,筝流传范围迅速扩大,逐渐传至全国各地,像东筝、河南筝、潮州筝、客家筝、浙江筝、福建筝、内蒙筝(即雅托葛)、朝鲜族的延边筝(即伽揶琴)和被称为真秦之声的陕西筝九个流派。可见,筝随着传入地的不同,已经深切结合民情民风以及地域特性,形成了更具地方鲜明特色的“地方筝”。
谈琴论筝,不论琴和筝都是人们流传久远,颇受民间喜爱的具有高雅规格的古典乐器。如今,历史起底更早的琴至今依然使用百盛不衰,而筝相对使用频率并不是琴那么大。因此上说,不论从历史的起源谈起或者至今沿用的普遍性谈起,古琴比古筝的历史都更加久远。
『玖』 古筝做为民族乐器起源于何时
古筝是一件古老的民族乐器,战国时期盛行于“秦”地,司马迁的《史记》所记载《李斯列转.谏逐客书》中所引资料,颇有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李斯《谏逐客书中》述及秦国乐舞的一段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叩缶、击瓮而就症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筝乃“真秦之声也”,故而历来就有“秦筝”之名,但是若从行文来看,又有值得我们推敲的地方,那就是“击瓮、叩缶”与“郑卫桑间”对举,而“弹筝、搏髀”又与“韶于、武象”对举,因此接下去就有“今弃叩缶,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的犯戒。这儿的对举显然不是为了文采,而所对举的乃是“乐”于“舞”的形式和内容,所谓“郑卫之音”,就是“桑间濮上”,乃是郑过和卫国的民间音乐,就由此可见“叩缶、击瓮”乃是秦国当时的民间音乐,就是“韶虞”就是“韶箫”,也就是孔子听了后赞之为“三月不知肉味”的《韶》。
据说此乐为大虞所作。以上所指的乃是音乐;这音乐显然不是民间音乐,而是宫廷音乐。由此可见,至迟于嬴政当政之时,秦国已用“韶箫”替代了筝,筝当时属于宫廷所用的乐器了,它理当比缶、瓮高雅一些。至于“搏髀”,于之想对举的乃是“武象”。这《武》,也就是《大武》,乃是乐舞,是周人歌颂武王伐纣的。由此可见,“搏髀”当是秦国的宫廷乐舞。李斯所举之例,证明秦国宫廷所用的歌、舞、乐都是别国的,为反驳政治上不用客卿张本。其那文已经提及,李斯进呈《谏逐客书》乃是公元前237年,因此,筝在秦国的流行当是在此之前。筝的产生就相对完善也就理当比李斯书《谏逐客书》要早一些。
关于筝的命名,有两种说法,一说乃是有瑟分劈而来,另一说乃是因发音铮铮而得名。《集韵》就持“分瑟为筝”之说:“秦俗薄恶,父子有争瑟者,人各其半,当时名为筝”。当然除了父子争瑟的说法而外,还有兄弟争瑟,以及姊妹争瑟的说法。这些大同小异的传说也正好说明这些说法的不可靠。此外就常识而言,瑟分为二就就成了破瑟,岂能算筝?若将瑟破为二而修补成筝,恐怕远比制作筝、瑟要难吧?另一种说法是因为其发音的性质而得名,刘熙《释名》中“筝,施弦高,筝筝然”,就持此说。说筝因“施弦高”而发音“筝筝然”,这音色显然乃是对瑟的音色舒缓而言的,这就把筝与瑟联系起来了。确实,我们的民族乐器可以因乐器的来源而命名(例如胡琴),也可以因研制方法而命名(例如琵琶),更可以因为音色而得名(例如巴乌),这儿的筝因音色发音“筝(铮)筝然”,而得名也未尝不可。从后文来看,起初的筝与瑟并不密切,这就失去了筝瑟音色对比的意义,从而使此说显得难以使人全信。
以上所说筝的命名,也涉及到筝的起源。既然“分瑟为筝”之说不可信,那么出事的筝呀就不是破瑟而成的了。那么筝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
汉.应邵《风俗通》载文:筝,“谨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
从应邵的《风俗通》所载可知,汉以前的筝其制度应为“五弦,筑身”,但是当时“并(山)凉(甘肃)二州筝形如瑟”,应邵不知何人所作的改革,还记下了“蒙恬所造”的传闻,这又是说明,汉代在西北地区已经流传瑟形的筝了。
唐代的杜佑在《通典.乐四》中说:“筝,秦声也。傅玄《筝赋序》曰:“以为蒙恬所造”。今观其器,上崇似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弦柱拟十二月,设之则四象在,鼓之则五音发,斯乃仁智之器,岂蒙恬亡国之臣关思哉。并有附注说:“今清乐筝并十有二弦,他乐肯十有三弦。轧筝,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弹筝用骨爪,长寸余,以代指。”
以上两条资料颇值得我们注意,应邵乃东汉末年(二世纪末,三世纪初)人,他所记的“五弦、筑身”,乃是按照《礼乐记》的记载,并非亲眼目睹,而他所见的“并、凉二州,筝形如瑟”,却未提及其他地区筝形是否有异。唐代末年的杜佑,乃是九世纪人,他在《通典》中比较详细地说明了当时筝完全如瑟的形制,这形制也符合正统礼器的标准。当然,杜佑同时也提出了对“蒙恬造筝”这一传说的疑问。
筝究竟是否为蒙恬所造?近年有人认为蒙恬乃文武全才,他造筝也完全具有可能性。但是根据年代来看,蒙恬造筝并不具备这种可能性。蒙恬祖父蒙骜,死与公元前240年(秦王政七年),此时蒙恬不过是20多岁的青年,即使青年的蒙恬有制筝的才华,制成后却要它在短短数年内就流行秦国,并成为当时秦的宫廷乐器,看来不具有这种可能。更有人说,筝乃蒙恬筑长城时所造。这一说法就更不具备可能性。因为蒙恬修长城,乃是秦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灭齐国以后之事,这比李斯呈《谏逐客书》至少要晚十六年! 亦有说蒙恬所造为“笔”,古繁体“笔”与“筝”近似,因为记载失误,于是以讹传讹有此说。
应邵《风俗通》说,筝乃“五弦、筑身”。但“筑”是什么样式,历代文献都语焉不详。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具汉筑明器。这具筑之所以说他是明器,是因为该器虽然髹以黑漆,却是用独木雕成。实心,不利于共鸣,若用来演奏,无法获得足够的音量。此外,该器通长约34厘米,用来演奏显然太短小,而《同典》载,唐代的筑长四尺三寸,汉筑演变至唐代虽然有异,但相差也不至于如此悬殊。这些理由都足以证明它是明器,该器犹如有柄的小瑟,筑面首位各钉以横排竹钉,一排五个,这就与《风俗通》的记载相符。这具明器筑的样式与瑟相同,似乎又说明瑟、筑、筝的样式是极其相似的。
假如真的瑟、筑、筝的样式雷同,那么我们只能认定筝与瑟的差别除了音色有别而外,外在的差别主要在于弦数,即:瑟有二十五与五十弦之分,而唐代的筝仅为十二弦与十三弦,当时的筑也发展成为十二弦与十三弦,那么筑与筝之间的区别又在何处呢?《通雅》在筝下注明“踏步筝用骨爪,是、长寸余,以代指”;而在注筑时引《释名》的说法:“筑,以竹鼓之也”。如此看来,其实、差别主要在于筝是弹拨乐器而已。当然,《通雅》还在筑下注明:“似筝,细项”,这“细项”便成了筑与筝形态上的主要差别。原来初试的筑,是要以左手握住颈部而用右手击奏的,故而“细项”,唐代已长四尺余,显然无法握持,这细项看来乃是保存了旧有体制而已。《通雅》在筝这一条目下还注上了“轧筝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弹筝用骨爪。长寸余,以代指”的说明。这一注释在于说明CHOU(手部 诌去言)与轧筝本是同一器物,其名称的差异仅仅是一为弹奏、一为拉奏而已。
当然也有人认为中国的筝乃传自外国。日本的田边尚雄在他的《东洋音乐史》中就提出了筝是战国末期从西方传入秦国的观点。日本的另一学者林谦三则认为田边尚雄的论据不足。
从以上讨论可知,无论是筝似筑还是筑似筝,筝的初试形态至今并未弄清楚。因此,筝的起源至今依然还是个谜,还需要我们继续探求。关于筝的起源的探求,显然是无法从文献中寻求根据的,看来必须求助于考古的新发现。
总之,筝很可能来源于一种大竹筒制作的五弦或少于五弦的简单乐器。年代当在春秋战国时期或春秋战国之前,不可能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秦代。筝、筑、瑟的关系,既不是分瑟为筝,也不是由筑演变为筝,而很可能是筝筑同源,筝瑟并存。五弦竹制筝演变为十二弦木制筝,筑身筒状共鸣结构演变为瑟身长匣形共鸣结构,可能是参照了瑟的结构而改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