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东方文明是指中国四大发明吗
四大发明是东方文明的一部分,东方文明还有长城等
② 为什么中国被称为东方
因为这是欧洲国家形容中国的地理位置,从地理位置上讲,中国所在的地方为欧洲大陆的东方,所以中国被称为东方的国家。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领土辽阔广大,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
中国同整个欧洲大陆面积相当。在希腊时期欧洲人就已经开始认为自己是西方,那相对的在他们东方的就称为东方了,而且按远近称近东,中东,远东,中国即在远东。
(2)东方这个词是中国人发明的扩展阅读:
中国也称华夏:
华夏也称"夏"、"诸夏"。是中国古代周王朝的自称 ,以区别与周王朝敌对的四方部落(四夷)。如《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出自四岳之后的姜戎子驹支说:"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语言不达。"华夏起源于华胥,伏羲的母亲即为华胥氏。
在周朝时,凡遵周礼、守礼义之诸侯,称为诸夏。古籍中将"华"、"夏"作为中原,称四方为"夷蛮戎狄","华夏"最初仅为一文化概念 ,也是周王朝的自称,汉代以后成为汉族的别称,带有民族概念。
华夏又称中华、中夏、中土、中国。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两字同义反复,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如《左传》定公十年载孔子语云:"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这里的"华"亦即"夏"。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在甲骨文中,夏这个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大约从春秋时代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
中国也称九州:
“九州”一说最早见于《禹贡》,相传古代大禹治水时,把天下分为九州,于是九州就成了中国的代名词。九州是中国古代典籍中所记载的夏、商、周时代的地域区划,后成为中国的代称。古代中国人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
③ “中国”这个词的起源
中国——维基网络
外语中的中国
相当多的西方语言称中国为China(英语)、Chine(法语)、Sina或其变体,据认为是来自“秦”的音译。以英语为例,有观点认为“China”是来自瓷器china,而瓷器一名又是得自“昌南”,即中国古代瓷器的主要产地之一。但事实正相反,英文中的瓷器一词china是从中国一词China转化来的。Sino 和Chinese 都表示“中国的”的意思。
以英语为例(其他西文情况类似),目前所得到一般认可的考证为:古印度语梵文cina和chinas-希腊语Sinai/Serica-古拉丁语 Sinae-后期拉丁语Sinology,但古印度人为何使用cina目前没有定论。 疑为古印度人对东方国家的称呼,目前有多数学者认为指西周的秦国,(1655,Martini.Martin),但也有学者认为指古蒙古部落戎狄,sino为赤那之地的音译,意思是狼。 古印度典籍最早提到cina是公元前10世纪(有的学者提出是公元前5世纪和公元前15世纪)的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China”一词在今日西方人的日常使用中通常不会包括Taiwan(台湾)、Hong Kong(香港)、Macau(澳门),有的时候甚至不包括Tibet(西藏,主要强调文化、种族的区别);这个用法在大陆之外的地方通常不表示使用者说话时刻意支持分裂中国,只是习惯使用和约定俗成,但却会让绝大部分中国大陆人非常不适应,很多国际厂商和品牌进入中国后因为将China和Taiwan并列引发一连串激烈抗议。但相对地,若国际厂商顺从中国大陆民意,将Taiwan并入China,则又会受到台湾相当多民众的强烈反弹。
在日语中,原来很少称中国为“中国”而直呼各朝代名,因为日本本州西部山阳、山阴地区也叫做“中国地方”,大约从10世纪开始使用,当时日本分为近国、中国和远国。明治维新起,借用佛教经典中的称呼“支那”来指称中国,后来这种称呼开始带有侮辱性。现在的日本人称中国为中国,支那海等在现在的日本已经演变称日文名词,已改用片假名拼写。不过因为同样使用汉字,一部分日本人认为“中国”或“中华”这些称呼是在刻意赞美。
俄语称中国为Китай,来源于“契丹”一名,由于辽朝和西辽自9世纪至13世纪长期在中亚拥有很强的影响力,因此在此期间兴起的斯拉夫语族和突厥语族诸民族均以契丹为全中国的代名词。现在大约有十几个国家称中国为“契丹”:斯拉夫语国家(俄罗斯、乌克兰、保加利亚等)称中国为Khistankia;突厥语国家(中亚各国)称中国为Kaitay, Kathay, Hatay, Katay;西亚国家(伊朗、阿富汗、伊拉克等)称中国为Katay, Khatay。拉丁语词汇Cathay来自奥斯曼土耳其的Kathay一词。
古代中国在中亚另有一别名“桃花石”,据研究,可能出自长期统治中国的鲜卑拓拔部的名字。
中国的含义
[编辑]
---------------------------------------------------------------------
---------------------------------------------------------------------
汉语中“中国”的演变
汉语“中国”一词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场合是不一样的。在古代基本上是一地域和文化的概念。春秋时期的中国,只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其他地区不算中国。以后中国的概念逐步扩大,到了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并且包括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例如匈奴等民族建立的十六国,鲜卑人建立的北魏,到唐朝时已经被认为是中国的一部分了。
汉朝以及汉朝以前,可考证的“中国”一词的用法有如下几种:
1. 指京师,如《诗经·民劳》注:“中国,京师也。”;“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2. 指汉民族所能够直接统治的地区,如《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又如《论语集解》:“诸夏,中国也。”
3. 指地理上的中原地区,如《三国志》:“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又如《史记·东越列传》:“东瓯请举国徙中国”。
中原地区和中原王朝被称为“中国”,不仅由于地域亦源于文化传统,因为中原王朝建立之时间较早,经济与文化具有较高水平,是所谓礼义之邦的华夏文化。一直居于四夷之上。此时,“中国”一词拥有地域、文化和民族的多重意义,民族的意义要强于地域、文化的意义,且该词的政治意味比较小。
自汉朝以后,“中国”一词的语义发生变化,民族的意义削弱,地理和政治意义加强。所以,当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之后便以中国自居,比如:鲜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称中国 ,将南朝叫作岛夷;同时汉族建立的南朝虽然迁离了中原,仍以中国自居,称北朝为索虏、北魏为魏虏。如:《晋书》苻坚对其弟苻融言“刘禅可非汉之遗祚;然终为中国之所并”。
“中国”一词的政治意义突出这一现象在辽宋和金宋对峙时期更加明显:辽与北宋、金与南宋都曾自称中国,且一度互不承认对方是中国。这里的中国,政治意义明显占强势。
由于“中国”主要是地理、文化和政治概念,所以和民族的关系甚小。历史上夏商周三代无不出自“蛮夷戎狄”,华夏族便是夷夏不断融和的产物。五代时吴越王钱镠临终时要子孙“善事中国”,此“中国”是指沙陀族在中原建立的后唐。五代有三代(后唐、后晋、后汉)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新旧《五代史》都把他们视为正统,而把南方汉人政权放在次要地位,只称梁、唐、晋、汉、周为中国,却不称南方立国的各汉族政权为中国,欧阳修在《新五代史·十国世家年谱》言“十国非中国之有也”。南宋时,女真控制中原地区,陈亮在上孝宗书中说,不能“置中国于度外”要经营荆襄“争衡于中国”(其中的“中国”,前者指中原地区,后者指占据中原的金国),因此中国不仅是汉族的中国,也是各族人民的中国。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的划分,现在包括藏族、满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回族、壮族、汉族等56个民族。主要民族汉族也是古代多民族融合的结果。历史上中国曾经存在许多朝代。西安、洛阳、南京、北京为中国的四大古都。
直到清朝后期,“中国”一词已经有着3000年的使用历史,一直只是作为一种代指性名词来使用,不曾将“中国”两字明确作为其政体的直接名称。从清朝后期开始,清朝与西方国家交流时开始使用“中国”这个名称,往往使用“中国”来称呼自己。辛亥革命之后,中华民国成立,“中国”这一个称谓正式成为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政治名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实际的语言操作中“中国”一词依然具有地域、文化和政治的多重意味,但在国际上的共同认知中,“中国”一词一般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目前所直接管辖的地区,即中国大陆。
④ 中国的发明有哪些
1、指南针:指南针是用以判别方位的一种简单仪器。前身是司南。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可以自由转动的磁针(俗称吸铁石)。磁针在地磁场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的南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
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先民已用天然磁石制成指示方向的司南之勺。三国魏时,马钧利用磁铁和差速齿轮制造了能指示方向的机械装置——指南车。宋代科学家沈括在其《梦溪笔谈》中记载了制作指向用的磁针的方法。
2、造纸术:蔡伦改进大约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中国就有了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到了春秋时,用竹片和木片替代龟甲和兽骨,称为竹简和木牍。甲骨和简牍都很笨重,战国时思想家惠施喜欢读书,每次外出游学身后都跟着五辆装满竹简的大车,所以有学富五车的典故。
3、活字印刷术:它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宋仁宗时的毕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所以后人称毕升为印刷术的始祖。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
4、火药:火药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类爆炸物,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炼丹术。古代炼丹家们利用早在汉代就已掌握的金石药物硝、硫,经过长期的炼丹实践,至迟在唐宪宗元和三年(808)以前便已发明了火药 ,并在五代末北宋初用以造出纵火用的火药兵器。
经宋、元、明各代,火箭、火毬(火聤)、火铳等各种火器已达到成热的程度。火药的发明对世界科技的发展曾起重大作用,现代黑火药就是由中国古代火药发展而来的。
5、孔明灯:相传五代(公元907-960)时,有一名叫莘七娘的女子,随丈夫在福建打仗时,她曾用竹篾扎成方架,糊上纸,做成大灯,底盘上放置燃烧着的松脂,灯就靠热空气飞上天空,用作军事联络信号。这种松脂灯,在四川称孔明灯。相传这种灯笼的外形像诸葛亮戴的帽子,因而得名孔明灯。
⑤ China这个词发明以前,中国的英文是什么
我想应该没有名字。
欧洲人知道中国和大中华文化向欧洲的传播是通过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完成内的。他们应该对容中国的叫法就是我们世界技术第一的瓷器吧。还有,他们知道中国是据说是因为“秦” Chin. 这个问题不好说,我认为这个没有定论。
⑥ 中国人根据地理位置发明了东方一词,对吗
东方这个词并不是中国发明的,而是西方世界以自我为中心,把咱们叫做东方,当时的中国认为自己是世界中心,所以不会使用东方这个词的。
⑦ “东方”一词特指中国吗
不是,东方准确是指东亚,其中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朝鲜等国家。。还有一种解释:东方是中国人对外文的翻译,为了美好的效果。。你看,东方女孩听上去是不是比日本女孩好听,更加有神秘感呢?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⑧ 东方这个词是中国人发明的么
西方
⑨ 求详解chinese、chinaman、china people、chinee、sino的背后含意。
比较流行也最容易理解的说法来源于瓷器china一词,还有一种说法也比较流行,China与两千多年前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秦Chin”有关。英文中“秦”音译成Chin,加上a,就是秦人居住的国家。
Sino和Chinese是类似的含义,但比Chinese更具有褒义,后来发展出的Sinology,是“东方逻辑”或“东方学”的意思。英国人把非洲人叫“黑鬼Nigger”,而将黄种人称为“Chinese”。
因为在英语中, 加后缀“-ese”来表示那些他们认为“低等的”,“弱小的”, “怪异的”, 甚至“带有疾病的”,“从虫子演变而来“的种族。
比如中国人Chinese,日本人Japanese,越南人Vietnamese,葡萄牙人Portuguese,缅甸人Burmese,刚果人Congolese,尼泊尔人Nepalese,Sudanese苏丹人。
而他们用后缀“-an“来表示那些所谓“优等“的种族,例如美国人American,加拿大人Canadian,英国人Britain,德国人German,澳大利亚人 Australian、奥地利人 Austrian等等。
(9)东方这个词是中国人发明的扩展阅读:
在英语中,把china中的字母c变成大写就是中国China,c字母小写就是瓷器china,因为瓷器是中国人发明的,中国就是瓷器,瓷器就是中国,听上去很有道理。但凭此就说中国一词来源于瓷器,这种说法似乎牵强。
其实瓷器在英语里的规范说法是porcelain,瓷器的前身是陶器pottery,陶器胎质疏松容易渗水,而瓷器是在陶器的基础上,改用更致密的胎体,然后表面施釉后烧制出来的器皿。这种工艺东汉以后才出现,而国外称呼中国显然不是东汉以后才有,因此这种说法看上去有道理,但经不住推敲。
有人说中国在商代就有了瓷器,但那只是在泥胎里加上一些磨碎了的长石或加细沙,这只是增加了硬度的陶器,而且表面没有施釉,还是解决不了表面渗水的问题,工艺改良了的陶器远远不能称之为瓷器。
⑩ 酒是东方人发明的还是西方人发明的
中国是最早掌握酿酒技术的国家之一。中国古代在酿酒技术上的一项重要发明,就是用曲造酒。酒曲里含有使淀粉糖化的丝状菌(霉菌)及促成酒化的酵母菌。利用酒曲造酒,使淀粉质原料的糖化和酒化两个步骤结合起来,这对造酒技术是一个很大的推进。
中国先人从自发地利用微生物到人为地控制微生物,利用自然条件选优限劣而制造酒曲,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至秦汉,制曲技术已有了相当的发展。汉代虽还用蘖造酒,但大量的酒却已是用曲制造了。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当时酿酒用曲的比例,“一酿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这是中国酿酒技术史上,有关酿酒原料和成品比数的最早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