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大棚菜是谁发明的
三元朱村(山东省寿光市):“冬暖式大棚菜”的起源地。上世纪80年代,首创内利用日光温室大棚种容植蔬菜技术,引发了北方冬季蔬菜的一场革命,解决了北方地区冬天吃菜难的问题。他们有眼光,起步早,用科技手段解决了致富问题。
动人启示: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用科学的手段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当代人的共识。
❷ 温室大棚理论是谁发现的
寿光,是闻名世界的 “中国蔬菜之乡” 、“中国海盐之都”,农圣贾思勰在此创作了中国最早的农学巨著《齐民要术》。而对于寿光来说,蔬菜算是最亮丽的一张名片,种植历史悠久,早在北魏时期,寿光蔬菜种植就已极具规模。 后来经过大胆创新,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以王乐义为代表的一群寿光人,大胆尝试,从东北瓦房店引进的“琴弦式”蔬菜大棚在寿光三元朱村试验成功,一场绿色革命席卷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结束了中国北方冬季吃不上新鲜蔬菜的历史。 家住寿光市古城街道野虎村的刘法三,便是这个时期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在引领寿光蔬菜产业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发明塑料大棚“无孔压膜”技术,默默无闻奉献蔬菜产业30余载。
❸ 请问蔬菜大棚是谁发明的
王乐义,1941年生,1965年入党。中共十五大、十六大代表。任村党支部书记28年,发明和推广冬暖式蔬菜大棚。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他创造了事业的奇迹———发明的冬暖式蔬菜大棚掀起了一场“菜篮子革命”,结束了冬季北方人只能吃白菜萝卜的历史.
❹ 温室栽培是怎么发明的
栽培技术起源于中国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 马执斌
亲爱的朋友们,当你们数九寒冬来到朔风怒号,雪花纷飞的北国,却能吃到新鲜的黄瓜、豆角、西红柿的时候,你们可曾想到,这种温室栽培技术曾被秦始皇拿来杀人。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数百位学富五车的博士鸿儒是怎么被秦始皇坑杀的呢?
两汉之际的学者卫宏在《诏定古文官书序》中有记载。“序”中说:“秦即焚书,恐天下不从所改更法,而诸生到者拜为郎,前后七百人,乃密种瓜于骊山陵谷中温处。瓜实成,诏博士诸生说之,人人不同,乃令就视之。为伏机,诸生贤儒皆至焉,方相难不决,因发机,从上填之以土,皆压,终乃无声。”卫宏生活的时代距焚书坑儒仅二百多年,他的记载一定有口碑历史作根据。
唐代学者颜师古在《汉书·儒林传》注释中说:“今新丰县温汤之处,号愍儒乡。温汤西南三里有马谷,谷之西岸有坑,古老相传,以为秦坑儒处。” 颜师古所谓的“温汤之处”,应该是卫宏所说的“骊山陵谷中温处”,其地就是现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骊山镇西南的洪庆村。《太平寰宇记》上说:唐玄宗曾将坑儒谷改名为“旌儒乡”,建旌儒庙,刻旌儒碑。如今旌儒庙和旌儒碑俱毁,但在洪庆村唐代雕刻的儒生石像还残存着。此地有温泉,水温达42°C。这进一步增加了卫宏有关秦始皇焚书坑儒记载的可信度。
卫宏有关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记载透漏出一条宝贵的农业科技信息,那就是至迟在秦始皇时期,中国人已经发明了温室栽培技术。
可能有人会问:卫宏的记载中并没有出现“温室”的字样呀?笔者认为,冬季“种瓜于骊山坑谷中温处”,说明秦朝人已经懂得利用自然坑谷避风保暖的性质栽培农作物了,这跟后代不用生火的、简易的温室相差无几了。另外,骊山地区冬季气温常达零下10°C左右,就算是坑谷避风保暖,温泉使地热再高,如果瓜秧上面没有任何覆盖物,根本不能开花结果。估计卫宏记载简略,忽视了这个细节。秦始皇时期,人们利用温泉地热,再搭建围棚,形成简易的温室,用来种瓜,这是完全可能的。唐代诗人王建有诗曰:“酒幔高楼一百家,宫前杨柳寺前花。内园分得温汤水,二月中旬已进瓜。”看来,在临潼地区到唐代人们仍然利用温泉种瓜。
如果对秦始皇时期已有温室的结论尚存疑虑的话,那么,西汉时期已有温室就毋庸置疑了。《盐铁论·散不足》上说:汉昭帝时(公元前86—公元前74年),富人生活奢侈,享受有“冬葵温韭”。所谓“冬葵温韭”,就是靠温室栽培出来的蔬菜。《汉书·循吏传》记载:“太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茹,覆以屋庑,昼夜燃蕴火,待温气乃生。”这条记载非常明确,在官家的园田上,建有屋室,冬季白天黑夜靠烧火增加屋室温度,用来进行蔬菜生产,作为贡品,让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享用。在西汉末期,温室不仅用于蔬菜生产,还用于飬养珍禽异兽,栽培奇花嘉木。东晋时期前秦人王嘉的《拾遗记》上说:汉哀帝“广四时之房,……及乎灵瑞嘉禽、丰卉殊木,生非其址。”这里所说的“四时之房”,就是温室。
到东汉时期,温室栽培技术更进步了。《后汉书》记载邓皇后在永初七年(113)的一个诏令中,提到当时宫室用“或郁养强熟,或穿凿萌芽”的办法来栽培蔬菜,生产“不时之物”。所谓“郁养强熟”,就是在温室地下掏火道来加温,类似北方农村的火炕,这种方法比在屋室里烧明火提高温度要先进得多。所谓“穿凿萌芽”,就是挖掘土坑,利用坑内温度高于地表温度的原理,进行蔬菜的催芽育苗,类似今天的阳畦,这种方法成本较低。
到宋元时期,温室栽培出现两项创新技术──黄化栽培和唐花技术。
北宋大诗人苏东坡有“青蒿黄韭试春盘”的诗句。韭菜原本是绿色的蔬菜,苏东坡怎么说“黄韭”呢?原来黄韭是韭菜采用黄化栽培技术的产物。对于这项创新技术,元代《王祯农书》中有详细记述:“至冬,移(韭)根藏于地屋荫中,培以马粪,暖而即长,高可尺许,不见风日,其叶黄嫩,谓之韭黄。比常韭易利数倍,北方甚珍之。”王祯告诉我们,韭黄的栽培,就是利用温室和马粪释放的热量加温的技术。这比在屋内或火道内烧火增温的办法简单易行,而且成本低廉。过去,北方冬季蔬菜紧缺,黄化栽培技术对解决冬季蔬菜供应有一定帮助。至今,这种技术仍然广泛应用于韭黄、蒜黄等蔬菜生产。
南宋时期,都城临安附近东西马塍的花农发明一种花卉促成栽培技术,称唐花术。花农们根据花卉生活习性,采用人工方法控制花卉的发育,使花朵的开放尽随人意,这在花卉栽培史上,是一项重要的突破。宋代周密在《齐东野语》中详细记载了这项创新技术。他写道:“凡花之早放者,名曰堂花。其法以纸饰密室,凿地作坎,缏竹置花其上,粪之以牛溲、马尿、硫黄,尽培溉之法,然后置沸汤于坎中,少候,汤气熏蒸,则扇之以微风,盎然盛春融淑之气,经宿则花放矣。若牡丹、梅、桃之类,无不然。……余向留东西马塍甚久,亲闻老圃之言如此。”这里所说的“纸饰密室”,是半地窖式的温室,即采日暖又借地温,再加沸汤熏蒸,地温和气温并增,使花卉栽培完全置于人工提供的立体气候中,充分地体现了人类改造自然和控制植物生长的主观能动作用。
民间传说,武则天称帝后,命令百花严冬开放,为她庆贺。届时众花俱开,唯牡丹不从。武则天大怒,把牡丹贬到洛阳。帝王的淫威,征服不了性格耿直,不畏强暴的牡丹。但是,南宋花农巧施唐花术,却使牡丹在寒冬腊月服服贴贴地绽放。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真像周密赞叹的那样──创造了“侔造化,通仙灵”的奇迹。
自汉至唐,温室栽培技术仅供皇室贵族享用。圣明的君主和清廉的官吏,都认为温室栽培过于糜费扰民,不主张发展。那时候,温室栽培规模很小,数量很少。经过劳动人民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改造创新,到明清时期,温室栽培技术得到推广,已经成为正常的农事。据明代学者刘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记载,北京右安门外南十里的草桥已经是“唐花之乡”了。杨士聪著的《玉堂荟记》记上说:“京师花卉瓜果之属,皆穴地温火而种植其上,不时浇灌,无弗茂盛结实,故隆冬之际,一切蔬果皆有之。”
明清时代的温室有三种:第一种是简易的地窖式温室,没有加温设施,只靠地窖的良好保温性能和马粪发酵释放的热量来保证蔬菜的正常生长,是比较廉价的。第二种是地窖火暄式温室,有苗床,床下为火坑,可烧火加温,一般也用马粪壅培。第三种是立土墙开纸窗火暄式温室,苗床、火坑与第二种温室一样,只是东、北、西三面立土墙挡风,南面按倾斜式油漆纸窗。这样,可以改变地窖不见风日的缺点,既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又可以烧火加温,是当时最先进的温室。
据《大不列颠网络全书》记载,西欧最早的温室栽培出现于17世纪,名为“绿色的房屋”。美国到1880年才有温室栽培。日本拥有温室栽培技术大约是在1830至1840年间,因为当时的温室使用的覆盖材料是油纸,故称“纸屋”。从世界范围看,我国的温室栽培技术领先世界1700多年。
❺ 关于以色列温室大棚的资料
以色列塑料温室是按少雨
热带气候条件设计的大跨度和大空间距离,
在杭州市郊整套引进了4座,1998年初一场
大雪压塌3座,另1座由于及时把膜割破才
保住了钢架。其自然通风口小,用大宽度排
风扇或湿窗强制通风,对于我国南方炎热的
夏季持续时间长,其电费无法承受。
❻ 简述日光温室的主要性能
日光温室是节能日光温室的简称,又称暖棚,是我国北方地区独有的一种温室类型。是一种在室内不加热的温室,即使在最寒冷的季节,也只依靠太阳光来维持室内一定的温度水平,以满足蔬菜作物生长的需要。
节能型日光温室的透光率一般在60%~80%以上,室内外气温差可保持在21~25摄氏度以上。
采光一方面太阳辐射是维持日光温室温度或保持热量平衡的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另一方面,太阳辐射又是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唯一光源。
❼ 什么是日光温室
专家解答
日光温室是一种以利用太阳辐射为主的简易保护地生产设施,一般不进行人工加温,或只进行少量的加温。目前,通常把那些三面围墙,墙体高在2米以上,跨度在6~8米,其热量来源(包括夜间)主要是依靠太阳辐射能的保护设施称为日光温室。其透明覆盖物为塑料薄膜的,叫塑料日光温室。日光温室依前屋面形状可分为半拱圆形和一斜一立式两大类型。
(1)拱圆形日光温室跨度6~7.5米,其中6米跨度适用于北纬40°以北地区;7~7.5米跨度适用于北纬40°以南地区。6米跨度矢高2~2.4米,7米跨度矢高3~3.5米。
1)钢竹混合结构拱形温室这种温室结构与高后墙、短后屋面拱形温室基本相同,跨度6米左右,脊高2~2.4米,前屋面拱架为钢管或钢筋,不设立柱。钢拱架间距60~90厘米,每3米设一钢筋桁架。这种温室结构坚固,光照充足,作业方便,保温性能好,但造价较高。
2)钢拱架拱圆形温室这种温室后墙为双层空心砖墙,高1.6米左右,跨度6米,中高2.4米。后屋面长1.2~1.4米,为空心预制板,上铺15厘米厚炉渣。拱架用钢管和圆钢焊接而成。拱架间距80厘米,拱架间用纵向拉杆固定该温室,室内光照均匀,增温快,保温性能好,操作方便,冬季可进行育苗和生产。
3)无后坡拱圆形温室多为竹木结构,跨度5.5~6米,脊高2.2~2.4米,后墙为砖墙或土打墙,拱架用竹片或竹竿固定在立柱和后墙上。无后坡温室,结构简单,成本低,室内光照好,增温快,但保温性能差,适于果菜类春提前、秋延后栽培,冬季可生产耐寒的叶菜类。
(2)一斜一立式温室是由一斜一立式玻璃温室演变而来的。一斜一立式温室多数为竹结构,前屋面每3米设一横梁,由立柱支撑。这种温室空间较大,弱光带较小,在北纬40°以南地区应用效果较好。但前屋面压膜线压不紧,只能用竹竿或木杆压膜,既增加造价又遮光。
图8一斜一立式温室
1)矮后墙长后屋面拱形温室该温室为土墙竹木结构,跨度5~6米,后墙高0.6~0.8米,厚0.6~0.7米,后屋面投影2~2.2米。前屋面为半拱形,上覆塑料薄膜,夜间盖纸被、薄席、草苫等防寒保温。一般外界气温降至-20~-15℃时,室内仍可维持10℃左右。具有冬季室内光照好、保温力强的特点,但3月以后,后屋面易形成阴影弱光区,影响光照条件。
2)高后墙短后屋面拱形温室温室为竹木结构,跨度6米,后墙高1.8米,后屋面投影1.2~1.5米,脊高2.8米,仰角30°以上。由于后墙提高,后屋面缩短,不仅冬季阳光充足,而且也减少了春、秋季节后屋面遮阴,改善了室内光照。但因后屋面缩短,保温性降低,需加强保温措施。
3)琴弦式日光温室琴弦式日光温室又称一坡一立式温室。一般跨度7米,后墙高2米左右,后屋面长1.5~1.7米,矢高3~3.3米,前屋面立窗角度70°,窗高0.6~0.8米,坡面角度为21°~23°。前屋面每隔3米设一钢管桁架,纵向每隔0.4米拉一道8#铁丝,两端固定于山墙外基础上。盖膜后,膜上压细竹竿与膜内竹竿拱架成对绑扎牢固(图9)。这种温室空间大,光照充足,保温性能好,且投资少,操作便利,效益高。缺点是采光性能不如半拱圆形温室,前屋面采光角度进一步增加有困难。前底角低矮,作业不便。
图9琴弦式日光温室(单位:米)
近两年来一斜一立式或琴弦式温室又发展成前屋面向上拱起,以便更好地压膜和减轻棚膜的摔打现象。
提示板
塑料日光温室中,其中一类是在不加温或基本不加温的情况下,在严冬季节可以进行喜温蔬菜生产的,通常称之为高效节能日光温室。而另一类需要在早春才能够开始进行喜温蔬菜生产或只用来进行耐寒蔬菜生产的,一般称之为普通日光温室。
❽ 用大棚栽种植物是哪国发明的
赵鸿钧,1937年生。1953年,他在山西农学院附属农业学校上学时,在一次偶然机会里,利用旧塑料包装覆盖蔬菜地,发现能使地温提高1—9摄氏度,这也成为他从事薄膜农业研究的开始。这一发现后来被称为“太谷地膜”,比美国夏威夷开展的地膜研究还要早。他是中国和世界塑料薄膜覆盖栽培作物最早的研究者之一。1964年,他向农业部等部委正式提出建议,首次提出了地膜覆盖、小拱棚覆盖、大棚覆盖以及薄膜在鸡舍防寒、渠道防渗等17项农牧业方面的应用,同时阳上了他设计的一面坡式和悬梁吊柱式竹木结构大棚的图纸。他得到国务院各部委的支持。他设计的晋阳型塑料大棚,比日本最省钢材的17种同类型的大棚还要节省。可惜的是,那时,中国还没有申请专利一说。
❾ 为什么北方农业温室大棚越来越少了
以山东寿光为例,刚开始发展日光温室的时候,寿光走在了前列,把反季节蔬菜做的风声水起,到了蔬菜上市的时候,成排的卡车往寿光走,就算运费高点也还是有利可图,为什么呢?
第一,成规模种植,一卡车菜随便就能装满,也就是说货源不缺,需求量也大,可以赚钱。第二,种植水平高,寿光种出来的菜的确好,这个得承认,对于收购商也有利可图。第三,其他地方日光温室发展不如寿光,也就导致再远的客商也去寿光。这就形成了你从寿光路过,看到的全部是日光温室,密密麻麻,因为这东西比种小麦、花生、玉米赚钱。
第三,人才大量流出,这个要划重点,在寿光种植过几年大棚的人掌握了各种技术,比如怎么种,怎么克服连作障碍,怎么获得高品质,怎么减少成本,大量技术人员从寿光输送至全国各地,其他地方种植水平提高,去寿光收菜的人又有影响,种植户也会减少。
所以北方农业温室大棚越来越少了。
❿ 日光温室的发展历史
温室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秦始皇时期,据学者卫宏在《诏定古文官书序》中记载“秦即焚书,恐天下不从所改更法,而诸生到者拜为郎,前后七百人,乃密种瓜于骊山陵谷中温处。”他生活的年代据焚书坑儒二百多年,他的记载一定有口碑历史作为依据。
唐代学者颜师古在《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第五十八》注释中说“今新丰县湿汤之处,号愍儒乡”其中“湿汤之处”应该就是卫宏所说“骊山陵谷中温处”这进一步巩固了卫宏的可信度。卫宏有关秦始皇的记载中透漏出一条宝贵的农业技术信息,那就是在秦始皇时期,中国人已经发明了温室技术。 我国虽是温室栽培起源最早的国家,但到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温室行业始终徘徊在小规模、低水平、发展速度缓慢的状态,70年代初期地膜覆盖技术引入中国,对保温保湿起到一定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70~80年代,相继出现了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90年代开始,中国设施农业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技术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随着近些年来国家相关科研项目的启动,在学习借鉴、吸收消化国外先进技术成果的基础上,中国的设施农业有了较快发展,设施面积和设施水平不断提高。
“日光温室”产业作为我国设施农业产业中的主体,近20年来已成为农业种植中效益最高的产业。它为解决长期困扰我国北方地区冬季的蔬菜淡季供应、增加农民收入、节约能源、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安置就业、避免温室效应造成的环境污染、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稳定社会等均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温室技术应用 ——智慧菜园
七八十年代,中国出现了日光温室,中国温室业也开始驶入快车道,随后连栋温室、智能温室、植物工厂、低碳物联网温室、智慧菜园不断有新的技术突破。
智慧菜园可谓是现代温室技术的“精华”。如果说起植物工厂,很多人都有所闻,国内第一座大型植物工厂京鹏植物工厂早在2010年已经建成投入使用,我们这里说的智慧菜园正是植物工厂的家庭版应用。植物工厂的技术已经很成熟,作为家庭用户应用还是有些困难,而智慧菜园的出现,使这个问题迎刃而解,正好满足了家庭园艺的潜在需求。
智慧菜园的二代产品在科博会和科技周上跟观众们见面,总是有一些好奇的用户围着它,用奇异的眼光投向智慧菜园内的蔬菜,因为它没有泥土没有阳光,那些生菜却长势很好!智慧菜园跟现今的冰箱大小差不多,可以放在厨房客厅,配好营养液30天左右即可生长一茬,可重复种植,家中拥有一个智慧菜园,可长期、稳定地供应无公害、高品质的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