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磁带是何时发明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造成了78转唱片市场的萎缩,却阴差阳错地从另一个方面对流行音乐市场提供了帮助。原来,德国的工程师们为了更好地广播希特勒的讲话,经过多年的研究,在磁带录音技术上取得了革命性的进步。二战后,美国把这一技术原样拿了过来,并很快就运用在流行音乐领域。磁带录音方便可靠,价钱便宜,质量又好,使得投资不多的小型录音公司得以生存下去,为五十年代独唱片立公司的发展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前面提到过,这些小型公司的兴起直接促成了摇滚乐的诞生。 六十年代中期,RCA发明了可以在汽车上使用的八轨磁带(8-Track),这一发明立刻吸引了众多以前不怎么买唱片的消费者的注意,美国的音乐销售也从这一时期开始直线上升。七十年代初,一批自称是"低者"(Downer,相对于传统的"Higher")的吸毒群体发现在高速行驶中的汽车里听震耳欲聋的重摇滚对达到"状态"很有帮助。这种说法很快在听众中流传开来,并很大程度上造就了七十年代初期重摇滚的流行。一批重摇滚乐队因此受益匪浅,如"深紫"(DeepPurple)、"黑色安息日"(BlackSabbath)和"AC/DC"等,他们的磁带销售往往会占到总销售额的70%以上。 再后来,杜比技术的发明让可录音的卡式磁带走进了消费者的家中。这一新技术使得盗版磁带开始在地下泛滥。唱片商不得不象当年对抗广播业一样,又开始借助法律手段进行抵制。不过,磁带的录音质量比不上LP,再加上因为各种原因,六七十年代的美国流行音乐市场格外繁荣,因此盗版的影响不算太坏,倒是一些歌迷在地下市场交换私自录制的歌手实况演唱录音,算是弥补了录音室唱片的不足。这些非法录音不但为乐队造就了一批批铁杆歌迷,而且为后来音乐史学家们研究这段历史帮助很大
麻烦采纳,谢谢!
2. 谁最早发明了磁带
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造成了78转唱片市场的萎缩,却阴差阳错地从另一个方面对流行音乐市场提供了帮助。原来,德国的工程师们为了更好地广播希特勒的讲话,经过多年的研究,在磁带录音技术上取得了革命性的进步。二战后,美国把这一技术原样拿了过来,并很快就运用在流行音乐领域。磁带录音方便可靠,价钱便宜,质量又好,使得投资不多的小型录音公司得以生存下去,为五十年代独唱片立公司的发展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前面提到过,这些小型公司的兴起直接促成了摇滚乐的诞生。
六十年代中期,RCA发明了可以在汽车上使用的八轨磁带(8-Track),这一发明立刻吸引了众多以前不怎么买唱片的消费者的注意,美国的音乐销售也从这一时期开始直线上升。七十年代初,一批自称是"低者"(Downer,相对于传统的"Higher")的吸毒群体发现在高速行驶中的汽车里听震耳欲聋的重摇滚对达到"状态"很有帮助。这种说法很快在听众中流传开来,并很大程度上造就了七十年代初期重摇滚的流行。一批重摇滚乐队因此受益匪浅,如"深紫"(DeepPurple)、"黑色安息日"(BlackSabbath)和"AC/DC"等,他们的磁带销售往往会占到总销售额的70%以上。
再后来,杜比技术的发明让可录音的卡式磁带走进了消费者的家中。这一新技术使得盗版磁带开始在地下泛滥。唱片商不得不象当年对抗广播业一样,又开始借助法律手段进行抵制。不过,磁带的录音质量比不上LP,再加上因为各种原因,六七十年代的美国流行音乐市场格外繁荣,因此盗版的影响不算太坏,倒是一些歌迷在地下市场交换私自录制的歌手实况演唱录音,算是弥补了录音室唱片的不足。这些非法录音不但为乐队造就了一批批铁杆歌迷,而且为后来音乐史学家们研究这段历史帮助很大
3. 磁带是谁发明的
录音带是由荷兰菲利浦公司在1960年左右研制出来的,其前身最初应该归为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
而录像带分几种格式
1/2带是由日本JVC发明的,这个又叫VHS,另外还有3/4带(VSH,1976),大1/2带(U型机)。
而早年广播级的贝塔带,就是Beta和Betamax,则是由日本索尼开发的,而后就是Digital-Betacam 带(蓝盒)
至于现在常见的摄像机用的小卡带,都是根据以上进行后继研发出现的成果
上述都属磁带类型
4. 谁发明的磁带。
从留声机到磁性录音机
说起人类挽留声音的历史,我们不得不又提到伟大的爱迪生。1877年,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从此美好的音乐和歌声得以挽留、储存和再现。1888年一位名叫史密斯的科学家提出了改进留声机的想法,他设想通过电流的变化转化成磁力并储存在钢丝上。
但这种大胆的假设一直到1898年才由丹麦科学家瓦尔德马·波尔生实现。
瓦尔德马·波尔生是一位在哥本哈根电话公司工作的工程师,他发明了一种方法:把钢琴弦磁化,以反应从电话传声器传来的声音,声音“贮存”在极小磁化区型的钢丝上。
后来我们称之为“钢丝次音”。于是,小型磁带录音机很快在办公室流行起来,它们被用来口述
信件,甚至记录电话谈话。 同时,波尔生还发明了一种用金属粉涂层的纸带机,堪称最早的磁带录音机,但它从未正式生产过。
伦敦爱乐团的荣耀
20世纪30年代,德国“法尔本”和“无线电信”两家公司的工程师们发明了一种有氧化铁涂层的塑料带,但该机器在其他方面,还是与波尔生的机器以相同的方式运作。 磁化模式是把来自传声器的信号放大以后留在被磁化的带子上,并将磁带卷绕在大绕轴上。
不久,磁带录音机便广泛应用于专职录音。1936 年11月 19 日,伦敦爱乐团在 Ludwigshaven 音乐会厅的管弦乐演出,成为世界上第一场被磁带记录的音乐会。
1947年,美国人卡姆拉斯发明三氧化二铁磁带,使输出的信号比原来的德国磁带高了4倍。
但早期的卷轴录音机依然既大又贵,并且需要细心使用。直到20世纪60年代,飞利浦公司采用了袖珍磁带盒,其中卷好的磁带装在一个小塑料盒里。由于这一系统大为简化,磁带录音机就成了家庭里的寻常用品。
5. 磁带是谁发明的
1963年,荷兰飞利浦公司研制成了全球首盘盒式磁带,大小仅为早期的菲德里派克(专Fidelipac)循环卡属式录音机的1/4,磁带双面都由塑料外壳包裹,可最大程度保护其中的数据,每一面可容纳30到45分钟的立体声音乐。
磁带是一种用于记录声音、图像、数字或其他信号的载有磁层的带状材料,是产量最大和用途最广的一种磁记录材料。通常是在塑料薄膜带基(支持体)上涂覆一层颗粒状磁性材料或蒸发沉积上一层磁性氧化物或合金薄膜而成。
工作原理:
放音头的结构和录音头相似。当磁带从放音头的狭缝前走过时,磁带上“小磁铁”产生的磁场穿过放音头的线圈。由于“小磁铁”的极性和磁性强弱各不相同,它在线圈内产生的磁通量也在不断变化,于是在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放大后就可以在扬声器中发出声音。
线性磁带技术在时间上早于螺旋扫描记录技术十多年。在使用线性记录技术时,磁带被安装在两个磁带轴上,通过磁带轴的转动使磁带高速经过磁头。如今线性技术已经成为非常流行的技术,并对螺旋扫描技术发起了挑战。
6. 磁带录音机是怎样发明出来的
世界上第一台留声机是爱迪生发明的,爱迪生在里面录下了他着急朗读的童话,如果没有那台留声机,谁会想到可以记录声音信息呢?不过再后来,真正让录音机广泛普及的是美国的无线电爱好者马文?卡姆拉斯,是他想到了用磁头去改良金属记录针的方法。马文采用完整的磁圈作为磁头,设计钢丝穿过线圈,并与磁圈保持一定间隔,这样就能利用钢丝周围的空气间隔进行录音。因为这一层气隙包围在钢丝的表层,所以它是均匀的,避免了录音不均衡的现象。
此后,马文又对这台录音机进行了改进,并制成了又轻又薄的塑料磁带。此后,他还发明了“高保真多频道立体声”放音装置。
7. 最早的磁带摄像机和数码摄像机分别是何时发明的
最早的磁带摄像机是1995年。
最早的数码摄像机是1985年。
数码摄像机可分为:
一、磁带式,以Mini DV为纪录介质的数码摄像机,通过四分之一英寸的金属蒸镀带来记录高质量的数字视频信号。
二、光盘式,存储介质是采用DVD-R,DVR+R,或是DVD-RW,DVD+RW来存储动态视频图像,操作简单、携带方便。
三、硬盘式,是采用硬盘作为存储介质的数码摄像机。仅需应用USB连线与电脑连接,就可轻松完成素材导出。
四、存储卡式,是采用存储卡作为存储介质的数码摄像机。
(7)磁带发明扩展阅读:
1、第一台DV摄像机:
1995年7月,索尼发布第一台DV摄像机DCR-VX1000,DCR-VX1000一经推出,即被世界各地电视新闻记者、制片人广泛采用。
2、第一台DVD摄像机:
2000年8月,日立公司推出第一台DVD摄像机DZ-MV100。
3、第一台硬盘摄像机:
2004年9月,JVC推出第一批1英寸微型硬盘摄像机MC200和MC100,硬盘开始进入消费类数码摄像机领域。
4、第一台高清磁带摄像机(HDV摄像机):
2003年9月,索尼、佳能、夏普和JVC四巨头联合制定高清摄像标准HDV。2004年9月,索尼发布了第一台HDV 1080i高清晰摄像机HDR-FX1E。
8. 磁带录音机是怎样发明的
世界上第一台留声机是爱迪生发明的,爱迪生在里面录下了他着急朗读的童话,如果没有那台留声机,谁会想到可以记录声音信息呢?不过再后来,真正让录音机广泛普及的是美国的无线电爱好者马文·卡姆拉斯,是他想到了用磁头去改良金属记录针的方法。马文采用完整的磁圈作为磁头,设计钢丝穿过线圈,并与磁圈保持一定间隔,这样就能利用钢丝周围的空气间隔进行录音。因为这一层气隙包围在钢丝的表层,所以它是均匀的,避免了录音不均衡的现象。
此后,马文又对这台录音机进行了改进,并制成了又轻又薄的塑料磁带。此后,他还发明了“高保真多频道立体声”放音装置。
9. 卡式磁带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经过4年的开发,RCA-胜利者公司于1958年发布了一款磁带宽为¼英寸(6.35毫米)、可翻面播放、立体声的RCA盒式录音带。这一产品提供了与卡式录音带相似的录音时间,但是尺寸要大得多(约为5"×7",即127×197毫米)。虽然经过多个版本的改进,最终没有在市场上取得成功,在1960年代中期在市场上消失。
出现
1962年,飞利浦公司发明了用于存储声音的紧凑型磁带,并于次年8月的柏林广播器材展上第一次将其引入欧洲市场。1964年11月,飞利浦以“Norelco”为品牌在在美国推出了卡式录音带和对应的录音播放两用机Carry-Corder 150,并注册了英文商标“Compact Cassette”。
尽管当时录音磁带的格式有很多种,但是由于飞利浦在索尼的压力下决定免费发布卡式录音带格式的许可,使其后来在市场上占领主导地位。截至1966年,仅美国一地就已售出25万台卡带录音机,而日本则随后成为卡带录音机的主要产地。根据截至1968年的统计,多达85家制造商共计销售了250万台卡带播放器。[1]
音乐卡带
1964年,德国的汉诺威开始了卡式录音带的大规模生产。预录制好音乐节目的卡式录音带(又称音乐卡带,英语:Musicassettes,缩写:M.C.)也于1965年的晚期在欧洲开始发行。1966年7月,飞利浦在美国的子公司水星唱片(Mercury Records)开始在美国发行音乐卡带,最初一次发行了49部。然而,由于卡带系统最初面向听写和便携设计,早期播放器的声音品质并不适于播放音乐,有些型号的机械构造设计也不稳定。直至1971年,Advent公司推出了201型磁带机,该机拥有杜比B型降噪系统,采用二氧化铬(CrO2)磁带,以及由3M公司Wollensak相机部门提供的商业级磁带传动机构。此后,卡带格式才被更加认真的用于音乐用途,并开始了高保真卡带和播放器的时代。[2]
1980年代,由于如索尼Walkman系列等携带型袖珍卡带录音、播放器(随身听)的出现,卡式录音带的流行更加广泛。卡带随身听的尺寸通常比卡带稍大,通常在一侧有机械操纵按钮或在正面有电子操作按钮及(或)显示屏,有些较小的随身听产品如索尼的WM-10甚至只能通过滑移方式打开以装入卡式录音带。就如1960年代的晶体管收音机、1990年代的CD随身听和2000年代的MP3随身听一般,在音乐卡带的销售开始取代密纹唱片1980年代,卡带随身听成为了便携式音乐市场的象征(在1980年代中,由于单曲唱片的销售,塑料唱片仍然有更高的销售量,但在进入1990年代后单曲卡带曾经一度更为流行)。
社会影响
卡式录音带除了带来技术上的进步外,还成为了社会变革的催化剂。卡式录音带的耐用性和易于复制性促进了铁幕时期的地下摇滚和朋克音乐的发展,成为了西方国家年轻文化的基石。[3]在发展中国家,卡式录音带也曾以类似的原因流行。
与卡式录音带有关的最著名的政治事件之一,是在1979年伊朗革命前,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利用卡式录音带在伊朗全国散发他的演讲,以寻求推翻沙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的政权。
1970年代,卡式录音带在印度因为给传统宗教地区带去了多余的世俗影响而遭受批评。卡带技术当时在印度造就了急速发展的流行音乐市场,在受到保守派人士关注的同时为合法的唱片公司和盗版带一起开拓了巨大的市场。即使在21世纪初,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卡式录音带仍是购买音乐的重要媒介之一。
衰退
在很多西方国家,卡式录音带市场经过了1980年代末期的高峰后就开始急剧的衰退。这一趋势在预录制卡带市场更为显著,在1990年代初期,CD的销售就超过了预录制卡带。1993年,CD播放器的年销售量达到了5百万台,比前年增长21%,而卡带播放器的销售量则比前年下降7%仅剩约3.4百万台。截至2001年,卡带仅占所有音乐销售份额的4%。此后的预录制卡带市场进一步衰退,由于主要的唱片公司不再发行音乐卡带,鲜有零售商仍在进行销售。但是另一方面,截至目前,空白的卡式录音带仍然在制造和销售,市面上也仍然可以找到卡带复制的服务。卡带录音机和播放器在逐渐减少,但在大多数地区仍然可以买到,并在高保真系统中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
进入1990年代后,卡式录音带在某些应用场合──如汽车音响──中仍然较为普及。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在1971年系列的型号中开始有卡带播放器可供选择,甚至还包括一个可选的用于听写的麦克风。卡式录音带及其播放器通常比其主要的数字竞争对手CD更佳健壮并且耐尘、耐热、耐震。在嘈杂的车内,卡式录音带较低的保真度并不被认为是严重的缺陷。然而,随着2000年代早期CD的抗震缓存技术发展、车内噪音水准的降低、客户期待的提高以及CD自动换碟技术的出现,CD播放器在欧美市场迅速替代了卡带播放器成为了新车款默认的音响配件。
在数码录音设备普及的今天,卡式录音带(以及微型卡带)仍然是能够提供教育和商业记录用途的足够质量的一个更便宜的选择。由于不需要太高的音质,有声图书也常常以卡式录音带的方式销售,并能够提供超过CD的几个小时的播放时间。此外,一些独立摇滚的社群对于卡式录音带仍然保持兴趣,有些艺人仍然使用卡式录音带发行自己的作品,也有艺人宣称自己只听卡式录音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