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园林意境的创造手法

园林意境的创造手法

发布时间:2021-07-11 15:41:27

⑴ 中国古代园林的造园手法

1、利用空间大小的对比:江南的私家园林,一般把居住建筑贴边界布置,而把中间的主要部分让出来布置园林山水,形成主要空间;在这个主要空间的外围伺机布置若干次要空间及局部性小空间;各个空间留有与大空间联系起来。这样即各居特色,又主次分明。

2、注意选择合宜的建筑尺度:在江南园林中,建筑在庭院中占得比重较大,因此,很注意建筑尺度的处理。

3、增加景物的景深和层次:在江南园林中,造景深多利用水面的长方向,往往在水流的两面布置石林木或建筑,形成两侧夹持的形式。借助于水面的闪烁无定、虚无缥缈、远近难测的特性,从流水两端对望,无形中增加了空间的深远感。

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的一支奇葩,它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的自然观和人生观。与西方园林艺术相比,古典园林突出地抒发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和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与热爱。

(1)园林意境的创造手法扩展阅读:

中国古代园林用种种办法来分隔空间,其中主要是用建筑来围蔽和分隔空间。分隔空间力求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的有限空间的局限性,使之与自然融合。

因此必须处理好形与神、景与情、意与境、虚与实、动与静等种种关系,把园内空间与自然空间融合起来。比如漏窗的运用,使空间流畅,视觉流畅,因而隔而不绝,在空间上起相互渗透的作用。

中国古代园林中,有山有水,有堂、廊、亭、榭、楼、台、阁、馆、斋、舫、墙等建筑。所有建筑,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地下自然环境相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自然相接,以使园林体现自然淡薄、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并收到步移静换、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等观赏效果。

秦汉的上林苑开创了人工造山的先例。东汉梁翼开创了从神仙世界的向往转向对自然山水模仿的先例,标志着造园艺术以现实生活作为创作起点。

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雅士采用概括、提炼手法所造山的真实尺度大大缩小,力求体现自然山峦的形态和神韵。这种写意式的叠山,比自然主义模仿大大前进了一步。唐宋以后对叠山艺术更为讲究。明清造山艺术更为发展和普及。

⑵ 中国园林的意境是如何通过手法去创造的

在世界园林的发展史上,出现了两个分支,一支是西方的规则式园林,另外一支是东方的自然式园林。西方园林讲究对称,以巨大的尺度创造出真实而有限的空间,东方园林则以“一峰山则太华千寻,一勺水则江湖万里”的意境创造了无限的空间感。西方园林重在写实,东方园林重在写意。

中国古典园林是东方园林的典型代表,它综合了山水画、书法、建筑、雕塑、植物学、园艺学等多种艺术形式,反映了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人们都喜欢用诗情画意来形容中国园林的美,诗情画意也已成为园林意境的代名词。意境一说最早可以追溯到佛经,佛家认为:“能知是智,所知是境,智来冥境,得玄即真”。园林意境即指园林的诗情画意,即诗情画意在园林中的表现。

一、园林意境的特点。

园林意境首先具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特点。唐朝诗人李白在他的作品《送孟浩然至广陵》中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帆船早已远去,而送别的人还伫立在江边怅望,诗人与孟浩然的深厚感情,诗中只字未提,但却溢于言表,这种在语言里没有却已表达出来的意境,是园林意境最基本的体现方法。

园林意境的创作同时也是指意在笔先,情景交融。只有用强烈而真挚的感情,去深刻认识所要表达的对象,经过高度的概括和提炼的思维过程,才能把这种感情溢于诗表,才能达到艺术上的再现,简而言之,即意在笔先。一幅作品,首先要感动自已,才有可能感动别人。同其他艺术作品一样,园林作品的完成首先必须有创作者真情实感的投入,才有可能创作出意在笔先,情景交融的作品。

园林意境的欣赏具有意随人异,境随时迁的特点。站在作品欣赏的角度来讲,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感受到的意境可能是大相径庭的。我们创作的作品到底应该具有怎样的意境,观赏者体会到的可能又是什么?网络上一度甚为流行的网文《悟空传》中的一个片段,很好的反映出园林意境应具有的特点。犯错的金蝉子(唐僧)取到真经后回到如来身边,如来要考验他有没有悟道,从身边拿起了一朵花,金蝉子愣住了,这时如来身旁的另一个弟子,迦叶尊者却在一旁发出了微笑。

如来:你已悟道,可得我正法了!

金蝉子:你明白了他的意思,你即为你悟而笑,却忘了天下那万千笑不出之人。

新时期园林意境的创作应该是为大多数人服务的,我们不能创造这样的意境,只让少数人发出会心的微笑,而不管万千笑不出之人,如果把如来的拈花比做意境的话,我们说,这种意境是曲高和寡的,我们所要创造的园林意境不应该只为少数专业人士服务。

在园林意境特点的把握上,我们不能犯一个倾向性错误,即为了让大多人理解而一轰而上,失去园林意境所应有的个性化特点,在这一点上,特别要防止媚俗、跟风的现象。我们所创作的园林作品,应该是形式多样的,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园林意境是一种审美的精神效果,虽然不象一山、一石、一水、一花、一草、一木那么实在,但它是客观存在的,它是在生活美、自然美的基础上升华产生的艺术美。园林意境就是“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创作意境的过程中要做到“意在笔先,情景交融”,站在欣赏的角度上来说,可能是“意随人异,境随时迁”,我们创作的意境应该能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

二、园林意境的表达方式。

园林意境常见的表达方式有形象、典型、联想、模糊、点景及利用植物的特性美等方法。了解这些方法的基本常识,不仅有助于园林意境的创作,也有助于观赏者理解、欣赏园林意境,提高园林观赏水平。

形象表达即利用具体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园林中雕塑的处理是最典型的例子。岳飞坟前有铁铸的秦桧夫妇的雕塑,使人联想到“江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的诗句。我市星元医院矗立的胡星元雕像,使人联想到胡星元先生的事迹,联想到爱国主义。

典型性表达是对自然界中自然美的高度概括,是园林意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再创造。中国园林中的假山,并不是某一地区真山水的再现,而是经过高度概括和提炼出来的自然山水。自然山水的形态特征有峰、脊、谷、麓,有雄、奇、险、秀、幽等景观特点,用来表达深山大壑,广亩巨泽。园林中的假山虽然尺度有限,但却有置身于真山水之感,如果方法得当,就可以使观赏者体会到“一峰山则太华千寻,一勺水则江湖万里”的意境。

利用联想的方法,由甲联想到乙,由乙联想到丙,使想象愈来愈丰富,从而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苏洲历史最悠久的沧浪亭,单单是“沧浪亭”的园名就使人联想到屈原的“世人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同时也联想到渔夫的“沧浪之水清兮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濯吾足”。古典园林中常有用荷花的,即使荷叶凋零,也可以使人联想到“留得残荷听雨声”。联想的方法,可以无限扩展园林的意境空间。

模糊性即利用事物的不定性来扩展园林意境。园林中处理人工溪流时,往往要将源头和去路隐藏起来,取得似有源,似无尽的效果,意味深长。《白雨斋词话》中写道“意在笔先,神余言外。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终不许一语道破,恰恰道出了意境的天机,就是不能一语道破的那个意思。杭州西湖“三潭印月”有一亭,题名“亭亭亭”,乍一看使人摸不着头脑,但如果到实地观赏,就会看到亭前亭亭玉立的荷花,原来“亭亭亭”取的是亭前荷花亭亭玉立之意。

利用高度概括的园林题咏进行点景,可以升华景物的意境,使其由物质空间上升到精神空间。苏州拙政园内有建筑“与谁同坐轩”,与谁同坐呢,原来是宋代词人苏轼的“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点出与清风为伴,与明月为友的意境。扬州个园,园内广种修竹,个为竹的一半,同时也是竹叶的形状,暗藏着主人孤芳自赏,借竹明志,像竹一样“清逸脱俗”的性格特点,如果直名竹园则不免落入俗套。

利用植物的特性美,以及长期以来人们所形成的关于植物特性的共识,也是园林意境创作的常用手法。松、竹、梅岁寒三友,梅兰竹菊花中四君子,桃李杏春风一家,八月桂花香的桂花则象征喜庆丰收,牡丹代表雍荣华贵。这些利用植物特性美进行园林创作的方法,因为已经形成大多数人的共识,易于引起共鸣。

三、意境的创造。

有了好的意境,还要通过意匠去表现,意匠,即方法和技巧,要有相应的方法和技巧。意匠的形成,贯穿园林意境创造的整个过程。

意境的创造首先要简。大胆的剪裁,应精于取舍,简才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若象西方的规则式园林一样,则没有了想象的余地。意境的创造同时还要夸张,艺术的典型性,要通过夸张的手法来实现,突出典型,必须夸张,但这种夸张应该是以真实为基础的夸张。毛泽东的“离天三尺三”用夸张的手法道出高度给人的心理感觉,这种夸张是以观者的心理感受为基础的,虽极尽夸张,却真实道出了人的心理体验。意境的创造应以构图为基础。我国园林有一套独特的布局及空间构图方法,根据自然本质的要求经营位置,需要创作者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加以体会和理解。

中国的园林设计,特别强调意境的产生,这样才能达到情景交融的理想境界,所以说中国园林不是建筑、山水与植物的简单组合,而是有生命的情的艺术,是诗画和音乐的空间构图,是变化的、发展的艺术。意境并不是所有园林都能具有的,也不是随时随地都能产生的,在意境的变化中,要以最佳状态而又有一定出现频率的情景为意境主题。最佳状态的出现是短暂的,但又是不朽的,即《园冶》中所谓“一鉴能为,千秋不朽”。然而有意境更令人耐看寻味,引兴成趣和深刻怀念。所以意境是中国千余年来园林设计的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使中国园林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

⑶ 通过哪些手法来提高园林意境

古诗可以提高园林旅游的需求
,加上旁白可以与日常语言沟通
,有助于回忆旅游意境
,增大旅游收益
,以及培训导游提高服务品味和启发设计者提高设计水平。中国园林是世界园林之母
,作为审美对象的园林源头是中国文人的诗词及绘画———中国文人受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引导
,在山水之中把自然景观与日常的生活景观联系在一起
,与自己的学识志向联系在一起
,创造了许多巧借天工的诗篇与绘画。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
,园林中有诗画

⑷ 园林意境的表达方式

1、直接表达方式:

在有限的空间内,凭借山石、水体、建筑以及植物等四大构景要素,创造出无限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形象的表达园林是一种时空统一的造型艺术,是以具体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

2、间接表达方式: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这种方法比直接表达手法更加委婉动人。

运用某些植物的特性美和姿态美作比拟联想松树遇霜雪而不凋,历千年而不殒,人们常把它比作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英雄人物。陈毅有诗为证“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4)园林意境的创造手法扩展阅读:

从明、暗的视觉关系上看,中国古典园林善于利用光线产生的明暗、光影对比的变化,配以空间的收放,产生一种虚、实对比的关系,营造出具有深远意境的园林环境。以植物来营造光影环境,则植物本体为实体,植物之间的空隙和植物的投影形成虚空间,创造出引人深思的意境含蕴。

如以建筑来营造光影环境,中国建筑的大屋顶造型会在地面形成投影;这种投影与屋顶形成鲜明的虚、实对比,而且随着时间的不同、季节的不同,这种投影关系不断地改变,更加增强了园林的意境。

⑸ 通过哪些手法来提高园林意境介绍一下看到的某个园林是怎样体现意境美的

1、园林意境特征园林是自然的一个空间境域,与文学、绘画有相异之处。园林意境寄情于自然物及其综合关系之中,情生于境而又超出由之所激发的境域事物之外,给感受者以余味或遐想余地。当客观的自然境域与人的主观情意相统一、相激发时,才产生园林意境。其特征可作如下阐明: 园林是一个真实的自然境域,其意境随着时间而演替变化。这种时序的变化,园林上称“季相”变化;朝暮的变化,称“时相”变化;阴晴风雨霜雪烟云的变化,称气象变化;有生命植物的变化,称“龄相”变化;还有物候变化等。这些都使产生意境的条件随之不断变化。 在意境的变化中,要以最佳状态而又有一定出现频率的情景为意境主题。最佳状态的出现是短暂的,但又是不朽的,即《园冶》中所谓“一鉴能为,千秋不朽”。如杭州的“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扬州的“四桥烟雨”等,只有在特定的季节、时间和特定的气候条件下,才是充分发挥其感染力的最佳状态。这些主题意境最佳状态的出现,从时间来说虽然短暂,但受到千秋赞赏。 中国园林艺术是自然环境、建筑、诗、画、楹联、雕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园林意境产生于园林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游赏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产生物外情、景外意。 不是所有园林都具备意境,更不是随时随地都具备意境,然而有意境更令人耐看寻味,引兴成趣和深刻怀念。所以意境是中国千余年来园林设计的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使中国园林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 2、创作方法园林意境是文化素养的流露,也是情意的表达,所以根本问题在于对祖国文化修养的提高与感情素质的提高。技法问题只是创作的一种辅助方法,且可不断创新。园林意境的创作方法有中国自己的特色和深远的文化根源。融情入境的创作方法,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①“体物”的过程。即园林意境创作必须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对特定环境与景物所适宜表达的情意作详细的体察。事物形象各自具有表达个性与情意的特点,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如人们常以柳丝比女性、比柔情;以花朵比儿童或美人;以古柏比将军、比坚贞。比、兴不当,就不能表达事物寄情的特点。不仅如比,还要体察入微,善于发现。如以石块象征坚定性格,则卵石、花石不如黄石、盘石,因其不仅在质,亦且在形。在这样的体察过程中,心有所得,才开始立意设计。 ②“意匠经营”的过程。在体物的基础上立意,意境才有表达的可能。然后根据立意来规划布局,剪裁景物。园林意境的丰富,必须根据条件进行“因借”。计成《园冶》中的“借景”一章所说“取景在借”,讲的不只是构图上的借景,而且是为了丰富意境的“因借”。凡是晚钟、晓月、樵唱、渔歌等无不可借,计成认为“触情俱是”。 ③“比”与“兴”。是中国先秦时代审美意识的表现手段。《文心雕龙》对比、兴的释义是:“比者附也;兴者起也。”“比是借他物比此物”,如“兰生幽谷,不为无人而不芳”是一个自然现象,可以比喻人的高尚品德。“兴”是借助景物以直抒情意,如“野塘春水浸,花坞夕阳迟”景中怡悦之情,油然而生。“比”与“兴”有时很难绝然划分,经常连用,都是通过外物与景象来抒发、寄托、表现、传达情意的方法。

⑹ 请简述一下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的处理手法

“巧于因借”的造园手法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因地制宜”的原则

创造理想的人居环

⑺ 中国园林的造园手法

1、利用空间大小的对比。江南的私家园林,一般把居住建筑贴边界布置,而把中间的主要部分让出来布置园林山水,形成主要空间;在这个主要空间的外围伺机布置若干次要空间及局部性小空间;各个空间留有与大空间联系起来。这样即各居特色,又主次分明。

在空间的对比中,小空间烘托、映衬了主要空间,大空间更显其大。如苏州网师园的中部园 林:从题有“网师小筑”的园门进入网师园内的第一空间,就是由“小山丛桂轩”等三个建筑以及院墙所围绕的狭窄而封闭的庭院,庭院中点缀着山石树木构成了幽深宁谧的气氛。

但当从这个庭院的西面,顺着曲廓北绕过濯缨水阁之后,突然闪现水光荡漾、水崖岩边、亭榭廊阁、参差间出的景象。也正由于前一个狭窄空间的衬托,这个近均30米×30米山池区就显得较实际面积辽阔开朗了。

2、注意选择合宜的建筑尺度。在江南园林中,建筑在庭院中占得比重较大,因此,很注意建筑尺度的处理。

在较小的空间范围内,一般均取亲切近人的小尺度,体量较小,有时还利用人们观赏物体 “近大远小”的视觉习惯,有意识地压缩位于山顶上的小建筑的尺度,而造成空间距离较实际状况略大的错觉。

如苏州怡园假山顶上的螺髻亭,体量很小,柱高仅 2.3米,柱距仅1米。网师园水池东南角上的小石拱桥,微露水面之上,从池北南望,流水悠悠远去,似有水面深远不尽之意。

3、增加景物的景深和层次在江南园林中,造景深多利用水面的长方向,往往在水流的两面布置石林木或建筑,形成两侧夹持的形式。借助于水面的闪烁无定、虚无缥缈、远近难测的特性,从流水两端对望,无形中增加了空间的深远感。

同时,在园林中景物的层次越少,越一览无余,即使是大的空间也会感觉变小。相反,层次多,景越藏,越容易使空间感觉深远。因此,在较小的范围内造园,为了扩大空间的感受,在景物的组织上,一方面运用对比的手法创造最大的景深,另一方面运用掩映的手法增加景物的层次。

这可以拙政园中部园林为例,由梧竹幽居亭沿着水的长方向西望,不仅可以获得最大的景深,而且大约可以看到三个景物的空间层次:第一个空间层次结束于隔水想望 的荷风四面亭,其南部为邻水的远香阁和南轩,北部为水中的两个小岛,分列着雪香云蔚亭与待霜亭;

通过荷风四面亭两侧的堤、桥可以看到结束于“别有洞天”半 亭的第二个空间层次;而拙政园西园的宜两亭及园林外部的北寺塔,高出很矮游廊的上部,形成最远的第三个空间层次。一层远似一层,空间感比实际的距离深远得多。

4、利用空间回环相同,道路曲折变幻的手法,使空间与景色渐次展开,连续不断,周而复始,造成景色多而空间丰富,类似观赏中国画的山水长卷,有一气呵成之妙,而芴一览无余之弊。路径的迁回曲折,更可以增大路程的长度,延长游赏的时间,使人心理上扩大了空间感。

5、接外景由于园外的景色被借到园内,人的视线就从园林的范围内延展开去,而起到扩大空间的作用。如无锡寄畅园借惠山及锡山之景。

6、通过意境的联想来扩大空间感苏 州的环秀山庄的叠石是举世公认的好手笔,它把自然山川之美概括、提炼后浓缩到一亩多地的有限范围之内,创造了峰峦、峭壁、山涧、峡谷、危径、山洞、飞泉、幽溪等一系列精彩的艺术境界。

通过“寓意于景”,使人产生“触景生情”的联想。这种联想的思路,必能飞越那高高围墙的边界,把人的情思带到浩瀚的大自然中去,这样的意境空间是无限的。这种传神的“写意”手法的运用,正是中国园林布局上的高明的地方。

⑻ 简述中国古代私家园林创造意境的手法

古代园林意境的营造手法
古典园林的造园过程中,一般要通过三个创作境界。即“生境”、“画境”和“意境”。首先是“生境”,生境就是自然美。园林的模山范水,取局部之景而非缩小。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相通,全园生动。其次是“画境”,所谓画境就是艺术美。即将自然和生活素材通过取舍、概括,经过艺术加工,使其“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最后是“意境”,即使用多种艺术手法,从“生境”和“画境”升华,感受到美的境界。在传承中国古典园林意境营造上的典型手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咫尺山林,小中见大——有限的空间创造无限的意境
计成《园冶》说:“多方胜景,咫尺山林”;文震亨《长物志》也说过:“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咫尺山林式的园林造景其实就是把大自然的精华浓缩在有限的空间中,用以追求无限的意境。小中见大,则是调动景物与诸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比、反衬等手法的运用,造成视觉上的错觉和联想,合理利用比例和尺度等形式法则来构建空间,以达到在感官上扩大有限空间的效果。中国画的创作中经常使用咫尺山林,小中见大的手段,这同样也是体现园林意境的重要手法。中国山水画以“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给园林创作以极大启示。通过把大地山川等自然景色浓缩在园林中,创造出无限的意境。园林中的大小是相对而言的,即以有限的面积,创造无限的空间。园林中常常利用空间组合关系的变化来造成“小中见大”的错觉,如采用园中园的方式来创造和扩大空间:通过园林建筑、园墙、假山、植物等分隔空间;利用多种题材进行组景,使空间愈见其大。陈从周先生指出:“中国园林,往往在大园中包小园……它们不但给园林以开朗与收敛的不同境界,同时又巧妙的把大小不同,结构各异的建筑物与山石树木,安排的十分恰当……耐人寻味。”

2.2欲露而藏,含蓄有致——藏露得宜,平中见奇
在园林中,不论是近景还是远景,高大的楼台还是小巧的亭榭,全部袒露,一览无余总不如半藏半露显得含蓄、深远。我国古典园林吸收了中国画含蓄有致的创作方法,反对一览无余,主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愈露先藏的抑景手法。它介于隔和透之间,园内景物之间互为联系,同时又互为掩映。这样,就能构成层次丰富、境界深幽、情趣无穷的城市山林胜景。如苏州拙政园,其藏露得宜,平中见奇。进门是一座假山,挡住视线是为藏。穿过山洞,至远香堂南的山池,主景隐约可见,是半藏不露。至远香堂,主景映人眼帘,是为露。这样就能使园内景观层次丰富、意趣无穷

2.3实中求虚、虚实相生—建筑布局虚实相生,有助于意境的提升
中国画家常用“密不透风,疏可走马”来说明疏密、虚实关系在绘画构图中的重要性。园林景物的布置,也要注意有疏有密,有虚有实,使之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空间处理上,闭合是实,开敞是虚。虚虚实实,变幻莫测,可以加强艺术效果。如颐和园的前山建筑较为密集,是为实;后山建筑疏落,是为虚;这就使全园疏密有致。杜甫草堂陈列馆一带建筑密集,而树林内水池边仅点缀亭榭,建筑相对疏落,也形成了虚实对比。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经常采用实中有虚的艺术手法,来造成视觉上较大的景深。如在狭窄的天井侧面,隔断和粉壁墙前,种植芭蕉等绿色植物,搭配假山奇石,使之构成一幅立体画面,用来打破视野上的局促感。另一种即景墙开窗,透过墙内观看,墙外景色半隐半露,被引入了园内,加强了景深的空间感。再有假山留洞或者在墙上做一个假门,造成别有洞天的错觉,取得特殊的效果。

2.4比德畅神、人化景物——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深化园林意境
古典园林是我国传统文化大树上的一颗硕果,它和我国古代哲学、美学思想以及伦理道德等密切相关。因此,一些文化典故、神话传说便很自然地反映到园林之中,成为园林主人表达他们人生理想和道德情操的手段。“比德”说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自然审美观点。所谓“比德”,即将人的道德情操比附于自然山水,使自然景物的属性人格化,人的德行操守客观化。在此,“比”即为比附、比拟、象征之意,“德”意为伦理道德、品行操守、思想品性。“比德”就是将自然山水所具备的某些自然特征和规律,比作人应借鉴的优良品德,即把山水美与人的良好品德等同起来。两者相互比拟,通过这种相互比拟使主观和客休交融在一起,从而使审美者在欣赏山水美景中得到思维上的陶冶,获得美感。所谓“畅神”,实际上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就是指欣赏者凭借自然山水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在精神方面和思想角度得到满足和放松,使主客体之间达到高度融合,纯粹达到情感的抒发和精神的畅游。文人们在园林里堆山理水、栽植花木,不仅仅是为了创造完美的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他们要在园林景观中“比德”,保持君子清净高洁的品格,以山水木石的高洁品性自喻;他们要在其间“畅神”,让自然的飘逸之气充溢内心,使之超脱尘俗,以实现“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的“大我”。
水,生命之源,是园林艺术中,不可缺少的、最富魅力的一种要素。古人称水为园林的“血液”。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无园不水”之说。水,晶莹剔透,柔媚且强韧,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想象,是园林中最富有生气的因素。园林无水则不活,无论走进哪个园林,人们只有看到水,才会真正体会到园林之美。有水,园林就更有生机;有水,园林就更显意境。园林中的水寄托着我国古圣先贤的思想,也启发陶冶着我们后来者的心智,水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灵魂。水,因其形而彰显其美。园林之水,贵在曲折,形曲则意深。曲水流觞是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一种别具风格的形式,指古代文人们聚会于曲曲弯弯的水溪旁,以羽筋盛酒其中,任其在曲溪中漂游,人们沿溪而坐,当酒杯停在谁的座旁则饮酒作诗,有作诗饮乐的意境。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灌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灌吾足”,君子处世,遇治则仕,遇乱则隐。用水清灌缨比喻明世则仕,用水浊灌足比喻昏世则隐,意思是劝屈原大夫随波逐流,不必过于执着,意欲可见一斑。水之意还体现在她的生机无限、孕育生命。水而植荷,生意盎然。一方面是“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情调;另一方而体现水融万物,生生不息的意境。天地之美,园林概之;园林之美,理水载之。理水浓缩自然,有美、有德、有情、有意,大美不言,尽在理水之中。

2.5楹联题记、点景明志—“文因景成,景借文传”
我国古代造园大师一般都具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他们非常重视在主要建筑物和山石景点上题名点景,以文学艺术的形式最终对园景进行画龙点睛式的勾勒和总结。其重要性可用《红楼梦》第十七回中,贾政道出的一段话来说明:“若干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非常明确的指出,园林中的山石泉流和楼台亭榭等形式自身,在表情达意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以楹联题额等文学艺术形式来表达,能比较恰当地表现出造园家及园主的精神境界和审美情趣。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诗文题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突出园林的主题。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突出整体园林的主题,代表性较强的有网师园、拙政园等。网师园取名“网师”,是由于园主人“宋宗元以‘网师’自号,并颜其园,盖托于渔隐之义,亦取巷名音相似也”。
第二方面是点景。拙政园中部景区的荷风四面亭,悬额“荷风四面”,亭柱上书有对联:“四壁菏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亭中观赏荷叶·垂柳,清风徐来,荷香沁人,无比贴切;苏州留园的“闻木裤香轩”位于假山之上,旁边遍植桂树,中秋时节,月桂香飘四方,故取名“闻木裤香轩”,上书对联:“奇石尽含千古秀,桂花香动万山秋’,读后似乎令人感受到桂花清新的香气,点明此处奇石·香桂的迷人景象。这些都是通过题咏、楹联等对园林意境起到点题的效果。苏州拙政园西部池岛转角处的扇面亭,其景名题点可称点景抒情的题名杰作。这个池边小亭,背衬青翠的小山,隔岸与凌波浮水曲廊相对,是常见的临水亭榭。但是由于题名“与谁同坐轩”,注人了特定含义,使意蕴得到了大大深化。此题名,源自苏轼《点绛唇·杭州》中的词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来表达园主与明月清风为伍的高雅情操,同时也包含了对苏东坡的崇敬之情。使这个极普通的水边景点意境顿生。
摘自新浪网友,谢谢。

阅读全文

与园林意境的创造手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
申发明5G 浏览:815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记录 浏览:94
版权贸易十一讲 浏览:370
综治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总结 浏览:903
知识产权局专业面试 浏览:75
马鞍山市是哪个省的 浏览:447
马鞍山市保安 浏览: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