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谁发明了X射线
X射线是由德国物理学家W.K.伦琴于1895年发现,故又称伦琴射线。X射线是由于原子中的电子在专能属量相差悬殊的两个能级之间的跃迁而产生的粒子流,是波长介于紫外线和γ射线 之间的电磁辐射,其波长很短约介于0.01~100埃之间。波长小于0.1埃的称超硬X射线,在0.1~1埃范围内的称硬X射线,1~100埃范围内的称软X射线。
2. 谁发明了 、-、x、÷
加减乘除(+、-、×(·)、÷(∶))等数学符号是我们每一个人最熟悉的符号,因为不光在数学学习中离不开它们,几乎每天的日常的生活也离不开它们.别看它们这么简单,直到17世纪中叶才全部形成. 法国数学家许凯在1484年写成的《算术三篇》中,使用了一些编写符号,如用D表示加法,用M表示减法.这两个符号最早出现在德国数学家维德曼写的《商业速算法》中,他用“+”表示超过,用“─”表示不足.到1514年,荷兰的赫克首次用“+”表示加法,用“─”表示减法.1544年,德国数学家施蒂费尔在《整数算术》中正式用“+”和“─”表示加减,这两个符号逐渐被公认为真正的算术符号,广泛采用. 以符号“×”代表乘是英国数学家奥特雷德首创的.他于1631年出版的《数学之钥》中引入这种记法.据说是由加法符号+变动而来,因为乘法运算是从相同数的连加运算发展而来的.后来,莱布尼兹认为“×”容易与“X”相混淆,建议用“·”表示乘号,这样,“·”也得到了承认.除法符号“÷”是英国的瓦里斯最初使用的,后来在英国得到了推广.除的本意是分,符号“÷”的中间的横线把上、下两部分分开,形象地表示了“分”.至此,四则运算符号齐备了,当时还远未达到被各国普遍采用的程度.
3. X射线是谁发明的。
波长在4000~7700埃(1埃等于千万分之一毫米)之间的叫可见光,波长小于4000埃的,叫紫外光或紫外线,是不可见光,X射线是比紫外线的波长更短的光,它也是不可见光。可见光只能穿透透明体,X射线却能穿透不透明的物体。
用X射线透过人体,为何能在荧屏上显示出骨头的影子来?原来,对于由较轻原子组成的物质,如肌肉等,X射线透过时很少有所减弱,但对于骨头等由较重原子组成的物质,X射线几乎全部被吸收了。因此,在用X射线透视人体时,在荧屏上就留下了人体内组织的黑影,由此透过人体肌肉看见肺部。
美国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贾科尼领导研制了世界上第一个宇宙X射线探测器。1978年,该探测器进入太空,它首次为人们提供了精确的宇宙X射线图像,使科学家获得了大量的新发现。运用这个“宝贝”,贾科尼在世界上第一次发现了太阳系外的X射线源,并证实了宇宙存在X射线背景辐射。
1895年9月8日这一天,威廉?康拉德?伦琴正在做阴极射线实验。当伦琴接通阴极射线管的电路时,他惊奇地发现在附近一条长凳上的一个荧光屏上开始发光,恰像受一盏灯的感应激发出来似的。他断开阴极射线管的电流,荧光屏即停止发光。由于阴极射线管完全被覆盖,伦琴很快就认识到当电流接通时,一定有某种不可见的辐射线自阴极发出。由于这种辐射线的神秘性质,他称之为“X射线”——X在数学上通常用来代表一个未知数。后人又把这种射线叫做伦琴射线。
4. 伦琴是如何发明X射线的
透视肉体的“法眼”
——X射线的发明
生物学的创始人法国著名科学家巴斯德曾说过:“在观察的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的确如此,X射线的发现就可以清楚的告诉我们这一点。
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伦琴(1845年~1923年),德国实验物理学家。1845年3月27日生于伦内普。3岁时全家迁居荷兰并入荷兰籍。1865年迁居瑞士苏黎世,伦琴进入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机械工程系,1868年毕业。1869年获苏黎世大学博士学位,并担任了物理学教授A·孔脱的助手;1870年随同孔脱返回德国,1871年随他到维尔茨堡大学和1872年又随他到斯特拉斯堡大学工作。
X射线的发现过程,是一个充满了偶然性的故事。
1858年,德国的盖斯勒制成了低压气体放电管。1859年,德国的普吕克尔利用盖斯勒管进行放电实验时看到了正对着阴极的玻璃管壁上产生出绿色的辉光。1876年,德国的戈尔兹坦提出,玻璃壁上的辉光是由阴极产生的某种射线所引起的,他把这种射线命名为阴极射线。后来,对阴极射线的组成和性质以及这种射线所引起的荧光现象的研究,分别导致了电子和X射线的发现。1879年,英国的汤姆逊用实验方法证实了阴极射线的粒子就是电子。物理学家克鲁克斯在做放电管阴极射线实验时,已发现放在管子附近的照相底片有感光迹象。但由于他观察不细,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缺乏必要的准备,便与一项重大发现失之交臂。
1895年,在德国中部的巴伐利亚,伦琴博士正在进行有关密封玻璃管里的发光现象的试验。这就是:在装有两个电极的真空玻璃管(雷钠管)电极上进行加上高电压的实验。这项实验本身并不新鲜,是当时的科学家都知道的,一加上高电压,管内就会发光。但是对于发光的原因,却是不得而知。
1895年11月8日下午,伦琴和夫人吃完了饭,回到实验室里,要再次观察雷钠管的发光现象。他从架子上拿下一只雷钠管,用黑色纸套严严实实地包了起来。接着,他关紧门窗,房间顿时陷入了一片黑暗,然后给雷钠管接通高压电源,让管子放电,以便检查黑色纸套是否漏光。正当他准备开始正式实验时,突然发现一种奇异的现象:附近的小工作台上有一块涂了氰亚铂酸钡的纸板发出一片明亮的荧光。而切断电源后,荧光也随之消失了。
伦琴发现这一现象后,又仔细观察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他让一系列放电通过阴极射线管,结果纸板上出现了同样的闪光。他确信,纸板发出的荧光,不可能是阴极射线形成的,因为阴极射线的能量连几厘米以上的空气都穿不透,而雷钠管离小工作台有两米多远,阴极射线是无法穿越这样长的距离的。
于是,伦琴又把纸板移开,换上照相胶板,结果胶板感光了。接着,他又在雷钠管和照相底板之间放上几种东西:钥匙、自己常用的猎枪。令人惊奇的是,就连钥匙和猎枪金属部分的细小之处都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了。这真是一个惊人的发现!
接着,伦琴又让他的夫人把手放在雷钠管和胶板中间,结果,夫人手上的每块骨头以及手上戴的戒指都照出来了。
这一偶然发现使伦琴感到兴奋,他把其他的研究工作搁置下来,专心致志地研究这种射线的性质,对于这种未知的射线,伦琴把它命名为“X射线”。经过几周的紧张工作,他发现了下列事实:(1)X射线除了能引起氰亚铂酸钡发荧光外,还能引起许多其他化学制品发荧光。(2)X射线能穿透许多普通光所不能穿透的物质;特别是能直接穿过肌肉但却不能透过骨骼。(3)X射线沿直线运行,与带电粒子不同,X射线不会因磁场的作用而发生偏移。
从那天起,伦琴就住在了实验室,夜以继日地进行着研究试验,终于在1895年12月28日发表了研究报告《一种新的射线——初步报告》,向维尔茨堡物理学医学协会作了报告,宣布他发现了X射线,阐述这种射线具有直线传播、穿透力强、不随磁场偏转等性质。
1896年1月5日,关于X射线的重大报道在维也纳日报上刊出,立即引起全世界的注意。在美国报道此事4天之后,就有人用X射线发现了患者脚上的子弹。X射线很快就进入了医学领域。当时英国一位著名外科医生托马斯·亨利称之为“诊断史上的一个最大的里程碑”。
1901年,伦琴由于发现X射线的贡献,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金,是获得该项奖的头一个人。
为了永久纪念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德国人民在柏林市的波茨坦桥上竖立起伦琴的青铜塑像。国际学术界还作出决定,用“伦琴”来命名X或Y射线的照射量单位。
5. 国家发明专利号201310060010.x是什么
一种速效气管炎外用贴
一种速效气管炎外用贴
申请号:201310060010.X
申请日:2013-02-26
申请(专利权)人 栗明峰
地址 454750 河南省焦作市孟州市河雍办东田丈村大街39号
发明(设计)人 栗明峰
主分类号 A61K36/9068(2006.01)I
分类号 A61K36/9068(2006.01)I A61K9/70(2006.01)I
A61P11/00(2006.01)I A61P31/04(2006.01)I
A61P31/12(2006.01)I A61K35/56(2006.01)N
A61K35/02(2006.01)N A61K31/522(2006.01)N
A61K31/46(2006.01)N A61K31/5415(2006.01)N
公开(公告)号 103071142A
公开(公告)日 2013-05-01
摘要: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速效气管炎外用贴。它是由第一组中药液体A、第二组中药粉B、第三组药粉C制成。本发明的外用贴是发明人在祖传秘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它采用多种中草药联合作用,综合施治,使药物的有效成份对穴位进行有效刺激,透过皮肤吸收两种作用相结合的方式渗透病灶,改善病变部位炎症,起到扶正祛邪、清热解毒、化痰止咳、平喘解痉、消肿止痛、清咽利喉的作用,而且见效快、疗程短、治愈率高、费用小。该外用贴对小儿百日咳、支气管炎、吸道感染、气管炎、、肺炎、感冒后遗症引起的咳嗽等也有独特的疗效。
主权项
一种速效气管炎外用贴,其特征在于:它是由第一组中药液体A、第二组中药粉B、第三组药粉C制成,其中第一组中药液体A的各组份重量份配比为:苍术12—19克、 陈皮5—9克、姜厚朴10—12克、白芷15—20克、茯苓15—20克、大腹皮5—9克、姜半夏10—12克、甘草浸膏1—5克、广藿香油1—2克、 紫苏叶油1—2克;第二组中药粉B的各组份重量份配比为:桂枝、龙骨、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牡蛎、黄连、法半夏、瓜蒌皮、胆南星、桔梗 、麻黄、炒杏仁各5—8克;第三组药粉C的各组份重量份配比为:复方甘草片1—2克、氨茶碱1—2克、异丙嗪1.5—3克、消旋山莨菪碱片1.5—3克。
6. 发明X射线的人是谁
德国物理学家W.K.伦琴引于1895年发现,故又称伦琴射线.波长小于0.1埃的称超硬X射线,在0.1埃范围内的称硬X射线,10埃范围内的称软X射线.
7. 谁发明的设未知数时总用x
未知数,数学名词。指代数式或方程中数值需要经过运算才能确定或得到与别的未知数关系的数。亦喻指尚未了解的事物。中国
我国古代并不用符号来表示未知数,而是用筹算来解方程。至宋、元时代的「天元术」,用「立天元」表示未知数,并在相应的系数旁写一个元字以为记号。至元朝朱世杰(约13 世纪)用天、地、人、物表示四个未知数,建 立了四元高次方程组理论。现在数学中的消元问题中元的叫法也由此而来
西方
古希腊的丢番图(约246-330)用字母来表示未知数,但以后进展很慢。过去不同未知数会用同一个符号来表示,容易混淆,所以 1559年法国数学家彪特(1485至1492-1560至 1572)开始用A、B、C表示不同的未知数。
1591年韦达用A、E、I等元音字母表示未知数。
1637年笛卡儿(1596-1650)在《几何学》中始用x、y、z表示正数的未知数。直至1657 年约翰哈德才用字母表示正数和负数的未知数。
8. 谁发明了X射线
X射线的发现者威廉·康拉德·伦琴于1845年出生在德国尼普镇。他于1869年从苏黎世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在随后的十九年间,伦琴在一些不同的大学工作,逐步地赢得了优秀科学家的声誉。1888年他被任命为维尔茨堡大学物理所物理学教授兼所长。1895年伦琴在这里发现了X射线。 1895年9月8日这一天,伦琴正在做阴极射线实验。阴极射线是由一束电子流组成的。当位于几乎完全真空的封闭玻璃管两端的电极之间有高电压时,就有电子流产生。阴极射线并没有特别强的穿透力,连几厘米厚的空气都难以穿过。这一次伦琴用厚黑纸完全覆盖住阴极射线,这样即使有电流通过,也不会看到来自玻璃管的光。可是当伦琴接通阴极射线管的电路时,他惊奇地发现在附近一条长凳上的一个荧光屏(镀有一种荧光物质氰亚铂酸钡)上开始发光,恰好象受一盏灯的感应激发出来似的。他断开阴极射线管的电流,荧光屏即停止发光。由于阴极射线管完全被覆盖,伦琴很快就认识到当电流接通时,一定有某种不可见的辐射线自阴极发出。由于这种辐射线的神密性质,他称之为“X射线”——X在数学上通常用来代表一个未知数。 这一偶然发现使伦琴感到兴奋,他把其它的研究工作搁置下来,专心致志地研究X射线的性质。经过几周的紧张工作,他发现了下例事实。(1)X射线除了能引起氰亚铂酸钡发荧光外,还能引起许多其它化学制品发荧光。(2)X射线能穿透许多普通光所不能穿透的物质;特别是能直接穿过肌肉但却不能透过骨胳,伦琴把手放在阴极射线管和荧光屏之间,就能在荧光屏上看到他的手骨。(3)X射线沿直线运行,与带电粒子不同,X射线不会因磁场的作用而发生偏移。 1895年12月伦琴写出了他的第一篇X射线的论文,发表后立即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和振奋。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就有数以百计的科学家在研究X射线,在一年之内发表的有关论文大约就有一千篇!在伦琴发明的直接感召下而进行研究的科学家当中有一位是安托万·亨利·贝克雷尔。贝克雷尔虽然是有意在做X 射线的研究,但是却偶然发现了甚至更为重要的放射现象。 在一般情况下,每当用高能电子轰击一个物体时,就会有X射线产生。X射线本身并不是由电子而是由电磁波构成的。因此这种射线与可见辐射线(即光波)基本上相似,不过其波长要短得多。 当然X射线的最著名的应用还是在医疗(包括口腔)诊断中。其另一种应用是放射性治疗,在这种治疗当中X射线被用来消灭恶性肿瘤或抑制其生长。X射线在工业上也有很多应用,例如,可以用来测量某些物质的厚度或勘测潜在的缺陷。X射线还应用于许多科研领域,从生物到天文,特别是为科学家提供了大量有关原子和分子结构的信息。 发现X射线的全部功劳都应归于伦琴。他独自研究,他的发现是前所未料的,他对其进行了极佳的追踪研究,而且他的发现对贝克雷尔及其他研究人员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然而人们不要过高地估计伦琴的重要性。X射线的应用当然很有益处,但是不能认为它如同法拉第电磁感应的发现一样,改变了我们的整个技术;也不能认为X射线的发明在科学理论中有其真正重大的意义。人们知道紫外线(波长要比可见光短)已近一个世纪了,X射线与紫外线相类似,但是它的波长比紫外线还要短,它的存在与经典物理学的观点完全相符。总之,我认为完全有理由把伦琴远排在贝克雷尔之后,因为贝克雷尔的发现具有更重大的意义。 伦琴目己没有孩子,但他和妻子抱养了一个女儿。1901年伦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是获得该项奖的头一个人。他于1923年在德国慕尼黑与世长辞。
9. 发明科技Sprcex什么的是谁
职业, 发明家,企业家 . 马斯克因身为SpaceX创办人.
10. 谁发明了x射线
准确的说是谁发现了X射线。
X射线是由于原子中的电子在能量相差悬殊的两个能级之间的跃迁而产生的粒子流,是波长介于紫外线和γ射线 之间的电磁辐射。其波长很短约介于0.01~100埃之间。由德国物理学家W.K.伦琴于1895年发现,故又称伦琴射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