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建德发明

建德发明

发布时间:2021-06-30 11:20:50

⑴ 火柴,钢琴,火箭,自行车,宇宙飞船都是哪国发明

一 谈火柴的发明
近年来,关于火柴是中国南北朝时北齐的宫子于公元577年发明之说盛行。1986年英国人坦普尔在《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这本书中说:“世界上第一根火柴是由中国人于公元577年发明的。”当时“北齐两面受敌,物资奇缺。特别是缺火种来烧饭和取暖。绝望中,北齐的一群贫苦宫女竟神奇地发明了火柴。”
坦普尔立论的根据应是元末明初学者陶宗仪的《辍耕录》,其中《发烛》条说:“杭人削松木为小片,其薄如纸,熔硫黄涂木片顶端分许,名曰发烛,又曰粹儿,盖以发火及代灯烛用也。史载周建德六年(即公元577年),齐后妃贫者以发烛为生,岂即杭人之所制与。”但从文中分析可见,原始火柴(发烛)不是什么贫苦宫女神奇地发明的,只是这些过去养尊处优的后妃们亡国后穷得没办法,只好做发烛出售谋生。在《资治通鉴》中查得“陈宣帝太建九年,齐后妃贫苦,至以卖烛为业”。“发”与“卖”一字之差,造成认识上的混乱。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五代时陶谷在《清异录》中已明确“夜有急,苦于作灯之缓。有智者,批杉条染硫黄,置之待用,一与火遇,得焰穗然。既神之,呼引光奴。今遂有货者,易名火寸。”所以原始火柴,即发烛应在公元950年(《清异录》成书年代)之前发明。在宋代,发烛已成为通用的小商品了(见《武林旧事,小经纪》)。关于这种原始火柴的发明,还有一则重要史料。宋代高承在《事物纪原》的《法烛》条中记载:“汉淮南王招致方术之士,延八公等撰《鸿宝万毕方》,法烛是其一也,余非民所急,故不行于世,然则法烛之起,自刘安始也。”这里所说的法烛就是后来的发烛。如高承的记述可信,原始火柴应发明于公元2世纪,是早期炼丹家发明的。由于硫磺是炼丹家的主要药物,他们发明原始火柴是合情合理的。
坦普尔的说法完全是无根据的臆测,他说是因为缺乏火种才发明火柴。实际上他并没有弄清发烛的作用是快速由火种引出火焰以点燃灯烛。由火星而引燃到生出火焰是较困难的,发烛的发明的确是急民所急,制作方法又简单,所以很快大行于世。关于发烛的使用,在罗贯中的《三遂平妖传》第十三回“永儿卖泥烛诱王则”中描述得很清楚:“有一个没安死尸处专一帮闲的沈待诏,替他去坊里讨些火种,把与妇人。那妇人去蓝儿内取出一片硫磺发烛儿,在火上淬着,去泥蜡烛上从头点着。”
发烛又名引光奴,到清代又名取灯,它确实是一项伟大发明,其作用是由火种迅速得到火焰以点燃灯烛,使人类用火的本领跨进一大步,虽不能直接生火,但却是现代火柴的前身。它不是南北朝时齐国的宫女发明的,而是公元前2世纪时西汉淮南王手下的术士们(八公)所发明的。

据史料介绍,世界上第一根火柴是法国化学家钱斯尔发明的硫酸火柴。
火柴的真正问世,当属磷头火柴的使用。1845年,德国人施罗脱将白磷隔绝空气加热到250℃制成了红磷。从此,人们开始用红磷制火柴,最初是由瑞典制造的,故又称为瑞典火柴。1855年,瑞典人伦斯特姆设计制造了世界上第一盒安全火柴。

二 钢琴的发明
钢琴是一种高档的键盘乐器,最早出现于希腊,是在一种供音乐家审度音律或研究乐理的音乐工具的基础发展起来的。

最初的钢琴 ,只是一块木板上绷几根丝弦,下边装有可移动的弦码,用以限定音律,后来,有人对这种工具进行了改进,大约在12世纪时发展成古钢琴。

1709年前后,意大利人克里斯托弗又对古钢琴进行改进 ,发明了可以击弦的小槌键装置。1770年,德国的制琴师斯坦因发明了一种 “棘轮装置”,用在古钢琴上,使击弦槌在击弦后可立即移开,让弦自由震动,产生出平滑的音色,音域宽广,不刺耳。不久,英国的布罗德伍德父子公司又在钢琴上增加了一种使音域更宽广的机械装置,并创造了一种持续音踏板,使毡制的制音装置离开所有的琴弦,让弦自由振动。为了使钢琴中的机械装置能向一侧移动,他们还加装了柔音踏板,使敲弦机能单独地敲击某一根弦,而不是像原来那样敲击一对弦。

1811年,伦敦牛津大学的钢琴制造商把水平式的琴弦和敲弦装置改为竖式,制成了第一架竖式钢琴,1830年以后,又不断有人对钢琴的构造、音调的强度、操纵的速度进行了改进,使钢琴不论是在品种上,还是在琴形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三 火箭的发明
火箭的发明最早出现在中国,在中国古代的记载中,火箭的含义比较广泛,比如在电影电视中经常可以看到箭头点燃,靠弓弩发射的竹箭也称为火箭,而真正的火箭是在火药出现后才发明的。从唐末到宋初火药武器开始使用,但由于其配方和制作方法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不足以作为推进的燃料。随着火药配方和制造技术的进步,12世纪初研制成功了固体火药,并把它用于制造火器和焰火烟花,在使用这些火器与烟花特别是手持使用时,人们感到火药燃烧会产生很强的后坐力,于是有心人在这种启示下发明了新的火药玩具。大约12世纪末到13世纪初出现的玩具“穿天猴”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利用反作用原理的火箭,将这种原理的火箭作为武器使用具有相当的杀伤力,所以在战争中也开始频繁地使用它。

公元1128年南宋政权建立后,南宋、金和蒙古频繁交战,各方都使用了火器。1161年11月,金国侵略中原时,南宋军队第一次使用了火箭武器——“霹雳炮”重挫金军,这是人类历史第一次在战场上使用火箭武器。连年的交战使火箭技术逐渐被金和蒙古所掌握,于是当时各方兵工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火药制造,在这种情况下火药的配方有所改进,制造工艺渐趋成熟,其燃烧速度和爆炸力也得到增强。13世纪蒙古在先后三次的大举西征中,采用了南宋的火器技术,用汉人工匠制造大炮。当时在欧洲战场使用的火箭已有多箭齐发的火箭筒,这种集束式火箭发挥了绝大的威力,使欧洲人大为吃惊。当然在这几次西征中,阿拉伯人从中掌握了火药和火箭的技术,并进一步把它传入了西方。

明代中国火箭发展进入了一个比较重要的时期,出现了很多种类的火箭,除了单级火箭,还发展了各种集束火箭、火箭弹和原始的多级火箭,并且对各种火箭的制造、应用、配备和发射剂原料配比及加工制造等都作了详尽的叙述。在当时的水、步、骑兵中火箭武器已作为必备的武器,甚至还有专门的火箭部队,有关火箭武器的使用、布阵、作战技术和管理也都有条例规定。明代的《武备志》中曾有过这些火箭的记载。

《武备志》所记载火箭

名称 射程

五虎出穴箭500步

七星箭 不详

九龙箭 不详

火弩流星箭不详

火龙箭 不详

长蛇破阵箭200步

一窝蜂箭 300步

群豹横奔箭400步

四十九矢飞帘箭不详

百虎齐奔箭300步

明代的火箭虽然种类繁多,但发展主要体现在火箭样式的更新上,有关火箭的尺寸、规格、装药剂量、发射距离方面却少有讨论。而在火箭的稳定方面,仍然是传统的箭杆加羽毛方式,精度不能得到显著的提高,这就使火箭的尺寸和射程难以提高。进入清代火箭虽然也有一定的发展,但其发展基本停留在原地。一方面看这是因为长时间的和平以及封建君主所推行的封闭政策所影响,但从技术的发展来看主要还是缺少相应科学知识的指导。纵观中国古代火箭技术的发展过程,所走的基本是经验式的道路,没有对火药的燃烧机理,火箭的推进原理,箭羽的稳定原理等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而仍局限于用阴阳五行说来解释爆炸原理,这就使得火箭技术的较大改进难以出现。

而火箭技术在13世纪传入阿拉伯国家后,又逐渐传入欧洲,意、法、德、波兰、英、俄等国都先后掌握了火箭技术。尤其出于战争的需要,这些国家在使用火箭的过程中,深入研究火药配比,火箭形状、大小及稳定装置和火箭材料,在这些方面进行了重大改进。很快欧洲的火箭在重量、射程和精度等方面就超过了中国火箭。公元18世纪初(大约清康熙~雍正年间),波兰就已生产出了重达22.7千克甚至54.4千克的大型火箭,德国也试验了多种带导向杆的重45.4千克的火箭。

但有趣的是正如火箭没有在他的故乡中国得到巨大发展一样,对欧洲近代火箭技术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不是欧洲那些较早使用火箭武器的国家,而是英国。这里不能不提的就是威廉姆·康格里夫(William Congreve)研制的火箭,而实际上“康格里夫火箭”并不是欧洲大陆火箭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很少受到其影响,主要借鉴的却是印度的火箭技术。

威廉·康格里夫(William Congreve 1772~1828)

英国人康格里夫1793年毕业于剑桥大学,是学文科的,由于其父经管英国皇家兵工厂的影响,他对兵工机械怀有浓厚兴趣,因此后来便弃文习武,进入这家兵工厂,并且开始在英国士兵从印度带回的火箭资料的基础上,研究改进火箭的速度和射程。经过几年的探索,1805年,康格里夫采用新型火药制造出了一种实用的火箭,重14.5千克,箭长1.06米,直径0.1米,并且装了一根4.6米长的平衡杆,射程可达1800米。这种火箭在英国击败拿破仑军队的战争中建立了卓著的战功。由于康格里夫在火箭方面做出的贡献,英国政府于1814年授予他爵位荣誉,并在1817年被选为议会议员。然而,康格里夫火箭还未能解决制导和控制问题,精度较差。1844年,英国的威廉·霍尔发明了一种自旋稳定器,并用来对康格里夫火箭进行改进。虽然与现代火箭相比,所有的这些火箭都十分简陋,应用也不广泛,但它们的出现却为现代火箭的诞生奏响了序曲。

康格里夫研制的火箭在射程、精度及稳定方式上都作了改进,其性能已经近乎达到了火药火箭的极限。由于其巨大的杀伤力,使各国纷纷开始重视火箭的研究和使用。此后,战争火箭的另一项重大进步就是稳定性的提高。19世纪中叶英国的发明家威廉姆·黑尔在火箭的尾部装上3只倾斜的稳定螺旋板,当火箭发射时由于空气动力的作用使火箭自身旋转从而达到稳定。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止,火药火箭的发展已臻于完善。它的基本结构是由装有火药的火箭筒,中间装有发射药作为推进剂,头部装有高爆炸药和引信,尾部为喷口,另外采用尾部稳定翼起稳定作用,在发射装置上采用发射架或发射筒。比较著名的就是苏联的火箭炮——卡秋莎。

火药火箭:其工作原理和固体燃料火箭是一样的,以火药燃烧产生的推力。早在唐代初年(约在7世纪)火药就出现了,南宋时代火药用来制造烟火。大约在13世纪制成火箭。我国古代制造的火箭和起花所用的是黑色火药。

火药火箭是第一种实用的反作用推进装置,虽然有许多局限证明它不是理想的太空运载工具,但它的基本原理却完全适用于航天运载工具的需要,这样运用火箭作为宇宙航行基本运载工具的想法在先驱者脑中逐步酝酿。后来液体燃料火箭出现,进一步为航天推进器的实现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也让航天先驱者看到了使用火箭来完成航天运载的曙光。经过不断的研究和早期试验,火箭作为太空飞行的推进装置逐渐得到证实,最终为人类通向太空架起了桥梁。

四 自行车发明
自行车发明以来,经历了三次变革:第一代:实心胎,行驶吃力。第二代:充气胎,易破易磨损。第三代:高分子内胎,不用打气,不怕扎,弹性好,骑着轻。

法国人西夫拉克在一个下雨天,在街头浸步时被经过的四轮马车溅了一身泥,这一溅使他突发奇想:四轮马车这么宽,应当把马车顺着切掉一半,四个车轮变成前后两个车轮……于是,1791年第一架代步的“木马轮”小车诞生了。这辆小车有前后两个木质的车轮,中间连着横梁,上面安了一条板凳,像一个玩具。刚刚出现的新东西肯定不是那么完善。这辆“木马轮“既没有传动链条,又无转向装置,自然需要改进。

到1818年,一个德国看林人叫德莱斯的,也是偶尔的一个想法,也制做了一辆木轮车,样子跟西夫拉克的差不多,不过,他在前轮上加上了一个控制方向的车把,可以改变前进的方向。但是骑车时依然要用两只脚蹬地,才能推动车子向前滚动。当时的德莱斯骑着他的「小马崽」上路试验时,遭到不少人的嘲笑。新东西的出现总会被这样或那样的传统势力所嘲笑,但人类的发明者永远不会因这些嘲笑而停止。1840年,英格兰的铁匠麦克米伦,在德莱斯发明的“小马崽”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他在后轮的车轴上装上曲柄,再用连杆把曲柄和前面的脚蹬连接起来,并且前后轮都用铁制.前轮大,后轮小。这样一来,人的双脚真正离开了地面,由双脚的交替踩动变为轮子的滚动。1842年,麦克米伦骑上这种车,一天跑了20千米。

到1861年,法国的米肖父子.在前轮上安装了能转动的脚蹬板,车子的鞍座架在前轮上面。他们把这辆车冠以“自行车”的雅名,并1867年在巴黎博览会上层出,让观众大开眼界。

从西夫拉克一直到雷诺,他们制做的自行车与现代自行车差别较大,真正具有现代化形式的自行车是在1874年诞生。英国人罗松在自行车上别出心裁地装上链条和链轮,用后轮的转动来推动车子前进。但仍然不够协调与稳定。

1886年英国的机械工程师斯塔利,从机械学、运动学的角度设计出了新的自行车样式,装上前叉和车闸,前后轮大小相同,以保持平衡,并用钢管制成了菱形车架,还首次使用了橡胶车轮。斯塔利不仅改进了自行车的结构,还改制了许多生产自行车部件用的机床,为自行车的大量生产和推广应用开辟了宽阔的道路,因此他被后人称为“自行车之父”。他所设计的自行车车型与今天自行车的样子已经基本一致了。

人类的智慧真是无所不在。1888年,爱尔兰的兽医邓洛普,从医治牛胃气膨胀中得到启示,将自家花园用来浇水的橡胶管粘成圆形并打足气装在自行车上,这是充气轮胎的开端。充气轮胎是自行车发展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创举不但从根本上改变了自行车的骑行性能,而且完善了自行车的使用功能。从1791年到1888年,摩托车的始祖——自行车的发明和改进,经历了近100年中这些发明者的不懈奋斗。我们不得不为人类的发明创造所感动。

五 宇宙飞船
20世纪中叶,许多有志于探求宇宙奥秘的科学家,都在试图研制一种能载人在太空中遨游的飞行器——宇宙飞船。

在这一领域,前苏联和美国走在各国的前面。50年代,前苏联政府拨出大量资金作为宇宙飞船的研制经费。成千上万的科学家、航天技术专家聚集在一起,研究外层空间的飞行、宇宙飞船的材料和结构等技术。他们考虑的问题,大到宇宙飞船的模型设计,小到宇航员上厕所的问题。要在茫茫的宇宙中航行,任何的细节问题都是马虎不得的。

经过众多科学家的努力,人类历史上的第一艘宇宙飞船诞生了!它是由球形密封座舱和圆柱形仪器组成,除了具备一般人造卫星基本系统设备外,还设有生命维持系统、重返地球用的载入系统、应急跳逸系统及回收登陆系统等。

1961年4月12日,这艘名为“东方1号”的宇宙飞船,载着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在空间绕地球一圈,飞行了1小时48分钟。在“东方1号”宇宙飞船返回地面前,抛掉了末级运载火箭和仪器舱,只剩下座舱单独进入大气层;当座舱下降到离地面只有7公里时,飞船座舱弹出宇航员,然后,宇航员用降落伞单独着陆。

“东方1号”宇宙飞船的航行成功,意味着人类已经可以飞出地球,在宇宙空间中航行了。广大的科学家也深受鼓舞,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宇宙飞船的研制中去。

1961年8月6日,前苏联发射了“东方2号”宇宙飞船。这艘飞船在空中飞行了25小时18分钟,飞行距离达70万公里。宇航员盖尔曼·季托夫,在空中失重的状态下,品尝了装在仪器管中的宇宙食品,还美美地睡了一觉。

接着,前苏联在1962年8月11日,发射了“东方3号”、“东方4号”宇宙飞船;在1965年3月18日,发射了“上升2号”宇宙飞船,都获得了成功。

与此同时,美国也抓紧宇宙飞船的研制工作。终于在多次成功和失败的研制、发射基础上,制成了“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这艘宇宙飞船长25米、重45吨。在飞船内,有3把靠椅,在靠椅的上方,安装了各种控制飞船的仪器。用于发射“阿波罗11号”的三级火箭有85米长,重达2700吨。这个巨大的工程耗资达240亿美元,有40多万人参加了它的研制工作。

1969年7月16日,在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了载有3名宇航员的宇宙飞船。“阿波罗11号”升空后,先用两个多小时绕地球一圈半,然后飞向月球。又经过73小时的飞行,宇宙飞船于1969年7月20日到达月球。

到达月球后,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乘坐登月舱登月,而宇航员科林斯则继续驾驶指令舱绕月球飞行。

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在月球上做了一系列的实地考察,并采集了22公斤月球上的岩石和土壤标本。他们在月球上逗留了21小时18分钟后,驾驶登月舱进入轨道。然后,登月舱与科林斯驾驶的指令舱对接起来,又形成了完整的飞船,向地球飞去。
“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登月的创举,震动了全世界,人们欢呼人类这一伟大的胜利。

事后,阿姆斯特朗在一次回答记者时说:“对个人来说,跨到月球虽是极小的一步,而对人类来说,却是极大的一步。”

确实,从宇宙飞船的诞生,到逐步完善,以至将人载到月球上“走”了一趟,是人类跨出的“极大的一步”。

⑵ 历史上有哪些改变历史发展方向的偶然事件

是误解吗
二战最后,记者询问日本首相,日本会怎么回答波茨坦声明中无条件投降的要求时,他回答说“Mokusatsu”,也许他想说的是“没有评论”。但这是个多意词,所以被翻译成“我们无视宣言”。于是10天后他们收到了原子弹。

流星
古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对基督教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据说他在一场战斗中抬头望向天空时看到了十字架,于是他成了基督徒。后世的地质学家认为他实际看到的可能是一颗流星,它制造了一种交叉的幻觉,被君士坦丁大帝误认为是“上帝的启示”。

泰坦尼克
根据幸存者回忆,大卫.布莱尔是泰坦尼克号的大副,他在轮班时将望远镜锁在了自己的储物柜中。而接替他的人没找到钥匙。如果拿到望远镜,也许就不会发生后来的事了。

拿破仑
拿破仑是法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和军事领袖。但差一点我们就可能不知道曾有过这个人。因为他出生在科西嘉岛,而这个地方在他出生前3个月才成为法国领土。换句话说,拿破仑早生3个月,他就不是法国人了。自然也不会成为法国的领袖

⑶ 火柴的发明在历史上有哪些记载

《资治通鉴》中记载:“陈宣帝太建九年,齐后妃贫苦,至以卖烛为业。”元末明初学者陶宗仪的《辍耕录》中的《发烛》条说:“杭人削松木为小片,其薄如纸,熔硫磺涂木片顶端分许,名曰发烛,又曰粹儿,盖以发火及代灯烛用也。史载周建德六年,齐后妃贫者以发烛为生,岂即杭人之所制矣。”文中的发烛就是原始的火柴。

北宋人陶谷的《清异录》说:“夜有急,苦于作灯之缓。有智者,批杉条染硫磺,置之待用,一与火遇,得焰穗然。既神之,呼引光奴。今遂有货者,易名火寸。”这是说当时民间百姓非常流行用一种涂上硫磺的杉木条引火,这也说明了原始的火柴,应该是在《清异录》成书年代之前就已经发明,也就是公元950年前。据一则重要史料记载:“汉淮南王招致方术之士,延八公等撰《鸿宝万毕方》,法烛是其一也,余非民所急,故不行于世,然则法烛之起,自刘安始也。”这里的法烛就是后来说的发烛,都是火柴的前身。按照高承的记述,我们可得知,原始的火柴是在公元2世纪,由早期的炼丹家所发明的。我们也知道硫磺是炼丹家的主要药物,所以说他们发明原始火柴更加合理。

但根据记载当前认为最早的火柴是在公元577年发明的,当时是南北朝时期,战事四起,北齐腹背受敌,物资短缺,尤其是缺少火种,做饭都成问题。当时后妃和一班宫女将硫磺沾在小木棒上,借助于火种或火刀火石,能很方便地把“阴火”引发为“阳火”。这可视为当前记载中原始的火柴。到了南宋时期,杭州的大小街道上,已经到处都有出售火柴的小贩。陶宗仪《辍耕录》载:“杭人削松木为小片,其薄如纸,鎔磺涂木片顶分许,名曰发烛,又曰焠儿。盖以发火及代烛也”。950年前后,陶谷在《清异录》一书中提到,夜里有急事而又要花不少时间做灯。有一位聪明人用松木条浸染硫磺,贮存起来备用。与火一接触,就会燃烧起来。可得小火焰如同谷穗。这种神奇之物,当时称为引光奴。后来,它成为商品时,便更名为火寸条。可说这已经是早期的火柴了,但当时朝廷没有注意和重视。

⑷ 民间传说

新安江江水清澈碧绿,而在山水之间还分布着许多名胜古迹。唐朝诗人孟浩然有诗赞美新安江的清澈:“湖经洞庭阔,江入新安清”。李白当年游览后则描绘道:“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南宋学者沈约曾以《新安江水至清见底》为题,赋诗纪胜:“洞澈随深浅,皎镜无冬春。千仞写乔树,百丈见游鳞。”还有一位不知名的文人更把它刻画得温媚无比,秀色可餐:“皱底玻璃还解动,莹然绿却消醒。泉从山谷无泥气,玉漱花汀作佩声。”新安江之水,不论深浅,都清澈见底;也不管春夏秋冬,都皎洁如镜。这是新安江的一大特色。

⑸ 火柴是什么时候发明出来的

火柴是由谁发明呢!根据记载最早的火柴是由我国在公元577年发明的,当时是南北朝时期,战事四起,北齐腹背受敌进迫,物资短缺,由其是缺少火种,烧饭都成问题,当时一班宫女神奇地发明了火柴,不过我国古代的火柴都只不过是一种引火的材料。其后在马可波罗时期传入欧洲,后来欧洲人就在这个基楚上发明一度被人称为“洋火”的现代火柴。“洋火”能借着摩擦生火。而发明这种火柴的人是英国的沃克,他在1826年利用树胶和水制成了膏状的硫化锑和氯化钾,涂在火柴梗上并夹在砂纸上拉动便产生火。
可是早期生产的火柴有两个非常致命的缺点:(1)黄磷是非常稀少及遇热容易自燃,非常危险,(2)黄磷是有毒的,造火柴的工人一不小心就会中毒身亡。在1852年经过瑞典人距塔斯脱伦姆的改进,发明了安全火柴。以磷和硫化合物为发火物,必须在涂上红磷的匣子上摩擦才能生火,安全程度提高。
既然火柴在南北时期才发明,那么前人是怎样生火呢?原来古人是利用两根木枝互相摩擦而生火,继后使用打火石及铁片,但生火需时比较长,需要一、两分钟。火柴的出现令人们的生活变得更方便,到了近代,打火机与及电子打火器已逐渐取代传统火柴的地位,但火柴还有其独特的一面是无可取替的,就是它所产生的火焰颜色是最美的。
火柴的出现为我们人类的生活带来方便外,更为世界的文明进步作出贡献,相信有很多人都读过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女孩》,这篇脍炙人口的童话写于
1848年,当时摩擦火柴发明只不过是十几年的功夫,但他在1835年也写过一篇童话《打火匣》,关于一块神奇火石,19世纪新旧两种取火方法的交替之中,安徒生这两篇的童话正是那个过渡时代的缩影。或者有些人觉得火柴是不起眼的东西,但你有否想过若果没有火柴,我们的生活可能还会象钻木取火那样不方便呢。

⑹ 是历史造就了英雄还是英雄造就了历史

其实,这两个问题是一个整体的。
俗话说的好:“乱世出英雄!”——当一个时代出现混乱、纷争的时候。有许多人会因社会的萧条、混乱让这些有志之士得以舒展心中的抱负,从而成就一个时代的英雄!
但是如果我们继续深入这个问题的话,那么我们的得到的结论是:当一个时代(乱世)造就了一些英雄以后,就会出现一个新的平稳时代(不管其存在的时间长久),而后,当这个时代进入混乱、崩溃的时候,就会出现另一些英雄,而后造就另一个时代。由此,周而复反。
自古以来,从夏朝到现在,都是英雄的出现伴随着时代的变换!
所以说这两个问题是一个整体的。这是社会的规律,也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原动力
我认为是时代创造了英雄,而时代并不是由英雄创造的
所谓新的时代的产生是由于旧的时代已经无法适应人的需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新时代的到来是由无数的普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而英雄只不过是其中最突出的一部分,因为人之间总有强与弱之分,而他们是普通人中的强者,因此他们就成了英雄,其实他们所起到的作用完全可以由其他人代替。就好象如果没有秦始皇,一样会其他人统一天下,因为天下人有天下一统的需求,历史必然会朝这个方向发展。
首先,我觉得也是时代造就英雄
像战国时期,群雄四起,到处是战争,这使很多平民书生能有机会表现自己,比如李斯出身低微。靠着自己的学识计谋游说秦国。最后一直当上丞相。虽然李斯算不上英雄,但由次可以看到,假如当时不是乱世。李斯可能到死还是一个平民。
而一个人再有学识,本领。也不可能造就一个时代。
所以我认为是时代造就英雄
这是个常见的辩论塞辩题``想要胜出就要找准立足点``并揪出对方的弊端
明显是时世造英雄嘛,不要英雄注意,个体始终是不可能超越整体的

⑺ 浙江的特产是什么

1、西湖龙井

西湖龙井已有一千二百余年历史。龙井茶色泽翠绿,香气浓郁,甘醇爽口,形如雀舌,即有“色绿、香郁、味甘、形美”。

2、黄岩蜜橘

黄岩蜜桔皮薄,橙黄色有光泽,油胞小而密,平生或微凸,汁泡黄色,柔软多汁,风味浓甜,香气醇厚。桔皮健脾化痰,桔络通经活血,桔核理气散结。

3、太湖银鱼

银鱼亦称脍残鱼或王余鱼。清康熙年间,与梅鲚鱼白虾并称为太湖三宝。银鱼形似玉簪,细嫩透明,柔若无骨,色泽似银,银鱼肉质肥嫩鲜美,营养丰富。

4、五芳斋粽子

五芳斋粽子号称“江南粽子大王”是浙江省传统名吃,也是端午节节日美食。以糯而不烂、肥而不腻、肉嫩味香、咸甜适中而著称。如今,嘉兴五芳斋粽子因其滋味鲜美、携带方便、食用方便而备受广大旅游者厚爱,有“东方快餐”之称。

5、绍兴黄酒

绍兴黄酒主要呈琥珀色,即橙色,透明澄澈,使人赏心悦目。绍兴黄酒具有诱人的馥郁芳香,这种芳香不是指某一种特别重的香气,而是一种复合香。随着时间的久远而更为浓烈。

⑻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黄帝战虽尤,发明指南车。尧舜盛世。汤武治世。元世祖治世。洪武盛世。四大发明,文明

中华哪有5千年啊?4千年?元世祖是中国人吗?元世祖是侵略者。

⑼ 府兵制和屯田制是谁先用先发明的府兵制和卫所制的不同是什么

府兵制由宇文泰发明的。屯田制渊源于西汉,至曹魏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府兵具有中央禁卫军性质,番上宿卫的府兵“十五日上,则门栏陛戟,警昼巡夜;十五日下,则教旗习战。无他赋役”。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加强,北周武帝建德二、三年间(573~574)改府兵军士为“侍官”,意思是侍卫皇帝,表明府兵是皇帝的亲军,不隶柱国。同时,又广募汉民入伍,免其课役。一人充当府兵,全家即编入军籍,不属州县。军人及其家属居城者置军坊,居乡者为乡团,置坊主、团主以领之。这种军民异籍的制度直到隋代才改变。隋文帝杨坚开皇十年(590)下诏:“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军府统领,宜依旧式。”这是个划时代的改变,标志着兵农合一的完成,但府兵本身归军府统领的组织系统不变。 明朝实行“卫所制”。军队组织有卫、所两级。一府设所,几府设卫。卫设指挥使,统兵士五千六百人。卫下有千户所(一千士兵),千户所下设百户所(一百士兵)。兵士有军籍,世袭为军,平时屯田或驻防。遇有战争,朝廷命将,率领调自卫、所的士兵征战。

阅读全文

与建德发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pdf设置有效期 浏览:634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
申发明5G 浏览:815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记录 浏览: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