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国画家张大千的《长江万里图》,总长是多少(单位米)
《长江万里图》长约20米,高50厘米。
《长江万里图》是张大千创作于1968年的长江山水画的代表作之一。充分表达了其钟情于长江山水的情感。
张大千(1899-1983)四川内江人。他擅长绘画,喜好画荷花及工笔人物,独树一帜,俱臻妙境。与齐白石有“南张北齐”之誉。他开创了淡墨泼色山水流派,推动了现代中国画艺术发展,是中国杰出的艺术家。
这幅《长江万里图》为绢本,高半公尺余,长达二十公尺画幅的表现形式为传统之中国手卷。分十段分别绘出岷江、嘉陵江、宜昌、武汉、鄱阳湖、黄山、南京、镇江、吴淞口等十处江山胜景,可独立成图,又可贯连,在他的这幅长卷中,以四川省为起笔,开卷是都江堰的铁索桥,接着,长江奔流而下,越三峡,过江陵,纳百川,最后投入大海的怀抱。
此长卷近二十米,画面布局宏大,气脉流贯,繁复变化却又浑然天成,显示了画家深厚的功力,也表现了画家气吞山河的胸怀与气度。
② 中国画长卷《长江万里图》在哪里首次亮相
200米的中国画巨幅长卷《长江万里图》4月10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首次亮相。《长江万里图》是以新时代的长江为主题的美术创作工程。画卷全长200米,高1.5米,全面展示了新时代长江的自然风貌和文化景观。从源头雪山到高原绿洲,从长江三峡到江汉平原,从苏州园林到东海入海口,整幅作品雄浑磅礴、起伏跌宕、风光万千。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介绍,这幅长卷的绘画风格以浅绛加青绿的面貌呈现,以小写意为主,个别地方大写意,个别地方还有工笔跟界画,把这些统一到一个整体的面貌当中。中国画学会会长龙瑞表示,如何用当代人的眼光来看当代的长江,是这次创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这幅长卷采用中国传统水墨淡彩的画法,来写意长江山水。
③ 沉浮的人物故事
90年代的中国梦 30年的梦想 10年的坚守
中国古代宋人范宽常年往来于终南山、太华山一带,对关陕景色有深刻的感受和描绘,存世有《溪山行旅图》。近现代江苏画家傅抱石《江山万里行》可以走长江,也有走长城的,但是很少有画全中国的。沉浮不仅一个人想画中国画,画中国,并且还组织带领一大帮中国艺术家开创并且坚守着这个美丽的中国梦。在90年代初他就萌生了这个想法,2003年的时候正式提出并且发起跨时三十年的主题写生创作工作“中国画·画中国”全国系列艺术活动,任总策划、秘书长。2013年到今天已然坚持走过了风风雨雨的十年,十年坚守,走过这个梦想的三分之一。
最早诞生”中国画·画中国”的想法之后,靳尚谊先生给予高度的肯定和支持,并且给当时沉浮的策划书上面写了一行字:“大为同志,陈夫的创意此活动很好,有利于中国画的繁荣与发展……”, 落款是“靳尚谊,望给予参与和支持”。之后沉浮拿着电话号码就直接去了美协,当时沉浮是第一次见到刘大为常务副主席,刘大为当时正在主持一个会议,刘大伟先生与沉浮一拍即合,让《美术》杂志社参与主办。
自2004年9月以来,堪称中国美术史上浩大工程,以“中国画、画中国”为主题的全国性绘画艺术创作活动,震撼了整个美术界,计划用30年时间画遍中国,被业内人士称为“时间跨度最长,画家阵容最大,活动规格最高”的写生创作工程。时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的靳尚谊先生称此活动为“中国美术史上的创举”。第一届参与的艺术家由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精选出来的30余位全国知名画家齐聚南京,包括刘文西、范扬、靳尚谊、杨延文、孔维克、易洪斌、朱道平、郭文涛、张志平等等,“中国画·画中国”全国系列绘画艺术创作活动从此启动。自那以后,中国画、画中国,写生、创作、出版、展览,一时间风靡中国。这项活动使艺术家进一步找到了自己创作的本源。
著名画家刘文西曾在参与“中国画·画中国”时说:“今年我已71岁,争取活到100岁,要年年参加活动,只要我还能走得动,我想会尽量走到底。”著名画家马西光说:“由于任务重,时间紧,我不得不改变了以往采风以画为主的做法,而全力投入观察、了解、调查、研究我感兴趣的具有江南特色的人和事,颇有新的收获。”
现时期,我国的文化艺术领域异彩纷呈、百花齐放,而中国画坛却有一番别样的景象:人才济济,但浮躁者多,实践者少,勇敢者更少。而沉浮先生一手策划并开展的“中国画·画中国”活动,其理念、学术、方向、定位、运作的成功,均让人刮目相看。
“中国画·画中国”,定位清晰,组织有力,严格遵守“团结、挑战、发展”的宗旨。自2004年起到现在,已经走过江苏、香港、新疆、四川、山西等地,这个活动已经成为一个全国性美术活动的知名品牌。作为组委会秘书长、活动创意和发起人的沉浮先生,他在开展这个活动中所遇到的挑战与压力,非常巨大。但是他凭借自己的胆识、智慧与才能得到美术界与社会的高度赞赏。该活动也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热心支持,对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④ 长江万里图》是宋代赵伯驹的代表作,对么
《长江万里图》是张大千创作于1968年的长江山水画的代表作之一。充分表达了其钟情于长江山水的情感。
张大千(1899-1983)四川内江人。原名正权,后改名爰,号大千、大千居士,以号行。1908年他母亲教其花鸟草虫白描。青年时随兄到日本京都攻读绘画,又研究染织工艺。回国后耽于佛学,剃度为僧,法号大干,后经
还俗,以法号行。他擅长绘画,喜好画荷花及工笔人物,独树一帜,俱臻妙境。与齐白石有“南张北齐”之誉。20世纪50年代张大千栖身海外,其间居巴西17年,1976年移居台湾。张大于诗、书、画、篆刻俱精,尤其他开创了淡墨泼色山水流派,推动了现代中国画艺术发展,是中国杰出的艺术家。[
⑤ 现存古代最长的山水画是哪一幅
最长的画:湖北沙市65岁的退休工程师李裕善先生用了11年的时间,带着画笔和相机去了4次三峡,完成了一幅长358米、高1.2米、重72公斤的巨幅国画《长江三峡神游图》。《长江三峡神游图》共分为6卷。李先生希望能在北京办一个展览,让大家和他一起分享三峡的美景。
最著名最受欢迎的绘画:当然是中国画。中国画历史悠久,在世界美术领域是自成一体,作画的工具和材料是中国特制的笔、墨、纸、砚。
最古老的人物画:1978年在甘肃省秦安县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副木炭画,该画幅长1.2米,宽1.1米,分上下两部,上部相距18厘米并排站立两个人物,似一男一女;下部有一方框,里面是两个动物,此画距今已有5000年了。
最古老的纸画:1964年在新疆吐鲁番县的一个晋墓中发现了一副纸画,画高47厘米,宽106.5厘米,由6张纸粘接而成,该画中的人物、马匹、景物都不成比例,画名是《地主生活图》。
最长的古代山水画:北宋画家王希孟画的《千里江山图》长1191.5厘米,宽51.5厘米,用整绢画成,该画生活气息浓厚,卷后有蔡京的题字,现珍藏在故宫博物院。
最著名的古代风俗画:北宋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该画描绘的是北宋时首都的风光,是一幅写实性作品,画中人物有500多名,个个生动富有情趣,此画现珍藏在故宫博物院。
最长的古代长江画:北宋夏圭绘的《长江万里图》长21米多,画面上长江的上、中、下游被描绘的各具特色,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人物最多的古代历史风俗画:清代宫廷画师徐扬于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画的《姑苏繁华图》长12米,共画人物12000多人,400多条船,53座桥,还有230多家店铺,卷头印有皇帝御览的5枚印章,其中3枚是乾隆的。
最早的UFO画:最早的UFO画是吴友如的《赤焰腾空》,距今已有100多年了,画面上是身着长袍马褂的市民聚集在南京朱雀桥头,望着天空中的一团火球议论纷纷,画上方还有文字说明。
最长的黄河画:老画家周中孚在他古稀之年用6年时间绘成的《黄河万里图》长158米,宽46厘米,据说单草稿就打了万余幅。
最大的梅花图:画家杨建侯创作的《迎春图》长8米,是1986年为南京丁山宾馆梅花厅创作的,画中枝叉少而梅花多。
最大的战争全景图:最大的战争全景图是《攻克锦州》,画长122.24米,高16.1米,总面积达1968平方米,画面首尾相接呈环形,沿楼梯盘旋而上,进入画馆中央14米的圆形看台,沿顺时针走一周即可饱览整副画。
最大的狮虎图:白族画家苏志昆画的《百虎百狮图》,总长60米(共两副),各画虎112只、狮104只。
最大的画册:台湾宝殿美术事业有限公司印制的豪华本《世界名画》画册长95厘米,宽79厘米,内文精印了50页西洋名画,这些画既可珍藏,也可挂在墙上欣赏。
最贵的油画:1994年香港国际艺术博览会上,香港画家刘宇一的一副油画新作《女娲之歌》以888.8888万港元的天价被印尼侨商陈建文先生购走,打破了由刘宇一的另一副巨作《良宵》所创下的836万港元的中国油画家所画的最高售价纪录,油画《女娲之歌》高166厘米,宽250厘米。
最年轻的拍卖画画家:在1995年广州举办的拍卖会上,一位有15年画龄的17岁大连男孩姜铁明分别以3.2万元和2.5万元人民币卖出两副作品《印第安的男人和女人》、《福康守护神》,成为中国最年轻的拍卖画画家。
最大的岩画:广西宁明县境内的左江崖壁上有幅最大的岩画,画面宽221米,高40米,可辨认的图象1819个,其中少数人的形体高2米以上,腰中偑刀,可能是首领。
内容最丰富的宗教壁画:莫高窟现仅洞窟492个,共有壁画4.5万平方米,若全部排开,将有25公里长,壁画内容包括佛像、佛经故事、传统神话、佛教史迹和供养人肖像等。
最大的室内壁画:新疆军区军人俱乐部美工万新君创作的《西域之风》壁画高40米,宽17米,画面以长途跋涉的骆驼、骑毛驴的维吾尔族农民和高耸入云的井架、光芒四射的太阳等组成“S”型画面,展示了美好的生活。
最大的玻璃画:1983年西安玻璃制品厂制作的《丝绸之路》高1.5米,长4米,由近10万块、100多种颜色的玻璃组成,壁画内容为唐代各国商贾和使者长途跋涉来到长安,进行外交和文化交流的情景。
最小的字画:四川温江县文管所邓秀虎1997年创作的孔子半身像是用57888个字“写”成的,肖像长340毫米,宽240毫米,画中的字须用放大镜才能看清楚。
世界最长的体育画:1993年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致信给湖南株州市业余画家陶侯武,确认他的一副题为《奥运2000》的画卷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体育画卷,该画长200米,宽近1米,是陶侯武用了近10年时间才完成的。
最长的黄山画:最长的黄山画长108米,高1.2米,是由62岁(1993年)的山水画家吴广泉先生创作的,此画包括了黄山全景的精华。
最大的陶瓷画:最大的单面墙陶瓷画叫《中国姑娘》,壁画长36米,高3.4米,面积达104平方米,由2010块陶瓷面板组成。
最长的蜀道画:最长的蜀道画是《蜀道长卷》,由陕西省汉中地区画家张唯铮绘制的,该画长200米,可使今人一睹昔日蜀道的风采,创作此画用了作者3年的时间。
最小的画家 :怎样确定是否是最小的画家还没有一个具体标准,但如果以获得国家和世界级儿童绘画的奖牌为标准的话,最小的画家是河南偃师市试验小学三年级的段晨光,他8岁获世界儿童画金奖,获奖作品是《百狗闹春图》,长10米,堪称最大的儿童画,他9岁出版自己的诗画集,该书的诗画、封面、题字、插图等均出自他之手。
作品最多的画家:作品最多的画家是人民艺术家齐白石,据不完全统计,齐白石一生共创作有4万多幅画,另外还有1000多首诗和3000多方印,齐白石作画非常勤奋,几十年如一日,几乎没有一天不作画,在他90多岁高龄时,一年还画了60多幅画。
最小的油画:丁贵兴借助显微镜在一根直径0.09毫米、长40毫米的白发上画出了中国历史上的百帝像,这是最小的油画。在一根直径0.9毫米、长15毫米的白发上画出了40多位美国总统肖像。
最小的国画:最小的国画是潘锡兴画的《虎溪图》,这幅0.2×0.4毫米国画画在一张约芝麻的四分之一大小的宣纸上,须借助200倍的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画面上的亭台楼阁和小桥流水。
最大的国画:南京中艺画廊国画部青年画家平克祥历时10年完成的国画《长征万里行》全长400米,高0.5米,画面从长江源头唐古拉山各拉丹东雪山玉龙雪山口开始,横跨青海等10省市,到上海止。为画此画,平克祥身背画夹,12次闯三峡,行程2万余里,花费3000多张宣纸。
最大的鸭画:江苏画家居大宁以画鸭闻名,他应北京前门全聚德烤鸭店的邀请,为纪念该店开业128周年创作了一幅题名《春江水暖》的百鸭图,画中有神态各异的鸭子128只。
最大的猫画:创作完成于1992年的《千猫图》长106米,宽0.5米,画面上1026只大小不一的猫咪在鲜花绿叶中追逐戏闹,惟妙惟肖逗人喜爱,更令人惊叹的是它的作者是无锡市年仅12岁(小学6年级)的少女周璐。
⑥ 《万里长江图》出自哪位作家的手笔啊
国画《万里长江图》的创作经过三年的集体努力在一九八六年末问世。
《万里长江图》长150米,是我国有史以来反映长江题材的最大的一卷巨幅长卷中国画。全图分为茫茫源头、玉碧金川、巴山蜀水、高峡平湖、极目楚天、浪下三吴、沧海旭日等七个部分,描绘了长江源头到出海口的全貌,展现了八十年代的全长江磅礴的浩荡气势、悠久的历史圣迹、全新的人文景观。
《万里长江图》的创作开始于一九八四年初,由长航党委书记解莅民同志倡仪,长航集团总公司主办,武汉航海学会赞助,集陈作丁、诸文龙、刘一原、魏康祥、乐建文、黄志等六位画家上溯江源,下涉东海,前后历时一年有余,行程七万余里,搜集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后经多次反复,十易其稿,三年后的一九八六年末集体创作完成。此画由武汉荣宝斋装裱艺术师胡长青先生精裱上墙。
巨幅国画《万里长江图》(150米长卷),中国美协主席吴作人题写画名《万里长江图》,在中国美术馆,武汉展览馆和深圳美术馆展出,在人民日报、星岛日报及香港文汇报等海内外各级报刊上发表
⑦ 3艘万吨级豪华游轮重启长江万里行,给旅游市场带来哪些影响
长江邮轮航线既有重庆至宜昌、宜昌至重庆的传统航线。重庆至武汉、南京、上海等新航线,重庆至上海有3条航线,均为万吨级邮轮。
具有多种船型的全船设计经验。中船重工凭借多年的滚装客船建造经验和技术积累,掌握了大量的游轮生产设计经验和规则,拥有较为完整的客船供应链,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的游轮。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市场容量迅速扩大,高端旅游消费者也初具规模。具备邮轮运输快速发展的条件。我国及周边地区气候类型多样,自然景观优美,民族众多,历史文化悠久,邮轮旅游资源相对丰富。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升级以及带薪休假制度的不断实施,邮轮旅游将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新型休闲方式。
⑧ 以下那个不是国画《长江万里图》的作者的绘图作品
《万山红遍》
张大千(1899-1983)四川内江人。原名正权,后改名爰,号大千、大千居士,以号行。1908年他母亲教其花鸟草虫白描。青年时随兄到日本京都攻读绘画,又研究染织工艺。回国后耽于佛学,剃度为僧,法号大干,后经还俗,以法号行。他擅长绘画,喜好画荷花及工笔人物,独树一帜,俱臻妙境。与齐白石有“南张北齐”之誉。20世纪50年代张大千栖身海外,其间居巴西17年,1976年移居台湾。张大于诗、书、画、篆刻俱精,尤其他开创了淡墨泼色山水流派,推动了现代中国画艺术发展,是中国杰出的艺术家。
⑨ 长江万里图杨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简要分析
杨基《长江万里行》 我家泯江更西住,正见泯江发源处.三巴春霁雪初消,百折千回向东去.江水东流万里长,人今漂泊尚它乡.烟波草色时牵恨,风雨猿声欲断肠.杨基,元末明初诗人.祖籍是四川乐山县.曾任山西的按查史,后来被免了官职,正好使其专心写作.他作诗过于着意推敲,所以显 得有些“纤巧”.但还是被人们称为明初“四杰”.这是一首题在长江万里行图上的诗.作者从长江发源地写起,滔 滔江水,滚滚东流,百回千折都能触发作者思源的念头.江流永恒,人却它乡.途中的烟波草色和风雨猿声,又无一不引起作者对故乡的 怀想.看上去他真是思归“欲断肠”了.诗从长江上游的岷山写起,江水滔滔,沿江而下,一泻千里.诗人由此又想到自己的身世,江水日夜奔流,自己也如江水一样飘流不定,作客万里之外的吴地,什么时候才能返回故乡呢?凝视着画面,画中迷蒙的江波、迷离的春草,不由得牵起一阵阵辛酸,他仿佛又听出了三峡的风声、雨声、猿声,不禁触目断肠.这首诗表达了漂泊他乡的诗人对故乡的无限怀念之情
⑩ 陆俨少艺术院的代表作品
《万里山河图》陆俨少《万里山河图》整幅巨作高231厘米,长670厘米,约140余平方尺,采用了传统的小青绿画法,从画幅的整体来看,气势恢宏,雍容而华丽;鸟瞰之势,长空万里;气贯长虹,连绵不绝;笔墨细腻而沉着痛快、灵气横溢而清新。
陆俨少一生,虽然创作过数幅巨型画作,但总的数量还是不多,而这幅《万里山河图》正值其艺术创作的巅峰期,加之先生对此幅作品极度重视,可以说是倾注了他的全部精力,凝聚了他艺术上的最高精华。这幅画足以代表陆少俨的最高艺术水平,也足以与当代其他艺术大师如李可染、傅抱石、潘天寿等人的作品一起成为二十世纪中后期中国绘画艺术的代表作。
《万里山河图》画面在平远法中取鸟瞰之势,长空万里;又揉进深远法,将山、树、水、云等物象巧妙地置陈于画幅之中。画作给人以场面开阔、气势恢弘、雍容华贵之感。浅降小青绿的色调,让人感觉祖国山河葱郁、无限壮美。细看峰峦如聚、云涌山移,似有山风吹来;涟漪轻翻,若有水声溢出。技巧上用笔流畅而沉稳,用墨用色潇洒而清新。
此画创作于1978年,画家陆俨少先生绘画创作鼎盛时期,又逢画家久经磨难,再获“解放”的欣喜岁月,佳艺、佳情、佳时都倾注在这一巨幅的佳作之中。
《万里山河图》全面而又集中的展现了大师陆俨少先生树、石、云、水的独特造型和表现,以及用笔、用墨、用色等方面的个性特点,这些个性化而又纯熟的造型和笔墨技巧及其所蕴涵的意境、情趣、气韵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级大师的必定正果,是任何人都不能仿制抄袭和剽窃的,这是源于大师陆俨少先生善于继承融会前人的优秀传统,同时又在创作中善于发现、创造、悟道所展现的别具一格的风貌。
《万里山河图》是生动而隽永的。文人画家和文人画理论进入画坛,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画艺术的发展。陆俨少先生是位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而又能将这种素养体现在画作中的出类拔萃者。常言道“国家不幸诗人幸”,画家亦复如此。画中题款“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是画家深思熟虑后借用唐人诗句,抒发的一种劫后余生,对祖国、对中华民族充满信心的由衷咏叹。
《峡江险水》
据记载,陆俨少先生曾于1948年乘筏险经三峡,沿途险滩相接,回波伏流,汹涌澎湃。其间上下渚滩,因其结构不同,惊波撞击,耍弄其势,天险幸过,额手称庆。
陆俨少有感而发地创作了《峡江险水》系列画作。初看过这幅画,给我的感觉就是他的用笔有繁有细,线条有粗有细。该简则简,该细则细,恰到好处。在了解了陆俨少艺术上的独创性,把握了其个性风格之后,我进一步鉴定他的作品。先说其画水,画水之法,古多有流传。陆俨少总觉古传画法似太呆板,少有变化,尤其是后人竞相追崇,已成定格,实未尽自然山水之流动愤激之状。
在他创作的《峡江险水》画中,其所画之水,离合聚散,屈曲流转,水势迅猛,喷薄回旋而下,极显生气;其漩涡画法,波势湍急,转如车轮,余波四射,惊湍跳沫,一泻千里,极尽三峡奇险之状。陆俨少的用笔以“柔”著称,这在《峡江险水》的画水中也大有体现。他画的每一根线,笔致清晰,笔笔见笔,起落有致;繁简轻重,浓淡干湿,疏密提按,极尽变化,且圆灵多变,力透纸背,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故而,他的山水,给我的感觉是往往随着意气的生发,由小到大,由简转繁,出奇制胜,笔到意随,超神尽变,纯为自然。有时看似画不下去,而稍一转手,柳暗花明,奇思络绎,奔赴笔端,又达一番境界。陆俨少在用墨上创作了泼墨与积墨并用的手法,这在《峡江险水》中也不乏有体现,他的浓墨与淡墨互相映衬中出现的山体,层次非常丰富,结构十分合理,令人赏心悦目。他的“泼积结合”墨法,不仅使画面上不同深浅枯浅的墨色过渡自然,还表现出了山中云雾缭绕时虚无缥缈的感觉,此亦乃用墨的一大境界!
这幅画作,既是他溯往追怀,寄托了自己对长江千难万险铭刻于心的生活感受,也是他尽情地勾画疾流奔泻、崩滩裂岩自然之美的江波万状,更是他创造如何用线条、墨块画云画水,得其动势,达神妙毫端、出神入化之境地的绝代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