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大学生怎样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大学生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和和素质
我的第一个建议是,在学习中,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持续积累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根本。良好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是创新成果诞生的良好基点,开阔的视野是大学生进行创新活动条件。优秀的创新成果都是饱含科技含量的,没有坚实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知识底蕴,是不可能孕育出优良发明的。在大学期间,同学们一定要学好基础知识,以及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其原因是创新成果大都来源于基础知识的深层次组合。另外,如果没有打下好的基础,大学生们也很难真正理解高深的应用技术。另外一个方面,学习的方法、开阔的视野也至关重要。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要培养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我们应该通过学术讲座等方
式,使学生开拓视野,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第二个建议是,遇到问题试着从不同角度来思考。两个推销鞋子的推销员,来到非洲。结果发现这里的人都不穿鞋子的。其中一个叫苦连天,这么个地方怎么会卖得出鞋子呢?于是打包回去了。另一个却喜出望外,他喜出望外,多么大的一个市场啊。如果所有的人都穿鞋子,那么我的市场该有多大啊。看看,当我们思考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时,得出的结论是不是差别很大?
第三个建议是,多问问题才能更深理解。我想这一点大家在高中的学习生活中的感悟是最深的!
第四个建议是动手实践。大学里面有很多实验,那些都是书本上的知识,但是每当我做完实验后,感觉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就上了一个层次,真正实践后就会对其有很深刻的影响,这些只有通过不断的动手实践练习才能得到的!
② 大学生应当如何增强创新创造的能力本领
1. 良好的专业知识是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关键。 可以肯定,良好的基础知识是产生创新成果的良好基础。 优秀的创新成果充满科技含量,没有扎实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知识,不可能培育出优秀的发明。 李开复说,在大学里,学生必须学习基础知识,包括数学,英语,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使用,以及他们专业所需的基础课程。 究其原因,大多数创新都是基础知识的深度结合,如果不打好基础,大学生就很难真正理解高级应用技术。 因此,奠定良好的基础知识在新发现的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基础知识的学习就盲目地硬钻,放弃基础知识的拓展和新知识的发现,否则就陷入片面的困境。 图2。 我们应该在科学中培养学习和思考的习惯。 总结提高创新的技术,朱青石院士说,好的科学家之所以能够不断创造新的成就,是因为他们有一种永不枯竭的兴趣,他们不断地培养自己的意识,最后,专注于它。 从这个角度来看,新发明和新发明的发明者的新发现与思维习惯和学习精神是分不开的。 这就要求我们摆脱社会上不健康的氛围,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并将其延伸到他人身上,并且坚持不懈地进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考,我们必须善于反向思考问题的症结,不断地培养我们的直觉,并及时保持思考的火花,作为一项新的研究发现,科学态度也很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真正地深入到问题的每一个层面,否则效率的下降只会使灵感的瞬间消失。 图3。 积极创造一种创新的氛围。 创新氛围的营造可以为创新行为提供环境支持,积极热情的创新场景可以使大学生自身产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灵感。 一方面,在大学里,我们大学生应该主动合作,建立自己的创新团队,如宿舍文化、班级文化、社区组织文化等。 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利用高校的各种硬件和软件环境,如图书馆和实验室,它们往往是培养和激励创新的最佳场所,大学生不仅应该局限在校园里,而且应该主动走出校园,参与社会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发现社会实践中的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实践活动中及时反馈,形成最终结果。 提高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但对于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振兴国家科技和发展国民经济、提高大学生自主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是肩负起构建和谐社会重任的必然要求。 作为大学生,他们应该努力学习,深入学习,积极成为创新活动的重要角色,为自主创新战略的成功实施做出自己的贡献。
③ 大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
1.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人的综合能力的外在表现,它是以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度综合化的知识、个性化的思想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为基础的。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也表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一种认识、人格、社会层面的综合体,涉及人的心理、生理、智力、思想、人格等诸多方面,并且和这些方面相辅相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巩固和丰富人的综合素质。
2.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关键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增长率加快,知识的陈旧周期不断缩短,知识转化的速度猛增。在这种情形下,知识的接受变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识的选择、整合、转换和操作。学生最需要掌握的是那些包摄面广、迁移性强、概括程度高的“核心”知识,而这些知识并非是靠言语所能“传授”的,它只能通过学生主动地“构建”和“再创造”而获得,这就需要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其中主动的发挥作用。
3.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终身学习的保证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职能正在由精英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学习也正由阶段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化,学习将成为个人生存、竞争、发展和完善的第一需要。在知识的无限膨胀,陈旧周期迅速缩短的情况下,大学生的社会职业将变成更加不稳定。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指引下,大学生有能力在毕业之后,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根据所从事的工作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更好地达到完善自我和适应社会的目的,从而为终身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④ 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好处
北经院—创意产业学院,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好处
摘要:新时期,经济发展与教育的创新发展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论对国家,还是对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培养适应新时期要求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扰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认为:必须拓展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倡导学生科研,开展学术活动,营造科技创新氛圃;实施课堂改革,加强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实际能力;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创新情感,发挥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学习能力,注重素质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素质教育
创新能力是指个人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孕育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珍贵契机。高等教育是培养创新型高级人才的主渠道。因此,做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造就一代适应新时期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就显得特别重要。
创新能力是创造性人才的核心。根据培养创新型人才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在现代教育观念的指导下,我们必须以生为本,以全面革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宗旨,积极探寻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和对策。笔者认为,目前许多高校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做出了富有特色和创意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经验。
一、倡导学生科研,开展学术活动
大学的基本宗旨是发展学术、追求真理。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是把教学和研究相结合,让学生早日参与科学研究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精神养成善于独立思考问题、科学思维的习惯,提高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能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积极开展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建立富有活力的科技社团,以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为保障,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培育和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以提高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整体水平。
经常举办各种学术活动,开设创新系列学术报告会,让学生了解最前沿的学科动态,为后期的科技创新活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成立创造发明协会等社团,激励大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活动,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提供充分的硬件和软件支持,有计划地开展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成立学生科协或科技指导小组,以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实践、参加各种创新竞赛,并在本科培养计划中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取得课外科技活动或科技实践的学分。通过创造宽松的科技创新环境,给学生的创造个性和创造力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建立具有“产、学、研”一体化功能的第二课堂,积极开展和鼓励学生参与助学助研活动。让学生提前介入科学研究,能使学生适应创新环境、培育创新品质,如举办学生科研课题活动等,也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和责任心。
二、实施课堂改革,加强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实际能力
堂是全面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把创新教育的有关内容渗透到专业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去。课堂教学直接反映创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要积极实行启发式、引导式、问题式、讨论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这是时代赋予教学的全新功能和要求;要在教学中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教师应将探索性、动态性、综合性、合理性、个性化教学原则贯彻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大学生一项基本技能,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这一能力,可使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随之提高。
通过社会实际活动,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使学校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专业、学生、社会的关系。
三、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创新情感,发挥学生创新潜能
可以说,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全方位地保护大学生的个性,发挥他们的特长。然而,传统的教育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学生就像一堆等待加工的零件,经过一道道程序,被铸成千人一面的“标准件”,忽视个体的差异性,削弱了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因此,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必须转变教师职责在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育观念,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为学生禀赋和潜力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当然,发展学生个性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不是让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由自在、我行我素,如果这样,学生的个性发展就会误入歧途。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运用网络开展教学活动,它是实现教育创新、教育改革的基本前提,有助于加快知识更新速度,突破教育环境的限制,加强课堂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使学生表象形成和语词的丰富更为容易,这样,学生的感受和情感的表达才会分化性强、细腻度高、节制性好。因此,学校和教师应提供容量大的课件和信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这些诉诸感觉的内容都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成为学生情感发展的重要学习经验。
四、培养学习能力,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
十六大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随着新知识的层出不穷和知识更新周期的不断加快,各学科之间又存在着分化、综合,只靠学校阶段性的学习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求知的需求。新的边缘学科、横断学科不断出现,使人们越来越多地感受到:知识已成为社会的核心,学习已成为社会最基本的要求。“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如何学习的人。”阿尔温•托夫勒的这句名言已经得到全社会的重视。新时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主动打破学校阶段性教育的束缚,在营造学习化社会的过程中,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即所谓的“活到老,学到老”,并且明确学习是无墙的,随处可学。因此,创新的关键就是学习——学习接受新知识,创造发展新知识。
学习是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是创新的前提、进步的基础。我们要研究大学生怎样学习和应当怎样学习,要教大学生“学会学习”。要使大学生真正会学,成为独立、高效、自主的学习者,必须使大学生具有较高的认知策略和学习策略水平,对自身认知状况,和水平有正确的评价,知道如何指导自己学习。因此,我们要普及“大学学习学”知识,进行整体学习素质教育,结合教学,进行分科学习素质教育。
大学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后备力量。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随着新时期的发展会被赋予新的内涵。大学生创新应该是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应抓住发展机遇,确立现代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积极探索适合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发展服务。
⑤ 为什么要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
如果这个世界没有创新能力,便不会有今日人类的文明,可能还同猩猩它们一起还过着钻木取火的原始生活,如果爱因斯坦,爱迪生等人没有创新能力,他们何以取得巨大的成就与收获,如果一个人不具备创新能力,可以说是庸才;如果一个民族没有了创新人才,那么它便是一个落后的民族。
青少年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文明的真正财富,将越来越表现为人的创造性。(1)知识激增,需要新一代学会学习;(2)科技革命,需要新一代革新创造;(3)振兴中华,需要新一代开拓前进 。二、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是未来社会生产的特点所决定的。三、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对于我国具有更重大的意义,我国要到2050年左右赶上或超过世界发达国家,成为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宏伟的计划需要这一事业的继承者,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四、智力潜能,需要教育者去系统地开发。
⑥ 大学的创造力之二:大学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21世纪,创新性人才将是最为核心的需求。而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将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因此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素质的人才,是中国乃至世界大学共同的神圣职责。目前,我国大学缺乏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与培养。因而,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匮乏是我国大学生面临的突出问题。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的教育体制和国外的教育体制有着截然不同的差别,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施行的应试教育体制,以分数论英雄,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次,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进一步将适应21世纪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扼杀于摇篮;第三,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授课教师教学缺乏宽松活跃的氛围,不能给学生展示智慧和才华的机会,传统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潜能的发挥;第四,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惯性学习方式束缚了其“求知”能力的养成。以上这些都与“着重于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性,努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探索未知世界铺路架桥”的世界一流大学培养人才模式大相径庭。那么,我们的大学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大学教育应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培养富有创造力的大学生,必须在教育教学的相关环节进行全面改善,即弱化应试教育错误引导,取消文理分科,培养塑造富有创造力的教师。在打破应试教育壁垒方面,南方科技大学(深圳)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校做出了勇敢尝试,虽然单靠一所大学似乎还改变不了应试教育的整体环境,但这毕竟是一个改变的开始。而取消文理分科也成为湖南、山东等省的教育改革的重要尝试。与此同时,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要切实改变“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只强调结果,而不注意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只重视知识的积累,而忽视知识的创新”等弊病。注重引导大学生开展创造实践 。早在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洪堡就提出大学教学必须与科研相结合。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进行科学研究,这实质上是将教学作为培养和进行创造力实践的过程。而实践活动本身也是创造力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应该鼓励和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乡野实践活动,一方面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活动认识新事物,获得书本上无法获得的新知识,提高自己,丰富自己,培养自己的创造力。重视大学生“五商”的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是智商和情商,而财商、科商和艺商则是其创造能力养成的保障。“智商”(IQ),是智力商数(Intelligence Quotient)的简称,反映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商”(EQ),是情绪智力商数(Emotional Quotient)的简称,是一个人了解自身感受、控制冲动和恼怒、理智处事、面对各种考验时保持平静和乐观心态的能力。“财商”(FQ),在英文中译作“金融”,本意是“金融智商”,而在大学生而言更是规划、运筹能力的体现。“科商”(SQ),是科学商数(Scientific Quotient)的简称,简单而言就是科学管理的能力。“艺商”(AQ),是艺术智力商数(Artistic Quotient)的简称,是人们用艺术的方式认识世界,感受世界,判断世界的方式。艺商是一种艺术感知力、鉴赏力,也是创造力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