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夏周晋秦隋汉历史顺序
夏朝,周朝,秦朝,汉朝,晋朝,隋朝。
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 )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 一般认为夏朝是多个部落联盟或复杂酋邦形式的国家。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 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朝代。周亦为“华夏”一词的创造者与最初指代。周朝共传30代37王,共计约791年。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是由战国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传三世,共两帝一王,国祚共十四年。
汉朝(前202—220年 )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因尚火德故称为炎汉 ,又因皇室姓刘而被称为刘汉 ,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共传二十九帝,享国四百零五年。
晋朝(266年-420年)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西晋为中国历史上九个大一统王朝之一,其中东晋属于六朝之一。
隋朝(581年-618年,一说619年或630年)是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大一统王朝,因唐朝与隋朝的文化、制度、社会特点一脉相承,故史学家常将两朝合称为隋唐。
㈡ 夏朝有记载的历史人物和事件都有啥
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是中国传统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中原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是多个部落联盟或复杂酋邦形式的国家。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其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夏朝历史上惯称为“夏”。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王位之先河。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夏朝历史事件:
鲧禹治水
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授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有文献记载的一位夏氏族成员是鲧。《国语·周语》中说鲧作为夏族首领被封在崇,故称“崇伯鲧”,公元前2037年至公元前2029年在崇伯位,他是在大河南岸中岳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领。崇氏与在大河北岸太行山东麓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经验的部落。在尧舜时期,为了争夺王权,鲧与共工先后对尧舜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都失败了。之后禹继承了鲧,为“崇伯禹”。帝尧时,中原洪水泛滥造成水患灾祸,百姓愁苦不堪。尧在四岳的推荐下命鲧去治水。鲧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鲧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边设置河堤,但水却越淹越高,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治水失败。鉴于鲧治水失败,加上他反对将舜选定为帝位接班人,舜征得尧帝同意,将鲧被流放到羽山,后来又派祝融前往羽山将鲧处死。
涂山之会
涂山之会一般被认为是中国夏朝王朝建立的标志性事件。涂山位于今天安徽蚌埠怀远县,传说禹建都阳翟(河南禹县)后召集夏和夷的部落首领与涂山,史称涂山之会。
即位称王
帝舜在位33年时,正式把天子位禅让给禹。17年以后,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丧结束,禹避居夏地的一个小邑阳城,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天下的诸侯都离开商均去朝见禹王。在诸侯的拥戴下,时年已90高龄的禹正式即王位,居住在阳城,国号夏。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改定历日称为夏历,以建寅之月为正月。《说苑》记载大禹“卑小宫室,损薄饮食,土阶三等,衣裳细布。”
选拔天子
夏禹正式即天子位已经九十岁,即位后便开始选拔天子继承人。他打算传位给儿子启,又怕大臣们说闲话,便故意选择了比他还大十几岁的贤臣皋陶。谁知第二年皋陶便病死于家中,禹只好又假意推举协助他治水的功臣伯益,也就是皋陶的儿子为天子继承人,却把国家的军政大权交给了儿子启,让他率常备军驻扎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练兵,并把朝中一些精明强干的大臣派到姒启身边去辅佐他。夏禹去世不久,就引起了王位之争。结果姒启继承了王位,成为夏王朝的第二位天子。
大禹逝世
禹在位的第十年东行,到了会稽去世(竹书纪年载为四十五年),皇甫谧认为禹享年100岁左右。其子启继夏朝天子位。
大禹身世
按照《竹书纪年·帝禹夏后氏》的记载,大禹的母亲叫修已,是西羌有莘氏之女。一天,修已出门在外,看见流星贯穿昴宿,到晚上做梦与昴日星君相交,接着吞下神珠,于是怀孕,后来在石纽剖背而生禹。这就是说,大禹是昴日星君之子,或者说大禹是以昴星为图腾的氏族部落后代。而《遁甲开山图》荣氏解曰:“女狄暮汲石纽山下泉,水中得月精如鸡子,爱而含之,不觉娠,十四月生夏禹。”这就是说,大禹是月精之子。也可以说,大禹是以月亮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的后裔。还有一种说法,大禹之母是在吞薏苡后怀孕的。《礼纬》曰:“禹母修已吞薏苡而生禹,因姓姒氏。”这就是说,由于大禹母亲吞薏苡后怀孕生下他,因此大禹是以薏苡为姓,即姒氏。
禹划九州
夏朝初年,大禹划天下为九州,州设州牧。后夏启令九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事先派人把全国各州的名山大川、形胜之地、奇异之物画成图册,然后派精选出来的著名工匠,将这些画仿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所刻图形亦反映该州山川名胜之状。九鼎象征九州,反映了全国的统一和王权的高度集中,显示夏王已成为天下之共主,是顺应“天命”的。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从此,九州成为中国的代名词,“定鼎”,成为全国政权建立的代名词了。
禹伐三苗
在尧、舜、禹统治时代,华夏部落联盟与苗蛮部落联盟为了争夺中原地区而发生的战争。战争持续数十年,与战争相伴的是文化的碰撞。战争后,华夏部落联盟在中原取得优势,华夏部落联盟与苗蛮部落联盟在血统、文化上进一步融合。伐三苗之战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皋陶作刑
传说远在夏朝建立之前的虞舜时代已经有了刑法,《左传》中说:"《夏书》曰:'昏、墨、贼、杀',皋陶之刑也。不过中国古代始终沿用的所谓"五刑",其发源则还要延到殷商时代。《尚书·吕刑》记载的五刑分别为"墨(黥,刺字)、劓(割鼻)、剕(刖,断足)、宫(阉割),大辟(死刑)。
钧台之享
夏朝初年发生。“钧台”是指为上帝群神修建的台坛。“钧台之享”是夏启剿灭有扈氏后,为废除传统的部落禅让制,巩固王权,确立王位世袭。而在都城阳翟召集各地方国首领,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献祭神灵的活动,同时这也是一次重要的方国盟会。这次盟会确立了夏启“共主”地位,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局面。
灭有扈氏
古部落名,姒姓,居于今陕西户县附近。启继承禹的权位后,在钧台大宴各地部落首领。有扈氏对启破坏禅让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满,拒绝出席钧台之会。启以“恭行天之罚”的名义讨伐不服从他的有扈氏。所以《史记·夏本纪》有「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的记载。战争的结果是有扈氏被打败,夏后启灭掉了有扈氏,它的族众被沦为牧奴。
太康失国
启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欢饮酒、打猎、歌舞,而疏于朝政。启死,其子太康继位,也沉湎于声色酒食之中,政事不修,促使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外部四夷背叛。东夷族有穷氏首领后羿看到夏王朝内部矛盾重重,借太康外出狩猎数月不归之时,乘机掌握了夏的政权。太康死后,其弟仲康继位,仲康势弱,当了傀儡。仲康死后,其子相继位。后羿把相赶走,自己当了国王,这就是史书上称作“太康失国”和“后羿代夏”的故事。
少康中兴
少康中兴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出现以“中兴”二字命名的时代。少康是中国夏朝的第六代天子,其父相被敌对的寒促派人杀死。少康是遗腹子,凭借个人魅力,得到有仍氏、有虞氏的帮助,广施德政而得到夏后氏遗民的拥护。经过周密的策划,少康通过用间、行刺等手段,以弱胜强,最终战胜寒促父子,中兴夏朝。
五十而贡
五十而贡是夏朝的田赋制度。据说是以五十亩土地若干年产量的平均数,征收10%的定额农业税。文献最早见于《孟子·滕文公上》:“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
孔甲乱政
鸣条之战
鸣条之战是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在鸣条(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一说在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之西)灭亡夏朝的战争。
奚仲造车
据《吕氏春秋通诠·审分览·君守》考,奚仲是夏禹之时的车正,职掌车服诸事,传说姓任,是黄帝之后,为车的创造者,春秋薛国始祖。虽然一直有轩辕氏造车的说法,而关于“奚仲造车”,史书记载较多,《左传》、《荀子》、《说文解字》、《通志·氏族》及《纲鉴易知录》等均有记载。奚仲在薛地(今山东滕州境内)创造了世界上第一辆用马牵引的木制车辆。
禹时5星聚.《古今5星聚1览表》中前1694年11月4-13日.还有大量地球的冬至、立春,月亮的初1、15等甲历时间记载.以前没有高精度天文数据,无法推算,不可能根据计算结果,来编造这些记载,只能是历史记载.《日食路线图》、《古今5星聚1览表》等推算的难度更大,日食、5星聚等古代天象记载,更不可能是编造的.
《政典》。夏朝时制定有关吏治的行政法规。《尚书·胤征》:“《政典》“夏后为政之典籍,若周官六卿之治典。”
《夏小正》。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科学文献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汉族农事历书,原为《大戴礼记》中的第47篇。《夏小正》撰者无考。通常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期,也有人说它是夏代的历法。《礼记·礼运》篇记载:“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史记·夏本纪》中记载:“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司马迁认为孔子所指的夏时就是夏小正,经历代学者考证,也认为内存夏代资料。但据其所载天文内容考定成书于前350年左右,即战国中期。
夏篆。就是夏代的文字。原始文字的雏形,从仰韶文化到大汶口文化等文化遗存看已经出现,并在逐步发展中。在河南安阳商都殷墟等处发现的甲骨文字和金文,是中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文字,是基本成熟的文字。从殷墟时代上溯到夏初,不过八九百年,夏代已有文字和文献记录,是无可怀疑的。《夏禹书》《禹王碑》是夏朝文字,是夏篆,是夏朝的官方文字,《夏篆帖》是我发现的夏朝传世文字,是典型的夏篆,是夏朝的官方文字。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正规法典《禹刑》。《禹刑》作为社会上出现“乱政”亦即矛盾、冲突的产物,它既不是成就于一时的成文法典,也并非由夏禹个人所制定,而是在夏商两代的长期发展中,出于调整社会关系的需要,逐步形成和不断扩充的。其基本内容是以制裁违法犯罪行为的刑事法律性质的习惯法为主。至于以“禹刑”为名,实际上不过是“夏刑”的代称而已。《禹刑》是随着社会需要的不断发展变化,逐步修订、扩充而成的。
中国历史上第一首情诗。据《吕氏春秋音初篇》记载:禹时涂山氏之女唱“候人兮猗”,这是有史可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首爱情诗歌。等候人的是女娇,被候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治水英雄禹。
重要人物
夏朝开国君主夏禹。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字高密,史称大禹、夏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第一任君王。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其父名鲧,被帝尧封于崇,为伯爵,世称“崇伯鲧”或“崇伯”,其母为有莘氏之女修己。相传,禹治理黄河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诸侯的拥戴下,90岁的禹王正式即王位,以安邑(今山西夏县)为都城,国号夏。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后人称他为大禹。他在涂山大会诸侯,建立了奴隶制国家的雏形,禹铸造九鼎,象征九州,是子承父位、夏朝开国君王、中国奴隶制的创始人。在位10年,享年100岁。禹死后安葬于浙江绍兴市南的会稽山上,仍存禹庙、禹陵、禹祠。从秦始皇开始历代帝王大都来禹陵祭祀他。
父亲鲧。鲧[gǔn],中国上古时代汉族神话传说人物。姓姒,字熙,夏后氏。帝颛顼之曾孙、大禹之父、夏启的祖父。被尧封于崇地(河南登封附近),为伯爵,故称崇伯鲧或崇伯,约公元前2037年至公元前2029年在崇伯之位。鲧禹治水是中国最著名的洪水神话。后因治水失败,被刑罚致死。鲧与欢兜、三苗、共工并称“四罪”。
母亲修已。按照《竹书纪年·帝禹夏后氏》的记载,大禹的母亲叫修已,是西羌有莘氏之女。
妻子女娇。女娇,涂山氏的女儿,大禹的妻子,夏禹姒文帝的妃子。仪容秀美,生性娴雅,是当地有名的美女,生卒不详。大禹的妻子大禹的妻子是一位美丽的姑娘,不但美貌,更兼贤惠。禹即天子位后,曾两次会盟诸侯,所选的盟址一次是涂山,另一次则是在会稽山。禹之所以把第一次诸侯会盟大会的地址选在涂山,就有报答妻子部族的意思。大禹继承腕的帝位,封女娇为妃。
中国司法鼻祖皋陶。皋陶(gāoyáo),偃姓,又作咎陶、咎繇,亦作“皐陶”、“皋繇”或“皐繇”,封地今安徽六安,古代汉族传说中的人物。皋陶是与尧、舜、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后常为狱官或狱神的代称。传说他是中国上古“五帝”之首黄帝次子昌意的后裔,早期东夷部落的首领。皋陶是舜帝和夏朝初期的一位贤臣,传说中生于尧帝统治的时候,曾经被舜任命为掌管刑法的“理官”,以正直闻名天下。皋陶被聘任为掌握刑法的官后,又被禹选为继承人,并协助禹处理领导事务。皋陶在禹之先死了,而未能继位,而由皋陶子伯益继位。陶的主要功绩有制定刑法和教育,帮助尧舜禹推行“五刑”、“五教”。用独角兽獬豸治狱,坚持公正;刑教兼施,要求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使社会和谐,天下大治。
夏朝的第二任君王夏启。启(生卒年不详),也称夏启、帝启、夏后启、夏王启,他是禹的儿子,母亲是涂山氏族的女子,根据《竹书纪年》,帝夏启前2060年——前2052年,在位9年。禹死后,启通过武力征伐伯益,将其击败后继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自此,宣告原始社会结束,开始了奴隶社会,启是传统上被公认的中国第一个帝王。他放弃阳翟,西迁到大夏(今汾浍流域),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此后,又通过甘之战,击败强有力的有扈氏,消除了华夏族内的反对势力。在位晚期,发生了武观之乱,以至政局动荡。他一生四处征战,最终病死,约78岁驾崩,葬于安邑附近。儿子至少有五人(长子太康、次子元康、三子伯康、四子仲康、五子武观)
伯益(约公元前21世纪),一作伯翳、柏益,又称大费,皋陶的儿子,嬴姓。他是徐氏、黄氏、赵氏与秦朝王室之祖,是黄帝第五代孙。由于伯益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赐予黑色的旗旒,并赐为嬴姓,又将其女儿赐伯益为妻。相传禹本来要按照禅让制传位给皋陶,皋陶早亡,就决定传给皋陶子伯益。禹子启众心所归,“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第三任君王夏太康。太康,姒启长子,姒启病死后继位。姒太康自小跟着父亲姒启享乐,即位后生活比姒启还腐败,只顾饮酒游猎,不理政事,在去洛水北岸游猎时,为后羿夺去国政。实际上只在位4年(名义上在位29年),公元前1975年,病死,葬于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西)。太康妻子两位,一位是怀夫人,另一位是湘夫人;没有儿子,有一女儿婉玲。
有穷氏。古称东夷。是夏朝时期位于山东半岛的一个善射的部落。后羿曾为其酋长。后羿据说是夏朝东夷族有穷氏首领,善于射箭。当时夏王“启”的儿子“太康”耽于游乐田猎,不理政事,被后羿所逐。太康死后,后羿立太康之弟仲康为夏王,实权操纵于后羿之手。但后羿只顾四出打猎,后来被亲信“寒浞”所杀。
伯明王寒浞。寒浞,在位六十年(前2022-前1962,半壁江山20年,统一全国40年)。寒浞(zhuó),又名韩浞、寒漪,夏朝君主。曾经统治中国长达40年之久,只因为他的名声不好,以孔圣人的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历史把他排斥在帝王之外,称他为枭雄,把他统治中国的辉煌岁月完全从史书上抹掉。妘姓,任有穷氏部落首领羿的相,后杀死羿和夏朝国君相安,夺取了夏朝和有穷氏大权,最后被夏朝大臣靡杀死。
第四任君王夏仲康。仲康,也作“姒仲康”,姓姒,名仲康。长兄是夏朝第三任君王姒太康。后羿废黜太康之后,立仲康为王。仲康名义上在位18年,实际上仍由后羿专政。仲康不甘心作傀儡,一心想夺回大权,曾派大司马胤侯去征伐后羿的党羽羲和,试图削弱后羿的力量。终因实力薄弱,反被后羿软禁,无力恢复夏的天下。仲康十八年,仲康忧闷成病而死,终年60岁。葬于安邑附近。
第五任君王夏相。姒相,生卒年不详,姒仲康之子。姒相在姒中康病死后继位,迁都于商丘,在位28年。相为了抵御寒浞,由商丘搬到斟灌氏暂住。浇率兵攻斟灌氏,相提前得到消息,率宫眷群臣,搬往帝丘。后被寒浞的儿子浇攻破都城而自刎,葬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
后缗(mín),姒相的妻子,有仍国(山东济宁)首领有仍氏的女儿。据史籍记载,禹的儿子夏启死后,将帝位传给了儿子太康。而太康终日不理政事,东夷有穷氏的首领后羿乘机把太康赶下台。不久,后羿又被他的亲信寒浞杀掉,寒浞取得王位。太康死后,他的弟弟仲康得立,仲康的儿子相,投靠同姓斟灌氏和斟寻氏,但仍然被寒浞所杀,两部落被寒浞的儿子寒浇所灭。时相妃后缗有娠,逃回有仍国,生下了少康。
第六任君王夏少康。少康,中国夏朝第六任国王(自禹起第六位),相的儿子,杼的父亲。他是相的遗腹子。相被迫自杀时,少康还没有出生。母亲后缗氏逃到娘家有仍氏部落(今山东济南东南),第二年生下了少康。姒少康长大后为有仍氏牧正,又逃至有虞氏任庖正,娶有虞氏之女,积极争取夏后氏遗民,志在复国,派间谍女艾于浇,在同姓部落斟灌氏与斟鄩氏的帮助下,与夏后氏遗臣伯靡等人合力,攻灭了寒浞,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复国后能勤于政事,讲究信用。在他治理下,天下安定,文化大盛,各部落都拥戴他,夏朝再度兴盛,史称“少康中兴”。少康是夏王朝中有作为的一位君王。晚年,少康封庶子无余於越(今浙江省绍兴县),以祀奉祖先大禹的墓,这就是越国的启端。在位46年。公元前1916年病死,葬于阳夏。
妻子大姚和二姚。寒浞二十年,少康因被寒浞追杀而逃到有虞氏的部落(今河南省虞城东)。有虞氏的首领姚思因为十分器重他,于是让他担任庖正(管理膳食的官),并将两个女儿大姚和二姚嫁他为妻,还给了他一块10里方圆的名叫纶的肥沃土地和兵500,使少康有了根据地和军队。
夏朝属臣伯靡。后羿篡夺夏权,寒浞又取而代之。夏朝属臣伯靡,先转为后羿服务,后因受寒浞所逼,逃到有鬲氏(今山东德州东南)处避居。他依靠有鬲氏力量,收笼被有穷氏攻灭的斟灌氏、斟寻氏等夏朝遗民,组织力量,准备为恢复夏后氏统治而战。此时,少康已在有虞氏(今河南虞城东北)积蓄力量,准备复国。伯靡和少康取得联系,配合作战。在少康攻灭寒浞二子浇和殪之后,伯靡率领有鬲氏和斟灌氏、斟寻氏大军,进攻斟寻,与寒浞率领的有穷氏军队决战。伯靡军声势浩大,战斗力强,一举攻灭寒浞有穷氏军,杀死寒浞。寒浞政权随之瓦解。伯靡进入斟寻,立少康为帝,恢复夏后氏统治。
女艾。女艾是一名女性将领,在夏商时期女性是可以领兵作战成为将领的。她为了帮助少康夺回王位,乔装打扮来到寒浞的统治中心,打探消息,了解民情,为少康提供了宝贵的情报。女艾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间谍,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有记载的一位女间谍。
夏朝第七代君王夏杼。杼,也作“予”,夏朝第七代君王,中国战甲的创始人、发明者,生卒年不详。姒少康之子,槐(姒槐)的父亲。姒少康病死后继位。在位17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杼,精明干练,曾协助父亲少康攻灭寒氏势力,中兴夏朝。在位期间,决定完成少康的遗愿,攻打东夷。首攻东夷遭到了顽强的抵抗,杼的军队被东夷的长距离武器弓矢抵挡,遭受损失,无法前进。退回国都后,他发明用兽皮制做甲,兵士穿上后,能遮挡敌人的石刀、石箭的砍、射,战斗力大大增强。他同东夷族各部落继续争斗,一直攻到东海边,进一步扩大了夏朝的疆域,最后降服了东夷族。除了东夷,杼还消灭了海边三寿,打败了以狐为图腾的九只胞族,擒获了他们的首领。使东夷各族进一步融入华夏各族。他被夏朝人看成是能够继承大禹事业的一位名王。
夏朝第八代君王夏槐。姓姒,名槐,一作帝芬或后芬。中国王族分封时代夏王朝的第八任帝王。他的祖父是夏王朝六任王姒少康,父亲是七任王姒季杼(一作姒杼)。他在位时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杼病死后继位,在位28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夏朝第九代君主夏芒。芒,也称帝芒,生卒年不详,夏朝第九任君主,槐帝之子。槐死后,姒芒继王位。在位时,开始了延续数千年的沉祭(即将祭物沉入黄河企求河神的庇护)。其父亲槐在位约28年而死。其子芒继位,举行了隆重的祭黄河仪式。除了把猪、牛、羊沉于河中,还豁出老本,把当年舜帝赐给大禹象征治水成功的“玄圭”(黑色的玉圭)也沉在河水中,表示虔诚。这就是“沉祭”,一直延续了数千年的仪式。祭河之后,芒又跑到东海之滨游玩,捕捉到了一条很大的鱼,群臣向芒称贺,认为是河神所赐,可永保太平(周代以后,沉祭仍很盛行)。在位18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夏朝第十代君王夏泄(前1842年—前1818年在位,在位25年)泄,一作帝降,芒的儿子,生卒年不详。中国王族分封时代夏王朝的第十任王。他的祖父是夏王朝八任王姒槐,父亲是九任王姒芒。他在位时,正式赐封九夷各部诸侯爵位。同时,东夷、西羌等六夷派使者来朝谒见,接受了泄的爵命。这说明夷族已经承认了夏朝的统治。芒死后继位,在位25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夏朝第十一代君王夏不降(前1817年—前1749年在位,在位69年)不降,也称帝降、帝不降,生卒年不详,夏朝第十一位任君主,泄子、扃之兄、孔甲的父亲。泄病死后继位。在位69年(而竹书纪年则说是19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据说,他即位后的第6年讨伐了九苑。他创建了“内禅”。晚年时,因为儿子孔甲性情乖僻,担心他治理不好国家,决定改变从启以来实行的传子制度,传位于弟扃。这种将王位让给兄弟的方式,史称“内禅”。他禅位之后,又活了11年才病死。(《史记•夏本纪》记载是不降去世后,其弟扃继位。
夏朝第十二代君王夏扃(前1748年—前1728年在位,在位21年)姒扃,姓姒,名扃。哥哥是夏王朝第十一任王姒不降。帝降五十八年,姒不降因自己的儿子孔甲性情乖僻,他怕其子治理不好国家,就没有传位给他,而将王位内禅给了自己的弟弟姒扃。帝扃二十一年,在位21年的扃死,传位于自己的儿子姒廑。葬于安邑附近。姒廑即位21年后,病死。因姒不降的儿子孔甲不服,又依然将王位夺回。
夏朝第十三代君王夏廑(前1727年—前1708年在位,在位20年)廑(qín),又名胤甲,生卒年不详,扃子,扃病死后继位。在位20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廑在位时,商的势力已崛起,夏的国势又趋衰落,退居于西河地区。据说在位时天空中突然发生太阳出现十个的怪现像,就在该年驾崩。历史上对他没有任何评价,《史记》只是对他一笔带过,而人们认为他开启了夏王朝衰败的先河,不过情况并没有这么遭,因为盛极必衰,这是他始料未及的。
夏朝第十四代君王夏孔甲(前1707年—前1677年在位,在位31年)姒姓,名孔甲,姒不降子,姒扃之侄,姒廑的堂兄弟,夏朝第十四任君主(—说第十六任)。姒不降死后,孔甲叔父姒扃继位。姒扃死后,姒扃之子、孔甲堂兄弟姒廑继位。姒廑死后,由孔甲继位,都于斟鄩(今河南洛阳)。孔甲在位31年去世,葬于今北京市延庆县东北三崤山,其子姒皋继位。
夏朝第十五代君王夏皋(前1676年—前1666年在位,在位11年)姒皋(生卒年月不详) 姒孔甲死后,即夏朝国王位。在位11年,病死,葬于今河南省洛宁县境内。皋在位时,迁都于渑池(今河南省渑池县西)附近。《国语·周语下》说:“孔甲乱夏,四世而陨。”意思是说夏朝的统治从此发生危机,从孔甲开始计算,还有四代做皇帝,夏便要灭亡了。姒皋是第二代了。
夏朝第十六代君王夏发(前1665年—前年在位,在位13年)姒姓,名发,又名敬、惠。夏朝第十六任君主,史称惠发、发惠、敬发、后发(夏后发)、夏王发。孔甲之孙,皋之子。皋病死后即位,在位13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他在位时期荒废,不理政事,导致夏王朝进一步衰落,但是没有在他的手中灭亡。
夏朝第十七代君王夏桀。桀(?―公元前1600年),姒姓,夏后氏,名癸,一名履癸,谥号桀,史称夏桀,帝发之子,夏朝最后一位君主,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在位52年(夏商周断代工程中预测为公元前1652年—公元前1600年),都于斟鄩(今河南洛阳)。桀文武双全,但荒淫无度,暴虐无道。商汤在名相伊尹谋划下,起兵伐桀,汤先攻灭桀的党羽豕韦、顾国,击败昆吾国,然后直逼夏朝重镇鸣条(今河南封丘东,一说山西运城西)。后被汤追上俘获,放逐于南巢,夏朝覆亡。数年后死于南巢。
皇后妺喜。妺喜(“妺”读作mò;音:末),有施氏,又作妺嬉、末喜、末嬉;有施氏的公主,为举国第一美女。夏朝第十七位君主桀姒履癸皇后,淳维后母。生卒年不详。
诤臣关龙逄。关龙逄,夏朝人,夏桀时大臣,因忠谏而被桀所杀。夏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始于禹而亡于桀。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在其统治末期,出了一位彪炳史册的诤臣,这就是被誉为“死谏开先第一人”的关龙逄。史载关龙逄是古陕州人氏,陕县人,夏朝末年大臣,他为官正派,刚直不阿,敢于犯颜直谏。
太史令终古。终古,夏朝史官,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留名的史官。夏朝末年,夏朝君主夏桀执迷不悟,暴虐荒淫更加厉害。终古因此曾拿出法典,抱着哭泣。后来终古出逃投奔商朝。
㈢ 鸳鸯阵的创造者是谁
戚继光(1528~1588),明代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杰出军事家。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蓬莱人。
戚继光出生将门,自小立志疆场,保国卫民,曾挥笔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名句。17岁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25岁被提升为署都指挥佥事,负责山东全省沿海防御倭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嘉靖三十八年,戚继光从浙江义乌群山之中招募勇敢的农民和彪悍的矿夫共三千余人,采用营、官、哨、队四级编制方法编成新型军队。
队是基本战斗单位,队员按年龄、体格分别配备不同的兵器,作战时,全队队员各用其所长,配合作战,攻守兼备,进退灵活。这种战斗队形能分能合,人称“鸳鸯阵”。经过戚继光的严格训练,这支新军队伍很快成为军事劲旅,人称“戚家军”。
嘉靖四十年,倭寇大举侵犯台州,戚继光率领所部九战九胜,取得举世闻名的台州大捷。倭寇们心惊胆战,给戚继光取了个名字叫“戚老虎”。
第二年夏天,戚继光率戚家军南下福建,荡平倭寇在横屿、牛田、林墩的三大巢穴。嘉靖四十二年,与福建总兵俞大猷、广东总兵刘显等人取得平海卫大捷。
嘉靖四十三年,戚继光升总兵官,镇守福建全省及浙江金华、温州两府。这年年末,倭寇两万人围攻仙游,戚继光“用寡击众,一呼而辄解重围;以正为奇,三战而收全捷。”从此,戚家军威振中国海疆,倭寇望风而逃,危害已久的倭患终被荡平。
戚继光在四十多年的戎马涯中,“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或在东南沿海扫灭倭寇,廓清海疆;或在北方练兵御边,使蓟门安然。堪称一代爱国名将。他智勇兼备,多谋善断,练兵有方。指挥戚家军“飚发电举,屡摧大寇”,甚至还出现过歼敌上千人,而“戚家军”却无一人阵亡的罕例。被誉为我国“古来少有的一位常胜将军”。
㈣ 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三皇五帝时期:
干支历和十二生肖的雏形起源于五帝时期。
嫘祖 养蚕缫丝,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
仓颉 黄帝史官,原始象形文字的创造者。
禹 疏通河道,已经认识到排水设施的作用。出现沟洫用于排水和浇灌农作物。
夏朝:
夏朝的存在太过久远有些争议,夏朝的建立就是一个让时代进步的事件。中国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
《夏小正》中国最早的科学文献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传统农事历书。一说是夏朝的历法。
青铜器的出现,进入青铜器时期。
宗法制的出现。
窑储 用于农作物的保存。
商朝:
青铜器的发展,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
甲骨文 我国最早的文字。
出现大小月之分 出现具体的一年天数和相关的天文现象。
两轮车的出现。
仓储 用于农作物的保存。
出现分封制的雏形。
西周:
出现了蓄水系统用于农业生产。
出现“染人”这一官职代表着印染技术的出现。
土地收归国有。
井田制 周朝之前出现,在西周得到广泛运用。
分封制 在西周正式确立。
玻璃的冶炼。
东周:
铸铜业发展迅速。
周天子控制力下降,为周朝的灭亡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
铁犁牛耕的出现 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井田制的解体,极大的促进了农业生产。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学术环境自由,各学派之间进行竞争使科技文化较快发展。
十二生肖和干支历基本确立下来。
出现火药并用于民间。
铁器的应用推动了社会进步。铁器渐渐去带青铜。
货币产生一定规则、形状,由自然货币转向人工货币。
大型水利枢纽的建立 都江堰、郑国渠、引漳十二渠等,标志着古代人们对水的控制和建筑技术的提高。
武器的进步 出现弩机和铁制兵器。出现云梯等攻城武器。
传说中的巨鸟 标志着工业的繁荣和人们对天空的渴望。
染色技术得到极大提高。
采矿和探矿技术的迅速发展 促进了铁器的出现和应用。
矿业的发展衍生出了罗盘。
秦朝:
秦始皇统一各诸侯国 结束了五百多年的纷争状态。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出现“皇帝”封号。
书同文车同轨 统一文字、度量衡。
焚书坑儒 统一文化思想。
将各国的长城进行连接修建筑成万里长城 地域北方游牧民族骚扰维持国内农业发展。
修筑驰道 加强了地方之间的联系。
废除分封制设立郡县制,设立三公九卿 加强地方与中央的联系,确保中央集权。
汉朝:
文景之治 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稳定社会 恢复经济。
设立察举制。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稳定社会 便于统治。
汉武盛世 对游牧民族打压过于强大国内安定祥和。
丝绸之路的开发。
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文化方面 《九章算术》、造纸术、《伤寒杂病论》、《太初历》,十二生肖和历法正式确立。
设立都护府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钟繇 楷书。
三国:
翻车的出现 提高了农业灌溉效率。
麻沸散、《青囊经》的出现。
晋朝:
五胡乱华 促进了民族融合。
北人南迁 为南方带去先进的技术和大量劳动力为经济中心南迁打下了基础。
佛教、道教、玄学开始兴起 儒家没落。
设立九品中正制。
设立世兵制和北府兵加强中央。
书法家 卫夫人、王羲之、王献之。
南北朝:
经济中心逐渐南移 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保持南北平衡。
各民族交流加强 促进了民族融合,取长补短,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隋唐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隋朝:
统一全国。
废除九品中正制,出现科举制、三省六部制。
开凿大运河 加强经济发展沟通了南北之间的交流、融合,促进了海运、河运的发展。
唐朝:
统一全国。
药王孙思邈《千金方》。
雕版印刷术 《金刚经》。
废除五铢钱。
火药应用于军事。
唐三彩。
出现曲辕犁、筒车、水车。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被完善并推广。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宋朝:
活字印刷术。
经济中心南移。
火药大规模使用。
茶叶、棉花广泛种植。
算盘的发明和推广。
瓷器和各种制瓷技术的发展。
航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
元朝:
黄道婆发明了纺车 推广纺织技术促进棉纺织技术的发展。
海运取代漕运。
出现彩色套印。
出现木活字转轮排字盘。
《授时历》。
火药进入实用阶段。
明朝:
继承了前朝的造船技艺,造船仍然世界前列。
郑和下西洋。
罗盘传入欧洲。
倭寇骚扰明朝沿海。
《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农政全书》等著作
火炮的迅速发展制造出水地雷(水雷)。
四川嘉州建成世界上首个石油井。
接种牛痘预防天花。
清朝:
詹天佑设计了人字型铁路轨 打破中国人没有自己铁路的现状。
忙活一上午就想到这些,后面都不想写了。
㈤ 夏继成原型
《隐秘而伟大》是编剧原创的故事,夏继成也是原创人物,没有现实原型。王泷正饰演的夏继成是上海市警察局刑警二处处长,他直面枯荣,好谋而成,同时也是个处事圆滑世故;
没事爱咬鸡腿搓麻一般的中年男人。从它的样子看,他是一个懒散的,无可争辩的名声,“佛系”工作,爱吃鸡肉。事实上,他是一个有着伟大智慧和智慧的人,并且向往着光明的未来。
(5)夏家创造者扩展阅读:
《隐而伟大》不是一部普通的古装剧,而是一部集动作、悬疑、爱情、青春等台词的成长剧。它的创造者的感情,性格有灵魂,生产质量,打破了一般舒适的玩,在这个大背景下给小信增长空间,是一个“小板”(正能量,大背景)年代现实主义戏剧,自行掌握,能够脱颖而出的电视剧。
该剧涉及的话题包括土著家庭、职场恶霸和采购代理等。现实生活中的烟花不仅给人物以鲜活的生命力,也给观众以真实感。该剧以动荡的年代为背景,以上海的一条小巷、一个家庭和一个小角色为主线,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隐藏的英雄们。
㈥ 夏,商,西周的亡国之君分别是谁
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 )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 一般认为夏朝是多个部落联盟或复杂酋邦形式的国家。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
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因此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
一般认为,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夏朝统治者在位时称”后“,去世后称”帝“),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
经夏商周断代史研究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初步勾勒出了公元前2500至前1500即尧舜时代到夏商之际的社会图景。中原地区包括禹都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王城岗遗址)在内的夏朝时期六座规模大、等级高的中心性都邑,被列入了研究重点。
中国传统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较多。在河南省西部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具备了属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条件,但一直未能出土类似安阳殷墟甲骨卜辞的文字记载。许多中外历史学家认为,斟鄩(河南洛阳偃师夏都二里头遗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是夏朝都城的遗迹
桀(?―公元前1600年),姒姓,夏后氏,名癸,一名履癸,谥号桀,史称夏桀,帝发之子,夏朝最后一位君主,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在位52年(夏商周断代工程中预测为公元前1652年—公元前1600年),都于斟鄩(今河南洛阳)。
桀文武双全,但荒淫无度,暴虐无道。商汤在名相伊尹谋划下,起兵伐桀,汤先攻灭桀的党羽豕韦、顾国,击败昆吾国,然后直逼夏朝重镇鸣条(今河南封丘东,一说山西运城西)。后被汤追上俘获,放逐于南巢,夏朝覆亡。数年后死于南巢。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
夏朝方国商国君主商汤率方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以“商”为国号 ,在亳(今商丘) 建立商朝。之后,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其后裔盘庚迁殷(今安阳)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
商朝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500余年。末代君主帝辛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后自焚而亡。
殷墟的发掘,确证了中国商王朝的存在。商朝处于奴隶制鼎盛时期,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符号。在商朝时期,长江流域也平行存在发达的非中原文明。
帝辛(约公元前1105-公元前1045年 ),子姓,名受(一作受德 ),沫邑(今河南淇县)人,中国商朝最后一位君主,帝乙少子。谥号纣,世称殷纣王、商纣王。夏商周断代工程把帝辛在位时间定为公元前1075年―公元前1046年。
帝辛天资聪颖,闻见甚敏,才力过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抚梁易柱之力[7],深得父皇帝乙欢心。帝辛继位后,重视扩张领土 ,发兵攻打东夷诸部落,把中国疆域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国土则扩大到今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
商汤所建立的商王朝,除了商汤把国家治理得很好以外,其余的多数时间国运不济,君与臣、统治阶级内部充满了杀戮。据《竹书纪年》记载:商王太甲潜回王都诛杀了重臣伊尹。在经历了“九世之乱”之后,到了帝辛即位时期,已日薄西山,积重难返。
此时商朝西部,一个国势如日中天的诸侯国——周国,正对商朝虎视眈眈。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中,周武王率领诸侯联军击败商军,帝辛见大势已去,深知自己作恶多端难逃一死,便躲进鹿台(今河南鹤壁),将多年来搜刮的美玉宝器堆在身边,命人放火焚烧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世袭奴隶制王朝, 其后秦汉开始成为具有从中央到地方的统一政府的大一统国家。
周亦为“华夏”一词的创造者与最初指代。 周朝共传30代37王,共计约791年,另一说是868年,两者相差近一百年,问题在于周朝的建国之年一直无法确认。
周朝分为“西周”(前11世纪中期-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 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宗周),成王五年营建东都成周洛邑;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雒邑(成周),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史书常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
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
在灭商之前,周部落源自华夏(汉)民族,因为遭到戎、狄等游牧部落的侵扰,周部落的首领古公亶父(亶dǎn)率领周人迁移到岐山(今陕西岐山县东北)下的平原定居下来。生活于渭河流域(陕西关中地区),其始祖姬弃就是被称为农神的“后稷”,《说文》云“黄帝居姬水(一说是陕西关中中部武功县一带的漆水河,另一说位于陕西关中北部黄陵县附近的沮河,两河均是渭河的支流),以姬为氏,周人嗣其姓”,语言为上古汉语,文字上仍采用古汉字,在民间记事仍以龟骨和牛骨刻字记事为主,王室则以新兴的锦帛等记事为主。周朝行分封制,周王为“天下共主”。
周幽王姬宫湦(前795年[1]―前771年),姬姓,名宫湦(音shēng,一作宫生),周宣王姬静之子,母姜后,西周第十二任君主,前781年―前771年在位。前782年,周宣王去世,姬宫湦继位,是为周幽王。前771年,犬戎攻入西周都城镐京,杀死姬宫湦,西周灭亡。姬宫湦死后,谥号幽王,诸侯共同拥立其子姬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史称东周。
周赧王姬延(约前336年-前256年),姬姓,名延,亦称王赧(nǎn),周慎靓王之子,东周第25位君主,也是东周最后一位君主,公元前315-前256年在位,共59年。公元前256年,周赧王崩,宣告东周覆灭,周民东亡,秦取九鼎。后七年,秦庄襄王灭东周国。
周赧王在位时期,周王室的影响力仅限于王畿(现在的洛阳附近,当时是东周的首都)。早在他的祖父周显王在位期间,秦国的势力迅速膨胀,以西戎霸主自居。周赧王时期,秦昭襄王基本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所以无论周赧王是不是一个有道明君,对于挽救危亡的周朝都没有什么作用了。王五十九年,驾崩。是年,秦昭襄王迁九鼎,占王畿,灭东周。周赧王五十九年,西周公降秦,尽献其邑三十六城、民三万,秦尽收其献,归其君于西周国。
谢谢
㈦ 夏商前面是什么朝代
夏商之前没有朝代,还是部落
距今5000年到4000年的历史,文字上没有任何朝代记载,通常被称为史前时代。距今5000年到4000年的这段时间,在考古学上被称作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文明主要孕育于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下游,在这些地方目前发现的新石器晚期文明有龙山文化、良渚文化。
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已经属于原始社会中高度发达的文明,出现了宫殿、精美礼器以及贵族墓葬等,标志着它们已经开始由部落林立时代向城邦国家时代过渡。
其中龙山文化在当时广泛分布于山东、河南等黄河中下游地区,龙山文化与夏朝所处年代紧密相承接。在中国古史传说里,唐尧虞舜在夏朝建立之前。汤药虞舜所处的时代,基本就是在龙山文化时期。
有虞氏强大之后,就开始由部落向强大的城邦国家过渡。距今约4500年,进入有虞氏时代。根据古史传说,虞舜以上世系可考者,颛顼产穷蝉,穷蝉产敬康,敬康产句芒,句芒产蠕牛,蠕牛产瞽叟,瞽叟产重华,重华就是虞舜。
舜的都城也在平阳。舜励精图治,继续尧的事业,任命了很多能干的官员。其中就有大禹。舜德行清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孝子,人们都非常爱戴他,他走到那里,人们就跟到那里,那个地方就会繁华。舜老了后也和尧一样,选择把帝位传给了功劳很大的大禹。
大禹是颛顼的孙子,姓姒,名文命,他是西羌人。大禹治理洪水,功劳非常大,人民称他为“伟大的禹”。大禹执政后,巩固了华夏族的统治,终止了禅让制度,由他儿子启建立夏朝,中国进入正式文明时代。
(7)夏家创造者扩展阅读:
尧舜禹之间帝位禅让也反映了上古时期各部落之间势均力敌,互相融合彼此达成一些政治妥协,共同治理天下的现实。尧舜禹是中华文明人文始祖。
在他们的时代建立了传承数千年的道德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最早创造者,中国人用礼仪文化区分华夏狄夷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黄帝是华夏族的建立者,尧舜禹就是华夏族五千年文明的奠基者和开拓者。
㈧ 世界名画《向日葵》的创作者是谁
《向日葵》是荷兰画家梵高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
㈨ 夏商周建立时间建立者
夏朝建立时间约前2070,建立者:启 。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
商朝建立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建立者:汤,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500余年。末代君主帝辛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后自焚而亡。
周朝建立时间前1046年,建立者:姬发,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王朝。周亦为“华夏”一词的创造者与最初指代。 周朝共传30代37王,共计约791年。
周朝分为“西周”(前11世纪中期-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 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宗周)(今陕西西安西南),成王五年营建都城洛邑(成周)(今河南洛阳);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雒邑(成周)(今河南洛阳),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史书常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
(9)夏家创造者扩展阅读:
夏启夺位
禹死后,益没有得到权位,反而在民众的拥护下,启得到了权位。关于这一段历史的记载不一。《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称,益即位后,启杀益而夺得君位 。另一说益继位后,有些部族并没有臣服益,而拥护启,并对益的部族展开战争,最后启胜而夺得权位。之后益率领着东夷联盟讨伐启。经过几年的斗争后,启确立了他在部族联盟中的首领地位。
先秦文献记载此事的共同点就是“公天下”变成“家天下”,中国中原地区从此出现“国家”的概念。这便是不少历史学家所认为中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的起始。随后不少倾向禅让传统的部族质疑启的权位。启都郊外的有扈氏仗义起兵,率领部族联盟向启都讨伐,与启军大战于甘。 战前启称他的权位是“恭行天”的,这便是之后周朝天子论的雏形。
启拥有中原民众的赞同,在人数方面占有绝大优势,最终击败有扈氏,罚贬做牧奴。这两次胜利代表中原地区的主流社会观念已从原始的禅让制度转向了世袭制度。
㈩ 《七子之歌》的创作者是谁分别是那七子
《七子之歌》是闻一多于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首组诗,共七首,分别是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旅顺-大连)。大型电视纪录片《澳门岁月》主题曲亦使用此组诗《七子之歌·澳门》。由于纪录片的影响力,故而在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用作主题曲。2000年代初播出的电视连续剧《郑成功》,亦选用了此组诗《七子之歌·台湾》,作剧集之片尾曲。 澳门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qiǎng)褓(bǎo)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lǔ)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注:闻一多原文使用的是“妈港”,到1999年中央电视台编配歌曲《七子之歌·澳门》时,将歌词中的“妈港”改为“MACAU”,便于理解) 香港 我好比凤阙(qùe)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 香港岛&新界租借地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dàn)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威海卫 再让我看守着中华最古的海, 这边岸上原有圣人的丘陵在。 母亲,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将, 我有一座刘公岛作我的盾牌。 快救我回来呀,时期已经到了。 我背后葬的尽是圣人的遗骸!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广州湾 (即今天的广东省湛江港,不是广州) 东海(岛)和硇(náo)洲(岛)是我的一双管钥, 我是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 '法国强租'广州湾'(今湛江市)的租借地图' 你为什么把我借给一个盗贼? 母亲呀,你千万不该抛弃了我! 母亲,让我快回到你的膝前来, 我要紧紧地拥抱着你的脚踝(huái)。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九龙 我的胞兄香港在诉他的苦痛, 母亲呀,可记得你的幼女九龙? 自从我下嫁给那镇海的魔王, 我何曾有一天不在泪涛汹涌! 母亲,我天天数着归宁的吉日, 我只怕希望要变作一场空梦。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旅顺,大连 我们是旅顺,大连,孪(luán)生的兄弟。 旅顺大连租借地 我们的命运应该如何的比拟? 两个强邻将我来回的蹴(cù)蹋, 我们是暴徒脚下的两团烂泥。 母亲,归期到了,快领我们回来。 你不知道儿们如何的想念你! 母亲!我们要回来,母亲! 儿童歌词 澳门: 合: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 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容: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名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 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合: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 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母亲! 我要回来, 母亲!母亲! 祝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合: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 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 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母亲! 我要回来, 母亲!母亲! 容: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要回来, 回来. 合:母亲!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