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北大校徽谁设计的,有什么含义
北京大学校徽是由鲁迅先生在1917年应时任校长蔡元培之邀而设计的。
其造型是中国传统的瓦当形象,图案以篆体的“北大”两字为主体,上下排列,左右对称,构成一个圆形。上面的“北”字构成背对背的两个侧立的人像,而下面的“大”字则构成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这样就形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也突出了学校“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值得一提的是,北大校徽上面的篆体“北大”两字,是第一次把中国书法用于校徽设计。
篆书,是我国最早的一种字体。广义来讲,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到战国时期的金文、石鼓文等,包括秦统一前各国所用文字,都属于“大篆”系统,这类字体不易识别,一般泛称“古篆”;
直到先秦时期,秦国丞相李斯综合七国文字,制定出一套新的通用规范文字,被称为“小篆”,小篆笔划简单,形体整齐,结字富有装饰性,虽然已有近2200多年的历史,但它仍然出现在我们今天的许多场合中,尤其是艺术设计和书画作品中。因此,篆书可以说是中华文明源头时期的文字,具有相当高的历史地位。
鲁迅先生设计的北大校徽以古色古香的篆书字体构成校徽图案,透出一种浓厚的书卷气和文人风格,展现出中国第一学府的深厚底蕴,以及对传统中华文明的敬仰。此后有不少大学也在校徽中使用篆书字体,比如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自此,书法成为了校徽设计的一个重要元素。
设计缘由
创立于1898年的北京大学初名京师大学堂,1912年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
1916年12月,著名教育家、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这位以“东汉之党人,南宋之道学,明季之东林”为圭臬的浙籍人士,循自由思想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推动了北大的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使北大成为传播新文化的重要阵地。
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前,北大虽然“上承太学正统,下立大学祖庭”,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在现代的延续,但是并没有校徽这一新生事物,亦即没有专属自己的旌旗标识,学生与教工出入极不方便。蔡元培上任后的第二年,即1917年,即出面请鲁迅设计北大校徽。
以上内容参考 人民网-标志设计 北大校徽竟然有这么大来头,网络-北京大学校徽
B. 北大的校徽是谁设计的
北京大学校徽由鲁迅先生于1917年8月设计完成。 “北大”两个篆字的上下排列,其中“北字”构成背对背的两个侧立的人像,而“大字”构成了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校徽突出的理念在于,要“以人为本”;校徽的象征意义在于,北大当肩负开启民智的重大使命。 北京大学在2007年修改了标志,在鲁迅先生设计校徽图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标志形似瓦当,兼有篆刻风韵,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色。2007年6月13日,北京大学正式发布《北京大学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管理手册》,并推出修改后的北大校徽标识。修改后的北大标志是在鲁迅先生设计的校徽图案基础上丰富和发展而来。北大确定了特定色值的红色为标准色(CMYK色值为C0M100Y100K45) ,并将其命名为“北大红”。] 大学,因大师而大,更因大学生而大。也有人说,上面的是学生,下面的是老师,教师就是要甘为人梯;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要青出于蓝胜于蓝。北大的许智宏校长说,真正的“大”学,学术之大,责任之大,精神之大,尽在其中。许多毕业了多年的北大学生回想起来,都不约而同地提到,北大给学子们最宝贵的是“自由独立,兼容并蓄”的精神。
C. 人民大学的校徽谁设计的
已有65年历史的中国人民大学现采用的新校徽是由她的校友章叶青设计的。
章叶青1992年从人大毕业后曾在日本、德国学习广告设计。2002年创办了知行堂广告有限公司,现为该公司执行董事兼创意总监。他曾为新华书店、银行、企业做过整体形象设计,还承接了中法文化年等多项涉外大型文化活动的总体形象设计。早在1996年,章叶青就以校友的身份向母校提出修改校徽的建议,并递交了规划书。2000年,当时的校党委副书记曾主动找他了解形象设计方面的相关知识,令章叶青深受鼓舞,他主动写了策划报告,做了几套设计方案,表示将义务为母校设计新校徽。2002年上半年,章叶青设计了后来采用的新校徽方案,并将他设计的新校徽与老校徽进行详细对比分析。他认为,新校徽的优点一是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体现了建设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的新理念;二是主概念突出。
章叶青设计的新校徽由三个篆字体的"人"组成,简洁而又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的味道,体现了三层涵义:一是人民大学要为人民办学;二是以人为本培养和造就人才;三是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章叶青说,他在网上看到一个人大学生自己办的网站,叫"天地人大",这给他很大启发:天大地大,人最大。"中国人民大学",他觉得这六个字中最重要的就是一个"人"字,在设计过程中他便决定以"人"字为主要特征做文章。"人大、人本、人文"、"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成众"等思路引导他设计出以三个"人"为主要元素,并在字体上取材篆书。在图形的选择过程中,章叶青了解了许多国外著名大学的校徽,他发现这些主流大学的校徽图案主要集中于圆形或盾形。考虑到圆形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而且老校徽用的也是圆形,他决定在新校徽上也采用圆形。在颜色上,新校徽的红色,取自于宫墙的深红颜色。章叶青认为这种颜色显得理性、大气、包容,具有中国特色。他把这一颜色确定为校徽的专用色,并称之为"人大红"。就像鲜艳的哈佛红在美国成为资本经济的某种象征一样,他希望人大红今后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象征。
经学校研究,新校徽于2002年10月1日起试用,一年后正式启用。2003年11月1日,人大65周年校庆时得到广泛使用并得到校友们的认同。
D. 清华校徽是谁设计的
起源:1914年,梁启超先生到清华以“君子”为题做演讲,以《周易》“乾”、“坤”二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为中心内容激励清华学子发愤图强。
此后,学校即以此八字尊为校训,制定校徽。1917年修建大礼堂即以巨徽嵌于正额,以壮观瞻。
一个学校的校徽是其内在精神和外在形象的具体展现,是学校形象识别系统中视觉识别系统的重要元素。我国自19世纪末兴办新式学堂,办学模式主要是借鉴于欧美,同时也模仿欧美大学的校徽式样设计中国大学的校徽。
中国较早出现的校徽是北洋大学的校徽,时间大约在1913年-1928年间,此时期国民政府把她定名为国立北洋大学。
校徽为盾形,并把“实事求是”的校训镌刻在校徽之上,但其在形制上模仿西方大学校徽是显而易见的。1916年12月,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次年请鲁迅设计校徽。鲁迅于1917年8月7日提交了校徽图样。
鲁迅设计的圆形校徽,以篆书书写成的“北大”二字上下排列,笔锋圆润,结体紧凑,颇具对称之美,更于简洁古朴中见沉稳大气。并且,我们能从鲁迅的设计中读到中国文化的元素。
E. 山东农业大学的校徽是谁设计的设计理念是什么
校徽设计者不详。
设计理念:
1、校徽图案由内外两部分结合构成,外环内容为学校中英文对照规
2、基本形由山体、水纹变形组合而成。
3、山体的渐变趋势代表学校几经变迁,最后组建成新的山东农业大学。
4、1906代表山东农业大学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
5、校徽的颜色采用代表生命的绿色,喻意着生机和活力,山水相依,生生不息。
6、整体图案寓意为:在良好的环境下,山东农业大学与时俱进,扎根于知识的海洋,汲取养分,乘风破浪,蓬勃兴旺;图形形象整体、大气、严谨、儒雅,形象化地展现出山东农业大学以农业科学与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融农、理、工、管、经、文、法、医、教育学等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学。
历史
山东农业大学坐落在雄伟壮丽的泰山脚下,其前身是1906年(清光绪32年)创办于济南的山东高等农业学堂, 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名校。
1952年10月,山东省立农学院与当时的山东大学农学院合并, 调入齐鲁大学农业专科、金陵大学园艺系、南京大学园艺系果树组,组成了新的山东农学院, 1983年9月,改名为山东农业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是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入选国家“2011计划”、“111计划”、”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山东特色名校工程 ,2017年入选山东省“双一流”建设 。
学校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2017年,被授予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截至2018年12月,学校校园占地面积5145亩,建筑面积11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88亿元,图书馆藏书265万册,电子图书616万册。学校在校生34394人,其中本科生30821人,博士、硕士研究生3573人。
现有教职工2677人,教师中有教授、副教授898人,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泰山学者工程专家30人。学校拥有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F. 北大校徽谁设计的有什么含义
北京大学校徽是由鲁迅先生在1917年应时任校长蔡元培之邀而设计的。
其造型是中国传统的瓦当形象,图案以篆体的“北大”两字为主体,上下排列,左右对称,构成一个圆形。上面的“北”字构成背对背的两个侧立的人像,而下面的“大”字则构成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这样就形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也突出了学校“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值得一提的是,北大校徽上面的篆体“北大”两字,是第一次把中国书法用于校徽设计。
篆书,是我国最早的一种字体。广义来讲,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到战国时期的金文、石鼓文等,包括秦统一前各国所用文字,都属于“大篆”系统,这类字体不易识别,一般泛称“古篆”;
直到先秦时期,秦国丞相李斯综合七国文字,制定出一套新的通用规范文字,被称为“小篆”,小篆笔划简单,形体整齐,结字富有装饰性,虽然已有近2200多年的历史,但它仍然出现在我们今天的许多场合中,尤其是艺术设计和书画作品中。因此,篆书可以说是中华文明源头时期的文字,具有相当高的历史地位。
鲁迅先生设计的北大校徽以古色古香的篆书字体构成校徽图案,透出一种浓厚的书卷气和文人风格,展现出中国第一学府的深厚底蕴,以及对传统中华文明的敬仰。此后有不少大学也在校徽中使用篆书字体,比如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自此,书法成为了校徽设计的一个重要元素。
(6)谁发明校徽扩展阅读:
设计缘由
创立于1898年的北京大学初名京师大学堂,1912年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
1916年12月,著名教育家、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这位以“东汉之党人,南宋之道学,明季之东林”为圭臬的浙籍人士,循自由思想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推动了北大的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使北大成为传播新文化的重要阵地。
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前,北大虽然“上承太学正统,下立大学祖庭”,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在现代的延续,但是并没有校徽这一新生事物,亦即没有专属自己的旌旗标识,学生与教工出入极不方便。蔡元培上任后的第二年,即1917年,即出面请鲁迅设计北大校徽。
G. 厦门大学校徽图案是谁设计的
根据我在互联网查询的情况:
厦门大学校徽图案是陈嘉庚先生创办厦门大学时确定和沿用的。
H. 下列人物中,谁设计了现在的北大校徽的雏形
鲁迅
1916年12月起,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次年蔡即请鲁迅为之设计校徽。鲁迅于8月7日将设计完竣的校徽图样寄交蔡元培,后即被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