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谁发明了X射线
X射线的发现者威廉·康拉德·伦琴于1845年出生在德国尼普镇。他于1869年从苏黎世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在随后的十九年间,伦琴在一些不同的大学工作,逐步地赢得了优秀科学家的声誉。1888年他被任命为维尔茨堡大学物理所物理学教授兼所长。1895年伦琴在这里发现了X射线。 1895年9月8日这一天,伦琴正在做阴极射线实验。阴极射线是由一束电子流组成的。当位于几乎完全真空的封闭玻璃管两端的电极之间有高电压时,就有电子流产生。阴极射线并没有特别强的穿透力,连几厘米厚的空气都难以穿过。这一次伦琴用厚黑纸完全覆盖住阴极射线,这样即使有电流通过,也不会看到来自玻璃管的光。可是当伦琴接通阴极射线管的电路时,他惊奇地发现在附近一条长凳上的一个荧光屏(镀有一种荧光物质氰亚铂酸钡)上开始发光,恰好象受一盏灯的感应激发出来似的。他断开阴极射线管的电流,荧光屏即停止发光。由于阴极射线管完全被覆盖,伦琴很快就认识到当电流接通时,一定有某种不可见的辐射线自阴极发出。由于这种辐射线的神密性质,他称之为“X射线”——X在数学上通常用来代表一个未知数。 这一偶然发现使伦琴感到兴奋,他把其它的研究工作搁置下来,专心致志地研究X射线的性质。经过几周的紧张工作,他发现了下例事实。(1)X射线除了能引起氰亚铂酸钡发荧光外,还能引起许多其它化学制品发荧光。(2)X射线能穿透许多普通光所不能穿透的物质;特别是能直接穿过肌肉但却不能透过骨胳,伦琴把手放在阴极射线管和荧光屏之间,就能在荧光屏上看到他的手骨。(3)X射线沿直线运行,与带电粒子不同,X射线不会因磁场的作用而发生偏移。 1895年12月伦琴写出了他的第一篇X射线的论文,发表后立即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和振奋。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就有数以百计的科学家在研究X射线,在一年之内发表的有关论文大约就有一千篇!在伦琴发明的直接感召下而进行研究的科学家当中有一位是安托万·亨利·贝克雷尔。贝克雷尔虽然是有意在做X 射线的研究,但是却偶然发现了甚至更为重要的放射现象。 在一般情况下,每当用高能电子轰击一个物体时,就会有X射线产生。X射线本身并不是由电子而是由电磁波构成的。因此这种射线与可见辐射线(即光波)基本上相似,不过其波长要短得多。 当然X射线的最著名的应用还是在医疗(包括口腔)诊断中。其另一种应用是放射性治疗,在这种治疗当中X射线被用来消灭恶性肿瘤或抑制其生长。X射线在工业上也有很多应用,例如,可以用来测量某些物质的厚度或勘测潜在的缺陷。X射线还应用于许多科研领域,从生物到天文,特别是为科学家提供了大量有关原子和分子结构的信息。 发现X射线的全部功劳都应归于伦琴。他独自研究,他的发现是前所未料的,他对其进行了极佳的追踪研究,而且他的发现对贝克雷尔及其他研究人员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然而人们不要过高地估计伦琴的重要性。X射线的应用当然很有益处,但是不能认为它如同法拉第电磁感应的发现一样,改变了我们的整个技术;也不能认为X射线的发明在科学理论中有其真正重大的意义。人们知道紫外线(波长要比可见光短)已近一个世纪了,X射线与紫外线相类似,但是它的波长比紫外线还要短,它的存在与经典物理学的观点完全相符。总之,我认为完全有理由把伦琴远排在贝克雷尔之后,因为贝克雷尔的发现具有更重大的意义。 伦琴目己没有孩子,但他和妻子抱养了一个女儿。1901年伦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是获得该项奖的头一个人。他于1923年在德国慕尼黑与世长辞。
❷ 中医怎么发明的,可靠吗
您好,中医是我国的传统医学,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回识,是答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中医对许多疾病的治疗都是疗效明确的,也是一门科学。是可靠的。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❸ 世界重大发明一览表,要20个
一、古代发明
1、指南针
指南针是用以判别方位的一种简单仪器。前身是司南。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可以自由转动的磁针(俗称吸铁石)。磁针在地磁场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的南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
常用于航海、大地测量、旅行及军事等方面。指南针的N指北方,E指东方,W指西方,S指南方。 指南针是利用磁铁在地球磁场中的南北指极性而制成的一种指向仪器,有多种形体。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先民已用天然磁石制成指示方向的司南之勺。
三国魏时,马钧利用磁铁和差速齿轮制造了能指示方向的机械装置——指南车。宋代科学家沈括在其《梦溪笔谈》中记载了制作指向用的磁针的方法。后来,又发展成磁针和方位盘联成一体的罗盘。至晚在北宋后期,指南针已用于航海;南宋时,已使用针盘导展和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极大作用。
2、造纸术
大约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中国就有了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到了春秋时,用竹片和木片替代龟甲和兽骨,称为竹简和木牍。甲骨和简牍都很笨重,战国时思想家惠施喜欢读书,每次外出游学身后都跟着五辆装满竹简的大车,所以有学富五车的典故。
西汉时在宫廷贵族中又用缣帛或绵纸写字。缣是细绢、帛是丝织品的总称吏一方缣帛上写字时,便于书写,不但比简牍写得多,而且还可以在上面作画,但是价格昂贵,只能供少数王宫贵族使用。公元前2世纪西汉初期已经有了纸 ,而蔡伦只是改造了纸。
造纸术在7世纪经朝鲜传到日本。8世纪中叶传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12世纪,欧洲才仿效中国的方法开始设厂造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晶的经验的基础上,用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作为原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改进了造纸术,才使纸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
3、活字印刷术
它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宋仁宗时的毕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所以后人称毕升为印刷术的始祖。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
雕版印刷是用刀在一块块木板上雕刻成凸出来的反写字,然后再上墨,印到纸上。每印一种新书,木板就得从头雕起,速度很慢。如果刻版出了差错,又要重新刻起,劳作之辛苦,可想而知。
唐咸通九年(868)印制的《金刚经》 ,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刻印时间的印刷品。 宋仁宗庆历年间,平民毕升在雕版印刷业已普及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它是用胶泥刻字,每字一印,烧后制成字印。将一颗颗字印排列、镶嵌于铁板之上,经烧烤、压平等工艺制成印版后,便可印刷。
4、火药
火药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类爆炸物,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炼丹术。古代炼丹家们利用早在汉代就已掌握的金石药物硝、硫,经过长期的炼丹实践,至迟在唐宪宗元和三年(808)以前便已发明了火药 ,并在五代末北宋初用以造出纵火用的火药兵器。
经宋、元、明各代,火箭、火毬(火聤)、火铳等各种火器已达到成热的程度。火药的发明对世界科技的发展曾起重大作用,现代黑火药就是由中国古代火药发展而来的。
二、现代发明
1、无线电
20世纪初期,几乎没有人能够想象一种电磁波可以在没有任何金属线或电缆作导体的情况下穿行任何有意义的距离。那么无线电信号怎么可能沿着地球的表面行进呢当然它可以沿着一直线射离地平线。
但是古格里尔莫·马可尼认为,如果提供一些条件的话,无线电波是可以沿着地球表面行进的。1895年,在他的出生地意大利,他发射了一个无线电信号,穿行了1?5英里;6年后,即1901年12月12日,年仅27岁的马可尼创造了奇迹,他将无线电天线牢牢地系在高飞的风筝上,发射了一个摩尔斯电码“S”。
它穿行了约2000英里,横跨了大西洋。这个信号从英国康沃尔郡的波尔德胡镇发出,在不到1秒钟的时间内就到达了接收地纽芬兰的圣约翰,马可尼听到了三声微弱的滴答声。这是通讯事业宣告诞生的声音,是电子时代到来的第一道冲击波。
2、飞机
1903年12月17日,在太阳下山以前,奥维尔·莱特和威尔布·莱特已经能使他们用木头、电线和布料制成的飞机飞行59秒钟了。但却很少有报社愿意对这件事作出评论,因为人类飞上天空成为当代的代达罗斯和伊卡洛斯的念头,被大多数头脑清醒的人认为是荒诞可笑的。
可是一旦成功了,这项事业的发展就是极为迅猛的。事实上,仅仅在15年后,所有现代飞机的各种部件即使没有全都制造出来,那么至少关于它们的想法已经诞生了。
3、塑料
在得知塑料的发明之后,全世界最开心的莫过于大象了。几百年来,从小刀的把手到台球,一切都以象牙为标准原料。19世纪80年代,象牙供应的逐步减少与台球运动的兴起就曾引发了一场危机。
美国最大的台球生产商费兰与考兰德公司迫不及待地悬赏价值1万美元的黄金——这是一笔很可观的奖赏——招募任何能够提供代替象牙的合成品的“发明天才”。
一直到1907年,利奥·贝克兰,一位曾因发明了用于拍摄快速运动照片的相纸而获丰厚利润的比利时籍发明家,无意中发明了苯酚和甲醛的化合物。
这种首创的纯合成塑料——酚醛塑料,具有防热、防电和防腐蚀的功能。它不仅使台球游戏获益,塑料的一大好处在于其用途的多面性,从电话机到马桶,从烟灰缸到飞机零件,一切东西都用得上塑料。
到1968年,年轻的毕业生若要在一个有前途而又会成功的行业里找一份工作,就一定要听从一个词——塑料。
4、电视机
电视机的发明者是英国的电子工程师约翰·贝尔德,1923年他为自己发明的能产生8线图像的装置申请了专利。1930年底卖出了第一台电视机。1932年,英国广播公司播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规范的电视节目。从此,人类开始步入了电视时代。今天,人们利用卫星等途径,将电视信号传播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5、青霉素
人们称青霉素是本世纪最有贡献的药品,它的发明者是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1928年,这位发明家在一次细菌培养实验中偶然地发现有一种后来被称为青霉素的霉菌正吞噬他在培养皿中培养的细菌。
根据弗莱明研究的成果,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者们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于找到了提炼这种霉菌的办法,并投入医学治疗试验。1943年,为了医治在二战中负伤的战士,盟军开始将青霉素投入工业生产。在半个多世纪中,青霉素救活了无数人的生命,并促使人们开始重视抗生素家族的研究开发。
6、核武器
原子时代开始于1942年。为了打败轴心国法西斯,美国最高当局决定启动旨在研制原子武器的“曼哈顿工程”。1945年的7月16日,一团蘑菇云从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原子能研究中心腾空而起,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当年的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将两颗取名为“胖子”和“小男孩”的原子弹投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日本天皇随后宣布无条件投降,原子弹似乎为赢得二战的胜利立了大功,但是人类从此便生活在可怕的原子武器的阴影中。
7、计算机
计算机是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的基础,但它是因战争而诞生的。1943年,为破译德国的密码,英国数学家阿兰·图灵设计了第一台名为“巨人”电动机械式计算机,虽然这仅仅是一台用于解码的假想计算机,但却开创了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先河,从此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1947年,晶体管计算机问世;1959年,集成电路计算机诞生;1970年,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产生;从80年代开始,新一代微型计算机异军突起。在此基础上,人类迎来了网络新时代。
8、DNA
1953年2月28日,英国著名遗传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宣布他“发现了生命的秘密”。克里克和他美国的同行詹姆斯·沃森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生命科学的研究,终于从细胞核中发现了决定生命遗传的脱氧核糖核酸双螺旋分子结构,破译了人类、植物和动物的遗传密码。
这个发现初步揭示了生命的秘密,推进对各种疾病的研究和医治,也促进了人类对改善食物结构的研究。在下世纪的前20年,人类就可能通过采用基因治疗的办法消除遗传缺陷,进而攻克癌症、心脏病、血友病、糖尿病以及其它致命的机能失调症。
人类对DNA分子结构的研究成果,无疑是对人类研究生命、治疗疾病具有极大的作用,但是也使人们面临着因此而造成的道德危机,比如克隆技术的发展,就给人类自己出了个难题。
9、避孕药
1954年,美国医师格雷戈里·平卡斯发明了避孕药,它是由两种抑制女性排卵的激素组成的混合物。避孕药之所以被列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成就之一,原因就在于它把妇女从被动的生育中解放出来从此妇女们可以自主地控制生育,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是否要小孩,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何时怀孕。
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禁锢妇女性自由的枷锁,使她们有权走出家庭参加社会工作,最终扩大妇女们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10、人造卫星
1957年10月4日,苏联为了纪念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标志着航天时代的开始。1961年4月2日,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飞船进入太空,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1969年7月20日,美国两名宇航员乘宇宙飞船登上月球。
卫星可以传输电视、广播节目信号,还可以为航空、海航、天气预报、科技信息等提供服务,从而把地球大大地“缩小”了。为了进一步探索宇宙的奥秘,人类在太阳系的主要行星上投放了许多探针,并且一个建立国际太空站的宏伟计划也在酝酿之中。
11、器官移植
1967年,南非外科医师克里斯蒂安.巴纳德成功地进行了首次心脏移植手术。此后,随着医药和医疗器械越来越先进,医学家们逐渐解决了移植器官感染等难题,成功地进行了手肢、肝脏、皮肤、视网膜甚至睾丸的移植手术。
医学界认为,器官移植的下一个前沿技术就是脑细胞移植,来根治诸如老年痴呆症和帕金森氏症等医学顽症。下世纪,医学家们将致力于攻克异种器官移植难题,将其它动物的器官移植到人体中。
12、试管婴儿
英国姑娘路易斯·布朗是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33岁。1978年,她的母亲的卵子和她父亲的精子在试管中交配成功,孕育了她。此后,体外孕技术不断发展完善,1984年,胚胎冷冻技术试验成功;1990年,胚胎移植技术试验成功。
试管婴儿的培育成功,给了那些不育夫妇很大的希望,但是这也引起了人们对一个道德问题的忧虑,比如说,一个妇女在50多岁甚至60岁时通过体外孕技术生一个孩子,有可能在孩子还未成年时,老人就会去世,那么谁来抚养这个孤儿呢
13、留声机
1877年,爱迪生发现电话传话器里的膜板随着说话声会引起振动的现象,便拿短针作了试验,从中得到很大发。说话的快慢高低能使短针产生相应的不同颤动。那么,反过来,这种颤动也一定能发出原先的说话声音,于是他开始研究声音重发的问题。
8月15日,爱迪生让助手按图样制出一台由大圆筒、曲柄、受话机和膜板组成的“怪机器”,制成之后,让针的一头轻擦着锡箔转动,另一头和受话机连接,然后爱迪生摇动曲柄,对着受话机唱歌,之后把针又放回原处,再摇动曲柄,接着机器就回放出爱迪生的声音。
12月,爱迪生公开展示这台“锡箔筒式留声机”,轰动了全世界。
14、电灯
与人们通常的认识恰恰相反,最初电灯的发明者不是爱迪生,爱迪生是改进了电灯。
早在1801年,英国一位名叫汉弗里·戴维的化学家就在实验室中用铂丝通电发光;1810年,他又发明了用两根通电碳棒之间发生的电弧而照明的“电烛”,这算是是电灯的最早雏形。另一位英国电技工程师约瑟夫·斯旺经过近30年的研究,于1878年12月制成了以碳丝通电发光的真空灯泡。
当年有关斯旺的电灯泡的报道给了爱迪生以很大启发。1879年10月,爱迪生终于成功制成了以碳化纤维作为灯丝的白炽灯泡,称之为“碳化棉丝白炽灯”,随后大量投产,并成立公司设立发电站和输电网等相应基础设施,很快使电灯在美国被普遍使用。
期间,他不断改进技术,最终确定以钨丝作为灯丝,称之为“钨丝灯”,并定型使用至今,爱迪生也由此成为公认的电灯发明者。
15、望远镜
1608年荷兰米德尔堡眼镜师汉斯·李波尔(Hans Lippershey)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望远镜。一次,两个小孩在李波尔的商店门前玩弄几片透镜,他们通过前后两块透镜看远处教堂上的风标,两人兴高采烈。
李波尔赛拿起两片透镜一看,远处的风标放大了许多。李波尔赛跑回商店,把两块透镜装在一个筒子里,经过多次试验,汉斯·李波尔发明了望远镜。1608年他为自己制作的望远镜申请专利,并遵从当局的要求,造了一个双筒望远镜。据说小镇好几十个望远镜眼镜匠都声称发明了望远镜。
与此同时,德国的天文学家开普勒也开始研究望远镜,他在《屈光学》里提出了另一种天文望远镜,这种望远镜由两个凸透镜组成,与伽利略的望远镜不同,比伽利略望远镜视野宽阔。但开普勒没有制造他所介绍的望远镜。
沙伊纳于1613年─1617年间首次制作出了这种望远镜,他还遵照开普勒的建议制造了有第三个凸透镜的望远镜,把二个凸透镜做的望远镜的倒像变成了正像。沙伊纳做了8台望远镜,一台一台地观察太阳,无论哪一台都能看到相同形状的太阳黑子。
因此,他打消了不少人认为黑子可能是透镜上的尘埃引起的错觉,证明了黑子确实是观察到的真实存在。在观察太阳时沙伊纳装上特殊遮光玻璃,伽利略则没有加此保护装置,结果伤了眼睛,最后几乎失明。
荷兰的惠更斯为了减少折射望远镜的色差在1665年做了一台筒长近6米的望远镜,来探查土星的光环,后来又做了一台将近41米长的望远镜。
16、空调
1902年后期,首个现代化,电力推动的空气调节系统由威利斯·开利(1876年-1950年)发明。其设计与Wolff的设计分别在于并非只控制气温,亦控制空气的湿度以提高纽约布克林一间印刷厂的制作过程质素。
此技术提供了低热度及湿度的环境,令纸张面积及油墨的排列更准确。其后,开利的技术开始用于在工作间以提升生产效率,开利工程公司亦在1915年成立以应付激增的需求。
在逐渐发展下,空气调节开始用于提升在家居及汽车的舒适度。住宅空调系统的销量到1950年代才真正起飞。建于1906年,位于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的皇家维多利亚医院,在建筑工程学上具有特别意义,被称为世界首座设有空气调节的大厦。
❹ 因青霉素的发现和发明而获1945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的三位科学家是谁
因青霉素的发现和发明而获1945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的三位科学家是弗专莱明、弗洛里和属钱恩。
弗莱明发明了青霉素,但他并没有意识到他发现的是什么——对此他一无所知。后来是另外两位科学家——霍华德·弗洛里和厄恩斯特·钱恩从这个已被人遗忘的发现中挽救了有治疗效果的霉菌,证明了青霉素的功效,并把这项技术奉献给人类,从此开创了抗生素时代。
(4)病理发明扩展阅读:
到了1943年,制药公司已经发现了批量生产青霉素的方法。当时英国和美国正在和纳粹德国交战。这种新的药物对控制伤口感染非常有效。
青霉素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s),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单环类、头霉素类等。青霉素是很常用的抗菌药品。但每次使用前必须做皮试,以防过敏。正是青霉素的发现,引发了医学界寻找抗菌素新药的高潮,人类进入了合成新药的时代。
❺ 弗莱明发明了什么
历山大·弗莱明于1923年发现溶菌酶,1928年首先发现了青霉素。后英国病理学家弗劳雷、德国生物化学家钱恩进一步研究改进,并成功的用于医治人的疾病,三人共获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青霉素的发现,使人类找到了一种具有强大杀菌作用的药物,结束了传染病几乎无法治疗的时代;从此出现了寻找抗菌素新药的高潮,人类进入了合成新药的新时代。
两项发现
1921年,患重感冒的弗莱明坚持工作,在一培养基中发现溶菌现象,细究之下原来是鼻涕所致,由此发现了溶菌酶。
1928年7月下旬,弗莱明将众多培养基未经清洗就摞在一起,放在试验台阳光照不到的位置,就去休假
亚历山大·弗莱明在做实验
亚历山大·弗莱明在做实验
了。9月1号,在工作22年后,他因溶菌酶的发现等多项成就,获得教授职位。9月3号,度假归来的弗莱明,刚进实验室,其前任助手普利斯来串门,寒暄中问弗莱明这段时间在做什么,于是弗莱明顺手拿起顶层第一个培养基,准备给他解释时,发现培养基边缘有一块因溶菌而显示的惨白色,因此发现青霉素,并于次年6月发表,最终使其获诺贝尔奖的论文。
成就背景
弗莱明要遇到青霉菌所致的溶菌现象,究竟需要多少偶然因素之间的相互配合才能出现。有人曾为此专门著文阐述。首先,青霉菌适合在较低温度下生长,葡萄球菌则在37度下生长最好。其次,在长满了细菌的培养基上,青霉菌无法生长。最后,青霉菌大约在5天后成熟并产生孢子,这时青霉素才会出现,而青霉素也只对快速生长中的葡萄球菌有溶菌作用。
成就保障
因此,弗莱明的发现,至少需有下述四方面的条件作保障。
1、来源不明的青霉菌孢子落入葡萄球菌培养基中。
2、弗莱明未将培养基放在37摄氏度的温箱中,也未清洗,而是放置在室温下。
3、天气的配合。当年的气温记录显示,恰好在7月28至8月10,伦敦有一段十分难得的凉爽天气,极其适合青霉菌先行生长成熟,并产生了青霉素。而8月10号以后,气温则明显升高有利于葡萄球菌快速生长,以至于发生了溶菌现象。
4、或许还要加上,在弗莱明刚进实验室,尚未着手清洗培养皿时,其前任助手恰好到来叙旧。
❻ 病理学的病理学发展史
病理学 Pathology 乃是研究生物疾病的一门学问。它是由两个希腊字Pathos 和 logos合并而成,译成中文,便是疾病和学问的意思。人类病理学研究的是人类的疾病,它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现代的医学史。
史前时代认为,鬼神以有形体或无形体,侵入人的体内而发生疾病,这是说明疾病的第一说“鬼神说”。自然医术和巫术乃是最初二种面对疾病之神秘而为人类所沿用的态度;经验和信仰则是医学潮流的二大基础。上古时代,包括西亚二河流域间的米索布达米亚,尼罗河的埃及,黄河流域的中国和恒河的印度均以巫术--宗教性的医学为主,或称之为僧侣医学。在西方的经验医学,则渐受宇宙观的影响。人体内之机转,常以大自然的现象来比较说明之。古埃及人认为宇宙间原本充满“原始之水”的浑沌状态,后来由其中诞生出大气之神“修”又高举天空女神——奴特,将天地分开,于是宇宙诞生了生命,一切活动于焉展开。
到了希腊时代,基于宗教暗示和心理治疗,奉医神艾斯卡拉比欧斯 Asclepios 的神殿医学依然存在,但合理思考的经验医学,则因哲学思想的发达而逐渐抬头。他们不再以神明的力量来解释宇宙的现象,医师因此而完全由僧侣分离出来而独立。被尊称为“哲学之父”和“科学之父”的希腊科学哲学家泰利斯 Thales(639-544 B.C.)认为水是万物之源,这显然是受了埃及人“宇宙肇始于最初之水”的影响,继而他的学生安那克西曼尼 Anaximenes (588-524 B.C.) 以为是空气,希拉克利提斯 Heraclitos (535-475 B.C.) 以为是火,直到安比多克勒 Empedocles (493-443 B.C.)他是毕达哥拉斯 Pythagoras 的学生,深受毕氏的数理影响,认为数字“4”的意义最特殊,因此增加了一项元素“土”而倡导“四元素说”,以为宇宙是水、气、火、土所构成。
到了希波克拉底 Hippocrates ( 460-377 B.C.) 时代,“四元素说”已发展成一种体液病理学 Humoral Pathology,这是第一个将哲学思想导入医学,把医学从神秘、魔术中解放出来。它的基本观念有四:
(一) 整个宇宙分别由具特定性质(湿、干、热和冷) 的四种基本元素(水、气、火和土)所构成;
(二)成对的相反力量要保持平衡才能达成宇宙的合谐以及人体这个小宇宙的健康,(此观念尚附带有4 这个数字的强调);
(三) 季节对人的身体和心智有特别影响(最初是三季,后来又分为四季);
(四) 身体的可见分泌物,最初也是三种(血、黏液、胆汁),后来又把胆汁分为黄色和黑色的而变成四种。希氏主张身体内最重要的是液体,所有的体液都是由不同比例的血(热而湿)、黏液(冷而湿),黄胆汁(热而干) 和黑胆汁(冷而干)所组成的。
当这些“液体”配合得当时,便是健康 eucrasia,不然便导致疾病 dyscrasia。疾病有三个阶段:
(一) 不消化期,由于内在或外在的因素引起液体比例的改变。
(二)消化期身体对这种改变产生发烧或滚热等反应。
(三)排泄期,在紧要关头排出多余液体而结束疾病或死亡。后来的希腊斐拉 Herophilos (280 B.C.)就是将这学说应用到他的治疗中,使用放血和烈药来促使病人排掉过剩的体液。
在同一时期,第二个哲学思想也逐渐进入医学,首先是安那克沙哥拉 Anaxagoras(460-356 B.C.)主张每元素是由许多小到看不见的颗粒组成,这些颗粒经由消化作用而由食物中释出,再度组织成身体的成份,像骨骼和肌肉。这套理论后由德谟克利图斯 Democritos(460-365 B.C.)发展成“原子说”主张任何物质都是由不同大小、重量、形状和位置的原子构成。后来的伊拉特拉图斯 Eraistratos(250 B.C.)也赞成原子是身体结构的基础这种想法。
到了亚斯克雷派阿堤 Asclepoades(120-70 B.C.)正是希腊文明移到罗马时期,他认为人体由原子之离合而成,如果原子运行不当便是疾病。这个思想因为重视固体,故称为固体病理学 Solidism。
由于这二个学说的对立,公元前后一世纪,诸多学派百花齐放,包括教条学派(the Dogmatic),经验学派,方法学派(the Methodist) ,气体学派(the Pneumatic)及折衷学派等等。就在这些教派的互相攻讦与争论中,罗马逐渐步上腐化与毁灭之途。
然而古代第一大医葛伦 Galen (131-201)就在这时登场,在他的五百部为人所知的著作中,有八十三篇医学论文都完整的留传下来。由于中世纪不安定的状况,造成对确定与权威的一种渴望,人们无法从自己的观察中去学习,而“靠着信心”生活,因此葛伦的独断,有教训癖,甚至于卖弄学问的风格,正好符合当时对绝对事物的欲求,他没有留下任何尚未回答的问题。
另外葛伦反复使用“目的论”式的推理,易为基督教会所采用,因此大家都把他视为神明般地崇拜起来,使他的影响力持续了将近一千五百年之久,他的著作成为医学资料的现成来源。
葛伦遵奉希波克拉底的液体病理学,但特别重视血液,认为血液是由四种元素混合而成,倘若混合得不适当便成疾。另外又假定了一种灵气 pneuma,它是生活力的保持者,可分为三种:自然气(存于肝脏)、生活气(存于心脏)、和动物气(存于脑髓),并使之与解剖生理关联起来,成为他独特的见解。
最早对炎症 Inflammation 的特性--红、肿、热、痛,做归纳性描述的是罗马的希尔萨斯 A.Cornelius Celsus (30 B.C.-38 A.D. ),着有大网络全书,乃网罗了当时所有的知识,其中医学有八卷,卷二、三、四论及病理,特别在卷三中描述有关炎症的特性,随后葛伦再加上一项机能丧失的特性。以后需到十九世纪末期才有合理的学说与机转解释这些特性。
葛伦逝世后到到十五世纪中叶,是医学的中世纪,也可说是一个黑暗时代。医学的演进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拜占庭 Byzantine (东罗马帝国)医学时期,它的贡献乃是医学院的创立与医学知识之不朽保存及编纂,康士坦丁堡陷落后,拜占庭医学逐渐而变成;
(二)阿拉伯医学时期,一切街皆沿用葛伦旧说,由于对文化的仰慕而大量翻译希腊医学文献,使罗马帝国灭亡后,一直到文艺复兴开花结果之间的一千年黑暗时代,得以留有一线光明生机。
(三) 欧洲医学时代,由于十字军的东征,东西交通频繁,往来都需经过意大利的那不勒斯东南之沙勒诺 Salerno,因此不久就成为一个文化融炉和医学中心。君士坦丁那斯 Constantinus Africanus (1010-1087)是这时期的医学代表人物,他大半时间都在沙勒诺大学教书,并将阿拉伯保留下来的希腊教本译为拉丁文,作品包括希泼克拉底与葛伦的一些论文集,称为“医术全书”,使得体液病理学再度成为中世纪医学中最有力的观念。沙勒诺的医师更将人的气质,依其主要体液,分为四种:1、多血质的人,“易于发胖,喜欢大笑”;2、 黏液质的人,“常要休息且懒怠”;3、胆汁质的人,“暴戾、凶猛、易发怒”,因为热的黄胆汁作用之故 ;4、忧郁质的人,“表情凝重,缺乏胆气,常感孤独”,是因冷而干的黑胆汁作用之故。这种体液的理论,直到公元一八五八年,菲尔萧 Ruldof Virchow出版《细胞病理学》以前,未逢敌手。菲尔萧将这种“液体理论”变更为“固体理论”,视细胞为人体的基本组成。
由于政治权势的扩展,医学中心也随之而转移到意大利的波隆那(Bologna) 与帕度(Paa),法国的巴黎与蒙培利尔(Montpellier),英国的牛津(Oxford)与剑桥(Cambridge) 等大学。公元一二四○年,皇帝弗瑞德烈克 Friedrich 二世,颁布法令,以解剖学为医师必修科目,于是才有公元一三一六年,孟狄诺 Mondino (1275-1325) 的“解剖学 Anatomia ”问世,虽然它只是一本指导解剖技术的书,而不是对人体解剖的研究。此书曾经四十版的再版发行,成为维萨留斯 Vesalius 诞生前的标准教科书。
欧洲医学的发达一直到十五、十六世纪方露署光,因为经过文艺复兴之后,一切学术都活泼起来,人文主义逐渐抬头,出世的人生观渐为入世的人生观所取代。哲学方面出现自由的真理研究之顷向,法国的笛卡儿Descartes 主张唯理论,强调实验的重要性;培根Bacon 主倡经验论,提出“归纳法”以补“演绎法”之不足,到了德国的康德 Kant,方综合大成,树立近世哲学的新体系。科学方面,波兰人哥白尼 Copernicus 确立了太阳为宇宙之中心的学说;德国人克卜勒Kepler 提出行星依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学说;英国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之大法则。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和印刷术的发明都是这时期的重大发现。
谨慎的观察,自主的研究和以自然法则为依归的趋势是近世医学所以逐渐兴盛的原因。艺术家达文西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 对人体结构及功能做了一系列的素描 和笔记,而使艺术和解剖学相结合。事实上,达文西是最早怀疑葛伦的人,他对心脏、血管所做的研究,获得与葛伦不同的结论。他发现瓣膜只许血液向一侧流动,可惜没进一步的阐释。
现代医学可说是始于公元一五四三年,在这年,28岁的伟沙流斯 Andreas Vesalius (1514-1565)出版第一部完整的人体解剖学教本:“人体解剖学”。在整个医学史上,这是最有意义,也可说是最美丽的一部教科书。他推翻了传统的葛伦的缪说,这是因为葛伦的叙述只是根据低等动物如猿猴、山羊等的解剖所致。伟氏的解剖学逐渐地成为所有医学的基础。
在十六世纪尚有几位著名的医师值得一提,如帕拉西塞斯 Paracelsus(1493-1541),他公然的反对当时食古不化的医师对希摸克拉底、葛伦的一厢情愿地依附,这种反抗权威,藐视传统的态度和提倡在实验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可说是医学革命的先驱。帕氏是倡导医学应以广泛的自然知识为根据的第一人,认为人体是综合所有外界的自然法则的形相,乃对应大宇宙而形成的小宇宙。意大利的法拉卡斯托洛 Girolamo Fracastoro(1484 -1553)可说是最早的流行病学家。公元一五四六年他出版了《传染病论》一书,提出由接触和空气而传染,排斥葛伦的体液腐败发热说。在显微镜尚未发明的时代,他的理论可说相当精确。公元一五三○年,他又出版了一套谈论梅毒的书,共三册,包括有名的梅毒诗, Syphilis 一词便是从这首诗来的,原来病人的名字叫做 Sypylus,乃是一位牧猪人。
当十六世纪结束后,人们的思想又随着新世纪的到来而有了极大的转变,特别是意大利帕度亚大学,在伟沙流斯辛苦的播下种子后,逐渐地开花结果,首先是哥伦博 Realdo Colombo 成功地证明出血液由心脏流到肺脏,然后,再由肺脏流回心脏。其后的法洛比欧 Gabriel Fallopio 发现女性输卵管,并以其名命之。当法布里邱 Girolamo Fabrizio 接任时曾发现了静脉瓣,最后在他的学生中出现了极一位优异的人才,名叫威廉哈维 Willian Harvey (1578-1658),他是英国人,由剑桥大学的Caius 学院毕业后,即迫不及待地到帕度亚大学深造,公元一六○年获得帕度亚大学的医学博士学位。帕度亚的训练,使哈维迷上了解剖学,并主倡由直接观察与实验证明来解决动态的观念-脉搏与呼吸。在哈维时代,葛伦的解剖学观念仍然深植人心。葛伦认为消化过的食物在肝脏中被精制成血液,然后,经由血管以一种神秘的来回运动方式运行全身。在此种运行中,有部份血液流入右心脏,然后,经由中膈的小洞而流入左心脏再到其它器官。同时他又声称,心脏的血液流至肺脏,这些空气可使血液散热并保持一定温度,同时也提供了血液所需的“生命力”以控制其生体功能。
葛伦的理论令哈维发生困扰的是:每次心跳所排出大量的血 液究竟从何处产生?从食物而来?或由继续不断的制造产生?哈维假设心收缩时每次排出血量为二英两,那么一个人要是每分钟心跳七十二次,则每小时排出八六四○英两。每小时要制造这么多血液似乎是不可能的事,因此唯一合于逻辑的推论是:喷出的血必然是经由某些血管,再被送回心脏,那么运回血液的血管就只有静脉了。接下来须待证明的就是剩“静脉血是否永远流向心脏”这问题。他在帕度亚大学时的老师法布里欧 Fabrizio 所发现的静脉瓣正好派上用场,哈维做了一个简单的实验与观察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他用一根棒子用力往下挤压手上的静脉,发现静脉瓣的排列方式,使血液几乎不可能往末端流动。就这样哈维发现了人体血液循环的秘密,推翻了支配千余年的葛伦等的主张,认为血液是在血管密闭系统内循环,而心脏中隔也没什么小洞而是经肺的小循环吸收空气后再回流入心脏,最后再循环全身。一六二八年,他将这些观点发表于《有关心脏运动》一书中。哈维有关血液循环的理论存在着一个明显的漏洞,即血液到底是如何从动脉流到静脉。这个漏洞一直要到显微镜问世后方得以弥补。
显微镜可说是医学和一般科学发展中,最重要的发现。古代人们已知用磨过的镜片做为放大镜,而眼镜在中世纪就已制造出来了。荷兰的一个制造商,约翰逊Zacharias Janssen曾试着把数个镜片加以组合,来增加放大率。第一篇利用显微镜写的论文是史泰路提 Francisco Stelluti 在公元一六二五年所完成,内容是研究蜂蜜的结构。那时的显微镜都很粗糙且倍数不超过十倍,直到荷兰的雷‧文霍克 Anthony von Leuwenhook (1632-1723)才制造出一台放大二百七十倍的显微镜。雷氏本是布商,没进过大学,但对显微镜的爱好已到了疯狂,他是第一个认出血球的人(马尔匹吉误认血球为“脂肪小球”) 并对精子做了仔细的研究,同时也注意到骨骼肌有横纹的外观。
公元一六六一年,意大利的解剖家马色罗‧马尔匹吉 Marcello Malpighi (1628- 1694) 在观察青蛙的肺脏和肠系膜后,终于发现末稍动脉和静脉乃是由一种直径像头发一样细微的血管网所衔接,而将之命名为毛细血管 Capillaries,如此添补了哈维理论的漏洞,血液循环论因而大功告成。同时他也因而获得“显微医学之父”的美名。
❼ 科学发明有那些
这可就多咯,比如:反物质飞船一种最新的科技发明。最早出现在《反物质飞船》(威廉森)中,它首先于1942-1943期间在《惊奇故事》连载。美国研究反物质太空船 以正电子为燃料6周可达火星以正电子为燃料只需几十毫克,速度却比核动力太空船快一倍时报综合报道 美国宇航局先进理念研究所(NIAC)正在资助一个研究小组,该小组正致力于以反物质作为动力的太空船研究。燃料重量比方糖还轻科幻小说中,大多数自主型恒星飞船使用反物质做燃料,原因是反物质是最具潜力的燃料。要想把人类送上火星,需要成千上万吨的化学燃料,但是如果以反物质为燃料的话,仅仅几十毫克的反物质(一毫克约为一块方糖重量的千分之一)就能帮助人类实现登上火星的梦想,而且只需要6周时间。以前的反物质太空船设计使用反质子,它们在湮灭时会产生危害性的高能伽马射线,所以可行性不大。新设计将采用正电子,正电子产生的伽马射线能量比反质子低400倍,从而可以避免产生这种极具放射性污染的副作用。如何储存成技术挑战先进理念研究所正对此展开初步研究,不过目前还面临一个技术挑战,那就是生产正电子价格过于昂贵。在太空中,宇宙射线中高速粒子可以通过相互碰撞产生反物质。而在地球上,我们却需要通过粒子加速器来生产反物质,NIAC首席研究员史密斯说,“据粗略估计,以现在的技术来为人类火星之旅生产正电子,每生产10毫克正电子将耗资约2.5亿美元”。另一个挑战就是如何在小型空间内储存足够的正电子。因为它们会吞食正常物质,所以无法把它们装入瓶子,只能存放在电磁场内。科学家们正致力于研究开发克服这些挑战的方法,假如他们的努力实现,也许未来人类真的可以借助科幻小说里描述的能源遨游太空。反物质太空船三大优势正电子动力太空船与现在美国的火星登陆计划相比将有几个方面的优势。优势1:旅途更安全美国火星登陆计划正提议使用核反应堆为火星太空船提供动力。但是核反应堆相当复杂,在火星之旅中很多潜在的问题可能会导致核反应堆发生故障。而正电子反应堆能像核反应堆一样为太空船提供充足动力,并且其结构相当简单。优势2:不会产生残留物采用核燃料作为动力的太空船在其核燃料用完之后所产生的核废料仍具有放射性。如果使用正电子反应堆,在其燃料耗尽之后则不会产生残留物,因此即使残留正电子反应堆偶然进入地球大气层也不会引发安全方面的担忧。优势3:45天内可达火星正电子反应堆另一个重要优势就是速度。按照火星登陆计划,太空船和宇航员将在大约180天后飞抵火星。正电子动力太空船可能只需要90天左右就可抵达火星,甚至有可能在45天内完成。
望采纳,O(∩_∩)O
❽ 影像学x线的发明起源
医学影像学不仅扩大了人体的检查范围,提高了诊断水平,而且可以对某引些疾病进行治疗。这样,就大大地扩展了本学科的工作内容,并成为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支柱。
自伦琴(WilhelmConradRontgen)1895年发现X线以后不久,在医学上,X线就被用于对人体检查,进行疾病诊断,形成了放射诊断学(diagnosticradiology)的新学科,并奠定了医学影像学(medicalimageology)的基础。至今放射诊断学仍是医学影像学中的主要内容,应用普遍。50年代到60年代开始应用超声与核素扫描进行人体检查,出现了超声成像(ultrasonography,USG)和γ闪烁成像(γ-scintigraphy)。70年代和80年代又相继出现了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X-raycomputedtomography,X-rayCT或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e,MRI)和发射体层成像。(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ECT)如单光子发射体层成像(,SPECT)与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ET)等新的成像技术。这样,仅100年的时间就形成了包括X线诊断的影像诊断学(diagnosticimageology)。虽然各种成像技术的成像原理与方法不同,诊断价值与限度亦各异,但都是使人体内部结构和器官形成影像,从而了解人体解剖与生理功能状况以及病理变化,以达到诊断的目的;都属于活体器官的视诊范畴,是特殊的诊断方法。70年代迅速兴起的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radiology),即在影像监视下采集标本或在影像诊断的基础上,对某些疾病进行治疗,使影像诊断学发展为医学影像学的崭新局面。医学影像学不仅扩大了人体的检查范围,提高了诊断水平,而且可以对某引些疾病进行治疗。这样,就大大地扩展了本学科的工作内容,并成为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