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发明齿轮视频

发明齿轮视频

发布时间:2021-06-29 21:25:06

① 用齿轮可以做那些小制作小发明

用两个齿轮传动,其中一个接上微型电风扇叶片,另一个装个能转动的手柄,这样就是一个自制的手摇风扇啦。。。呵呵 望采纳!

② 齿轮是谁发明的

齿轮的发明据说无据可考,最早可能能追溯到亚里士多德。
关于齿轮,据说在希腊时代就有了很多设想。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土多德和阿基米德都研究过齿轮。希腊有名的发明家古蒂西比奥斯在圆板工作台边缘上均匀地插上销子,使它与销轮啮合,他把这种机构应用到刻漏上。这约是公元前150年的事。
在公元前100年,亚历山人的发明家赫伦发明了里程计,在里程计中使用了齿轮。
公元1世纪时,罗马的建筑家毕多毕斯制作的小汽车式制粉机上也使用了齿轮传动装置。
到14世纪,开始在钟表上使用齿轮。
15世纪的大艺术家达·芬奇发明了许多机械,也使用了齿轮。但这个时期的齿轮与销轮一样,齿与齿之间不能很好地啮合。这样,只能加大齿与齿之间的空隙,而这种过大的间隙必然会产生松驰的现象。
后来,为了使齿轮合适得精确,希望通过计算方法得到齿轮的形状。因而,数学家们也参加了齿轮研究工作。1674年,丹麦天文学家雷米尔发表了关于制造齿轮的基准曲线(摆线)的论述。1766年,法国的数学家卡诺又发表了更详细的论述。1767年,瑞士数学家欧拉对渐开线原理发表了新的研究见解。1837年,英国的威列斯创造了制造渐开线齿轮的简单方法。这样,在生产中渐开线齿轮取代了摆线齿轮,应用日趋广泛。
中国最晚到了西汉,就已经铸造并使用了铁制的齿轮。汉高祖建立的西汉王朝是公元前202年至公元前195年,这比古蒂西比奥斯还要早。河南巩县铁生沟村和南阳曾发现规模巨大的西汉铁官所属的冶铁作坊遗址。这两个遗址不光发现有炼炉、铁矿石和铸铁用的陶范等大量的冶炼工具;还大量发现了当时的铸造产品,有锸、锄等农具还有锤、鼎、盆、马衔、矛头等等,其中就有齿轮实物。这充分说明早在距今两千多年的汉代,人们就已经生产和使用铁制齿轮了。
不仅如此,在我国人工冶铁业的真正产生在春秋早期,铸造铁制齿轮的真正时间恐怕要早于汉代。
指南车的发明,标志着我国古代对齿轮系统的应用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实际上它是现代车辆上离合器的先驱。如果算上在人工铸造的铁齿轮以前就出现的,作为机械动力传输的木齿轮,恐怕年代会更久远。

③ 齿轮的发明者是谁

关于齿轮,据说在希腊时代就有了很多设想。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土多德和阿基米德都研究内过齿轮。希腊有名的发容明家古蒂西比奥斯在圆板工作台边缘上均匀地插上销子,使它与销轮啮合,他把这种机构应用到刻漏上。这约是公元前150年的事。

在公元前100年,亚历山人的发明家赫伦发明了里程计,在里程计中使用了齿轮。

公元1世纪时,罗马的建筑家毕多毕斯制作的小汽车式制粉机上也使用了齿轮传动装置。

到14世纪,开始在钟表上使用齿轮。

15世纪的大艺术家达·芬奇发明了许多机械,也使用了齿轮。但这个时期的齿轮与销轮一样,齿与齿之间不能很好地啮合。这样,只能加大齿与齿之间的空隙,而这种过大的间隙必然会产生松驰的现象。

后来,为了使齿轮合适得精确,希望通过计算方法得到齿轮的形状。因而,数学家们也参加了齿轮研究工作。1674年,丹麦天文学家雷米尔发表了关于制造齿轮的基准曲线(摆线)的论述。1766年,法国的数学家卡诺又发表了更详细的论述。1767年,瑞士数学家欧拉对渐开线原理发表了新的研究见解。1837年,英国的威列斯创造了制造渐开线齿轮的简单方法。这样,在生产中渐开线齿轮取代了摆线齿轮,应用日趋广

④ 齿轮起源

齿轮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二三世纪的古埃及的托勒密王朝。那时,端面齿轮或伞形齿轮通常用来驱动一个像“灯笼”一样的极粗糙的小齿轮组件;小齿轮组件是用板条笼或栅笼连接起来的两个简单的轮圈,轮圈的两端被齿轮松松地咬祝在欧洲、亚洲和非洲,有齿轮的提水装置到处采用,而且在许多世纪内,不少村庄都只有一套齿轮。

但大约在公元前1世纪,有人看出,可以用齿轮把卧式水磨同垂直提水的水车(两项较晚的发明)结合起来;维脱劳维斯在描述用垂直水轮、端面齿轮和“灯笼”驱动水磨时,最先向我们介绍了齿轮。这种水磨的推广比卧式的缓慢,但中世纪初期,至少在欧洲的低地国家和穆斯林世界的某些人口稠密地区,它却是磨面粉的普通方法。

⑤ 齿轮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远在公元前400~200年的中国古代就巳开始使用齿轮,在我国山西出土的青铜齿轮是迄今巳发现的最古老齿轮,作为反映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的指南车就是以齿轮机构为核心的机械装置。17世纪末,人们才开始研究,能正确传递运动的轮齿形状。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以后,齿轮传动的应用日益广泛;先是发展摆线齿轮,而后是渐开线齿轮,一直到20世纪初,渐开线齿轮已在应用中占了优势。
早在1694年,法国学者Philippe De La Hire首先提出渐开线可作为齿形曲线。1733年,法国人M.Camus提出轮齿接触点的公法线必须通过中心连线上的节点。一条辅助瞬心线分别沿大轮和小轮
的瞬心线(节圆)纯滚动时,与辅助瞬心线固联的辅助齿形在大轮和小轮上所包络形成的两齿廓曲线是彼此共轭的,这就是Camus定理。它考虑了两齿面的啮合状态;明确建立了现代关于接触点轨迹的
概念。1765年,瑞士的L.Euler提出渐开线齿形解析研究的数学基础,阐明了相啮合的一对齿轮,其齿形曲线的曲率半径和曲率中心位置的关系。后来,Savary进一步完成这一方法,成为现在的Eu-let-Savary方程。对渐开线齿形应用作出贡献的是Roteft WUlls,他提出中心距变化时,渐开线齿轮具有角速比不变的优点。1873年,德国工程师Hoppe提出,对不同齿数的齿轮在压力角改变时的渐开线齿形,从而奠定了现代变位齿轮的思想基础。
19世纪末,展成切齿法的原理及利用此原理切齿的专用机床与刀具的相继出现,使齿轮加工具军较完备的手段后,渐开线齿形更显示出巨大的优走性。切齿时只要将切齿工具从正常的啮合位置稍加移动,就能用标准刀具在机床上切出相应的变位齿轮。1908年,瑞士MAAG研究了变位方法并制造出展成加工插齿机,后来,英国BSS、美国AGMA、德国DIN相继对齿轮变位提出了多种计算方法。
为了提高动力传动齿轮的使用寿命并减小其尺寸,除从材料,热处理及结构等方面改进外,圆弧齿形的齿轮获得了发展。1907年,英国人Frank Humphris最早发表了圆弧齿形。1926年,瑞土人Eruest Wildhaber取得法面圆弧齿形斜齿轮的专利权。1955年,苏联的M.L.Novikov完成了圆弧齿形齿轮的实用研究并获得列宁勋章。1970年,英国Rolh—Royce公司工程师R.M.Studer取得了双圆弧齿轮的美国专利。这种齿轮现已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在生产中发挥了显著效益。
齿轮是能互相啮合的有齿的机械零件,它在机械传动及整个机械领域中的应用极其广泛。现代齿轮技术已达到:齿轮模数O.004~100毫米;齿轮直径由1毫米~150米;传递功率可达 十万千瓦;转速可达 十万转/分;最高的圆周速度达300米/秒。
齿轮在传动中的应用很早就出现了。公元前三百多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机械问题》中,就阐述了用青铜或铸铁齿轮传递旋转运动的问题。中国古代发明的指南车中已应用了整套的轮系。不过,古代的齿轮是用木料制造或用金 属铸成的,只能传递轴间的回转运动,不能保证传动的平稳性,齿轮的承载能力也很小。
随着生产的发展,齿轮运转的平稳性受到重视。1674年丹麦天文学家罗默首次提出用外摆线作齿廓曲线,以得到运转平稳的齿轮。
18世纪工业革命时期,齿轮技术得到高速发展,人们对齿轮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733年法国数学家卡米发表了齿廓啮合基本定律;1765年瑞士数学家欧拉建议采用渐开线作齿廓曲线。
19世纪出现的滚齿机和插齿机,解决了大量生产高精度齿轮的问题。1900年,普福特为滚齿机装上差动装置,能在滚齿机上加工出斜齿轮,从此滚齿机滚切齿轮得到普及,展成法加工齿轮占了压倒优势,渐开线齿轮成为应用最广的齿轮。
1899年,拉舍最先实施了变位齿轮的方案。变位齿轮不仅能避免轮齿根切,还可以凑配中心距和提高齿轮的承载能力。1923年美国怀尔德哈伯最先提出圆弧齿廓的齿轮,1955年苏诺维科夫对圆弧齿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圆弧齿轮遂得以应用于生产。这种齿轮的承载能力和效率都较高,但尚不及渐开线齿轮那样易于制造,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齿轮的组成结构一般有轮齿、齿槽、端面、法面、齿顶圆、齿根圆、基圆、分度圆。
轮齿简称齿,是齿轮上 每一个用于啮合的凸起部分,这些凸起部分一般呈辐射状排列,配对齿轮上的轮齿互相接触,可使齿轮持续啮合运转;齿槽是齿轮上两相邻轮齿之间的空间;端面是圆柱齿轮或圆柱蜗杆上 ,垂直于齿轮或蜗杆轴线的平面;法面指的是垂直于轮齿齿线的平面;齿顶圆是指齿顶端所在的圆;齿根圆是指槽底所在的圆;基圆是形成渐开线的发生线作纯滚动的圆;分度圆 是在端面内计算齿轮几何尺寸的基准圆。
齿轮可按齿形、齿轮外形、齿线形状、轮齿所在的表面和制造方法等分类。
齿轮的齿形包括齿廓曲线、压力角、齿高和变位。渐开线齿轮比较容易制造,因此现代使用的齿轮中 ,渐开线齿轮占绝对多数,而摆线齿轮和圆弧齿轮应用较少。
在压力角方面,小压力角齿轮的承载能力较小;而大压力角齿轮,虽然承载能力较高,但在传递转矩相同的情况下轴承的负荷增大,因此仅用于特殊情况。而齿轮的齿高已标准化,一般均采用标准齿高。变位齿轮的优点较多,已遍及各类机械设备中。
另外,齿轮还可按其外形分为圆柱齿轮、锥齿轮、非圆齿轮、齿条、蜗杆蜗轮 ;按齿线形状分为直齿轮、斜齿轮、人字齿轮、曲线齿轮;按轮齿所在的表面分为外齿轮、内齿轮;按制造方法可分为铸造齿轮、切制齿轮、轧制齿轮、烧结齿轮等。
齿轮的制造材料和热处理过程对齿轮的承载能力和尺寸重量有很大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前,齿轮多用碳钢,60年代改用合金钢,而70年代多用表面硬化钢。按硬度 ,齿面可区分为软齿面和硬齿面两种。
软齿面的齿轮承载能力较低,但制造比较容易,跑合性好, 多用于传动尺寸和重量无严格限制,以及小量生产的一般机械中。因为配对的齿轮中,小轮负担较重,因此为使大小齿轮工作寿命大致相等,小轮齿面硬度一般要比大轮的高 。
硬齿面齿轮的承载能力高,它是在齿轮精切之后 ,再进行淬火、表面淬火或渗碳淬火处理,以提高硬度。但在热处理中,齿轮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变形,因此在热处理之后须进行磨削、研磨或精切 ,以消除因变形产生的误差,提高齿轮的精度。
制造齿轮常用的钢有调质钢、淬火钢、渗碳淬火钢和渗氮钢。铸钢的强度比锻钢稍低,常用于尺寸较大的齿轮;灰铸铁的机械性能较差,可用于轻载的开式齿轮传动中;球墨铸铁可部分地代替钢制造齿轮 ;塑料齿轮多用于轻载和要求噪声低的地方,与其配对的齿轮一般用导热性好的钢齿轮。
未来齿轮正向重载、高速、高精度和高效率等方向发展,并力求尺寸小、重量轻、寿命长和经济可靠。
而齿轮理论和制造工艺的发展将是进一步研究轮齿损伤的机理,这是建立可靠的强度计算方法的依据,是提高齿轮承载能力,延长齿轮寿命的理论基础;发展以圆弧齿廓为代表的新齿形;研究新型的齿轮材料和制造齿轮的新工艺; 研究齿轮的弹性变形、制造和安装误差以及温度场的分布,进行轮齿修形,以改善齿轮运转的平稳性,并在满载时增大轮齿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齿轮的承载能力。
摩擦、润滑理论和润滑技术是 齿轮研究中的基础性工作,研究弹性流体动压润滑理论,推广采用合成润滑油和在油中适当地加入极压添加剂,不仅可提高齿面的承载能力,而且也能提高传动效率。 [编辑本段]中国齿轮工业的发展中国齿轮工业在“十五”期间得到了快速发展:2005年齿轮行业的年产值由2000年的240亿元增加到68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3.27%,已成为中国机械基础件中规模最大的行业。就市场需求与生产规模而言,中国齿轮行业在全球排名已超过意大利,居世界第四位。

⑥ 齿轮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最早出现于公元前300年。

在西方,公元前300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机械问题》中,就阐述了用青铜或铸铁齿轮传递旋转运动的问题。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和阿基米德都研究过齿轮,希腊有名的发明家古蒂西比奥斯在圆板工作台边缘上均匀地插上销子,使它与销轮啮合,把这种机构应用到刻漏上。

这是公元前150年的事。在公元前100年,亚历山人的发明家赫伦发明了里程计,在里程计中使用了齿轮。公元1世纪时,罗马的建筑家毕多毕斯制作的水车式制粉机上也使用了齿轮传动装置。到14世纪,开始在钟表上使用齿轮。

(6)发明齿轮视频扩展阅读:

一、齿轮机构基本要求

在齿轮传动机构的研究、设计和生产中,要满足以下两个基本要求:

1、传动平稳——在传动中保持瞬时传动比不变,冲击、振动及噪音尽量小。

2、承载能力大——在尺寸小、重量轻的前提下,要求轮齿的强度高、耐磨性好及寿命长。

二、齿轮常用材料

制造齿轮的常用材料主要有:调质钢、渗碳钢、铸钢、合金铸钢、灰铸铁和球墨铸铁。

1、用于制造齿轮的调质钢的材料牌号有:45#钢、35SiMn、42SiMn、50SiMn、40Cr、35CrMo、42CrMo、37SiMn2MoV、40CrMnMo、40CrNi、38SiMnMo、42CrMo4V。

2、用于制造齿轮的渗碳钢的材料牌号是:20Cr、20CrMnTi、20CrMnMo、38CrMoAl、17CrNiMo6、12Cr2Ni4、20Cr2Ni4、20CrNi3。

3、用于制造齿轮的铸钢和合金铸钢的材料牌号有:ZG 310-570、ZG 340-640、ZG 40Mn2、ZG 35SiMn、ZG 42SiMn、ZG 50SiMn、ZG 40Cr、ZG 35CrMo、ZG 35CrMnSi。

⑦ 齿轮是什么时候发明出来的工业革命之后还是什么

齿轮很早就被发明了

西方,古希腊时代。公元前150年。

中国西汉。公元前200年左右。

而工业革命是1733年开始的,时代相差一千九百多年。

⑧ 中国古代有没有发明过齿轮

东汉初年(公元 1世纪)已有人字齿轮。三国时期出现的指南车和记里鼓车已内采用齿轮传动容系统。晋代杜预发明的水转连磨就是通过齿轮将水轮的动力传递给石磨的。史书中关于齿轮传动系统的最早记载,是对唐代一行、梁令瓒于 725年制造的水运浑仪的描述。北宋时制造的水运仪象台(见中国古代计时器)运用了复杂的齿轮系统。明代茅元仪著《武备志》(成书于1621年)记载了一种齿轮齿条传动装置。
1956年发掘的河北安午汲古城遗址中,发现了铁制棘齿轮,轮直径约80毫米,虽已残缺,但铁质较好,经研究,确认为是战国末期(公元前3世纪)到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4年)期间的制品。1954年在山西省永济县蘖家崖出土了青铜棘齿轮。参考同坑出土器物,可断定为秦代(公元前221~前206)或西汉初年遗物,轮40齿,直径约25毫米。关于棘齿轮的用途,迄今未发现文字记载,推测可能用于制动,以防止轮轴倒转。1953年陕西省长安县红庆村出土了一对青铜人字齿轮。根据墓结构和墓葬物品情况分析,可认定这对齿轮出于东汉初年。两轮都为24齿,直径约15毫米。衡阳等地也发现过同样的人字齿轮。
希望能帮助到你

⑨ 齿轮是谁发明的

齿轮的发明据说无据可考,最早可能能追溯到亚历十多德。
关于齿轮,据说在希腊时代就有了很多设想。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土多德和阿基米德都研究过齿轮。希腊有名的发明家古蒂西比奥斯在圆板工作台边缘上均匀地插上销子,使它与销轮啮合,他把这种机构应用到刻漏上。这约是公元前150年的事。
在公元前100年,亚历山人的发明家赫伦发明了里程计,在里程计中使用了齿轮。
公元1世纪时,罗马的建筑家毕多毕斯制作的小汽车式制粉机上也使用了齿轮传动装置。
到14世纪,开始在钟表上使用齿轮。
15世纪的大艺术家达·芬奇发明了许多机械,也使用了齿轮。但这个时期的齿轮与销轮一样,齿与齿之间不能很好地啮合。这样,只能加大齿与齿之间的空隙,而这种过大的间隙必然会产生松驰的现象。
后来,为了使齿轮合适得精确,希望通过计算方法得到齿轮的形状。因而,数学家们也参加了齿轮研究工作。1674年,丹麦天文学家雷米尔发表了关于制造齿轮的基准曲线(摆线)的论述。1766年,法国的数学家卡诺又发表了更详细的论述。1767年,瑞士数学家欧拉对渐开线原理发表了新的研究见解。1837年,英国的威列斯创造了制造渐开线齿轮的简单方法。这样,在生产中渐开线齿轮取代了摆线齿轮,应用日趋广泛

⑩ 谁发明的电脑

发明者:艾克特及曼奇里(美国人)
年份:1945年
地点: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要讲电脑,先要提出电脑的位代号,英国的布尔建立布尔代数的一殷逻辑法,为现代的计算机及电脑奠下基础。至於第一「台」电脑是设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内,该电脑名为 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中文名为「电子数字积分仪电脑」。

这台占了整间房子的电脑重30吨,用了一万八千支真空管及六千个开关掣,ENIAC 每秒钟可以进行五千次数字运算,不过此脑本身也有弱点,那便是缺乏记忆体,只是一部大型的计数机。

电脑晶片的出现:由於真空管本身体积较大,科学家贝尔在1948年发明电脑晶片代替真空管,令电脑的体积缩小了又不会散发大量热力。后来艾克特及曼奇利联同数学家范纽曼便共同解决电脑的弱点,令电脑能运算外,也能自行执行命令,这便是现时电脑的基本模式。

帕斯卡於1642年设计出了电脑的图纸,连外壳和齿轮用什麼样的金属材料都作了认真的选择,同年造出了一台电脑。这是世界上第一台齿轮式电脑。

帕斯卡的这台电脑可以计算到8位数字,表示数字的齿轮共16个,每个齿轮均分成10个齿,每个齿表示0~9中的一个数,并按大小排列。8 个齿轮在上面组成垂直齿轮组,从左到右构成8位读数,分别表示个位数、十位数、百位数……千万位数;另外8个齿轮在下面组成水准齿轮组,从左到右可以进行 8位数的加减。

帕斯卡发明的钟表式齿轮电脑,是机械式电脑的初级阶段。它的外壳用黄铜制成,精致美观。但这台电脑的功能还很差,做乘法时必须用连加的方法;做除法时,也只能用连减的方法,而且这台机器需用一个小钥匙拨动一下方能计算,每次计算结束,都必须复原到零位以后,方可重新计算,很不方便。在计算过程中它又常发生故障。但是帕斯卡电脑的发明对以后电脑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帕斯卡一下子成了著名人物。

6年后,帕斯卡对自己发明的电脑提出了专利申请,1649年获得专利权。当他的电脑在卢森堡宫展出时,成千上万的人被吸引住了。帕斯卡自己也为这一伟大杰作而陶醉,他时常到卢森堡宫去看这件不朽的“艺术品”,深感自豪。帕斯卡电脑的发明是人类在计算工具上的新突破。它发明的意义远远超出了这台电脑本身的使用价值,它告诉人们用纯机械装置可代替人的思维和记忆。从此在欧洲兴起了“大家来造思维工具”的热潮。至今还有很多游人和学者慕名前往卢森堡宫参观这一历史上的珍品——世界上第一台齿轮式电脑。

目前,帕斯卡发明制造的齿轮式电脑还保留有6台。其中5台在巴黎艺术和手工艺品博物馆内,一台保存在德累斯顿的物理教学沙龙。这些电脑长约30~侧厘米,宽15厘米,高10厘米,是科学史上难得的珍品。

帕斯卡一直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台齿轮式电脑的发明者,他也为自己的这一成就而感到无比自豪。但在帕斯卡发明之前,德国的数学家卡什尔已设计制造出6位数的齿轮式电脑。卡什尔是著名的东方语言学家,数学家。他对天文学也有颇深的研究。他常困於大量的数据计算,被繁杂的计算搅得精疲力尽。现实中的问题促使他创造一种新的得力的计算工具,来减轻计算上的沉重负担。1623年,他开始著手构思设计,同年造出了样机,以后又进行了一些改进。这台电脑的原理与帕斯卡的有相同之处,使用过程中也极易发生故障。从历史上来看,人们对卡什尔发明电脑了解很少,它的社会影响极小,直到1958年,人们才在有关历史资料中得知他发明齿轮式电脑的情况。因此,在谈到第一个齿轮式电脑发明时,不能不提及卡什尔。实际上,卡什尔才是齿轮式电脑的第一个发明者。

阅读全文

与发明齿轮视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pdf设置有效期 浏览:634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
申发明5G 浏览:815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记录 浏览: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