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创造社"成员
创造社
中国现代文学团 体。1921年6月由留 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上海发起成立。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命题,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郭沫若的诗集《女神》,郁达夫的小说《沉沦》及郭沫若的译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是该社最有影响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主张和锋芒毕露的文学活动,成为五四以后新文学一支生力军,特别在文学青年中激起强烈共鸣。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造社主要成员大部分倾向革命或从事革命实际工作。随后,表现出“转换方向”的态势,并有新从日本回国的李初梨、冯乃超、彭康 、朱镜我等思想激进的年轻一代参加,遂发展而为后期创造社。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28年初,郭沫若的《英雄树》、成仿吾的《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冯乃超的《艺术与社会生活》、李初梨的《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等文章,要求文学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面向工农大众,作家要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对五四以后的文学和鲁迅等作家,却作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意识代表进行偏激的批判。由此引 起关于“革命文学”的 论争。1929年2月,创造社为国民党政府封闭。
1926年创造社同人摄于广州 左起:王独清、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
创造社前期主办的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中华新报》副刊)、《洪水》半月刊;后期的刊物主要有《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除文学外,后期创造社刊物更注意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科学问题的研究和宣传。创造社成立后即编辑和出版创造社丛书,出版的主要是该社成员的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理论及译作,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共出版60余种。
㈡ 名词解释 创造社
1921年7月由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发起成立于日本。
主张内“为艺术容而艺术”的浪漫主义文学旗帜,强调艺术表现自我和内心的自然流露。
艺术风格与审美追求:重感情
善于运用“自传体”、“书信体”、“第一人称”的艺术手法
表现作家的主管感受,表现自我,注重主观内心世界的刻画
㈢ 创造社注重文学的社会意义,被看作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对吗
创造社注重文学的社会意义,被看作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对啊
如满意请采纳
㈣ 文学创造社的名词解释
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专主要属成员郭沫若、郁达夫等,主要出版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创造社的文学主张有明显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色彩,非常强调文学是作家的自我表现,极力反对文艺的社会功用,认为于是应除祛一切功利,力求本身之完美,同时,他们又极力反对社会黑暗,创造社的主要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的,重在抒发个人感情,表现自己个性。如郭沫若的诗集《前茅》、郁达夫的《茑萝行》、《春风沉醉的晚上》等都以浓重的主观抒情色彩、鲜明的浪漫主义倾向而成为创作社的代表作品。
㈤ “文研会”,“创造社”名词解释
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4日在北京正式成立,发起人为:郑振铎、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许地山、王统照、耿济之、郭绍虞、周作人、孙伏园、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后来陆续发展的会员有谢婉莹(冰心)、顾毓琇、黄庐隐、朱自清、王鲁彦、夏丏尊、舒庆春(老舍)、胡愈之、刘半农、刘大白、朱湘、徐志摩、彭家煌等,共达170馀人。成立时发表有《文学研究会宣言》及《文学研究会简章》。会址设在北京。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文学研究会成立宣言带有著作工会色彩,它宣称,文学研究会的成立“是建立著作工会的基础”,希望“著作同业的联合”,以“谋文学工作的发达与巩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他们后来的活动未能完全按计划进行﹐组织相当松散。1932年初《小说月报》停刊后,该会活动即基本停顿。
五四”新文学运动初期成立的文学团体。1921年7月由在日本留学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组成。他们于1921年秋在上海出版发行了《创造社丛书》,最初收郭沫若的诗作《女神》、郁达夫的小说集《沉沦》以及郭沫若所译德国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等。1922年5月起在上海出版《创造》季刊,1923年编辑出版《创造周报》以及《中华新报》的文学副刊。
创造社在前期以“尊重天才、主张自我表现”为艺术宗旨,作品有典型的早期浪漫主义唯美特征,对中国的新文学运动起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以创造社为核心所形成的诗歌流派也称为早期浪漫主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造社主要成员大部分倾向革命或从事革命实际工作。随后,表现出“转换方向”的态势,并有新从日本回国的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等思想激进的年轻一代参加,遂发展而为后期创造社。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后期的创造社还有从日本归来的冯乃超、王独清、穆木天、彭康等新会员加入。主要刊物有《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1929年2月,创造社为国民党政府关闭。
㈥ 求一下几题答案
艺术形象“高觉慧”出自哪部作品?(《家》 )。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兵书是指( 《孙子兵法》)。
我国鸟类中,消灭森林害虫最多的是(杜鹃 )。
“一问三不知”中的“三不知”是指(开始、经过、结果 )。
<<西游记>>中的火焰山是今天的(吐鲁番 )。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语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
下列不属于唐宋八大家 的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
主张“人性本善”的是孟子,那么,主张“人性本恶”的是谁( 荀子)。
脍炙人口的著名诗句‘天若有情天亦老’是谁的名句(李贺 )。
俄国的短篇小说大师是谁(契诃夫 )。
“创造社”是由郭沫若和谁一起发起组织的(郁达夫 )。
我国古代文学名作《世说新语》的作者是谁(刘义庆 )。
成语“安步当车”中形容怎样走可以像坐车一样?( 从容得走)。
下列哪项不属于‘小说三要素’之一的是(起因,经过,结果 )。
中国古代名著《世说新语》是一部什么作品(笔记体小说 )。
下面哪部名著不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哈姆雷特》《噢赛罗》 《李尔王》 《麦克白斯》 )。
哪个器官制造了血液( )。
哪个国家的垃圾产量居世界第一( )。
能够制造蜂蜡的是那种类型的蜜蜂( )。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欧阳修,字什么( 永叔)。
“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儿,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是描写《红楼梦》中的哪一个人物(探春 )。
名著《茶花女》的作者是谁(大仲马 )。
“茅盾”是一位作家的笔名,这位作家的原名是(沈德鸿 )。
《尝试集》的作者是谁(胡适 )。
历史上的“约法三章”是由谁先提出的(刘邦 )。
我国四大名亭中的“爱晚亭”是因为谁的诗句而成名(杜牧 )。
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共有多少回(100 )。
中国焚书坑儒的是谁(李斯 )。
《红楼梦》中的“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指的(探春 )。
老舍原名是(舒庆春 )。
蜘蛛属于( )。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的书名有什么含义( )。
证明磁能生电的第一个实验是谁做的(法拉第 )。
月球表面重力加速度是地球表面的( )。
中国传统书画所用的是下列哪种纸(宣纸 )。
我国历史上‘卧薪尝胆’的典故,讲的是哪位君王的故事(越王勾践 ) 。
哪座城市被称为“音乐之城”(维也纳 )。
我国的河母渡遗址位于哪个省(陕西 )。
“知识就是力量”是英国哪个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的名言( 培根)。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以那种科学来证明的(进化论 )。
水利工程奇迹都江堰是在哪一时期建造的(北宋 )。
远古时代的恐龙属于_____动物(爬行类 )。
明代以后廷试的前三名依次是(状元 榜眼 探花 )。
㈦ 什么是创造社
“五四”新文学运动初期成立的文学团体。1921年7月由在日本留学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组成。他们于1921年秋在上海出版发行了《创造社丛书》,最初收郭沫若的诗作《女神》、郁达夫的小说集《沉沦》以及郭沫若所译德国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等。1922年5月起在上海出版《创造》季刊,1923年编辑出版《创造周报》以及《中华新报》的文学副刊。
创造社在前期以“尊重天才、主张自我表现”为艺术宗旨,作品有典型的早期浪漫主义唯美特征,对中国的新文学运动起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以创造社为核心所形成的诗歌流派也称为早期浪漫主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造社主要成员大部分倾向革命或从事革命实际工作。随后,表现出“转换方向”的态势,并有新从日本回国的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等思想激进的年轻一代参加,遂发展而为后期创造社。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后期的创造社还有从日本归来的冯乃超、王独清、穆木天、彭康等新会员加入。主要刊物有《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1929年2月,创造社为国民党政府关闭。
㈧ 太阳社和创造社
创造社——它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成立的文学社团,是中国现代文学团体。1921年7月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
太阳社—— 太阳社是现代文学团体。1927年秋成立于上海。发起人为蒋光慈、钱杏□(阿英)、孟超、杨□人等
(1)文化立场之差异:
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命题,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郭沫若的诗集《女神》,郁达夫的小说《沉沦》及郭沫若的译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是该社最有影响的作品。
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要求文学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面向工农大众,作家要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对五四以后的文学和鲁迅等作家,却作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意识代表进行偏激的批判。由此引起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太阳社的主要成员大都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从实际斗争中转移到上海从事文化活动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他们有相似的斗争经历和共同的思想基础,在文学主张与创作上,也有某些共同的倾向:积极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反映工农大众的生活与斗争。
如蒋光慈的《短裤党》等所谓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所以,所谓的“差异”主要是创造社前期提倡的“浪漫主义与唯美主义”文学主张。
到大革命后,两者都由于受到当时中国共产党内左倾思潮的影响,对五四以后的文学和鲁迅等作家,作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意识代表进行偏激的批判。打起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大旗,走上“唯我独革,唯我独左”的道路。
(2)产生原因:
创造社是由留日的知识分子在1921年就建立的。当时在“五四”精神的鼓舞下,反对封建主义,追求“个性解放”符合了中国知识分子精神需求。——
所以创造社在当时能同茅盾的“文学研究会”,鲁迅的“语丝社”等一起并肩战斗。
太阳社是激进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1927年成立的文学社团。由于共产党的失败,他们从实际斗争中转移到上海从事文化活动,他们有相似的斗争经历和共同的思想基础,在文学主张与创作上,也有某些共同的倾向:积极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反映工农大众的生活与斗争。——
所以“他们又难免在激情中夹杂着偏激的情绪”。
后期,创造社主要成员大部分倾向革命或从事革命实际工作。随后,表现出“转换方向”的态势,(郭沫若出走日本,田汉等回到书斋)。
然后有新从日本回国的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等思想激进的年轻一代参加,遂发展而为后期创造社。
这样后期创造社同太阳社有了同一的“马列主义理论基础”,有了“无产阶级文学”的实践(这都来自苏联),为了“掌握无产阶级的话语权”,两者在对“封建余孽”鲁迅进行恶劣的“批判”的阶级路线上,联合起来了。
(3)太阳社于1929年底自动宣告解散,1930年春全部成员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创造社于1929年为国民党政府封闭,部份成员加入“左联”。
㈨ 创造社的人员可分几种类型或说创作风格分几类
很明显的,文研会他们要求文学表现人生、指导人生、对人生起作用,因而也被称为“为人生派”.
创造社他们的主张多带有明显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色彩,因而也被称为“为艺术派”.
具体实践,你找两篇小说加以对比不就行了.比如叶圣陶的《潘先生在难中》和《沉沦》.
《潘先生在难中》的内容特点
《潘
先生在难中》是叶绍钧早期小说的代表作.它以1924年发生于江浙的军阀战争为背景,通过让里县一位小学校长潘先生在战乱中带领全家逃难到上海,而自己又
因教育局长的通知只身返回县城,以及他在战后欢迎得胜的军阀这三个主要情节
,塑造了潘先生这个城市小资产阶级中典型的灰色小人物形象.在军阀混战中,他首先考虑的是他自己和他家小的利益,他带全家逃到了上海,为自己“从毁灭和危
难当中”捡回了四条性命和一个皮包而感到舒快.他回到县里后,先是为自己决定回来而不会被开除而庆幸,接着又为自己的家产忧虑和操劳,最后,在炮声中带着
细软躲进了洋人的红房子里去了.如果说从题材上看,写教育界是叶绍钧小说的特长,那么,从反映人生面貌的角度来看,写灰色人生就是叶绍钧小说的特色了.这
类灰色的人物包括的阶层很广,但更为集中的、深刻的、典型的仍是教育界的人物,而最为成功的便是潘先生了.
潘先生形象
自私而精明,胆怯而
乐观,这是潘先生性格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在他的思想性格中,带着明显的“奴性”特征.他既对统治阶级不满,又心甘情愿为他们效劳;既对军阀的罪恶有亲身的
感受,又故作潇洒地为他们歌功颂德.畏畏缩缩、庸庸碌碌,没有正义感,没有是非观,没有社会意识,没有男儿血性.个人利益和家庭利益占据了他的全部心灵,
自私猥琐,庸俗低级,随遇而安.这类灰色人物在旧社会各界的雇员阶层中,常能见到.
《潘先生在难中》的艺术特色
(1)叶绍钧初期的小说较为散文化,后来情节 性有所增强,有的重故事,有的通过情节 片断,着重塑造人物.《潘先生在难中》在结构上主要截取生活片断,顺序连接,简明朴素,情节 生动而细节 精彩,既有利于人物性格的完成,又使作品紧密而不拘谨.
(2)
叶绍钧在写作中坚持冷静、客观的态度.在文学研究会作家中,他是真正“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地、写实地描写着灰色的卑琐的人生的.”他尽量让事实说话,用
人物自身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其性格.如《潘先生在难中》第一段“逃难”中的精采描写,约十个细节 便从多侧面把潘先生的心灵勾勒出来了.
(3)叶
绍钧小说的语言是非常朴实的,同时又是非常严谨的,描情叙事都凭那平正、明净、清爽、流畅的文字.与他冷静客观的创作态度相一致,他在讽刺之中也不露声
色,几乎全不用夸张,只抓取一二言行,用平静的口气加以表述,那讽刺的效果常在读者的回味中.因此,他的小说又是蕴藉而含蓄的.叶绍钧的小说是文学研究会
中最能体现该会主张的现实主义方法的,也是鲁迅之后最具现实主义特色的,所以,在文学研究会的众多作家中,他是最为重要的作家.
《沉沦》和郁达夫小说的艺术特色
(1)郁达夫的《沉沦》等抒情小说,从头到尾贯穿始终的是作家的情绪流.他的小说同郭沫若的诗一样,是生的颤动、灵的叫喊.这种情绪流的小说,结构单纯、松散,带有散文的特点,故事的进展不是依据人物的性格逻辑和情节 的内在冲突,而是随着主观情绪的起伏而发展.
(2)郁达夫的《沉沦》等抒情小说,不大重视人物塑造,不求细节 的真实刻绘.自叙小说的主人公实质上是作家自我表现的工具,而寄托小说的主人公也是作家自己的化身,即使是《薄奠》这样的现实主义成分较明显的作品,其主人公虽是劳动者,但仍可看到作家内在情绪的外化表现.
(3)郁达夫抒情小说中使用的各种表现手法,都以抒情为目的.自然景色均沾染着主人公的感情色彩;大段的内心独白更是感情的宣泄.
㈩ 创造社的历史及其成员
又称“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的新文学团体
1921年1月4日,周作人、郑振铎、郭绍虞、朱希祖、瞿世瑛、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等十二人在北京成立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的文学研究会。
作为响应,1921年6月上旬,留学日本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于日本东京成立创造社。
撰文
成仿吾痛斥“整理国故”
1923年11月18日,成仿吾在创造月刊第28期发表国学运动之我见,斥责整理国故是倒行逆施的狂妄。
早在论国故学一文中提出“整理国故”的主张,提倡从训诂、校勘、引导人们理头于故纸堆中,说“被马克思、列宁、斯大林牵着鼻子走,也算不得好汉”,“我只希望尽我的微薄的能力,教我的少年朋友们学一点防身的本领,努力做一个不受人惑的人”。
对此,成仿吾指出:国学运动的实质“只不过是要在死灰中寻出火烬来满足他们那‘美好的昔日’的情诸,他们是想利用盲目的爱国的心理实行他们倒行逆施的狂妄”。
成仿吾诗作
1927年9月,成仿吾于创造社该月版《流浪》发表诗作《静夜》,表达了诗人心中的苦闷,彷徨以及对理想的憧憬和向往。
一、死一般的静夜!我好像在空中浮起,渺渺茫茫的。
我全身的热血,不住地低声潜跃,我的四肢微微地战着。
二、我漂着,我听见大自然的音乐。
徐徐的,清清的,我跟着他的音波,我把他轻轻吻着,我也飞起轻轻的。
麦克昂作品
1928年5月1日,创造月刊第1卷第11期发表麦克昂的文章桌子的跳舞。文章指出:“没有时代精神的作品是没有伟大性的”。
作者认为:“我们的文学家假如有无产阶级的精神,那我们的文坛一定会有进步”。“我们的目的是要消灭布尔乔亚阶级,乃至消灭阶级的,这点便是普罗列塔利亚文艺的精神”。
彭康谈“健康”和“尊严”
1928年7月10日,在《创造月刊》第1卷第12期发表了创造社成员彭康的文章《什么是“健康”和“尊严” ——〈新月的态度〉底批评》。
彭康在文章中针对《新月》杂志的发发刊词,回击了新月派的挑战,他指出:“折辱了他们的‘尊严’,即是新兴阶级获得了尊严。‘妨碍’了他们的‘健康’,即是新兴阶级增进了健康”。
创造社要求战士社道歉
6月12日,就《青年战士》第4期复活号上,造谣说“创造社为共产党之爪牙,曾领受第三国际之宣传费”一事,创造社委托刘世芳律师致函青年战士社,要求该社登报更正道歉。
8月14日,青年战士社函复刘世芳律师,认为此事与法律问题无涉,系国民党与共产党言论政治之争,并继续造谣诬蔑,大肆攻击共产党。
1928年以后,郭沫若避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社会的研究和对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学的研究;成仿吾赴法留学,回国后到革命根据地从事教育工作;后期创造社的一部分成员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等先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其中专门从事理论活动的彭康、朱镜我等,以后都转入“中国社会科学联盟”工作。而曾作为创造社当年发起人之一的田汉,早已另组南国社从事戏剧活动,张资平则另开书店,无形中脱离了创造社,以诗人出名的王独清则被清除出社。
1929年2月创造社终于为国民党当局封闭。随后创造社、太阳社的成员与包括鲁迅在内的进步作家合作,于1930年初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从而在中国整个30年代兴起了影响深远的左翼文艺运动。
(10)创造社被称为扩展阅读:
创造社的成果
创造社前期主办的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中华新报》副刊)、《洪水》半月刊;后期的刊物主要有《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
除文学外,后期创造社刊物更注意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科学问题的研究和宣传。创造社成立后即编辑和出版创造社丛书,出版的主要是该社成员的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理论及译作,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共出版60余种。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创造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