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金融危机来了,《资本论》火了。说明了什么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心血写成的一部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这部巨著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以数学般的准确性证明这一发展的方向必然引导到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确立。《资本论》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是马克思“整个一生科学研究的成果”,它凝聚着马克思的全部心血和智慧,是他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学文献。它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成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 《资本论》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资本主义却从《资本论》中汲取营养,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在自身范围内的进一步发展。马克思认识到了经济过程的动态性,并预见到了经济周期的存在,而且发展了关于经济活动的封闭理论。他同时还是第一个将经济和历史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学家,而《资本论》就是他这种创举的体现。 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它们的共同基础——物质生产过程,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正如列宁所说:“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都应用于一门科学”。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在《资本论》中是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资本论》的方法不亚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发现。 正如达尔文的《进化论》曾发现有机自然界的进化规律一样,马克思的《资本论》也发现了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著述的伟大的科学巨著,是人类历史上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对国际工人运动斗争经验的总结。它的出版,宣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末日,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因此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希望采纳
② 为什么说金融行业不创造财富
金融,基本在分配财富。
③ 资本论不适合当代 资本价值比劳动价值创造更多 法国作家
这话不正确,资本论也适合当代。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人创造的叫剩余价值;在社会主义国家,工人创造的叫利润。
④ 问道金融和经济学的区别时,有这样一句话“经济活动能创造实际的财富;金融活动可以赚钱但不创造价值"
经济活动是需要要素投入的。经济活动会形成价值。即生产力中的价值转化为回 产品或者劳务中。 这么产品以及答劳务包含着社会劳动时间,以价格来表现。经济活动是能产生GDP的。
而金融活动,只是将已产生的 产品与劳务 进行融通交易。利用不充分的市场信息来赚取利润。无法产生价值,只是对有价值的产品或劳务进行有目的的市场行为。
⑤ 《资本论》为什么遭那么多人反感
一、金融危机的爆发真的能使《资本论》重新火起来吗?
这次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据说在英国、德国等西欧国家,《资本论》大为畅销,销售量比过去增长了几倍甚至几十倍。另外据报道,德国财长和法国总统也开始研读《资本论》。这些信息,给国人一种印象,马克思又回来了,《资本论》又要开始“火起来”了。国内一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当然更是喜上眉梢,感觉好像出头的这一天终于到来了。因为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一直受到西方经济学的严重排挤,甚至一些所谓权威的学术杂志根本拒绝刊载研究马克思经济学的论文。当然,这是一种非常不正常的学术现象,刘国光等经济学家都曾经提出过严肃的批评,并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于是,最近几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环境略有改观。
但是,我认为,一场金融危机,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学术界的弱势地位。虽然金融危机证明了资本主义的矛盾之存在,虽然金融危机证明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是有效的,虽然中央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但是,《资本论》仍然不可能再像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样,成为几乎所有读书人尊重和阅读的对象,也不会成为所有经济学类学生的必读书。
⑥ 读《资本论》有什么现实意义
在马克思主义以前,已经有了政治经济学,不过那是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把“国民财富”作为研究对象,只讲物与物的关系,不讲人与人的特殊社会关系,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看成自古有之,永恒存在的东西。
马克思通过创作《资本论》,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根本革命,为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资本论》明确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并以唯物辩证法作指导,运用科学抽象法进行研究,从而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资本论》在批判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价值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分析了劳动的二重性,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从而为政治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6)资本论金融不创造价值扩展阅读:
2018年9月14日,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出版整整150周年。这部著作问世150年来,其思想影响力经久不衰。
用马克思的理论分析世界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所呈现的趋势,仍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马克思提出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论断便是最明显的例证。马克思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可以说,没有什么理论比马克思的这一观点更切中时弊。在现实中,经济基础不断向前发展,而上层建筑则具有相对稳定性,随着时间推移,这种相对滞后性必然导致社会矛盾的增长。
我们看到,在美国和英国,生存空间被挤占的社会中下阶层在2016年起来反对建制派的统治,这正是马克思观点最鲜活的例证。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资本论
⑦ 金融的人对社会不产生任何价值为何拿那么高薪水
中国的金融业其实属于垄断,没有充分市场竞争,大部分时候还是靠行政手段管理版。从业人员权素质低下,但是同等岗位薪资绝对数属于中上。与其收入相比,大部分绝对是价值高估的。其他行业再怎么赚钱,赚到后还是要乖乖交到金融业手里。金融有其资源配置和优化的作用。金融包括银行、基金、证券、保险、及其他衍生金融行业。在国外也只有投行和一般金融高层收益要高很多。 金融就像社会实体经济的血液,负责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调配。所以说:没有完善的金融,就不能有高质量的实体经济,因为市场上供求双方的信息总是不对称的。金融的人是因为他们利用创造有价值的人,所以他们就拿那么高薪水吧。 以上回答希望你能理解吧。
⑧ 关于《资本论》一书的问题。
第一、《资本论》的宗旨在当代中国更具有现实意义。
《资本论》的宗旨在于揭示、论证到底是什么创造了价值、到底是谁创造了社会财富。对于在大陆上过学的人来说,这似乎不是问题,因为这是“政治经济学”最基本的问题,各种考试都会涉及的问题,而且答案也很明确:劳动创造了价值,社会财富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我原来觉得,这样简单的问题还用得着这样的长篇巨著来论述吗?当然,我觉得可能有很多人和我一样的感觉,
在毛泽东时代的中国,这个问题确实没有必要,因为社会已经不存在处于不同阶层的阶级了,大家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情况是相同的,财富已经是社会财富。但是,现今的中国,正和马克思时代的欧洲有着相似的基本特征,据有关资料分析,中国的贫富差距,已经严重到足以发生社会变革的地步了(今天的网络媒体对此都有报道),现实的社会有着三个特点:1.市场经济理论本身就是对资本贡献的崇拜,这个理论认为,财富主要是由资本创造的,所以,掌握资本的资本家理所应当的应该占有社会财富,中国现阶段的社会,正是由官方不遗余力的灌输这一思想,在理论上就混淆了这个本来最基本的东西;2.在市场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社会实践,也把劳动及劳动者推向了最底层,在社会分配上,资本、管理、技术等,都占了财富分配中的大部分,唯独劳动,成为最廉价的东西,有时连最起码的生存需求都不能给予劳动者,因而出现了农民工欠薪、劳动与报酬不成比例等一系列问题;3.以官僚阶层和新兴资产阶级为代表的少数人组成的“社会上层”,已经占了全国社会财富的一半以上,他们可以通过雇佣所谓“白领”人事管理企业,自己过着“不劳而获”的日子。
这三个特点,从根本上就否认了“劳动创造价值,社会财富是由劳动者创造的”这一基本答案,所以说,《资本论》不但没过时,反而更像是为现在的中国所创作。
第二、《资本论》的基本内容,更像是讨论中国的现实问题。
《资本论》的基本内容,是揭露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过程和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过程中显性、隐性的罪恶手段。马克思通过商品的价值、使用价值,分析了资本单纯依据“价格”来否认和隐性化剩余价值的手段,分析了资本家追求最大利润所采取的显性、隐性的手段。在书里边,马克思使用逻辑的、数学分析的方式,来得出资本家榨取工人剩余价值的结论,这只是为了使论述更加有根据、更加有力度。实际上,我们通过感性的东西,也能得出相同的结论:资本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它就没有担负社会效益的义务,从而造成资本家财富的增多和社会其他人贫困的加剧;在私有资本的领地,资本在劳资双方的关系中处于绝对的强势地位,劳动者成为最弱势的群体;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降低工人工资、尽量减少劳动者的劳动、生活条件支出等最无道德、最恶劣的手段,被老板养活工人的理论变为合理、合法。
上学时学习《资本论》感到吃力,主要是对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过程没有感性认识,而马克思研究问题所用的方式又过于专业,所以觉得难。如果我们和当今中国社会直观地一对照,就会觉得,《资本论》也不难以理解。
第三、马克思研究《资本论》时所依据的社会背景在中国重现。
前边第一、第二两个问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资本论》里谈到的问题,我们都有了社会现实可以比照,资本、资本家、剩余价值、劳资关系、财富等一系列的词语,都不再是干瘪的,它们都成了社会生活中活生生的东西,每日每时都在影响着每一个人。
⑨ 金融创造价值吗
经济学上的一个偏见是:价值是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创造的。由此而简单化地推演出服务业 不 创造价值、服务业的报酬属于社会再分配过程的结论。证券市场本身不创造价值,似乎已 成为人们默认的前提。
事实上,这一错觉起因于证券经营机构参与社会分配过程方式的倒置。在证券市场上,由于 证券业者的劳动,社会资金的优化配置功能对社会总产品的价值附加,本应通过最终产品的 价值增值得到反映。但在现实生活中,证券机构的发行承销费用是在发行结束时做了预先扣 除;而进入发行公司资金账户的,仅仅是做了这种预先扣除之后,企业所得到的净现金流。 经纪业务的手续费收入,更表现为股民对证券公司的一种费用支付,而显得与企业的生产过 程毫不相干。但是,这仅仅是经济生活的表象,分配过程的倒置并不改变经济关系的实质: 证券业者的劳动是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必要环节,因而这种劳动属于价值创造中的"社会必 要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之一。
进一步说,在证券业的价值创造中,管理阶层和金融专业人才起着主导的作用。证 券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生产知识产品的劳动包含着更大的价值创造力。这种价值创造力不 取 决于实际的活劳动投入的量,而取决于所创造的知识产品的应用所引起的社会总劳动节约的 量。根据这种看法,在证券市场对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增值方面,证券业管理阶层和金融专业 人才起着首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推论:在证券市场总体运行中,有巨大的社会新价值产生,而证券市场这种价值创造功能, 是传统经济学没有明确阐明的;证券业者的价值创造主体地位的确立,意味着对这一行业崇 高社会地位的确认;同时,管理阶层和金融人才在价值创造中主导和首要地位的发现,意味 着应当承认他们与银行业、保险业等其他金融领域的专业干部一样,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宝 贵的干部资源;应当建立证券业高级人才的社会管理制度,而不应任其在商海风涛中自发沉 浮;应当支持员工持股、管理层持股制度和其他有效的激励机制,不应当继续保持计税工资 制之类的做法,从而把证券业价值贡献与激励措施有机地联结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