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烧空气的大巴车是国产的吗
不喝燃油只喝空气? 空气动力汽车的圈钱迷局
2012-12-14 14:23:26电脑报
12月7日,已拥有众多光鲜头衔的祥天集团官网更新了一条新闻:“恭贺祥天集团董事局主席周登荣,荣获第二届剑桥世界杰出华人《新能源科技推动贡献奖》。”
同一天,一位祥天代理商再次向记者展开不烂之舌:“祥天空气动力汽车,世界第五大发明,世界专利!现原始股招募中,3美元1股,华尔街摩根大通对祥天的评估是上市196美元!即将封盘上市!”
所谓“世界第五大发明”,是该公司宣称研发了不用燃油不用电,喝了空气就能跑,时速可达160公里,行驶500公里只需5块钱成本的空气动力汽车。这一神奇的高科技汽车,是像蒸汽机带动工业革命一样改变世界,还是为投资者描绘的“圈钱”谎言?
不喝汽油只喝空气的汽车
10月下旬,北京一投资公司总裁许洋接到邀请,去了河北省三河市燕郊镇外环路上的“春晖公棚”——一个被当地出租车司机称为“养鸽子的地方”。
这个地方是祥天集团旗下祥天科立泰空气动力机械有限公司的研发基地。许洋在这里看到了被称为“世界第五大发明”的高科技汽车。这是一辆外观与其他车辆并无区别的大巴,不一样的是,它全身涂成绿色,更重要的是不用加油,只用 “空气”就可以行驶。
祥天集团官网资料显示,旗下拥有八家子公司,集团总部位于北京国贸福尔大厦,融科研、制造、贸易于一体,主营业务涵盖高新科技,新能源环保领域,主要以“空气能源核心动力”机械高端制造综合型集团化企业。主要研发创造的产品包括综合自然能源风塔发电站系列、空气动力发电机组系列、空气动力大中小巴系列、空气动力汽车发动机系列、空气动力船舶发动机系列、空气动力高铁发动机系列;空压机零配件等七大系列。
许洋和其他众多去基地考察的经历并无多大区别:会议室投影屏频繁播放着带有“能源枯竭、环境污染;零燃油、零污染、零排放;环保、绿色、廉价;空气动力发动机、改变我们生活”等相关宣传视频,这些视频大多打着“CCTV”或其他电视台的台标。
在会议室外的仓库里,除了随处可见列举 “2011年、2012年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最佳组织奖”等荣誉证书和宣传册,还摆放着“空气动力发电机组”、“空气动力高铁发动机”等被涂成绿色的机器供投资者参观。“基地展览馆布置得有模有样,可以看出下了大血本。”许洋说。
“21世纪能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企业只有祥天!”有专门的讲师负责描述这些伟大技术。一位参观者透露称,讲师先是将参观者带到设备面前,宣称“这种‘空气动力汽车发动机’为董事长周登荣历经十年艰辛研发,是中国人的第五大发明,将像蒸汽机一样改变世界。”
根据祥天此前透露的公开消息显示,周登荣毕业于武汉建材学院,早年从事房地产生意,现在不仅担任公司董事长,还承担空气发动机的主要研发工作。尽管刚开始研发时遭到很多冷嘲热讽,连自己的夫人和儿子都骂过他是“疯子”,但“他坚持走自己的路,很执着,这个项目研发了10余年,前后加起来的研发资金都有十几亿”。不过,过去由于“老板”只懂技术,不太懂市场运作,一直没有太重视产品的推广和招商引资,这才导致公司的空气动力发动机项目迟至今日才展示在世人面前。
宣传完老板的光辉事迹后,讲师会让工作人员启动机器,一阵轰鸣声后,提醒前来“投资”的人们,发电机已经产生了电压,“但排气口的空气却是凉的”。甚至,这些参观者还会被邀请上“空气动力汽车”试乘,亲身感受这种发明的伟大之处。
而在祥天的官网,祥天集团则宣称其研制的空气动力汽车,最高时速能达到每小时140公里,加气时间3-5分钟,加一次气续驶里程达到200公里以上。
不过,这些参观者并不会得到太详细的技术解释。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祥天公司董事局主席周登荣如是表示,这项技术的最大优点就是节能环保。一方面,不用燃油、不用电动,可为汽车的使用节省很大的成本。另一方面,动力来源是空气,汽车排出的尾气也是空气,而且都是清洁的空气。简单来说,就是“空气动力就是利用电能,将空气进行压缩,从而转化为空气能,再利用空气能转化为机械能,最终化为驱动能,带动汽车前行。”
在祥天官网上,则有这样一段解释:根据热力学熵增原理,利用原始能量压缩空气推动发动机运行,发出30~50KW电力,供给螺旋涡流式空气加热装置,3秒内将压缩空气加热到430度,用高压方喷射技术注入气体膨胀催化剂,气体压力迅速膨胀1244.69倍,此时发动机气缸活塞压力15MPa,这个压力超过了原始动力气压几十倍,从而作为汽车的驱动能。
今年5月,《中国青年报》记者邱晨辉曾亲自到场参观过该汽车,一位讲师当时对邱晨辉如此表示:“很多人没来之前不相信,但来了一看到设备就信了。”并拿出两个容积不超过10升的金属罐,表示“该技术很快推向市场,以后家用轿车只要装上该装置,背上两个气罐,就可以从空气中去能,支持数百公里的行驶。”
实际上,神奇的“空气动力汽车”早就出现在公众面前,甚至连续两年登上了中国科博会的舞台。2011年的科博会上,法人代表为周登华(周登荣之弟)的辽宁祥天就展出了空气动力发动机和汽车试验车;而在2012年5月22日-27日的第15届科博会上,祥天科立泰则直接将空气动力大巴车开到展馆外。“这项技术将逐渐走向产业化。”祥天集团董事局主席周登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此表示。
问题是,“一项翻天覆地的能源改革,就这样被轻易攻克了?”这是萦绕在许洋等人心头的疑问。他说,汽车作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交通工具,由于石油短缺,全球变暖等诸多原因,新能源车型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但问题是,不烧油、只烧空气的汽车是否可行?
空气动力汽车国内外都不靠谱
国外的空气动力汽车也被证明不可行
在国内外,空气动力汽车这个概念并不是第一次出现。早在19世纪,法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就曾描绘过这样一幅图景——满街跑着用空气作动力的汽车。
2002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汽车展上,展出了一种不用燃油而使用高压空气推动发动机的小型汽车“城市之猫”(CityCAT),发明者为居伊•内格尔(Guy Negre)。它的引擎采用压缩技术,把空气压缩后储存在一个汽缸内。引擎接上电源充气4小时就可以以80公里的平均时速行走10小时。内格尔曾成立了一个“国际汽车发展公司”,专门向投资者提供生产这种小型车的成套工厂设备,但他很快遭遇了失败,将技术转让给了美国ZPM(Zero Pollution Motors,零排放汽车)公司。
ZPM公司计划将这种空气动力汽车价格控制在2万美元,并计划在2011年把空气动力汽车引入美国市场。不过直到现在,这一愿景也未变成现实。而在今年3月,法国MDI公司在瑞士日内瓦国际车展上展示了一辆空气动力汽车Airpod。今年8月,有外媒体报道称印度TATA汽车集团展示了一款空气动力车,该车被命名为AirPod。
截至目前为止,上述对空气动力汽车有研发的国家,技术大多来自于内格尔,更重要的是其产品都未能推向市场,其安全性、功能性等也饱受质疑。“空气压缩机是转化电能效率最低的机器之一。为什么不像电动汽车一样直接使用电能?从能源利用的角度来说,空气动力汽车并没有什么意义。’”美国西北大学化学和生物工程学专家哈罗德如此表示。
“汽车不是展馆里运行的展示品,它必须面对复杂路面的磕碰,且进气量无法稳定,空气循环压缩动力无法提供稳定循环能力,而且储气罐一旦爆炸,后果将不堪设想。”一位资深汽车从业人员记者表示,空气动力汽车,在国外都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记者调查发现,和国外其他研究不同,祥天集团的“空气动力”技术以专利数量取胜。在对外宣传资料中,祥天集团称已经申请和取得了1000多项专利技术。不过,记者登录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以“周登荣”为专利申请人进行专利检索,显示出有70来项专利,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大部分是周登荣与他人联名申请,且40多项专利为最近申请,大部分专利为没多大用处的“实用新型”。而与祥天集团董事长周登荣相关的发明专利只有一项名为《空气混合动力机车》的专利通过申请,获得了专利证书。
实用新型专利,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相对发明专利的申请需要反复审查,实用新型专利并不需要太高的创新度,通常情况下一两年就可以申请下来。有专家称,实用新型专利课题汇报都没法用。
实际上,有无专利只是一方面,因为专利只是说明某项技术新不信,却不能说明成熟与否。有专家对此表示,“压缩空气动力出现多年,现在大多数专利都没有实物,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投入量产,还要通过市场的验证。”
有专家对此表示,祥天集团想让人信服,最为关键的还是有无国家认证的汽车检验部门对其空气动力汽车产品的检测报告以及性能可靠性的报告。
周登荣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此的说法是, “自己做发动机,另买整车生产企业,把发动机技术与该公司整车技术对接。目前已经洽谈且有意向的企业是山西中信机电车桥有限公司和陕西汉江汽车有限责任公司。”不过,上述两家公司已明确表态否认。
更多的业内专家这对此表示质疑。曾在戴姆勒-克莱斯勒轿车中心学习的航空航天大学汽车工程系教授徐向阳就认为,通过机械能转化为空气能,空气能再转化为电能,空气动力发动机的这一工作原理,听上去似乎很有点道理。但是空气加热、压缩都需要热源、电源,那么这些能耗哪里来?这比直接使用电能还多了一道压缩的工序,其中经济得失,是否如祥天公司所说比燃油更划算? “这种技术离现实太遥远,几乎不可能实现。”
“重点在是否成熟、可行。是否有关于这项技术的整套分析报告,转换能量的效率是多少?可靠性、耐久性、寿命等等,这些都比那辆展示技术的样品车重要得多。”在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副院长李理光看来,只看样品车并不能说明什么。
传销方式募集资金
在中国,这并不是第一次有所谓的高科技产品宣称为“世界第五大发明”,但这些后来都被证明是闹剧加骗局。
最著名的例子,是“水变油”骗局。1984年,哈尔滨一位叫王洪成的司机,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声称发明了“水边油”,四分之三的水中加进四分之一的汽油,再加进少量配置的“洪成基液”就可以变成油。1992年开始,在媒体大肆炒作之下,区区数年王洪成先后骗取了3亿元,直到1998年被揭穿入狱10年。
在一封检举信中,王洪成被举报每天要接待上百人,为他们表演“水变油”,其中还不乏政府官员。遗憾的是,直至公安部门介入调查时,仍有不少曾到现场的参观者对这一“发明”深信不疑。他们不相信自己亲眼所见“高科技”发明也能有假。
这种“跟你说,你也不懂,反正是高科技”,并故意将民众带到“高科技产品”现场的手段,多年来被无数次反复使用。祥天集团也是如此。在最新一篇祥天集团的推广文章中,其标题正是:“科技咱又不懂,但赚钱是实在的”。
融资赚钱,这是这类公司的真正目的。无论是许洋的基地参观,还是科博会的展出,各级代理商的大肆吹嘘,都是利用人们对所谓“高科技”的不了解,大力鼓吹其美好前景,引诱人们投资。来自《中国青年报》的报道称,进入2012年,全国各地有众多投资者跑到燕郊祥天基地进行考察 投资,最多的一天,有超过百人,且年龄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居多。
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上市的产品并不是“空气动力汽车”,而是风塔发电站。根据祥天此前的宣传,风塔将空气作为将空气作为能源发电,将空气作为资源代替石油,这么一个伟大发明避免了世界之间的能源战争。
“3美元1股,华尔街摩根大通对祥天的评估是上市196美元!产品又好又没任何风险,联合国都支持的项目,你还不做?”11月至12月,一位祥天代理商多次向记者推销表示,目前祥天正在民间进行60亿元的“原始股”募资,每月有高达3%的利息回报率,相当于年利率36%。所谓原始股,是指公司一旦销售,就可以获得成倍的利润。
祥天最低投资2.1万元,可以认购1000股。为了打消记者疑虑,上述祥天代理商对记者出示了《委托协议书》,表示祥天的股票后,祥天公司会在后台开一个“内部账号”,凭借该账号就可以登录到祥天内部 “XT后台系统”,查看到持股数量和资金投入情况。不过,来自《IT时报》的报道称,祥天根本没有拿到原始股的资质。
另外,由于小于100万元的“散户”想投资就必须在省级机构签订委托书代办手续,办理财务手续,签订入伙投资协议。因此对投资者来说,除了“原始股上市盈利”外,更重要的是分级提成。记者获得的资料显示,该公司以省-市-县-镇设立分公司,各级代理商分为三星、四星、五星、砖石、董事、合伙人等六级股东,分别需要投资4.2万、8.4万、16.8万、33.6万、67.2万、 109.2万元。其收益,除了纯投资获得高收益,还有每月1%-2.5%的分红奖励以及“拉人提成”。
而针对是否“圈钱”、是否已“借壳上市”等质疑,祥天集团在官网“声明”称,“祥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香港子公司已经在纳斯达克OTCBB买壳上市。”并且提示了美国股价信息查询链接。记者根据其提示输入OTCBB代码“GOAS”查询,发现结果中显示的一家名为“GOA SWEET TOURSLTD”的旅游公司,据称这正是祥天在香港买的“壳”。
据记者了解,OTCBB即场外柜台交易系统,与纳斯达克严格的上市要求相比,它没有上市标准,上市程序极其简单,只要具备健全的财务报表和经会计师、律师审定签名后的申报文件就可以直接找做市商要求上市;而且OTCBB收费低廉,发行人不需支付任何上市费用。OTCBB因为其拥有大量的“壳”公司,而被一些亟需“买壳上市”的公司相中。而且OTCBB只能场内交易,无法让股民只有买卖,类似于柜台交易或者国内的新三板。
“在我看来,这是以传销的模式募集资金。”有着多年投资经验的许洋称,据他估计,目前该公司已募集过亿元。
拉大旗作虎皮
除了“原始股暴富”梦想,吸引众多投资者纷纷解囊的原因,还在于祥天集团善于用各大专家“拉大旗作虎皮”,以此证明“伟大发明”的可行性。
在推销过程中,一位来自贵州的代理商就对记者称,祥天集团不仅已入围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100家企业之一,而且根据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北京的讲话内容,祥天集团公司已经入围世界组织的“碳金奖”名单。
根据祥天集团的宣传,目前该公司已获得世界低碳环保示范基地”、“世界最具影响力低碳品牌”、“世界低碳环保千年金奖”、“世界低碳人类贡献奖”、“世界华人巨大贡献奖”、中国经济最具发展潜力企业”等大奖或荣誉称号。
祥天官网10月8日的一篇文章显示,波黑、乌干达、毛里求斯等驻华大使各国驻华使节齐聚北京,感受祥天“空气能源核心动力”这一伟大发明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不过,越来越多的专家却表示,对此并不知情甚至是蒙在鼓里。
祥天研发中心曾挂着三块醒目的宣传板,上面影印文章的标题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动力学院高歌教授谈真空能发动机”,这篇文章曾在网上被广泛流传,但是作为文章观点的论述人,高歌对此全然不知情。
高歌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工程热物理及流体力学专家,他说,今年三四月,一个朋友听了一个祥天投资事宜讲座后,便带高歌到该公司研发中心参观。当时,研发中心进门登记处的墙壁上还是空空如也。听说来了一名高校教授,十分重视的公司领导陪着高歌全程参观。
在不到半个小时的交流中,高歌发现:陪同他参观的公司领导对“科技不太懂”,而他亲眼所见的“空气动力汽车”就是一台“空气压缩机”;至于更深层次的原理和设计,他本人则“没有看到”。高歌回忆称,临走前,他向公司领导建议,“只做空压机难有大作为,只有做了真空能发动机才有前途”,他还对真空能发动机解释了一番。可高歌没想到的是,这番“建议”竟被挂在了该公司供投资者参观考察的仓库门口,而这篇落款为该公司的文章实则是他在2010年接受某媒体采访时谈真空能发电机的报道,“和他们产品并没有任何关系”。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宋健同样异常愤怒——他的名字出现在了祥天一份专家评审意见和专家签字的复印件中,“这些人行为太恶劣了,谁让他拿我们做广告?当时是去参加一个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协会主办的会议,祥天只是在里面展出了一个压缩空气发动机,对这个机器指出了不足,签名也只是研讨会的报到签名。”
实际上,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发现,除了拉人头分红,他们的投资不仅没有任何收益,而且围绕在身上的迷雾也越来越多。比如,祥天是否真能重组上市?集团主席周登荣是否真的有上述发明?比如,祥天在宣传片中称“成立十年”,但北京工商局查询结果却显示旗下公司最早于2010年7月,最晚则是今年5月。
此外,祥天集团曾表示在2012年将在全国三座城市建立风塔式自然能源发电站,而且以后还要以每年翻两倍的速度在全国各地建设风塔发电站。但到目前为止,向投资者大力鼓吹的空气风塔项目没有影子,与祥天有合作协议的天津静海县子牙循环经济区工作人员就表示,投资远没有到位,也没有开始任何建设。
Ⅱ 大巴是谁发明的在几几年发明出来的用英文说
巴士源于英语中bus的音译,为大型公共汽车,相对于中型公共汽车和小型公共汽车之间而言。
其中,大巴应该是9米以上,20座以上,中巴是6-9米,10-19座,6米以下的是小巴,10座以下。
Ⅲ 燃烧空气的大巴车
做梦的时候
Ⅳ 空气能大巴车研发人是湖南汉寿的吗
风力车的话已经研发出来了,但单纯靠空气作为动力的车由于空气的物理和化学结构都不可能作为稳定充足的能量来源,所以没有人会进行空气动力轿车的开发
Ⅳ 空气动力汽车是真是假
今年5月,北京科博会上展出一辆空气动力大巴,得到了央视《新闻联播》等报道。产品展出者介绍这种利用源源不断的空气作为动力源的客车,听上去似乎是完美的交通解决方案:资源取之不尽,排放也是无污染的空气——这非常诱人。搜索可知,该企业还曾以此进行集资,但遭到反传销网等机构的批评,指其为原始股集资骗局。空气动力汽车背后的原理究竟是什么?
空气动力汽车本不是什么新的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1820年。当时主要设想是类似有轨电车的设计,轨道沿途铺设高压气管,给发动机提供高压空气,驱动车辆在轨道上行驶,当时还有一个名字,叫“Pneumatic Railway”。但是由于当年的技术条件所限,这种机车并没有真正生产出来,直到70年后,基于压缩空气的发动机车,开始陆续上市并投入使用。
Ⅵ 巴士的历史
Any of a class of large, self-propelled, wheeled vehicles designed to carry passengers, generally on a fixed route can be termed a bus. Develop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to provide greater route flexibility, it was the natural outgrowth of the horse-driven coach. In the present moment, buses are defined as vehicles that accommodate more than 10 passengers.
In 1830, Sir Goldworthy Gurney of Great Britain designed a large stagecoach driven by a steam engine that may have been the first motor-driven bus. It was Germany's turn next to design an eight-passenger omnibus, driven by a four-horsepower single-cylinder engine in 1895. Sight seeing companies were the firs to introce buses in the United States. One type of these open vehicles built by Mack Trucks, Inc., in 1904 had a nominal seating capacity of 15 with a four-cylinder gasoline engine developing 36 horsepower at street speeds of up to 20 miles per hour (32 kilometres per hour).
Technically, the early bus resembled the motor truck. Until the 1920s the bus consisted of a bus body mounted on a truck chassis. 1921 saw the development of a chassis specifically meant for a bus. This was manufactured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was made by the Fageol Safety Coach Company of Oakland, Calif. This new frame was one foot lower than a truck frame. In 1926 Fageol developed the first integral-frame bus, with twin engines mounted amidships under the floor. The integral frame utilized the roof, floor, and sides of the bus as structural members.
Mack and Yellow Truck & Coach of the United States were among the other early bus manufactur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both of which built gasoline-electric models. In these buses a gasoline engine drove a direct-current generator, and the output of the generator provided electrical power for the driving motors on the rear wheels. This electrical system performed the functions of a transmission by multiplying driving torque and providing a means of connecting and disconnecting the engine from the drive wheels.
Transcontinental bus service was introced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1928. The first rear engine in an integral-frame bus was introced in 1931. Two-stroke-cycle diesel engines were first used in buses in 1938 and were found in most city and intercity models for the next 40 years.
Introced in 1953, air suspensions continue to be employed on integral-frame bus models. They consist of multiple heavy rubber bellows, air springs, mounted at each axle. The air springs are supplied with air from a reservoir in which pressure at about 100 pounds per square inch (690 kilopascals) is maintained. An advantage gained from this type of suspension is that as the load increases or decreases, the level and height of the vehicle remain constant.
Ⅶ 公交车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又是谁发明的
1827年,法兰西共和国巴黎一家浴室的老板用公共汽车接送顾客,最初的公共汽车像长长的箱子,是用马拉的。1831年,英国人沃尔特·汉考克为他的国家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辆装有发动机的公共汽车
Ⅷ 巴士是谁发明的
1905年,一辆客车即将进行处女行。它采用敞开式驾驶室和链条传动装置
1891年,法国人庞纳赫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客车;次年,美国人杜里埃也造出了一辆。这种车既具有轿车的舒适性,又具有大型公共汽车的载客量大的特点,深受坐惯了四轮马车的人喜欢。早期美国客车的主要生产者是欧尔兹,他的公司制造的卧式单缸7马力汽油机驱动的双座客车,5年内产量增至6500辆。
1903年福特汽车公司组织标准化和专业化生产,到1916年,福特公司生产的客车占世界产量的一半。此时的客车普遍采用前装汽油机。
一系列发明使客车进一步完善。法国发明了手刹车和脚刹车,使汽车的安全性得到提高。1921年,美国解决了汽油机的爆震问题,使汽油机的功率和速度大大增加。1921年美国人杜森伯格发明静液压助动的转向系统,使转向轻便可靠。1923年后,意大利的“兰姆达”型客车用压制的槽型钢材焊接的整体结构,使车体更加平衡和轻巧。1930年,英国和德国采用了航空发动机增压器,使大型客车功率,速率和速度都大有提高。为了解决客车因速度快和道路条件差而引起的剧烈振动,30年代末普遍采用油缸内的油阻尼螺旋弹簧的减震方法。
Ⅸ 我之所以恨我以前湖南巴士二分公司的公交车司机,是因为他们很记仇。我跟他们吵了一次架,骂了他们一次,
怨家一结不义解,这些人不值啰啰,你就别给他们搭腔别理他们
Ⅹ 水上巴士起源于哪个国家
1、水上巴士也就是赛艇,赛艇作为最古老的传统运动之一。
2、最初作为商业,救生和战争的工具,日日在泰晤士河上摆渡往来,这也是生活在水边的人们日常最重要的交通工具,被称为水上巴士。
3、不过现在在很多不同的国家都已经有了水上巴士这种交通工具了,像是在咱们国家在一些大城市,比如说广州,杭州,上海这些地方都已经开始运行,是属于公共渡轮系统,属于城市公共交通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实这种主要就是承担水上的一些交通运输以及周边景区的旅游功能。
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步骤: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等.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科学的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要有计划、要耐心;要积极思考,及时记录;要交流看法、进行讨论.实验方案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和假设来进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一般步骤:发现并提出问题;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并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收集和分析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收集资料的途径有多种.去图书管查阅书刊报纸,拜访有关人士,上网收索.其中资料的形式包括文字、图片、数据以及音像资料等.对获得的资料要进行整理和分析,从中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