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

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

发布时间:2021-06-29 06:58:03

『壹』 文化的定义是什么

文化的定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文化:[ wén huà ]

基本解释

1.考古学上指同一历史时期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

2.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

3.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引证解释:

1.文治教化。

汉 刘向 《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2.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具有的书本知识。

洪深 《电影戏剧表演术》第二章:“因为现代的人所过的不只是一个自然人的生活,他也是一个有文化的人的生活。”

3.人们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教育、科学、文艺等。

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论》三:“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4.考古学用语。

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拓展资料

1,老师我们文化的指导者,就是有了他们的付出才使的我们的祖国灿烂辉煌。

2,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

3,利益是执行的源动力,企业文化是执行的持续动力。

4,我爱中国固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

5,经营的九十八是人心,品牌的九十八是文化,矛盾的九十八来自误会,资源的九十八靠整合。

『贰』 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

您好!什么是文化?广义文化指 人类在 社会 历史发展 过程中所创造的 物质财富和 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包括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 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 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 生活制度、 家庭制度、 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 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内容。

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 宗教、 信仰、 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 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 动物,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 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 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和观点也在发生着根本改变。对文化的界定也越来越趋于开放性和合理性。

“文化本不属人类所独有,我们更应该以更开放和更宽容的态度解读文化。文化是生命衍生的所谓具有人文意味的 现象,是与生俱来的。许多生命的言语或行为都有着先天的文化属性,我们也许以示高贵而只愿意称它为本能。”—— 李二和《舟船的起源》

狭义指社会的 意识形态 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 泰勒在《 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了狭义文化的早期经典学说,即文化是 包括知识、信仰、 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 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 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文化是一个民族精华的载体,是一个民族命运前途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力量,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民族。文化失去了活力,民族也将面临灭亡。
文化关乎着一个民族的生存,那么文化到底是什么呢?是怎样的一种概念和定义呢?

用老百姓的理解,人读的书多,人就有文化。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文化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文化”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义是指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自15世纪以后,逐渐引申使用,把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也称之为文化。在中国的古籍中,“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而言,“文化”是指以礼乐制度教化百姓。汉代刘向在《说苑》中说:“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此处“文化”一词与“武功”相对,含教化之意。南齐王融在《曲水诗序》中说:“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其“文化”一词也为文治教化之意。文化一词的中西两个来源,殊途同归,今人都用来指称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抑或泛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历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通常在广义上使用文化概念。

文化概念的界定 文化一词尚无统一的定义。在近代,给文化一词下明确定义的,首推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他于1871年出版了《原始文化》一书。他指出:“据人种志学的观点来看,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

文化虽无统一的定义,但是从各种对文化的阐述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化是个抽象的概念,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方法,具有稳定和推动社会发展变革的作用。文化是由人们长期的社会实践所积累并记载的经验,由于世界上人类种群分布的地域不同,地理环境差异巨大,因此使不同的人群种群掌握和积累了不同的实践经验,在相对隔绝的人类早期阶段,不同人群的文化适应不同的民族地域,指导了不同人群的社会发展。当人类文明,特别是物质文明发生巨大飞跃的时候,当地域的局限被冲垮的时候,人们突然发现,我们的地球有着各种各样多姿多彩的文化。

文化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方法,因此文化也和人类社会一样,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文化具有稳定性,但是这种稳定是相对的,就犹如太阳,我们称之为恒星,认为太阳是恒久不变的,可是随着科学的进步,我们的认识拓展了,太阳并不是恒久不变的,作为太阳系的核心星球,太阳也在围绕着更加深邃的银河系中心运动。太阳都要运动,人类的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岂能是恒定的,岂能是保守的而不发生变化的?

文化的稳定作用是相对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从历史上说当华夏文化突破黄河流域的时候,我们的祖先也同样包容和吸收了很多其他地域,其他民族的文化。相对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化,南方的苗文化,西部的羌文化,以及其他各种非黄河流域的文化都属于外来文化,我们的祖先在远古就是开明的,先进的,他们注重自己的文化,同时也吸收借鉴了其他地域人群的经验和方法,将各种经验和方法相融合,最终形成了以华夏文化为核心的汉文化,一直影响了中国历史几千年。如果当时华夏文化不能吸收其他地域的文化,就无法在其他地域站住脚,就不能有效的包容其他种群和人群,如果那时我们不积极吸收其他种群的文化,仅仅靠黄河流域文化本身,是不可能完全适用黄河流域以外的其他地域的,我们就是保守的,落后的,结果必定是制约自己的发展,最终被其他种族吞并。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在人类历史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中华文化是领先的,成熟的,我们的历史文化自成体系,具有较强的自我完善机制,因此到了近代中华民族文化已经走上了巅峰,具有影响其他文化的能力,却难以被其他文化所影响,都是其他文化向中华文化学习,中华文化却很少认真的向其他文化学习。

与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相反,一些人类历史起步比较晚的民族,例如西北欧的民族,由于地理环境比复杂,文化发展起步晚,社会长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对经验的渴望,对方法的需求,对文化的需要比中华民族迫切,民族间的文化融合比我们迅速,恶劣的自然条件迫使地域文化急剧的变化,以适应不稳定的生存条件。为了获得资源,获得财富,人们渴望探险,渴望接触外界。向东方,欧洲人积极寻找中华文明,积极吸收东方文化,包括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向西方,积极探险,寻找新的陆地;向南最早越过地中海,跨过撒哈拉大沙漠殖民非洲。对地域以外其他文明的访问与探索推动了欧洲文化与经济的进步,推动了创新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欧洲迎来了人类资本主义大发展的最早时期,这是人类文化融合积累创新的结果,这一结果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

资产阶级文化在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也经历了不同时期的文化发展和变革,从早期的掠夺,屠杀,到残酷的殖民统治,到帝国主义的相互争斗,再到当今天资本主义的稳定发展,这其中也是文化在不断的起变化,文化变化的动力是物质文明的发展所带来的精神需求。

中华民族由于文化的保守,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前期,就已经显出颓势。中华民族很少了解西方民族的发展变化情况,没有察觉到与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更没有意识到这种巨大的文化差异所蕴含的严重危险。中华民族已经被西方强国甩在了后面,当西方进入现代文明时期的时候,中国还处于2000年前的文化思想水平。《孙子兵法》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被对手打败,就得了解对手,而了解一个对手,莫过于了解对手的文化,因为对手的文化,就是对手的理念和方法。100多年的惨痛历史,一个接一个的不平等条约,一个千疮百孔积贫积弱的民族,终于一步一步的意识到了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苦果,中华民族再也无法坐守古老的文化了,学习西方,就在这苦涩的文化反思中一步一步的开始了。

简单的装束,直白野蛮的生意经,高速凶猛的战船,高效的步枪,这都是一个先进文明的成果,一个先进文化的积累。

中华民族如果要生存,就必须面对先进文明,先进文化。中华民族如果不灭亡就只能吸收融合先进文化,以夷制夷其实就是对自身文化的深刻疑问,并逐步迈出了中华民族文化向现代文化发展的脚步,洋务运动是这一发展的物质认识,物质的认识推动了精神理念的接触和研究,当甲午战争的烈火烧掉了微薄的希望的时候,中国社会发生了从物质形态,向政治文化层面的转变,1898年9月28日维新运动的六君子在北京菜市口就义,标志着中国新旧两种理念,两种文化的冲突到达了顶峰。晚清政府不但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绊脚石,同样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吸取先进文化的绊脚石。没落文化的代表无法逃脱灭亡的命运,中国要发展,要摆脱民族危机,就只有搬掉绊脚石,消灭腐朽的机器,为新文化运动扫除障碍。没有先进的文化作基础,就不可能有先进的社会思想,就不可能有强大的民族和国家。五四运动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推动了新文化的发展。五四运动造就了两个具有时代理念的政党,尽管80多年前的中国社会仍然落后,但是先进的资产阶级理念和共产主义理念已经诞生,这就如同一艘巨轮,虽然航行艰难,但是航向已经拨正,先进的理念,先进文化与传统守旧文化的差异,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人们不再是顽固的了,脱掉了费事的长衫,换上简单的服装,扔掉了大刀长矛,换上了步枪线膛炮,人们不再跪拜皇帝,人们开始认识民主和自由,文化的变化奠定了社会变革的基础,中华民族终于回到了稳定发展的时期。

今天我们的社会发展比较稳定,不再有腥风血雨的争斗,文化、经济、社会都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在这种和平的环境下,人群、种族、民族的交往更加方便,更加快捷,各种文化同时出现,同时登场,我们该怎么办呢?是排斥,还是接受,如果接受了,会不会丢掉我们民族自己的文化呢?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文化是不可以排斥的,任何文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的稳定是相对的,一个伟大先进的民族文化是发展的变化的,是有足够空间的,包容吸收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并与自身文化相融合,造就出符合现代理念,适合未来发展的方法,这是我们当代文化的任务。

那我们的传统文化该何去何从呢?传统文化对于我们历史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我们不应该忘记,但是如果传统文化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就应该重新审视,将有用的精髓传承下来,再将那些不适应现代与未来的文化放进博物馆,放进历史教科书,留给以后的人们去研究或者借鉴。

文化的差异是受地域环境影响的,一种文化适合一个区域群体,但是不一定就适合所有的区域群体,我们可以参考,可以借鉴,但是不一定要照搬。我们应该去研究,去认识。现代社会,地球犹如一个小村庄,人口的流动性非常大,我们可能生活在自己的家乡,也可能去到其他地方,或者到其他国家,也会接触其他民族,其他种群的人们,我们多了解一些其他民族的文化,对我们从事交流,人口蔓延和扩展是有意义的。

『叁』 文化的定义 是什么

社会学与其他人文科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词源 “文化”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义是指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自15世纪以后,逐渐引申使用,把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也称之为文化.在中国的古籍中,“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而言,“文化”是指以礼乐制度教化百姓.汉代刘向在《说苑》中说:“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此处“文化”一词与“武功”相对,含教化之意.南齐王融在《曲水诗序》中说:“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其“文化”一词也为文治教化之意.文化一词的中西两个来源,殊途同归,今人都用来指称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抑或泛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历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通常在广义上使用文化概念.
文化概念的界定 文化一词尚无统一的定义.在近代,给文化一词下明确定义的,首推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他于1871年出版了《原始文化》一书.他指出:“据人种志学的观点来看,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
英国人类学家B.K.马林诺夫斯基发展了泰勒的文化定义,于20世纪30年代著《文化论》一书,认为“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的,这概念包容着及调节着一切社会科学.我们亦将见.社会组织除非视作文化的一部分,实是无法了解的.”他还进一步把文化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即所谓“已改造的环境和已变更的人类有机体”两种主要成分.
用结构功能的观点来研究文化是英国人类学的一个传统.英国人类学家A.R.拉德克利夫—布朗认为,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群体或社会阶级与他人的接触交往中习得的思想、感觉和活动的方式.文化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获得知识、技能、体验、观念、信仰和情操的过程.他强调,文化只有在社会结构发挥功能时才能显现出来,如果离开社会结构体系就观察不到文化.例如,父与子、买者与卖者、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只有在他们交往时才能显示出一定的文化.法国人类学家C.列维—斯特劳斯从行为规范和模式的角度给文化下定义.他提出:“文化是一组行为模式,在一定时期流行于一群人之中,……并易于与其它人群之行为模式相区别,且显示出清楚的不连续性”.英国人类学家R.弗思认为,文化就是社会.社会是什么,文化就是什么.他在1951年出版的《社会组织要素》一书中指出,如果认为社会是由一群具有特定生活方式的人组成的,那么文化就是生活方式.美国文化人类学家A.L.克罗伯和K.科拉克洪在1952年发表的《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中,分析考察了100多种文化定义,然后他们对文化下了一个综合定义:“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克罗伯和科拉克洪的文化定义为现代西方许多学者所接受.
上述各种文化定义,互有长短,反映了近现代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对文化认识的历史过程.
文化的要素 主要包括:①精神要素,即精神文化.它主要指哲学和其他具体科学、宗教、艺术、伦理道德以及价值观念等,其中尤以价值观念最为重要,是精神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是文化要素中最有活力的部分,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动力.没有精神文化,人类便无法与动物相区别.价值观念是一个社会的成员评价行为和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合意目标的标准.这个标准存在于人的内心,并通过态度和行为表现出来、它决定人们赞赏什么,追求什么.选择什么样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同时价值观念还体现在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产品之中.产品的种类、用途和式样,无不反映着创造者的价值观念.
②语言和符号.两者具有相同的性质即表意性,在人类的交往活动中,二者都起着沟通的作用.语言和符号还是文化积淀和贮存的手段.人类只有借助语言和符号才能沟通,只有沟通和互动才能创造文化.而文化的各个方面也只有通过语言和符号才能反映和传授.能够使用语言和符号从事生产和社会活动,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是人类特有的属性.
③规范体系.规范是人们行为的准则,有约定俗成的如风俗等,也有明文规定的如法律条文、群体组织的规章制度等.各种规范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为补充,共同调整着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规范规定了人们活动的方向、方法和式样.规定语言和符号使用的对象和方法.规范是人类为了满足需要而设立或自然形成的,是价值观念的具体化.规范体系具有外显性,了解一个社会或群体的文化,往往是先从认识规范开始的.
④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社会关系是上述各文化要素产生的基础.生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又发生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创造文化的基础.社会关系的确定,要有组织保障.社会组织是实现社会关系的实体.一个社会要建立诸多社会组织来保证各种社会关系的实现和运行.家庭、工厂、公司、学校、教会、政府、军队等都是保证各种社会关系运行的实体.社会组织包括目标、规章、一定数量的成员和相应物质设备在内,既包括物质因素又包括精神因素.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紧密相联,成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⑤物质产品.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环境和由人创造出来的一切物品,如工具、器皿、服饰、建筑物、水坝、公园等,都是文化的有形部分.在它们上面凝聚着人的观念、需求和能力.
文化的一般特征 主要有:①文化是由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自然存在物不是文化,只有经过人类有意无意加工制作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例如,吐痰不是文化,吐痰入盂才是文化;水不是文化,水库才是文化;石头不是文化,石器才是文化等.
②文化是后天习得的.文化不是先天的遗传本能,而是后天习得的经验和知识.例如,男男女女不是文化,“男女授受不亲”或男女恋爱才是文化;前者是遗传的,后者是习得的.文化的一切方面,从语言、习惯、风俗、道德一直到科学知识、技术等都是后天学习得到的.
③文化是共有的.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社会性产物,它必须为一个社会或群体的全体成员共同接受和遵循,才能成为文化.纯属个人私有的东西.如个人的怪癖等,不为社会成员所理解和接受,则不是文化.
④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文化既是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产物,是一份社会遗产,又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积累过程.每一代人都出生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并且自然地从上一代人那里继承了传统文化.同时,每一代人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需要对传统文化加以改造,在传统文化中注入新的内容,抛弃那些过时的不合需要的部分.
⑤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特定的阶级性.一般文化是从抽象意义上讲的.现实社会只有具体的文化,如古希腊文化、罗马文化、中国古代文化、中国现代文化等.具体文化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其中最主要的是受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如有石头,才有石器文化;有茶树,才有饮茶文化;有客厅和闲暇时间、才会有欧洲贵族的沙龙文化.文化具有时代性、地区性、民族性和阶级性.自从民族形成以后,文化往往是以民族的形式出现的.一个民族使用共同的语言,遵守共同的风俗习惯,养成共同的心理素质和性格,此即民族文化的表现.在分裂为阶级的社会中,由于各阶级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不同,社会地位不同.因而他们的价值观、信仰、习惯和生活方式也不同,出现了各阶级之间的文化差异.
文化是由各种元素组成的一个复杂的体系.这个体系中的各部分在功能上互相依存,在结构上互相连结,共同发挥社会整合和社会导向的功能.然而特定的文化有时也成为社会变迁和人类自身发展的阻力.

『肆』 文化是指人和社会的存在形式吗

选D!因为文化的定义就是这样啊!
文化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关于文化的分类 H. H. Stern(1992:208)根据文化的结构和范畴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文化即大写的文化(Culture with a big C),狭义的文化即小写的文化(culture with a small c)。广义地说,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 家庭制度、 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内容。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Hammerly(1982)把文化分为信息文化、行为文化和成就文化。信息文化指一般受教育本族语者所掌握的关于社会、地理、历史、等知识;行为文化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它是成功交际最重要的因素;成就文化是指艺术和文学成就,它是传统的文化概念。

文化的内部结构包括下列几个层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
物态文化层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
制度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
行为文化层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
心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这是文化的核心。

有些人类学家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 高级文化(high culture),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 大众文化(popular culture),指习俗、仪式以及包括衣食住行、人际关系各方面的生活方式; 深层文化(deep culture),主要指价值观的美丑定义,时间取向、生活节奏、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与性别、阶层、职业、亲属关系相关的个人角色。 高级文化和大众文化均植根于深层文化,而深层文化的某一概念又以一种习俗或生活方式反映在大众文化中,以一种艺术形式或文学主题反映在高级文化中。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自20世纪初以来,不少哲学家、 社会学家、 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据统计,有关 “文化” 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人们对“文化”一词的理解差异之大,足以说明界定“文化”概念的难度。

『伍』 有人认为,文化是人们创造的全部财富的总和

从广义上来讲,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原始生活区域中,人不断为满足生存需要而狩猎、祭祀、生产、交换等等。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在创造一种生存文化,无论是带有基础意义的生产环节即制造物质产品的环节还是带有民族特色的宗教艺术等相关精神产品生产的环节都随着部落的发展而不断扩大和充实。最终是其全部财富,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充实和扩大。在现代社会中,社会中每个人都在为社会创造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简单地来说,他们在与企业密切相关的工作上为社会创造了物质财富,推动了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而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又以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财富,丰富壮大了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的经济、政治发展提供了智力保障和文化支持。
而整个社会的发展正是结合了社会中人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社会的发展不仅是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相结合而发展,而且是将这些文明中所包含的人类文化相融合而前进。
因而,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是人类为生存发展而制造产生的物质和精神产物。而这一产物正是人们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全部财富的总和。

写得累死了~但愿能给你以参考:)

『陆』 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吗

文化是人类社会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柒』 文化是什么

社会学与其他人文科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词源 “文化”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义是指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自15世纪以后,逐渐引申使用,把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也称之为文化。在中国的古籍中,“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而言,“文化”是指以礼乐制度教化百姓。汉代刘向在《说苑》中说:“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此处“文化”一词与“武功”相对,含教化之意。南齐王融在《曲水诗序》中说:“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其“文化”一词也为文治教化之意。文化一词的中西两个来源,殊途同归,今人都用来指称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抑或泛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历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通常在广义上使用文化概念。
文化概念的界定 文化一词尚无统一的定义。在近代,给文化一词下明确定义的,首推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他于1871年出版了《原始文化》一书。他指出:“据人种志学的观点来看,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
英国人类学家B.K.马林诺夫斯基发展了泰勒的文化定义,于20世纪30年代著《文化论》一书,认为“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的,这概念包容着及调节着一切社会科学。我们亦将见.社会组织除非视作文化的一部分,实是无法了解的。”他还进一步把文化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即所谓“已改造的环境和已变更的人类有机体”两种主要成分。
用结构功能的观点来研究文化是英国人类学的一个传统。英国人类学家A.R.拉德克利夫—布朗认为,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群体或社会阶级与他人的接触交往中习得的思想、感觉和活动的方式。文化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获得知识、技能、体验、观念、信仰和情操的过程。他强调,文化只有在社会结构发挥功能时才能显现出来,如果离开社会结构体系就观察不到文化。例如,父与子、买者与卖者、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只有在他们交往时才能显示出一定的文化。法国人类学家C.列维—斯特劳斯从行为规范和模式的角度给文化下定义。他提出:“文化是一组行为模式,在一定时期流行于一群人之中,……并易于与其它人群之行为模式相区别,且显示出清楚的不连续性”。英国人类学家R.弗思认为,文化就是社会。社会是什么,文化就是什么。他在1951年出版的《社会组织要素》一书中指出,如果认为社会是由一群具有特定生活方式的人组成的,那么文化就是生活方式。美国文化人类学家A.L.克罗伯和K.科拉克洪在1952年发表的《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中,分析考察了100多种文化定义,然后他们对文化下了一个综合定义:“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克罗伯和科拉克洪的文化定义为现代西方许多学者所接受。
上述各种文化定义,互有长短,反映了近现代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对文化认识的历史过程。
文化的要素 主要包括:①精神要素,即精神文化。它主要指哲学和其他具体科学、宗教、艺术、伦理道德以及价值观念等,其中尤以价值观念最为重要,是精神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是文化要素中最有活力的部分,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动力。没有精神文化,人类便无法与动物相区别。价值观念是一个社会的成员评价行为和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合意目标的标准。这个标准存在于人的内心,并通过态度和行为表现出来、它决定人们赞赏什么,追求什么.选择什么样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同时价值观念还体现在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产品之中。产品的种类、用途和式样,无不反映着创造者的价值观念。
②语言和符号。两者具有相同的性质即表意性,在人类的交往活动中,二者都起着沟通的作用。语言和符号还是文化积淀和贮存的手段。人类只有借助语言和符号才能沟通,只有沟通和互动才能创造文化。而文化的各个方面也只有通过语言和符号才能反映和传授。能够使用语言和符号从事生产和社会活动,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是人类特有的属性。
③规范体系。规范是人们行为的准则,有约定俗成的如风俗等,也有明文规定的如法律条文、群体组织的规章制度等。各种规范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为补充,共同调整着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规范规定了人们活动的方向、方法和式样.规定语言和符号使用的对象和方法。规范是人类为了满足需要而设立或自然形成的,是价值观念的具体化。规范体系具有外显性,了解一个社会或群体的文化,往往是先从认识规范开始的。
④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社会关系是上述各文化要素产生的基础。生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又发生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创造文化的基础。社会关系的确定,要有组织保障。社会组织是实现社会关系的实体。一个社会要建立诸多社会组织来保证各种社会关系的实现和运行。家庭、工厂、公司、学校、教会、政府、军队等都是保证各种社会关系运行的实体。社会组织包括目标、规章、一定数量的成员和相应物质设备在内,既包括物质因素又包括精神因素。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紧密相联,成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⑤物质产品。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环境和由人创造出来的一切物品,如工具、器皿、服饰、建筑物、水坝、公园等,都是文化的有形部分。在它们上面凝聚着人的观念、需求和能力。
文化的一般特征 主要有:①文化是由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自然存在物不是文化,只有经过人类有意无意加工制作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例如,吐痰不是文化,吐痰入盂才是文化;水不是文化,水库才是文化;石头不是文化,石器才是文化等。
②文化是后天习得的。文化不是先天的遗传本能,而是后天习得的经验和知识。例如,男男女女不是文化,“男女授受不亲”或男女恋爱才是文化;前者是遗传的,后者是习得的。文化的一切方面,从语言、习惯、风俗、道德一直到科学知识、技术等都是后天学习得到的。
③文化是共有的。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社会性产物,它必须为一个社会或群体的全体成员共同接受和遵循,才能成为文化。纯属个人私有的东西.如个人的怪癖等,不为社会成员所理解和接受,则不是文化。
④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文化既是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产物,是一份社会遗产,又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积累过程。每一代人都出生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并且自然地从上一代人那里继承了传统文化。同时,每一代人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需要对传统文化加以改造,在传统文化中注入新的内容,抛弃那些过时的不合需要的部分。
⑤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特定的阶级性。一般文化是从抽象意义上讲的.现实社会只有具体的文化,如古希腊文化、罗马文化、中国古代文化、中国现代文化等。具体文化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其中最主要的是受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如有石头,才有石器文化;有茶树,才有饮茶文化;有客厅和闲暇时间、才会有欧洲贵族的沙龙文化。文化具有时代性、地区性、民族性和阶级性。自从民族形成以后,文化往往是以民族的形式出现的。一个民族使用共同的语言,遵守共同的风俗习惯,养成共同的心理素质和性格,此即民族文化的表现。在分裂为阶级的社会中,由于各阶级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不同,社会地位不同.因而他们的价值观、信仰、习惯和生活方式也不同,出现了各阶级之间的文化差异。
文化是由各种元素组成的一个复杂的体系。这个体系中的各部分在功能上互相依存,在结构上互相连结,共同发挥社会整合和社会导向的功能。然而特定的文化有时也成为社会变迁和人类自身发展的阻力

『捌』 在关于文化的定义中,认为文化泛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这是对( )的定义

广义的文化:与自然相对,泛指人类劳 动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中义的文化:回与物质相对,特答指人类所 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形态成果,即人类 精神文明。

狭义的文化:与教育、科技等相对,专 指与艺术相关的领域,如新闻、出版、 演出等。

『玖』 文化的定义是什么

社会学与其他人文科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词源 “文化”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义是指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自15世纪以后,逐渐引申使用,把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也称之为文化。在中国的古籍中,“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而言,“文化”是指以礼乐制度教化百姓。汉代刘向在《说苑》中说:“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此处“文化”一词与“武功”相对,含教化之意。南齐王融在《曲水诗序》中说:“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其“文化”一词也为文治教化之意。文化一词的中西两个来源,殊途同归,今人都用来指称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抑或泛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历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通常在广义上使用文化概念。
文化概念的界定 文化一词尚无统一的定义。在近代,给文化一词下明确定义的,首推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他于1871年出版了《原始文化》一书。他指出:“据人种志学的观点来看,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
英国人类学家B.K.马林诺夫斯基发展了泰勒的文化定义,于20世纪30年代著《文化论》一书,认为“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的,这概念包容着及调节着一切社会科学。我们亦将见.社会组织除非视作文化的一部分,实是无法了解的。”他还进一步把文化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即所谓“已改造的环境和已变更的人类有机体”两种主要成分。
用结构功能的观点来研究文化是英国人类学的一个传统。英国人类学家A.R.拉德克利夫—布朗认为,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群体或社会阶级与他人的接触交往中习得的思想、感觉和活动的方式。文化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获得知识、技能、体验、观念、信仰和情操的过程。他强调,文化只有在社会结构发挥功能时才能显现出来,如果离开社会结构体系就观察不到文化。例如,父与子、买者与卖者、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只有在他们交往时才能显示出一定的文化。法国人类学家C.列维—斯特劳斯从行为规范和模式的角度给文化下定义。他提出:“文化是一组行为模式,在一定时期流行于一群人之中,……并易于与其它人群之行为模式相区别,且显示出清楚的不连续性”。英国人类学家R.弗思认为,文化就是社会。社会是什么,文化就是什么。他在1951年出版的《社会组织要素》一书中指出,如果认为社会是由一群具有特定生活方式的人组成的,那么文化就是生活方式。美国文化人类学家A.L.克罗伯和K.科拉克洪在1952年发表的《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中,分析考察了100多种文化定义,然后他们对文化下了一个综合定义:“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克罗伯和科拉克洪的文化定义为现代西方许多学者所接受。
上述各种文化定义,互有长短,反映了近现代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对文化认识的历史过程。
文化的要素 主要包括:①精神要素,即精神文化。它主要指哲学和其他具体科学、宗教、艺术、伦理道德以及价值观念等,其中尤以价值观念最为重要,是精神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是文化要素中最有活力的部分,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动力。没有精神文化,人类便无法与动物相区别。价值观念是一个社会的成员评价行为和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合意目标的标准。这个标准存在于人的内心,并通过态度和行为表现出来、它决定人们赞赏什么,追求什么.选择什么样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同时价值观念还体现在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产品之中。产品的种类、用途和式样,无不反映着创造者的价值观念。
②语言和符号。两者具有相同的性质即表意性,在人类的交往活动中,二者都起着沟通的作用。语言和符号还是文化积淀和贮存的手段。人类只有借助语言和符号才能沟通,只有沟通和互动才能创造文化。而文化的各个方面也只有通过语言和符号才能反映和传授。能够使用语言和符号从事生产和社会活动,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是人类特有的属性。
③规范体系。规范是人们行为的准则,有约定俗成的如风俗等,也有明文规定的如法律条文、群体组织的规章制度等。各种规范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为补充,共同调整着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规范规定了人们活动的方向、方法和式样.规定语言和符号使用的对象和方法。规范是人类为了满足需要而设立或自然形成的,是价值观念的具体化。规范体系具有外显性,了解一个社会或群体的文化,往往是先从认识规范开始的。
④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社会关系是上述各文化要素产生的基础。生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又发生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创造文化的基础。社会关系的确定,要有组织保障。社会组织是实现社会关系的实体。一个社会要建立诸多社会组织来保证各种社会关系的实现和运行。家庭、工厂、公司、学校、教会、政府、军队等都是保证各种社会关系运行的实体。社会组织包括目标、规章、一定数量的成员和相应物质设备在内,既包括物质因素又包括精神因素。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紧密相联,成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⑤物质产品。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环境和由人创造出来的一切物品,如工具、器皿、服饰、建筑物、水坝、公园等,都是文化的有形部分。在它们上面凝聚着人的观念、需求和能力。
文化的一般特征 主要有:①文化是由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自然存在物不是文化,只有经过人类有意无意加工制作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例如,吐痰不是文化,吐痰入盂才是文化;水不是文化,水库才是文化;石头不是文化,石器才是文化等。
②文化是后天习得的。文化不是先天的遗传本能,而是后天习得的经验和知识。例如,男男女女不是文化,“男女授受不亲”或男女恋爱才是文化;前者是遗传的,后者是习得的。文化的一切方面,从语言、习惯、风俗、道德一直到科学知识、技术等都是后天学习得到的。
③文化是共有的。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社会性产物,它必须为一个社会或群体的全体成员共同接受和遵循,才能成为文化。纯属个人私有的东西.如个人的怪癖等,不为社会成员所理解和接受,则不是文化。
④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文化既是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产物,是一份社会遗产,又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积累过程。每一代人都出生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并且自然地从上一代人那里继承了传统文化。同时,每一代人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需要对传统文化加以改造,在传统文化中注入新的内容,抛弃那些过时的不合需要的部分。
⑤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特定的阶级性。一般文化是从抽象意义上讲的.现实社会只有具体的文化,如古希腊文化、罗马文化、中国古代文化、中国现代文化等。具体文化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其中最主要的是受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如有石头,才有石器文化;有茶树,才有饮茶文化;有客厅和闲暇时间、才会有欧洲贵族的沙龙文化。文化具有时代性、地区性、民族性和阶级性。自从民族形成以后,文化往往是以民族的形式出现的。一个民族使用共同的语言,遵守共同的风俗习惯,养成共同的心理素质和性格,此即民族文化的表现。在分裂为阶级的社会中,由于各阶级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不同,社会地位不同.因而他们的价值观、信仰、习惯和生活方式也不同,出现了各阶级之间的文化差异。
文化是由各种元素组成的一个复杂的体系。这个体系中的各部分在功能上互相依存,在结构上互相连结,共同发挥社会整合和社会导向的功能。然而特定的文化有时也成为社会变迁和人类自身发展的阻力。

《中国大网络全书——社会学》

阅读全文

与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浏览:646
pdf设置有效期 浏览:634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
申发明5G 浏览: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