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T扫描仪是谁发明的
CT扫描仪的直接发明者是豪斯菲尔德,但是它的发明过程却凝聚着多位科学家艰辛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
在医学上,人们弄清了为什么用X射线透过人体,荧屏上会显出骨头的黑影。因此,通过X光片,医生可以了解到病人骨头的情况以及体内的一些硬质异物。X射线诞生3个月后,就被维也纳医院首次用于为人体拍片。在这之后,世界各地的医院都开始了X射线的应用。
1955年,美国物理学家科马克受聘到南非开普敦市一家医院的放射科工作。在医院中,科马克很快便对癌症的放射治疗和诊断产生了兴趣。当他发现当时的医生们计算放射剂量时是把非均质的人体当作均质看待时,“如何确定适当的放射剂量”就成了科马克决心攻克的难题。最后,科马克认为要改进放射治疗的程序设计,必须把人体构造和组成特征用一系列切面图表现出来。他运用了多种材料、多种形状的物体直至人体模型做实验,同时进行理论计算。经过近10年的努力,科马克终于解决了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的理论问题。1963年,科马克首次建议使用X射线扫描进行图像重建,并提出了精确的数字推算方法。他为CT扫描仪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与科马克不同,英国科学家豪斯菲尔德一直从事工程技术的研究工作。他于1951年应聘到电器乐器工业有限公司从事研究工作,尝试将雷达技术应用于工业生产、气象观察等方面。不久,他又转向电子计算机的设计工作。
病人在用CT机接受检查
当时,他任职的电器乐器工业有限公司除计算机外,还生产探测器、扫描仪等电子仪器。豪斯菲尔德的目标是要综合运用这些技术,生产出具有更大实用价值的新仪器。科马克的研究成果给了他很大的启迪和信心。在科马克等人研究的基础上,豪斯菲尔德选择了CT机作为研究的课题。好在他对计算机技术的原理和运用驾轻就熟,CT图像重建的数学处理方法可以恰当地与他熟悉的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所以研制中的一个个难题很快便迎刃而解了。
1969年,豪斯菲尔德终于设计成功了一种可用于临床的断层摄影装置,并于1971年9月正式安装在伦敦的一家医院。
B. pet ct是哪一年出现
PET-CT将PET与CT完美融为一体,由PET提供病灶详尽的功能与代谢等分子信息,而CT提供病灶的精确解剖定位,一次显像可获得全身各方位的断层图像, 具有灵敏、准确、特异及定位精确等特点,可一目了然的了解全身整体状况,达到早期发现病灶和诊断疾病的目的。PET-CT的出现是医学影像学的又一次革命,受到了医学界的公认和广泛关注,堪称“现代医学高科技之冠”。
PET-CT是最高档PET扫描仪和先进螺旋CT设备功能的一体化完美融合,临床主要应用于肿瘤、脑和心脏等领域重大疾病的早期发现和诊断。
C. 谁发明的CT机
我们通常所说的CT实际上抄是指X射线CT,中文全称是“X射线电子计算机扫描术”,CT是它的英文缩写。世界上第一台CT机是由英国EMI公司工程师豪斯菲尔德研制成功,1971年在伦敦一家医院正式安装使用的。
CT的问世在医学放射界引起了爆炸性的轰动,被认为是继伦琴发现X射线后,工程界对放射学诊断的又一划时代贡献。CT的诞生为何会引起如此的轰动,我们来简要地回顾一下影像技术的发展史就不难理解了。
D. CT技术是谁发明的
1979年,美国的柯马克和英国的汉斯菲尔德,由于发明了CT,而摘取了诺贝尔生理学奖的桂内冠。现在容,我国许多大医院都可以做CT检查了。
所谓CT是指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摄影机,它是X射线与电子计算机的“混血儿”。目前,CT已发展到第五代,扫描完成一幅图像的时间已由5分钟缩短到1/100秒。
E. CT是什么时候问世的
1971年,英国科学家汉斯菲尔德成功地设计出一种新型的诊病机,定名为X线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机。
这种机器由X光断层扫描装置、微型电子计算机和电视显示装置组成,可以对人体各部进行检查,发现病灶。汉斯菲尔德和一位神经放射诊断学家一起,第一次为人体进行检查的对象是个怀疑患了脑瘤的妇女,结果在荧光屏上不仅现出了脑瘤的位置,甚至连形状和大小都清晰地显示出来,这一成功宣告了一个新技术的诞生。由于这个诊病机的全称过长,根据英文名简称为CT。
CT机投入到临床以后,以它高分辨率、高灵敏度、多层次等优越性,发挥了有别于传统X线检查的巨大作用。
F. CT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
CT扫描仪的直接发明者是豪斯菲尔德,但是它的发明过程却凝聚着多位科学家艰辛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
在医学上,人们弄清了为什么用X射线透过人体,荧屏上会显出骨头的黑影。因此,通过X光片,医生可以了解到病人骨头的情况以及体内的一些硬质异物。X射线诞生3个月后,就被维也纳医院首次用于为人体拍片。在这之后,世界各地的医院都开始了X射线的应用。
1955年,美国物理学家科马克受聘到南非开普敦市一家医院的放射科工作。在医院中,科马克很快便对癌症的放射治疗和诊断产生了兴趣。当他发现当时的医生们计算放射剂量时是把非均质的人体当作均质看待时,“怎样确定适当的放射剂量”就成了科马克决心攻克的难题。最后,科马克认为要改进放射治疗的程序设计,必须把人体构造和组成特征用一系列切面图表现出来。他运用了多种材料、多种形状的物体直至人体模型做实验,同时进行理论计算。经过近10年的努力,科马克终于解决了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的理论问题。1963年,科马克首次建议使用X射线扫描进行图像重建,并提出了精确的数字推算方法。他为CT扫描仪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病人在用CT机接受检查与科马克不同,英国科学家豪斯菲尔德一直从事工程技术的研究工作。他于1951年应聘到电器乐器工业有限公司从事研究工作,尝试将雷达技术应用于工业生产、气象观察等方面。不久,他又转向电子计算机的设计工作。
当时,他任职的电器乐器工业有限公司除计算机外,还生产探测器、扫描仪等电子仪器。豪斯菲尔德的目标是要综合运用这些技术,生产出具有更大实用价值的新仪器。科马克的研究成果给了他很大的启迪和信心。在科马克等人研究的基础上,豪斯菲尔德选择了CT机作为研究的课题。好在他对计算机技术的原理和运用驾轻就熟,CT图像重建的数学处理方法可以恰当地与他熟悉的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所以研制中的一个个难题很快便迎刃而解了。
1969年,豪斯菲尔德终于设计成功了一种可用于临床的断层摄影装置,并于1971年9月正式安装在伦敦的一家医院。10月4日,他与神经放射学家阿姆勃劳斯合作,首次成功地为一名英国妇女诊断出脑部的肿瘤,获得了第一例脑肿瘤的照片。同年,他们在英国放射学会上发表了论文。1973年,英国放射学杂志对此作了正式报道,这篇论文受到了医学界的高度重视,被誉为“放射诊断史上又一个里程碑”。从此,放射诊断学进入了CT时代。
G. CT机应用临床开始于什么年代
CT是“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机”或“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术”英文(Computed Tomography;)的简称CT,是从1895年伦琴发现X线以来在X线诊断方面的最大突破,是近代飞速发展的电子计算机控制技术和X线检查摄影技术相结合的产物。CT由英国物理学家hounsfield在1971年研制成功,先用于颅脑疾病诊断,后于1976年又扩大到全身检查,是X线在放射学中的一大革命。我国也在70年代末引进了这一新技术,在短短的30年里,全国各地乃至县镇级医院共安装了各种型号的CT机数千台,CT检查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地层开,成为医学诊断中不可缺少的设备。
编辑本段基本结构X线体层扫描装置和计算机系统。前者主要由产生X线束的发生器和球管,以及接收和检测X线的探测器组成;后者主要包括数据采集系统、中央处理系统、磁带机、操作台等。此外,CT机还应包括图像显示器、多幅照相机等辅助设备。
CT机的基本知识及临床应用
一、CT的产生CT中文全称“X线电了计算机断层摄影术是英国工程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于1967年发明的,1971年10月第一台头部CT机在英国应用于临床,并获得成功。
1972年英国放射学会和北美放射学会分别宣布CT机的诞生,1974年美国工程师设计出全身CT机,开创了影像诊断学的新纪元。
1990年我国制成D31型国产全身CT机,开始普及应用于我国医院。
二、CT机成像原理和CT机的基本结构1、CT机成像原理简言之是利用笔形或扇面型X线沿人体长轴对检查部位作360°均查转动进行扫描。
X线穿过人体某一层面的组织后由探测器接受,不同密度的组织对X线的吸收是不同,组织密度越高,吸收X线量越多,探测器接受的信号就弱,组织密度越低吸收X线量越少,探测器接受的信号就强,把这种减的X线量转换成电信号输入电子计算机,经过电子计算机对数据的处理,最终将数据在电视屏幕显示出图像的全过程。
2、CT机由四个部分组成,1、X线发生系统(高压发生器和X线球管);2、X线探测系统(检测器、检测回路和模数转换器);3、电子计算机系统(电子计算机、磁盘和磁带、显示装置、照像机);4、操纵控制系统。
三、CT机分代及发展演变所谓CT机的“代“是指CT机在研制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标志。
CT机分代主要是以C线球管和探测器的关系,探测器的数目排列方式以及两者之间的运动方式来划分的。实际上CT机分代并不能完全反映CT机本身性能的优劣,而X线球管系统,探测器的性能和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才是决定CT机性能的主要部件。
第1代:
X线束为直线笔形,单个或数探测器采用直线入旋转扫描相结合,扫描速度慢,可长达3-6分钟。只限于头部扫描。
第2代:
与第1代CT机无质的区别,只有X线为多射速,探测器增加到几十个,扫描时间缩短到10-90秒,开支应用于全身扫描。
第3代:
X线呈扇形束,探测器多达几百个也是扇形排列,只作旋转式扫描,扫描时间1-5秒,不过它具有更多的重建程序,局部放大扫描,动态扫描,扫描照像及气体成像等功能,是一种比较实用而性能优良的机器,现在还有少量应用。
第4代螺旋CT机:与第3代基本相同,探测器排列是圆周状固定在扫描架四周,仅X线球管旋转,该机可以快速扫描,信息量增大,图像更加清晰。
第5代CT机:
它的特点是电子束体层线像系统取代了X线管旋转线像系统,扫描时间1/20秒,开辟了CT新的应用领域。
价格昂贵。
CT机发展方向多排螺旋CT探测器的排数,相当价格低廉,我院明年购买四排螺旋CT,三维成像,失状位,冠状位像。
四、CT的基本术语1、扫描:
X线管围绕人体被检测的层面旋转,照射一次的动作。
2、平扫,不打造影剂,仅凭借组织器官以及病变等组织密度的天然差别进行扫描的检查方法,是CT检查的基本方法。腹部检查常需口服或灌碘水,区别胃肠组织器官也属于平扫范围。
3、增强扫描:经静脉注入离子型或非离子造影剂进行扫描的检查方法。对某些组织器官或病变,因其CT值相近,平扫不易分辩时常采用的方法,增强扫描能使心血管系统,组织密度及病变的内部结构的密度增加,有利于对组织器官及某些病变的辩认,提高诊断准确率。
4、CT值表示该部分X线吸收的单位(相对值)以水吸收值多,致密骨或钙化等X线吸收值为+1000,空气作为-1000,这个吸收系统称之为CT值,物质密度系高,吸收X线量愈多,CT值愈大,反之密度低,CT值愈小,CT值,国际公认并广泛采用的CT值表示方法为享氏单位HU。
5、窗位,表示CT值的中心位置,C6、窗宽:表示图像CT值的范围W7、层厚,CT扫描每个层面的厚度,用mm 10mm5mm2mm。
8、层距:
CT扫描每个层面之间的距离mm2510209、等密度:扫描图像以某一CT值为标准而进行等密度显示。
10、伪影:在CT扫描图像中出现了实际并不存在的各种形状的图像,我院CT片标记,阅读方法。
000007745—1汉语拼音姓名月/日/年S 104.5sRLP+547W100A0+30五、CT检查的临床应用1、CT最适合的器官和组织,主要有脑和脊髓,肝脏、脾脏、肾脏等实质性脏器。
2、CT比较适合的器官和组织,主要有肺、纵隔、头颈部、腹膜后盆腔,脊柱和四肢骨骼。
3、CT不适合器官和组织,主要是食道、胃、小肠、大肠等管道组织。周围转移情况,可选用。
六、颅脑CT检查的适应症及其局限性1、颅脑CT检查具有相对的无损伤性,无痛苦迅速,安全,准确等优点,几乎所有颅脑疾患及损伤都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适应症如下:
1)脑肿瘤:
CT可准确显示脑肿瘤的位置,大小、肿瘤内囊变,坏死钙化出血,周围水肿以及肿瘤的数目,和有无造影,强化等,适用于:脑胶质瘤、脑膜瘤转移瘤,鞍区肿瘤及幕下肿瘤等占位病变。
对脑肿瘤的检出率85%-98%。
2)脑血管意外:
CT可确诊高血压性脑出血,脑梗塞,动脉瘤或血等畸形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CT可诊断上述疾病病变位置,大小、形态、范围及脑水肿程度。
3)颅脑外伤:
CT可诊断并鉴别颅内出血与脑挫裂伤,硬膜下和硬膜外血肿(急、亚、慢),轻度和重度颅脑损伤,颅内压高低等。
4)脑部退行性疾痛:
CT对颅脑因各种原因(损伤、出血、缺血、炎症、中毒等)引起脑组织变性。还有脑萎缩、脑室系统扩大均能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诊断依据,髓鞘丧失。
5)脑部炎症:对颅内炎症,脑部结核瘤、结核性脑膜炎、CT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对脑部非特异性炎症也有间接提示作用。
6)颅脑其他疾病:先天性颅脑畸形,与新生儿疾病。如脑发育障碍、发育不全,第四脑室中孔及侧孔先天闭锁等。
CT检查可提出诊断依据。
7)对颅脑疾病的手术治疗后的观察,放疗、和药物治疗后的疗效观察,CT检查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颅脑检查的局限性1)、受容积效应的影响易漏诊,后颅凹、鞍区、享氏暗区。
2)、对于脑血管病变。具体属哪一个血管,部位、数目、侧支循环等CT扫描不能准确显示。
3)、定性诊断的局限性,对脑肿瘤定性诊断仅70%-80%。
七、胸CT的适应症及局限性1、纵隔:纵隔肿块(性质鉴别、中性、实性)纵隔增宽,(正常或病理)纵隔淋巴结。重症肌无力。可了解胸腺或胸腺增生。
2、肺脏:肺门增大的原因:
CT可查明是生理或病理。
肺:明确肺部病变的性质;B、疾病发现肿瘤细胞而X线或纤支镜未发现病变者;C、胸腔积液或胸膜肥厚,影响肺部情况者。
D、
H. 医疗仪器ct是哪个国家发明
英国,电子工程师亨斯菲尔德发明,获得1979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I. CT是谁发明的
1971年9月,英国电子工程师亨斯费内尔德容,见
http://ke..com/view/22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