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民间实用发明

民间实用发明

发布时间:2021-06-29 05:53:15

① 中国各地的民间发明大王的情况

看看这则报道吧!
中国知识产权局的信息显示,中国已成为继韩国之后,发明专利申请增长最快的发展中国家。去年中国自由发明人专利申请量为10.5669万件,增长21.5%,占总申请量的63%。

在江城武汉,也有这样一批不懈地进行着发明创造的民间发明人。近日,记者探访发现,他们的处境不容乐观。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市民间发明的专利技术利用率一直很低,不超过8%。很多民间发明者因种种原因,不能让自己的专利转化成产品。相比这些苦苦支撑的民间发明者而言,郭代银无疑是一个幸运儿———

发明大王的悲哀

“发明大王”挖起“地脑壳”

在汉正街154号的街头小巷,常有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守着小摊,卖些孩子们玩的“小玩意”。很少有人会想到,就是这样一位老人,竟拥有5项专利技术的所有权。

他叫刘耀友,中国第一个申请磁化杯专利的人,也是中国最早获得磁化杯专利权的人。

近日,记者在汉正街一处老房子里找到了刘耀友。62岁的他正在那间9平方米的房子里收拾行李,准备第三次上京为他的专利打官司。

几年前,磁化杯风行全国,不少生产磁化杯的企业赚足了腰包。而刘耀友却没从自己的发明中获取分毫,官司倒打了不少。

心疼700元错失数千万

刘耀友的第一个专利不是磁化杯,而是1988年元月申请的“家用式蜂窝煤成型机”专利技术。他说,当时和一家企业签了合作协议,可投产没多久,对方就毁约了,理由是亏本了。

第二个专利技术,就是让刘耀友一直“不得安宁”的磁化杯。专利是1988年2月申请的,当时他患了十二指肠溃疡,不知从哪里听说将磁石放在杯子里泡水喝可治病,他试了试,竟然“蛮管用”。于是,他萌发了发明磁化杯的想法。

专利权很快拿到了,可专利文书出了问题。熟知此事的某专利事务代理所工作人员樊先生指出:刘耀友撰写的专利文书有重大疏漏。

事隔多年,刘耀友遗憾地说,当时就是舍不得700元代理费,没请个专业人写文书,结果自己想的点子被人稍变了一下,就不是自己的了。

让刘耀友稍感安慰的是,2年前他收到一位上海市民寄来的信,附了1元钱,信中说他买了一个磁化杯,效果不错,他觉得刘耀友应该从这个杯子中得到1元钱。“这是对我的支持!”刘耀友念念不忘这位没有见过面的上海人。

官司打了一场又一场

在汉正街一带,刘耀友的名气显然很大。他的街坊邻居都称他为“发明大王”,同时也为他的“遭遇”叹息摇头。

为了自己的专利,刘耀友打了一场又一场官司,可是无一胜诉。最近打的一个官司两次败诉,已经上诉到了北京高级人民法院。刘耀友说:“到了这份上,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专利被宣告失效。”

自1992年,刘耀友相继3年分别获得“磁水夹”、“磁化保温杯”、“强场磁化矿化器”3项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权。但是,刘耀友因忙于打官司,都没有转化生产,技术至今闲置。

问及近几年的生活情况,刘耀友一边整理自己的专利证书和各种荣誉证书,一边苦笑:“现在每个月有360元退休金,够日常开支,没办法,在汉正街摆地摊,生意不好做。”

在刘耀友家,一直没看到他的磁化杯。离开前,记者忍不住问他:“还有你发明的杯子吗?”

在床底下摸了半天,刘耀友才找出一个蒙了厚厚一层灰的杯子。用手细细地擦拭了一遍后,他指着杯子上的标志和文字告诉记者:“看,这就是我发明的杯子。”话语间仍有些自豪。

民间发明为何花多果少

发明停留在理论上

记者从武汉市知识产权局了解到,目前我市专利申请量为15000余件,其中非职务性发明(即民间个人发明)占70%,职务发明占30%。可据统计,目前我市民间发明的专利技术利用率一直低于8%。

武汉市知识产权局规划处陈保国副处长分析认为,不少个人发明技术本身只停留在理论上,缺乏中间生产工艺使专利技术转化为产品;还有一部分民间专利人过高估计自己专利技术的价值,开价太高,以至于“无人问津”;很多企业不愿冒险投资一种没保障的技术,这也导致民间发明的专利技术难获得企业青睐。

专利信息中介难做

武汉市开源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樊戎介绍,目前,国内(包括武汉6家专业的专利代理机构)替民间个人发明代理业务的比例很高,占总业务量的50%,但这些业务主要是专利申请及法律服务,很少涉及中介业务。

樊经理认为,专利技术的转让是市场行为,必须遵循市场规律。不少民间发明技术不够成熟,难以实现专利技术的转化。即便是一些比较成熟的技术,在专利人和企业合作过程中,也存在种种分歧。

民间发明亟待规范

采访中,一些民间发明人表示,因民间发明的“民间”特点,重复发明、技术资源浪费等情况普遍,因此亟待引导。

专业人士认为,民间发明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切合生产实际,国家应出台相关配套政策,调动起推广新技术的积极性,在机制上鼓励创新。

据市知识产权局有关人士介绍,目前武汉市政府每年拿出100万元的资金资助发明人,民间发明也能够获得一部分资金,但资助政策明显向职业发明倾斜。之所以如此,是因很多民间发明人一旦通过国家资助拿到了专利权,便视为己有,不愿为国所用,导致专利技术的社会效益大受影响,国家也不愿将太多资金资助民间发明人。

此外,不少民间个人发明本身就是职务发明,但由于管理疏漏,使其成为个人所有,这实际上也是国有资产的流失。

小发明造就百万财富

小发明造就百万富翁

在武汉市汉阳区西大街一条普通巷子里,生活着一个53岁的退休工人,他叫郭代银。如今,他依靠自己拥有的专利技术,办起了厂子,成为资产近百万的老板。

西大街270号,武汉市汉阳区海通五金工具加工厂,面积不大,场内陈设甚至有些简陋。但厂房里一片生气,一袋袋成品堆积着,工人正忙着打包。楼下停着一辆用来送货的微型面包车。郭代银自豪地告诉记者,这家工厂是属于他的,也是他用来加工、组装自己发明的产品的地方。

厂房隔壁一间小办公室里堆满了他收集的各种“小玩意”。他说:“我的灵感都是从这些东西中得来的!”

第一个发明“无疾而终”

他说,搞发明基于爱好,“喜欢搞些新奇东西”。另外,他原来在长航青山造船厂做工人,也掌握一些技术。

第一个发明是1986年的“张力紧固电器灯具座”。家庭中常用的挂在天花板上的灯具,普通灯具座安装时十分复杂。经过实验,郭代银设计出一种一步完成的新型灯具座,并于1987年底获得了国家专利。经过一段时间小范围的试用,这个产品终因成本太高、市场无法接受而告失败。

“这次的失败让我明白了市场对产品的重要性。”郭代银深有感触。

一年申请3个专利

老郭的大多发明源于需要。

每次老伴或者自己拖完地,都想找个地方把洗干净了的拖把挂起来。可是他发现家中的挂物架不能挂住拖把等重物,于是他稍加改动,发明了“自锁紧柱状物挂钩”,于2002年4月申请了专利。

有次在外吃饭,老郭发现菠萝不好削,于是买回大量菠萝反复实验。功夫不负有心人,老郭终于结合钻头的原理,发明了人人都能削菠萝的“菠萝刀具”,今年5月申请了专利。

随后不久,他在一次展销会上看到一种微型便携式验钞机,又得到启发,与手提电话应急充电器结合发明了“微型多功能验钞机”,于8月第四次申请了发明专利。

现在,提前退休的老郭在精心打理自己的小厂。他说小厂当初还是借钱办起来的。“十年来我这个芝麻小厂的纯利润有50万元!”老郭毫不隐瞒自己的实力。

② 中国民间流行的什么就是800多年前发明的

中国民间流行的什么就是800多年前发明的。中国民间流行的创始的数字。我要就是800多年前发明的。

③ 中国民间有哪些神奇的发明

2012年3月14日,湖北当阳,一台由养护工人自制的道路清扫车,在公路上作业。

2013年3月3日,广东中山,66岁老人李先生设计和创造的水陆两栖车。其独自一人在歧江中驾驶。

2012年11月29日,济南农民张学林所造的“摩托飞机”试飞,吸引了上千名村民前来观看。

2012年8月15日,河南周口,市民在争坐“龙车”。

2012年3月1日,辽宁省沈阳市下河村,58岁的农民李晶纯与家人在房顶上修整自制飞机。这架飞机机身长5米、宽1.5米,主要由废旧钢材制成。为打造这架飞机,这名爱好者与家人费时两年,耗资超过4万元。

2011年9月14日下午,在重庆科技学院的灵湖里,一艘“饮料瓶”船搭载了4名男生,在20[IMG]多名学生的见证下,完成了首航:在湖中成功划行了20多分钟。这艘船长4.84米、宽1.3米、重58.2公斤,取名为“思密达”号,4位男生共用了1504个饮料瓶,花了近两个多月完成。

2011年8月19日,武汉市江夏区流芳街流芳大道,农民舒满胜在家门前自制UFO飞碟。

2011年6月29日,武汉,李卫国的学生小雷和女友一起在长江江面骑行,座驾是李卫国自制的“水陆双人自行车”。

2010年5月2日,上海外滩美术馆,游客在欣赏安徽农民杜文达发明创造的飞碟。

④ 民间的那些偏方是怎么发明的现在还有人会去相信吗

我记得80年代初期的一个冬天,我刚参加工作不久,医院里抬进来一个奄奄一息农村来的年轻人,是个小伙子。这个年轻人躺在担架上,身上盖着一床被子,但是双目紧闭,脸色青黄色,看起来就是病入膏肓的状态。

⑤ 中国有没有对民间发明资助

现在一般不对民间发明进行资助。

不过民间发明家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寻找商业投资,只要发明足够好,肯定会吸引到风险投资的,而且商业投资往往比政府投资力度更大、效率更高。

政府一般不会针对个人进行发明资助,而是针对企业、科研团体、院校进行资助,而且资助审计很严。

⑥ 谁来帮民间发明人一把

专利法实施细则第十三条规定,发明人(设计人):指发明创造的实质性特点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
如有民间发明要转让欢迎到科易网发布。

⑦ 中国民间有哪些神奇的发明

2013年3月3日,广东中山,66岁老人李先生设计和创造的水陆两栖车。其独自一人在歧江中驾回驶。答

2012年11月29日,济南农民张学林所造的“摩托飞机”试飞,吸引了上千名村民前来观看。

2012年8月15日,河南周口,市民在争坐“龙车”。

2012年3月1日,辽宁省沈阳市下河村,58岁的农民李晶纯与家人在房顶上修整自制飞机。这架飞机机身长5米、宽1.5米,主要由废旧钢材制成。为打造这架飞机,这名爱好者与家人费时两年,耗资超过4万元。

2011年9月14日下午,在重庆科技学院的灵湖里,一艘“饮料瓶”船搭载了4名男生,在20[IMG]多名学生的见证下,完成了首航:在湖中成功划行了20多分钟。这艘船长4.84米、宽1.3米、重58.2公斤,取名为“思密达”号,4位男生共用了1504个饮料瓶,花了近两个多月完成。

⑧ 中国古代民间都有哪些令人拍案叫绝的“小发明”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古人的智慧是让人难以想象的,在以前这种科技不发达的时代,他们依旧能够做出很多令人拍案叫绝的“小发明”。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举几个例子吧。

第一:香炉。香炉在我国很早以前就有记载了,就是一个圆形的小球,里面装有香薰,一般也只有高贵的人才能使用,而且可以起到助眠安神的作用。

其实,这样的发明在古代数不胜数,而且有很多的小发明都已经失传已久了,当时古代能够如此繁荣其实是因为当时没有条件,所以很多人都会突发奇想的去解决问题,而现如今虽然我们生活十分方便,但是同样也阻断了我们创造的积极性。毕竟生来就有前辈帮我们给安顿好了,根本不需要我们动脑筋。

但是这其实也在给世人警醒,明明现在的科技发达了,但是我们还是要向先祖先辈们学习,然后研究出更加有利于人类生存的东西,这样人类才不至于会被灭绝。

⑨ 民间发明的一些小玩意映射了怎样的社会背景

民间的一些发明是深刻反映社会环境的这个反应,体现在时代的主题上,人们生活迫切需要的东西,就在这些发明创造之中有所体现,比如太平盛世基本上发明出来的一些都是让人变得更懒的,然后提高生活乐趣的东西。

在和平的年代,人们更多的发明就是集中在有趣的小玩意儿和让自己生活变得更懒的一些工具,懒人神器,你搜索这4个字,你在网上找你发现很多很多让你生活变得更懒的东西,它确实解决你生活中的小问题,比如手机支架有各种各样形式的,可以避免你看电影或者看视频的时候用手一直拿着很费力。

阅读全文

与民间实用发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浏览:646
pdf设置有效期 浏览:634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
申发明5G 浏览: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