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的发明对世界航海、经济、贸易、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地理大发现的历史背景——一、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1453年,东罗马帝国首府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人所攻陷,从此整个中东及近东地区,全部成了穆斯林的天下。由于君士坦丁堡的特殊地理位置,欧洲人从此不能再向他们的前辈那样通过波斯湾前往印度及中国,也不能再直接通过这个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巨大港口来获得他们日益依赖,且需求量巨大的香料。欧洲人必须找到一条新的贸易路线,直接从香料群岛获得香料的资源。二、对新的殖民地和财富的渴望 很久以来,与中国、印度的贸易,一直是通过阿拉伯人作为中介的,而在整个欧洲,与阿拉伯人的贸易又几乎都掌握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和热那亚商人手里。在西欧,英国、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各国君主还有商人们都急切地希望能够打破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的垄断,自己前往印度、中国和香料群岛等地,直接与当地人进行香料、丝绸等商品交易。 另一方面,由于当时欧洲的商品对于中国人、印度人而言毫无吸引力,导致了欧洲人只得用大量的金银来换取香料和丝绸。长期的入不敷出,导致欧洲人对于获取金、银、宝石或者直接获取香料等资源显得十分感兴趣。至此,那些出产这些珍贵资源的地区,便成了欧洲人猎取与互相争夺的目标。三、对未知世界的向往 最古老的幸存葡萄牙海图,结果显示探索达伽马到印度。在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中,欧洲在公元15世纪以前一直扮演着一个次要的角色。而在同期亚洲创造出了更为繁荣的文化,幷将这一优势不断扩大。对于这个世界的发展而言,亚欧大陆及北非在世界上扮演的角色超过了其他地区,这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内,亚欧大陆及北非的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仅仅局限于此。 而这个“世界”的两端:太平洋西岸和大西洋东岸几乎没有过直接的交往,欧洲黑暗时期正是亚洲国家空前繁荣的年代。他们对彼此的认识也仅仅是通过7000余公里的丝绸之路相互了解。这样漫长的距离和通行这段道路所需要的时间,也扭曲了东西方之间绝大部分可供了解的资讯。四、来中国的寻金热 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天圆地方观念与地理中国中心是社会的标准常识。与之相对的欧洲,则是通过数世纪前成书的《圣经》与托勒密在公元2世纪成书的《地理学指南》(人们将它从希腊文翻译为拉丁文——大规模被欧洲人了解的前提之一,则是在1406年)。欧洲人通过《地理学指南》可以准确的了解他们憧憬的亚洲、北非。但对于世界的另一半,依然是一片空白。他们所知道的世界幷不比千余年前的罗马人甚至希腊人多多少。他们根本不知道有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的存在。虽然他们已经知道了印度与中国的存在,但是真正到过那里的却很少。13世纪末,马可波罗与他的游记在欧洲掀起了对东方向往的狂潮:在马可波罗笔下的中国、东亚甚至整个亚洲成为一个拥有空前繁荣的文化、遍地黄金、香料发达而强盛的区域。这引发了大量欧洲人一窥东方文明的愿望。然而马可·波罗前往中国时所途经的波斯湾对于欧洲人,特别是15世纪之后西欧人而言已经成为了禁区;虽然已经有人深信地球是圆的,但是他们对地球大小的估计,却是完全建立在错误的数据的基础之上的。当时甚至有人认为从欧洲往西至多几周时间便可到达亚洲。五、中国在这一时期的落后 中国在15世纪时将它的海上力量培养为用于符合其儒家思想的工具——将一 15-16世纪的西班牙大帆船只庞大、技术力量先进的船队赋予宣扬天朝国威的工具。这支准仪仗队到达了中东、东非(现在有人声称他们发现了澳洲、美洲、南极洲——并早于麦哲伦一行环绕了整个世界,但这些说法并没有足够的证据使其成为主流思想)。但郑和的航行没有将明帝国发展成为领土广大经济繁荣的国家:这支仪仗队并没有军事使命,也没有将它发展的贸易扩张为大规模的交往。大航海也因此消耗了明政府大量的财力物力。随着明朝海禁的开始,亚洲失去了在技术上可行的远望:发现新大陆和环游世界。六、西方航海技术的发展与先进 六分仪图解但是欧洲则走上了大航海时代的前台,有证据显示维京的海盗们曾到过格陵兰,并在加拿大设立了海盗据点。除了海盗活动。梵蒂冈的活动也成为促进远航的要素之一: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探索活动多少有将基督教传播到世界,并将异教徒转化为基督教徒的想法,并且伊比利亚半岛在历史上曾多次被穆斯林国家军队进攻过,伊斯兰教对伊比利亚半岛的政治、宗教、文化形成的威胁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政治、经济上的扩张主义加上文化理念上的扩张要求令伊比利亚半岛的航海家们对自己的活动坚信是上帝的使命,从而为远航的心理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十字军东征带来的长年战争,中世纪的宗教裁判所等等这一切,导致欧洲人对于基督教产生了一种狂热的感觉。很久以来,积极传教便是基督教会特点之一。而且,为了使那些异教徒或不信教的人皈依基督教,人们总是会毫不犹豫地使用武力。尤其是那些刚刚战胜了摩尔人的西班牙传教士们,特别渴望将战场上的胜利转化成宗教上的胜利,将基督教带出伊比利亚半岛,带出欧洲,传向世界的每个角落。 远洋航行所需的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对于航海家而言,他们能够在海上活动,除了宗教信仰以外,他们更多的是依靠来自各地的科技:由占星术发展的方向辨识、指南针,从穆斯林的独杆三角帆船发展的大三角帆技术——这项技术将三角帆从横帆的替代物转化为推进船只的重要附加物,还有本国发达的造船业才是在海上最可信赖的依靠。而在这些科技流传至欧洲之前,没有人会打算到世界“边缘”去冒险,地圆说的出现打消了航海家从地球摔向地狱的担忧。从12世纪开始,欧洲人便开始制造用于航海的大型船只。1200年至1500年间,欧洲普通船舶的吨位普遍增加了一到二倍。在短短的几个世纪之内,他们或是从阿拉伯人那里学会了使用,或是自己动手发明改造了诸如罗盘、六分仪、海图、三角帆、艉舵、三桅帆船等工具或技术,使得欧洲人拥有了在各种复杂气候条件下进行远航的能力。
B. 北京现在的故宫是1406年建造的吗战争年代没有摧毁
嗯,战争年代有部分被摧毁,先前有9999个房屋,现在只有8000多个了
C. 查1406年是什么年份
1406年是明成祖 朱棣 永乐4年 农历丙戌年,狗年。
D. 中国古代有那些影响世界的发明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剑桥 1949年
[1] 解高次方程的霍纳法是法国数学家霍纳(W.G. Horner,1786-1837)于1819年建立的,但是宋代数学家秦九韶在1247年提出的方法实际上与霍纳法一致,却早于霍纳572年。
[2] 当西方人争论谁在1615年左右最先发现太阳黑子时,中国早在公元前18年以来便系统记录了太阳黑子,比欧洲早了1500年。公元前1400年至公元1600年间,中国有90项超新星记录,其中1054超新星是近代射电天文学家感兴趣的蟹状星云的残迹,而西方过去对此闻所未闻。中国早在公元前1361年就有日食记录,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1600年间有581项彗星记载,公元前467年记到哈雷慧星。
[3] 近代科学革命的关键仪器就是时钟,而其灵魂是擒纵装置,过去认为是十四世纪欧洲人的发明。中国在723年僧一行已制出这种装置,1090年苏颂在开封研制的水运仪象台构造中便有机械钟。这种中国时钟由英国人坎布里奇(John Cambridge)复原后,每小时误差仅在20秒以内。
[4] 当西方人对磁极性一无所知时,中国人已在关心磁偏角及磁感应性了。在英国人尼坎姆(Alexander Neckam,1157-1217)于1190年在欧洲首次提到磁极性和磁感应之前,沈括(1031-1217)已于1080年对磁针作了描述并指出磁偏角。欧洲人知道磁偏角是在十五世纪。指南针知识是在十二世纪通过西辽经陆路传到西方的。
[5] 西方人在十三世纪以前还不知道硝石为何物,而中国早在850年的《真元妙道要略》就记载以硝石、硫黄和木炭制成火药混合物,1044年的《武经总要》更给出最早的军用火药配方。
[6] 1380年前,欧洲人还无法制造出一小块铸铁,而中国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已在工业规模上生产铸铁了,到公元一世纪中国人已是铸铁大师,欧洲人相比之下落后了1500年。他还根据考古资料,将中国古代的冶炼炉与后来西方的冶炼炉作了对比,得出结论,中国古代和中世纪在钢铁冶炼技术方面长期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7] 在植物学方面,明代朱橚于1406年刊行的《救荒本草》列举可供救荒食用的野生植物414种,对其生态特征、地理分布和处理方法都作了说明,并附有精美的植物插图。欧洲直到十八世纪布雷安特(Charles Bryant)才开始注意到野生植物的食用价值,比中国晚400年。西方第一部印刷的植物图出现于1475年德国人康拉德(Conrad)的《自然志》中,但比《救荒本草》晚了69年。
[8] 中世纪中国从人尿中提制性激素,是一项最大的生物化学成就。西方认为尿为污秽之物,直到1927年阿什海姆(S. Aschheim)和宗德克(B. Zondek)才从尿中获得性激素。在中国,叶梦得(1077-1148)在《云水录》中已描述了从尿液中提制性激素的方法。
[9] 近代医学科学中最伟大、最有益于人类的一个学科——免疫学,产生于人类为预防天花而进行的种痘实践中。葛洪于300年最早记载了这种疾病,在1000年已经发明天花预防接种,1500年中医已公开著书介绍这种疗法。这时欧洲人对此一无所知,许多患者因此失去生命。中国种痘法西传后,1700年经土耳其传到英国(1722年,英国驻土耳其伊斯兰堡朝廷大使夫人沃尔斯莱·蒙塔古夫人-Madam Mary Wolseley Montagu-让自己的孩子们全种上痘,并把种痘术带回英国,在欧洲广为宣传)。十九世纪初,爱德华·真纳(Edward Jenner,1749-1823)发现了牛痘苗可安全预防天花。
[10] 中国至迟在公元前200年的汉初,就有了有效的胸带挽具,公元六世纪有了更进步的颈圈挽具。这两种有效的挽具直到公元1000年欧洲才开始出现。西方过去用颈肚带挽具,拉力来自颈部,极易使牲畜窒息。
E. 有没有我国古代伟大创造的图片和资料
1、故宫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
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
它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
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
北京故宫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京杭大运河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兵马俑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赵州桥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北京故宫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都江堰
F. 故宫始建于公元1406年,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
其实故宫是在元朝大都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他们以前是属于元朝大都的宫殿。后来是明朝皇帝朱棣重新建立的。
G. 科举制的年代是谁发明的
科举制的出现:
隋以前用九品中正制选官,隋文帝时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武则天时设立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进士科专考诗赋。
H. 1406年到1500有多少世纪
公元就是我们现在的年份,比如今年就是公元2009年.
既然是数字,往前推,肯定有公元2年、公元1年.再往前就是公元前1年,公元前2年……(总不能说成是公元-1年)
每100年时一个世纪,我们现在就是21世纪(20*100=2000,已经过了20世纪,所以现在是属于21世纪)
公元前多少世纪,和现在一样,每一百年是一个世纪.
第二题没看懂.公元1500年到公元1400年,就是1500到1400年,不过反了好像.
就像我们说2000年到2009年,过了9年.实际说的罗嗦点就是公元2000年到公元2009年.平时大家不这么说.
I. 中国14 15世纪具有世界影响的发明创造
1383年南京设京师观象台
1439年造浑天仪置北京(1900年被八国联军德国劫走.1921年要回,置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1442年北京设观象台
1446年建晷影堂(位于北京古观象台西南侧)
1607年李之藻撰<浑盖通宪图说>刊行(介绍西方天文观阐释浑天说)
1617年张燮著《东西洋考》记载海洋占候等的详细资料。
1634年正式安装我国第一架天文望远镜:"筩"(yong)
2 数学 物理:
1450年吴敬撰<九章算法比类大全>
1584年朱载 (yu)著《律吕精义》出版 1592年程大位撰<算法统宗>最早记载使用珠算方法开平方和开立方
1606年徐光启与利玛窦开始合译<几何原本>
1613年李之藻据西人克拉维斯<实用算术概论>和中国程大位<算法统宗>编译而成<同文算指>
1637年,宋应星在《论气·气声》中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作出了合乎科学的解释,他认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或急速运动冲击空气而产生的,声音是通过空气来传播的,同水波相类似。
方以智在《物理小识》卷2中提出:"宙(时间)轮于宇(空间),则宇中有宙,宙中有宇。"也就是提出了时间和空间不能彼此独立存在的时空观。
在《物理小识》卷1中正确地解释了蒙气差(即大气折射)现象
民间光学仪器制造家孙云球制造放大镜、显微镜等几十种光学仪器,并著《镜史》(已佚)。
3 医学:
1406年,朱棣等主持收集编成《普济方》(载方六万一千七百三十九个,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医方书。)
1567年在宁国府太平县试行中国人痘接种方法预防天花。(种痘预防天花是人工免疫法的开端,是医学史上的重大成就。十七世纪我国种痘技术已相当完善,并已推广到全国。我国种痘法于十七世纪初传入欧洲。 )
1596年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在南京正式出版刊行
同期问世的还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
1601年,杨继洲著《针灸大成》
1617年,陈实功著《外科正宗》(收集了大量有效方剂。他注重实践,勇于革新,创造性地进行了截趾(指)、气管缝合等外科手术,对我国外科学作出了贡献。书中对一些肿瘤也作了论述。)
1624年张景岳撰《类经>刊行,同年,景岳再编《类经图翼》和《类经附翼》
1640《景岳全书》64卷成书
1641年吴游性撰<瘟疫论>
王夫之在《思问录·外篇》中提出了关于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的观念,他说:"质日代而形如一,……肌肉之日生而旧者消也,人所未知也。人见形之不变而不知其质之已迁,……"
4 农学:
1376俞宗本著《种树书》(记载了多种树木的嫁接方法,如桃、李、杏的近缘嫁接和桑、梨的远缘嫁接等)
1406年,朱橚《救荒本草》问世(收集四百一十四种可供食用的野生植物资料,载明产地、形态、性味及其可食部分和食法,并绘有精细图谱)
1511年中国种植玉米
1547年马一龙著《农说》(记载了水稻的精耕细耘、密植、育苗、移栽等的种植经验,是我国第一部运用哲学观点来阐述农业技术的著作。 )
1582年 藩薯传入中国
1596年 屠本畯(jun)著中国现存最早的海洋生物专著《闽中海错疏》(记载了沿海一带以海生无脊椎动物和鱼类为主的二百多种水族生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等。)
1608年,喻仁(喻本元)、喻杰(喻本亨)合著《元亨疗马集》(著名的兽医学著作,内容包括对马、牛和骆驼的治疗经验,至今仍有实用价值。)
1617年赵蛹著<植品>(有关西红柿的种植技术等)
1628年徐光启撰<农政全书>
5 地里学: 1405--1431年郑和率大型远洋船队到达西洋三十余国
1425年<郑和航海图>编成
1536年黄衷著<海语>(记录东南亚史地与中国南洋交通情况)
1565年胡宗宪编<踌海图编>记录中日交通及抗倭事
1639年开始顾炎武编著《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书》
1640年徐宏祖著《徐霞客游记》正式成书
6 化学、冶炼及化工:
1521年四川嘉州(今乐山)凿成深达数百米的石油竖井
1596年<唐县志>记载以火爆法的采矿技术
1596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二百七十六种无机药物的化学性质以及蒸馏、蒸发、升华、重结晶、沉淀、烧灼等技术
1637年,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述冶炼技术时,把铅、铜、汞、硫等许多化学元素看作是基本的物质,而把与它们有关的反应所产生的物质看作是派生的物质,从而产生化学元素概念的萌芽。
1637年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五金》中有关于密封加热冶炼"倭铅"(即锌)方法的记载。明代的钱币"永乐通宝"(公元1403-1424年)有的含锌高达99%。欧洲到十八世纪才开始冶炼锌。
1637年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了我国古代冶金技术的许多成就,如冶炼生铁和熟铁(低碳钢)的连续生产工艺,退火、正火、淬火、化学热处理等钢铁热处理工艺和固体渗碳工艺等。
方以智在《物理小识》卷7中记载了炼焦炭的方法:"煤则各处产之。臭者,烧熔而闭之。成石,再凿而入炉,曰礁。"欧洲到公元1771年才开始炼焦。
7 机械制造:
(1372年造碗口铳,口径11cm,上有铭文说明为水军装备.附图)
1377年造手铳(小口径管形.附图)
14世纪著《火龙经》
14世纪末发明“神火飞鸦”(附图)
1405年郑和船队建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的远洋船只"宝船",船长150余米,容千余人
1453年造铜火铳(滑膛式.附图)
1524年在北京铸造佛朗机炮
16世纪中叶发明“火龙出水”。箭头上龙头下圆柱,柱体分层装火箭,为当时世界上最早的多级火箭(关于“火龙出水”,在明代后期出版的《武备志》、《火龙经》等兵书中都有记载,附图样。 )
1558年造出中国第一批火绳枪一万支,称之为“鸟嘴铳”。
1580年戚继光发明"自犯钢轮火"(其效类似地雷)
1598年赵士祯呈<神器谱>,记载铳器制作及使用方法(附图样)
1626年王钲编成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机械工程专著<新制诸器图说>
1637年宋应星撰成中国科技网络全书<天工开物>
J. 1406年的大事记
1、朱棣等主持收集编成《普济方》(载方六万一千七百三十九个,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医方书。)
2、世界上最大的古建筑群--北京故宫 中国北京的故宫(又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市区中心,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有24位相继在此登基执政。始建于1406年,至今已近600年。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构建筑群,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拥有殿宇9000多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