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老舍创造特点

老舍创造特点

发布时间:2021-06-29 02:23:22

⑴ 老舍的写作特点和成就

从济南到青岛,老舍度过了他生活道路上较为安定的七年,也是创作道路上一个硕果累累的黄金季节。身居黄海之滨,心怀报国拯民之志,可说是老舍这时期生活创作的基本态度和核心思想。但是,对革命运动的隔膜、不理解,他的带有温和色彩的民主主义世界观,又不能不影响着他的创作的思想高度,甚至产生某些失误。
老舍在本时期的作品主要有六部长篇(《大明湖》[在一、二八战火中原稿被烧掉]、《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文博士》、《骆驼祥子》);一生中的大多数中、短篇小说都写于本时期;此外还出版了一本《老舍幽默诗文集》,散见于各种报刊的杂文、诗歌、散文等也在数百篇之上。

从文学的体裁样式看,由长篇而中篇和短篇,由小说而散文、杂文、诗歌及论著等,这种新的开拓,不仅显示了老舍写作的勤奋精神,而且表现出他作为艺术多面手的卓越本领和适应现实要求而作的可贵努力。

首先,老舍在新文学史上描写和反映市民生活,特别是成功塑造市民形象的独特贡献基本确立。老舍以爱憎分明的现实主义态度描写了上述人物的生活,刻画了他们的形象性格,让我们从一个侧面看到了旧中国社会这个溃烂着的机体的某些本质方面。

其次,老舍本时期的创作在开拙现实生活底蕴上更前进了一步,这突出表现在作品倾向性更鲜明、社会批判的锋芒尖锐了。

再次,本时期作品描写的手法及情节结构艺术臻于成熟,风格上老舍独有的特色更鲜明突出了。他的突梯机智幽默中透着锋棱的特点,他的以俗、白的北京语言描写北京风物人情和塑造北京市民,特别是中、下层市民性格的独到处,以及那种渗透在作品骨子里的特有的“北京味儿”,都得到鲜明体现和很好发挥。
在抗战文艺创作实践上,老舍是当时最有成就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艰苦抗战的生活不但磨练了这位赤心爱国者的坚韧意志,而且使他那支机智敏捷的笔,更加放射出时代的光芒。他在本时期的主要作品有《四世同堂》、《火葬》、《蜕》(未完)等长篇小说;短篇小说主要收编在《火车集》、《贫血集》中。多幕剧有《残雾》、《张自忠》、《国家至上》(与宋之的合作)、《面子问题》、《大地龙蛇》、《归去来兮》、《谁先到了重庆》、《王老虎》(与赵清阁、肖亦五合作)、《桃李春风》(与赵清阁合作)等。诗歌有长诗《剑北篇》及其他新旧体诗几十首。通俗文艺作品,包括新京剧、鼓词、相声、坠子、新拴娃娃、新三字经、洋片词等是他本时期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另外还有不下几十万字的散文、杂文、论文、讲演词等。

如果把老舍这一时期的创作与他抗战前的作品比较,我们会发现变化是多方面的。

其一是创作思想的明确性。抗战之于文艺,正如抗战需要枪炮一样不可缺少,这是老舍对文艺与抗战关系的基本认识与态度。他对抗战文艺的积极鼓吹和积极进行创作实践,都是从这一明确认识出发的。

其二是与明确的创作思想相联系,老舍在创作方法上又有了明显提高。因此在塑造人物性格、描写事件进程和人物命运上都有了不同以往的新特点。这首先表现在对于所描写的人物形象有新的追求,即努力塑造抗战英雄和群众的形象,同时,对于曾经出现在作者笔下的一些人物,描写上也有不少新的处理,这表现在作者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对人物性格静止的刻画和人物命运总以“绝望型”为多,因此常带给人一种低沉、压抑感觉的弱点,动的发展的观点鲜明,作品的乐观基调和亮色明显加强了。

其三,正因为上述两方面的进步,使得老舍本时期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鲜明时代特色。老舍紧紧抓住“战争”这个主音,把笔墨集中在描写抗战大时代的主潮上,围练这个中心,老舍从多方面描绘着抗战的大时代。

其四,适应文艺服务于抗战的需要,老舍不畏艰途,不怕讥笑,在艺术样式上做了多方面探索和努力。他的艺术“多面手”的才能正是在这时期内显露出来的。解放后他在通俗文艺方面取得成绩,在戏剧方面为剧坛增辉,都是这时期打下的基础。

《四世同堂》是老舍在抗战后期至解放战争时期完成的一部百万字长篇巨著,小说分《惶惑》、《偷生》、《饥荒》三部。这部作品保持和发扬了作品早期创作的优点和特色。由于作家不再是孤立地、静止地描写、赞赏或批评、讽刺,而是把早经熟悉的一切,都安放在激烈的抗战进程中来描写,开掘、锤炼这些“老相识”的新意义,就使作品闪烁出时代的火花,弹奏出抗战的音响。时代感强,正是这部作品不同于老舍早期创作的一大特点。

与作品所显示的浓重抗战气氛紧密相联,在人物塑造上也表现出老舍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重大进步。早期创作中孤立、静地描写人物的弱点被克服了,小说中,不管是变坏的人物,或是向进步方面转化的人物,都不仅是个人或偶然因素所造成,而是有经济的社会的根由可寻,他们都是在时代风云中各自显示出自己性可知的发展变化的。因此,我们通过他们看到更深的社会本质了。

老舍是写市民生活题材最有成就的作家。《四世同堂》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一特长,而且有了新的提高。它描写的生活画面广,虽以小羊圈几户居民为描写基点,但笔墨所到几乎遍及北京城,从这些画面里,我们看到了亡城北京社会的各个方面。

在老舍创作道路上,《四世同堂》可以说是他在较高层次上找见自我的重要作品。

与《四世同堂》第三部《饥荒》一同完成于美国的长篇小说《鼓书艺人》是另一部显示了老舍创作进步的重要作品。它在抗战的背景上,令人信服地描写了艺人们在革命文艺工作者帮助下思想品格的提高、作艺方向的明确和对于新时代的向往追求。作品成功地塑造了革命文艺工作者孟良的形象,这是老舍笔下第一个成功的革命者形象。作品所具有的新的思想力量,表现出老舍从黑暗世界跨到光明的新时代前夕创作思想上的重大变化,因此具有重要意义。

⑵ 老舍创作散文的特点(风格)

写出了济南秋天的独特的美

⑶ 老舍小说创作在题材和风格上有什么特点 特别特别急😂

老舍作品主要有四个艺术特色:
一、语言幽默。
老舍开始创作时,抱有"不管是谁与什么吧,反正要写得好笑好玩","立意要幽默"(《我怎样写〈赵子曰〉》)的态度。他的作品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幽默讽刺的笔调。
二、京味十足。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
三、题旨鲜明。
反帝反封建本是"五四"以来整个新文学的基本主题。但除了特定时期(比如五卅运动期间,"九•一八"事变以后、抗日战争时期)以外,在一般作家的创作中,反帝的主题和内容不多。老舍的作品则常有明显表现。
四、语言通俗。
"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作家,废弃了封建士大夫笔下的文言,也没有采用话本小说、戏曲说白中的近代白话,而是从现代口语中创造便于反映现代生活、表达现代人心理活动的现代白话,作为新的文学语言——老舍对此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⑷ 老舍的性格特点,不要太多

老舍的性格幽默、有责任心、孝顺、关心百姓疾苦、关注民族命运。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

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

1966年,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2017年9月,中国现代文学长篇小说经典《四世同堂》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上市。这是该作自发表以来第一次以完整版形式出版。

(4)老舍创造特点扩展阅读:

老舍作品主要有四个艺术特色:

1、语言幽默。

老舍开始创作时,抱有"不管是谁与什么吧,反正要写得好笑好玩","立意要幽默"(《我怎样写〈赵子曰〉》)的态度。

他的作品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幽默讽刺的笔调。他是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幽默作家之一,一度还有"幽默大师"、"笑匠"之称。他的早期作品中夹杂一些纯粹为了逗笑、缺少思想意义的穿插。

他那"我要笑骂,而又不赶尽杀绝"(《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的性格,使他的讽刺,缺乏鲁迅的冷峻和锋利,更多一些温情和轻松,由此形成他的独特的幽默风格。

从30年代中期起随着对于国家的灾难和生活的严酷有了更多的体验,老舍的笔调变得激愤严肃起来,幽默不再是他大部分作品的基调,为人称道的也不再都是幽默作品。

但在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中,仍然经常出现机智俏皮的语言,将嬉笑怒骂融合在一起的笔墨,使人发笑或者哭笑不得,有时还会催人泪下,或者发人深思。后期作品中,作家让不少人物笑着向昨天告别。所有这些,都具有一种内在的妙趣——升华了的幽默。

2、京味十足。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

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

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情)画家。

作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

这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

3、题旨鲜明。

反帝反封建本是"五四"以来整个新文学的基本主题。但除了特定时期(比如五卅运动期间,"九•一八"事变以后、抗日战争时期)以外,在一般作家的创作中,反帝的主题和内容不多。

老舍的作品则常有明显表现。他的第一篇习作《小铃儿》,通过小学生带有稚气的行动,表达了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民族意识。茅盾从老舍最早的作品中深切地感受到"对于祖国的挚爱和热望"(《光辉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

在这以后,老舍写了不少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作品,还有从不同侧面描写它们的经济、文化、宗教渗透和种族歧视所给予中国人民种种伤害的作品。他表现民族觉醒、表彰民族气节,同时抨击在这些侵略和渗透面前卑躬屈节、为虎作伥的洋奴汉。

写于60年代初的话剧《神拳》(又名《义和团》),再现北京居民抗击八国联军的壮烈情景。后期作品强烈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自立自强于世界的喜悦和自豪。对于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使他的爱国主义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光彩,达到新的思想高度。

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和炽热的爱国主义,是老舍的高贵品格,也是他作品中宝贵的精神遗产。

4、语言通俗。

"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作家,废弃了封建士大夫笔下的文言,也没有采用话本小说、戏曲说白中的近代白话,而是从现代口语中创造便于反映现代生活、表达现代人心理活动的现代白话,作为新的文学语言——老舍对此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他是北京人,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更重要的是努力从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中汲取和提炼文学语言。注意汲取,避免了生造硬凑合过于欧化的学生腔的毛病;讲究提炼,能够脱离粗糙的自然形态,克服照搬滥用方言土语的弱点。

他所使用的是一种真正艺术化了的活的语言。老舍的小说和散文,都可以琅琅上口,话剧的对白,更是活泼传神;作品中许多人物的语言,具有各自的性格特点。

他很好地解决了语文脱节的问题。在语言的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和艺术性方面,在创造新的文学语言方面,他在现代作家中,是十分突出的。老舍认为作家的风格首先体现在语言上,他的语言的确成为表现艺术风格的重要手段。连他的理论文章的语言都是很有个性特征的。

他在这方面的贡献,还超出了文学创作的范围。早在30年代,就有人主张以他的作品作为"宣传纯正国语的教本"(《老舍致赵家璧信》),他的文字一直是现代汉语教科书中经常引用的范例。

老舍的创作,带有英国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响,与中国传统的、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的文艺更有深切的联系。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众化、 通俗性、 民族色彩浓厚等特点,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够雅俗共赏。

因此较早地突破了新文学只在学生和知识青年中间流传的狭小圈子,为广泛的读者所喜爱。后来又以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现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再加上规范的现代汉语,而受到国外的重视。这些,都扩大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他取材于北京胡同里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和娴熟地运用"京味"十足的文学语言等特点,受到一些后起者的仿效。

⑸ 老舍小说的创作特色有哪些

老舍小说充满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批判,以北京市民社会和底层人民为描写中心,作品中充满了浓烈的“京味儿”,老舍当属中国近代最有成就的幽默小说家。
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致,取材较为宽广,显现出现实主义的特点,并且从语言、笔调到内容、主题,都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⑹ 老舍作品的艺术特点有哪几点

他怀抱着爱国热忱的高涨,推动他的社会观和文艺观向着革新的方向发展,所作不出抗战宣传的作品,如《四世同堂》。同时,他也注意到通俗文艺形式,拜访鼓书艺人,学习和讨论鼓书作法,有许多曲艺的创作。同时也融合相声的语言与戏曲的表现手法,大大加强话剧的创作,如《十五贯》。抗战这一大形势,使老舍从学府的生活天地和市民的写作范围突破出来,早期他还着力于赞颂、鼓励群众抗战爱国的热情,到后来,人民的生活愈加困苦,他的眼光不得不转注到抗战背后的社会现象了:国民党消极抗战、顽固统治,小官藉机发国难财,吃抗战饭,老舍将这些面相用讽刺喜剧的形式刻画出来,更显黑暗现象与民族弱点的批判,也深化了老舍的爱国主义。

⑺ 老舍的作品特点

幽默。幽默是老舍先生的特点,即使是讽刺 也不会严酷的抨击,只会用幽默的语气嘲讽。

他的作品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幽默讽刺的笔调。他是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幽默作家之一,一度还有"幽默大师"、"笑匠"之称。他的早期作品中夹杂一些纯粹为了逗笑、缺少思想意义的穿插。

由于老舍本人性格的关系,所以,他在读欧美幽默作品时,那种机智俏皮的语言,夸张渲染的描写,轻松诙谐的幽默风格和表现手法,便很自然地适应了老舍的口胃,特别是欧美幽默文学作品对社会问题关注,以滑稽的笔调,表现严肃的社会问题以及在笑声中表达惩恶扬善的人道主义精神等等,与老舍的思想感情、性格心理一拍即合,引起他的强烈共鸣。

拓展资料:

舒庆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本名舒庆春,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赶集》等。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1966年8月24日,中国作家老舍因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暴力批斗,在北京太平湖投湖自尽。1978年初,老舍得到平反,恢复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⑻ 老舍的作品有哪些特点

老舍作品主要有四个艺术特色:
一、语言幽默。
老舍开始创作时,抱有"不管是谁与什么吧,反正要写得好笑好玩","立意要幽默"(《我怎样写〈赵子曰〉》)的态度。他的作品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幽默讽刺的笔调。他是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幽默作家之一,一度还有"幽默大师"、"笑匠"之称。他的早期作品中夹杂一些纯粹为了逗笑、缺少思想意义的穿插。他那"我要笑骂,而又不赶尽杀绝"(《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的性格,使他的讽刺,缺乏鲁迅的冷峻和锋利,更多一些温情和轻松,由此形成他的独特的幽默风格。从30年代中期起随着对于国家的灾难和生活的严酷有了更多的体验,老舍的笔调变得激愤严肃起来,幽默不再是他大部分作品的基调,为人称道的也不再都是幽默作品,但在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中,仍然经常出现机智俏皮的语言,将嬉笑怒骂融合在一起的笔墨,使人发笑或者哭笑不得,有时还会催人泪下,或者发人深思。后期作品中,作家让不少人物笑着向昨天告别。所有这些,都具有一种内在的妙趣——升华了的幽默。
二、京味十足。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
三、题旨鲜明。
反帝反封建本是"五四"以来整个新文学的基本主题。但除了特定时期(比如五卅运动期间,"九
一八"事变以后、抗日战争时期)以外,在一般作家的创作中,反帝的主题和内容不多。老舍的作品则常有明显表现。
四、语言通俗。

⑼ 老舍的写作风格

老舍的写作风格是朴实、 幽默, 俗而能雅,清浅中有韵味,从而表现出作家独具的个性色彩。

1、语言风格,老舍的语言俗白精致,雅俗共赏。老舍说:“没有一位语言艺术大师是脱离群众的,也没有一位这样的大师是记录人民语言,而不给它加工的。”因此,作品中人物语言是加提炼过的北京白话。其作品语言的“俗”是建立在精细的思考与研究的基础上。

2、创作题材,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

3、文学思想,老舍没有坚定单纯的文学立场,他的文艺思想是摇摆不定的,但是他倾向于从感情角度看文学,认为“使人欣喜是艺术的目的”,“文学是认识生命的,解释生命的”。同时老舍认为“文以气为主”强调表达自我为主,不使文学变成传道的教科书。

4、老舍的作品也追求幽默,一方面来自狄更斯等英国文学家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深深地打上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内蕴的“京味”。

幽默风趣,是老舍作品语言的总体风格特色。他认为:“文字要生动有趣,必须利用幽默⋯⋯假荇干燥、晦涩、无趣,是文艺的致命伤;幽默便有了很大的重要。”因此,老舍的小说、戏剧,散文等也都充满了幽默风趣色彩。

(9)老舍创造特点扩展阅读:

老舍的文学思想成分复杂,现代文学史中无产阶级文学和资产阶级文学的斗争里,他的派别色彩不明显,虽然他对左派的革命领导文学的艺术指导方式及其他艺术和思想上的主张颇有微词。同时老舍也未曾加入苏汶和梁实秋等人的第三派----不认为文学至死都是自由的。

他的文学思想的基调是强调文学的自由表达,同时认为文学对社会的作用是不期然而然的和远期的。

但是由于受到时代的影响,老舍也曾一度向文学的实用性靠近,然而经过一段时间发展,艺术家的他又感到不适,于是又重新呼唤并实践文学的自由表达和艺术性,在此期间其文学思想也出现了反复和震荡。

因此而言老舍没有坚定单纯的文学立场,他的文艺思想是摇摆不定的,但是他倾向于从感情角度看文学,认为“使人欣喜是艺术的目的”,“文学是认识生命的,解释生命的”。同时老舍认为“文以气为主”强调表达自我为主,不使文学变成传道的教科书。

舒庆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本名舒庆春,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赶集》等。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1966年8月24日,中国作家老舍因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暴力批斗,在北京太平湖投湖自尽。1978年初,老舍得到平反,恢复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⑽ 老舍作品的艺术特点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情)画家。作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这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
老舍的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表现出鲜明的反帝爱国的题旨。反帝反封建本是“五四”以来整个新文学的基本主题。但除了特定时期以外,在一般作家的创作中,反帝 的主题和内容不多。老舍的作品则常有明显表现。他的第一篇习作《小铃儿》,通过小学生带有稚气的行动,表达了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民族意识。茅盾从老舍最早的作品中深切地感受到“对于祖国的挚爱和热望”(《光辉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在这以后,老舍写了不少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作品,还有从不同侧面描写它们的经济、文化、宗教渗透和种族歧视所给予中国人民种种伤害的作品。他表现民族觉醒、表彰民族气节,同时抨击在这些侵略和渗透面前卑躬屈节、为虎作伥的洋奴汉。写于60年代初的话剧《神拳》(又名《义和团》),再现北京居民抗击八国联军的壮烈情景。后期作品强烈地表现了中国自立自强于世界的喜悦和自豪。
老舍的创作,带有英国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响,与中国传统的、主要是行流民间的文艺更有深切的联系。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众化、 通俗性、 民族色彩浓厚等特点,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够雅俗共赏。因此较早地突破了新文学只在学生和知识青年中间流传的狭小圈子,为广泛的读者所喜爱。后来又以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现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再加上规范的现代汉语,而受到国外的重视。这些,都扩大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他取材于北京胡同里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和娴熟地运用“京味”十足的文学语言等特点,受到一些后起者的仿效。[20]

阅读全文

与老舍创造特点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浏览:646
pdf设置有效期 浏览:634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
申发明5G 浏览: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