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小学美术创造美的纹理教案

小学美术创造美的纹理教案

发布时间:2021-06-28 22:42:41

① 如何让小学美术走进生活

如何让小学美术走进生活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注重将美术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注意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悟美术的独特价值。”它要求教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使学生在积极情感体验中学习美术、感悟生活。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历,对小学美术的生活化教学策略作简要分析和探讨,以期得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学美术,感受美术与生活的联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为此,我充分结合教材的特点,努力促进教学内容生活化,引导学生主动接触生活,充分感受生活,大胆创造生活。
1.立足教材,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
如在教学第11册《表现动态》一课时,我事先拍下了一段学生们在操场上活动的VCR,在导入环节时放给他们看,对于学生而言,兴趣很浓,此时再引导学生观察动态、姿势,教学重难点就迎刃而解了!又如在教学《画汗衫》、《成长变化》等课时,我都事先让学生们从生活中收集汗衫实物、照片等素材,进行体验与欣赏,教学效果都非常好。
2.合理重组教材,让教学内容贴近生活。
美术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遵循这一理念,我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合理改组教材,体验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如在教学第11册《蔬菜》时,因为我们学校一到五年级美术全是非专职老师担任的,绘画基础很差,一开学我如果就按照教材让学生表现整棵蔬菜的质感和主次关系,效果就会很差,也会降低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兴趣,于是我就绘画内容稍加调整,让学生从家里带一些洋葱、青椒、大白菜等常见蔬菜,从中间切开,学生们会惊奇的发现它们的切面竟有如此漂亮、清晰的纹理――大白菜的切面像棵大树;洋葱的切面像火苗……这时让学生写生蔬菜的切面,换了一种表现方法,教学重难点攻破了,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了,激发了表现美的欲望。
二、启发表现生活,引导学生在创造中美化生活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这说明让小学美术走进生活,不仅能使学生在与实际生活密切结合的美术创造活动过程中,加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能启迪智慧,发展思维能力,促进对大脑的开发,从小培养学生对事物敏锐的观察能力,增强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协调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让学生联系生活探求美术知识,把美术问题生活化,善于让美术活动走出课堂,真正体验到美术“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学以致用,让学生尽情地体验美术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获得创造的满足感与成就感。例如:学习《制作相框》一课后,学生选用麻绳、纽扣、木头、旧衣服等材料,采用捆扎、粘贴、装饰等方法,做成了各种各样的只属于自己的相框,并把这些相框放在家里的书桌上装照片,美化自己的生活。这样通过不同创作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美化生活,从而体会到美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加强学生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
身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我们应诱发学生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指导他们去捕捉生活中最有表现力的瞬间,并将其积累成绘画素材。一旦我们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脱离,并一味采取教师范画、学生照葫芦画瓢的教学模式进行美术教学,学生自我发挥的权利就被抹杀了,而且会严重挫伤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带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加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中的美。
比如,在学习二年级上册第四课《美丽的昆虫》时,我们可组织学生参观生物园,让他们仔细体会昆虫形态的多样性和色彩的丰富性,了解昆虫的基本形态和花纹的基本特点,在观看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昆虫的共性和不同特点,使学生对昆虫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四、从生活中感悟美,寻找素材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陶行知更强调:“生活即教育。”因而可这样认为,充实生活素材就是充实教育素材,丰富课程资源。我们应走进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选择活动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怎样发现生活中的美。教师本身应该熟悉生活,恰当选择最利于开展课题研究的典型教材,进行优化组合,对现有教材内容作适当调整,要为突出主体性,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启发学生进行创作,我们可以叫他们从生活中去寻找美,感悟美,为创作寻找素材。如引导他们发现自然美,花是自然界中色彩最丰富的生物:红玫瑰、黄菊花、蓝杜鹃、白水仙、紫罗兰、黑牡丹。此外,树木、动物等等。带孩子去自然界,给他们讲解各种颜色及构成的画面,让他们发现和感悟到生活是如此的美。给予孩子一定的引导,他们就能从中吸取美的养料。
作为美术教师必须重视美术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能够通过美术学习更加了解、感受、创造生活,这样才能更好促进学生美术技能的提高,激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学习中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② 四年级下册美术第十五课创造美的纹理的材料是不是水粉颜料

硅质画颜料是一种水溶性颜料,来自加拿大技术,用水稀释即可,无毒无刺激性味,可画油画也可画水彩画,可作厚质立体画,超强耐水耐晒,附着力强,是新一代为保护儿童和艺术家健康的“油画”颜料。现在全国诚聘加拿大产品“硅质颜料”代理商。有意者可网络搜索:弗克硅质颜料!

③ 如何利用农村资源进行大班美术教学

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教师不能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要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作为视觉艺术教育的美术课,其创造能力的培养,不但要到生活去捕捉题材内容,而更需要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感受,去真实描绘和创造生活。我校地处农村,开展美术教学确实很难,不单单是经济困难,我们农村中学的美术教学从教师的教学、手段、方法、教具等都逊色于城市学校。在教材中也渗透着较强的都市人的审美情趣。所以在农村学校开展美术教学,真是难上加难,但是,我们农村有着丰富的资源优势,在广阔的山山水水中,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术资源,泥、石、草木这些资源唾手可得,不需分文,天然的丰富形态,质地、纹理、色泽,还使它们能够成为美术鉴赏的好对象和美术创作的好材料。那就看我们如何开发了。在这里,我就分类地谈谈,我在进行美术教学时是如何利用身边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的。 一、雕刻雕刻,从形式上分有浮雕和圆雕,从材料上分有石雕、木雕、竹雕等等。但真正要开展雕刻教学很难,一没有工具,二没有材料,但是我发现我们的学生特别喜欢雕刻,特别是男生,他们经常把课桌椅、门窗当做雕刻创作的阵地。因此,我在上增一分活泼,添一份情趣这节课时,我就让他们过上一把雕刻瘾。 在我们的农村,建房子,搞围墙,圈猪圈等都用红砖,所以红砖在我们农村随处可见,唾手可得,而且,红砖浸泡过一段时间后,比较疏松、柔软,容易雕刻,在工具上,我们可以用螺丝刀、铁片、铁丝、废旧的圆珠笔心、磨沙纸等等都可以代替刻刀,非常的方便,因此,我用红砖来进行雕刻教学。首先,我让学生欣赏我带来的几件作品,让学生感受它们的美,让他们看一看,摸一摸,那些拦路绊脚的红砖是怎样变成了艺术品的。接着向学生介绍雕刻的基本手法,使用工具和雕刻步骤,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开始创作,大胆想像,同学们在雕刻过程中,兴趣特别的高,有的同学还在雕刻好的砖上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效果更加奇特。 二、贝壳造型 我们地处海边,到处是贝壳,我在上八年级的变废为宝这节课时,我就是运用贝壳来制作贝壳画的。首先,我先让同学们观察和分析这些贝壳的天然形象,色彩、纹理和质感,再引导学生欣赏老师做的各种各样的贝画,接着,启发同学们根据各自带的贝壳的特征,去联想、想像、大胆、构思看看把它们装扮成什么形象的,然后再和学生一起探讨造型的方法和制作步骤,并设法营造一种宽松愉快的环境让同学们大但制造,最后把各自的制作展示,同学们互评、自评。这样同学们就创造了一批又一批造型独特新颖别致的作品。 三、粘贴画在我们农村,能用来做粘贴画可多了,材料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如:树皮、树枝、树叶、小豆子、蛋、壳、沙子、羽毛、毛线、胶绳,这些材料在质地、纹理、色彩上各具有特色,都有天然之美,把它们综合地灵活地用创造粘贴画,其效果要么古林厚重,要么清晰素雅。有一种合新的美感。我在上装点我的居室这节课时,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按照材料的质地,色彩等,特色进行粘贴的,用小豆子粘贴出森林水果、动物等各种画作,有的用沙子,贝壳粘出了我们的椰风海韵。更有的学生大明用胶绳、毛线相结合,粘出我们黎家姑娘。形象简朴粗犷,线条细腻柔和,色彩生动自然,那种农村山乡的浓浓乡情民间美术似的朴实大方的美感扑面而来。 四、编织在我们海南遍地是椰子树,随手可取,椰子叶又具有色泽自然,比较柔软,韧性也好的特点,比较适合于编织,所以,我在上设计与应用这一领域时,我就让学生们用椰叶来编织小动物。 首先,我先出示老师或者学生的作品,让同学们欣赏,接着让同学们认识材料,懂得凡具有色泽自然,比较柔软、韧性较好的这些特点的材料都可以用来进行编织。接着,讲解编织的方法、步骤和技巧,最后,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编织、制作。通过这节课以后,我发现同学们拓展到可以用铁丝和线,稻草、菜杆和一些其他植物的藤等等都可以结合起来进行编织、制作。特别是女生她们可以编织中国结、项链、手链、挂饰等等看起来真是另有一番风味。 实践证明,在美术教学中,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不仅是农村美术教学充满活力与生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热爱美术学习,学习美术的人多了,欣赏美感爱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只有充分利用农村自然教育资源,让学生走出围墙,融入社会,放眼农村广阔天地,挖掘农村特有的资源,开展以农村为题材的系列活动,把生活和美术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农村孩子的兴趣得到培养,个性得到章显。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美术教学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④ 创造美的纹理这四个字怎么变成艺术字

这几个字给人留下非常具有个性和特色的感受,想要把它变成艺术字,必须要通过艺术简化之后的书写形式才会更好。

⑤ 小学美术教学的目的任务是什么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现代教学论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推进学习的是问题。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美术学习是一种创造艺术形象的实践活动,需要学生将所有的感知、情感和智慧全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所以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问题意识就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不仅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前提,而且还是学生理解和再现知识的前提。作为教师,我们要想方设法使学生的大脑中充满疑问,使问题意识成为学生的基本意识,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弘扬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教学实践证明:任何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适当设置问题情境,学习内容对学生会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及学生实际设置不同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是推动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

1.矛盾生疑

在美术学习中,学生有很多产生疑问的地方。“疑”是思维的开始,是创造的基础。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比较、思索、发现,才能够真正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进而领悟、内化为自己所有。所以,作为教师,就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探求知识,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设置矛盾情境,使学生在“疑”中思,“思”中学,从而激发出强烈的求知动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小学二年级第四册教材中《假如我是巨人》一课,就是让学生大胆地、自由地,把自己想像成一个巨人,编一个神奇的故事,再把故事中有趣的情节表现出来。于是如何使小人和巨人的形象形成对比成为这一课的难点。为了既化解难点,又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备课到上课,应始终有目的地把握学生认知中产生的冲突,引导学生不断揭示矛盾、不断解决矛盾。教师首先用课件显示了两个不同的环境:一个是正常环境,另一个环境中的人和楼房、树等景物都是很矮小的。然后让两个一模一样的“小孩”分别进入到两个环境之中,于是对比下的矛盾让学生产生了疑问:“为什么同样的人进入不同环境就会不一样,进入矮小景物的环境中就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大巨人?”进而引发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经过分析、讨论,他们了解到画面的背景与人物的对比作用。再如一些绘画知识的课,如《让画面更合理》(六年级上册)一课我设计了用同样的静物和不同规格的纸来拼摆的方法,显示矛盾。学生争先恐后地提出:为什么同样的静物在不同的纸上或不同的拼摆方法所呈现的构图有的合理,有的却不合理?什么样的画面是合理的?……设置矛盾情境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唤起质疑兴奋点。实际上,在这种矛盾情境中发现问题的意识是学生潜在的天性,只要教师能有效挖掘这种潜能,就能使学生在质疑、解疑中从个别看到一般,从现象透视本质,从偶然中发现必然,从而使他们的思维得到发展,变得灵活而富有创造性。创设矛盾情境,引发学生萌生疑问,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2.激趣引疑

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欲望是学生产生质疑的心理原动力。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教师要善于创设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的情境,在激起学生好奇心的同时,引导学生质疑,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提出问题。在学习《多彩的拉花》时,上课伊始,教师拿出一张彩纸,故作神秘地翻转折剪,在实物投影仪下打开成绚丽的拉花,学生们顿时发出一阵惊呼,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油然而生。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探索欲望也很强烈。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式样的拉花,自由结合成组开始研究,并不断提出问题:为什么平面的纸会变成立体的?什么样的剪法才能使纸拉开?怎样拉得更长?什么样的剪法能让拉花更漂亮?……整节课学生始终兴趣盎然,问题不断涌现。《拓印树叶真有趣》一课,教师用激趣引疑的方法,给学生出示了拓印树叶作品,问题立刻产生:拓印画中用什么材料和颜料拓印的效果最好?如何借助树叶的形状去进行添加?……在《毛衣花色新》、《水杯的花衣服》(三年级上册)等课中,教师设置了趣味情境,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何装饰毛衣或水杯?他们的装饰部位在哪儿?可以用哪些图案让毛衣更新颖,让水杯更美?……渐渐的,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在兴趣的激励下被唤醒和鼓舞,并不断发展,促使他们保持思维的活跃。

二、创造氛围,在探讨交流中强化问题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教”,问题往往是由教师提出,由教师解决,课堂教学中教师掌握着“话语权”,学生则处于“失语状态”。这样的课堂教学不能给全体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机会,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及学习能力的形成。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表明:人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容易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创造力才容易被激发出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有机会成为“问”的主体。

1.游戏中质疑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教育效果就越大”。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也应该利用学生的这一天性,为学生营造游戏氛围,让学生玩起来、动起来,在游戏中质疑。例如,在《让我的飞机上蓝天》一课学习时,在学生制作纸飞机后,让学生到操场上放飞。放飞过程中,他们发现并提出了问题:为什么有的飞机能飞得远?什么样的飞机飞起来更美观?再如《大家一起画》一课,学生们以“水”为材料,以小组合作形式在操场的地上喷画。学习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像以往那样把学习内容全盘托出,更没有掰开揉碎地讲解绘画步骤,手把手教授绘画方法,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给他们营造了一个游戏的氛围,和他们一起“玩水”。有些在课堂中连半句话也“掏”不出来的学生,在游戏中却是那样大胆地提出问题、自由地出谋划策,得到了老师的赞许和同学的认可。在《有趣的喷绘》、《奇妙的纸叠浸染》、《涂色游戏》学习中,教师给他们提供了工具、材料,放手让他们去游戏,他们在游戏中提出:喷绘时刷子和纸要有多大距离?怎样使色点均匀?颜色中要调多少水?纸叠浸染中纸的折叠方法、染色方法和图案有什么关系?怎样能使色彩相混合并形成新的色彩?可以看出学生在游戏中问题意识不断得到强化。

2.操作中释疑

操作与思维是一对链环。思维活动促使学生将外部操作活动内化,由动作思维过渡到具体的形象思维,再转化到抽象的逻辑思维。在教学中,有意识为学生营造尝试实践的氛围,让学生在尝试实践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在学习第一册《泥巴真听话》时,教师给学生设置了尝试操作的氛围,把泥土和水交给学生,让他们分组操作,合成软硬适当的泥团。在实际操作中我引导学生边尝试边思考。实践中,问题应运而生:泥巴为什么不 “听话”,有时太软,有时又太硬?怎样才能使泥巴“听话”?多少泥放多少水,泥团的软硬才恰到好处?在学习《巧妙的布贴画》(四年级下册)时,教师也给学生营造了一个操作氛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大大激发,积极思考、发问:不同质地、不同颜色的布适于表现什么样的不同景物?如何用布表现出风吹来的感觉?……就是在这样一个自由操作、探讨交流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变得异常活跃,不断提出质疑,并寻求解决方法。此外,《彩色锯末画》、《泥塑形象》、《纸立体物的联结》、《花点心》、《太阳》等这类操作性强的课,也都可以为学生营造尝试实践的氛围,不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论,而且要让他们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理解过程,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勤学好问、谦虚诚实的个性品质和合作精神,既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又丰富了实践活动的内涵,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 延迟判断,保护学生问题意识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提出:“一个平庸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创造教育也认为,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对学生回答的问题立即做出分析判断,而应该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想法。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勇于标新立异的科学精神,需要教师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积极启发引导。教师要延迟判断,给学生思考研究问题的空间,增强表达自己想法的愿望,避免学生刚刚萌发出来的创新思维受到抑制。

以《彩色锯末画》(四年级上册)为例,在尝试操作过程中,有学生提出:“在粘贴锯末时先粘贴哪个部分更便捷,画面更干净?”此刻,教师不需要立即判断并回答,而是让学生在尝试中总结。学生们没有任何框框,各人的想法不同,经过动脑、动手、探讨实践,他们找到了最佳方案:先粘深色部分,再粘浅色部分;先粘面积较大部分,再粘小部分既方便快捷又美观干净。这样的教学,给了学生自由思维的空间,学生在教师的延迟判断方式中,就会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强烈的问题意识。

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可见,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但是在此过程中,只要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巧妙引导,问题意识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扎根,课堂教学就会变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正是由单纯幼稚走向成熟的阶段,也是可塑性最强的阶段。美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种特点,通过美术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那么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下面就我近几年在从事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尝试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欲望

许多实践证明,决定学生学习态度的因素有两种:一是认识,二是兴趣。兴趣支配着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力集中而稳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过:“知诸,不如好诸。好诸,不如乐知诸”。学生的兴趣调节着情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表现出巨大的热情,从而在快乐中学习。所以我很重视每节美术课教学画前准备阶段。我用“童心”去想儿童所想,我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去激发儿童创作的欲望,让儿童头脑中有鲜明清晰的形象,“呼之欲出”,使儿童产生内心的创作冲动。我采用许多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如对季节特点的观察,就让儿童身临其境,观察体验;带孩子去郊游寻找秋天的足迹……回来后让儿童把自己画进美丽的画幅中,不仅让儿童去捕捉、感受物体瞬间的变化,还让儿童作长期的观察。春天,让孩子自己种花、种草,看小草是怎样钻出地面的,校园里的桃花、杏花是怎样由含苞到开放的 。蝴蝶、蜻蜓长着几个美丽的翅膀……另外,我还采用了其他的形式,诸如听音乐、玩积木、讲故事、说寓言,看录像、拼图、制作CAI课件……通过声音、图像、音乐刺激学生,激发学生兴趣。这样通过生动丰富的素材资料,将学生从课堂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通过大量积累材料,使学生增加了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

我们要树立新的教育观,积极探索和采取灵活多样的现代教学方法,引导每个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充分发挥潜能的机会,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品质和个性。这就要求教师围绕学生这一基本需要,为学生多提供创新的机会。在美术教学中,我常常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活动。如“用画笔美化我们的校园”活动,号召学生在教室外的瓷砖墙壁上绘出美妙的图画,美化我们的环境。同学们个个兴高采烈,手挥画笔,尽情的用画笔创造者美、展现着美,无拘无束地发挥着自己的豪情,这一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施展了他们的美术才能,而且乐此不疲。我们还经常搞一些画展:“我能行”、“我画的最棒”、“露一手”、“看我的”等美术活动。这些活动给了学生更多地表现自我、勇于创新的机会。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是一种以个体的心智世界中源源不断地去诱导一些提供最佳创意的人格特征的教育。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转变观念,确立以学生为主体地位,构建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选择学生内容。在教学中教师激励性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并能让这种欲望保持长久。我们知道,任何一中有效的教学都必须有学生的参与才能取得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做到敢想、敢说、敢做,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激励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在湘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蔬果的联想》一课中是这样做的,导言之后让学生看了《青蛙与荷花》的图片,使学生了解到“青蛙与荷花”是利用蔬果的形状、色彩、纹理等进行联想创作出来的。“荷花”是以切划手法为主造型处理的,“青蛙”是以搭配组合为主造型表现的。学生初步了解到造型方法的丰富性。我继而拿出三个形状各异的白萝卜提出问题:“看看这些白萝卜,你想到了什么?你会把他们作成什么?”有的说:“我要把他们做成翩翩起舞的女孩。”有的说:“我要把它做成小白鸽。”有的说:“我可以把它做成福娃。”“好,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也能恰当利用材料造型。那我这里有个红萝卜、南瓜,谁能把它们巧妙的搭配起来?”马上就有学生说:“我把红萝卜做成卫士,南瓜做成城堡。”“我可以把南瓜做成南瓜太郎。”很多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启发,创新意识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培养和发展想象力是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条条框框太多,不让学生越雷池一步,如“非得这样去画”“不能胡思乱想,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等,这样学生作画紧张,感到美术课枯燥,观察迟钝、思维滞塞、作画小心,这就限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抹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我认为,有时候学生的“胡思乱想”就是学生闪动创新的火花。所以,我在美术课外小组活动之中以提高审美素质为主线,提高造型能力为突破口,以提高创造能力为出发点。从不把教师的主观意志强加给学生,让每个学生有个性,有特点,有专长,善于观察,勇于表现,敢于标新立异。经常带学生进行写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比较,动脑筋去思索怎样进行绘画创作,并教给他们学会了各种适合孩子们运用的绘画技法:如水墨画,儿童画,吹塑版画……在绘画创作中,寻找最佳的构图及最合适的绘画形式。对于学生的神奇想象,教师要充分理解,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的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实践证明: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对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能力和绘画水平,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⑥ 如何利用农村资源进行美术教学

澄迈福山中学 周小燕 《课程标准》指出: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教师不能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要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作为视觉艺术教育的美术课,其创造能力的培养,不但要到生活去捕捉题材内容,而更需要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感受,去真实描绘和创造生活。我校地处农村,开展美术教学确实很难,不单单是经济困难,我们农村中学的美术教学从教师的教学、手段、方法、教具等都逊色于城市学校。在教材中也渗透着较强的都市人的审美情趣。所以在农村学校开展美术教学,真是难上加难,但是,我们农村有着丰富的资源优势,在广阔的山山水水中,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术资源,泥、石、草木这些资源唾手可得,不需分文,天然的丰富形态,质地、纹理、色泽,还使它们能够成为美术鉴赏的好对象和美术创作的好材料。那就看我们如何开发了。在这里,我就分类地谈谈,我在进行美术教学时是如何利用身边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的。 一、雕刻雕刻,从形式上分有浮雕和圆雕,从材料上分有石雕、木雕、竹雕等等。但真正要开展雕刻教学很难,一没有工具,二没有材料,但是我发现我们的学生特别喜欢雕刻,特别是男生,他们经常把课桌椅、门窗当做雕刻创作的阵地。因此,我在上增一分活泼,添一份情趣这节课时,我就让他们过上一把雕刻瘾。 在我们的农村,建房子,搞围墙,圈猪圈等都用红砖,所以红砖在我们农村随处可见,唾手可得,而且,红砖浸泡过一段时间后,比较疏松、柔软,容易雕刻,在工具上,我们可以用螺丝刀、铁片、铁丝、废旧的圆珠笔心、磨沙纸等等都可以代替刻刀,非常的方便,因此,我用红砖来进行雕刻教学。首先,我让学生欣赏我带来的几件作品,让学生感受它们的美,让他们看一看,摸一摸,那些拦路绊脚的红砖是怎样变成了艺术品的。接着向学生介绍雕刻的基本手法,使用工具和雕刻步骤,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开始创作,大胆想像,同学们在雕刻过程中,兴趣特别的高,有的同学还在雕刻好的砖上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效果更加奇特。 二、贝壳造型 我们地处海边,到处是贝壳,我在上八年级的变废为宝这节课时,我就是运用贝壳来制作贝壳画的。首先,我先让同学们观察和分析这些贝壳的天然形象,色彩、纹理和质感,再引导学生欣赏老师做的各种各样的贝画,接着,启发同学们根据各自带的贝壳的特征,去联想、想像、大胆、构思看看把它们装扮成什么形象的,然后再和学生一起探讨造型的方法和制作步骤,并设法营造一种宽松愉快的环境让同学们大但制造,最后把各自的制作展示,同学们互评、自评。这样同学们就创造了一批又一批造型独特新颖别致的作品。 三、粘贴画在我们农村,能用来做粘贴画可多了,材料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如:树皮、树枝、树叶、小豆子、蛋、壳、沙子、羽毛、毛线、胶绳,这些材料在质地、纹理、色彩上各具有特色,都有天然之美,把它们综合地灵活地用创造粘贴画,其效果要么古林厚重,要么清晰素雅。有一种合新的美感。我在上装点我的居室这节课时,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按照材料的质地,色彩等,特色进行粘贴的,用小豆子粘贴出森林水果、动物等各种画作,有的用沙子,贝壳粘出了我们的椰风海韵。更有的学生大明用胶绳、毛线相结合,粘出我们黎家姑娘。形象简朴粗犷,线条细腻柔和,色彩生动自然,那种农村山乡的浓浓乡情民间美术似的朴实大方的美感扑面而来。 四、编织在我们海南遍地是椰子树,随手可取,椰子叶又具有色泽自然,比较柔软,韧性也好的特点,比较适合于编织,所以,我在上设计与应用这一领域时,我就让学生们用椰叶来编织小动物。 首先,我先出示老师或者学生的作品,让同学们欣赏,接着让同学们认识材料,懂得凡具有色泽自然,比较柔软、韧性较好的这些特点的材料都可以用来进行编织。接着,讲解编织的方法、步骤和技巧,最后,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编织、制作。通过这节课以后,我发现同学们拓展到可以用铁丝和线,稻草、菜杆和一些其他植物的藤等等都可以结合起来进行编织、制作。特别是女生她们可以编织中国结、项链、手链、挂饰等等看起来真是另有一番风味。 实践证明,在美术教学中,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不仅是农村美术教学充满活力与生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热爱美术学习,学习美术的人多了,欣赏美感爱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只有充分利用农村自然教育资源,让学生走出围墙,融入社会,放眼农村广阔天地,挖掘农村特有的资源,开展以农村为题材的系列活动,把生活和美术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农村孩子的兴趣得到培养,个性得到章显。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美术教学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阅读全文

与小学美术创造美的纹理教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浏览:646
pdf设置有效期 浏览:634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
申发明5G 浏览: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