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创造学思想录```
相信我,这个对你有帮助!
一:论人的伟大——《思想录》节选
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死命的东西更高贵。
二:《建筑师的思想录 》
这本谈建筑的书,如果你把它当作哲学书来读,也许更合适。这么说,实际上是假定谈建筑的书与哲学书应当有所区分。对很多人,包括我自己,这个假定的确是存在的。建筑究竟应该怎么谈?我(们)未必清楚,不过,张永和还是使我(们)产生了疑惑:竟然这样谈建筑,可以吗?不可以吗?
显然,张永和了解这种疑惑,要不,他不会把自己的工作室叫做“非常建筑”。在汉语中,“非常”这个词值得玩味,它的字面意思是“不同寻常”,有一部电影,中译作“非常嫌疑犯”(The Usual Suspects),跟原片名完全相反,但与内容却十分贴切,是很好的意译。“非常”的另一个习惯用法则是作程度副词,相当于“很”、“十分”。这样,“非常”的前一个意思是表示与usual相反,也就是unusual;而后一个意思则是表示比usual有过之而无不及,也就是more than usual。这是汉语多义或模糊的又一个例子。
回到“非常建筑”这个话题,我们既可以把它理解为unusual architecture,也可以把它理解为very architecture。前一种理解,可以说是站在一种外在的立场;后一种理解,也许更符合张永和自己的立场。事实上,“非常建筑工作室”的作品集出版,他把书名先后取为“非常建筑”(1996)和“平常建筑”(2002)。
从非常建筑到平常建筑乃至基本建筑,不能不说其中有深意存焉。张永和后来更多用“平常建筑”以及“基本建筑”这些提法,这是基于他对建筑本质越来越趋于删繁就简的理解:建筑实践意味着面临如何理解、限定、设计、研究建筑等等问题,而如果把建筑动词化,这些问题即可简化为“如何建筑?”(如何盖房子?)。
全书由长短不一的三十多篇文字构成,短的几百字,最长的也不过万把字,即使是长文,相信读者也不会把它混同于那些发表在Journal上的论文,我想,这自然是因为作者采用了一种格言或断片式的写作方式,简洁、跳跃、质地密集,令人想起维特根斯坦的那些著名的哲学笔记。时间跨度长达二十多年:1982—2004。作者的身份从加州伯克利分校建筑系的研究生到北京大学建筑学教授。而风格(语言以及思维倾向)似乎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将最早的《自行车(的故事)》与最晚的《我的红楼梦,或三考》做一比较,如果不看写作日期,你想不到这中间隔了二十二年。这似乎又一次应证了我的一个观念:人的重要品质在二十几岁就已形成,之后的学习与经历作用甚微。
作为一名教师,张永和有机会把自己对建筑的独特理解灌输给学生,因此,从他有关建筑教育的论述——主要是《四函》与《关于建筑教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建筑理念。
《四函》写于1985年,时作者在美国印地安纳州的保尔州立大学建筑系教大学二年级的设计课,这四封信所录的是他写给学生的设计任务书。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这些任务书没有向学生布置什么技术性指标,而是引导学生对建筑基本概念进行反思。第一封信——练习,要求学生研究生活事件与人造环境之间的微妙关系,特别提醒学生重视细节。第二封信——过程,告诉学生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并传授给他们一个经验,那就是:在练习时坚持做笔记,把所有的思考和想法都记录下来。事实上,张永和自己就是这样做的,收在本书中的很多篇文字就是他的思考素描。有关过程的思想,后来他有进一步的发挥,参见写于1988年的《过程思想》。第三封信——舞台,教导学生建筑不过是提供我们行为发生的一个背景或舞台,设计必须为人的活动服务。第四封信——经历,这封信是这门课的总结,鼓励学生向自己的经理学习,并提供给学生三件工具:一是写作,给所设计的方案加上一段不相干的故事或剧情;二是把一个局部或一个细节作为设计的起点;三是绘图必须具体,要十分注意细节。通过这门课,张永和旨在卸下学生的思想包袱,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对建筑及其设计的理解。
《关于建筑教育》写于2001年,时作者在北大建筑学研究中心主事,其中不仅有对以美术为基础的传统建筑教育的全面反思,还有对新建筑教育模式的积极建构,依我看,是中国建筑教育的一份划时代文献。在文中,张永和放胆倡言,要重新定义建筑学基础:美术不是建筑学的基础,建筑学的基础是基本设计活动(思维),取代建筑专业美术基础课的是艺术修养的培养,而艺术范畴不局限于绘画、雕刻与设计,应涉及电影、戏剧等诸多领域。事实上,张永和本人就有很好的艺术素养,他对世界电影、文学、绘画作品了解之广、理解之深,令人惊叹,读者只要细按《文学与建筑》、《文学与空间》两篇自可判断,毋庸在此多言。
如果说传统建筑教育理解下的建筑是一种美术建筑,那么,张永和所提倡的建筑也许可以称之为观念或理论建筑。必须说,这种想法并非他一个人的发明,早在1982年访问匡溪艺术学院(Cranbrook Academy of Art)建筑系时,他就与“理论建筑”相遇而大受刺激,详《匡溪行》篇。而在国人中亦不乏友声:台湾著名建筑学家汉宝德(1934— )在1980年代即云:“也许建筑根本就不是一门学问,而是一个思想的范畴。如果这样的解释是正确的,我也许可以把建筑家定义为思想家。”(《中国建筑文化讲座》,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1月版,16页)
张永和当然是一个建筑师,并且是在美国注册的建筑师。他也要盖房子,他也要与雇主打交道,在这些方面,他与一般建筑师没什么两样。但是,在他身上,你总会感到有什么不同。是什么不同呢?不错,他在名牌大学读书教书(2002年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丹下健三讲座教席,2005年9月起MIT建筑系主任),他获得各种国际大奖(1987年日本新建筑国际住宅设计竞赛一等奖第一名,1996年美国进步建筑优秀建筑工程设计奖,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艺术贡献奖,2004年WA中国建筑奖优胜奖),但这恐怕都不是什么要紧的,要我说,最大的不同可能是,一般的建筑师满足于作为工匠,而张永和则梦想成为能思想的工匠——在这个意义上,不妨说,本书就是他的《思想录》。
帕斯卡说,人是一支会思考的芦苇。昆德拉则说,人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而我知道,现实是,不思考的人、不会思考的人是多么的多啊。
Ⅱ 鲁迅《故乡》中与 创造学思想录 一文中有一句名言与其意相近 那一句 有什么观点
环保征文
——节约有限资源
大家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应该都知道。以前的地球是一片绿色,天空大海是一片蔚蓝色,鸟儿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鱼儿在水里快乐的游着,其他动物在陆地上快活的奔跑,人们互相帮助``````整个地球呈现出了一片和谐的景象。地球妈妈也甜甜的的笑了。
可现在,地球变了。绿色大量减少,而黄色却越来越多,地球这是怎么了?这还不是人们大量砍伐树木,这种行为不仅让鸟儿们没有了赖以生存的家,还造成了大面积的崩塌、洪水等。没有了树,我们的地球就好像失去了一个平衡架。
而且,现在各个商店都在卖易拉罐,易拉罐更是一种污染。马路,学校都成了它们安身的“家”。还有罐子是用铝做成的,铝对人的身体也有很多危害。况且,做这样的一杯可乐,就要用很多的过程,这要浪费很多的资源。
旧电池的危害更大。一旦和家庭垃圾混合以后,在一定的条件下,会产生一系列化学反映,释放出毒素,影响人们的身体,破坏生态环境。
现在人们的科技发达了,工厂为了提高效率,竟把小河当成了排放污水的好地方,把小河弄得肮脏不堪,奇臭无比,更可恨的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也受到了污染,长江更是严重,垃圾到处是,让路过的行人都捂住嘴快速走过去。
所以,我们要用实际劳动来证明。比如节约用水。如:用完水后及时关掉水龙头;把洗菜的水用来浇花、涮拖把、冲厕所。不要以为水龙头滴几滴水算不了什么。一个水龙头每秒滴一滴水,一年就是白白流掉36方水。如果一家一户每月节约一方水,全国一个月会节约多少水呢?
幸亏人们都领悟到了地球被污染得严重性,大家都已经行动起来了,一起保护我们的家园。但我还希望那些没有动起来得人们行动起来,弯一下腰,捡起地上地一片纸,一块果皮,让我们的明天更美好,更漂亮!
我相信,只要我们人人努力,让地球回到几百年前的样子不是不可能的!
第二
保护地球,从我做起
古往今来,地球妈妈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无数代子孙。原来的她被小辈们装饰得楚楚动人。可是,现在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将她折磨得天昏地暗。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而地球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危机。“救救地球”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最强烈的呼声。
我为周围环境的恶化而感到心痛,我想:作为未来接班人的青少年,如果不了解人类环境的构成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无视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的话,我们的生命将毁在自己的手中,老天将对我们作出严厉的惩罚。为此我下定决心要从我做起爱护环境,保护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家园,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卫士。
在刚过去的一年中,我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植树活动,带领我们初一(6)中队的班干部创立了“绿色天使”植绿护绿小组,鼓励队员们在校园里认养了一棵小树苗,利用课余时间给它梳妆打扮,为它长成参天大树打下了基础。在学校组织的“让地球充满生机”的签字活动中,我郑重地在上面签下自己的名字,并写下了自己对环保的决心和期望,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我积极参加学校在世界环境日举行的有奖征稿,认真查阅、收集各类资料,进行社会调查,撰写有关环境治理设想方面的文章,我经常去参加学校组织的环保讲座,观看环保方面的录相带,积极参预环保知识问答调查活动,认真填写每一项提问。我参与了“红领巾植绿护绿队”的网站建设,在上面发布大量的环保图片和环保知识,以及关于环保的各方面的法律知识,我国在环保方面发展动向、世界各国的环境保护情况;每个月我都利用网络、报纸,查找一些最新的不同的专题和板块“环保资讯”来告诉大家;还定期制作一些宣传板来宣传环保知识和生活中的环保常识。提高了大家的环保意识;号召同学们从不同的方面来关爱自己的家园,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周围的环境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积极动员身边的人一起来依法保护和建设人类共有的同样也是仅有的家园,为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的文明做出贡献。我还和同学们共同发起“养一盆花,认养一棵树、爱惜每一片绿地,让我们周围充满绿色”和“小用塑料袋不使用泡沫饭盒和一次性筷子,让我们远离白色污染”的倡议。让我们放下方便袋,拿起菜篮子,让我们共同走向美好的绿色的明天,走向辉煌、灿烂的未来!
据我收集到的一份报告说:“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源所造成的。触目惊心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声污染、食品污染、不适当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这五大类。”一个个铁一样的事实告诉我们,它们像恶魔般无情地吞噬着人类的生命。它威胁着生态平衡,危害着人体健康,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让人类陷入了困境。为此我作出宣告:“只要我们——人类有时刻不忘保护环境的意识,有依法治理环境的意识,地球村将成为美好的乐园”。未来的天空一定是碧蓝的,水是清澈的,绿树成荫鲜花遍地,人类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幸福。
“真正检验我们对环境的贡献不是言辞,而是行动。”虽然我现在做得只不过是一些微小的事,但是我坚信要是我们人人都有保护环境的责任心,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携手保护我们的家园,自然会给人类应有的回报。在温暖的摇篮——草原上小憩;在慈祥的笑脸——天空下成长,在爱的源泉——河流中沐浴
黄色星期天
天贤粱粕
Ⅲ 《创造学思想录》读后感。字数要多一点的。必采纳!
创造学思想录读后感
今天我拿起思想品德书看了一下,给了我很大的收获。当我读到助人为乐这篇课文时,我就知道助人为乐的人,就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随时随地的帮助别人。这是善良人都具备的高尚的道德品质——助人为乐。周皓这位大哥哥,他总是主动的帮助别人。别人遇到难题时,他不厌其烦的位同学讲解,知道弄懂为止;他遇到老奶奶领着菜篮子上楼时,会主动帮着提上楼;再过横道线时,他发现小同学不敢过,就主动带着小弟弟、小妹妹走过去;遇到叔叔阿姨需要把手的事,他也会伸出双手热情相助。像周皓这位大哥哥,不是把帮助别人当做负担,而是认为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助人为乐的人,帮助别人不图回报,不计报酬,甚至不留名,而是以助人为自己最大的快乐。想必雷锋哥哥大家对他并不陌生,雷锋哥哥就是助人为乐的典范,他的所作所为,无不体现着一种中华名族崇高的美德。要建农场,他捐款最多;闻之遭灾,他一次又一次的把自己积攒的津贴寄往灾区;中秋节时,他把舍不得吃的月饼送给负伤和生病的同志;看见别人的车票丢了,他帮别人买;别人找不到路回家了,他不知辛苦的把人送回家……爸爸对我说,雷锋哥哥做得好事,别人问他的姓名时,他总是说:“我叫解放军。”看得出雷锋哥哥不仅爱帮助别人,而且还爱国爱党。雷锋哥哥帮助别人是心甘情愿的,既不为受到表扬和奖励,也不图得到别人的报答。他自己常说:“我是人名的勤务员,自己辛苦一点,多帮别人做点好事,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和快乐。”助人为乐是高尚无私的,是爱的奉献,大力向人们宣传这种精神,有利于形成社会的良好风气。人的一生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当艺人遇到困难时,周围的人伸出友谊之手,无私的帮助他(她),他就会感到社会的温暖,就会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让我们永远记住:一人有事,大家相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如果人人都能与助人为乐结伴,我们的社会就会形成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良好风尚,社会就会更加安定,祖国就会更加美好。
整体构建德育体系引论》一书共分七部分,其中对构建德育目标深有体会。因为,近年来,我国中学德育改革深入推进,理念不断创新,但德育实效不甚显著。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学德育形式抑制学生良好道德的形成;中学德育理念落后于时代发展,固步自封。因此,学校德育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课题,如何解决德育的低效?如何在教育实践中提高德育的效能?于是,德育目标的科学构建就是亟待研究的问题。
“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因此,在我国广义的德育则包括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甚至还包括心理教育、法制教育等。狭义的德育指的是道德教育。十九世纪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制度的国家里,都无不把德育置于学校教育的重要地位上。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目标是德育实践预先设定所要达到的境地和标准,是德育过程所培养的学生在思想道德品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等方面的规格和要求。德育目标是整体构建德育内容的依据,它指导着德育实施的全过程。德育的基本目标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不同,但是从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相结合的角度看德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但在应试教育的大前提下,学校教育中德育工作“不到位”,德育目标不合理因而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德育质量。主要表现在:①在德育与智育的关系上存在着重“智”轻“德”的倾向。一些学校把升学率作为“硬指标”,而把德育看作是“软指标”、“软任务”,可有可无,全面发展教育在客观上已被“升学教育”所替代,学校德育成了学校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②在教育目标上存在脱离实际的倾向。当前的学校德育过于追求培养“高、大、全”的“圣人”目标,而忽视了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为内容的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忽视了培养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感,德育目标脱离实际,效果不佳。③对社会形势的过分反应造成德育目标的模糊,学校作为培养人的机构,总是有对人的基本品德素质的要求,它是做人的根本,理应成为德育的核心,成为德育永恒的追求。然而,现实却是我们的学校德育没有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缺乏自我意识,处于一种被动局面,社会提倡什么,学校德育就追求什么。德育失去了自己独立的品格,德育的内容摇摆不定,随社会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缺乏自身的科学性和逻辑性。4在教育方法上存在着简单僵化的现象。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开放程度的加大,社会上各种道德思潮和道德观念风生云起,学生在道德观念上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和冲击的程度也越来越大,而主要依靠直接灌输的传统道德教育方式在面临社会实践的挑战时显得十分苍白无力。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大中小学校,都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德育的危机。因此,学校道德教育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课题,德育目标的科学构建更是亟待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