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激光发明人是谁
具体的发明人是很多的,因为可以把它有效的运用到各个方面。医学,军事,美容,等等。
激光起源于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1916年爱因斯坦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技术理论‘受激辐射’。这一理论是说在组成物质的原子中,有不同数量的粒子(电子)分布在不同的能级上,在高能级上的粒子受到某种光子的激发,会从高能级跳到(跃迁)到低能级上,这时将会辐射出与激发它的光相同性质的光,而且在某种状态下,能出现一个弱光激发出一个强光的现象。这就叫做“受激辐射的光放大”,简称激光。
网络知道
Ⅱ 发明激光的人是谁
激光的发明可以追溯到年。当时Arthur L.Schawlow和Charles H.Townes在Physical Review上发表了一篇名为“Infr ared and Optical Masers ”的论文,从而开创了一个新的科学领域并产生了一个具数十亿美元产值的新工业。 Schawlow和Townes在二十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早期从事微波波谱方面的研究工作。作为研究各种分子特性的有力工具,微波波谱技术其时颇引人注目。他们并没有想发明一种设备,使从通信到机械的各种产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所想的仅仅是开发一种设备来帮助他们研究分子结构。 初始工作 在加州技术学院获博士学位后,于1939年加入贝尔实验室。在那里,他从事包括微波发生、真空管和磁学等各种不同工作。后来,他转到固体物理领域,研究表面电子发射。 一天,也就是Townes到贝尔实验室的一年后,Townes实验室的主任Mervin Kelly通知大家“从星期一开始,你们研究雷达轰炸系统。”Townes不喜欢这项工作,但他知道二次世界大战已经打破了贝尔实验室的宁静。“我们相当努力地研究雷达轰炸系统,一年后我们将该系统装入飞机中,发现它非常有效。”Townes说。 专注于分子吸收研究 二战期间,Townes对航空无线电很感兴趣,但他的防雷达工作使他必须专注于微波波谱方面的研究。雷达系统以特定波长播发无线电信号,当这些信号碰到诸如战舰或飞机之类的固体物质,就会反射回雷达系统,从而雷达系统可以识别这些物体并定位。 Townes从事的雷达导航轰炸系统采用的波长是10cm及后来的3cm,但军方要求的波长是1.25cm。以便更好的定向以及在飞机上使用更小的天线。 湿度 Townes致力于1.25cm波长的工作。他知道,气体分子在固定波长可以吸收波形,尤其令他担心的是,大气层中的水蒸气(如雾、雨、云)可能会吸收 cm雷达信号。 “雷达已经建好,已调试好,但尚不能工作,主要存在水蒸气吸收问题”他说,该系统最多只能“见”到几英里开外,“……而且,要搜寻海上船只或类似的其它物体还有太多的局限。 迁至Columbia 战后,Townes在贝尔实验室专门从事分子波谱的研究工作。1948年,他获得了转到Columbia大学工作的机会。他说:“我到Columbia大学的部分原因是,Columbia大学更专注于物理学以及我感兴趣的原理定律。此外,我更喜欢大学生活,在大学工作一直是我心中所愿。” 微波波谱学科是Schawlow 和Townes在1949年第一次相见的共同基础。此时,Schawlow刚好在多伦多大学获得物理博士学位。然后,他到Columbia大学从事一研究基金项目,与Townes开始一道工作。 分子研究 在Columbia, Townes继续研究采用受激辐射探测气体分子波谱方面的工作,由此首先发明了maser(微波激射),后来发明了laser(激光)。 Townes知道,微波激射的波长越短,其与分子的作用越强,因而它是研究波谱的强有力工具。但当时要制造一种小到足以产生所需波长的设备超出了制造技术的水平。所以,Townes竭力解决用分子产生所需频率的技术限制问题。 在Franklin公园的奇想 有几个技术问题当时已经解决,其中包括热力学第二定律,实际上,热力学第二定律已告诉Townes时,分子不会产生超过固定量的能量。 在Townes参加华盛顿的一个毫米波发射的科学委员会会议时,他正考虑如何回避热力第二定律。一天早晨,他在Franklin公园一边散步,一边思考这个问题。“我想,热力学第二定律假设了热量是平衡,而我们不必考虑它。” 信封背面的计算 Townes从夹克中拿出了一个信封开始匆匆记下他关于要得到他所需的功率输出在谐振器中需多少分子的计算。然后,他回到酒店并将这个思想告诉了Schowlow。Townes说:“我告诉他这个构思,他马上同意了我的观点并说这非常有意义。”当Townes回到Columbia后,他让他的研究生James P.Gordon立即开始这个项目工作,后来还聘用了H.L Zeiger作助手。Schawlow没有参与maser的工作。但他说:“我亲眼目睹了他笔记本中的这项发明。” 同一年,Schawlow离开了Townes和Columbia到贝尔实验室担任了一个研究员的工作。“我在贝尔实验室主要从事超导电性的研究”,他说,“随后几年,我也没有在masers激动人心的发展中作过任何工作。” 研究maser Townes决定研究氨,氨是一个很强的吸收体,与波长的作用很强。“这是我的老爱好,我对氨知之甚多。我们有1.25cm波长的波腔,所有技术和波导。” 他从事maser工作时,很少有人对他的工作感兴趣。有一次他说:“我们很平静地以研究生的方式工作了三年,最后我们成功了。据我所知,其它人都不愿意从事这项工作。” 1953年,Townes Gordon 和Zeiger研制出一种叫maser的设备,可以通过发射物的受激发射实现微波放大。他们通过Columbia大学申请了该设备的专利。 与贝尔实验室合作 Townes知道,比微波波长更短的波长(如红外线和光波波长)在研究波谱方面可能是比maser产生的微波辐射更有用。 在Columbia期间,Townes 1956年荣任贝尔实验室的顾问工作。他可以访问实验室、与人交谈、视察项目并交流思想。他说:“这是一个很不错的顾问工作,所以我欣然接受!” Townes仍在思考光的受激辐射,并看望了已在贝尔实验室呆了5年的Schawlow。这两个科学家再度合作出版了一本《微波波谱》的书。Schawlow后来回忆说:“我在认真考虑如何将maser原理从微波应用到波长更短的波,如红外线波谱领域。后来发现Townes也在考虑这个问题,于是我们决定携手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将镜片放到空腔中 Schawlow的思想是在空腔的每一端放一个镜片,使光来回反射。这样,可消除光束在其它方向的激射。Schawlow和Townes探讨了该方案的可行性,并对之抱着极大的热情。1957年秋天,他们开始研究生产更短波长的设备原理。通过使用镜片,Schawlow想到,这些镜片的尺寸应当可调以便激光只有一个频率,一个特定频率可以在一个路径宽度范围内选定,镜片大小可调以便任何轻微的偏向运动都能被抑制。实际上,他去掉了大多数空腔,只保留了两端空腔。 Schawlow说:“我们不用中断我们的其它工作,我们只用了几个月的业余时间。”Schawlow研制设备,而Townes从事理论研究。Schawlow建议用常规固体材料来产生固体激光。 美国专利 八个月之后,他们的合作开花结果。1958年,他们就他们的工作合写了一篇言论文,此时他们尚未造出真实的激光,并且他们还通过贝尔实验室申请了一项专利。他们关于maser原理可推广应用到光谱领域的建议发表在Physical Review的第十二期杂志上。 两年后,Schawlow和Townes获得了激光发明的专利,与此同时Hughes Aircraft公司的Theodore Maiman制造出了可以工作的激光器。1961年,Schawlow离开贝尔实验室开始了其在Stanford的执教和研究工作,在Stanford,他进一步推动了激光在波谱领域的应用。他说:“Stanford给了我不能拒绝的承诺。” 赢得Nobel奖。 1964年,“由于在量子电子学领域中的基础工作导致基于maser-laser原理的谐振器和放大器的发明”,Townes与Moscow 的Lebedev学院的A.Prskhorov和N.Bason共同一起获得该年度的Nobel物理奖。 1981年,Schawlow也因其对激光光谱的贡献荣获该年度的Nobel物理奖。Townes说:“这项奖对Schlwlow来得太迟。” Schawlow回顾这项发明说“我们想到了它的通信和科学应用,而没有将它保留在心中。如果这样做,会妨碍我们做出激光发明。”
Ⅲ 激光的发明者是谁
1960年,美国休斯公司的梅曼发明了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
Ⅳ 激光是谁发明的
激光的发明者是美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
激光是20世纪以来继核能、电脑、半导体之后,人类的又一重大发明,被称为“最快的刀”、“最准的尺”、“最亮的光”。英文名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意思是“通过受激辐射光扩大”。
激光的理论基础起源于物理学家爱因斯坦,1917年爱因斯坦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技术理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这一理论是说在组成物质的原子中,有不同数量的粒子(电子)分布在不同的能级上,在高能级上的粒子受到某种光子的激发,会从高能级跳到(跃迁)到低能级上。
这时将会辐射出与激发它的光相同性质的光,而且在某种状态下,能出现一个弱光激发出一个强光的现象。这就叫做“受激辐射的光放大”,简称激光。
(4)谁发明了镭射扩展阅读:
从微观角度看,激光是具有相同频率的大量光子的集合,获得具有优良性质的激光的关键就是使所有的光子都在同一频率上。这可以通过激光谐振腔获得。
我们在激光谐振腔中加入具有特定频率的光子后,可以使其中的原子在这些光子的频率上振荡,从而发射出具有相同频率的光子。这种类似于原子弹的“链式反应”的物理过程,可以使我们迅速获得大量具有某一特定频率的光子,这些光子通过调制之后,就可以以激光的形式发射出去了。
激光的应用途径,除了已经广泛应用的信息探测和信息传导等技术之外,还通过光子与物质粒子的相互作用,对一些微小的结构对象进行操作。
Ⅳ 早期的影碟机,只有影剧才用到!当时称为”镭射“是什么原因她是谁发明的
镭射的意思为激光。
镭射,是它的英文名称LASER(激光)的音译,也有翻译成“雷射”,是取自英文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的各单词的头一个字母组成的缩写词,意思是“受激辐射的光放大”。
1964年按照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建议将“光受激发射”改称“激光”。这一名字体现了光的本质、又描述了这类光和传统光的不同,即“激”体现了受激发生,激发态等意义。
从此中国大陆对Laser这一年轻的新生事物有了统一而有意义的汉语名称。 现在台湾地区依然习惯将Laser称为“雷射”,在港澳地区“雷射”和“激光”两词通用。
Ⅵ 激光的发明者是谁
美国的汤斯,理论很早就提出了,而制造出激光器,是很难的。
Ⅶ 激光是谁发明的
激光(LASER)是受激而发射的光,是“光受激辐射放大”的简称,它的含义是通过辐射的回受激发射而实现答光的放大(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产生激光的器件叫做激光器,激光是一种强烈的、集中的、高度平行的相干光束.激光(1960年由美国人Maiman发明)、晶体管(1948年由Bardeen和Brattain发明)与原子能反应堆(1942年由意大利人Fermi发明)被人们视为20世纪最重要的三大技术发明,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Ⅷ 激光是谁发明的、用干什么
激光的理论基础起源于物理学家爱因斯坦,1917年爱因斯坦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技术理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1960年7月7日,西奥多·梅曼宣布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诞生。前苏联科学家尼古拉·巴索夫于1960年发明了半导体激光器。
激光应用领域
激光加工技术是利用激光束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特性对材料(包括金属与非金属)进行切割、焊接、表面处理、打孔、微加工以及做为光源,识别物体等的一门技术,传统应用最大的领域为激光加工技术。
激光技术是涉及到光、机、电、材料及检测等多门学科的一门综合技术,传统上看,它的研究范围一般可分为
1.激光加工系统。包括激光器、导光系统、加工机床、控制系统及检测系统。
2.激光加工工艺。包括切割、焊接、表面处理、打孔、打标、划线、微雕等各种加工工艺。
(8)谁发明了镭射扩展阅读
激光发展前景
激光功率已不足以描述切割能力的大小,亮度(Brightness)才是。亮度的定义是“单位面积单位立体角的激光功率”。
对比CO2激光器、碟片激光器和光纤激光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直到5千瓦,以光纤激光的亮度最大,切割金属板最快最厚的当属光纤激光。
但实际上切割厚板尚不如CO2激光,尽管碳钢对近红外的1.07掺镱光纤激光的吸收率数倍于中红外10.6的CO2激光,但10倍于光纤激光波长的CO2激光之切缝比光纤的宽得多(一般2mm),氧气易于吹入。
这就是CO2激光46年来一直独占固体激光之鳌头的缘由。第一,国产激光切割机的量产与自主开发力度的加大,外国一线公司在华本土化的生产,缩小了二者的产品差距与价格差距。用户对国产机的认同度不断提高,其在2010年国内市场的占比高达80%。
第二,2010年我国千瓦以上大功率CO2激光切割机销量达1000台,占全球市场的20%-25%。上海团结普瑞玛、大族激光、武汉法利莱、奔腾楚天等一线厂商都有大幅的增长。最多一家竟占了国内市场的30%。
Ⅸ 激光是谁发现的又是谁发明的
1958年,美国科学家肖洛(Schawlow)和汤斯(Townes)发现了一种神奇的现象:当他们将氖光灯泡所发射的光照在一种稀土晶体上时,晶体的分子会发出鲜艳的、始终会聚在一起的强光。根据这一现象,他们提出了"激光原理",即物质在受到与其分子固有振荡频率相同的能量激发时,都会产生这种不发散的强光--激光。他们为此发表了重要论文,并获得196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Ⅹ 激光的发明者是谁
激光器的发明
激光器的发明是20世纪科学技术的一项重大成就。它使人们终于有能力驾驶尺度极小、数量极大、运动极混乱的分子和原子的发光过程,从而获得产生、放大相干的红外线、可见光线和紫外线(以至X射线和γ射线)的能力。激光科学技术的兴起使人类对光的认识和利用达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
激光器的诞生史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其中1916年爱因斯坦提出的受激辐射概念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础。这一理论指出,处于高能态的物质粒子受到一个能量等于两个能级之间能量差的光子的作用,将转变到低能态,并产生第二个光子,同第一个光子同时发射出来,这就是受激辐射。这种辐射输出的光获得了放大,而且是相干光,即如多个光子的发射方向、频率、位相、偏振完全相同。
此后,量子力学的建立和发展使人们对物质的微观结构及运动规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微观粒子的能级分布、跃迁和光子辐射等问题也得到了更有力的证明,这也在客观上更加完善了爱因斯坦的受激辐射理论,为激光器的产生进一步奠定了理论基础。20世纪40年代末,量子电子学诞生后,被很快应用于研究电磁辐射与各种微观粒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并研制出许多相应的器件。这些科学理论和技术的快速发展都为激光器的发明创造了条件。
如果一个系统中处于高能态的粒子数多于低能态的粒子数,就出现了粒子数的反转状态。那么只要有一个光子引发,就会迫使一个处于高能态的原子受激辐射出一个与之相同的光子,这两个光子又会引发其他原子受激辐射,这样就实现了光的放大;如果加上适当的谐振腔的反馈作用便形成光振荡,从而发射出激光。这就是激光器的工作原理。1951年,美国物理学家珀塞尔和庞德在实验中成功地造成了粒子数反转,并获得了每秒50千赫的受激辐射。稍后,美国物理学家查尔斯·汤斯以及苏联物理学家马索夫和普罗霍洛夫先后提出了利用原子和分子的受激辐射原理来产生和放大微波的设计。
然而上述的微波波谱学理论和实验研究大都属于“纯科学”,对于激光器到底能否研制成功,在当时还是很渺茫的。
但科学家的努力终究有了结果。1954年,前面提到的美国物理学家汤斯终于制成了第一台氨分子束微波激射器,成功地开创了利用分子和原子体系作为微波辐射相干放大器或振荡器的先例。
汤斯等人研制的微波激射器只产生了1.25厘米波长的微波,功率很小。生产和科技不断发展的需要推动科学家们去探索新的发光机理,以产生新的性能优异的光源。1958年,汤斯与姐夫阿瑟·肖洛将微波激射器与光学、光谱学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提出了采用开式谐振腔的关键性建议,并预防了激光的相干性、方向性、线宽和噪音等性质。同期,巴索夫和普罗霍洛夫等人也提出了实现受激辐射光放大的原理性方案。
此后,世界上许多实验室都被卷入了一场激烈的研制竞赛,看谁能成功制造并运转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
1960年,美国物理学家西奥多·梅曼在佛罗里达州迈阿密的研究实验室里,勉强赢得了这场世界范围内的研制竞赛。他用一个高强闪光灯管来刺激在红宝石水晶里的铬原子,从而产生一条相当集中的纤细红色光柱,当它射向某一点时,可使这一点达到比太阳还高的温度。
“梅曼设计”引起了科学界的震惊和怀疑,因为科学家们一直在注视和期待着的是氦氖激光器。
尽管梅曼是第一个将激光引入实用领域的科学家,但在法庭上,关于到底是谁发明了这项技术的争论,曾一度引起很大争议。竞争者之一就是“激光”(“受激辐射式光频放大器”的缩略词)一词的发明者戈登·古尔德。他在1957年攻读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时提出了这个词。与此同时,微波激射器的发明者汤斯与肖洛也发展了有关激光的概念。经法庭最终判决,汤斯因研究的书面工作早于古尔德9个月而成为胜者。不过梅曼的激光器的发明权却未受到动摇。
1960年12月,出生于伊朗的美国科学家贾万率人终于成功地制造并运转了全世界第一台气体激光器——氦氖激光器。1962年,有三组科学家几乎同时发明了半导体激光器。1966年,科学家们又研制成了波长可在一段范围内连续调节的有机染料激光器。此外,还有输出能量大、功率高,而且不依赖电网的化学激光器等纷纷问世。
由于激光器具备的种种突出特点,因而被很快运用于工业、农业、精密测量和探测、通讯与信息处理、医疗、军事等各方面,并在许多领域引起了革命性的突破。比如,人们利用激光集中而极高的能量,可以对各种材料进行加工,能够做到在一个针头上钻200个孔;激光作为一种在生物机体上引起刺激、变异、烧灼、汽化等效应的手段,已在医疗、农业的实际应用上取得了良好效果;在通信领域,一条用激光柱传送信号的光导电缆,可以携带相当于2万根电话铜线所携带的信息量;激光在军事上除用于通信、夜视、预警、测距等方面外,多种激光武器和激光制导武器也已经投入实用。
今后,随着人类对激光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激光器的性能和成本将进一步降低,但是它的应用范围却还将继续扩大,并将发挥出越来越巨大的作用。
http://www.sjkc.com.my/-ke/xin/history/kjbl/artic/20408135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