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完美的错误 上帝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
您好!您是这个意思吗?上帝创造了一个奇迹,但又是个完美的错误!!!
回答:专错误就是属上帝创造了世界!但人们不但没有感谢他,还抱怨上帝的不公!这是一个错误!
但又是完美的!因为有我们呀,如果没有我们没有生命,也就没有这个完美不完美的问题了哈!!!!
2. 《青山不老》文中的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文中的老人用十五年的时间,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将原来狂风肆虐、沙暴盘踞的山沟改造成了绿意盎然的青山。
本文向我们介绍了一位山野老农用15年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以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2)阎肃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扩展阅读:
文章层次井然,内容清晰。课文先描写了院子外面绿意浓浓的山林景观,展示了一幅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喜人画卷,喻示老人绿化山林、改造山沟所取得的成绩;接着作者从两方面补充介绍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状况。
通过山沟的大环境(即自然条件)的恶劣险峻,来衬托改造山林的艰难困苦;通过老农生活条件的简陋艰辛,突出老农植树造林的难度之大、态度之坚决。
通过村干部的补充介绍、老农的陪同参观,展现了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成绩;最后以作者自身的心灵感触提升全文,点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3. 阎肃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
网络就有。大概是一个关于艺术的奇迹。
阎肃(著名艺术家、空政文工团创作员)
阎肃(1930.5.9-2016.2.12),原名阎志扬,男,汉族,河北保定人,毕业于重庆大学,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词作家。[1-2]
1950年9月参加工作,195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6月入伍。[3] 曾任中国剧协副主席,空政歌剧团编导组组长,中国剧协第三、四届理事。[4] 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歌舞团编导室一级编剧,专业技术一级,文职特级,享受大军区正职生活待遇和政府特殊津贴。
歌剧《江姐》是阎肃的成名作, 这部歌剧在1964年公演,立即引起轰动,阎肃也因此受到毛泽东的接见。[5] 他还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总政双拥晚会、文化部春节晚会、公安部春节晚会等大型晚会的总体设计、策划、撰稿。[6] 2016年2月,当选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
4. 鲁滨孙在荒岛上创造了生存的奇迹,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一、鲁滨逊是一位十足的冒险家
鲁滨逊不安于中产阶级家庭平庸的生活,心中总有一种到浩瀚的大海去闯荡的冲动,便不顾父母的反对,利用机会,只身登上一艘商船,开始了他不幸的海上旅行.鲁滨逊前后四次出海.在前两次航海中,他所乘坐的船只都因遭遇恶劣的海上风暴而几乎船毁人亡.但他都幸免于难.第三次出海,他所乘坐的船只,虽没有遇到风暴,却遭到摩尔人海盗的攻击,他曾一度沦为摩尔人的奴隶.后来,他逃往巴西,并在那里建立起了自己的种植园.本来可以在这里有一番作为,但他又一次放弃了舒适的生活,与别人合伙,冒着更大的风险前往非洲进行奴隶贸易.现在,在西方,“鲁滨逊”已经成为冒险家的代名词和千千万万读者心目中的英雄。
二、 鲁滨逊是一位孜孜不倦的追求者
鲁滨逊第四次出海,是同别人合伙,前往非洲进行奴隶贸易。他们的船只不幸在海上遇难,只有他幸存下来,流落到南美洲附近的一个孤岛上.即使流落荒岛,鲁滨逊也决不气馁.在荒芜人烟、缺乏最基本的生存条件的小岛上,他孤身一人,克服了许许多多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以惊人的毅力顽强地活了下来.没有房子,他自己搭建;没有食物,他尝试着打猎、种谷子、驯养山羊、晒野葡萄干;他还自己摸索着自己做桌椅、做陶器,用围巾筛面做面包……在岛上的第24年,他还搭救了一个野人,给他取名为”星期五”.在他的教育下,“星期五”成了一个忠实的奴仆.生命不已,追求不止。他总是在行动,在追求.凭借着自己的毅力和热情,鲁滨逊在荒岛上建立起了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王国”。
三、鲁滨逊是一位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勇士
鲁滨逊第四次出海,没想到他们的船只遇难,他的同伴都淹死了,只有他幸存下来,流落到一个荒岛上。这时候的荒岛可以说是没有人烟,一穷二白,连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都不具备.但鲁滨逊没有被困难吓倒,凭着对上帝的信仰,他坚信只要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就一定能开创出一片崭新的天地。没有房子,他自己搭建;没有食物,他尝试着打猎、种谷子、驯养山羊、晒野葡萄干;他还自己摸索着做桌椅、做陶器,用围巾筛面粉做面包。。。。。。通过他辛勤的劳动,生活所需的物品不但没有减少,反而逐渐增加起来.他凭借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经过28年的艰苦努力,在荒芜人烟的荒岛上创造了自己的王国。
四、鲁滨逊是一位理想化的资产者形象
我们知道,18世纪的英国,率先进行了工业革命,工商业迅速发展,继残酷的“羊吃人”的圈地运动之后,它又进行了疯狂的海外掠夺与殖民扩张。一方面,笛福想通过这部小说表达这一难以遏制的历史潮流,一方面想通过鲁滨逊这个人物形象展现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艰苦卓绝、奋发向上的创业精神。鲁滨逊坚毅、顽强的品质得到了美化,他成了资产阶级心目中的英雄人物,成了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一个理想化的资产者形象。
五、鲁滨逊是一位贪得无厌的私有者
在金钱的诱惑下,鲁滨逊不安于中产阶级家庭平庸的生活,不顾父母的反对,先后四次出海。前两次出海,因遭遇恶劣的海上风暴而几乎船毁人亡,鲁滨逊也差点丢了身家性命。鲁滨逊本应该好好反思,吸取教训,听从父母之言,回国内好好干一番事业。但他没有这样做,他又第三次出海。这一次出海,虽未遭遇风暴,却遭到摩尔人海盗的攻击,他曾一度沦为摩尔人的奴隶。后来,他设法逃往巴西,并在那里建立起了自己的种植园。本可以在这里有一番作为,但他贪得无厌,放弃了舒适的生活,与别人合伙,冒着更大的风险前往非洲进行奴隶贸易。但事与愿违,非但奴隶没搞到,而且他们的船只遇难,他孤身一人流落到一个没有人烟的荒岛上。在荒岛上,鲁滨逊用代表资本主义文明的火枪和基督教征服土著印第安人,并把资本主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带到了岛上。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一切冒险活动,无非是为了更多地占有财富。
六、鲁滨逊是一位重情重义、知恩图报的绅士
鲁滨逊一生经历坎坷,历尽磨难。但感谢苍天有眼,他最终走出困境,成了腰缠万贯的富翁。此时的鲁滨逊没有被万贯家财冲昏头脑,而首先想到了在他落难时,帮助他的人。下面来看一下他发财之后的做法:“我做的第一件事,是报答我最初的恩人,那位好心的老船长,我落难时,他有恩于我,我的摊小刚起步时,他对我十分厚道,临到末了,还诚心为我。。。。。。然后我对他说,除了支配万物的上帝以外,要数他的恩德大;如今论到我了,我要千万倍地报答他。我先还给他以前借的100个摩伊多,而后,我又叫过一个公正人来,要他起草一份弃权书,将老人承认欠我的大概500个摩伊多,一笔勾销,不再有帐目。然后,我又叫他起草一份委托书,授权老人经营我那种植园,指定我的合伙人向他汇报帐目,年息归他所有,并以我的名义,把红利交原来的船队赠送给他;委托书的最后还有一款,是每年拨100个摩伊多,给老人作为年金,平时花销用,他故世以后,每年拨50个摩伊多给他儿子,直到他儿子辞世。”鲁滨逊的所作所为,闪耀着人类人性的光芒——重情重义、知恩图报。
七、鲁滨逊是一位有主见的男子汉
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说过这样一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任何一位成功者,都有自己的主见,不被困难所吓倒,不被流言蜚语所左右,执着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走自己独特的人生之路。鲁滨逊.克鲁索就是这样一个人。
鲁滨逊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本来可以像他父亲那样舒舒服服过一辈子,可他除了去海上,对一切都不感兴趣。他那明智而稳重的父亲,预见到了这计划的结果,于是对他提出了精辟的忠告。首先,说他属于中等阶层,这阶层最适宜于幸福,既不象卖体力的,得忍受不幸、艰辛、劳累和痛苦,也不像上层人,倍受傲慢、野心和嫉妒的攻心之累。为了进一步打消鲁滨逊的出海念头,他接着又说,中庸,克己,乐朋好友,健康宁静,所有赏心的乐事,所有可人的娱乐,这些福气都属于中等阶层的人;又说,人到世界上,只有在这个阶层才是走得舒适,来得安稳,不至于搞得身心交困,也不至于为了每天的面包过着奴隶般的生活,或整天困苦不堪,弄得身心不得安闲,欲望的怒火,想成名的野心,都苦不着他,只是舒舒服服过完一生,品尝着生活的甜美滋味,与苦无缘,觉得无比幸福。
最后,他又要鲁滨逊以他哥哥为戒,他当年也曾这样认真地劝他,教他别去参加战争,但他不听,非要一逞青年血气之勇去参军了,结果送了命.
可怜天下父母心.儿行千里母担忧。鲁滨逊的母亲也坚决反对他出海远游.但鲁滨逊不为父亲的忠告所动,也未被母亲的愤怒所左右.他主意已定,去意已决,瞅准机会,与父母不辞而别,踏上了充满艰险与挑战的航海之路.由此可见,鲁滨逊是一位不被他人左右,非常有主见的男子汉.
总上所述,<<鲁滨逊漂流记>>之所以成为文学史上不朽的名著,除了其精彩离奇的故事、真实性和不凡的艺术表现力外,最主要的是鲁滨逊的性格魅力.他敢于冒险、不断追求、开拓创新、知恩必报、不被他人所左右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不知打动了多少读者的心.在西方,“鲁滨逊”已经成为千千万万读者心目中的英雄。
5. 这位老人创造怎样的奇迹请用课文原句回答
1.一位山野老来农,用15年的时间在晋自西北奇迹般地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
2.是在自然条件极度恶劣和生活条件极其艰辛的情况下创造的.
3.作为一个山野老农,执著的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他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化为另一种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与山川共存.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这青山就永远不会老.
6. 歼15飞行员曹先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曹先建创造了身负重伤419天后、术后复飞仅仅70天,驾驶歼-15战机成功着舰的奇迹专。
2013年3月,立志要到航属母部队去,要去飞最先进舰载战斗机的曹先建,通过重重考核和选拔,如愿成为一名舰载战斗机部队飞行员。2016年4月6日,曹先建在某机场进行飞行训练时,飞机飞控系统工作出现故障,危急时刻,曹先建紧急处置,试图挽救战机,直至最后2秒才被迫跳伞逃生,身受重伤。从事飞行14年,先后飞过7种机型、飞行数千架次、经历过数次生死考验的曹先建,这次伤得不轻。医生为他实施了长达3个多小时的手术,在6颗钢钉的作用下,2块钢板被固定在他的腰椎上
返回团队,曹先建凭着惊人的毅力迅速融入团队中。
在自身努力和战友们的帮助下,曹先建的着舰飞行技术实现了跨越,他的各项考核指标均达到了优等。曹先建和战友们迎来了“刀尖舞者”的冲击时刻。该选谁第一个着舰?曹先建主动要求第一个着舰。部队经过慎重研究,答应了曹先建的请求。2017年5月30日,伴随着绿色信号弹腾空而起,曹先建第一个驾机升空……他娴熟地操纵,数十吨重的歼-15战机如同一只海燕,以几近完美的轨迹,稳稳停在飞行甲板上。
7. 威尔第与瓦格纳的歌剧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威尔第与瓦格纳同生于一年,又是以同年发表著名的歌剧而震惊世界。这不内能不容说是一个超乎寻常的巧合。一个是传统歌剧的中坚,一个则是反传统的改革家,前者是威尔第,后者是瓦格纳。他们的音乐风格迥异,各树一帜,可谓歌剧领域的并世奇葩,千年不遇的空前奇迹。
8. 阎肃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
阎肃先生的奇迹
文/余秋雨
世上很多朋友,彼此交往既不长也不深,但一见就高兴,说个没完没了。我与阎肃先生,就是这样的朋友。讨论阎肃先生,我要提醒大家注意一个惊人的奇迹。
什么奇迹呢?那就是按照他的高迈年龄,他早已不应该是各个电视台的邀请对象。事实上,与他年龄相仿的老人,不管是艺术家、学者,也都不会颤颤巍巍地在镜头中担任评委、导师了。但是,令人惊讶的是,他却频频出镜,十分活跃。而且,据我所知,各个电视台也总是把他列为热门的一线邀请对象。
现在的电视台非常重视收视率。因此,他们的邀请,也可以看作是广大观众的喜爱。为什么各个电视台和广大观众都会超越年龄的障碍一直喜爱阎肃先生?可能有人会误解,以为与他的地位有关,与部队有关,与关系有关。其实,只要了解当代社会审美趋势的人都知道,电视镜头前的缘分,与这一切都没有关系。正因为与这一切都没有关系,因此他确实创造了一种奇迹。
我在中央电视台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中,曾与阎肃先生一起担任评委很多届,从旁观察,反复思考,发现他被当代电视观众喜爱是有原因的。第一个原因,他身上完全没有让人厌烦的架子。他从来不曾在公开讲评和私下聊天中,夹带一丝一毫有关自己的职位以及以前作品的信息,哪怕是暗示也没有。于是,他在观众和朋友面前,不再是官员,不再是老艺术家,不再是学者,甚至,也不再有军队背景,而只是一个单纯、轻松的普通人。要做到这样是不容易的,请看周围其他年长的艺术家和学者,人也很好,但生怕别人看轻,老是要不经意的抖搂一点“身份”出来。例如,开口闭口就是“五十年前我刚刚获得大奖的时候郭沫若先生握着我的手说”,“在那场战争中我率领一个采访团到了前线”,等等。阎肃先生完全有资格说这些话,但他绝对不会说。于是,他成了一个似乎没有显赫履历、官位、成就的和蔼老人,这等于拆除了他与广大观众之间的层层围墙,道道阻隔。观众面对他,并不需要穿越什么障碍,直接碰撞他诚恳的言词和话语,倾听他毫无矜持地畅怀大笑。相比之下,那些喜欢抖搂“身份”的人可能一时让观众敬畏,却很难让观众融入,观众也就很快把他们冷落了。
阎肃先生对“身份”的自我卸除,不是出于一种谋略,而是出于本心。我了解他,他在内心也对种种外在的地位毫不在乎,别人问起来,他只是轻描淡写地匆忙绕过,绝不留连。对于那些生怕观众看不起而不断暗示自己了不起的镜头人物而言,阎肃先生实在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相反的例证。有好几次,阎肃先生听到那些在文化领域偶得高位的官员颐指气使地讲话,总会悄悄捅我一下,然后轻声在耳边说:“满口假大空,什么也不懂。”其实仔细一想,阎肃先生的资历远远超过眼前这位官员。但他对这位官员的批评,好像不是出于前辈长者对于晚辈后生的不满,而是出于平民思维对于官僚话语的抱怨。
阎肃先生受欢迎的第二个原因,是他真懂艺术。真懂艺术,首先不是指理论、概念、学说,而是指感觉。感觉,在思维过程中是起点,在艺术过程中却是终点。阎肃先生拥有的艺术感觉,深刻而广泛,快速而灵敏。在我看来,在革命文艺工作者队伍中,他的艺术感觉处于第一等级,能够与之比肩的人屈指可数。他的强项是编剧、作词和音乐。他对剧本的要求是干净而有力。他对唱词的要求是流畅而典雅。他对音乐的要求是浓烈而悠扬。正是出于这种等级,他即使应邀创作一首配合“打假行动”的歌词,也能写成“借我一双慧眼吧”这样高品位的流行歌曲而广泛流传。在艺术上,等级和品位是生命所在,这比题材重要。只要等级和品位高超,哪怕是处置一个平凡的社会题材,也能闪现出审美光亮。在我的观察中,阎肃先生对于一首歌词、一段音乐的点头、摇头、沉默,总是基本符合普遍而公平的艺术标尺。他可能说得比较客气,比较简单,但他对艺术的取舍、扬抑一清二楚。因此,请他来评审各种作品,就会显得很“内行”,社会各界都服气。我有时看着刚刚发完言的阎肃先生就想:我们文化界如果多几位他这样的内行老人,情况就会好得多。文化的政策固然重要,但是有了好的政策之后,有资历而又有权威的良好艺术感觉就弥足珍贵了。现在,不少文化引领者有学历、有理论,却缺少这种艺术感觉。
艺术良知使阎肃坚守住了审美本位。所以,广大观众都看到了,不管他出现在什么电视节目中,总是温和如春,切实可行,毫无作秀嫌疑。邀请他,不会有什么让人尴尬的风险。
阎肃先生受欢迎的第三个原因,是他天真烂漫,好学不倦。他永远处于一种李白抬头看瀑布的惊喜状态。他不执著专业门户,不摆弄专家派头。他有很好的传统文化根基,但他从来没有在镜头前背诵名篇、甩弄典故,每次出来都是一副兴致勃勃、其乐融融的学习劲头。他像一个忘了年龄的“粉丝”,面对着各种新出现的艺术现象,天真而欣喜的表情是那么真诚。在讲评时,他没有教训口吻,更没有训斥语气,即使批评也善良温和,让年轻的艺术爱好者们乐于接受。这种镜头态度,与他在生活中充满好奇的学习精神有关。记得我第一次与他见面,他就急步走过来告诉我,他一生中最崇拜的演员居然是我的妻子马兰。我怀疑他是在奉送客气的“见面礼”,但接着他讲了一长段对马兰表演的具体评论,我知道这并非随口褒扬。在中央电视台的多次合作中,他非常注意我的讲述,只要我提到一个他所不清楚的历史细节,或者他不明白的国外文化生态,等到休息时总会不断询问,认真的态度就像一个学生。但从他的问题就知道,他其实对那些课题的背景并不陌生。我们每次见面,我都叫他“老阎”,他都叫我“教授”,在整体态势上,他似乎一直保持着一个“请教者”的谦虚地位。说实话,我从来没有遇到过像他这样年龄而又德高望重的“请教者”。我有时也会突然一愣,心想自己年轻时,他不曾经是我的崇拜偶像吗!偶像为什么永远高大?因为他心胸开阔,不断充溢。阎肃先生的谦虚好学,使他每时每刻都对世界、对他人保持着一种新奇感。他吸收着天地间一切方位的营养,尽管很多营养来自于较低的方位、年轻的方位。这样的人是可爱的,他几乎喜欢一切给他带来任何审美愉悦和思维愉悦的人,因此他自己也让人喜欢了,没有人不喜欢他。
除了这几条他被观众喜爱的公开原因外,在私下他也有一些生活点滴让我一想就笑,难以忘却。例如,他对生活很不讲究,在上镜头前我常常会对他的衣着、发型略加指点,他立即服从,但又不太在乎。他的胃口,让我非常惊叹,并由此思考一个长寿老人的另一种秘密。中央电视台为我们安排的工作餐虽不讲究,但在我看来也不错了,因为我是一个最喜欢吃盒饭的人,认为那种米粒和菜汁相焖煮的味道十分诱人。但阎肃先生不行,他每天悄悄向我抱怨,“那不是正经东西”。他所说的“正经东西”,并不是一种高要求,而只是中国乡间农民的想法。那就是,鱼就是完整的鱼,肉就是完整的肉,不能用鱼片、肉丝来糊弄人。偶尔,我们也能吃到“正经的东西”,那时他便笑逐颜开,下筷入口如行云流水,挥洒自如。这时他的食量至少是我的三倍,其实我平日也算得上是一个“贪嘴”的人。吃够了“正经东西”,他精神健旺,重新开始他那种不讲职位、只讲艺术,不摆资历、只讲当下,不玩尖刻、只送温暖的讲评。
说到这里,我想对阎肃先生做一个印象性的归纳。首先,他是一个稳稳地站在中国土地上的当代君子;其次,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的天真艺术家;第三,他是一个直到晚年还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奇迹般老人。
有此三点,此生足矣。
阎肃(原名阎志扬),1930年5月9日出生于河北保定,重庆大学毕业,文学家、剧作家、词作家。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空政原歌舞团编导室一级编剧,专业技术一级,文职特级,享受大区正职的生活待遇;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创作的歌词《我爱祖国的蓝天》、《下四川》1964年获第三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会演创作优秀奖。歌剧《江姐》1977年获第四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会演创作奖。与人合作的歌剧《忆娘》、京剧《红灯照》1979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创作一等奖。198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名剧作家、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剧协副主席,中国音协委员。
9. <青山不老>中的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
1.一位山野老农,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回风林带,3700亩林
网.
2.是在自然条答件极度恶劣和生活条件极其艰辛的情况下创造的.
3.作为一个山野老农,执著的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他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已经
将自己的生命化为另一种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在
我们心中,与山川共存。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这青山就永远不会老.
10. 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老人用自己的双手打造了一座苍翠浓郁、绿意荡漾的高山,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是在山西地处沙漠化扩展前沿,晋西北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环境恶劣使人难看到绿色的情况下创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