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杨武能的发表论文
歌德及德语文学研究
论《维特》与“维特热” 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辑刊》第6辑
你知道吗,有一支歌唱出了整个意大利……?” 北京《读书》1980年3期
漫话《维特》 北京《读书》1980年4期
狂飙·铁手·自助者——评《铁手骑士
葛兹·封·贝利欣根》 武汉《外国文学研究》1982年3期
反常,但不偶然——关于保尔·海泽 北京《读书》1983年8期
施笃姆的诗意小说及其在中国的影响 武汉《外国文学研究》1986年4期
艺术与人生的哲学思考——论赫尔曼·黑塞的
艺术家小说《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北京《读书》1986年7期
《亲和力》:阐释·接受·本义 北京《读书》1987年 8期
歌德论世界文学 北京1987年8月15日《文艺报》
诗人波尔及其他 北京1987年11月4日《人民日报》
孤独的风中之旗 北京《读书》1988年1期
他不是“法兰克福市议员的谨慎的儿子……” 北京《外国文学评论》1988年 1期
亚历山大·洪堡——“歌德时代”的一颗明星 北京《读书》1990年3期
非驴非马 生不逢辰
——关于霍夫曼的小说创作与接受 武汉《外国文学研究》1992年1期
从Novelle 看浪漫派 北京《外国文学评论》1993年2期
《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逃避庸俗》 武汉《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2期
试析《浮士德》的哲学内涵(上) 北京《外国文学评论》1999年 2期
试析《浮士德》的哲学内涵(下) 北京《外国文学评论》1999年 4期
“西方向东方发出的问候 ”
——略论《西东合集》 武汉《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4期
何只“自强不息”
——“浮士德精神”别解与反思 武汉《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1期
思想家歌德 《四川大学学报》2004年4期
《魔山》:一个阶级的没落 《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6期
中德文学文化交流史研究
歌德在中国 长春《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3期
《新华文摘》转载
歌德——“魏玛的孔夫子” 长春《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3期
歌德与中国现代文学 北京《读书》1982年3期
张闻天论《浮士德》 北京1982年3月17日《人民日报》
道的寻求 北京《读书》1983年7期
中国的书和关于中国的书 北京《读书》1984年2期
道藏工程记略 北京《读书》1985年2期
冯至与德语文学 武汉《外国文学研究》1987年2期
中国读者眼中的歌德和席勒 上海《中国比较文学》1989年1期
17、18世纪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 长春《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4期
卫礼贤与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 收北京三联书店《文化:中国与世界》第5辑
卫礼贤——“伟大的德意志中国人 北京1990年2月22日《人民日报》
冯至与德语诗歌 北京《外国文学评论》1992年3期
百年回响歌一曲:《浮士德》在中国之接受 《中国比较文学》1999年4期
歌德与比较文学 《四川大学学报》2000年5期
智者与智者的对话 上海《中国比较文学》2002年3期
严谨学风与愚公精神的美满结合 《中国比较文学》2005年1期
八十年前是一家—— 中国日耳曼学探源 《读书》2005年3期
文学翻译理论研究
我译《维特》 北京《翻译通讯》1985年10期
《新华文摘》转载
阐释、接受与再创造的循环——文学翻译断想 北京《中国翻译》1987年6期
这儿也少不了爱 北京《世界文学》1990年4期
尴尬与自如 傲慢与自悲――文学翻译家心理人格漫说 北京《中国翻译》1993年2期
文学翻译批评管窥 南京《译林》1994年 3期
翻译·解释·阐释 收香港 Conference on Translation:
Studies In Translating into Chinese“, 论文集1998年
歌德与文学翻译 北京《中国翻译》1999年5期
漫谈文学翻译主体 南京《译林》2000年3期
再谈文学翻译主体 北京《中国翻译》2003年3期
我译《魔山》二十年 《中国翻译》2005年6期
⑵ 在文学接受中,传统接受观与现代接受观的不同
文学接受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文本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特定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文学作品的意义是在读者阅读的具体过程中不断生成的,接受活动对于作品价值的确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学史是一个审美生产和审美接受的过程,它不仅是作家和作品不断产生的历史,也是读者的阅读史,是文学本文的效应史。在以往的文学研究中,人们往往注意了文学作品是如何产生的,而忽略了它们是如何被接受的,忽略了读者的接受在文学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从而将丰富复杂的文学现象简单化、片面化作品的价值、属性和信息的主动的选择、接纳或抛弃。
文学接受的属性
编辑
审美属性
文学作品的审美属性——从感官感受、情绪情感和思想深度等方面吸引读者、感染读者。震撼读者并给读者带来精神愉悦、人格自由和心灵净化的价值属性。
认识属性
文学接受的认识属性——文学作品通过语言文字描写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揭示自我人性的丰富本质,因而具有一种为读者提供认识社会生活与人类自身真相的价值属性。
价值诠释属性
文学接受的价值诠释属性——一种多方面满足读者进行文化价值阐释、品味或品评兴趣的属性。
交流属性
文学接受的交流属性——作为一种审美的社会化话语作品,具有增进人们的彼此了解、沟通与交流的属性。
指对一切文学作品的接纳,也即阅读活动。它包括:
A.审美的阅读,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学欣赏;
B.非审美的阅读活动,即不以审美为目的或不能达到审美水准的;
C.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指导广大读者如何去接受文学作品的活动,是一种侧重理性分析和把握的、具指导性意义的阅读层次。
文学接受及其主客体条件
编辑
文学接受的素质
文学接受与传统文艺学中“文学欣赏”或“文学鉴赏”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文学接受是指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欣赏与再创造的一种特殊的审美精神活动。它包括着文学欣赏或文学鉴赏的基本涵义与特征。但是,文学鉴赏是以欣赏对象即作品为中心的,而文学接受则与20世纪70年代开始跃起来的接受美学想联系,主张在文学接受过程中以读者为中心。由于他们的理论背景不一样,因此在理解作品与读者关系时侧重点也产生差异。接受美学作为理论的一个派别,特别重视对艺术接受过程中阅读主体再生产、再创造特点的研究,认为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与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作品之中、等待着人们去发现的“神秘之物”。接受美学的理论家姚斯曾说:“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行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本文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这就是说,文学接受具有“对话性”特点,作品离开读者主观的参与、评价与创造,其意义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文学接受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以把握文本深层意蕴为目的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进行主动选择、接纳或扬弃的过程。
(一)接受者的语言文字能力
文学接受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能力。识字只是语言能力的基础,对于阅读文学作品而言,更重要的是语义知识、语法规则、语用习惯与语言经验。他们构成了一个读者必须的语言综合理解能力,是特定的语言环境长期熏陶和相当程度的语文教育训练的结果。
(二)接受者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水平
文学接受者应该具有起码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水平。文学是社会文化系统的一部分,是特殊的审美文化。它与文化的其他领域保持密切的联系,包容着诸如哲学、宗教、历史、道德等方面的多种信息与内涵。同时,文学作品既是作家思想的载体,又深深地渗透着民族文化精神和社会时代意识。因此,文学接受者面对的是兼容并蓄的文化复合物。他作为主体,要与对象形成响应关系并进入对话状态,必须具有相应的文化知识和一定的思想水平。
(三)接受者的审美能力
文学接受者应当拥有基本的文学审美能力。具体到文学接受,接受者需要有文学兴趣和一定的文学知识,相应地养成文学阅读习惯并不断积累文学经验。更为重要的是,接受者应该按文学的方式阅读文学作品,用审美的眼光来理解审美对象。
作为主条件的接受心境
所谓“接受心境”,是指文学接受者在阅读前与进入阅读时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基本心理状态。它会直接影响到接受者的阅读行为与接受效果。文学接受心境要满足以下三个方面的条件。
(一)接受者的兴趣
接受者要对具体的文学作品有兴趣。接受者光有一般的文学兴趣还不行,还必须有针对某一部文学作品的特定的兴趣,如此阅读才能现实地进行。
(二) 接受者的审美心态
接受者需要暂时与现实生活拉开一定的距离,以保持一种审美的心态。布洛在20世纪初又提出了影响深远的“距离说”。布洛认为,只有心理上有了“距离”,对眼前的对象才能做出审美反应。这里,“距离”有两层意思,即既要与现实生活、现实功利态度拉开较大的距离,又要与审美对象即作品保持尽可能缩小的距离,也就是要暂时远离现实而不断逼近作品。我国古代文论中的“虚静说”从另一个角度强调了这种审美的接受心境。
(三)接受者的对话愿望
文学接受的客体
(一)作为客体条件的文学作品满足接受者的阅读需求
(二)一定程度的可理解性
(三)符合接受者的艺术趣味
⑶ 为什么说艺术接受是一个无限的再创造过程
艺术的表达是别人的表达,可能还不怎么充分
你还有接受他,就需要你创造性的思考
每个人的思考都不一样 = 每个人都在创造 = 无限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