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民间文化的创造者

民间文化的创造者

发布时间:2021-06-28 12:09:50

『壹』 民俗文化的定义是什么

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
由于民俗文化的集体性,说到底,民俗培育了社会的一致性。民俗文化增强了民族的认同,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集体遵从,反复演示,不断实行,这是民俗得以形成的核心要素。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的界定,是近几年学术界颇有争议的问题。以往这个问题似乎并没有多少疑义不是问题。因为再此之前,中国民俗学界或民间文化界一直在使用“民俗”、“民俗文化”、“民间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等概念。现在突然出现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名称,而且这一名词变得十分时髦,许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纷纷改名,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有的提出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等。其实在我看来,这是换汤不换药,贴时髦的标签。如同前些年,人类学热起来,许多学科紧跟形势,在学科前冠以人类学,如人类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等等。人们不禁要问,这些是什么学科呢?究竟是社会学、民族学、还是民俗学,有必要加人类学壮其门面吗。说到底我们从事这些学科研究的人有点心虚,缺乏自信。不敢承认民俗学或民间文化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实,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指我们以往熟悉和研究的民间文化、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民间文化”的概念是可以互相置换的。

有人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比“民俗”、“民间文化”的概念包含的内容要丰富,要宽泛。我认为并非如此。相反“民俗”和“民间文化”的研究对象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广。一个简单的道理是,民俗学研究的不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他还包括了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都是民俗学研究的对象。这样的看法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文化多样性宣言》的精神并不矛盾。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第25届总会上通过的《关于保护传统文化与民间创作的建议》所指的是“传统文化与民间创作”。在《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宣言》中采用了“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这一表述方式,这和“民间创作”、“传统的民间文化”本质上有什么区别吗,可以说内容是完全一致的。这样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国传统的“民俗”概念是完全可以互相置换的。如果我们再来看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象,更能说明这一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宣言》提及口头及非物质遗产的定义:“口头及非物质遗产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认同感的表达形式,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它方式口头相传。它的形式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艺术及其它艺术。除此之外,还包括传统形式的联络和信息”。很明显这一定义包含了民间传承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一切民间文化或民俗文化,不同的是这种文化的创造者,也就是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作主体上,比我们以往所说的“民”(主要指农民、市民)要广泛的多。

历来关于学术概念的界定,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民俗学学科的发展有100多年的历史。关于“民俗”的定义不下几十种,至今还在争论不休,我们遵存哪一种?概念界定是必要的,但研究不能单纯从概念出发,要从实际出发。

『贰』 民间艺术保存下来有价值

这个题目明显正方有优势。
民间艺术存在了那么多年了,怎么会没有价值?
谁出的题?太二了。

『叁』 中国有哪些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众创造并享受的文化,是民众智慧的结晶。山东作为齐鲁故地,民间艺术资源积淀深厚,内容丰富,现存传统民间艺术荟萃了戏曲、皮影、杂技、曲艺、舞蹈、剪纸、刺绣、年画、泥塑、风筝、雕刻、灯彩、布艺、服饰、漆器、瓷器、陶艺、神像、蜡染、编织、民绘、木艺、石艺、书画、酒品、饮食、家具等上百个民间艺术种类,其中,杂技、吕剧、刺绣、年画、剪纸、泥塑、黑陶等更是散发着浓郁馥香的民族艺术奇葩,许多民间艺术杰作成为“华夏一绝”被传承和保留下来,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山东民间艺术作为传统文化艺术的创造者、继承者和传播者,在历史的长河中用双手创造了数不尽的艺术珍品,他们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肆』 民间文学的文化内涵有些什么

民间文学的特征

①口头性。用口头语言创作和传播是民间文学的一个主要特征。在过去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广大劳动人民不能使用文字,他们只能用口头语言去构思、表现和传播。现在,大多数人已经认识文字,但不少的场合,他们仍然要用口头语言歌咏或讲述广大人民熟悉的、千百年来民间传承的文学形式,如故事、歌谣等。

②集体性。民间文学作品,是群众的集体创作。所谓集体创作,既包括作品内容的思想、感情和想象,形式和艺术表现以及作品的所有权等诸方面,更包括整个创作和流传的过程。有些作品,在不断传唱或讲述的过程中,受到无数唱述者的加工、琢磨。所以,民间文学作品一般无法署名。有一些民间文学作品,经群众中具有优秀才能和丰富经验的歌唱者、说故事人的加工,具有一定的个性,但其个性是能够与广大群众口头创作的集体性融和在一起的。

③变异性。由于口头语言的不稳定性,民间文学作品在流传和讲唱的过程中,常常因时间、地域、民族的不同,以及传播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听众的情绪变化等因素,而有所变异。这种特征是上文所述的口头性、集体性所产生和自然的果实。

④ 传承性 。民间文学同风俗习惯一样,一般都靠行动、语言传播和继承。这种群众集体传承的文化具有不可低估的生命力。德国16世纪的民间故事《约翰·浮士德博士的一生》不仅在当时深为人们所喜爱),后来也一直在民间流传,成为后世作家(如歌德)创作取材的源泉。

⑤直接的人民性。在衡量文学的价值时,往往提出“人民性”的概念。在这个意义上,人民的口头创作有它的巨大优越性。民间文学的作者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它的见证人。具有优越的人民性的民间文学,内容相当广阔,它蕴藏和放射着人民的英雄主义、爱国主义、乐观主义、人道主义和献身精神等崇高思想和美德。民间文学不仅表现了人民的痛苦和希望,也表现了他们的典范人格和崇高品质。

⑥优越的艺术性。民间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一种用语言以及兼用表演的艺术。它必然在某些方面具有艺术的特点。散文故事、叙事诗等大都有人物、情节,长诗、短谣以及部分谚语、谜语,大都有一定的句式和韵律,小戏有故事情节与对唱形式等。但仅仅这些还不能完全证明它的艺术性。许多民间文学作品还有独自的和优越的艺术特点。中国近年陆续发现的兄弟民族史诗,其艺术成就使世人惊异。至于那些多得数不清的情歌和抒情歌谣,在表现欢乐和痛苦的情思上 ,往往超越作家的同类作品 。而那些短小的故事 、谚语、歇后语,真正使思想、经验、智慧凝缩得像 5个指头捏紧的拳头 。从风格上说,朴素、简练 ,是一般民间文学的特点。总之,民间文学的艺术特色和优点是多方面的,有的还是不可企及的。

民间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

民间文学是广大人民长期社会生活的产物。它凭他们社会生活的需要产生和流传,它反映了他们各方面的生活和有关的思想、感情,它直接或间接地为他们的生活服务——给以知识 、教诲 、鼓舞和希望,其中有些本身就是生活的构成部分。与一般专业作家文学相比,在这一点上,民间文学有其独特性。由于它的作者人数众多和生活在底层,他们能够更广泛、深切和精确地反映社会生活。它的社会功用,也和书面文学颇有不同的地方。许多民间谚语就是劳动人民生活和劳作的教科书。不少劳动歌,是他们在各种劳作中调整呼吸、动作和鼓舞情绪的不可缺少的东西。许多世代相传的古老神话和传说,不但传述了一定的历史知识,还培养着国家民族团结的感情。许多保卫乡土、保卫祖国的英雄传说,永远给予广大人民以鼓舞力量。

民间文学与作家书面文学

民间文学与专业作家的书面文学在内容与形式方面有很大歧异。但这两种文学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从来源说,它们的共同根源是原始文学。在没有阶级的社会里,文学的一些种类——神话、歌谣、传说大抵已经产生,这是氏族和部落大众共有的文学。阶级社会形成后,替上层阶级服务的文艺专职人员以及史官、诗人和宗教执行者产生了,文学日益书面化。与原始文学的传统距离远了 。但是 ,广大的下层人民因为被剥夺了文字的使用权,基本上仍沿用着原始文学的传统,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前进加以变化。这两种本来同一发源的文学的性质和面貌,在长期的阶级社会里呈现出极大的不同,形成对抗或对立的状态。 另一方面,这两种文学又互相影响。不但有不少民间文学作品被记录下来成为书面文学;而且,不少书面文学的诗歌、故事、传奇、小说等体裁,往往也是由民间文学发展而成的。至于书面文学取材民间文学或用它作“词藻”的,就更多了。同时作家的书面文学,在思想、想象和语词等方面也多少对民间文学起过一定的影响。到了现代,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的生活、思想等的剧变,两种文学互相影响的地方就更加增多。 各民族民间文学的交流、影响 民间文学是多民族的民间文学,各民族的民间文学存在着相互交流、影响的明显现象。不同民族在文化上互相影响和互相促进。在中国,汉族的民间文学,与各民族民间文学交错着、联接着。特别是那些民族间接触较早或居住交错、比邻的民族所产生影响或承受影响的痕迹更为显著。 各民族之间民间文学的接受影响,大都是以自己民族的生活和文化为基础,对它进行选择、取舍、改造、加工。他们尽力使它民族化。这是民族间文化交流影响的自然法则。

民间文学的世界关系

民间文学的某些体裁,如民间故事,在国境以外,甚至在地理上相隔较远的地区,民族的民间故事 、传说和谚语等 ,不仅有许多构思 、表现手法相似,有的故事连基本的人物、情节都相同或相似。像灰姑娘型故事、天鹅处女型故事等"世界大扩布"的民间叙事作品,就属这一类。此外,像故事或叙事诗里,某些构思或部分情节相似的,可能是直接或间接受别的民族影响的结果。如中国与邻国印度、朝鲜、日本等,就有长久的文化上的交往。因此,中国的民间文学与那些国家的同种类作品的关系相当密切。从民间文学的互相交流、影响现象看,世界各民族的文学及文化的交流是源远流长的。 民间文学的研究 民间文学是国家、民族中广大物质财富生产者所创造和拥有的精神财富。它不但有自己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也有它独特的表演过程和传播方式。对民间文学进行研究的学科称为民间文艺学。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各类民间文学作品进行的探索和阐明,或对它的历史进行清理和论述。近年来,学术界把民间文学作为民族文学的重要部分给予科学的探索和确当的叙述,给予民间文学以应有的地位。 民间文学的搜集、研究与文化史以及文化学的关系,同样是密切的。文化史和文化学的探究、叙述应该以世界的或民族的整个文化为对象。要叙述一个国家的文化史或文化学,决不能抛掉民间文学这种重要的精神文化产物,否则,不仅概括不周全,还可能影响到对整个文化现象评价和叙述的准确性。

『伍』 什么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享用者

A不合复题意,材料不涉制及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B说法错误,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享用者;
C符合题意,“‘美好江苏’文化民生基层文艺巡演专场演出60余场,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这是发展文化事业的体现,推动文化下乡能维护广大农民的文化权益;
D不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广大农民对真善美的追求.
故选:C.

『陆』 民俗文化具有的特性有几方面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民俗文化是民众的生活文化,它与民众所处的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紧密相关。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农耕生产为主业的社会,因而围绕着农耕生活累积形成的中国民俗具有一种大农业的特点。中国还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民俗具有独特的民族气质。中国民俗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表现:

多元性与复合性 中国民俗因为民族文化的关系呈现出多元复合的性格特征。中国自立国之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今天56个民族共处的状态。在中华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民族习俗被接纳到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但程度不一地保存着各自的民俗特性,从而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不仅体现在各民族不同习俗上,还表现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民俗共存上。既有繁华的都市民俗,也有古朴的乡村民俗,还有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保持着原始的民俗生活形态。在中国统一的地域空间内共存着不同性质的民俗文化,体现了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

我们在探讨中国民俗多元性特点时,不能忘记中国民俗的另一特性即复合性。多元性与复合性紧密相关。中华文化向以包容四方的气象著称于世,其中民俗涵化之功甚伟。自古及今民族文化的融合,首先是民俗层面的接纳,民俗化人于细微处,却影响深远。汉俗中复合了不少少数民族习俗,可以说从来就没有纯粹意义的汉俗,只有民俗复合时间的早晚而已。同样,现存的各少数民族也程度不一地受到汉俗影响。

阶层性与地方性 首先看阶层性,这是就社会民俗的纵向分布而言。中国传统社会中,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广大民众,是民俗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承载者,因此民俗文化主要体现了他们的认识与思想要求,具有较强的民间性特点。不仅中下层社会相较于上层社会有着层位的差别,就是中下层社会内部亦有着民俗差异。农民与手工业者是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因此形成了淳朴、节俭、勤劳的民俗本色。而属于中层社会的商人与城市平民,他们的民俗观念与民俗行为有着自己的层位特色,在行业的竞争与酬对中,他们逐渐养成铺张、浮靡、好新慕异的风尚。居于社会支配地位的达官贵人,他们拥有明显区别于社会中下层的生活方式,因此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当然,在传统社会中,各阶层之间仍然有着部分具有共同意义的习俗。

其次是地方性,这是就民俗的区位性特点而言。除了中华民族文化大传统之外,各个地方依自己的特殊生境形成了服务地方的文化小传统。乡民的生活文化具有明显的地方性,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还有一种说法是“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这是较概略的区分。总之,民俗文化的发生、发展、演变是在一定地域空间下进行的,它受地理环境、人们谋生方式与历史传统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民俗文化显现出浓烈的地方特色。

神秘性与实用性 神秘与实用是中国传统民俗的一大特性,这是就民俗事象本身性质来说的,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民众的实用目的,大多依靠神秘的民俗行为来促成,神秘性事象无论怎样复杂,目的也只有一个,即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

首先看中国民俗的神秘性。民间传承着大量古老风习,“万物有灵”的原始观念依然浓烈,民俗事象大多蒙上了神秘色彩。佛、道二教的传播与流行,尤其是道教对民俗生活的介入,使中国传统民俗的神秘色彩更为浓厚。

其次,实用性。实用性是中国民俗最本质的特点,民俗服务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人们依赖民俗开展生产,繁衍后代,寻求精神愉快。民众创造了民俗,民俗服务了民众。民俗信仰的直接功利性是它区别于一般宗教信仰的根本特征之一。当然,中国民俗的实用性,不仅仅表现在信仰心理方面,更重要的是许多民俗活动在民众实际生活中发挥着效用。

稳定性与变异性 民俗文化因其传承的特殊性,在日常生活中人相袭,代相传,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但民俗作为一种基础文化,它在传承与传播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相反,它随着时空的变化不断地发生变异,形成了与稳定性相联系的变异性特征。稳定性,是中国民俗性格突出表现之一。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农业社会,虽然发生了几十次大规模的王朝更迭的战争,但农业社会的基础并未动摇,几千年一以贯之的农业宗法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大的改变,由此围绕着农耕社会所形成的大农业民俗得到相对稳定的传承。这种稳定性主要有以下体现:家族观念的稳定性,节俗传统的稳定性,以及人生仪礼习俗的稳定性。但是,中国民俗性格的稳定性只是相对而言,我们在讨论民俗的稳定特性时更应强调其变异的特性。变异性是中国民俗的显明特征之一。民俗在传承中变异,在变异中传承。民俗的变异性从总的方面看,与历史性、地方性相关联,同类民俗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都会有各自的特点。

民俗的变异性还表现在横向的地域分布中。我们在论述民俗地方性特征时已涉及到民俗的地方变异问题。同一种民俗事象,在各地会出现不同形态,有的是因为发生的基础不同,有的是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形。民俗的变异性,一般说来有3种情况:一种是民俗表现形式的变化;一种是民俗性质的变异;再一种是旧俗的消亡。民俗的变异性特征为移风易俗提供了学理的依据,人们可以依据民俗变异的规律,“化民易俗”,删繁就简,推陈出新,为建设民族的新文化服务。

『柒』 为什么说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享有者,传承者

因为其它生命没有这些概念

『捌』 什么是民间舞蹈文化最根本的特征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蹈文化的关系如何

民间舞蹈是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生而缘起的,是一种深深植根于广大群众社会生活中,反映群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理想愿望,由人民群众集体创造、集体传承的舞蹈。各民族的民间舞蹈都具有某些相同和相似的特征,它们都是由劳动人民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集体繁衍,不断积累发展形成的。它是各族人民劳动与生活的缩影,是个民族社会历史文化的积淀。民间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区性,广泛的群众性,稳定性与变异性同在,自娱性与表演性交融。 民间舞蹈属于民间文化的研究范畴, 根据上述民间舞蹈的特性, 我们进一步分析民间舞蹈的文化特征。第一. 以人体动态保存与表现文化的特征。民间舞蹈具有继承性特点,舞蹈是以人体为表演中介的动态艺术, 在人类发展过程中, 各个历史阶段的文化特征会在舞蹈中留下痕迹, 成为生理的、心理的文化因素, 并在一定环境中通过舞蹈者的表演展示出来, 从而起到传承民族舞蹈文化的作用。民间舞蹈非语言文字文化特征, 具体表现在:一,舞蹈的动作、姿态、技能、技巧等有古文化印记。民间舞蹈是从原始舞蹈中发展而来的。本民族的古代生活的文化特征,会成为生理的、心理的、形态的、神态的等特殊的形象标志保存在民间舞蹈中。这个民族所使用的动作、姿态、技能、技巧构成了这个民族的舞蹈语言,从而表现出该民族舞蹈的文化。这些舞蹈到语言或舞蹈文化有的是可以被外族理解的,有的则不能被外族接受。这正是这一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特征。第二. 群众之间直接进行传承的特征 民间舞蹈具有群众性的特点。群众之间直接进行传承是在群众之间通过具体人进行传承的, 所有表演者都是在本地区自然环境与民族文化的陶冶下, 逐渐掌握该地区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 展示其特有的风格韵味。同时, 表演者的身体素质、体态、文化修养、性格爱好等, 无不直接影响到民间舞蹈文化的掌握与传承。因此, 民间舞蹈能手、民间艺人, 不仅是民间舞蹈的继承者、传播者, 也是民间舞蹈的创造者、发展者, 当他们移居到别处时, 又会促进新地区的民间舞蹈的发展。因此, 对具有高超技艺的民间艺人的研究, 也是探讨民间舞蹈文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第三. 在一定环境中进行传承的特征。民间舞蹈具有自娱性的特点,参与者即是表演者。民间舞蹈在动态传承过程中,应该有一个特定的环境,这个环境可以激励舞者,感动观众,在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中人们可以感受到本民族文化的本质,并能准确的掌握本民族的民族舞蹈的风格。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共同学习,相互激励,即兴创造,并在节日、仪式等活动中进行表演,不仅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将舞蹈传承下去。第四. 随着社会改变而发展的特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民间舞蹈活动逐渐减少,但是由于历史的传承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许多民间舞蹈依然在民俗活动中发挥着作用。由于人们观念的不断更新,时代又赋予民间舞蹈许多新的社会作用和新的舞蹈形式。在外来文化不断融入的今天,保存和弘扬民族文化是一件长期的工作。第五. 从民间向舞台艺术升华的特征。民间舞蹈从民间向舞台艺术升华, 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艺术再创造的过程。有两方面的途径,一是民间舞蹈被戏曲、杂技等其它艺术形式所吸收, 扩展了舞台艺术的表现力。二是民间舞蹈素材, 经加工后既可以编写成民间舞教材进行教学, 或创作新的舞台节目, 是继承和发展民间舞蹈的重要途径。不论是创作民间舞节目还是编写民间舞教材,都要能反映本地区的审美心理, 保存本民间舞蹈原有的表演规律与文化特征, 并能为提升民间舞蹈的品位注人现代因素。民间舞蹈是历史、文化积累和发展的结果。民间舞蹈文化特征是一个地区政治的、经济的、地缘的、历史的和民俗的多元因素融合的结晶。作为人类文明史的一部分, 民间舞蹈的非语言文字文化的传承性与文献典籍、史迹考古一样具有记载人类智慧与文明结晶的同等意义。而且, 民间舞蹈又被称作是一切舞蹈创作之源。追根溯源, 民间舞蹈中所遗存、蕴藏着的丰厚文化养料, 正是我们开发舞蹈资源的一座宝库。 中国民间舞蹈形式多样,且生动优美。在民间流传的各民族舞蹈都受人民大众的喜爱,它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中国民间舞蹈是一个大的舞蹈范围,指流传在民间的各种民族舞蹈形式。民族舞蹈指的是包括56个民族在内的各种具体的民族舞蹈,两者含义虽不尽相同,但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民间舞蹈中一些不适应时代精神的部分,会逐渐消失,而舞者们又会把新的认识和时代精神融入其中,使民间舞蹈富有时代感与生命力,附和着时代跳动的脉搏。

『玖』 为什么说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享有者,传承者

这个问句侧重“人”还是“文化”还是“创造者,享有者,传承者”呢?不同的侧重点辩论角度不同的。

『拾』 保护民俗文化生活的历史

民俗文化的保护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做出了有益的实践,取得了很好的经验。 亚洲的日本和韩国把值得保护的民俗文化称为“文化财”,或民间文化财,即文化财富。他们对文化财做了科学的界定,不是所有的民俗文化都可以作为文化财,只有那些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民俗文化才可以被列入文化财保护的范围。另外被保护的文化财还被分为国家指定文化财,市、道指定文化财及市、道知事指定文化财,分别加以保护、管理和继承。 民俗学研究是以民间传承为对象的。在掌握民族生活变化的同时,确认和探索民族同一性。因此,属于生活、艺术、信仰、口碑传承的无形文化财,成了民俗学研究对象的中心。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实际上是保护民众生活的历史,是通过保护和传承使后辈知道我们的前人是怎样生活和思考的。同时,民俗文化的保护也为民俗学研究提供活的标本,帮助学者们更好地把握民俗文化的精神实质。 其次,民俗文化是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文化,这种文化生存的环境经常处于变化之中,显得十分脆弱,很容易受到破坏和损伤。使民俗文化受到破坏与损伤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人为原因,二是自然原因。人为的原因是指由民俗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人造成的破坏。比如因为无知或追求金钱利益,随意改变民俗文化传承的内容和形式。如将本属于手工生产的民俗工艺品,做产业化开发,工厂化生产,而使原来的民俗文化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消失。人为原因如:文革对民俗文化的破坏。中国大量的民俗活动和民俗文物是在这一时期消失;改革开放带来中国社会的全面转型,民俗文化一方面被开发利用,另一方面也遭到破坏,如因城市规划中缺乏民俗文化保护的内容,许多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建筑物被强行拆除,古城风貌遭到破坏。 民俗文化中的无形文化财和有形文化财不同,它不是一种固定了的形态,因此很难寻找到它的原型。比如一些古老的信仰仪式,流传至今已经很难寻找它原来的踪迹。加上人们认识的不足,保护不当也容易遭到损失。 至于民俗工艺产品,在现代社会里生存的空间变得越来越狭窄。从工艺技术来看,由于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现代制作工艺的不断渗入,原有的工艺显得比较粗糙,使民众对于传统工艺的关心日渐低下。加上传统工艺品的流通渠道没有保证,产品滞销,使得这种技能的传承更为艰难。如果一种民间文化财和民众的生活相脱离,那是很容易消失的。 自然因素对民俗文化所造成的损失,主要集中在那些有形文化财上。如民居建筑,传统服饰,生产、生活用具等,这些物质文化由于湿度、温度的变化,自然灾害的影响,经历一定的时间后会自然损坏。因而为了保存,除必要的修复外,还可以采用影像手段进行纪录和科学化的保护。 要改变造成文化财破坏诸种因素,为民俗文化的保护建立良好的环境,是至关重要的。除政府部门的努力外,唤醒民众的保护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民俗文化是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历史延续和发展主要靠民众自发的参与。今天的保护也应以民众为核心,政府主管部门要悉心听取传承者的意见,确定保护的对象。同时应该将要保护的项目确定传承人,使政府与传承者共同担负起保护的责任。

阅读全文

与民间文化的创造者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谁发明的糍粑 浏览:430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浏览:646
pdf设置有效期 浏览:634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