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驴肉火烧是谁发明的
保定的驴肉火烧据说起源于明初。朱棣起兵谋反,杀到保定府徐水县漕河,打了一场败仗。燕王眼瞅着饿得就要见阎王去了。士兵出了个主意,要他效仿古人杀马吃。其实所谓“驴肉香,马肉臭,打死不吃骡子肉”,马肉纤维比较粗,不是特别好吃。但是饥不择食,就把马肉煮熟了夹着当地做的火烧吃了。哪知味道还很不错。于是后来当地老百姓也开始杀马做“马肉火烧”,而且马肉火烧因为曾经被皇上吃过而声名大振。但是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因为和蒙古人打仗需要马。这里的马可不是做火烧吃的死马,而是活生生的战马。马成了战略物资,当然就不能由着老百姓做火烧吃了。但是想吃马肉火烧了怎么办啊?于是就出现了替代品——驴肉。驴肉纤维比马肉细腻,而且纯瘦不肥,自古就是下肴的佳品。而且保定一带,属于冀中平原,水草肥美,最适合养驴。河北地区的驴有两种,一种是沿海一带的渤海驴,一种是山区和平原的太行驴。保定的驴一般都是太行驴,而河间的驴肉火烧是渤海驴。于是在种种际会之下,驴肉火烧就诞生了。 另外一种传说是,在保定城和徐水之间的漕河地区,曾经有两个较大的帮派:漕帮和盐帮。漕帮把持漕河运输,影响着京畿的民生。盐帮以贩卖私盐为主,运输上常常依赖漕帮。后二派起了争斗,盐帮只好改私盐水运为陆运,驴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但漕帮多次袭击盐帮的运盐队,常常获胜,缴获大量毛驴。后试以卤制驴肉为食,得美味。为了方便携带,以当地火烧裹夹驴肉以充干粮。故尔保定漕河地区的驴肉火烧最为口味正宗。另外还有位保定歌手为火烧写了歌,幽默风趣,把火烧也演化成了精神食量 http://blog.fenbei.com/8572336 ,这可以听到! 应该没有具体的某个人,这应该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创造物吧
㈡ 古代的“驴驹拔橛”是怎样一种刑罚是谁发明的
“驴驹拔橛”是武则天发明的一种酷刑,她当时为了让大臣更加害怕她,将权利集中在自己的手上,因此就放任使用酷刑。这个刑罚是将人用一根绳子绑住腰间,绳子的一头系在一个固定的木桩上,另外一头让人拉着。
如果犯人不肯说实话,那么绳子会越拉越紧,一直紧到绳子都嵌入了人的肉当中。在腰腹部位有肠子,等到绳子拉紧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把人的肠子都勒断了,样子非常的恶心和恐怖,最后犯人就是穿肠肚烂而死。
如果是女犯人,也有一些专门对付她们的办法,比如说“玉女梯”。将女子的衣服都脱掉,人站在梯子上,不断向上拉扯,最后女犯人就会因为窒息慢慢死去。死去的过程很慢,要经历非常长痛苦的时间,就是慢慢将人折磨到死。
㈢ 驴肉在古代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因为唐朝时猪肉很稀少,价格卖的很贵。由于生意不景气,有一个厨师就急中生智,开始卖起了驴肉,结果味道出乎意料的好,也吸引了很多顾客,就这样流行起来了。
㈣ 鲁班发明什么
锯,由一种植物得到的启发
㈤ 马和驴有什么区别
马和驴的区别如下:
马形体大,善于奔跑,可以骑乘,也可以用来驮东西,价值高.。驴一般作为家畜饲养,形体比马小,可以骑乘,但是不善于奔跑,适合干一些强度大,但不需要速度的活,从外型上看,马耳朵短,驴耳朵长,马腿长而细,驴腿短而粗。
马(mǎ),草食性动物。在4000年前被人类驯服。普氏野马(Przewalski's horse)(66个染色体),家马(64个染色体)可以杂交有可育的后代,马在古代曾是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军事等活动的主要动力。全世界马的品种约有200多个。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动力机械的发明和广泛应用,马在现实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小。马匹主要用于马术运动和生产乳肉,饲养量大为减少。但在有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马仍以役用为主,并是役力的重要来源。
(5)驴的发明扩展阅读
驴体型比马小,驴可耕作和乘骑使用。每天耕作6-7小时,可耕地2.5-3亩。驴肉又是宴席上的珍肴,其肉质细味美,素有“天上龙肉,地上驴肉”之说。经测定,每百克驴肉中含蛋白质18.6克,脂肪0.7克,钙10毫克,磷144毫克,铁13.6毫克,热量80大卡。其中蛋白质含量比牛肉、猪肉都高,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食物。驴肉有补血、补气、补虚、滋阴壮阳的功能,是理想的保健食品。驴皮可制革,也是制造名贵中药阿胶的主要原料。
马 容易适应新环境。胸廓深广,心肺发达,适于奔跑和强烈劳动。食道狭窄,单胃,大肠特别是盲肠异常发达,有助于消化吸收粗饲料。无胆囊,胆管发达。牙齿咀嚼力强,切齿与臼齿之间的空隙称为受衔部,装勒时放衔体,以便驾御。根据牙齿的数量、形状及其磨损程度可判定年龄 (图3),听觉和嗅觉敏锐。两眼距离大,视野重叠部分仅有30%,因而对距离判断力差;同时眼的焦距调节力弱,对 500米以外的物体只能形成模糊图像,而对近距离物体则能很好地辨别其形状和颜色。头颈灵活,两眼可视面达330°~360°。眼底视网膜外层有一层照膜,感光力强,在夜间也能看到周围的物体。马易于调教。通过听、嗅和视等感觉器官,能形成牢固的记忆。平均寿命30~35岁,最长可达60余岁。使役年龄为3~15岁,有的可达20岁。
㈥ 古代女子骑木驴是什么刑罚 骑木驴到底谁发明的
古时候有一种针对女性的酷刑叫做“骑木驴”,而致命的铁内梨花就隐藏在“木驴”的背部容,对于那些所谓“不守妇道”的女人,通常让她们骑在“木驴”上。
官吏审问时如果不老实交代罪行,狱卒便拉动木马尾部机关,“铁莲花”便会一开一合插入其下体,并不停地旋转,当即令女性痛不欲生,大声哭喊。堪称中国古代最残酷的经典刑具之一。
所谓木驴,其实就是一头用木头做成的驴,木驴背上,竖着一根大拇指粗的尖木桩。 当女犯被强行按坐下去时,那根尖木桩就直直地刺进了她的下身。而且,随着木驴的走动,那根尖木桩也一伸一缩,直弄得女犯下身鲜血淋漓,痛得撕心裂肺,很多受此刑的女犯往往会惨死在木驴上。在古代,这种刑罚常常用于惩处所谓的偷情淫妇。
㈦ 马在远古时期就有了!那驴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又是谁让马和驴子杂交发明了骡子
驴远古就有了。
国外记载最早的是俄国人夫.格.米申柯1888年翻译的Herodot所写一书——《九本书中的历史故事》,公元前600年左右的巴比仑被波斯帝国围困时,为了保证战争的食物供给,有一支由骡子组成的运输队,半路上一匹母骡子出人意料地生下了一匹马驹。
1992年,德国的《畜牧科技年鉴》中享泽勒(H.Henseler)在有关章节中写道,1759年在爱庭根有一例由母马所生的母骡生下一匹骡驹,但这匹骡驹在外貌上和马驹极为相似。又写道,1762年在巴伦西亚有一例安达鲁母马生的一匹母骡一生共生下6匹后代(B1),这些后代外貌与马驹没有任何差别。作者还报道了1873年在阿尔吉尔有一例由公马配母骡生下了一匹后代。最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还报道了这样一例,即:在特黎波里塔尼亚的一个实验站上一匹叫“摩尔”的母骡子同阿拉伯种公马交配生下两匹外貌酷似马驹的骡驹,后来又用公驴同“摩尔”交配,也生下了双驹。不过这次生的双驹从外貌看是典型的骡驹。
在1916年德国的《畜牧科技年鉴》中德尚布尔(P.Dechambre)曾报道,在法国布伦发现1匹由白色埃及公驴和阿拉伯母马交配所生的母骡子先后共生5匹驹子(B1),其中3匹驹子是由柏伯尔公马(北非一地方品种)所配而生,两匹是由埃及公驴所配而生。前3匹浑名分别为“库米尔”、“康斯坦丁”和“根普旁”,它们同马的外貌无任何差别,并且均有生育能力。而后两匹则是典型的骡子外貌而且无生育能力。德尚布尔在文章中还提到,远在1898年,在印度也有母骡生驹的事例。
1928年在遗传学杂志《Journal of Heredity》中格罗斯(A.R.Groth)报道,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农学院有一匹名叫“奥尔德.拜克”的母骡子在1923年由一匹乘用型种公马交配生下一匹公驹(B1),这匹驹子很像其父亲,和马的外貌没有差别。值得注意的是,这匹由骡子所生的公驹成年后有正常的性功能,并且于1926年由它交配了两匹母马,其中一匹怀孕并生下了很像母马体形外貌的马驹(B2)。后来又配过几匹母马,再生了一匹公马驹(B2)。其后代均有生殖能力。
作者又写道,还是“奥尔德.拜克”这匹母骡子在1919年曾用公驴交配生下了后代,但其外貌是典型的骡子,而且是不育的。1924年又一次用公驴进行了交配,虽已怀胎,但后来流产了。
沃伦(A.Warren,1926)曾报道,1924年在南非一匹叫“弗斯”的母骡由公马交配生下一驹,外貌与马相同,该驹7年后一次发情中又同公马交配怀孕并生一驹,其外貌与马相比也无任何差异。
安德森(W.S.Anderson)1939年在《遗传学杂志》上报道,一匹母骡同贝尔雪龙公马交配生下一驹,该驹具有父亲贝尔雪龙公马的全部特征,而不带其外祖父——驴的任何特征。
骡子生驹的国外报道还有不少。例如马勒(Muller)曾报道,1903年非洲的艾斯坦茨发生一例骡子生驹的报道;Harveu曾报道,1913年在塞蒲鲁斯岛上有一匹母骡同公驴交配生了一匹公驹,遂年又发情配种(仍用公驴),又生了一匹母驹;Montpair曾报道,1923年在摩洛哥有匹母螺用乘用型柏伯尔公马交配所生一驹,外貌相似其父亲——柏伯尔马;劳伦斯(Laurence)曾报道,1927年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有一匹母骡由公驴交配生下一驹;史密斯(H.Smith)曾报道,1939年在美国亚利桑纳州有一匹母骡由公驴交配生下一驹,完全是其母亲——骡子的模样。
外加一句。你好无聊啊。
除非你是养马的。-_-||
㈧ 谁发明的驴打滚
驴打滚的传说
有一次慈禧太后吃烦了宫里的食物,想尝点儿新鲜玩意儿。于是乎,御膳大厨左思右想,决定用江米粉裹着红豆沙做一道新菜。新菜刚一做好,一个叫小驴儿的太监来到了御膳厨房,谁知这小驴儿一个不小心把刚刚做好的新菜碰到了装着黄豆面的盆里,这可急坏了御膳大厨,但此时再重新做又来不及,没办法,大厨只好硬着头皮将这道菜呈到慈禧太后的面前。慈禧太后一吃这新玩意儿觉得味道还不错,就问大厨:“这东西叫什么呀?”大厨想了想,都是那个叫小驴儿的太监闯的祸,于是就跟慈禧太后说:“这叫‘驴打滚’。”从此,就有了驴打滚这道小吃。
㈨ 古代酷刑“骑木驴”是谁发明的
是谁发明的不可考证。
据传说,汉代有个与人通奸害死本夫的黄爱玉就是“骑木驴”而死的回。还有人说 ,第一答次在妇女犯罪时使用木驴,时间大约在两宋之间。
按照这些说法,在宋、元期间,通用的木驴原型,通常是一面圆长型的木板,下面安装有四条支撑的驴腿或滚轮,如同一张普通的条凳。所不同之处,首先是其表面并不平坦,而呈现一定的弧度,类似驴背的形状;另外于长木板正中间,安装一根约二寸粗、一尺余长的圆木橛子向上直竖,象征驴球,因而一般称呼此类刑具"木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