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言语意味着什么怎么样
一、 “语言学即Intellectualist Philosophy,他把语言看作一个沉思对象,而不是权利和工具”p6.“他依赖的这种因素,就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语言能力,他被抽象地给定,而忽略了它所产生的社会条件……语法仅给出不同的界定:只有在于市场的关系中,话语的意义才发生,构成意义的实践性是从外部自动来到话语中的,客观意义是以区别价值为基础的……接受话语信息的人,他们所使用的解释图式可能会不同于信息生产的图式……市场上流通的并非语言本身,而是风格。对语言常规模式的个体偏离,是一种此时此地的being perceived的东西,他只是在与感知的主体关系中存在,他被赋予各种区分。”p7-8 布迪厄用了图式这个术语,但这个术语就像【结构】一样,历来是比较模糊的,详见Popper:《历史主义的贫困》p66.果然,上面的一个being perceived subject,把布迪厄带入主观主义哲学(verstehen)的地步,既然一切与人相关的东西(语言的、疾病的甚至计算的)都不免成为社会学屠刀的对象,还有什么不是“社会学的”?而这种“永远与人相伴”的社会学,只能从Verstehen的形式出发,因为他的必然充分条件是人的意识。 “交流的悖论是,他预设一个共同媒介如诗歌,但这一媒介只有引出那些独特地被社会标志的【经验】时才发挥作用……词典中那些通用语词在实践中总与各种情景混在一起,正如Vendryès所说,如果词语总立即呈现出全部意义的话,那么话语就将成为无休止的pun。”p9.这里看出:只有主体间经验充实时,话语才能交流,而这种交流总是instantly多义的。这就是德里达differance的意思(不过differance的意义本身是dominant语言构建的结果,后面会提到),虽然在德里达那里,differance似乎不来自社会复杂性,而来自原初时间原点上展开的表达与符号的交错,而这也是一种纯粹主体性的东西。 对布迪厄来说,“合法的话语是一种创造的话语,是performative utterance”p13.这似乎并没有被语言学否认,语言学对象的“干净”理想特征只意味着超社会的表达规范的共同规律。布迪厄同样利用结构符号暴力来描述语言间的关系,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对象是这个结构,而非内容。但对布迪厄来说,结构本身是机构性的暴力结果。 区隔这一概念在Veblen的有闲阶级论中也有。“学习的长久,独立于他创造的结果(精英鼓励一种纯粹课程内的竞争)……短期或突击课程被贴上‘俗称’的标签,还有简装本的柏拉图精选……这种队训练时间的炫耀性消费,一种合法化的明显浪费,被纳入能力的价值中”p34.而Conspicuous consumption正是Veblen的中心。 布迪厄的结构主义:“支撑语法不同变化的同化、异化策略,不得不影响语言的分布结构,而且还再生产它……这种斗争通过同化、异化策略,是每个能动者改变其真实属性(发音、语法),而恰恰是通过参加这一赛跑才保持了赛跑的差异性”p47.布迪厄的经验例证是小资产阶级生硬的学习上层对话而带来的不自然矫饰(p44-45). the strategies of condescension:一份在贝阿恩尔发行的报纸描述道,市长亲民地用贝阿恩尔语发言。“要是贝阿恩语的听众感觉市长用贝阿恩语发表讲话是一种体贴的举动,必须默认法语是正式场合发表正式讲话的唯一可接受的语言”p51.市长按预期,应该说法语,恰恰因为这种社会接受的预期,他说方言就是亲民;而一个村长,说贝阿恩语则默认是正常的。“要推翻现存的等级制度的策略也与屈尊策略一样,这是那些对自己显存等级制度中地位充分自信的人的权利,因为只有他们才能否定这种等级制度,同时又不会显得物质或没有能力满足制度的要求”p52. “不能将奥斯丁关于performative utterance的论述仅仅局限在语言的范围内,这些acts of institution的巫术般有效性是与制度的存在分不开的,而正是这种制度,界定了巫术话语发挥作用的必需条件(参与者、时间地点)。正如奥斯丁表明的,这些恰当条件是社会条件,当某人希望恰当地进行船舶命名或洗礼仪式时,他必须是有资格这样做的……他们正是通过明确的施事性表征某个动作的完成。”p58.但是,布迪厄的批判本身难道不是一种performative utterance吗,他又如何逃脱社会结构对语言行动的制约? 身体:“对于可接受性的界定,不是在情境中,而是在市场与habitus的关系中找到的,而habitus本身正式与市场关系的历史产物。惯习不仅仅通过其使用状况,而且是通过获得状况而与市场相关。我们讲话不仅通过听某种语言,而且要自己来讲……相继的强化或者拒绝,就在我们每个人心中建立起一种对语言用法的社会价值与市场之间的具体感受,这种感受组织了所有后来对语言产品的认识……语言的场所感”p69-70.但是,对某一语言用法的感觉,完全是可变的,尤其是通过后天经验和学习,与其说语言具有场所感,不如说社会关系的场所感。这种场所感还影响了身体动作,“来自语言实践的可接受性感觉,是铭刻于最根深蒂固的身体的性情倾向中的:它是整个身体,通过姿势及内在反应,通过发音器官的反应,对市场的紧张做出反应”p75.比如女性用bouche这个词,开口不大、紧张而害羞;而男性则用la gueula开口较大、放肆。 III “海德格尔从普通语言中借来的词语不可胜数,但他们都是塑造变形的;这种塑型过程产生了哲学语言的自治:通过对语法联系的系统性强调,把普通词汇插入到具体语言形式表达的关系网络中,并且由此暗示,话语的每一个元素都同时既作为能指有作为所指而已来着其他元素。由此像Fursorge这样的一个普通词语,通过变形与以下同一组内的整个系列的词语明显相关了:Sorge,Sorgfalt,Sorglosigkeit,Sorgenvoll,besorgt,Lebenssorge,Selbstsorge。关于同根词的把戏,在格言、谚语中都很常见,只不过是一种手段,他常常被用来给两个词语之间以一种必然联系的印象……仅仅通过形式的把戏就能使这种关系成为存在……普通语言的所有潜在源泉,都用来创造了这样一种印象,即能指之间有一种必然的联系,并且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仅仅通过哲学概念的中介而确立,technical词语是普通词语贵族化的形式,标志一种寓言般的偏离” "塑形产生了系统性错觉,并且引出专业语言和普通语言的分离,于是又产生了系统自主的错觉。通过被插入到词法相似、词源相同的网格中,并且编织进海德格尔的词汇,Fursorge(操持)被剥夺了最初含义,这表现在在sozialfursorge(社会福利)中……一个词语被整合到哲学系统中,导致词语否定原义,尽管这一含义被公开系统禁止,却在私下存在……根据索绪尔所确立的对立,关系高于成分,形式高于内容,通过把他们统一到关系的网络中来隐藏被压抑的成分”p142-145 “允许他们被说出,却又以一种暗示他们不能被说出的表达方式。这些专业化语言只有在表达形式之中才能明确表达这些经验……服从于特殊场域的沉默规范,原初的内容可以说是化解在形式中了;通过塑形和对利益的尊奉,它变成了他的形式。这种塑性既是形式也是实质的改变:所指的内容正是在表达的形式中实现的。”p146. “本体和实体之间对立的形式是哲学话语的核心差异,每一个词语都带上了一种永不磨灭的脱离的痕迹,这种脱离把真实的本体论与庸俗意义分离开来,并且用音韵学(existentiell/existenzial)的把戏印刻在表达形式中……神圣和世俗之间强加的鸿沟,获得了最初的形式:它无处不在,将每个词与自身分割,它通过令词语不指示其看似指示的东西,把本真和庸俗区分开来”“事实上,被否定的庸俗意义仍然完成了一个哲学任务,因为他们至少可以作为一个否定性的关系项,只有与之对立,哲学距离才能确立起来。”p148-150. 对本原的创造,是通过形式对日常实体的差异完成的,这正是德里达所说的形而上的回归。 “哲学思想就如神话思想一样,纯语言关系附加到了意义关系之上。这样在《真理的本质》里,本质与非本质的对立被添加到根本对立之上……并且在对立之间取得了一种只有巫术中才有的和谐:通过把那些确立秩序的支配性关系中唯一可见的词语普遍化,而使那种与象征性否定相一致的秩序(梦境里服饰可以指代裸体)绝对化”p154-155. “哲学贵族主义,反对任何把话语恢复到最简单的表达形式为目标的对形式的摧毁,以及反对借此恢复其生产的社会条件”“作为一种具有自己形式的话语,哲学话语支配着批评的条件。塑形拒绝世俗者,并且保护原文不会被平凡化,它通过将其保留为内部解读而做到这一点……哲学文本被界定为只能被哲学家,即准备认可哲学话语的读者所阅读”p159-161.“与杜尚以来在艺术家与解释群体之间的关系一样,生产都预期到了解释,并且在解释者的双猜游戏中,诱发了过度阐释,而同时又保留着以著作本质的无穷名义来否定解释的权利……海德格尔把自己的著作至于不可触及地位,并且预先谴责了所有解释……也许读者已经理解清楚,但他仍被说服去怀疑自己理解的真实性”p164-165.某些哲学作品拒绝解读,德里达经常说别人是idiot,如果不能从语言的所指来理解文本,而只能从内部的表达来理解,大众确实被剥夺了一切权利。 最后一章,对孟德斯鸠地理气候理论的批评,和罗兰巴特的《神话学》如出一辙,但更好理解。北方/南方;紧缩/懒散;男人/女人;烈酒/水果etc……
B. 语言艺术是什么
什么叫语言艺术
语言艺术就是可以把是说成不是,把不是说成是;把美的说成丑的,把丑的说成美的.即使说的是自己都不认同的谬论,就是有很多人点头称是,甚至拍掌叫好.....这就是语言艺术!
第一章 公关语言概述
一。 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为了实现某种利益目标,通过传播沟通,与其公众建立的并协调发展的互利互惠的社会关系。
二。 公共关系由社会组织、公众和传播三大要素所构成。
1. 社会组织在公共关系的三大构成要素中,处于主体地位,它具有主导性。
2. 公众是公共关系的客体,具有权威性。
3. 传播是构成公共关系的中介,它具有效能性。
三。 公共关系传播是指社会组织为了实现某种利益目标,向其公众有计划地传递信息,并通过信息反馈与公众进行交流的沟通活动。
四。 公关传播的构成要素:信源、信宿、信息、媒介、反馈、转换、环境、干扰、效果、目的。
1. 信源:指信息的发布者或传播者,即向受传者发出信息的一方。
2. 信宿:也叫做受传者,即信息的接受者或信息到达的目的地。
3. 反馈:是指信宿即受传者对传播者所传信息作出的反应。
4. 干扰:是指传播过程中放大或缩小信息量使信息失真而影响传播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
5. 目标:是信源选择所传信息的出发点和希望通过传播所达到的效果。
五。 公关传播的类型:1.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 2.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
六。 公关语言:公共关系传播中的语言即公关语言,是指公共关系主体在进行公关传播过程中所使用的一切有意义的符号。
七。 公关语言学科的性质:1.综合性、边缘性。 2.理论性、实用性。 3.广泛性、开放性。
广泛性是就公共关系语言学科的研究对象来说的。开放性是针对着公共关系语言学科的发展趋势而言的。
八。 科学与艺术的区别:
1. 两者的本质特点不同。科学具有理论性、规律性、系统性等,而艺术则具有创造性、形象性、技巧性。
2. 两者的价值层次不同。科学属于系统理论层面,艺术实践应用层面。科学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和应用价值,艺术虽然是形成科学理论的源泉,但对于其它实践只具有参考或借鉴价值。
3. 两者的形成过程不同。科学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认识,是经过反复提炼和高度概括而形成的;而艺术则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现实的一种典型性反映。
4. 两者的表现形式不同。科学表现为理论体系,而艺术则表现为方式、方法、技能、技巧、技艺等。
九。 公关语言艺术:是指在公共关系实践活动中,活动主体在公共关系基本原则和语言理论的指导下,创造性地使用语言而表现出来的给人以美好感受并能取得良好效果的各种方法和技巧。
十。 公关语言艺术的个性特征:1.遵循原则。2.注重互动。3.突出情感。4.形式多样。5.探索创新。
交流信息(最低目标)、联络感情(至关重要)、改变态度、引起行为(最高目标)既是公共关系传播活动的四个层次,同也任何社会组织开展公关活动的具体目标。
公关传播活动中经常应用的语言形式主要包括有声语言(会话语言、独白语言),书面语言(公文语言、新闻语言),体态语言(动态体语、静态体语),辅助语言(语音要素、功能声音),标识语言(标志语言、标点符号)等。
十一。公关语言艺术的作用:1.畅通信息传递。2.加深情感沟通。3.促进关系协调。4.激发公众行为。
我们人类最基本的交流工具就是语言。这里说的艺术语言是指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也就是说艺术作品的形式在艺术作品中起着一种表达的作用。
艺术语言是抽象的,感性的,它与人类的语言是不同的,但是它们都具有着一种表达的作用。一首歌曲,一幅画作,它们告诉我们的不单单是一些客观事实的存在,并且告诉了我们它们存在的意义,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表达方式。不管是哪一种艺 术种类,它们都有属于自己的特殊的语言。要想真正的了解艺术,就必须要了解它们的语言。
C. 房屋中介开业送什么祝贺语好
为千家万户人民服务创造和谐社会之财路
D. 童庆炳文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基本概念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
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
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第二章
基本概念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2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3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必须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随着科学的发展,20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思考问题
1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
答: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它塑造人,是一种“人学”。
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艺术生产论:人学作为人的活动之一,进入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因此,马克思随着时代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艺术交往论: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艺术,更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对话与交往的理想之域。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2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理解的特点。
答:由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构建其革命学说时创立的,因此,这种理论的创立,总是与革命实践的需要密切相关的,同时也是被实践证明了的。
3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注意的问题
答: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具有中国特色;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要具有当代性,体现时代精神。
第三章
基本概念
1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2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化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
3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
4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
5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6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7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思考问题
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
答: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位置: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2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各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答: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分别从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为依据。从作品角度出发的本体论(形式主义);从作家角度出发的接受论(接受美学主义);从世界角度出发的再现论(现实主义);以及从读者角度出发的表现论(浪漫主义)。
3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
答: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
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的活动都伴随着一个自觉的目的,而这一目的又是源于某种需要而设定的。史前人类在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信息,减轻疲劳等,就由这些需要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
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远古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写了当时人们劳动生活的内容。
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形式。早期的文艺形式同劳动过程直接相关,所以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
4试辨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多原因。
答:文学发展的动力、动因问题有如下观点:有的认为是社会风气的变化。有的认为文学的发展与时代的变化密切相关。有的认为是某种非人力可改变的因素。另有学者从文学内部来探求文学发展动因,以为文学的发展像自然界运行一样只在于它的内在动因。另外有学者认为文学的发展只是文学固有的因素的不同组合引起了形态变化。另有大部分学者认为文学发展的根本力量在于劳动。
以上原因各有侧重,但在终极意义上应说是经济因素决定了文学发展,直接意义上往往是上层建筑各部门的相互影响制约文学的发展。总的来说,各种观点由于所处的历史时期,社会意识形态及分析角度虽各有不同,但都在某个方面以独有的方式阐释了文学发展的原因。
第四章
基本概念
1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当然文学的含义是变化发展的。
2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3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4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渗透,侵染的状况。
5文学: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的审美意识形态。
思考问题
1文学有哪两种含义?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是什么?
答:文学的两种含义是文化含义和审美含义。文化含义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审美含义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动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现在通行的含义是 审美的语言作品。
2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答: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形象、情感中隐含功利、理性和认识。
3什么是话语蕴籍?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籍属性?
答: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进一步看,文学作为话语蕴籍,有两层含义: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着话语蕴籍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 带有话语蕴籍属性。
4当前在文学的含义和属性问题上,有哪些代表性观点?这里把文学视为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它表现在哪几点上?
答: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有三种代表性观点:无功利与功利。文学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又间接地指向某种权利。确切地说,无功利是直接的,功利是间接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总是实现间接的功利性的手段。这一点正从目的的层面上显示了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形象与理性。文学直接是形象的,但在深层又具有某种理性。这是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在表现方式层面的显现。
情感与认识。在文学中,审美情感是直接的,理智认识则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
这说明,文学的属性不是单一的,而是双重的。
第五章
基本概念
1主导性与多样性:社会主义的文学活动在社会主义时期各种不同层次的文学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社会主义文学活动的主导地位并不排斥其他有益无害的文学活动,不应是单调的,模式的化,概念化,公式化的,而应该是主导性、多样性的。
2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是体现时代精神和人民审美理想的具有新颖生动的个性和丰富多样的性格内涵的社会主义革命者、创业者和建设者形象。是有血有肉的,内心世界丰富的文学新人。
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著名的双百方针。是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时期科学文化和文艺事业的一个根本性方针。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4推陈出新: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加以整理区分、思考、分析、排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在继承优秀文学传统的基础上,根据新时代的审美需要进行艺术的革新和改造。
5人民性:作家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植根于人民生活,自觉从人民的生活中吸取题材、主题、情节。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丰富自己,服务于人民。
思考问题
1简述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
答: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性,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导性、层次性、多样性。
2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中的雅与俗问题?
答:雅与俗,从字面上看,一个是高雅美好,一个是平凡通俗,文艺作品是适应人美的精神需要而创作出来的。雅与俗是相对的,俗中有雅,雅中有俗,并且不断变化,相互转化。
衡量文艺作品价值高的标准,要看它是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并为人民群众索赏识。
对于这问题,要正确对待、积极引导。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出发,大力发展高雅严肃的艺术的同时,重视引导通俗文艺的健康发展。
3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折回注意新文学的意义。
答: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要批判的继承,有助于我们正确地借鉴,并根据新时期的审美需要,进行艺术的革新和创造。
4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相互关系。
答:民族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各民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促进民族文学繁荣和世界文学进步。当然,世界文学在形成过程中,并不是取消民族文学。相反,各民族文学要在世界文学大背景下,保持和发扬本民族的独特性,从而使世界文学园地更加绚丽多彩。
第六章
基本概念
1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2艺术生产:马克思从社会生产活动的角度,把艺术活动称作“艺术生产”,将其与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活动一起列入“精神生产”的范畴。
3文学创造的客体:文学创造的课题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客体即“自然说”,认为文学的课题是地利与人之外的自然。这里的“自然”最初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后来泛指社会生活。另一种是客体即“情感”说。 认为文学客体是人的心灵,是情感。我们认为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
4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是具体的社会人。
5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猪蹄能动的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体的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有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
6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主体从选择客体开始的重塑整个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作家对客体的选择要受到当时社会情势的规定和制约,甚至在创造过程中客体还会改变主体原先的构思,从这个角度说,客体也是使主体“客体化”了。
思考问题
1“艺术生产”的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如何?
答:从社会生产活动的角度看,文学创造是一种生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把艺术活动称为艺术生产。
关系:物质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的,从属于物质生产或直接为物质生产服务。精神生产总是受到物质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并随之发展。
2文学创造与科学的本质区别:科学活动的特点是揭示客体的真实本质,它通过理性思维力求如实地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范畴的活动。目的在于获取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知识,以满足人的理性需要。文学活动则是通过人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求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并将这种感受和认识传达给别人,以满足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要,其生产成果,主要体现为的情绪,情感的形象形态,科学认识的因素在文学创造及其作品中已被情感化、诗意化、及审美化了。
文学创造于宗教的本质区别:文学创造是一种具有话语蕴藉的审美意识形态生产,建立在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感受的基础上,力图揭示人的丰富性,弘扬人的价值,是要导向能充分地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力量。宗教是建立在对世界的颠倒的认识和虚幻的唯心主义臆想的基础上,以虚无的情感去祈求彼岸世界的幸福,通过对神的虚无世界的歌颂把人引向不可知的彼岸,使人忘却现实世界和否定人自身价值,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形态,是要导向超验的彼岸世界。
文学创造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的原因:文学创造属于精神生产,精神生产始终保持着“精神的自律”,表现为“精神个体性的形式”有利于个体的自由创造。并且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作品都表现出个人对生活独特感受和创作个性。所以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
3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说文学言语是一种创造性语言?
答: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的区别:科学话语作为科学领域使用的言语,强调严谨的逻辑和风格,显得素朴单纯、千篇一律。日常言语由于发生在具体交往中,受到现实人际关系和具体语境的影响,较富于感情色彩和个人风格,但总的来说还是服从于说明的需要。文学言语突破了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比日常言语更富于艺术性、技巧性、个体风格,同时也更含蓄、多义、模糊、有限的言语中往往包含着无限的意蕴。
文学言语是一种创造性语言的原因:突破了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一般不作为说明的手段,而是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与普通的言语有一定程度的背离,采用隐喻、暗喻、转喻、暗示、象征等形式来反映外部世界,表达主体的情思。
4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的客体,它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只有经过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才是文学创造现实客体?
答:特点:整体性的社会生活,具有审美价值或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原因: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当它处于自在状态时,仍不能成为文学创造的真正的现实客体,作家对生活的体验是一种审美的体验,是一种情感体验,情感体验比任何别的体验更具主观性。经过体验的生活才成为主客观统一的具体生活材料。
5能否说“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如何理解“作家是美的体验者、评论家和创造者”?
答:不能说。因为只有处于文学生产活动中并具有主体性的即自由自觉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的主体。
理解:文学活动属于价值判断的活动,更具体地说,属于审美价值判断的领域。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活动也是一种观念活动,通过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事物即审美客体的直观感受、情感体验,对对象作出审美判断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文学话语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世界。因此,文学创造的主体即是美的体验者、判断和评价者,又是美的创造者。
6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
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评价以感情体验的心理特征,文学创造主体对客体的审视总是以情观物,在这种情感体验中去发现自身与对象的情感关系。一旦主体与客体发生某种诗意情感联系时,主体就会对它倾注全部热情。
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文学创作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主要是一种感性活动,主体不以概念为中介而以形象为中介去连接客体。不扬弃客体的个别性。客体始终以具体形象向主体展现自身。
7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首先是主体能动地审美的反映客体,即主动的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统一就实现了主客体的统一。
8文学创造中作为主体的作家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的原因:
创作客体的社会生活,是经过作者体验过后选择的;在实际创造过程中,对具体客体的剪裁,缀合、概括、综合、虚构、想象、和情感化、观念化上,也就是对客体进行变形、情感投射和观念移注都是由作为主体的作者完成的。
E. 如何使用数学中介语言 促进幼儿数概念的发展
英语要每天都看 ,小学生单词量不多,但他们对英语有好奇和最佳的记忆 .我觉得您应该给他买本词典.
然后每天早上放些英文歌 ,给他创造一个语感环境.相信他会爱上学习英语 .因为我是喜欢学英语,所以语文,数学就帮不上忙 ,但我相信都是循循渐进的.
F. 如何在生活美学上构建有意味的话语形式
如何在生活美学上构建有意味的话语形式
作为在西方美学直接影响下而启幕的中国现代美学学科,自20世纪初以来,主要以西方美学的样态作为自己建设的标准。我国现代美学的西化之路,几乎全方位覆盖了范畴概念、观点学说、思维形态、方法立场等。我国美学发展的这种状况,不仅使民族美学逐渐丧失了自己的话语,也大大偏离了人文学科的多元化要求。事实上,形成世界范围内一套统一的标准的美学话语体系,既无必要,也不可行。我国美学要进一步发展,亟须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
我国美学之所以要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是因为美学既需要面向全人类普适性的审美价值向度,也需要形成不同的民族化审美话语。美学不是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不应以追求统一的标准性为目标,审美本身就是人类情感多元、价值多样的诗化呈现。虽然美学也需要研究人类审美活动中的普遍性问题、得出关于人类审美现象的规律性结论,但它的问题和结论都不仅仅系于客观的一维,何为美、如何审美等都不是僵死划一的教条。美学既有方法论、技巧论等维度,也有情感论、价值论等维度,而且后者更富本质意义。回归美学以情感和价值等为中心的人文维度,是美学真正实现深度突破与自身价值的必由之路。对于我国美学来说,只有真正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才能在世界美学之林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真正实现与西方美学平等深度的对话。我国美学话语体系的构建,既需要融西入中、化合创新,也需要援古入今、传承推进,在总结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美学发展成就的基础上,在直面民族审美的现实中,实现自己的破茧和涅槃。
确立自己的基本范畴
叩问中国美学的话语体系构建,首先要叩问有没有自己的基本范畴。基本范畴的确立,是一门学科建设的逻辑基石。
西方经典美学与哲学密切关联,像鲍姆加敦、康德等现代美学学科的奠基人同时都是哲学家,他们创立的美学基本范畴以感性和美为中心,与理性和真善等基本哲学范畴相对应。中国美学的传统既与哲学精神密切关联,也与文化精神和艺术精神深度交融。中国美学的基本范畴在文化、哲学、艺术的三维交汇中展开,形成了以道、气、有、无、韵、味、象、境、格等为代表的感性理性交汇、不着美而言美的民族化范畴群。中国美学范畴极富自己的民族特质,其抽象具象兼具、形上形下兼容的概括方式,对于阐释审美与生活、艺术的关联尤其具有可延展的丰富维度与广阔空间。中国美学范畴的审美向度不以美论美,不将美绝缘于自我的天地,而是在广阔的宇宙俯仰、时空纵横、物我交汇、人生驰骋、艺术涵泳中绵展与深味,从而由纯理论的学术构建透入鲜活的生存实践,突出呈现了美学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品性。当然,中国美学范畴的独特话语形态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也需要作出精准的理论阐释与有力的现代转化。这个工作在20世纪初,梁启超、王国维等已经作了初步探索,他们以“趣味”和“境界”为核心范畴进行开掘推进。但此后,中国美学并没有很好地在这个很有价值的方向上继续前行,初步走向现代的一些优秀的传统民族美学范畴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也几乎没有再出现新的有生命力的民族美学范畴。客观看,今天中国美学基本范畴的建设已经具有一定的传统基础,但这些范畴也需要结合当代语境和实践需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真正成为当代审美实践中富有活力的基本范畴,成为既具民族特质又能与世界美学对话的基本范畴。
建构自己的命题学说
叩问中国美学的话语体系构建,也要叩问有没有自己的命题学说。命题学说的建构,是一门学科确立的主要血肉。
西方经典美学主要围绕什么是美、审美现象、审美经验、审美形态、审美教育等理论问题展开,其核心是学科理论的系统建设。中国美学则主要围绕审美何为而展开,建构的主要是美在与自然宇宙、与人的生命生存的鲜活关系中应是什么、何以可能、如何实现的问题。围绕这些问题,中国美学主要提出和建构了尽善尽美、大美不言、气韵生动、比德、养气、虚静、生活(人生)艺术化等命题学说。这些命题学说的特点是紧密联系人生实践,以艺术为中介沟通人生与审美,突出关注美善关联,这与西方美学命题学说的科学、理性、系统、学理化的立论角度和目标原则有着显著不同。当然,从中国古典美学到现代美学,中国美学命题学说的整体风貌既有传承延续,也有发展变化。比如,中国古典美学主要探讨美善的关系问题,但20世纪以后,从西方现代哲学和现代科学引入了真的维度,真善美统一的问题成为中国现代美学关注的焦点之一。在中国美学命题中,论美也是一种求真和向善。中国现代美学对真善美统一性的关注,既是对中国古典美学命题学说的发展,也突出体现了中国美学命题学说一贯的实践导向和人生取向,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质,与西方经典美学侧重美真关系和纯粹学理建构的命题学说有着显著差别。当代中国美学命题学说的建构,仍然需要深入解决以真善美关系为核心的一系列重要命题,关注生命美化和人生美化。在科技迅速发展和逐利原则广受效法的当代语境中,中国美学命题学说内蕴的人文特质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我们应在弘扬民族美学这一重要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当代实践特点对其加以发展。
形成自己的方法思维
叩问中国美学的话语体系构建,还要叩问中国美学的方法思维问题。方法思维的特点,不仅直接影响理论表述的形态特征,也深刻影响一门学科的整体面貌。
西方经典美学追求科学、逻辑、思辨、系统的方法思维,以追求客观、理性、普遍的结论为目标。这种方法思维的特点是问题明晰、条理清楚、论证客观、分析系统。而中国古典学术思维注重整体把握和直觉体悟,关注研究对象的具体特征,较少逻辑分析、理性推理、概括论证和条分缕析,带有一定的朦胧性、模糊性、主观性。由于中国古典学术思维的特点,中国传统审美理论更多的不是在哲学领域展开,而是在艺术领域展开,突出表现为与各种艺术品鉴论的结合。中国古典美学理论的源头可溯自老庄和孔子的哲学思想,但其展开及其丰富的成果主要还是各门具体的艺术理论,形成了诗文评、诗画论、小说评点等多种有别于西方的民族理论样态。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古典文论样态在西方科学思维和现代理论样态的影响下,逐渐向西方文论样态转换。梁启超由《饮冰室诗话》到《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王国维由《人间词话》到《〈红楼梦〉评论》,就是一种由古典到现代的尝试,也是一种由民族到西化的尝试。这种尝试对于中国美学方法思维的现代演进有着不容置疑的积极意义。中国现代美学得以启幕,与方法思维的现代转换有着直接关联。从世界范围看,中学与西学,无论哪个学科,有效的对话都需要方法思维及其理论样态的必要对接。美学的方法思维既不应定于一尊,也不能守旧倒退。美学方法思维和理论样态的多元化与新的交融,是当下可以探索和开拓的领域,但我们更需关注的是阐释的成效和接受的效果。
弘扬民族美学精神
叩问中国美学的话语体系构建,必然要从根子上叩问如何弘扬民族美学精神问题。高洁的精神是照亮人类前行之路的明灯。在世界美学的大家庭中,在尚美向美弘美的共同基础上,各民族美学精神可以共存共荣、多元激荡,推动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和攀升。
中国古代从严格意义上说并没有学科形态上的美学理论,但中华文化自古就有浓郁的尚美传统。中华文化特别重视人文化育、美善相济,主张天人合一、物我交融,倡导诗教乐教、以艺育人。老庄和孔子的哲学虽然不是直接讨论美学问题,但实质上已经开启了中国美学精神以整个人生为创美审美对象的民族神韵。20世纪初,西方美学东渐,不仅给中华传统美学带来了新概念和新思维,也推动了中国美学的思想革新和精神变革。在20世纪,我国也涌现了一批迄今仍然堪称高峰的美学大家,共同传承发展了立足人生、关怀人生、升华人生的立美创美审美相融、思辨践行相洽的民族美学精神。中国美学丰富的人文底蕴、鲜明的人生向度、突出的实践指向、浓郁的理想情怀,对于现实有着重要的反思功能和批判功能,也有着突出的引领意义和导向意义。中国美学独特的民族精神,不仅是对世界美学宝库的独特贡献,也是对人类精神宝库的重要贡献。不过,独特的、富有价值的民族美学精神在当下并没有得到很好弘扬。不弘扬民族美学精神,将使中国美学无根可立,更遑论拥有自己的话语体系。贯通中国美学发展的精神血脉,深入辨析提炼精神特质,已是中国美学发展的当务之急。我们要在古今中西的交汇中,在思想与实践的交融中,在传承与发展的统一中,不断升华中国美学精神,共同推进人类美学发展,引领人文精神前行。
G. 语言学相关
简要说明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
口语和书面语是语言的两种不同的存在形式。口语是人们平常讲话所运用的语言,是说的语言和听的语言;书面语是人们做文章所运用的语言,是写的语言和看的语言。口语和书面语相比,口语的历史要悠久得多,应用也广泛得多。它与人类社会的产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阶层。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在文字产生以后才出现的。没有书面语的民族至今还很多,但是没有口语的民族却是不存在的。就是有书面语的民族,它的应用范围也只限于识字阶层。 所以说,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
口语是靠声音来传播的,它势必要受到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这种限制是无法克服的;就是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限制也还不能完全消除。书面语可以克服口语的不足,把人们的思想记录下来,“传于异地,留于异时”。这样一来,人们的知识和经验能够更好地保存下来,传播开去。 这对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口语和书面语虽然是同一种语言的两种存在形式,但是由于两者交际环境不同,物质条件有别,它们的表现方式必然是各有特色,表达效果也必然是各有千秋。
在口语交际中,说话人和听说人处于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当中,说话人可以随时根据对方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语言,听话人也可以随时要求对方作出必要的解释。讲话时往往没有多少思考的余地,常常是想到哪里讲到哪里,这就使得口语在表现形式上具有这样的一些特点:长句少短句多,整句少散句多,完全句少不完全句多,连贯句少啰唆重复多。 总的说来是起伏大,变化多。
在书面语交际中,交际的双方不再处于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当中,他们之间的联系被切断了,交际活动往往由一方在一时一地单独进行,再由另一方在异时异地继续下去。这就要求笔者把事情交代得完整些,把话讲得更清楚些。在写的过程中,笔者有足够的时间来反复推敲,可以也必须把文章写得更精炼些。这样,书面语在表现形式上往往是短句少长句多,省略句少完全句多,偶发词少连贯性强。口语和书面语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一方面,书面语必须以口语为源泉,不断吸收口语中新鲜的成分;另一方面,书面语又可以影响口语,促进口语的规范化。我们应当注意口语和书面语的这种联系,既不要把书面语和口语割裂开来,也不要把它们等同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强调书面语和口语的联系,决不意味着降低书面语的标准。恰恰相反,书面语水平只有不断提高,才能满足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在提倡加强口语训练的同时,仍要进一步加强书面语的训练。不仅脱离口语的书面语、与口语相对立的书面语是没有前途的,而且,与口语完全等同的书面语也是不好的,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发展的。就我国目前的语文水平来看,提高书面语表达能力仍然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还需要广大语文工作者和全体人民继续努力。
“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一种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怎样理解这句话?
语言是符号系统,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义为意义内容的,音义结合的词汇建筑材料和语法组织规律的体系。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语言具有稳固性和民族性。
语言是人类的创造,只有人类有真正的语言。许多动物也能够发出声音来表示自己的感情或者在群体中传递信息。但是这都只是一些固定的程式, 不能随机变化。只有人类才会把无意义的语音按照各种方式组合起来,成为有意义的语素,再把为数众多的语素按照各种方式组合成话语,用无穷变化的形式来表示变化无穷的意义。
人类创造了语言之后又创造了文字。文字是语言的视觉形式。文字突破了口语所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语言和文字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可是在语言文字的神奇作用面前,人们又把它当做神物崇拜起来。他们用语言来祝福,用语言来诅咒。他们选用吉利的字眼做自己的名字,做城市的名字,做器物和店铺的名字。他们甚至相信一个人的名字跟人身祸福相连,因而名字要避讳。皇帝的名字、长官的名字、祖宗和长辈的名字不能叫,一般人也都在“名”之外取一个“号”,彼此不称名而称号。在后世,认为这是礼貌;在远古,这是人身保护。现代各地口语里也常常有些词语起源于避讳;不久以前,很多行业有各自的避讳字眼。从前有些人家,因为小孩儿不懂得避讳,在堂屋里贴一张纸条“童言无忌”,意思是小孩儿说的话不算数。
凡有人类的地方就会有语言。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种语言呢?据德国出版的《语言学及语言交际工具问题手册》说,现在世界上查明的有5651种语言(当然,这个数字还在增加中)。其中4200种左右得到人们的承认,成为具有独立意义的语言。其余有500种语言为人们所研究。另外,约有1400多种还没有被人们承认是独立的语言,或者是正在衰亡的语言。如澳大利亚有二百五十种语言仅被4万多人使用,而这些澳大利亚土著民族还不得不使用英语,长期以来,这些语种便渐趋衰亡。在美国同样也有很多正在衰亡的语言。如北美印第安人有170种语言,其中许多种语言如今只有一小部分人用它们来交谈。他们的子孙已不了解自己祖宗的语言,而习惯于用英语了。
汉字能否改革为拼音文字?谈谈你的看法。
汉字与西方的拼音文字,本是两个不同体系、各自演进而形成的文字,各有千秋,无所谓何者进步、何者落后。一般而言,文字包含了文化信息与思维模式,所谓文字记录语言或升华语言,说的就是文字含有文化信息与思维模式。汉语拼音的最早形式是使用一些汉字笔画或笔画组合作为注音符号,这与英语音标近似拉丁字母有异曲同工之妙。后来汉语拼音借用了拉丁字母,才成为现在的拼音。
拼音代替汉字,首先将汉字本身带有的文化信息剥离了,一如母语为英语的人鼓吹将音标代替单词。要是有人鼓吹这么改变英语,同样是不可能成功的。
单就传承文化信息这一点,鼓吹拼音代替汉字的人就无法拿出站得住脚的方案。
汉字与拉丁语系诸语言的单词有个共同点,两者都不是凭空成为现在的形态的。从文字的诞生到成熟都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作为文字的音标,显然没有这种演进过程。
文字的演进过程本身就是语言文化的内容之一,文字的演进过程所负载的文化信息是递增的,至今都是如此。任何将文字中的文化信息剥离的企图都将以失败告终。这是基于历史的判断。
汉字与汉语相适应,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汉语同音字多,汉字可以区别同音字;汉语方言复杂,汉字可以超方言;汉语有声韵调,音节性强,缺乏形态变化,汉字一个字一个音节。
H. 创造性活动有几种
创造性活动有两种,即发现与发明。发现指自然界中已经存在的,但未被前人认专识的东西。这实际属上是发现某个事实。而发明则是指自然界原来不存在的东西,但对人类而言是具有某种社会价值的产品。这两类创造性活动,对人类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
正是由于创造性活动与创造力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因而在创造性活动中,就可看出相应的创造力的高低来。也就是说,创造力是有高低水平之分,这也就是各类诸如服装设计大赛所反映出来的东西。在相同类型的创造性活动中,由于其最终产品之间的差异性,也就反映了创造者本身在这个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造力。当然,产品与创造力是以创造性活动为中介的、互为因果的东西。
I. 求英语高手,帮我弄一篇英语作文出来1500个字,关于学习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各种比较以及我们应该怎
英语作文还1500个字
你们老师真狠!!!
=====
网上找篇论文,大概翻一下——
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比较 浙江省湖州市湖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周元辉
摘要: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是当前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焦点问题。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既有不同点,又有相同点。不同点主要表现在对两种习得的理论研究不同、习得的年龄不同、习得的动机不同、习得的方式不同和习得的环境不同等方面;而相同点主要表现在两种习得都必须具有一定的语言环境、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以及都必须经过一定的语言习得阶段等方面。本文探讨的两种习得之间的差异正是第二语言教学中应该引起注意的方面,因此若采取适应的措施和方法,能进一步提高第二语言习得的效果。同时,本文探讨的两种习得之间的相同点反映出语言习得的普遍规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第一语言的习得。
关键词:第一语言习得;第二语言习得;不同点;相同点
第一语言习得通常指人们在幼年时期对自己母语的习得,而第二语言的习得通常要晚于第一语言的习得,本文谈到的第二语言习得是从广义上来说的,指人们对外语和第二语言的习得。要探讨两种语言习得的性质或特点,最好的办法是将第一语言习得跟第二语言习得作比较,有比较才能鉴别出二者的异同。
一、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不同点 1、 语言习得的理论研究不同 1.1 第一语言习得的理论研究 研究第一语言习得的理论产生于18
世纪,始于德国的哲学家Dietrich Tiedemann
对他的孩子婴儿时期心理和语言发展过程的研究。但由于受到研究方法的限制,在此之后的半个世纪内对儿童语言习得的研究发展较慢。直到20 世纪60、70
年代,随着Chomsky
的生成语法的发展,这方面的研究才开始日趋系统化和科学化。而且在近几十年内,对第一语言习得的研究也得到了迅速地发展。由于看问题的角度和研究的方法不同,出现了很多不同的理论:
a.行为主义理论(Behavioristic Theory) 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盛行于20 世纪40 年代50
年代,对第一语言习得的研究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在语言习得研究领域中的行为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Bloomfield
和Skinner。行为主义认为,“任何知识的取得都是靠直接经验,只有通过客观的、可观察的实验而获得的材料才是可靠的,……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历到各种刺激和反应,相同的刺激和反应不断出现,于是我们便不自觉地把某种刺激与反应联系起来……
。具体的外部刺激除了产生体力上的反应,同时也产生语言反应。”在行为主义看来,语言不是先天所有而是后天习得的,他们强调外部条件在母语习得过程中的作用。简单地说,这种行为主义认为儿童的大脑原本是一块白板,儿童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模式养成习惯而学会母语的。这种理论把儿童看成是一个完全由环境来改造的对象,过分强调了环境的作用,强调后天通过刺激-反应养成习惯,忽视认知能力的作用。它不能解释语言的抽象本质、语言的创造性使用以及语言意义的习得。
b.先天论 (The Innateness Hypothesis)
先天论认为:人类生来就具有一套语言知识,这套语言知识必定含有世界上所有自然语言的共同特征,即具有普遍性。Chomsky
称这种语法为“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普遍语法”可以看作是由遗传的得来的“语言智能的初始状态”,通过经验的触发与完型的作用,初始状态发展为相对稳固的新状态,在新状态中包括了通过学习获得的那部分语法。Chomsky
指出,一个儿童一般在五六岁时就可以掌握母语;这个年龄的儿童的智力还很不发达,学习其他知识(如数学,物理)还相当困难,而学习语言这样容易。这种现象,用“白板说”或“刺激-反应”论都解释不通……儿童在五六年之内所接触的话语毕竟是有限的,然而,儿童学到的句子却是无限的。儿童可以说出从来没有说过的句子,也可以听懂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句子。总之,儿童从有限的话语中学到的是一套完整的语法知识,用有限
的手段 表达无限的思想。语言的这种
“创造性”(creativity)决不可能靠“刺激-反应”产生出来……儿童天生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比如说是“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它使一切正常儿童,只要稍许接触语言材料,就能在几年之内习
得母语。这种理论能解释语言意义的获得,语言的抽象性以及语言的创造性使用等方面。巴黎的国家科学研究所的一些专家们发现一周岁的法国婴儿能区分法语音素和俄语音素,他们解释这是因为人类固有一套语言能力基因,他们的发现似乎证明了Chomsky
的“语言习得机制”假说。然而,先天论过分看重了儿童的天赋,忽视后天环境的作用,忽视反复操练养成习惯的必要性。先天论与行为主义是两个极端的理论。
c.认知论(Cognitive Theory) 认知论的代表人物是D. L. Slokin , J. Piaget 和L.
Bloom。该理论认为:儿童不是一出生就会说话,而是发育到差不多一岁的时候才开始说话,这是因为儿童在发育的过程中,在接触、感知外界事物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认知图式”,这种“认知图式”是一种“智慧”,“智慧的两个主要机能是发展和理解。”根据Piaget
的观点,儿童的智力发展要经过四个阶段,感觉运算阶段0-2 岁、前运算阶段2-7 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6 岁。11
岁前后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儿童跨越具体体验,其感性认知开始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因此,这一时期也通常被称为语言习得关键期。认知论把语言习得的发展看作是学习者的内在机制与语言输入或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有学习者和他的对话者相互努力,语言习得的质量才能保证。
1.2 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是在20 世纪60
年代才开始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然而,在此后短短的几十年间,有关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发展的异常迅速,并且成为了应用语言学的一项重要的研究。迄今为止,研究者们提出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至少有40
余种,在这里主要介绍两种: a.中介语理论(The Interlanguage Theory) 中介语是由美国语言学家L. Selinker 等人于20
世纪60 年代末70
年代出提出的,中介语(即过渡语)是指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者在未全部掌握目的语以前往往会使用一种既与自己本族语不同,又与所学目的语无任何联系的过度性语言。随着学习时间的推移,过渡语会演变,演变的速度有时快,有时慢,有时还会“僵化”(Fossilization)。演变的主要原因是学习策略。Selinker
(1972)将中介语划分为独立的语言系统,认为它是由学习者的五个主要的认知过程产生的结果:1)语言的转换(language
transfer),2)训练的转换(transfer of training),3)第二语言学习策略(strategy of SL
learning),4)第二语言交际策略(strategy of SL
communication),5)对目的语的语言材料的过度概括(overgeneralization of TL material)。Widdowson
把以上学习过程统称为简化过程,简化能力属于人类正常语言交际能力的一部分。中介语有四个特征:创造性、开放性、灵活性和系统性。中介语理论认为第二语言习得与第一语言习得是两种不同的过程。这种理论在目前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颇受重视。目前有关这一理论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如外语学习过程中僵化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僵化?中介语的始点是什么?
b.语言监控理论(The Monitor Model)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最全面的、最为认知的,也是目前争议最大的就是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
的语言监控理论。它共有五个阶段:1、习得与学习区分假设(The Acquisition-Learning
Division):说明自然习得是一种下意识的过程,而正式学习是一种有意识的过程;2、自然顺序假设(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强调学习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遵循一个不变的先后顺序;3、监控假设(The Monitor
Hypothesis):认为人人都有一个语言控制、调节系统,学习者利用这一系统调节自己的语言行为;4、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当学习者能够理解超出其语言水平的语言输入(i+1)时,自然语言习得就会发生;5、情感过滤假设 (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说明感情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监控理论也存在一些问题,如 1)Krashen
把学习与习得这两个概念截然区分开来,并将其理论建立在对这两个概念的区分之上,这是不可靠的。因为这两者难以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同时,Krashen
也无法说明习得和学习的认知心理过程;2)Krashen 的一系列假设无法用实践加以检验等 。 二、习得的年龄不同
第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人们的儿童时期就开始了,而第二语言习得则大都是在人们的青少年以后开始的。年龄的不同必然会引起儿童和成人在大脑发育、认知能力和情感因素等方面相差甚远,因而儿童习得第一语言和成人学习第二语言存在差异。Penfield
和 Roberts(1959)认为理解和产生语言的神经功能最初是 分布在大脑的左右侧,整个大脑都参与语言学习,所以儿童吸收新的语言信息就快些、容易些。而
Eric
Lenneberg(1967)指出,在两岁到青春期这一段时间内,人的智力的、逻辑的、分析的功能渐渐地被侧化到左半球,情感的社会功能则逐渐地受控于右半球,人的语言功能主要集中在左半球,因而在青春期之后,大脑已发育成熟,功能侧化已完成,人的神经系统不再有弹性,使得成人在习得第二语言是,失去了生理功能上的优势,因而很难获得母语般的熟练。另外,根据Piaget
的观点,儿童在初学语言时,完全处于自我中心地位,很少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有时甚至意识不到自己是在学习语言,正是这种“无意识”才使儿童学习语言容易取得成功。同时,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与语言能力的发展同步进行,相互促进,相互提高,认知能力的发展为语言能力的发展提供了生物基础,而语言能力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成人则由于认知能力的发展已日趋完善,认知能力的发展与语言习得相脱离,第二语言对于习得者来说不是唯一可依赖的思维工具。相反,对第二语言的理解往往要借助第一语言来完成,因此,习得者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无法用第二语言来思维,而是把它当作一种特殊的任务来完成。同时,成人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情感渗入太多,如怕犯错误被人取笑等,因此不轻易应用所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限制了语言习得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习得的动机不同
儿童习得母语是出于其本能—一种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种动机是一种自然的需要,可以持久不变,而且不需要别人的督促。第二语言习得的动机要复杂一些,Gardener(1985)
把动机区分为“ 综合性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 和“工具性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两种类型,有“综合性动机”的学习者喜欢所学语言或受所学语言相联系的文化的影响,他们希望自己像目的语社会中的成员之一,并能为目的语社会所接受。有“工具性动机”的学习者则是将目的语看成是一种工具或需要,如出国、求职、升职的需要。这种动机体现了学习一门新语言的现实价值和优势。一般来说,学习者往往具有这两种动机,还有一种是“内在性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学习动机可能来自于外界因素,也可能来自内在因素的影响,如受到某种因素的激发而产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等。如果没有这种学习者对学习的“内在兴趣”,那么,无论是“综合性动机”还是“工具性动机”,都难以有效发挥积极作用。因此,如何不断增强学习者的“内在兴趣”是第二语言习得的关键。
三、 习得的方式不同 儿童的第一语言是自然习得的,从一开始就注意实用;儿童习得的母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父母的语言,又称保姆式语言(caretaker talk
or mother
talk),其特点是简单、重复、实用,语言的输入和输出是与当时当地有关的事情,语言的集中点在于内容而不是形式,儿童与父母或其他人是在平等的情况下习得第一语言的。而第二语言学习者主要靠外语教师在课堂上传授,而教师是在课堂上用第二语言做不真实的事情,语言输入很多是脱离现实的,输入量又小,语言输入和输出大多以教科书为主,重形式而不是内容,教师控制课堂交际,所用材料是经过精选的,难易程度有时不太符合学习者的水平。儿童从小就使用第一语言进行真正的交际,通过交际习得语言。
四、 习得的环境不同
两种语言习得所处的语言环境不同。第一语言习得者出于母语的自然语言环境中,其周围的人都是母语的使用者,常常是一对一的学习环境,习得语言是没有压力,没有竞争,不必担心沐浴运用的好坏。他们是在语言的海洋中习得语言的。而第二语言学习者很少处于这样的语言环境,他们常常处于竞争性很强的、有压力的学习环境中,他们是在母语环境中学习另一种语言。而且第二语言学习者仅仅是在课堂上接触新语言,没有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由于第一语言习得者随时随地都可以习得母语,并在实际运用语言他们是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习得语言;而第二语言学习者由于缺少使用语言的环境,只能模拟,结果到了真正应用时,有些知识往往是学非所用。另外,两种语言习得所处的文化环境也不同,要习得一种语言必须习得和该语言有关的文化,儿童在母语环境中习得母语的同时,也就自然地习得了母语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第二语言习得一般是在目的语环境或非目的语环境中,先入为主的母语文化对习得中的目的语文化会产生迁移或影响,即使是在目的语环境中,学习者也不一定能在习得目的语的过程中同时习得该语言的文化。
可见,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是两种性质不同的学习,不能混为一谈。这两种学习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差异,不了解这一差异,看不到成人第二语言习得复杂的一面而盲目模仿儿童习得第一语言的过程,对我们的第二语言教学及学习都将适得其反。虽然如此,但是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还是存在着一些共同点的,这些共同点反映了语言习得的普遍性规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母语习得。
2、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相同点
(1)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都具有一定的语言环境,儿童置身于与父母和他人交际这一自然的母语环境中;成人习得第二语言也必须有一定的语言环境,如在目的语国家学习或进行第二语言教学活动的课堂。
(2)两种语言习得都必须掌握语言、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及受文化制约的语用规则,而且习得过程都有一定的共性,即都毫不例外地要经历从单个要素的发音规则到掌握因素组合的发音规则,直到掌握该语言的整个语音系统。
(3)两种语言习得大体上都经过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及运用等阶段。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既有不同点,又有相同点,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两种语言习得的个性,充分利用两种语言习得的共性,发挥和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优势,使他们受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参考书目 1、 刘润清,1995,《西方语言学流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 乐眉云,2002,《应用语言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桂诗春,1985,《心理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 范文网(www.hzptc.com)Haegeman. 1994. Introction to Government and
Binding Theory, Blackwell Publishers. 5、 R. Ellis. 1985.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
高霞,2002,《第二语言习得的特性探讨—第二语言习得和母语习得的异同》,《楚雄师范学院学报》第 3 期。 7、
李哲,2000,《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比较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第6 期。 8、
贾冠杰,王跃洪,张冬梅,1999,《第二语言学习与第一语言习得的异同》,《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第 3 期。
J. 关于语言艺术的手抄报 急!!!!!!!!!!!!
有一次我去同学家,他妈说:“你们返校那天让几点到?”
我说:“八点”
我同学说:“半”
我说:“所以你来晚了”
一次国共谈判时,国民党代表说:“我们简直是对牛弹琴!”
周恩来笑着说:“对,牛弹琴!”
我们人类最基本的交流工具就是语言。这里说的语言是艺术指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也就是说艺术作品的形式在艺术作品中起着一种表达的作用。语言艺术是抽象的,感性的,它与人类的语言是不同的,但是它们都具有着一种表达的作用。一首歌曲,一幅画作,它们告诉我们的不单单是一些客观事实的存在,并且告诉了我们它们存在的意义,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表达方式。不管是那一种艺术种类,它们都有属于自己特殊的语言。要想真正的了解艺术,就必须要了解它们的语言。
学科的新释
经济 -- 经常忘记
会计 -- 很快就忘记
统计---通通忘记
设计---设法忘记
计算机组织---祭祖
微积分---危机分,
微微累积的分数
明史---明明就会死
宋史---送死
西洋史学史---死了又死
请客旧时年关,有人在家设宴招待帮助过他的人,一共请了四位客人。时近中午,还有一人未到。于是自言自语:“该来的怎么还不来?”听到这话,其中一位客人心想:“该来的还不来,那么我是不该来了?”于是起身告辞而去。其人很后悔自己说错了话,说:“不该走的又走了。”另一位客人心想:“不该走的走了,看来我是该走的!”也告辞而去。主人见因自己言语不慎,把客人气走了,十分懊悔。妻子也埋怨他不会说话,于是辩解道:“我说的不是他们。”最后一位客人一听这话,心想:“不是他们!那只有是我了!”于是叹了口气,也走了。希望对你有帮助,谢谢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