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艺术创作的特点是什么
艺术创作的特点: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和社会意识的形态,具有形象性、主体性和审美性等基本特征。
艺术总是以具体生动感人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的生活和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感情。任何的艺术作品都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与完美艺术形式的结合。另外还要具有个性与共性的高度统一。凡是优秀的艺术作品,无不是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丰富而广泛的社会概括性。
集个性与共性于一身才使得这些艺术形象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艺术形象的这种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最集中的体现便是艺术的典型。所谓艺术典型,就是作家、艺术家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具有栩栩如生的鲜明个性并体现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形象。
艺术典型比起艺术形象来,又具有更强烈的个性与更广泛的共性。典型性就是在真实性的基础上,对艺术形象提出更高的要求。
(1)艺术创造的本性扩展阅读:
艺术家是艺术创作的主体,其生活积累、思想倾向、性格气质、艺术修养是艺术创作得以顺利开展和最终完成的基础和前提。
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总是从特定的审美感受、体验出发,运用形象思维,按照美的规律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加工、概括、提炼,构思出主观与客观交融的审美意象,然后再使用物质材料将审美意象表现出来,最终构成内容美与形式美相统一的艺术作品。
艺术创作不仅只是解决技法技巧问题那么简单,它还应该要解决人格精神、思想境界,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等关系的大问题。
㈡ 什么是艺术发展的自律性
艺术发展的自律性是指为在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对其自身从形成到发展直至成熟这一过程起着某种影响与潜在作用的,内在的自身因素。
艺术诞生之初是附属于自律伦理的,艺术自身的体现形式和内涵由自己在生活中的经验和实践决定。从自己在现实生活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套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自身认识,逐渐形成为自身的艺术认识和艺术感知。这一不断积累和自我完善的思维体系大概就是艺术自律论的产生。
在这样的一种新型理论里,这种初始状态极为主观的感知力逐渐经过某种形式在人群中蔓延开来,从自我意识的感知力扩展为对客体的影响力。于是逐渐的有更多的人认识这种意识,使其从个体意识逐渐进化为群体意识,这一扩展过程可称之为所谓艺术的雏形。
当对客观世界的艺术感知的意识形态从个性演变成为共性,那么这种共性就名正言顺地以艺术的形式存在。
(2)艺术创造的本性扩展阅读
艺术作品的自律性也同样体现在中国绘画发展的历史中,其中比较典型的当属中国历史中民族意识形态更迭剧烈的元代与清代,这两个时代由于统治阶级所属民族的特殊性,在该时期产生了一大批富有民族气节的艺术家及诸多所谓自律性作品。
元代绘画山水、花鸟盛极一时,人物作品却廖若星辰,而山水、花鸟则多为水墨,不挟设色,这正体现了特殊时期艺术家对自己作品的自律,例南宋遗民画家郑思肖,画兰不画土,言“国土为北人所夺,”这中不屈不挠的民族情怀表现在艺术创作中正是艺术家自律的体现。
与艺术的自律性相对应的是艺术的他律性,亦即是说艺术是通过一种自我感知力的本体,通过对外部世界的影响得以强化,同时反作用于自身。艺术行为永远是以人工性为主的创造活动,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必须遵循艺术发展的内部规律。
在表现手段日新月异,艺术思潮百花齐放以及传播媒介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在尊重艺术发展规律的同时也不能无视不断涌现的新技术、避免过度追求教条而把技术手段放在艺术自律性之外的倾向。
由于现代技术手段的介入,艺术的创作和欣赏已在工具作用、嫁接综合、捕捉机遇、替代性体验等方面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诸多在几十年甚至几年前还绝无实现可能的艺术现象在今天已经大放异彩。从艺术发展乃至人类自身发展的历史角度来看,这无疑也是艺术自律性的完美诠释。
㈢ 艺术创作的本性是什么
假如我们设想艺术家的创作,是把心中已有的“蓝图”通过一种操作过程付诸现实,那么,我们就是把他理解为一个工匠或工程师了。艺术创作的本性不是如此。艺术创作的过程是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过程的结果在过程结束之前是不可预知的。
㈣ 艺术创作的主题性特点是如何产生的
艺术创作的这种主体性特点,是由于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马克思在谈到动物的生产和人的生产的严格区别时指出,动物也可以生产,如海狸筑窝、蜜蜂造巢等,但是,“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在这里指明,动物的生产是出于本能,是不自由的,它只制造它自己和它的后代为延续生命而直接需要的东西,并且只能够按照自己所属的物种尺度来生产,例如蜜蜂酿蜜和营造蜂房,一代一代都是凭本能来重复进行。与之相反,人的生产是一种自由自觉的劳动,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物种的标准来进行生产,人能够种麦、种稻,栽培植物,也能够养猪、养牛,饲养动物。尤其是人在生产活动中,还能够“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也就是把人的本质力量在劳动生产中、在劳动产品中对象化,打上人的标记和烙印,并且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这样,劳动产品就成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使得作为生产主体的人能够从中直观自身。作为物质生产来说是如此,作为精神生产来说,自然更是如此了。
㈤ (急)分析艺术的创造性特征。
您好 我简要的阐述下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想象与联想是人所具有的基本心理能力。对版于想象,人们对它的创造权性特征从来十分认同。王朝闻说:“人在反映客观事物时,……在头脑中创造出新的形象,……这种特殊的心理能力,称为想象。”(《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03页)而谈及联想,则似乎与创造性无关。在关于联想的定义中,也看不出其是否存在创造性。有的研究者也曾指出联想是想象的“低级阶段”(肖君和:《论思维》,时代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213页),对其创造性特征却未作深究。可见,联想是否具有创造性这一问题,一直是艺术心理学的一桩悬案
最后给您附上一些我认为对您应该有帮助的资料http://www.cioworld.net/king/man/2009/02/1234862157.html
㈥ 作为艺术生产的创造者的艺术家自身具备哪些特点
艺术创作
第一节 艺术创作主体
一、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
1、艺术家是艺术生产的创造者
艺术家是专门从事艺术生产的创造者的总称。艺术家应当具备艺术的天赋和艺术的才能,掌握专门的艺术技能和技巧,具有丰富的情感和艺术的修养,能够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
艺术家具有许多自身的特点:
第一,艺术家内部有多种多样的职业和分工
第二,真正的艺术家往往具有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
第三,艺术家具有敏锐的感受、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想像能力
第四,艺术家具有卓越的创造能力和鲜明的创作个性,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第五,艺术家必须具有专门的艺术技能,熟悉并掌握某一具体艺术种类的艺术语言和专业技巧
2、艺术家与社会生活
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与社会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十分重要
艺术家隶属于一定的时代、民族和阶级,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可见,一方面,社会生活作为艺术的客体,为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的素材和灵感。另一方面,社会生活又对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创作风格产生深远的影响。艺术家与社会生活结下不解之缘。
3、艺术家的艺术才能与文化修养
艺术才能,指艺术家创造艺术形象的能力,它是先天禀赋和后天训练培养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创造力。
艺术家的文化修养包括深刻的思想修养,深厚的艺术修养,以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方面的广博知识。
艺术家的文化修养同艺术才能的培养一样,同样需要长期勤奋的学习和实践。
第二节 艺术创作过程
艺术创作活动指艺术家在创作欲望的推动下,运用一定的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法技巧,通过艺术的加工和创造,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想情感转化为具体、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将自己的审美意识物态化为艺术作品。
从总体上讲,艺术创作过程可以分为艺术体验活动、艺术构思活动和艺术传达活动这样三个阶段。
郑板桥对画竹过程的描绘是很好的例证。即“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分别对应了艺术创作过程的三个阶段。
“眼中之竹”——观察、感受生活,即艺术体验
“胸中之竹”——在头脑中形成审美意象,即艺术构思
“手中之竹”——将审美意象物态化为艺术形象,形成艺术作品,即艺术传达
一、艺术体验活动
艺术体验活动是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把艺术家长期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形成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乃至萌发不可遏制的创作欲望。
艺术体验是艺术创作的起始阶段,也是艺术创作的基础。
艺术体验需要艺术家仔细地观察生活,深切地感受生活,认真地思考生活,同时,更需要艺术家以自己的全部身心去拥抱生活,需要艺术家饱含情感的切身体验。
就是刘勰所讲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就是杜甫所讲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二、艺术构思活动
艺术构思活动就是在艺术家深入观察、思考和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加以选择、加工、提炼、组合,并融会艺术家的想像、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形成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
在艺术构思活动中,想像和情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想像具有在原来生活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能力。
想像是艺术构思的核心,情感是艺术构思的动力。
三、艺术传达活动
艺术传达活动指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在艺术构思活动中形成的审美意象物态化,成为可供其他人欣赏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
艺术传达需要物质材料
艺术传达需要技巧
艺术传达需要融入艺术家的生命和心灵
在艺术创作全部过程中,体验、构思和传达三种有机融合,相互渗透。
第三节 艺术创作心理
一、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灵感思维
1、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人类能动地认识和反映世界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艺术创作的主要思维方式。它是通过具体、感性的形象来达到对事物本质规律认识的思维形式。
形象思维的特点是:
第一,始终不离开感性形象
第二,始终依靠想像、情感
第三,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2、抽象思维
指运用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一种思维形式。
在艺术创作与欣赏中常有抽象思维的伴随。
抽象思维在艺术活动中,必须服从形象思维的规律,有机融合在形象思维之中。
3、灵感思维
指在创作活动中,人的大脑皮层高度兴奋时的一种心理状态和思维形式,它是在一定抽象思维或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突如其来地产生出新概念或新意象的顿悟式思维形式。
灵感并非神秘莫测,它是艺术家长期精心构思、艰苦寻觅的精神能量在一瞬间的突然爆发。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长期积累,偶然得之
总之,在艺术活动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灵感思维构成了十分复杂的辩证关系,它们彼此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以形象思维为主体的艺术思维。
二、意识与无意识
无意识相对意识而言,也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人脑一种潜在的特殊反映形式。
第四节 艺术风格、艺术流派、艺术思潮
一、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是艺术家的创作在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
艺术风格涉及到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各个层面,是从艺术作品的整体上呈现出来的。
1、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艺术风格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它的多样性
艺术风格多样性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艺术家独特的创作个性
研究结果表明,俄国的四位著名作家普希金、赫尔岺、克雷洛夫、果戈理在气质上分别是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这几位著名作家先天不同的气质特征和心理特征,不能不对他们的创作产生影响,成为他们后来不同创作风格的原因之一。
胆汁质——暴躁性急、冲动而不易抑制
多血质——敏捷好动、热情但易泄气
粘液质——孤僻懦弱、优柔寡断
抑郁质——迟钝胆小、内倾抑郁
艺术家独特的人生道路
审美需求的多样化
2、艺术风格的一致性
艺术风格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它常常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每个民族、每个时代的的艺术总是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形成艺术的民族风格和时代风格,体现出艺术风格的一致性。
艺术风格的民族特色,是由本民族的地理环境、社会状况、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体现出本民族的审美理想和审美需要。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的作品(波提切尼、乔尔乔涅、提香)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出当时地中海沿岸繁华富裕的世俗气息与色彩绚丽的自然风光。
艺术风格的时代特色,体现出这个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
二、艺术流派
艺术流派指中外艺术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里,由一批思想倾向、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组成的艺术派别。
艺术流派的形成,概括起来有三个原因:
具有相同艺术主张的艺术家自觉结合形成的艺术流派,有一定的组织和名称,或者有共同的艺术宣言;(创造社、新月社、文学研究会)
艺术风格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不自觉而形成的艺术流派,一般没有固定的组织或纲领,也没有共同的艺术宣言;(边塞诗派、鸳鸯蝴蝶派、山药蛋派)
由于艺术风格相似或相近,被后世人们归纳为特定的流派。(建安文学、江西诗派荒诞派戏剧)
三、艺术思潮
所谓艺术思潮,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艺术领域所发生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潮流和创作倾向。
艺术思潮和艺术流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7世纪以来: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等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从欧美兴起,包括了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意识流小说、野兽派绘画、新浪潮电影等等。
20世纪后半叶,后现代主义在西方兴起,向先锋艺术和世俗文化两个方向迈进。
艺术风格、艺术流派、艺术思潮,分别针对个体、群体、以及在相当历史时期内、具有相当规模的较大群体而言。
㈦ 艺术创作的过程具有什么性质
假如我们设想艺术家的创作,是把心中已有的“蓝图”通过一种操作过程付诸回现实,那答么,我们就是把他理解为一个工匠或工程师了。艺术创作的本性不是如此。艺术创作的过程是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过程的结果在过程结束之前是不可预知的。
㈧ 艺术创作的定义
艺术创作是指艺术家运用自己的艺术经验、艺术观念以及审美体验,通过一定的艺术媒介和艺术语言,把特定的艺术内容、艺术形式转化为艺术形象、艺术作品和艺术文本的创造性活动。艺术创作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类的自由创造活动。
㈨ 艺术创作的根本前提是什么
艺术创作的根本前提:生存情感之达到对自身超越性的自觉。这种自觉并不是在理性层面上的观念,而是在情感之中的,是在情感中的感悟,或者说是“与感悟相统一的情感”。经常发生“与感悟相统一的情感”,乃是造成“艺术天才”的第一方面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