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电磁炉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1957年,德国发明的电磁炉。
70年代,开关电源就出现了,也是德国发明的。
日本80年代就有民用电磁炉卖了
⑵ 谁发明了电磁炉
1957年德国人发明的,具体是谁就不知道了! 电磁炉产生的“磁”绝大部分分布在锅底,形成闭合磁场。 当锅具放在电磁炉上“工作”时,电磁炉所产生的闭合磁场强度在电磁炉边缘的最高强度为160毫高斯,而使用手机时所产生的信号磁场接近1600毫高斯,是电磁炉炉面边缘磁场的10倍,由此可见,电磁炉所产生的磁场对人体影响远不如手机。当锅具垂直离开电磁炉面板3-5cm时,锅具超出了闭合磁场范围不会再生热,同时电磁炉自动停止工作;闭合磁场范围之外的水平磁场非常微弱,大约占整个磁场能量的百分之零点零几,甚至基本接近于地球的磁场。当锅具的最小直径小于8cm时,电磁炉也不能工作。所以,根本不用担心电磁炉的“磁”对人体的影响,
⑶ 电磁炉谁发明的是谁改进的
电磁炉又被称为电磁灶,第一台家用电磁炉1957年诞生于德国。1972年,美国开始生产电磁炉,回20世纪80年代初电磁炉在答欧美及日本开始热销。电磁炉的原理是磁场感应涡流加热。即利用电流通过线圈产生磁场,当磁场内磁力线通过铁质锅的底部时,磁力线被切割,从而产生无数小涡流,使铁质锅自身的铁分子高速旋转并产生碰撞磨擦生热而直接加热于锅内的食物。
电磁炉的加热原理决定了这个产品热效高、安全、无污染、节能、使用方便等特点,也正是这些特点促成了电磁炉产品在国外的普及
⑷ 电磁炉加热是法国谁发明的
电磁加热技术,就是电磁炉技术 和IH扯不上关系的,是德国人最先使用的,要说是谁发明的,最终追溯,应该是“法拉第”因为“电磁加热”全称是“电磁感应加热”其技术原理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 “电磁感应原理”也叫法拉第原理 因此,是法拉第本人发明的 ,可以参考以下:不是什么高科技,高端的,新技术,按照技术原理,是电磁感应原理,而电磁感应原理又叫法拉第原理,是法拉第发现的, 并非那个企业发明的,而市场上所鼓吹的IH电饭煲 ,正确名称为“ 电磁加热电饭煲”正确的技术名称为:电磁加热技术,也就是电磁炉所用的加热技术,和IH没有任何关系。电磁加热技术最早是运用到“电磁炉”上,电磁炉起源于德国,1957年由德国一家公司研制成为家用电磁炉。距今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半个世纪前电磁炉诞生时这种加热技术一直被称作为“电磁加热”或者“电磁感应加热”第一台电磁炉于1957年诞生于德国也是第一次被用到厨房电器产品上 。在我国也有近20年多年的历史了,从来没人把电磁炉上的这项技术称作"IH",更没人有把电磁炉;称为IH炉;众所周知长期以来人们把运用电磁加热技术的电炉称作为 : 电磁炉; 把运用电磁加热技术的电茶炉被称为 : 电磁茶炉; 把运用电磁加热技术的电热水器被称为 : 电磁热水器; 把运用电磁加热技术的饮水机被称为 : 电磁加热饮水机; 运用了电磁加热的电饭煲自然就是“电磁加热电饭煲”或者”电磁电饭煲“并非称作为“IH ”技术 ,也并非“IH电饭煲” 在电饭锅行业标准中也是将其称为“电磁加热电饭锅” 行业标准把电饭锅按加热方式分为 :“电热元件加热式 ” 和“电磁感应加热式” 电磁感应加热 简称“电磁加热” “并非“IH电饭煲”,也并非 “ IH加热” “电磁加热”在有道词典中英文为“Electromagnetic Heating”,:专业释义为:“电磁加热”原理是通过电子线路板组成部分产生交变磁场、当用含铁质容器放置上面时,容器表面即切割交变磁力线而在容器底部金属部分产生交变的电流(即涡流),涡流使容器底部的铁原子高速无规则运动,原子互相碰撞、摩擦而产生热能。从而起到加热物品的效果。
⑸ 电磁炉是德国人发明的吗﹖
电磁炉又被称为电磁灶,第一台家用电磁炉1957年诞生于德国。1972年,美国开始生产电磁炉,20世纪80年代初电磁炉在欧美及日本开始热销。电磁炉的原理是磁场感应涡流加热。即利用电流通过线圈产生磁场,当磁场内磁力线通过铁质锅的底部时,磁力线被切割,从而产生无数小涡流,使铁质锅自身的铁分子高速旋转并产生碰撞磨擦生热而直接加热于锅内的食物。
电磁炉的加热原理决定了这个产品热效高、安全、无污染、节能、使用方便等特点,也正是这些特点促成了电磁炉产品在国外的普及
⑹ 电磁炉是谁发明的,详细的原理是什么
第一台家用电磁炉1957年诞生于德国
其工作原理:
电磁炉作为厨具市场的一种新型灶具。它打破了传统的明火烹调方式采用磁场感应电流(又称为涡流)的加热原理,电磁炉是通过电子线路板组成部分产生交变磁场、当用含铁质锅具底部放置炉面时,锅具即切割交变磁力线而在锅具底部金属部分产生交变的电流(即涡流),涡流使锅具铁分子高速无规则运动,分子互相碰撞、摩擦而产生热能(故:电磁炉煮食的热源来自于锅具底部而不是电磁炉本身发热传导给锅具,所以热效率要比所有炊具的效率均高出近1倍)使器具本身自行高速发热,用来加热和烹饪食物,从而达到煮食的目的。具有升温快、热效率高、无明火、无烟尘、无有害气体、对周围环境不产生热辐射、体积小巧、安全性好和外观美观等优点,能完成家庭的绝大多数烹饪任务。因此,在电磁炉较普及的一些国家里,人们誉之为“烹饪之神”和“绿色炉具”。
[工作过程]由于电磁炉是由锅底直接感应磁场产生涡流来产生热量的,因此应该选择对磁敏感的铁来作为炊具,由于铁对磁场的吸收充分、屏蔽效果也非常好,这样减少了很多的磁辐射,所以铁锅比其他任何材质的炊具也都更加安全。此外,铁是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物质,也是人体长期需要摄取的必要元素。
工作过程
当一个回路线圈通予电流时,其效果相当于磁铁棒。因此线圈面有磁场N-S极的产生,亦即有磁通量穿越。若所使用的电源为交流电,线圈的磁极和穿越回路面的磁通量都会产生变化。
当有一导磁性金属面放置于回路线圈上方时,此时金属面就会感应电流(即涡流),涡流使锅具铁分子高速无规则运动,分子互相碰撞、摩擦而产生热能
感应的电流越大则所产生的热量就越高,煮熟食物所需的时间就越短。要使感应电流越大,则穿越金属面的磁通变化量也就要越大,当然磁场强度也就要越强。这样一来,原先通予交流电的线圈就需要越多匝数缠绕在一起。 因为使用高强度的磁场感应,所以炉面没有电流产生,因此在烹煮食物时炉面不会产生高温,是一种相对安全的烹煮器具。
⑺ 电磁炉是谁发明的
1957年德国人发明来的,具体是谁源就不知道了!
电磁炉产生的“磁”绝大部分分布在锅底,形成闭合磁场。 当锅具放在电磁炉上“工作”时,电磁炉所产生的闭合磁场强度在电磁炉边缘的最高强度为160毫高斯,而使用手机时所产生的信号磁场接近1600毫高斯,是电磁炉炉面边缘磁场的10倍,由此可见,电磁炉所产生的磁场对人体影响远不如手机。当锅具垂直离开电磁炉面板3-5cm时,锅具超出了闭合磁场范围不会再生热,同时电磁炉自动停止工作;闭合磁场范围之外的水平磁场非常微弱,大约占整个磁场能量的百分之零点零几,甚至基本接近于地球的磁场。当锅具的最小直径小于8cm时,电磁炉也不能工作。所以,根本不用担心电磁炉的“磁”对人体的影响
⑻ 电磁炉是谁发明的
电磁炉又被称为电磁灶,第一台家用电磁炉1957年诞生于德国。1972年,美国开始生产内电磁炉,20互单皋竿薤容放鸽虱龚僵世纪80年代初电磁炉在欧美及日本开始热销。电磁炉的原理是磁场感应涡流加热。即利用电流通过线圈产生磁场,当磁场内磁力线通过铁质锅的底部时,磁力线被切割,从而产生无数小涡流,使铁质锅自身的铁分子高速旋转并产生碰撞磨擦生热而直接加热于锅内的食物。
据悉,他已经去见帝哥了
⑼ 电磁炉加热是谁发明的
电磁炉加热是德国人发明的。
电磁炉的原理是电磁感应现象,即利用交变电流通过线圈产生方向不断改变的交变磁场,处于交变磁场中的导体的内部将会出现涡旋电流(原因可参考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这是涡旋电场推动导体中载流子(锅里的是电子而绝非铁原子)运动所致;涡旋电流的焦耳热效应使导体升温,从而实现加热。
(9)谁发明的电磁炉扩展阅读:
电磁炉操作优势:
1、无明火,无废气排放、大幅降低温室效应;
2、锅具底部自身发热,能量转化利用率高;
3、电磁炉加热速度快,使用前应做好注备工作,切忌空锅干烧;
4、电磁炉实际功率与所使用的锅具材质、结构、形状及大小有关。
⑽ 电磁炉谁发明
1957年德国人发明的,具体是谁就不知道了!
电磁炉产生的“磁”绝大部分分布在锅底,形版成闭合磁场权。 当锅具放在电磁炉上“工作”时,电磁炉所产生的闭合磁场强度在电磁炉边缘的最高强度为160毫高斯,而使用手机时所产生的信号磁场接近1600毫高斯,是电磁炉炉面边缘磁场的10倍,由此可见,电磁炉所产生的磁场对人体影响远不如手机。当锅具垂直离开电磁炉面板3-5cm时,锅具超出了闭合磁场范围不会再生热,同时电磁炉自动停止工作;闭合磁场范围之外的水平磁场非常微弱,大约占整个磁场能量的百分之零点零几,甚至基本接近于地球的磁场。当锅具的最小直径小于8cm时,电磁炉也不能工作。所以,根本不用担心电磁炉的“磁”对人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