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化学元素周期表后面的字,是近现代化学家新创造的么
不一定。有不少是物理学家用高能粒子轰击重金属原子得到的。
B.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起源简介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程
现代化学的元素周期律是1869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首先创造的,他将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依相对原子质量大小并以表的形式排列,把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放在同一列,制成元素周期表的雏形。
经过多年修订后才成为当代的周期表。在周期表中,元素是以元素的原子序排列,最小的排行最先。表中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一列称为一个族。
2015年12月31日美国《科学新闻》双周刊网站发表了题为《四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上获得永久席位》的报道。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宣布俄罗斯和美国的研究团队已获得充分的证据,证明其发现了115、117和 118号元素。
2015年12月30日,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宣布第113,115,117,118号元素存在,它们将由日本、俄罗斯和美国科学家命名。IUPAC官方宣布,元素周期表已经加入4个新元素。
2016年6月8日,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宣布,将合成化学元素第113号(缩写为Nh)、115号(Mc)、117号(Ts)和118号(Og)提名为化学新元素。
(2)创造化学元素扩展阅读
元素周期表的命名
IUPAC命名法
很多人注意到,元素周期表最后几位元素经常是以Uu开头的,其实这只是一种临时命名规则,叫IUPAC元素系统命名法。
在这种命名法中,会为未发现元素和已发现但尚未正式命名的元素取一个临时西方文字名称并规定一个代用元素符号,使用拉丁文数字头以该元素之原子序来命名。此规则简单易懂且使用方便,而且它解决了对新发现元素抢先命名的恶性竞争问题,使为新元素的命名有了依据。
如ununquadium便是由un(一)- un(一)- quad(四)- ium(元素)四个字根组合而成,表示“元素114号”。
元素114命名为flerovium(Fl),以纪念苏联原子物理学家乔治·弗洛伊洛夫(Georgy Flyorov,1913-1990);而ununhexium便是由un(一)- un(一)- hex(六)- ium(元素)四个字根组合而成,表示“元素116号”。元素116名为livermorium (Lv),以实验室所在地利弗莫尔市为名。
C. 徐寿创造的化学元素汉名是怎样被运用的
嘉约翰、何瞭然了解到他们的译名后,就在翻译《化学初阶》时采用了徐寿等人所拟的一些译名。(王扬宗:《关于〈化学鉴原〉和〈化学初阶〉》,《中国科技史料》第ll卷,1990年第l期,第84~88页)至于化合物的译名,徐寿等除对一些特别常见的化合物采用意译外,一般都译其化学式,“连书原质之名”,如硫酸铜其中文译名为“铜养硫养”等。
D. 对自己创造的化学元素,可以自己随便命名吗
可以的 比如居里夫人发现钋(pō) 就是用来纪念自己的祖国而命名的
E. 化学元素各是谁发明的都是哪国人
你这个问题本身就不是正确的,应该问是哪些人发现的,而不是发明的内,发明是创造容世界上或者自然界不存在的东西,比如电灯\电视,就可以是发明;而自然界本身就有的物质,只能用发现,你见过哪个人说,我发明了大猩猩?
再者,这些元素是好多科学家经过实验或者其他方法--有的甚至是无意间发现的.
居里夫人发现了放射性元素,两种,具体的你可以搜索她的名字,就知道了,为此,她两度获得诺贝尔奖.
但是发现化学元素周期率的,也就是把化学元素按照化学元素周期表排列的是俄国的门捷列夫.
F. 谁创造了元素周期表
化学来元素周期表是根自据原子序数从小至大排序的化学元素列表。列表大体呈长方形,某些元素周期中留有空格,使特性相近的元素归在同一族中,如卤素、碱金属元素、稀有气体(惰性气体)、放射性元素等。这使周期表中形成元素分区。由于周期表能够准确地预测各种元素的特性及其之间的关系,因此它在化学及其他科学范畴中被广泛使用,作为分析化学行为时十分有用的框架。现代的周期表由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于1869年发现,用以展现当时已知元素特性的周期性。自此,随着新元素的探索发现和理论模型的发展,周期表的外观曾经过改变及扩张。
中文名:元素周期表
外文名:the periodic table
所属学科:化学
创造者:门捷列夫
G. 化学元素可以人工制造吗
在科学昌盛的20世纪,利用人工方法把一种化学元素转变为另一种元素并不是不可能的。这不仅仅是因为科学家已经了解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而且他们还掌握了强大的足以轰开原子核大门的武器,把原子分裂开来,并重新组成新的原子。为这一研究工作奠定理论和实验基础的是英国化学家和物理学家卢瑟福。
1910年,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他发现大多数α粒子能够穿过金箔继续向前行进,也有一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行进的方向,但改变的角度不大。只有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好像碰到了坚硬的不可穿透的物体。
卢瑟福认为,这个实验说明金原子中有一个体积很小的原子核,原子的质量和正电荷都集中在原子核内。α粒子通过原子中的空间部分时,不会受到阻力,可以顺利地穿过,但如果碰到原子核,则互相排斥(α粒子和原子核都带正电),α粒子就会被弹回来。
卢瑟福设想,金原子核中有79个质子和118个中子,质量太大,α粒子和金原子核之间的排斥力太大,并不能把金原子核轰开。如果采取两种措施:一方面用能量很高的α粒子来轰击;另一方面,把被轰击的对象改为轻的原子核,例如氮原子核(含有7个质子和7个中子)。那么,α粒子与氮原子核之间的排斥力要小得多,也许能量很高的α粒子有可能把氮原子核轰开。
实验的结果确实像卢瑟福设想的那样,α粒子钻进了氮原子核以后,α粒子中的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与氮原子核中的7个质子和7个中子重新组合后,变成了一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一个原子的原子核被轰开以后,变成了另外两个原子,这意味着化学家已经能够用人工方法合成化学元素了。卢瑟福的发现还改变了19世纪以来化学界认为“元素永远不变”的理论。确实,这位曾经获得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的探索是具有开创性的。
虽然卢瑟福将原子分裂后得到的都是一些轻元素,但是,想要用人工的方法获得重元素也是可能的。只要能够制造出威力更强的“大炮”,发射出各种高能粒子,就能达到目的。 1929年,美国加州大学物理系教授劳伦斯设计出回旋加速器,被加速的带电粒子的速度接近光速,具有极高的能量。
1940年起,美国化学家西博格和麦克米伦等人,用回旋加速器产生的高能粒子轰击不同元素制成的靶,先后用人工方法制得了镅(méi)、锔(jú)等9种人造元素。到现在为止,各国科学家发现的95号到112号元素,都是在进行原子核反应时制备出来的。
H. 对自己创造的化学元素,可以自己随便命名吗 `` 一般命名人名.动物名等!
不可以随意命名
如果是金属类化学元素除特殊原因外必须用金字旁如铁、钢
常温下是气体的都要带气字旁
否则只能非金属且常温下非气体的元素只能为带石字旁的字
不可能随意命名
I. 门捷列夫经过怎样的过程创制出化学元素周期表
门捷列夫把记载着64种元素特征的卡片摊开在工作台上,像玩扑克牌般排了又拆,拆了又排,但始终无法解决自己追求的元素序列之迷。
一天,门捷列夫的好友,彼得堡大学地质学教授依诺斯特兰采夫来拜访他。
“您在忙什么,在玩牌吗?”依诺斯特兰采夫见门捷列夫手里拿着扑克牌的卡片,神情有些忧郁地站在书桌边。
别人在玩扑克牌的时候,或是兴高采烈,或是漫不经心,可是没有人会像门捷列夫那样煞费苦心、绞尽脑汁的!
门捷列夫向依诺斯特兰采夫说起了他的工作,最后,他有点沉痛地补充到:“一切都已经想好了,可还是不能制成表。”
门捷列夫感觉自己现在已经站在科学真理的大门口,却总是找不到打开大门的钥匙。转眼到了第3个年头,64张卡片早已换过两遍。但还有那么三四张无法跟门捷列夫设想的规律吻合。为了突破这最后一关,门捷列夫把自己关在工作室里,一连三天三夜没出门一步,也不让任何人进门。他做出了无数种设想又一次次推翻,那三四个元素总无法顺利排入表格。
夜深了,门捷列夫迷迷糊糊地睡着了。梦中,他还在继续摆着3年多来魂牵梦察的元素表。他分明看到,那张表格上余下的格子里,几种闪着奇异光泽的金属正在闪现,它们闪着闪着,忽然间全不见了,格子里一片空白。门捷列夫一下子惊醒过来,豁然开朗:这64种元素绝对不会是自然元素的全部!他急忙把梦中那几个格子空出来,整个元素的序列立刻展现出它们固有的规律。门捷列夫终于完成了“元素周期表”,把自己的事业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J. 元素是如何创造
化学元素被创造的第一个想法是在宇宙的开始,但是未能成功的发现其途径。在1920年,亚瑟·爱丁顿第一个由观测到的现象建议恒星是经由氢融合成氦来产生能量的,但是这个想法未能被接受,因为当时仍欠缺核反应的机制。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之前的那一年,汉斯·贝特首先证明了氢融合成氦的核机制,然而,这些早期对恒星能量的研究工作并不能处理比氦重的元素是如何起源的。弗雷德·霍伊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之际,刚开始研究重元素的核合成如何在恒星内部进行(见参考资料列表),这项工作认为由于恒星的演化使比氢重的元素得以产生。霍伊尔的研究解释了当星系变老时,元素的丰度是如何随着时间增加。随后发生的是,由霍伊尔所描绘的情景,在1960年代对威廉·艾尔弗雷德·福勒、艾利丝泰尔·卡麦伦(Alistair G. W. Cameron)和唐纳德·卡莱顿(Donald D. Clayton),以及其他的许多研究者产生了创造性的贡献。回顾在1957年由伯比奇夫妇(E. M. Burbidge及G. R. Burbidge)、福勒和霍伊尔等撰写的论文(见参考资料列表),可说是对这个知名领域的状态做了总结。经由天文学家所提供的文件,这些论文定义了在个别的恒星中,重元素如何由一种转变为另一种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