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一战时期真实故事。
一战的故事
绿油油的麦田,在微风中掀起阵阵麦浪。在优雅的维也纳歌曲声中,一支由126人组成的德意志帝国步兵连队排成整齐的方阵,行进在开阔的田野上。腰佩指挥刀的普鲁士军官带着深蓝色软帽,得意地走在方阵的左侧。士兵们身着绿色军制服,扣着绿色钢盔,扛着步枪,手榴弹在腰间的轻轻晃动着。一排排白色的手套蹭着裤线,好似白色的波浪。
突然,一发炮弹落在了方阵左翼,4个士兵当场丧命。“保持队形!”军官不紧不慢地挥动着手枪。后面的士兵小跑着迅速填补了阵亡士兵的空位,整个方阵依然有条不紊地迈着整齐的步伐继续前进。
又一发炮弹落了下来。这次只有2名士兵丧命。看样子是步兵携带式迫击炮的炮弹,威力不是很大。步兵方阵毫不在意,步伐依旧整齐。
渐渐的,炮弹多了起来,一发接一发地落在步兵方阵的旁边。有十余名外围的士兵先后被弹片杀伤倒地,但是很快就有新的士兵填补上来。“法国佬们,瞄准点再打呀”老兵们嘲笑着。“保持队形,继续前进”军官高声命令着。
终于,队伍前排的士兵近得已经能够看到法军的迫击炮手们了——这些身穿黄绿色制服的乡巴佬们蹲在灌木丛里,正满头大汗地往炮筒里填炮弹呢。几个担任护卫的法军步兵看到德军方阵逼近,慌忙举枪射击。
“一排上刺刀!”军官高举手枪下令。
前排的德意志步兵们端着刺刀向法军阵地狂奔,后排的士兵排成横列端起步枪射击。法军的迫击炮手抬起迫击炮拼命往后撤,但是很快就遭到射杀,其余的法军步兵被迫换上刺刀作最后的抵抗。
战斗很快结束,普鲁士军官重整他的队伍——还有将近一百人。方阵排列整齐后,在维也纳歌曲声中继续前进。
“嗖——呜——”一道尖锐刺耳的声音划过长空,紧接着方阵正中间炸开了花。大地震动着,泥土混着血水四处飞溅。当军官挣扎着试图重整他的部队时,他看到在巨大弹坑的附近至少有60具冒着灰烟的尸体——他的步兵连队在一瞬间就完蛋了。这是一枚重磅炮弹,可能是远方法军阵地的巨型大炮射出来的。
军官重新编组了幸存的士兵们。只剩下不到30人了,无法排成完美的方阵了。正在不知所措之际,忽然一小队身着华丽制服的法兰西骠骑兵从左翼奔袭而来。“射击!”军官绝望地举起手枪,但是在飞扬的骠骑兵队面前,这东西此刻显得小的可怜。
一个骠骑兵冲了过来,扬起发亮的马刀,一刀就砍翻了步兵军官。失去军官的步兵阵一下子就乱掉了,在马队的分割中,士兵们各自为战。一个士兵情急之下扔出了手榴弹,但是反倒炸伤了己方的战友。
“嗖——呜——”又一枚重磅炮弹带着火焰落下,不清楚是交战的那一方发射的,也许是来自遥远海面上的战列舰吧。法军骠骑兵队人仰马翻,连同残余的德国步兵一起倒在血土之中……
天空中一架红色的三翼飞机在此上空盘旋了一圈之后消失在云端里。维也纳的田园歌声依旧悠扬。
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风云)的世界里,平凡的一幕
2. 中国56式胸挂单兵装具为何被称为最伟大的发明
这个中国造的胸挂连续受到了士兵们的好评,甚至很多外国老兵也都十分喜爱。
3. 日历是谁发明的
万年历的发明人不确定,只有一个关于发明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专以前,有个名叫万属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想把节令定准。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
可是,天阴雨雾,影响测量。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了他的兴趣,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遍。
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的。
(3)老兵发明扩展阅读
万年历的作用:
万年历能记录一定时间范围内(比如100年或更多)的具体阳历与阴历的日期,方便有需要的人查询使用,万年只是一种象征,表示时间跨度大,万年历是中国古代传说中最古老的一部太阳历。
而现在所使用的万年历,即包括若干年或适用于若干年的历书。现代的万年历能同时显示公历、农历和干支历等多套历法,更能包含黄历相关吉凶宜忌、节假日、提醒等多种功能信息,极为方便人们查询使用。
4. 以下东西发明起因是什么
1.可口可乐
美国内战老兵,同时也是药剂师的约翰·彭伯顿从可乐果和古柯叶中提取,本来是做医用糖浆的。后来他发现这种糖浆味道独特,和碳酸水混合效果更佳,于是当作饮料销售。再后来另一位商人将配方买下,将可口可乐变成了世界性饮料。
5. 请教电影名字
名字是“Сваты- 6. Без тебя”。
不是电影,是乌克兰电视剧片段,超文艺的追妹子手段。
网络视频搜索 “ Сваты- 6. Без тебя” 即可找到视频。
6. 德国二战后备役老兵
二战前期顺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德军发动的战术理念是将装甲部队单独编队使用,空中的战机和地面坦克协同作战,形成一个立体化的进攻方式,充分运用机械化部队的速度优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对方的主力部队进行切割,包围。这种战术由古德里安发明,名为“闪击战术”也称为“闪电战”。
一开始由于整个欧洲的陆军对这种战术并不熟悉,他们还停留在一战时候的战术理念当中,他们以为通过一些坚固的防御工事和德军打升级版的堑壕战就可以把德国拖死。结果法国、波兰,还有北非的英军面对这样的全新战术毫无招架之力,完全被打懵了。
而苏军主场作战,且有美国源源不断的援助来进行输血,最后活活把德军给耗死了,其实在东线战场上德军哪怕是在被动转入防守的阶段面对苏军仍然可以用更少的代价换取更多的战损比。
苏军每攻下一个要塞都要付出比德军伤亡更惨重的代价,但是苏军国土面积大,人口众多,且有美国输血,战略物资和装备源源不断,而德军补给完全跟不上了,跟苏军换兵也换不起了。并且西线盟军从诺曼底登陆,也就加快了德军灭亡的时间。
7. 求今年9月9日上映的那片电影<9>的故事情节
由蒂姆·波顿和《通缉令》导演提莫·贝克曼贝托夫联手制片、动画艺术家申·阿克执导的电脑动画长片《9》发布预告片。故事讲述了一个后启示录时代的噩梦,幻想和黑暗交织的怪诞风格。
导演申·阿克将自己在2005年拍摄的、曾荣获奥斯卡最佳短片奖的同名短片拓展为如今的长片《9》。故事开始于我们的主人公9醒来,发现自己置身于毁灭后的荒凉世界,人类消失了、漫游在地球上的巨大的机器想要杀死最后仅存的生命。如《我是传奇》中的威尔·史密斯,9幸运的找到了几个残存的同类——包括战争老兵1、老发明家2、健壮的机械工5、喜欢梦想的艺术家6和一位女战士7,他们必须为了生存挣扎斗争……
影片中的人类都是由拉链、纽扣、别针和麻布头组成的布娃娃,造型十分另类。本片的配音阵容同样强大,伊利亚·伍德为主人公9配音,还有约翰·C·赖利、克里斯托弗·普卢默和詹妮弗·康纳利一一献声。
robot vs human sf 电影中不变的主题
预告中有句 after our world ended ,their mission began
8. 工兵铲是什么时候发明和生产的
又名工兵锹。我军陆军人数是解放军三军人数中
最多的,前苏联解体后目前也是全世界人数最多的陆军。历史上解放军最早在军事用途大范围的使用铁铲是在三大战役,之前都是打游击,地道战不是解放军而且也不算是大范围。解放后又由于历史原因,共和国曾在全国各地大搞备战备荒、深挖洞广积粮等军事策略,进行了大量地下掩体工事的建造工程,就是从那时起工兵锹才正式纳入我军军用装备范畴,之前一直没有统一的、真正的军用工兵铲,一直使用非常常见的长木柄铁铲。
第一代工兵铲
一代军用工兵铲的诞生可以说是生存的需要,战士们发现
普通的铁铲木柄太长,不易携带,又容易暴露目标,于是将木柄锯短。后来这种方法逐渐流传开,当时的后勤部又根据很多老兵的建议和实地观察很多已使用多年的铁铲,在铁铲上增加了一些小改动,首先是在木柄远离铁铲的最上端与铲面平行开了一个贯通的小孔,其次根据一些经常使用老铲的磨损情况,将木柄改为粗-细-粗流线型状,还在铲面两侧也分别加了小孔。四个小孔是为了使用绳子拴住铁铲在行军包上,在武装泅渡、剧烈运动和长时间行军中不易掉落,流线型木柄更适合手握,也使用了传统军绿漆。
第二代工兵铲
二代铲是什么时候开始换装的说实话我也不太清楚,但是已经有很多部队装备了,可以说是主流工兵锹。不过由于一代铲使用时间非常长,再加上我军的装备通常是库存充足,所以很多地方部队都还普遍使用一代锹。
二代铲的诞生根据很大程度还是参考了苏军工兵铲,简单的说就是可以折叠一次,手柄根据力学原理改为类三角流线型。
第三代工兵铲
三代铲改进为折叠两次,手柄仍为类三角流线型,有铲、镐、撬棍(刺),锯、刀的功能,在生产工艺上,一代铲使用上好钢材,但是我个人觉得这后两代铲工艺都没有太大变化,都采用上好淬火高碳钢,增加强度、抗磨损、抗腐蚀、耐高温。
9. 是谁发明了游戏
1958年世界上第一款视频游戏由物理学家威利.希金博特姆发明
10. 同志们好,首长好。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来历(谁发明的)
最早应该是邓小平在1984年国庆35周年阅兵的时候开始使用的。
这句话最初出现在前苏俄共和国红场的阅兵式上,后来由于中国向苏俄学习共产主义而传入中国的,不过国内在对最高领导人的称呼上有所改变,苏联当时喊的是“斯大林同志好”,而到中国喊的就成了"首长好"。
35周年阅兵的变化:
1、 35周年国庆阅兵,改变了以往的阅兵程序,国防部长不再发表讲话,阅兵总指挥向中央军委主席报告后即开始阅兵,军委主席将首次在国庆阅兵中检阅部队。
(此前的11次国庆阅兵中,从1949年到195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检阅部队;1954年到1959年,检阅者改由国防部长担纲。)
2、阅兵村的首次出现,成为京郊的一道新景观——分别在北京郊区的沙河、通县、南苑3个机场按正规化要求修建临时驻训区,实行集中驻训,配备了专门的炊事人员、医务人员和保障部队,为受阅部队的训练提供服务。
这就是现在人们熟知的“阅兵村”。
3、军委主席邓小平乘红旗活动顶篷高级检阅车,检阅三军。 车行前方,邓小平抬右手向受阅官兵致意,并不断发出问候:“同志们好!”官兵们齐声应答:“首长好!” 邓小平再次问候:“同志们辛苦了!”官兵们回答:“为人民服务!” 所有的人听出了不同。
在以往的阅兵中,检阅者喊的大都是“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这两句口号,小平同志首次喊出了问候性口号。
(10)老兵发明扩展阅读:
1,1984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
2015年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此次阅兵,邀请了抗战老兵参加,组成两个方队,充分体现全国人民对抗战老兵的敬重、对抗日英烈的敬仰、对支前模范的敬意。
空中梯队在参阅战机队形编排和表现形式上加入抗战元素和时代特色,参阅飞机过百架,数量创历史之最。
此外,来自五大洲的17个国家军队方队或代表队参加胜利日阅兵分列式。
这是我国首次邀请外军参加阅兵,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一道维护和平的共同心愿。